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峰

在“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群眾不斷升級保險需求,以及科技深入賦能金融等因素綜合作用下,大健康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壽險企業紛紛加快在大健康領域的戰略佈局。未來壽險業的競爭,不僅是保險業務的競爭,更是圍繞大健康生態圈的競爭。壽險企業應從健康保險產品、保險資金和金融科技等入手,積極拓展和整合健康管理服務產業鏈,並加強醫療健康人才隊伍專業能力、醫療健康資源整合能力和醫療健康數據獲取能力建設,推動建立覆蓋生命週期各階段、健康管理全過程的大健康生態圈。

面對大健康蓬勃需求 壽險企業如何造圈

主要動因

1.市場環境出現新變化。

當前,人類社會步入互聯網時代。在工業化時代,從產品研發設計到生產銷售的過程是線性的,各個環節分工清晰。在互聯網時代,商業關係進化為以客戶為中心的互聯協同的產業生態網絡,各參與主體通過開放、共享、互利、合作等,共同創造和分享價值。壽險企業作為產業生態網中的一個價值結點,通過介入健康管理、醫療服務、康復護理等大健康產業鏈,參與到廣闊的生態圈建設。商業關係模式的變遷是壽險企業構建大健康生態圈的基礎動因。

2.客戶需求呈現新特徵。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客戶一站式、多元化、整合式的需求開始呈現,並日益成為主流。他們不再滿足於單一的產品功能,而是希望通過簡單的、極致的交互,從極小的觸點上獲取一站式的綜合解決方案。保險的意義不僅是事後補償,還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後的健康管理、醫療救助、法律諮詢、資產管理等綜合性服務。這就要求壽險公司加快從單純的費用理賠向覆蓋全生命週期的健康管理服務轉變,這形成了壽險企業構建大健康生態圈的直接動因。

3.行業競爭面臨新挑戰。

商業關係模式的變革和客戶保險需求的升級,帶來壽險業競爭格局的重大調整。壽險業競爭的重點從渠道、產品等基於保險企業本身的競爭,轉向圍繞大健康生態圈的競爭,未來誰掌握了貫穿全生命週期的健康管理服務生態圈,誰就是競爭中的“王者”。因此,健康管理服務能力對壽險經營的作用日益凸顯。壽險企業通過推進壽險業務與健康管理的結合,既有利於加強對健康風險的主動管控,又能通過專業化的健康管理,降低發病率,提高盈利能力。行業競爭格局的變化,是壽險企業構建大健康生態圈的外部動因。

主要路徑

1.以健康保險產品為抓手,著力整合大健康產業各參與方。

健康保險作為醫療費用的支付方,居於大健康產業鏈的核心位置,具有銜接上下游醫療健康服務資源的天然優勢,是壽險企業介入大健康產業最直接的抓手。近年來,許多壽險企業積極探索健康保險與健康管理相結合的商業發展模式,他們通過自建或與醫療健康服務機構合作,加快向“健康保險+健康管理+醫療服務”三位一體的管理式醫療轉變。

比如,新華保險成立新華健康管理中心,憑藉“保險保障+健康管理+醫療服務”的核心優勢,以及連鎖化的健康管理機構,為客戶提供整合型的健康管理服務。太保安聯與“阿里健康”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醫藥零售、健康保險、健康管理、醫保控費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推動健康保險與健康管理有機結合,壽險企業要重點要做兩項工作:一要延伸和擴展對客戶實施的健康服務;二要對健康診療的各個環節實施全程化的風險管理。所以,壽險企業不再是被動的、單純的支付方,而是主動作為的健康管理者。

2.以保險資金為紐帶,著力拓展大健康產業鏈。

壽險資金具有負債性、穩定性、長期性、規模性的特點,這與大健康產業資金需求量大、投資週期較長等特徵相吻合。壽險企業運用壽險資金投資大健康產業,不僅可以緩解 “長短錯配”的壓力,而且可以更有效地拓展健康管理服務產業鏈。

壽險資金佈局大健康產業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重資產模式。主要特徵是壽險企業開展經營活動的資產以自建或自購為主,健康管理服務獲取的前提是獲得不動產的使用權或產權。該模式以泰康保險為代表,其旗下的“泰康之家”醫養社區已經覆蓋全國15個重點城市。客戶通過購買與泰康“幸福有約”養老保險產品,年老可以入住養老社區,享受覆蓋“預防——治療——康復——長期護理”等的整合型醫療保險服務。二是輕資產模式。該模式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壽險企業通過投資、併購、參股或戰略合作等途徑,介入大健康產業鏈。比如,2008年,中國平安與慈銘體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平安正式參股慈銘體檢,參股比例約為15%。再如,2015年,中國人壽發起設立了“國壽大健康股權投資基金”,目前該基金已投資了健康國際醫療、藥明康德、邁瑞醫療、華大基因等境內外企業。第二種類型是壽險企業通過收購或租賃現有物業,並把其改造為健康養老服務設施,同時配套健康養老運營服務模式。比如,太保養老投資公司通過收購市中心舊物業改建成養老社區,採用的就是比較靈活的輕資產運作模式。

比較而言,重資產模式投入大,盈利週期長,不易複製,但容易形成規模經濟,並與保險業務形成戰略協同,更適合於大型金融保險集團。輕資產模式對大健康產業鏈整合力度相對較小,但投入5少,起步快,更便於風險控制和複製推廣,更適合中小壽險企業。但兩者不是截然分離的,從國際經驗看,許多采取重資產模式的壽險企業,在積累了足夠的運營管理經驗後,開展走向對外輸出運營模式、服務品牌、人才培訓等輕資產業務方向。

3.以金融科技為依託,著力促進大健康產業各參與方互利共贏。

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具有連接、共享、整合的特性。近年來,許多壽險企業依託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探索打通醫療、醫藥、醫保各環節,推進醫療健康資源共享,從而更有效地防控風險,更精準地提供醫療健康服務。

主要形成三種模式:一是線上線下聯動的醫療健康資源整合模式。該模式以“平安好醫生”為代表。中國平安依託“平安好醫生”健康管理平臺,整合醫院、診所、醫生、藥店、體檢中心等醫療服務機構,為用戶提供一站式健康諮詢和健康管理服務。截至2018年底,“平安好醫生”註冊用戶數達2.65億,簽約合作外部醫生5203名,合作醫院數超3000家,合作藥店超15000家。二是互利共贏的健康管理互動模式。該模式以太平洋醫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推出的“太保妙健康”移動健康管理服務平臺為代表。“太保妙健康” 憑藉專業的數據採集、挖掘和運營能力,通過實時追蹤、持續干預、激勵引導和綜合分析,既幫助客戶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又為自身實施更精準的產品定價提供依據。三是互聯互通的醫療健康數據共享模式。實現醫療健康數據共享是構建大健康生態圈的基礎工程。壽險企業進行了一些探索,比如,2016年10月,平安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與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其中明確共同推進數據集成分析共享,探索建立先進的醫療風險管控體系。鑑於客戶隱私和數據安全的考慮,壽險企業在推進醫療健康數據共享上還面臨不少困難,目前整體上尚處於探索階段。

核心能力建設

構建大健康生態圈帶來了壽險企業的全面轉型,產品開發方面,必須加快從“以財務補償型產品為主”向“以健康服務型產品為主”轉變,以滿足客戶全生命週期的健康管理服務需求。客戶服務方面,必須加快從“以風險保障為中心”向“以健康服務保障為中心”轉變,以滿足客戶覆蓋病前預防、病中治療服務、病後財務風險轉移和康復護理等全流程健康管理需求。發展模式方面,必須善於整合外部醫療健康服務資源,推進健康管理事前事中事後各環節貫穿,醫療醫藥醫保各主體聯動,形成各方協同參與的生態圈。

上述轉變要求壽險企業加快核心能力建設,一是健康醫療人才隊伍的專業能力。要加大醫護康等醫學專業人才,運營管理、信息技術等金融科技人才,以及政策研究、營銷管理等複合型管理人才隊伍培養力度。二是健康醫療資源的整合能力。要加強與醫療機構、醫藥行業、醫保部門等深度合作,整合碎片化的醫療健康服務資源,促進壽險主業和醫療健康行業的協同發展和有機融合。三是健康醫療數據的獲取能力。大健康基礎是大數據。要積極推進保險行業與政府醫保部門、醫療機構等的數據共享,提高數據分析、挖掘和應用能力,提升健康管理的效率和精準度。

(作者系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室(董事會辦公室)總經理、黨委辦公室主任、公司新聞發言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