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朋友圈和微博都被一部叫《長安十二時辰》的古裝劇刷屏,《長安十二時辰》的火爆,除開馬伯庸原著中扣人心絃的情節安排外,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功於片中嚴謹考究的唐代服裝以及建築,但是你知道嗎?片中的服化道團隊來自於日本,那麼日本人為什麼對唐代文化為什麼有那麼深的研究呢?

"

最近朋友圈和微博都被一部叫《長安十二時辰》的古裝劇刷屏,《長安十二時辰》的火爆,除開馬伯庸原著中扣人心絃的情節安排外,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功於片中嚴謹考究的唐代服裝以及建築,但是你知道嗎?片中的服化道團隊來自於日本,那麼日本人為什麼對唐代文化為什麼有那麼深的研究呢?

唐朝對日本影響到底有多深,看看日本茶道和刀就就知道了?

白江口之戰

日本和中國的淵源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從唐朝初年的白江口海戰說起,公元663年,日本聯合百濟進攻新羅,日本海軍直逼白江口(韓國錦江入海口),新羅向大唐求救,大唐新羅聯軍大敗日軍,數十萬日軍葬身魚腹,日本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居然有如此強大的國家!“白江口之戰”徹底改變了日本的命運,大唐的強盛實在給他們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陰影,此後直到明朝為止都不敢犯我大中華。日本人的尿性就是打不過你,就認你當老師,大唐時期易是如此,一千多年後的“明治維新”更是如此。日本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到長安學習我國先進的發展經驗,這些遣唐使學成回國之後,日本自上而向模仿大唐,日本天皇更是將都城改造成了一個迷你長安。

唐朝天寶十二年,詩人李白收到一個噩耗,一艘海船不幸遇難,船上乘客幾乎無人生還,李白的摯友晁衡搭乘的正是這艘船,一時間他壓抑不住自己心中的傷感,落淚悲嘆,立馬創作出了一首哀悼摯友的詩《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從詩中我們可以得到兩個信息:1.當時唐朝對東邊島國的稱呼就已經是日本。2.晁衡是個日本人。

日本,國名意為日出之國,日本的聖德太子在給隋煬帝的國書中就曾提到:“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原型。

"

最近朋友圈和微博都被一部叫《長安十二時辰》的古裝劇刷屏,《長安十二時辰》的火爆,除開馬伯庸原著中扣人心絃的情節安排外,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功於片中嚴謹考究的唐代服裝以及建築,但是你知道嗎?片中的服化道團隊來自於日本,那麼日本人為什麼對唐代文化為什麼有那麼深的研究呢?

唐朝對日本影響到底有多深,看看日本茶道和刀就就知道了?

白江口之戰

日本和中國的淵源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從唐朝初年的白江口海戰說起,公元663年,日本聯合百濟進攻新羅,日本海軍直逼白江口(韓國錦江入海口),新羅向大唐求救,大唐新羅聯軍大敗日軍,數十萬日軍葬身魚腹,日本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居然有如此強大的國家!“白江口之戰”徹底改變了日本的命運,大唐的強盛實在給他們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陰影,此後直到明朝為止都不敢犯我大中華。日本人的尿性就是打不過你,就認你當老師,大唐時期易是如此,一千多年後的“明治維新”更是如此。日本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到長安學習我國先進的發展經驗,這些遣唐使學成回國之後,日本自上而向模仿大唐,日本天皇更是將都城改造成了一個迷你長安。

唐朝天寶十二年,詩人李白收到一個噩耗,一艘海船不幸遇難,船上乘客幾乎無人生還,李白的摯友晁衡搭乘的正是這艘船,一時間他壓抑不住自己心中的傷感,落淚悲嘆,立馬創作出了一首哀悼摯友的詩《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從詩中我們可以得到兩個信息:1.當時唐朝對東邊島國的稱呼就已經是日本。2.晁衡是個日本人。

日本,國名意為日出之國,日本的聖德太子在給隋煬帝的國書中就曾提到:“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原型。

唐朝對日本影響到底有多深,看看日本茶道和刀就就知道了?

阿倍仲麻呂與楊貴妃

晁衡是李白摯友的中國名字,他的本名叫做“阿倍仲麻呂”,“阿倍”這個日本姓氏如今通常寫作“安倍”,就在寫下這首詩後不久,李白又在長安見到了他,原來阿倍死裡逃生,一路漂流至越南,最後歷經千難萬險再度回到長安。三十多年前,年輕的阿倍仲麻呂漂洋過海來到長安,以留學生的身份進入國子監學習,阿倍仲麻呂畢業後考中了進士,在大唐擔任了不小的官職,並且和李白,王維等名士有著不錯的私交。而阿倍仲麻呂只是當時日本萬千“遣唐使”中的一員,這些公派留學生大多由日本精挑細選產生,天皇甚至還免除了他們全家的賦稅徭役。據說,日本除了沒有從唐朝引進科舉和太監製度以外,幾乎全盤接受了唐朝文化。所以,日本從漢字到服飾,從刺身到醬油,從詩文歌賦到典章制度,遣唐使把他們認為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帶回日本。

現在,提到日本就會想到各種“道”,茶道、花道、武士道、柔道以及劍道,而這些日本文化大都來源自中國,提到這些來源於中國的文化就不得不提兩樣東西——茶和刀。

"

最近朋友圈和微博都被一部叫《長安十二時辰》的古裝劇刷屏,《長安十二時辰》的火爆,除開馬伯庸原著中扣人心絃的情節安排外,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功於片中嚴謹考究的唐代服裝以及建築,但是你知道嗎?片中的服化道團隊來自於日本,那麼日本人為什麼對唐代文化為什麼有那麼深的研究呢?

唐朝對日本影響到底有多深,看看日本茶道和刀就就知道了?

白江口之戰

日本和中國的淵源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從唐朝初年的白江口海戰說起,公元663年,日本聯合百濟進攻新羅,日本海軍直逼白江口(韓國錦江入海口),新羅向大唐求救,大唐新羅聯軍大敗日軍,數十萬日軍葬身魚腹,日本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居然有如此強大的國家!“白江口之戰”徹底改變了日本的命運,大唐的強盛實在給他們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陰影,此後直到明朝為止都不敢犯我大中華。日本人的尿性就是打不過你,就認你當老師,大唐時期易是如此,一千多年後的“明治維新”更是如此。日本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到長安學習我國先進的發展經驗,這些遣唐使學成回國之後,日本自上而向模仿大唐,日本天皇更是將都城改造成了一個迷你長安。

唐朝天寶十二年,詩人李白收到一個噩耗,一艘海船不幸遇難,船上乘客幾乎無人生還,李白的摯友晁衡搭乘的正是這艘船,一時間他壓抑不住自己心中的傷感,落淚悲嘆,立馬創作出了一首哀悼摯友的詩《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從詩中我們可以得到兩個信息:1.當時唐朝對東邊島國的稱呼就已經是日本。2.晁衡是個日本人。

日本,國名意為日出之國,日本的聖德太子在給隋煬帝的國書中就曾提到:“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原型。

唐朝對日本影響到底有多深,看看日本茶道和刀就就知道了?

阿倍仲麻呂與楊貴妃

晁衡是李白摯友的中國名字,他的本名叫做“阿倍仲麻呂”,“阿倍”這個日本姓氏如今通常寫作“安倍”,就在寫下這首詩後不久,李白又在長安見到了他,原來阿倍死裡逃生,一路漂流至越南,最後歷經千難萬險再度回到長安。三十多年前,年輕的阿倍仲麻呂漂洋過海來到長安,以留學生的身份進入國子監學習,阿倍仲麻呂畢業後考中了進士,在大唐擔任了不小的官職,並且和李白,王維等名士有著不錯的私交。而阿倍仲麻呂只是當時日本萬千“遣唐使”中的一員,這些公派留學生大多由日本精挑細選產生,天皇甚至還免除了他們全家的賦稅徭役。據說,日本除了沒有從唐朝引進科舉和太監製度以外,幾乎全盤接受了唐朝文化。所以,日本從漢字到服飾,從刺身到醬油,從詩文歌賦到典章制度,遣唐使把他們認為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帶回日本。

現在,提到日本就會想到各種“道”,茶道、花道、武士道、柔道以及劍道,而這些日本文化大都來源自中國,提到這些來源於中國的文化就不得不提兩樣東西——茶和刀。

唐朝對日本影響到底有多深,看看日本茶道和刀就就知道了?

日本武士

茶和刀

大唐的飲茶文化深刻影響了日本,史書記載當時唐朝“茶道大行,王宮朝士無不飲者。”日本的茶道說白了就是一套關於喝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的規範,這些流程十分講究,非常具有儀式感,而且那時候喝茶並不像今天一樣直接使用茶葉沖泡,而是將茶葉磨成茶粉飲用,將茶葉直接沖泡的喝茶方式直到明朝才出現,明朝之前古人都是將茶葉磨成茶粉就和磨咖啡豆差不多。

這種喝茶方式非常講究儀式感,日本鎌倉時代的榮戲禪師把造茶和喝茶方法帶回日本,寫了日本第一部關於茶道文化的書《吃茶養生記》,被日本茶道奉為“三聖器”的三個茶葉罐“新田”、“初花”、“楢柴”、而這三個茶葉罐全都原產自中國。那個時候隨便從中國帶過去一點瓶瓶罐罐日本人都當做神器,無論是誰只要去中國生活幾年回來就鍍了一層金,正是在這些人的影響下,以僧侶、貴族為首的上層階級掀起了一陣茶道熱,之後輻射至武士以及平民老百姓。

"

最近朋友圈和微博都被一部叫《長安十二時辰》的古裝劇刷屏,《長安十二時辰》的火爆,除開馬伯庸原著中扣人心絃的情節安排外,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功於片中嚴謹考究的唐代服裝以及建築,但是你知道嗎?片中的服化道團隊來自於日本,那麼日本人為什麼對唐代文化為什麼有那麼深的研究呢?

唐朝對日本影響到底有多深,看看日本茶道和刀就就知道了?

白江口之戰

日本和中國的淵源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從唐朝初年的白江口海戰說起,公元663年,日本聯合百濟進攻新羅,日本海軍直逼白江口(韓國錦江入海口),新羅向大唐求救,大唐新羅聯軍大敗日軍,數十萬日軍葬身魚腹,日本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居然有如此強大的國家!“白江口之戰”徹底改變了日本的命運,大唐的強盛實在給他們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陰影,此後直到明朝為止都不敢犯我大中華。日本人的尿性就是打不過你,就認你當老師,大唐時期易是如此,一千多年後的“明治維新”更是如此。日本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到長安學習我國先進的發展經驗,這些遣唐使學成回國之後,日本自上而向模仿大唐,日本天皇更是將都城改造成了一個迷你長安。

唐朝天寶十二年,詩人李白收到一個噩耗,一艘海船不幸遇難,船上乘客幾乎無人生還,李白的摯友晁衡搭乘的正是這艘船,一時間他壓抑不住自己心中的傷感,落淚悲嘆,立馬創作出了一首哀悼摯友的詩《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從詩中我們可以得到兩個信息:1.當時唐朝對東邊島國的稱呼就已經是日本。2.晁衡是個日本人。

日本,國名意為日出之國,日本的聖德太子在給隋煬帝的國書中就曾提到:“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原型。

唐朝對日本影響到底有多深,看看日本茶道和刀就就知道了?

阿倍仲麻呂與楊貴妃

晁衡是李白摯友的中國名字,他的本名叫做“阿倍仲麻呂”,“阿倍”這個日本姓氏如今通常寫作“安倍”,就在寫下這首詩後不久,李白又在長安見到了他,原來阿倍死裡逃生,一路漂流至越南,最後歷經千難萬險再度回到長安。三十多年前,年輕的阿倍仲麻呂漂洋過海來到長安,以留學生的身份進入國子監學習,阿倍仲麻呂畢業後考中了進士,在大唐擔任了不小的官職,並且和李白,王維等名士有著不錯的私交。而阿倍仲麻呂只是當時日本萬千“遣唐使”中的一員,這些公派留學生大多由日本精挑細選產生,天皇甚至還免除了他們全家的賦稅徭役。據說,日本除了沒有從唐朝引進科舉和太監製度以外,幾乎全盤接受了唐朝文化。所以,日本從漢字到服飾,從刺身到醬油,從詩文歌賦到典章制度,遣唐使把他們認為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帶回日本。

現在,提到日本就會想到各種“道”,茶道、花道、武士道、柔道以及劍道,而這些日本文化大都來源自中國,提到這些來源於中國的文化就不得不提兩樣東西——茶和刀。

唐朝對日本影響到底有多深,看看日本茶道和刀就就知道了?

日本武士

茶和刀

大唐的飲茶文化深刻影響了日本,史書記載當時唐朝“茶道大行,王宮朝士無不飲者。”日本的茶道說白了就是一套關於喝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的規範,這些流程十分講究,非常具有儀式感,而且那時候喝茶並不像今天一樣直接使用茶葉沖泡,而是將茶葉磨成茶粉飲用,將茶葉直接沖泡的喝茶方式直到明朝才出現,明朝之前古人都是將茶葉磨成茶粉就和磨咖啡豆差不多。

這種喝茶方式非常講究儀式感,日本鎌倉時代的榮戲禪師把造茶和喝茶方法帶回日本,寫了日本第一部關於茶道文化的書《吃茶養生記》,被日本茶道奉為“三聖器”的三個茶葉罐“新田”、“初花”、“楢柴”、而這三個茶葉罐全都原產自中國。那個時候隨便從中國帶過去一點瓶瓶罐罐日本人都當做神器,無論是誰只要去中國生活幾年回來就鍍了一層金,正是在這些人的影響下,以僧侶、貴族為首的上層階級掀起了一陣茶道熱,之後輻射至武士以及平民老百姓。

唐朝對日本影響到底有多深,看看日本茶道和刀就就知道了?

日本茶道

除了茶道,日本從唐朝傳承了非常實用的兵器冶煉技術,遣唐使把鍛造唐刀的先進技術帶回日本,日本人在此基礎上做出了有弧度的刀,也就是毛拔形太刀,這就是日本武士刀的雛形。到十一世紀末期,日本國內群雄割據,武士階級崛起,日本刀的鍛造技術也因此獲得了長足的進步,發展出了許多鍛刀流派,而這些流派的鍛刀工藝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中國現存唐刀只有三口,而這三口唐刀或多或少都有殘缺,而日本刀裝完整的唐刀有五十五口,其中最有名的是聖德太子的佩劍——丙子淑林劍。明朝倭寇來犯時,中國刀常常被日本武士刀攔腰砍斷,日本武士刀的鋒利完全取決於其繁瑣的加工工藝,其實這種工藝完全來自於中國的“包鋼法”,包鋼法就是通過反覆錘鍊將不同硬度的鋼鍛造成刀,據說最多時一把武士刀裡有九層鋼。

但是這種鍛刀方法費時費力,成本更是高得嚇人,鍛造這樣一把刀熟練的刀匠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但是當時日本武士階層當道,對於平常佩帶的武士刀不計成本,中國沒辦法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自從宋朝之後,普遍重文輕武,軍費有限根本沒辦法使用這種鍛刀方式,所以“包鋼法”在中國逐漸衰落,取而代之則是滿足軍隊制式的鍛刀方法。如今日本國內還有許多采用這種傳統方法鍛刀的刀匠,並且成品價格一點不比古代刀便宜,原因就是工藝完全一樣,刀匠付出的勞動可一點沒有變少。

為什麼是日本?

茶道和刀劍只是兩個稀鬆平常的例子,在中國失傳而在日本發揚光大的東西簡直數不勝數,書法、和服、花道、甚至相撲都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中國近代社會動盪變革的確是原因之一,但是在保護並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中國的確要好好地和日本人討教。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的社會變革一點都不比中國安穩多少,那時候好多日本人也覺得傳統文化一點用都沒有,工業時代注重的就是效率和金錢,一杯茶喝一上午的茶道誰能受得了呢?

"

最近朋友圈和微博都被一部叫《長安十二時辰》的古裝劇刷屏,《長安十二時辰》的火爆,除開馬伯庸原著中扣人心絃的情節安排外,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功於片中嚴謹考究的唐代服裝以及建築,但是你知道嗎?片中的服化道團隊來自於日本,那麼日本人為什麼對唐代文化為什麼有那麼深的研究呢?

唐朝對日本影響到底有多深,看看日本茶道和刀就就知道了?

白江口之戰

日本和中國的淵源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從唐朝初年的白江口海戰說起,公元663年,日本聯合百濟進攻新羅,日本海軍直逼白江口(韓國錦江入海口),新羅向大唐求救,大唐新羅聯軍大敗日軍,數十萬日軍葬身魚腹,日本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居然有如此強大的國家!“白江口之戰”徹底改變了日本的命運,大唐的強盛實在給他們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陰影,此後直到明朝為止都不敢犯我大中華。日本人的尿性就是打不過你,就認你當老師,大唐時期易是如此,一千多年後的“明治維新”更是如此。日本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到長安學習我國先進的發展經驗,這些遣唐使學成回國之後,日本自上而向模仿大唐,日本天皇更是將都城改造成了一個迷你長安。

唐朝天寶十二年,詩人李白收到一個噩耗,一艘海船不幸遇難,船上乘客幾乎無人生還,李白的摯友晁衡搭乘的正是這艘船,一時間他壓抑不住自己心中的傷感,落淚悲嘆,立馬創作出了一首哀悼摯友的詩《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從詩中我們可以得到兩個信息:1.當時唐朝對東邊島國的稱呼就已經是日本。2.晁衡是個日本人。

日本,國名意為日出之國,日本的聖德太子在給隋煬帝的國書中就曾提到:“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原型。

唐朝對日本影響到底有多深,看看日本茶道和刀就就知道了?

阿倍仲麻呂與楊貴妃

晁衡是李白摯友的中國名字,他的本名叫做“阿倍仲麻呂”,“阿倍”這個日本姓氏如今通常寫作“安倍”,就在寫下這首詩後不久,李白又在長安見到了他,原來阿倍死裡逃生,一路漂流至越南,最後歷經千難萬險再度回到長安。三十多年前,年輕的阿倍仲麻呂漂洋過海來到長安,以留學生的身份進入國子監學習,阿倍仲麻呂畢業後考中了進士,在大唐擔任了不小的官職,並且和李白,王維等名士有著不錯的私交。而阿倍仲麻呂只是當時日本萬千“遣唐使”中的一員,這些公派留學生大多由日本精挑細選產生,天皇甚至還免除了他們全家的賦稅徭役。據說,日本除了沒有從唐朝引進科舉和太監製度以外,幾乎全盤接受了唐朝文化。所以,日本從漢字到服飾,從刺身到醬油,從詩文歌賦到典章制度,遣唐使把他們認為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帶回日本。

現在,提到日本就會想到各種“道”,茶道、花道、武士道、柔道以及劍道,而這些日本文化大都來源自中國,提到這些來源於中國的文化就不得不提兩樣東西——茶和刀。

唐朝對日本影響到底有多深,看看日本茶道和刀就就知道了?

日本武士

茶和刀

大唐的飲茶文化深刻影響了日本,史書記載當時唐朝“茶道大行,王宮朝士無不飲者。”日本的茶道說白了就是一套關於喝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的規範,這些流程十分講究,非常具有儀式感,而且那時候喝茶並不像今天一樣直接使用茶葉沖泡,而是將茶葉磨成茶粉飲用,將茶葉直接沖泡的喝茶方式直到明朝才出現,明朝之前古人都是將茶葉磨成茶粉就和磨咖啡豆差不多。

這種喝茶方式非常講究儀式感,日本鎌倉時代的榮戲禪師把造茶和喝茶方法帶回日本,寫了日本第一部關於茶道文化的書《吃茶養生記》,被日本茶道奉為“三聖器”的三個茶葉罐“新田”、“初花”、“楢柴”、而這三個茶葉罐全都原產自中國。那個時候隨便從中國帶過去一點瓶瓶罐罐日本人都當做神器,無論是誰只要去中國生活幾年回來就鍍了一層金,正是在這些人的影響下,以僧侶、貴族為首的上層階級掀起了一陣茶道熱,之後輻射至武士以及平民老百姓。

唐朝對日本影響到底有多深,看看日本茶道和刀就就知道了?

日本茶道

除了茶道,日本從唐朝傳承了非常實用的兵器冶煉技術,遣唐使把鍛造唐刀的先進技術帶回日本,日本人在此基礎上做出了有弧度的刀,也就是毛拔形太刀,這就是日本武士刀的雛形。到十一世紀末期,日本國內群雄割據,武士階級崛起,日本刀的鍛造技術也因此獲得了長足的進步,發展出了許多鍛刀流派,而這些流派的鍛刀工藝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中國現存唐刀只有三口,而這三口唐刀或多或少都有殘缺,而日本刀裝完整的唐刀有五十五口,其中最有名的是聖德太子的佩劍——丙子淑林劍。明朝倭寇來犯時,中國刀常常被日本武士刀攔腰砍斷,日本武士刀的鋒利完全取決於其繁瑣的加工工藝,其實這種工藝完全來自於中國的“包鋼法”,包鋼法就是通過反覆錘鍊將不同硬度的鋼鍛造成刀,據說最多時一把武士刀裡有九層鋼。

但是這種鍛刀方法費時費力,成本更是高得嚇人,鍛造這樣一把刀熟練的刀匠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但是當時日本武士階層當道,對於平常佩帶的武士刀不計成本,中國沒辦法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自從宋朝之後,普遍重文輕武,軍費有限根本沒辦法使用這種鍛刀方式,所以“包鋼法”在中國逐漸衰落,取而代之則是滿足軍隊制式的鍛刀方法。如今日本國內還有許多采用這種傳統方法鍛刀的刀匠,並且成品價格一點不比古代刀便宜,原因就是工藝完全一樣,刀匠付出的勞動可一點沒有變少。

為什麼是日本?

茶道和刀劍只是兩個稀鬆平常的例子,在中國失傳而在日本發揚光大的東西簡直數不勝數,書法、和服、花道、甚至相撲都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中國近代社會動盪變革的確是原因之一,但是在保護並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中國的確要好好地和日本人討教。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的社會變革一點都不比中國安穩多少,那時候好多日本人也覺得傳統文化一點用都沒有,工業時代注重的就是效率和金錢,一杯茶喝一上午的茶道誰能受得了呢?

唐朝對日本影響到底有多深,看看日本茶道和刀就就知道了?

日本武士

但是隨後日本國內逐漸意識到,如果將傳統文化全部拋棄,那麼這個民族還剩下什麼呢?所以在1871年,日本頒佈《古器物保存法》這是日本第一次以頒佈法令的形式保護傳統文化,後來陸續頒佈了《國寶保存法》等法律。1955年建立“人間國寶”認定製度,在全國範圍尋找會傳統技藝的手藝人,嚴格選拔之後把這些大師級的手藝人認定為“人間國寶”(類似於中國非遺繼承人),保障他們的安全,發放補貼。試想一把日本刀造一年還不一定賣的出去,誰樂意幹這事?日本政府為的就是讓這些大師別轉行,這樣傳統手藝也就不會失傳。

保護傳統文化永遠都是吾輩義不容辭的責任,從最近幾年的漢服復興不難看出中國人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希望以後中國的古裝劇再也不需要日本團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