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球最大也是增長最快的汽車市場,幾乎各國的各個汽車品牌都想來中國市場分一杯羹,所以你不出國門就能看到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汽車品牌。但注意,只是品牌,而非所有品牌的所有產品。因為任何一個品牌在不同市場都會根據這個市場特殊的環境和消費需求而推出不同的車型。所以你在中國看到的日本車和你在日本看到的日本車其實是完全不同的面貌。歐洲車和美國車同理如此。

日本的本土汽車與中國國產的日本車,有這10大區別你可能沒想到

日本的本土汽車與中國國產的日本車,有這10大區別你可能沒想到

大約兩個月前有幸參加了日經技術在線組織的日本汽車工廠參觀團。這一趟的主題是參觀幾大汽車廠家包括豐田、本田、日產和斯巴魯的整車組裝廠和發動機生產廠,外加一些展會和零部件公司。

筆者不從事汽車製造行業,完全以一個外來者的視角來審視日本本土上的各路車型。這次的團裡有幾位對日本車型很有研究的大咖,厲害到幾乎就沒有他們不認識的車,所以一路上我抱他們大腿聽他們談笑風生之間各種講解車型、歷史、文化,收穫頗豐(雖然仍是車盲,但一週之內還真認識了不少之前從來沒見過的車,比如什麼本田StepWgn之類的了)。

鋪墊了很久,終於要說正題了:日本國土上的汽車,真的有很多讓我沒想到的地方,所以我總結了十點,跟大家分享一下這些現象和我的一些理解和推測。

【第一點沒想到是:進口車保有量很低】

這點其實很容易理解,日本作為一個汽車製造大國,其汽車產業在全球都有著相當強勢的表現,那麼滿足國內的需求自然不在話下(這點比同樣的汽車製造大國美國強多了,近幾十年來美國本土品牌被日本的對手簡直打得落花流水)。有著出色的技術保障,又最瞭解自己國民用車的需求,外加一定的進口稅率(確實有稅,雖然比中國的稅率要低得多),外來品牌想打進來真的不容易。所以日本大街上90%以上的汽車都是本國的品牌。

日本的本土汽車與中國國產的日本車,有這10大區別你可能沒想到

但是這裡我也想單獨說一下日本的輸入車(日本管進口車叫輸入車)。據瞭解日本也會對進口車收稅,所以一定程度上來講在日本開進口車比開國產車更有面子和個性。進口車品牌全部為歐系和美系。韓國品牌、澳洲品牌和中國品牌則一輛都沒見到。值得一提的是,進口車的同質化比例很低,幾乎沒什麼重樣的車,而且車型也偏個性化,什麼阿爾法羅密歐或者一些美國大塊頭等和日本的狹窄街道格格不入的車型反而不少。原因可能是日本人認為如果要理性買車的話,那麼本土車已經可以滿足絕對的需求,因此既然交了更多的稅買進口車,那就乾脆個性到底,什麼車個性就偏買什麼。

【第二點沒想到:所有的車都極其乾淨】

日本的本土汽車與中國國產的日本車,有這10大區別你可能沒想到

日本的乾淨是出了名的,但是日本路上汽車的乾淨程度仍然讓我大吃了一驚。直觀描述就是:在國內大街上你能見到的最乾淨的車在日本也就是平均水平。而日本路上最髒最髒的車可能反而也就是在國內的平均水平。

而且最誇張的是卡車,無論運載什麼貨物的卡車,哪怕是渣土或者垃圾車表面都擦得鋥光瓦亮,跟國內“滿面塵灰煙火色”是完全不同的面貌。除了自然環境好以外,我認為這也與國民偏好清潔的態度有關,不說跟中國比,就說同樣比較乾淨的美國,路上的車可也比日本髒上幾個等級。

【第三點沒想到:盒子形的車是主流】

日本的本土汽車與中國國產的日本車,有這10大區別你可能沒想到

雖然之前聽人說過日本滿大街盒子,但這次親自去過之後才感慨盒子形狀的車在日本是多麼受歡迎了。從大往小了說,國內的加價神器埃爾法以及它的姐妹車型Vellfire在日本是極其常見的,基本上每天能見到不下100臺,奧德賽和日產Elgrand則略少。再往下一級豐田Voxy/Noah/Esquire,本田StepWGN,日產Serena等保有量更大。再往下的各種小型盒子、微型盒子(KCar級)的種類就更加繁多了。仔細想想為什麼盒子形的車在日本會成為主流,主要的一點就是少佔地面多佔天空的理念。日本的人口密度很大,交通壓力自然也大,盒子形的車能夠在提供最大乘坐空間的同時儘可能少佔地面面積,無論行駛還是停車的壓力都比轎車更小,因此流行也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第四點沒想到:SUV的保有量很低】

日本的本土汽車與中國國產的日本車,有這10大區別你可能沒想到

同樣“少佔地多佔天”,SUV相比於盒子車的比例可就小多了,這與近幾年來愈發流行SUV的中國和一貫就對SUV需求很高的美國完全不同。究其原因,我認為是日本的道路條件總體上很好,所以越野或通過性能就變成了一項幾乎無意義的功能,而這項功能隨之而來的代價就是:高底盤對於車內空間的蠶食和行駛風阻的增加進而導致油耗的劣勢(同等車廂高度的情況下,SUV由於底盤離地間隙較大會產生更多的底部亂流,增加車輛的風阻)。所以像CR-V這種美國和中國市場都很流行的SUV在日本屬於絕對的稀有貨,而普拉多、陸地巡洋艦等等自然就更少了。不過據說在冬季積雪較嚴重的北海道地區,SUV的比例會相對大一些。

【第五點沒想到:越大城市反而Kcar越少】

日本的本土汽車與中國國產的日本車,有這10大區別你可能沒想到

所謂KCar,是指日本市場上的輕型車,掛黃色車牌,尺寸和動力都很小(長3.4米,寬1.48米,0.66升,64馬力),無需停車位證明即可購買的車型。按照我的預先理解,這種車型會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流行,但實際上情況相反,越是東京、橫濱等大城市,其實KCar的比例越低,反而在一些郊區或鄉下,KCar更加流行。

關於這點,幾位大咖們的觀點是:第一,在大城市,公共交通極其便利,要麼不開車,開車就乾脆選擇更大更豪華的車型,KCar反而是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雞肋存在;第二,大城市的停車位異常擁擠,所以就算買了不需要停車位許可的KCar,在真正需要停車的時候可能反而更難以解決,還不如踏踏實實買一個停車位再開一輛普通車型來得實際。

【第六點沒想到:改裝車極少】

日本的本土汽車與中國國產的日本車,有這10大區別你可能沒想到

無論是受到《東京漂移》或《頭文字D》等影視作品的影響,還是不少改裝界朋友的傳說,什麼這風格那範兒,這圈子那文化的……總認為日本的改裝車是相當風靡的。但真到了日本街頭一看,不誇張地說,每天能見到的改裝車一隻手能數的過來,甚至比我在北京每天能見到的改裝車比例還低,真的是太稀有太稀有了。

關於這點,我的理解是:1,日本許多廠家都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外觀選裝件和輪圈樣式,所以大部分車主在購車時已經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去一定程度定製個性化外觀,因此就不再需要後期改裝了。2,也許日本的絕對改裝車數量和玩家數量不少,但放大到整個汽車市場來看,真正喜歡改裝車的人所佔比例其實仍然是很低的。3,也可能是改裝車日常都很少上街,只在特定的時間和場合出現,或者改裝的都比較低調,無論聲音還是性能都很難辨識出來。

【第七點沒想到:性能車的保有量很小】

日本的本土汽車與中國國產的日本車,有這10大區別你可能沒想到

我原本以為,日本會是滿街各代GT-R、各種JDM性能車目不暇接的景象。但真正到了日本接頭髮現,無論大小城市,性能車的比例很低很低,9天下來一共只見到4輛GT-R(R32R33R34R35各一臺),一臺NSX,4臺EVO,4臺STI,3臺RX-7,兩臺Supra,一臺思域Type-R,基本上也就這樣了,之所以能記得這麼清楚,是因為數量實在太少,至少跟我的預期差距太大太大了。外國品牌的性能車總體上也很少。

【第八點沒想到:混合動力車逐漸成為主流】

日本的本土汽車與中國國產的日本車,有這10大區別你可能沒想到

如果說近幾年日本本土市場單一車型的販賣量冠軍,那一定是豐田普銳斯,同時你在大街上能見到的幾乎一半車上都會貼著“Hybrid”字樣,而且越新的車型混合動力的比例越高。這與本土幾家企業,特別是豐田和本田在混合動力技術上的長足發展是分不開的。同時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也愈發認識到混合動力車型在燃油經濟性和行駛品質上的優勢,因此眾人拾柴火焰高,混合動力車越多,認可度越高,保有量越大,保值率就越高。這樣一方面每輛車型增加的單位制造和研發成本就被攤得越低,同時買入和賣出的差價也越小,即用來支付混合動力系統額外的成本就越小,因此從費用角度來講,回本兒就越快、越容易。這是一種很良性的循環。

【第九點沒想到:手動擋車幾乎沒有】

日本的本土汽車與中國國產的日本車,有這10大區別你可能沒想到

現在都進入混合動力為主流的時代了,手動擋自然而然已經走到瀕臨滅絕的邊緣,雖然它所能提供的駕駛樂趣是無可替代的,但在汽車這一概念愈發工具化屬性的日本本土,連性能車、改裝車的比例都那麼低,願意享受手動擋這種純粹駕駛樂趣的人估計是越來越少了。而且隨著自動變速箱技術特別是當前混合動力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手動擋在無論是綜合經濟性還是使用便利性方面的優勢都徹底不再,自然也就只能在極少數的車型上見到了。

【第十點沒想到:日本很少有車帶天窗】

這一點是最令我匪夷所思的,日本90%以上的車都不帶天窗,甚至就連一些相當高檔的車型都不配備。按理說日本的海洋性氣候宜人,冬暖夏涼,空氣環境也好,天窗的利用率應該是全球最高的。另一方面,其實日本的車型普遍配置並不低,說明日本人其實是願意為一些高檔配置買單的,但這個清單裡為什麼唯獨沒有天窗就實在令我想不明白了。希望知情的朋友們能夠告訴我原因,或者哪怕自己的猜測,因為至少我自己是完全想不通為什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