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企業如何佈局5G?

每一代通信都要有通信的標準,5G也是如此。

5G的設想最早在2008年就由美國提出來了,但是當時4G還沒有建設好,因此各國真正坐下來討論5G的標準其實是在2012年前後。

主管標準制定的機構叫做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它成立於1998年,最初只是為各國協調3G通信標準的組織,後來就負責其歷代移動通信標準的制定了。今天世界上主要的通信廠家,包括中國的華為等企業,都在其中。

標準的制定過程和我們編寫軟件,或者寫書很相像。參與者各自提供自己的想法,大家討論、修改,形成共同的意見。由於技術不斷髮展,大家的想法也在改變,運營商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因此總有新的東西加進來。

於是,主管標準制定的機構也就是3GPP,在某一個階段,就必須凍結所有的需求,然後發佈一個版本,叫做一個Release,中文常常把它簡寫成R。

關於5G的標準,目前大家討論的是15版(3GPP-R15)。在這個標準中,將5G的建設分為了兩步走,這兩步走得都很艱辛。第一步經過78次開會,無數的討價還價和妥協,最後在去年底總算是確定下來了。第二步,在2019年6月份才確定。

第一步是所謂的非獨立組網模式NSA,即採用現有4G作為核心網,4G為主,5G為輔,對應的標準則是3GPP-R15-NSA,這是設想的前期做法。第二步是獨立組網模式SA,5G作為核心網,只有5G基站工作,對應的標準是3GPP-R15-SA。這部分標準2019年6月份在高通所在地聖地亞哥才正式確定。

通常,大家制定好標準後才開始實施,這樣比較穩妥。但是這一次,由於國際政治等特殊原因,大家比較急,很多細節還沒有考慮周全,有些企業就開始實施了,於是,又不得不搞了兩個其它的版本,這也是前所未有的。也就是目前大家都說5G有三個版本的原因。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今天各家所推出的基於非獨立組網上的5G服務,都是過渡性的。等到了獨立組網時才是真正的5G網絡,能實現5G的全部特性。從非獨立,到獨立這個過渡階段會比較長,這樣做是為了保障運營商的利潤,給它們比較多的時間逐步進行投資。

據估計,如果5G用戶佔整個移動通信的比例要達到85%,即目前3G、4G用戶的比例,需要的時間肯定比4G的時間長,而4G的發展中國花了大約六、七年的時間,5G需要的時間肯定比這個長。

需要說明的是,在目前的第15版R15中,很多技術細節還沒有細化。3GPP還正在討論第16版標準R16的內容,R16可以看作5G最終版本標準,等到它完成並凍結之後,5G最終的標準才完全確定,預計時間是2020年3月。

好,也就是說,我們還沒有真正進入5G時代,馬上就要邁進這個門檻兒了。

今天,因為標準中很多細節沒有確定,需要等到明年標準確定了再說。因此,說得不客氣一點,今天實施5G建設的,都是搶跑者,如果你真買了一個5G手機,可能明年你得把它扔掉。因為新的標準出來之後它可能不兼容。目前全世界真正決定建設5G的電信強國,只有中國、美國和韓國。至於比北京一個區還小的摩納哥建設了5G,你當新聞看看就可以了。

在5G時代,世界領先的相關大企業都有什麼優勢呢?

我們先說說華為,它的優勢是全面的,首先在於通信設備製造、基站建設、手機和芯片製造上,其次才是在標準上。相比3G時代,中國企業在標準上已經有了很大的話語權,但是,5G的標準不是中國一國說了算,更不是華為單獨擁有一整套標準。

華為的同盟軍是諾基亞和英特爾,作為利益交換,它也需要分給它們足夠的利益。華為在標準上的優勢是,它擁有很多5G要用到的技術的專利,並且在制定標準時,讓標準中的很多方案必須用到它的技術。

5G時代另一個主要的技術貢獻者是高通,這家公司它對專利特別看重,在3G之後,高通從來沒有在移動通信上落伍。另外,高通公司在半導體設計上的經驗要超過華為,在移動互聯網剛剛爆發的2010年,它的市值還一度超越英特爾公司,成為全球最值錢的半導體企業。應該承認,目前在5G手機芯片上,高通並不比華為落後。

目前第三個明確要啟動5G移動通信的國家是韓國。2018年6月,三星公司和運營商SKT在三星水原產業園進行了3.5GHz頻段的5G新標準原型測試,採用的是三星製造的芯片。據報道,它的下載速度超過1Gbps,說明在5G芯片製造上領先於世界。當然這次測試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因為畢竟真正的5G不會工作在那個頻段上。

順便說幾句,高通雖然設計芯片,但是本身沒有生產線,5G芯片的製造還要依賴於三星或者臺積電,而三星在5G技術上依賴於高通。它們在5G時代是否會聯合,還不得而知。

在5G時代是否會有新的製造電信設備的大公司誕生,比如過去誕生了思科和華為。說實話,這個可能性不大。掌握新一代通信協議的企業就是歷次產業升級最大的受益者,但它們通常是現有的大公司。如果在電信設備領域創業,最好的結果也就是賣給思科和華為。

為什麼不太可能再誕生一個華為呢?因為全世界的運營商都比較保守,它們接受一個新產品,從論證、測試到商業談判,至少要18個月,因此,一家初創企業如果一開始的目標就是電信運營商,哪怕東西做得再好,大概率的結果也是還沒賺到第一筆錢,融資就花光了。因此,我們可以把關注度都放在現有的電信企業上。

在5G時代,哪一家設備製造商最後能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還要看運營商的態度,畢竟它們是出錢的人。全世界用戶超過5000萬的運營商有24家之多。

今天很多媒體報道,某某運營商願意和某某公司在5G上合作,好像某家公司就獲得了一個大市場。其實運營商通常同時和幾家設備製造商合作,就如同航空公司會同時買波音和空客的飛機一樣,稀鬆平常。更何況,願意合作這種說法,和真正掏錢,完全是兩回事,我們不能聽風就是雨。至於在5G時代誰能夠引領風騷,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