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日本的“中國城”,我發現了這些

西川口,是一個很“著名”的地方,至少在日本的國人耳中,那裡似乎是第二個“家鄉”。曾經我在福岡待過一段時間,期間也會和許多朋友一起去中國人開的料理店特意吃“中國料理”,每當聊到哪裡會有最全的中國餐廳的時候,一般都會不自覺的提到池袋北口、橫濱中華街以及西川口。我曾經去過池袋北口以及橫濱中華街,但是一直沒有機會到西川口看一看,很想知道為什麼,在這裡會形成“中國城”。不過,當我真正漫步西川口的街道,瞭解當地歷史以後,原來才知道,這裡面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故鄉的食物

走入日本的“中國城”,我發現了這些

有的時候,吃膩了日本的“精緻料理”,總是懷念國內的“炒菜”“火鍋”或者亂燉,在西川口這個地方,能夠看到諸如“飯店”“餐廳”一樣的看板,要知道日語中可是沒有這樣的漢字的。在日本的網站上搜索西川口,經常會出現“被中國人佔領的街道”“犯罪增加”等消極的詞彙,很多日本人對於這個地方其實也沒有太大的好感。但是作為國人,走在西川街道上,還是能夠感受到一絲“國內”的氣息。即便被稱為“中國城”,這裡的餐廳也並非全部是“中華料理”,較多的其實還是“日本餐廳”,只是中國的餐廳混雜其中,顯得比較顯眼而已。

走入日本的“中國城”,我發現了這些

在這裡的店鋪,多是支撐著當地居民生活的店鋪,有著故鄉味道的“食材店”、有著中文操作系統的“網吧”、收錄了許多中文歌曲的卡拉OK.....幾乎國內的東西,在這裡都能夠找到。而橫濱以及神戶的中華街則不同,橫濱和神戶的中華街是為了“遊客”而建造的,所以其中很多商品都是為了“吸引顧客”而開發的。但是西川口則不同,不需要吸引太多遊客,只是為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正是這點,我才說西川口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城”。

有很多來自東北的“朋友”

走入日本的“中國城”,我發現了這些

在西川口的中國料理中,烤羊肉串、亂燉較多,與日本人所認為的中國料理有些不同(許多日本人對於中國菜的認知還停留在“麻婆豆腐”“青椒肉絲”上)。其實在西川口的中國人大多都是來自瀋陽、長春以及哈爾濱,其實現在也有很多東北地區的國人前往日本。東北雖然曾經是中國的重工業基地,只是在近年的經濟發展中,落後於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先對於這些地方來說,東北還是較為落後的地方(只是相對於北上廣來說)。這些國人為了追求“機會”而來到日本,所以東北的“日本行”依然十分人氣。

走入日本的“中國城”,我發現了這些

他們最初大多是以“留學”的目的來到日本,在語言學校學習日語,然後適應日本的文化,之後進入專門學校或者到能夠接受外國人的大學中學習。由於日本的“少子化”,許多大學不得不把希望寄託在外國人身上,因此日語較好的外國人,是有一定優勢的。畢業後工作多是各種各樣,有人回到了故鄉在日本公司或者與日本相關的工作做起了翻譯,也有人利用自己在學校所積攢的日本人脈成立了公司,當然最多的還是和日本人相同,在日本找工作,然後在日本就職。

走入日本的“中國城”,我發現了這些

許多人住在西川口的人多是在東京工作,但是東京租房比較貴,並且在日本電車比較發達,也沒有必要讓住在東京。東京站到西川口只有18公里左右,乘坐JR電車,只需要310日元(IC卡為302日元)就可以到達。西川口1LDK的房間每月只需要7萬日元左右,而東京至少10萬日元以上。那麼問題來了,東京旁邊那麼多城市,為何國人偏偏選擇了西川口呢?

日本的“淨化大作戰”

90年代末,日本流行了一個詞語,叫做“NK流”。許多日本男性只是聽到這個詞語,就會浮想聯翩。“西”在日語中的發音叫做“NISHI”,“川”的發音是“KAWA”,所以為了方便,直接稱西川為“NK”。而連接東京和西川的京浜東北線也成為了晚上最為“繁華”的線路之一!因為西川口曾經是日本東京一帶最為著名的“風俗街”,現在的歌舞伎一條街與當時的西川口相比,簡直相差甚遠。(下文的風俗店指的是不符合日本規定的風俗店,日本現在依然有風俗店,但是需要指定區域,指定項目等)

走入日本的“中國城”,我發現了這些

但是在2004年的時候,日本推出了一個運動,名為“風俗淨化作戰”,以新宿的歌舞伎一條街開始,風俗店逐一被取締,西川口同樣也在作戰範圍內。2006年,日本修改了《風營法》,取締更加嚴格,殘留在西川口的店鋪也不得不關門大吉。掃蕩之後的西川口,就像“鬼城”一般,當時大樓和街道上空無一人,路燈映照著拆去看板的店鋪,顯得尤為冷清。填補了這些空缺店鋪的,是“中國人”。因為西川口一帶的名聲不好,許多日本店鋪都不會到這裡開店,而國人則看重這裡房租便宜,於是以中華料理店為開始,慢慢的許多國人也來到了西川口。

很多日本人對於西川口的印象不太好,一則是因為西川口以前確實是“紙醉金迷”的世界;二則有許多中國人在那裡。確實住在這裡的國人,大多都是普通的上班族以及生意人,並非是日本網上謠言的“凶神惡煞”。

芝園團地,文化交流的見證

走入日本的“中國城”,我發現了這些

在距離西川口一站路的蕨附近,一個芝園團地(團地就類似於國內的小區,都是居民樓),在這個小區生活著大約有5000人,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外國人,而生活在這裡的外國人,幾乎都是中國人。由於文化的不同,許多日本人也“怨念頗深”。比如晚上依然有人大聲說話、孩子的吵鬧聲不止、在走廊上方自行車及其他物品、不遵守扔垃圾的規定等。喜歡熱鬧,或許是中國人的天性,但是日本人則有著相反的性格,多數還是喜歡靜靜地體會歲月安好。

走入日本的“中國城”,我發現了這些

不過,確實是中國人填補了西川口附近的空白,讓這個街道再次變得繁華。日本的自治會也注意到了“居民分斷”的情況(即中國人和日本人有矛盾),在2015年開始了一個名為“芝園橋樑”的項目,目的在於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在芝園團地中,有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桌子”。最初項目開始的時候,有很多日本人不接受中國人,在桌子上寫有很多誹謗中傷中國人的話語。隨著項目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日本人認識到中國人的友好,於是一起拿著噴漆再次噴塗了這張桌子,並且按上了手印,蓋住了那些誹謗的話語。如今這個桌子已經成為了一個“文化交流的代表”,可是真正的文化差異,真的能夠“蓋住嗎”?答案其實我並不知道,但是隻要有願意交流中日文化的人,這顆種子始終會傳遞下去!

結束語

少子老齡化逐漸加重的日本,未來只會越來越依賴外國勞動者。從日本的政策就可以看到,外國人未來將在日本社會中佔據著很大的份額。像西川口這樣的地方,在未來肯定會越來越多。我不敢說西川口是外國人和日本人融合成功的案例,只是我走在西川口的街道上,體會到的是安靜和祥和。最後,我想以親身的體會告訴各位讀者:如何和外國人交往?首先就是了解他們。到外國人的社區去交流,和他們吃同樣的食物,體驗他們的生活,然後,用你的身心去看,而不是“有色眼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