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


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


編者按:日本刀,或者說特指的日本武士刀比如太刀、打刀等等,一直被很多人認為是精品刀劍的典範。然而,正所謂“蘿蔔快了不洗泥”,質量與數量永遠是對立與統一的矛盾體。日本刀也不能免俗。日本刀在歷史上,有兩個時期平均質量(相對)下降很快,被認為是名刀匱乏。而且,這兩個時期都跟中國有很大的關係,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1932年(昭和七年)日人清水橘村所著《刀劍大全》中指出:“我國古代衣食住乃至工藝美術,百工之技術皆由中國傳來,刀劍既非本邦特有之器物,則其初之鍛刀皆為舶來品,乃任何人不能爭論者。”


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


日本刀和中國刀的發展交流可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日本學習中國階段。歷周秦漢唐。表現為大量中國刀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啟發帶動日本刀製作工藝的發展和完善。到唐代刀劍交流更是頻繁,日本奈良東大寺內的正倉院藏唐大刀及唐樣大刀即是明證。第二階段:日本刀與中國刀交流互為影響階段。歷宋代一直延續到今。表現為日本學習中原漢族農耕文化中的鍛刀技術,結合中國北方遊牧民族草原文化製造的尖鋒外弧彎刀外形,在平安末期-鎌倉時期把直刀轉變為適合騎兵作戰彎曲的太刀,並出口到宋代。


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


日本平安(794-1192年)-鎌倉(1185-1333年)及日本南北朝時代,這被日本人稱為太刀的黃金期。日本國寶:受中國北方遊牧民族草原文化影響下產生的太刀-童子切安綱(平安時代)鎬造,就外形而言和我們後世見到的日本刀已經相差不大了。)


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


當時日本武家政權的興起,對刀劍的要求有了進一步增加,由於後鳥羽天皇的重視並設立了番鍛冶制度,面向全國大力鼓勵造刀業的發展。正治元年(1199年)他讓位給土御門帝之後,越發沉迷於鍛刀之術,在皇宮禁院中建設鍛刀場所,偶爾還自己燒刃,促使日本各地的刀匠競爭、磨練技術,其結果是各地巨匠名工輩出。


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


鎌倉時代是日本鍛刀業古今未曾有的盛況的時期。國內鮮有當時宋代引進的平安-鎌倉時代的日本古刀傳世或出土。但是諸多的記載證明了宋代中日間存在刀劍的交流和貿易。從宋代開始,日本刀開始向中國輸入。元代是草原遊牧文化與中原文化又一次大融合的年代。元軍跨海入侵日本和倭寇對元代沿海地區的騷擾加快了中日刀劍交流。左圖《元世祖出獵圖》中的元代彎刀注意刀鞘後半部包裹獸皮和右圖日本武士佩帶太刀何其相似。


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


明代日本刀在鍛造、性能、研磨等項普遍超越同時代的中國製式刀,並大量引進到中國,到了近代因中日戰爭,大量的日本刀劍被製作出來用於中國戰場。下面筆者就中日刀劍交流史談兩個日本名刀匱乏的時期節點。先說說如何能成為日本名刀的條件:能滿足以下7個條件即可列為日本名刀入選範疇:1刀姿良好。2地肌紋理清晰。3經過良好的鍛鍊。4刃文優美。5刃文清晰。6持握時的平衡感強。7斬切效果好。 而真正的日本刀玩家總會有意無意的迴避下面這兩個時期,因為這兩個時期日本名刀乏善可陳!一是室町時代中晚期,對應中國的明代。日本的室町時代就是我們熟悉的一休和尚所處的那個年代。


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


▲一休宗純(1394-1481年)畫像和動漫人物一休的形象

明代(1368-1644年)對應日本的南北朝時代後半期、室町時代(1336-1573年)及安土桃山時代(1573-1603年),此外還向後延續到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初期。日本刀的分期跨古刀(990-1595年)中晚期和新刀期(1596-1781年)早期。


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


室町前期的日本刀(應永元年1394-文正二年1467年)依然保留著鎌倉時代的風格,只是因為戰亂紛繁,刀鋒變長了而已。日本應永八年(1401年),足利幕府與明朝交好,開始勘合貿易持續到文明時期(1469-1486年)左右,大量的對明出口訂單導致日本刀質量下降。因應仁之亂(1467-1477年)再度引發的戰亂,刀劍的需求量又再度膨脹,為適應需求出現了大量的粗製濫造品,使得日本刀的品質更加下降了。刀匠們為了滿足這些過大的需用,形勢所迫導致不得不進行粗製濫造。這個時代出口產品被稱為數打物,即量產刀具。

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


也正是在這個時代當中,除個別人外,日本刀匠沒什麼人被賦予名工、巨匠之名。以應仁之亂為界的室町時代後期不久,就又進入了更加混亂的戰國之世(1467-1585年或1615年),這樣一來,日本刀見於平安時代那崇高優雅的容姿、見於鎌倉時代那壯麗且文武兼備的丰姿、見於日本南北朝初期那雄大勁健的雄姿在室町時代就不復得見了。明代科學家宋應星(1587-1666年)所著的《天工開物》〈錘鍛第十.斤斧〉一章中載:“倭國刀,背闊不及二分許,架於手指之上不復欹倒。不知用何錘法,中國未得其傳。”下圖筆者所藏的“日本國”款明式倭刀為方便拍攝放置硬木椅背上不復欹倒。平衡性非常好。

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


宋應星對刀劍質量的評價說:“刀劍絕美者以百鍊鋼包裹其外,其中仍用無鋼鐵為骨。若非鋼表鐵裡,則勁力所施,即成折斷。其次尋常刀斧,止嵌鋼於其面。即重價寶刀,可斬釘截凡鐵者,經數千遭磨礪,則鋼盡而鐵現也。”以這個標準來看,當時中國明代軍隊自制和日本大批出口的量產的的軍用刀頂多只算成捆的軍用“束打物”的級別。這是一種為適應大量軍用武器供應而生產的批量產品。明代日本刀通過進獻、勘合貿易、走私乃至抗倭戰鬥戰場繳獲等途徑大批進入中國。中國優質鋼鐵也通過貿易輸入到日本。

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


明代輸入日本刀總共數量有多少呢?結合史料統計如下:進獻:僅足利王室獻給明英宗以前的各帝的刀就有1200把。其主要用途供明廷御林軍使用。勘合貿易:一把刀在日本售價800文至1000文而明朝的給價為5000文(鈔),僅明宣德七年(1432年)至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一次勘合貿易船輸入明代的日本刀,就應該不少於20萬把。走私:刀劍勘合貿易不但刺激貿易,而且必然會刺激走私活動。明末的廣東,市面上就有“紅毛鬼子”(葡萄牙人)叫賣日本刀,因為有澳門這個特殊的商埠,日本刀在澳門隨處可見,自然可以經澳門進入內地。只是數量難以統計。

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


繳獲的日本刀在抗倭戰鬥中的數量也不在少數,僅嘉靖四十二年平海衛一戰,明軍就斬倭2200餘,繳獲器械3900件。明軍東南沿海抗倭十二年間,消滅倭寇數以萬計,繳獲倭刀數量自不在少數。為了適應中國武術單手持刀的習慣,部分進口或繳獲日本刀在中國刀匠手中通過加工改造刀莖,換成中國刀裝具,個別在刃身上打上“日本國”、“日本國薩摩洲寶高造”等款識。這樣的平造和鎬造刀筆者都見過一些。下圖筆者所藏“日本國”款中國式鐵方裝具明式刀,鞘尾缺失。

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


嘉靖年間,倭寇騷擾正烈,經過俞大猷、戚繼光等抗倭名將的積極推行,日本式的長刀成為中國軍隊的主要裝備之一。後來又被引進到北方邊防軍隊中。這樣大量的使用,當然不可能全靠從日本進口,得主要靠自己製造。所以周緯在《中國兵器史稿》曾說:在中國兵器史上,明代短兵以使用和仿製日本刀為一代特點,這個結論無疑是符合歷史事實的。另一個日本刀名家匱乏時期就是近代。具體就是日本的一系列包括對中國在內侵略戰爭時期。這個時期的日本刀也是處於名刀相對匱乏時代,又是和中國有著很大的關係。還是那個原因:日本刀作為軍用刀的需求量太大了。

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


這個時期的日本刀分期為現代刀(1876-1945年)。明治九年(1876年)頒佈的《大禮服竝 軍人警察官吏等制服著用ノ外帶刀禁止》。該條令禁止除穿大禮服者(皇室、貴胄)制服者(軍警、官吏)以外人員佩刀,此令的頒佈不但導致當時大批的刀匠失業或改行而且威脅到武士的利益。明治十年(1877年)西南戰爭就此爆發,明治政府很快平定了戰爭。下圖影片《最後的武士》就是演繹了西南戰爭的場景。

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


西南之役的結束,代表明治維新以來的倒幕派的正式終結。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月山貞一、宮本包則被任命為皇家技藝員負責保護鍛刀技術,這樣日本刀的傳統工藝才能傳承下來。明治-大正時期仿西洋刀裝的舊軍刀裡有部分裝的是古刀條,有一些刀條就是來自室町時代中晚期的數打物。由於日本對外侵略戰爭的需要,昭和八年(1933年)日本東京九段阪靖國神社內成立的日本刀鍛鍊會啟動靖國爐,重新採用傳統制刀法手工鍛鍊日本刀。手工製作的靖國刀在戰爭時期一共鍛造了8100把。下圖筆者所藏日本昭和十一年(1936年)五月日本刀鍛鍊會主任刀匠靖德使用本土玉鋼採用傳統鍛造覆土燒刃法復古仿造鎌倉古太刀-靖國刀。

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


從1933年到1937年的靖國刀的質量還算好,但是以中國抗戰全面爆發為節點之後的靖國刀也有不堪入目的產品出現。1937年7月7日,東京市的刀劍價格漲了兩倍,此後一路上升。不過日本刀的價格遠未到最高點,因為規模巨大的淞滬會戰尚未開始。“自盧溝橋事變以來,客人的數量是平時的十倍。二三百人來看刀,買走的都是百元以上、便於揮砍的,也就是所謂的實用型刀。最近,客人中的大部分和平時那些出於愛好砍砍草靶,試試感覺的客人是完全不同的。”日本刀劍株式會社社長伊藤英在當年的一次採訪中這樣告訴《東京日日新聞》記者。

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


侵華戰爭期間的製作的日本刀包括手工刀、古式半鍛鍊刀、機械制刀等。手工刀是遵古法鍛造,頗費人力,無法量產,對於大量湧來的訂單隻能加班加點,放寬標準;古式半鍛鍊刀多選用現代鋼材,使用機器鍛造也進行了覆土燒刃,但工藝簡化多了;機械制刀使用刀劍鋼,未經摺疊鍛造,刀刃經過油淬,日本稱其為“鐵棒”。

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


雖然作為武器的機制刀的實戰價值非常好,但已經談不到日本名刀的藝術特徵。如果都是這樣的日本軍刀那倒還好,但淞滬戰事日漸激烈,日軍也不斷增兵,對日本刀的需求劇增,更多奸商以次充好地將劣質刀具賣給出徵日本軍人。“由於市井中時有劣質刀劍銷售,此類刀劍使用時易折易彎,且在鋒利度及強度等方面也存在缺陷,而不法商販卻宣傳期擁有相當,甚至高於以往日本刀的價值。”《東京日日新聞》在1937年9月21日揭露奸商劣跡。為此,內務省於當天召開懇談會,邀請軍隊、警察、民間組織的一群負責人,商議取締劣質日本刀事宜。

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


取締行動在緊鑼密鼓進行,1937年10月12日的《東京日日新聞》報道:“刀劍商中竟有些不法商人乘機以昭和刀、超日本刀、耐鏽刀等急制新刀冒充自古以來的日本刀,大肆宣傳,賣給出徵將士,謀取暴利。”內務省在一天前公佈了全國嚴格取締不法刀劍商的政策。警視廳對東京的刀劍商嚴厲通告,必須對顧客明確標註這是依照古法鍛制的刀還是急制的新刀。刀劍做到了這一步,哪兒還談得上有什麼名刀可言呀?

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


▲二戰期間日本婦女研磨軍刀

而在“軍刀報國”的口號鼓舞下,日本關市的刀匠在1940年到1945年每月產量竟然達到了18000把。戰爭是綜合國力的消耗比拼,當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敗局指日可待。最終在美軍的壓倒性優勢前,日本刀不再靈驗,神風特攻隊也無效果,日本自食其苦迎來戰敗。日本明治-大正-昭和時期以軍事目的大量新制的、非傳統作法的機制及古式半鍛鍊軍刀並不納入現代日本刀的範疇。隨著1945年日本戰敗,駐日美軍大規模收繳全日本刀劍,以期徹底瓦解武士道精神,許多歷代名刀因而流入歐美。

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

▲1945年大阪 美軍收繳的日本刀

被當作武器製作來是日本刀的宿命,如今其作為武器的生命結束了。但作為鋼鐵藝術,卻成為日本人向世界誇耀的文化遺產。現在,在日本註冊刀匠必須用傳統作法來製作刀劍,每年的產量也被嚴格限制,保證了現代日本刀的質量能夠維持在頂尖水平。就某些方面而言,現代日本刀甚至比過去500年內的刀劍更加優秀。這也是現代日本名匠的新制刀的價格甚至比有瑕疵的古刀價格還高的原因。簡單來說,歷史上日本名刀兩次匱乏都跟中國有關,說明以日本國力和環境,應對中國這個規模與體量,其需要量產的東西很難有什麼藝術價值。……因為筆者水平有限,其中不免出現錯誤,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本文在寫作過程除註明引文外參考了:《說劍叢稿:歷史上中日朝劍刀武藝交流考》、日文版《刀劍要覽》《中國刀劍》《中國軍事史第一卷 兵器》《刀兵相見-近五百年中國戰場輕兵器》《亞洲古兵器圖說》《中國古代兵器圖集》等及國內外相關網站資料,在此一併致謝。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冷豔鋸,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