日本最殘酷工業戰爭:本田VS雅馬哈

爆發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日本本田與雅馬哈公司之間的摩托市場之爭,被稱為摩托車行業的第一惡戰,又被稱為“近代日本工業領域最殘酷的一次競爭”。日本最殘酷工業戰爭:本田VS雅馬哈

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當時的日本摩托車市場以每年40%的勢頭增長,行業的首席寶座數易其主。最初是東發公司,其佔有率為22%;本田居次席,為20%。

東發則自恃第一,安於現狀,沒有把本田放在眼裡。這樣本田得以充分靈活地運用“先發制人”戰略迅速降低成本,從而在摩托車市場爭奪中佔據優勢。五年時間內,本田取得了摩托車行業穩固的霸主地位,奪得了44%的市場份額。

本田決定開拓新的生產線——進軍汽車市場,實行多元化經營。本田萬萬沒想到,此舉竟導致了近代工業領域的一場“經典之戰”。日本最殘酷工業戰爭:本田VS雅馬哈

雅馬哈公司,認為這是一個競爭世界第一的好機會,因此它不惜一切代價積極拓展摩托車市場。在雅馬哈的猛烈攻勢下,本田公司節節敗退。再往前走一步,雅馬哈就將超過本田,奪得頭把交椅。日本最殘酷工業戰爭:本田VS雅馬哈

在勝利面前,雅馬哈的決策者們認為自己的羽翼已豐,向本田發出了挑戰。1981年,雅馬哈的經理公開露出拿下本田的意圖

面對雅馬哈的挑戰和攻勢,本田怎能善罷甘休?本田的董事長河島早在1978年就在《日經新聞》上暗示:“只要我當社長一天,本田就永遠是第一。一場被譽為日本工業領域最殘酷的戰役打響了。日本最殘酷工業戰爭:本田VS雅馬哈

在競爭最激烈時,一般車型摩托車的零售價降價幅度都超過1/3,以致一部50 CC的本田摩托車價格比一輛10變速的自行車還便宜。但由於本田公司除做摩托車生產外,還有汽車生產,特別是80年代初汽車銷售穩定上升,因此,“東邊不亮西邊亮”,它完全可以通過汽車的贏利來彌補摩托車價格戰的損失。顯然,在價格戰上,雅馬哈公司已處於劣勢。

在價格戰之中,雅以哈難以承受巨大的損失,節節敗退;在市場形象方面,由於推出新產品種單調而漸受顧客冷落它不僅沒有實現爭奪摩托車霸主的夢想,反而丟了第二把交椅的位置。這場競爭使雅馬哈公司傷痕累累,很久都無法恢復元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