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
"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01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要活給別人看?這種活法很累、很假!

人天性都希望得到別人更多的關注和讚美。

比如你週末出國旅遊,發完朋友圈後會頻頻關注多少人點贊和評論。你今天塗了新色號的口紅或者打扮的美美的,到了辦公室就特別期待同事的關注和注視的眼光。

這種適度的渴望被認可的想法,是正常的。

但如果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就會活的很累。

"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01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要活給別人看?這種活法很累、很假!

人天性都希望得到別人更多的關注和讚美。

比如你週末出國旅遊,發完朋友圈後會頻頻關注多少人點贊和評論。你今天塗了新色號的口紅或者打扮的美美的,到了辦公室就特別期待同事的關注和注視的眼光。

這種適度的渴望被認可的想法,是正常的。

但如果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就會活的很累。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我有一個同事小彰,就是一個活在別人目光中的例子,每天都很累。

每次和大領導一起開會,他會特別緊張,生怕自己在會議上的發言給領導留下不好的印象;

每次部門聚餐,他都會“察言觀色”,如果領導沒有和他碰杯,他就會鬱悶一整個晚上;

每次看到團隊其他同事聚在一起聊天,他會私下打聽沒有對他做什麼評價。

他就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完全是在活給別人看,稍微有一些自己的負面評價,就會消極、鬱悶。

其實,小彰代表了一個群體。這一部分群體就是在過著“活給別人看”的生活,每天都在“演戲”,想想都很累、很假。

一直活在別人的目光裡,是最失敗的人生。

大家都明白這個淺顯的道理,也想找回輕鬆的自我,但為什麼還是掉進了這個陷阱呢?

"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01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要活給別人看?這種活法很累、很假!

人天性都希望得到別人更多的關注和讚美。

比如你週末出國旅遊,發完朋友圈後會頻頻關注多少人點贊和評論。你今天塗了新色號的口紅或者打扮的美美的,到了辦公室就特別期待同事的關注和注視的眼光。

這種適度的渴望被認可的想法,是正常的。

但如果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就會活的很累。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我有一個同事小彰,就是一個活在別人目光中的例子,每天都很累。

每次和大領導一起開會,他會特別緊張,生怕自己在會議上的發言給領導留下不好的印象;

每次部門聚餐,他都會“察言觀色”,如果領導沒有和他碰杯,他就會鬱悶一整個晚上;

每次看到團隊其他同事聚在一起聊天,他會私下打聽沒有對他做什麼評價。

他就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完全是在活給別人看,稍微有一些自己的負面評價,就會消極、鬱悶。

其實,小彰代表了一個群體。這一部分群體就是在過著“活給別人看”的生活,每天都在“演戲”,想想都很累、很假。

一直活在別人的目光裡,是最失敗的人生。

大家都明白這個淺顯的道理,也想找回輕鬆的自我,但為什麼還是掉進了這個陷阱呢?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02

人生中有一個陷阱,叫做“缺乏式動機”

我們先做一個測驗,如果有兩份工作,你會選擇哪一個?

工作一:一份自己討厭,但受到別人讚揚的工作;

工作二:一份自己喜歡,但沒有人稱讚的工作。

在落筆之前,我隨機找了5位同事進行選擇。其中有3人選擇了工作一,2人選擇了工作二。

儘管樣本量不夠大,但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人們總是傾向於選擇容易得到別人認可,獲得別人讚揚的事情。也就是“在意別人的看法”。

就好比你本來不喜歡吃日料,但為了滿足於聽到別人說“吃日料的人都很有品味,生活有檔次”的優越感,於是你還是會嘗試去吃日料。

選擇工作一的同事,就是被“缺乏式動機”支配的人。

什麼是“缺乏式動機”?

著名暢銷書作家加藤諦三在《與內心的衝突和解》一書中講到:

“馬斯洛認為,動機可分為缺乏式動機和成長式動機。

所謂缺乏式動機,是人在安全、所屬、親密的愛情關係等基本欲求不足時,用來滿足它們的動機。”

受缺乏式動機影響的人,不會因為自己本身的喜好去選擇一個事物,而是會根據別人對這件事的看法和眼光去做判斷。

比如上文我的同事小彰,每次他做彙報的時候,並不會按照彙報的邏輯、自己彙報的風格去做演講,而是更多的根據會場上最高級領導的對他的看法去做改變。

過程中,領導對他投來讚揚、認可的目光,他就會像打了雞血一樣興奮;

一旦領導的提問帶有對他的質疑或者否定,他就像打了霜的茄子,一蹶不振。

小彰的這種行為,就是被“缺乏式動機”所左右,因為他感覺自己被別人認可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內心就屈服於缺乏式動機。

在這種動機下,為了維持虛偽的面子,不惜犧牲掉自己良好的思維方式。在這種過於在意別人看法心態之下,越來越不明白自己的什麼樣的人,逐漸迷失了自我。

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不知道自己是誰,只考慮如何吸引別人的關注,只活在別人的目光中,就會陷入無法自拔的惡性循環。

明白了“缺乏式動機”的基本概念,也瞭解了活在別人目光之下的危害,我們該如何走出這個旋渦?

"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01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要活給別人看?這種活法很累、很假!

人天性都希望得到別人更多的關注和讚美。

比如你週末出國旅遊,發完朋友圈後會頻頻關注多少人點贊和評論。你今天塗了新色號的口紅或者打扮的美美的,到了辦公室就特別期待同事的關注和注視的眼光。

這種適度的渴望被認可的想法,是正常的。

但如果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就會活的很累。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我有一個同事小彰,就是一個活在別人目光中的例子,每天都很累。

每次和大領導一起開會,他會特別緊張,生怕自己在會議上的發言給領導留下不好的印象;

每次部門聚餐,他都會“察言觀色”,如果領導沒有和他碰杯,他就會鬱悶一整個晚上;

每次看到團隊其他同事聚在一起聊天,他會私下打聽沒有對他做什麼評價。

他就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完全是在活給別人看,稍微有一些自己的負面評價,就會消極、鬱悶。

其實,小彰代表了一個群體。這一部分群體就是在過著“活給別人看”的生活,每天都在“演戲”,想想都很累、很假。

一直活在別人的目光裡,是最失敗的人生。

大家都明白這個淺顯的道理,也想找回輕鬆的自我,但為什麼還是掉進了這個陷阱呢?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02

人生中有一個陷阱,叫做“缺乏式動機”

我們先做一個測驗,如果有兩份工作,你會選擇哪一個?

工作一:一份自己討厭,但受到別人讚揚的工作;

工作二:一份自己喜歡,但沒有人稱讚的工作。

在落筆之前,我隨機找了5位同事進行選擇。其中有3人選擇了工作一,2人選擇了工作二。

儘管樣本量不夠大,但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人們總是傾向於選擇容易得到別人認可,獲得別人讚揚的事情。也就是“在意別人的看法”。

就好比你本來不喜歡吃日料,但為了滿足於聽到別人說“吃日料的人都很有品味,生活有檔次”的優越感,於是你還是會嘗試去吃日料。

選擇工作一的同事,就是被“缺乏式動機”支配的人。

什麼是“缺乏式動機”?

著名暢銷書作家加藤諦三在《與內心的衝突和解》一書中講到:

“馬斯洛認為,動機可分為缺乏式動機和成長式動機。

所謂缺乏式動機,是人在安全、所屬、親密的愛情關係等基本欲求不足時,用來滿足它們的動機。”

受缺乏式動機影響的人,不會因為自己本身的喜好去選擇一個事物,而是會根據別人對這件事的看法和眼光去做判斷。

比如上文我的同事小彰,每次他做彙報的時候,並不會按照彙報的邏輯、自己彙報的風格去做演講,而是更多的根據會場上最高級領導的對他的看法去做改變。

過程中,領導對他投來讚揚、認可的目光,他就會像打了雞血一樣興奮;

一旦領導的提問帶有對他的質疑或者否定,他就像打了霜的茄子,一蹶不振。

小彰的這種行為,就是被“缺乏式動機”所左右,因為他感覺自己被別人認可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內心就屈服於缺乏式動機。

在這種動機下,為了維持虛偽的面子,不惜犧牲掉自己良好的思維方式。在這種過於在意別人看法心態之下,越來越不明白自己的什麼樣的人,逐漸迷失了自我。

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不知道自己是誰,只考慮如何吸引別人的關注,只活在別人的目光中,就會陷入無法自拔的惡性循環。

明白了“缺乏式動機”的基本概念,也瞭解了活在別人目光之下的危害,我們該如何走出這個旋渦?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03

不想“活給別人看”,做回輕鬆的自己,該怎麼做?

(1)勇敢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最痛苦的就是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張德芬老師在暢銷書中也提到一個類似的觀點:“負面情緒和苦難,是一個偽裝的禮物,一旦你接受它,解開它,你就會得到驚喜,成為更好的自己。”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活得輕鬆坦然的第一步。

人為什麼每天都會有煩惱?

是因為老是拿自己的不完美和別人眼中的完美進行比較。

舉兩個我自己的案例:

案例一:前段時間我一度非常煩惱,因為我不善於做數據分析和處理各種Excel表格。我的領導一直都非常認可我,於是我擔心他看到我不會做這樣的工作,會影響對我的認可度。

領導也看到了我的煩惱,於是主動和我溝通。他讓我不要以他的眼光來審視自己,不擅長就是不擅長,坦然面對。如果能克服更好,克服不了,就努力發揮自己的長處。

案例二:以前剛入職場的時候,趕上公司初創期,自己升值加薪順風順水,感覺自己無所不能。後來到北京發展,一度感覺自己一無是處。領導安排的工作走總想做到完美,所以推進的很慢。

於是我自己主動找領導溝通,當時的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領導說:“你不要太在意我對你的看法,要想著如何去有更大的成長和把事情做好。如果你太在意我對你的看法,反倒會讓你束手束腳,工作的很不舒服。接受目前自己的不足,放手去幹,結果自然不會差。

我們應該從別人的看法和眼光中抽身出來,更加關注事情本身的價值和個人成長,勇敢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在這種不完美之中,找自己努力的起點和方向,然後奮起直追。

"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01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要活給別人看?這種活法很累、很假!

人天性都希望得到別人更多的關注和讚美。

比如你週末出國旅遊,發完朋友圈後會頻頻關注多少人點贊和評論。你今天塗了新色號的口紅或者打扮的美美的,到了辦公室就特別期待同事的關注和注視的眼光。

這種適度的渴望被認可的想法,是正常的。

但如果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就會活的很累。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我有一個同事小彰,就是一個活在別人目光中的例子,每天都很累。

每次和大領導一起開會,他會特別緊張,生怕自己在會議上的發言給領導留下不好的印象;

每次部門聚餐,他都會“察言觀色”,如果領導沒有和他碰杯,他就會鬱悶一整個晚上;

每次看到團隊其他同事聚在一起聊天,他會私下打聽沒有對他做什麼評價。

他就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完全是在活給別人看,稍微有一些自己的負面評價,就會消極、鬱悶。

其實,小彰代表了一個群體。這一部分群體就是在過著“活給別人看”的生活,每天都在“演戲”,想想都很累、很假。

一直活在別人的目光裡,是最失敗的人生。

大家都明白這個淺顯的道理,也想找回輕鬆的自我,但為什麼還是掉進了這個陷阱呢?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02

人生中有一個陷阱,叫做“缺乏式動機”

我們先做一個測驗,如果有兩份工作,你會選擇哪一個?

工作一:一份自己討厭,但受到別人讚揚的工作;

工作二:一份自己喜歡,但沒有人稱讚的工作。

在落筆之前,我隨機找了5位同事進行選擇。其中有3人選擇了工作一,2人選擇了工作二。

儘管樣本量不夠大,但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人們總是傾向於選擇容易得到別人認可,獲得別人讚揚的事情。也就是“在意別人的看法”。

就好比你本來不喜歡吃日料,但為了滿足於聽到別人說“吃日料的人都很有品味,生活有檔次”的優越感,於是你還是會嘗試去吃日料。

選擇工作一的同事,就是被“缺乏式動機”支配的人。

什麼是“缺乏式動機”?

著名暢銷書作家加藤諦三在《與內心的衝突和解》一書中講到:

“馬斯洛認為,動機可分為缺乏式動機和成長式動機。

所謂缺乏式動機,是人在安全、所屬、親密的愛情關係等基本欲求不足時,用來滿足它們的動機。”

受缺乏式動機影響的人,不會因為自己本身的喜好去選擇一個事物,而是會根據別人對這件事的看法和眼光去做判斷。

比如上文我的同事小彰,每次他做彙報的時候,並不會按照彙報的邏輯、自己彙報的風格去做演講,而是更多的根據會場上最高級領導的對他的看法去做改變。

過程中,領導對他投來讚揚、認可的目光,他就會像打了雞血一樣興奮;

一旦領導的提問帶有對他的質疑或者否定,他就像打了霜的茄子,一蹶不振。

小彰的這種行為,就是被“缺乏式動機”所左右,因為他感覺自己被別人認可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內心就屈服於缺乏式動機。

在這種動機下,為了維持虛偽的面子,不惜犧牲掉自己良好的思維方式。在這種過於在意別人看法心態之下,越來越不明白自己的什麼樣的人,逐漸迷失了自我。

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不知道自己是誰,只考慮如何吸引別人的關注,只活在別人的目光中,就會陷入無法自拔的惡性循環。

明白了“缺乏式動機”的基本概念,也瞭解了活在別人目光之下的危害,我們該如何走出這個旋渦?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03

不想“活給別人看”,做回輕鬆的自己,該怎麼做?

(1)勇敢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最痛苦的就是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張德芬老師在暢銷書中也提到一個類似的觀點:“負面情緒和苦難,是一個偽裝的禮物,一旦你接受它,解開它,你就會得到驚喜,成為更好的自己。”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活得輕鬆坦然的第一步。

人為什麼每天都會有煩惱?

是因為老是拿自己的不完美和別人眼中的完美進行比較。

舉兩個我自己的案例:

案例一:前段時間我一度非常煩惱,因為我不善於做數據分析和處理各種Excel表格。我的領導一直都非常認可我,於是我擔心他看到我不會做這樣的工作,會影響對我的認可度。

領導也看到了我的煩惱,於是主動和我溝通。他讓我不要以他的眼光來審視自己,不擅長就是不擅長,坦然面對。如果能克服更好,克服不了,就努力發揮自己的長處。

案例二:以前剛入職場的時候,趕上公司初創期,自己升值加薪順風順水,感覺自己無所不能。後來到北京發展,一度感覺自己一無是處。領導安排的工作走總想做到完美,所以推進的很慢。

於是我自己主動找領導溝通,當時的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領導說:“你不要太在意我對你的看法,要想著如何去有更大的成長和把事情做好。如果你太在意我對你的看法,反倒會讓你束手束腳,工作的很不舒服。接受目前自己的不足,放手去幹,結果自然不會差。

我們應該從別人的看法和眼光中抽身出來,更加關注事情本身的價值和個人成長,勇敢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在這種不完美之中,找自己努力的起點和方向,然後奮起直追。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2)拒絕把別人給的標籤當成“自己的性格”

別人會根據我們自己的行為,給我們一些標籤,比如“沉默寡言”“性格憂鬱”等,這些評價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還真把別人給的標籤當成了“自己的性格”。

作者加藤諦三在《與內心的衝突和解》舉了這樣一個簡單的例子:

讀者來信諮詢,說“我對對方來說一無是處,所以很害怕對方的失望。”

這樣的人,其實是因為對自己失望,才“害怕對方的失望”。

在職場中,如果你還活在別人的評價之下,把別人給你的標籤當自己的性格,建議你採取如下三個動作來修正自己的認知:

① 明白“標籤≠性格”

很多時候,我們都混淆了標籤和性格的關係。

標籤,是外在給予我們的相應的一些具有特徵的標記;

性格,是我們相對穩定的通過行為方式展現出來的人格特徵。

我有很多標籤,比如不善於交際、悶葫蘆,這些標籤並不是我的性格。我的性格是非常務實、穩重,且在需要的情況下交際能力爆棚。

② 洞察自己的行為

如果你發現被打上標籤後,就要分析是哪些行為導致的。

一旦發現這個行為對於未來的發展並沒有什麼好處,一定試圖努力改正。

比如你發現有人給你打上了“沒有情商”的標籤,通過分析你發現是因為一次會議上,你當眾指責對方部門的員工工作不負責任。

儘管你是出於對工作的盡職盡責,但這種行為在對方看來就是“沒有情商”。

發現這個問題後,自己努力改正,堅決不要讓這個標籤持續下去。

③ 明確自己的性格

別人給你打標籤我們控制不了,但你可以通過洞察自己的行為,明確自己的性格。

可能出於片面評價,別人給你打上了“冷淡”的標籤,其實不是這樣的,遇到自己感興趣的事和人,你也會表現的非常的熱情。

那你的性格其實是偏理性的,理想的性格可以讓你對待事物分析更加透徹,在工作開展中可以更具有優勢。

"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01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要活給別人看?這種活法很累、很假!

人天性都希望得到別人更多的關注和讚美。

比如你週末出國旅遊,發完朋友圈後會頻頻關注多少人點贊和評論。你今天塗了新色號的口紅或者打扮的美美的,到了辦公室就特別期待同事的關注和注視的眼光。

這種適度的渴望被認可的想法,是正常的。

但如果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就會活的很累。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我有一個同事小彰,就是一個活在別人目光中的例子,每天都很累。

每次和大領導一起開會,他會特別緊張,生怕自己在會議上的發言給領導留下不好的印象;

每次部門聚餐,他都會“察言觀色”,如果領導沒有和他碰杯,他就會鬱悶一整個晚上;

每次看到團隊其他同事聚在一起聊天,他會私下打聽沒有對他做什麼評價。

他就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完全是在活給別人看,稍微有一些自己的負面評價,就會消極、鬱悶。

其實,小彰代表了一個群體。這一部分群體就是在過著“活給別人看”的生活,每天都在“演戲”,想想都很累、很假。

一直活在別人的目光裡,是最失敗的人生。

大家都明白這個淺顯的道理,也想找回輕鬆的自我,但為什麼還是掉進了這個陷阱呢?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02

人生中有一個陷阱,叫做“缺乏式動機”

我們先做一個測驗,如果有兩份工作,你會選擇哪一個?

工作一:一份自己討厭,但受到別人讚揚的工作;

工作二:一份自己喜歡,但沒有人稱讚的工作。

在落筆之前,我隨機找了5位同事進行選擇。其中有3人選擇了工作一,2人選擇了工作二。

儘管樣本量不夠大,但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人們總是傾向於選擇容易得到別人認可,獲得別人讚揚的事情。也就是“在意別人的看法”。

就好比你本來不喜歡吃日料,但為了滿足於聽到別人說“吃日料的人都很有品味,生活有檔次”的優越感,於是你還是會嘗試去吃日料。

選擇工作一的同事,就是被“缺乏式動機”支配的人。

什麼是“缺乏式動機”?

著名暢銷書作家加藤諦三在《與內心的衝突和解》一書中講到:

“馬斯洛認為,動機可分為缺乏式動機和成長式動機。

所謂缺乏式動機,是人在安全、所屬、親密的愛情關係等基本欲求不足時,用來滿足它們的動機。”

受缺乏式動機影響的人,不會因為自己本身的喜好去選擇一個事物,而是會根據別人對這件事的看法和眼光去做判斷。

比如上文我的同事小彰,每次他做彙報的時候,並不會按照彙報的邏輯、自己彙報的風格去做演講,而是更多的根據會場上最高級領導的對他的看法去做改變。

過程中,領導對他投來讚揚、認可的目光,他就會像打了雞血一樣興奮;

一旦領導的提問帶有對他的質疑或者否定,他就像打了霜的茄子,一蹶不振。

小彰的這種行為,就是被“缺乏式動機”所左右,因為他感覺自己被別人認可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內心就屈服於缺乏式動機。

在這種動機下,為了維持虛偽的面子,不惜犧牲掉自己良好的思維方式。在這種過於在意別人看法心態之下,越來越不明白自己的什麼樣的人,逐漸迷失了自我。

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不知道自己是誰,只考慮如何吸引別人的關注,只活在別人的目光中,就會陷入無法自拔的惡性循環。

明白了“缺乏式動機”的基本概念,也瞭解了活在別人目光之下的危害,我們該如何走出這個旋渦?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03

不想“活給別人看”,做回輕鬆的自己,該怎麼做?

(1)勇敢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最痛苦的就是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張德芬老師在暢銷書中也提到一個類似的觀點:“負面情緒和苦難,是一個偽裝的禮物,一旦你接受它,解開它,你就會得到驚喜,成為更好的自己。”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活得輕鬆坦然的第一步。

人為什麼每天都會有煩惱?

是因為老是拿自己的不完美和別人眼中的完美進行比較。

舉兩個我自己的案例:

案例一:前段時間我一度非常煩惱,因為我不善於做數據分析和處理各種Excel表格。我的領導一直都非常認可我,於是我擔心他看到我不會做這樣的工作,會影響對我的認可度。

領導也看到了我的煩惱,於是主動和我溝通。他讓我不要以他的眼光來審視自己,不擅長就是不擅長,坦然面對。如果能克服更好,克服不了,就努力發揮自己的長處。

案例二:以前剛入職場的時候,趕上公司初創期,自己升值加薪順風順水,感覺自己無所不能。後來到北京發展,一度感覺自己一無是處。領導安排的工作走總想做到完美,所以推進的很慢。

於是我自己主動找領導溝通,當時的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領導說:“你不要太在意我對你的看法,要想著如何去有更大的成長和把事情做好。如果你太在意我對你的看法,反倒會讓你束手束腳,工作的很不舒服。接受目前自己的不足,放手去幹,結果自然不會差。

我們應該從別人的看法和眼光中抽身出來,更加關注事情本身的價值和個人成長,勇敢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在這種不完美之中,找自己努力的起點和方向,然後奮起直追。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2)拒絕把別人給的標籤當成“自己的性格”

別人會根據我們自己的行為,給我們一些標籤,比如“沉默寡言”“性格憂鬱”等,這些評價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還真把別人給的標籤當成了“自己的性格”。

作者加藤諦三在《與內心的衝突和解》舉了這樣一個簡單的例子:

讀者來信諮詢,說“我對對方來說一無是處,所以很害怕對方的失望。”

這樣的人,其實是因為對自己失望,才“害怕對方的失望”。

在職場中,如果你還活在別人的評價之下,把別人給你的標籤當自己的性格,建議你採取如下三個動作來修正自己的認知:

① 明白“標籤≠性格”

很多時候,我們都混淆了標籤和性格的關係。

標籤,是外在給予我們的相應的一些具有特徵的標記;

性格,是我們相對穩定的通過行為方式展現出來的人格特徵。

我有很多標籤,比如不善於交際、悶葫蘆,這些標籤並不是我的性格。我的性格是非常務實、穩重,且在需要的情況下交際能力爆棚。

② 洞察自己的行為

如果你發現被打上標籤後,就要分析是哪些行為導致的。

一旦發現這個行為對於未來的發展並沒有什麼好處,一定試圖努力改正。

比如你發現有人給你打上了“沒有情商”的標籤,通過分析你發現是因為一次會議上,你當眾指責對方部門的員工工作不負責任。

儘管你是出於對工作的盡職盡責,但這種行為在對方看來就是“沒有情商”。

發現這個問題後,自己努力改正,堅決不要讓這個標籤持續下去。

③ 明確自己的性格

別人給你打標籤我們控制不了,但你可以通過洞察自己的行為,明確自己的性格。

可能出於片面評價,別人給你打上了“冷淡”的標籤,其實不是這樣的,遇到自己感興趣的事和人,你也會表現的非常的熱情。

那你的性格其實是偏理性的,理想的性格可以讓你對待事物分析更加透徹,在工作開展中可以更具有優勢。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3)保持真我,把自己打造成“幸福人格”

什麼是“幸福人格”?

在《與內心的衝突和解》一書中做出了這樣的定義:

“幸福人格,表現為欲求達成類型、重視過程、正念、以自我實現、天真無邪、能動性和積極性高等。”

過於在意別人看法的人,往往活的很累,他們大多是無法幸福的人格。因為這種情況下所表現出來的多是過度重視結果、別人的評價、被動執行的行為,往往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和真我性格的體現。

如何打造“幸福人格”?

① 擺脫“一定要得到他人認可”的焦慮

為什麼人們會偏執於“一定要得到他人認可”?

可能是因為我們害怕失去一個工作機會、害怕得不到升職加薪、害怕失去領導的認可而導致自己的職場生涯步履維艱。

焦慮的人,對過程焦慮,對結果同樣焦慮。可能唯有最後結果的成功會緩解他們的焦慮。但即使成功了,他們依然不會得到緩解,因為他們還會擔心失去成功。

我們要擺脫這種焦慮,從“一定要得到他人的認可”,轉變為“得到自己的認可”。

通過這種認知的轉變,你會發現“意外的”放鬆下來了。

"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01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要活給別人看?這種活法很累、很假!

人天性都希望得到別人更多的關注和讚美。

比如你週末出國旅遊,發完朋友圈後會頻頻關注多少人點贊和評論。你今天塗了新色號的口紅或者打扮的美美的,到了辦公室就特別期待同事的關注和注視的眼光。

這種適度的渴望被認可的想法,是正常的。

但如果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就會活的很累。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我有一個同事小彰,就是一個活在別人目光中的例子,每天都很累。

每次和大領導一起開會,他會特別緊張,生怕自己在會議上的發言給領導留下不好的印象;

每次部門聚餐,他都會“察言觀色”,如果領導沒有和他碰杯,他就會鬱悶一整個晚上;

每次看到團隊其他同事聚在一起聊天,他會私下打聽沒有對他做什麼評價。

他就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完全是在活給別人看,稍微有一些自己的負面評價,就會消極、鬱悶。

其實,小彰代表了一個群體。這一部分群體就是在過著“活給別人看”的生活,每天都在“演戲”,想想都很累、很假。

一直活在別人的目光裡,是最失敗的人生。

大家都明白這個淺顯的道理,也想找回輕鬆的自我,但為什麼還是掉進了這個陷阱呢?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02

人生中有一個陷阱,叫做“缺乏式動機”

我們先做一個測驗,如果有兩份工作,你會選擇哪一個?

工作一:一份自己討厭,但受到別人讚揚的工作;

工作二:一份自己喜歡,但沒有人稱讚的工作。

在落筆之前,我隨機找了5位同事進行選擇。其中有3人選擇了工作一,2人選擇了工作二。

儘管樣本量不夠大,但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人們總是傾向於選擇容易得到別人認可,獲得別人讚揚的事情。也就是“在意別人的看法”。

就好比你本來不喜歡吃日料,但為了滿足於聽到別人說“吃日料的人都很有品味,生活有檔次”的優越感,於是你還是會嘗試去吃日料。

選擇工作一的同事,就是被“缺乏式動機”支配的人。

什麼是“缺乏式動機”?

著名暢銷書作家加藤諦三在《與內心的衝突和解》一書中講到:

“馬斯洛認為,動機可分為缺乏式動機和成長式動機。

所謂缺乏式動機,是人在安全、所屬、親密的愛情關係等基本欲求不足時,用來滿足它們的動機。”

受缺乏式動機影響的人,不會因為自己本身的喜好去選擇一個事物,而是會根據別人對這件事的看法和眼光去做判斷。

比如上文我的同事小彰,每次他做彙報的時候,並不會按照彙報的邏輯、自己彙報的風格去做演講,而是更多的根據會場上最高級領導的對他的看法去做改變。

過程中,領導對他投來讚揚、認可的目光,他就會像打了雞血一樣興奮;

一旦領導的提問帶有對他的質疑或者否定,他就像打了霜的茄子,一蹶不振。

小彰的這種行為,就是被“缺乏式動機”所左右,因為他感覺自己被別人認可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內心就屈服於缺乏式動機。

在這種動機下,為了維持虛偽的面子,不惜犧牲掉自己良好的思維方式。在這種過於在意別人看法心態之下,越來越不明白自己的什麼樣的人,逐漸迷失了自我。

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不知道自己是誰,只考慮如何吸引別人的關注,只活在別人的目光中,就會陷入無法自拔的惡性循環。

明白了“缺乏式動機”的基本概念,也瞭解了活在別人目光之下的危害,我們該如何走出這個旋渦?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03

不想“活給別人看”,做回輕鬆的自己,該怎麼做?

(1)勇敢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最痛苦的就是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張德芬老師在暢銷書中也提到一個類似的觀點:“負面情緒和苦難,是一個偽裝的禮物,一旦你接受它,解開它,你就會得到驚喜,成為更好的自己。”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活得輕鬆坦然的第一步。

人為什麼每天都會有煩惱?

是因為老是拿自己的不完美和別人眼中的完美進行比較。

舉兩個我自己的案例:

案例一:前段時間我一度非常煩惱,因為我不善於做數據分析和處理各種Excel表格。我的領導一直都非常認可我,於是我擔心他看到我不會做這樣的工作,會影響對我的認可度。

領導也看到了我的煩惱,於是主動和我溝通。他讓我不要以他的眼光來審視自己,不擅長就是不擅長,坦然面對。如果能克服更好,克服不了,就努力發揮自己的長處。

案例二:以前剛入職場的時候,趕上公司初創期,自己升值加薪順風順水,感覺自己無所不能。後來到北京發展,一度感覺自己一無是處。領導安排的工作走總想做到完美,所以推進的很慢。

於是我自己主動找領導溝通,當時的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領導說:“你不要太在意我對你的看法,要想著如何去有更大的成長和把事情做好。如果你太在意我對你的看法,反倒會讓你束手束腳,工作的很不舒服。接受目前自己的不足,放手去幹,結果自然不會差。

我們應該從別人的看法和眼光中抽身出來,更加關注事情本身的價值和個人成長,勇敢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在這種不完美之中,找自己努力的起點和方向,然後奮起直追。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2)拒絕把別人給的標籤當成“自己的性格”

別人會根據我們自己的行為,給我們一些標籤,比如“沉默寡言”“性格憂鬱”等,這些評價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還真把別人給的標籤當成了“自己的性格”。

作者加藤諦三在《與內心的衝突和解》舉了這樣一個簡單的例子:

讀者來信諮詢,說“我對對方來說一無是處,所以很害怕對方的失望。”

這樣的人,其實是因為對自己失望,才“害怕對方的失望”。

在職場中,如果你還活在別人的評價之下,把別人給你的標籤當自己的性格,建議你採取如下三個動作來修正自己的認知:

① 明白“標籤≠性格”

很多時候,我們都混淆了標籤和性格的關係。

標籤,是外在給予我們的相應的一些具有特徵的標記;

性格,是我們相對穩定的通過行為方式展現出來的人格特徵。

我有很多標籤,比如不善於交際、悶葫蘆,這些標籤並不是我的性格。我的性格是非常務實、穩重,且在需要的情況下交際能力爆棚。

② 洞察自己的行為

如果你發現被打上標籤後,就要分析是哪些行為導致的。

一旦發現這個行為對於未來的發展並沒有什麼好處,一定試圖努力改正。

比如你發現有人給你打上了“沒有情商”的標籤,通過分析你發現是因為一次會議上,你當眾指責對方部門的員工工作不負責任。

儘管你是出於對工作的盡職盡責,但這種行為在對方看來就是“沒有情商”。

發現這個問題後,自己努力改正,堅決不要讓這個標籤持續下去。

③ 明確自己的性格

別人給你打標籤我們控制不了,但你可以通過洞察自己的行為,明確自己的性格。

可能出於片面評價,別人給你打上了“冷淡”的標籤,其實不是這樣的,遇到自己感興趣的事和人,你也會表現的非常的熱情。

那你的性格其實是偏理性的,理想的性格可以讓你對待事物分析更加透徹,在工作開展中可以更具有優勢。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3)保持真我,把自己打造成“幸福人格”

什麼是“幸福人格”?

在《與內心的衝突和解》一書中做出了這樣的定義:

“幸福人格,表現為欲求達成類型、重視過程、正念、以自我實現、天真無邪、能動性和積極性高等。”

過於在意別人看法的人,往往活的很累,他們大多是無法幸福的人格。因為這種情況下所表現出來的多是過度重視結果、別人的評價、被動執行的行為,往往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和真我性格的體現。

如何打造“幸福人格”?

① 擺脫“一定要得到他人認可”的焦慮

為什麼人們會偏執於“一定要得到他人認可”?

可能是因為我們害怕失去一個工作機會、害怕得不到升職加薪、害怕失去領導的認可而導致自己的職場生涯步履維艱。

焦慮的人,對過程焦慮,對結果同樣焦慮。可能唯有最後結果的成功會緩解他們的焦慮。但即使成功了,他們依然不會得到緩解,因為他們還會擔心失去成功。

我們要擺脫這種焦慮,從“一定要得到他人的認可”,轉變為“得到自己的認可”。

通過這種認知的轉變,你會發現“意外的”放鬆下來了。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② 考慮一下自己內心的感受

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就會活的很累,為什麼?

因為這種活法往往不會顧慮自己的感受。

比如我擔心老闆在季度末扣發績效,於是我每個週末都會減少陪孩子的時間,回公司趕項目。每次加班趕項目,我都非常煎熬、非常不開心,因為這個週末我想陪孩子。

你也需要考慮一下你的感受了。

如果一直感覺活得很累、不開心,說明你目前的狀態和你的感受背道而馳。

③ 關注事情的價值本身

讓自己感到開心和幸福,更多的是要關注事情的價值本身,而非片面的別人的看法。

比如我領導的行事風格,我就非常的認可:

他一直堅持做正確的事,但這種事情往往就是恪守規則,讓其他人很不舒服。

上次有一個員工要申請一筆差旅報銷,審批到我領導這裡後,他敏銳的發現報銷額度有一些問題,果斷駁回了。

別人會覺得這是不近人情,不懂“辦公室文化”。但領導更在意事情本身的價值而非別人個人的看法。

"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01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要活給別人看?這種活法很累、很假!

人天性都希望得到別人更多的關注和讚美。

比如你週末出國旅遊,發完朋友圈後會頻頻關注多少人點贊和評論。你今天塗了新色號的口紅或者打扮的美美的,到了辦公室就特別期待同事的關注和注視的眼光。

這種適度的渴望被認可的想法,是正常的。

但如果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就會活的很累。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我有一個同事小彰,就是一個活在別人目光中的例子,每天都很累。

每次和大領導一起開會,他會特別緊張,生怕自己在會議上的發言給領導留下不好的印象;

每次部門聚餐,他都會“察言觀色”,如果領導沒有和他碰杯,他就會鬱悶一整個晚上;

每次看到團隊其他同事聚在一起聊天,他會私下打聽沒有對他做什麼評價。

他就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完全是在活給別人看,稍微有一些自己的負面評價,就會消極、鬱悶。

其實,小彰代表了一個群體。這一部分群體就是在過著“活給別人看”的生活,每天都在“演戲”,想想都很累、很假。

一直活在別人的目光裡,是最失敗的人生。

大家都明白這個淺顯的道理,也想找回輕鬆的自我,但為什麼還是掉進了這個陷阱呢?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02

人生中有一個陷阱,叫做“缺乏式動機”

我們先做一個測驗,如果有兩份工作,你會選擇哪一個?

工作一:一份自己討厭,但受到別人讚揚的工作;

工作二:一份自己喜歡,但沒有人稱讚的工作。

在落筆之前,我隨機找了5位同事進行選擇。其中有3人選擇了工作一,2人選擇了工作二。

儘管樣本量不夠大,但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人們總是傾向於選擇容易得到別人認可,獲得別人讚揚的事情。也就是“在意別人的看法”。

就好比你本來不喜歡吃日料,但為了滿足於聽到別人說“吃日料的人都很有品味,生活有檔次”的優越感,於是你還是會嘗試去吃日料。

選擇工作一的同事,就是被“缺乏式動機”支配的人。

什麼是“缺乏式動機”?

著名暢銷書作家加藤諦三在《與內心的衝突和解》一書中講到:

“馬斯洛認為,動機可分為缺乏式動機和成長式動機。

所謂缺乏式動機,是人在安全、所屬、親密的愛情關係等基本欲求不足時,用來滿足它們的動機。”

受缺乏式動機影響的人,不會因為自己本身的喜好去選擇一個事物,而是會根據別人對這件事的看法和眼光去做判斷。

比如上文我的同事小彰,每次他做彙報的時候,並不會按照彙報的邏輯、自己彙報的風格去做演講,而是更多的根據會場上最高級領導的對他的看法去做改變。

過程中,領導對他投來讚揚、認可的目光,他就會像打了雞血一樣興奮;

一旦領導的提問帶有對他的質疑或者否定,他就像打了霜的茄子,一蹶不振。

小彰的這種行為,就是被“缺乏式動機”所左右,因為他感覺自己被別人認可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內心就屈服於缺乏式動機。

在這種動機下,為了維持虛偽的面子,不惜犧牲掉自己良好的思維方式。在這種過於在意別人看法心態之下,越來越不明白自己的什麼樣的人,逐漸迷失了自我。

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不知道自己是誰,只考慮如何吸引別人的關注,只活在別人的目光中,就會陷入無法自拔的惡性循環。

明白了“缺乏式動機”的基本概念,也瞭解了活在別人目光之下的危害,我們該如何走出這個旋渦?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03

不想“活給別人看”,做回輕鬆的自己,該怎麼做?

(1)勇敢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最痛苦的就是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張德芬老師在暢銷書中也提到一個類似的觀點:“負面情緒和苦難,是一個偽裝的禮物,一旦你接受它,解開它,你就會得到驚喜,成為更好的自己。”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活得輕鬆坦然的第一步。

人為什麼每天都會有煩惱?

是因為老是拿自己的不完美和別人眼中的完美進行比較。

舉兩個我自己的案例:

案例一:前段時間我一度非常煩惱,因為我不善於做數據分析和處理各種Excel表格。我的領導一直都非常認可我,於是我擔心他看到我不會做這樣的工作,會影響對我的認可度。

領導也看到了我的煩惱,於是主動和我溝通。他讓我不要以他的眼光來審視自己,不擅長就是不擅長,坦然面對。如果能克服更好,克服不了,就努力發揮自己的長處。

案例二:以前剛入職場的時候,趕上公司初創期,自己升值加薪順風順水,感覺自己無所不能。後來到北京發展,一度感覺自己一無是處。領導安排的工作走總想做到完美,所以推進的很慢。

於是我自己主動找領導溝通,當時的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領導說:“你不要太在意我對你的看法,要想著如何去有更大的成長和把事情做好。如果你太在意我對你的看法,反倒會讓你束手束腳,工作的很不舒服。接受目前自己的不足,放手去幹,結果自然不會差。

我們應該從別人的看法和眼光中抽身出來,更加關注事情本身的價值和個人成長,勇敢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在這種不完美之中,找自己努力的起點和方向,然後奮起直追。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2)拒絕把別人給的標籤當成“自己的性格”

別人會根據我們自己的行為,給我們一些標籤,比如“沉默寡言”“性格憂鬱”等,這些評價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還真把別人給的標籤當成了“自己的性格”。

作者加藤諦三在《與內心的衝突和解》舉了這樣一個簡單的例子:

讀者來信諮詢,說“我對對方來說一無是處,所以很害怕對方的失望。”

這樣的人,其實是因為對自己失望,才“害怕對方的失望”。

在職場中,如果你還活在別人的評價之下,把別人給你的標籤當自己的性格,建議你採取如下三個動作來修正自己的認知:

① 明白“標籤≠性格”

很多時候,我們都混淆了標籤和性格的關係。

標籤,是外在給予我們的相應的一些具有特徵的標記;

性格,是我們相對穩定的通過行為方式展現出來的人格特徵。

我有很多標籤,比如不善於交際、悶葫蘆,這些標籤並不是我的性格。我的性格是非常務實、穩重,且在需要的情況下交際能力爆棚。

② 洞察自己的行為

如果你發現被打上標籤後,就要分析是哪些行為導致的。

一旦發現這個行為對於未來的發展並沒有什麼好處,一定試圖努力改正。

比如你發現有人給你打上了“沒有情商”的標籤,通過分析你發現是因為一次會議上,你當眾指責對方部門的員工工作不負責任。

儘管你是出於對工作的盡職盡責,但這種行為在對方看來就是“沒有情商”。

發現這個問題後,自己努力改正,堅決不要讓這個標籤持續下去。

③ 明確自己的性格

別人給你打標籤我們控制不了,但你可以通過洞察自己的行為,明確自己的性格。

可能出於片面評價,別人給你打上了“冷淡”的標籤,其實不是這樣的,遇到自己感興趣的事和人,你也會表現的非常的熱情。

那你的性格其實是偏理性的,理想的性格可以讓你對待事物分析更加透徹,在工作開展中可以更具有優勢。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3)保持真我,把自己打造成“幸福人格”

什麼是“幸福人格”?

在《與內心的衝突和解》一書中做出了這樣的定義:

“幸福人格,表現為欲求達成類型、重視過程、正念、以自我實現、天真無邪、能動性和積極性高等。”

過於在意別人看法的人,往往活的很累,他們大多是無法幸福的人格。因為這種情況下所表現出來的多是過度重視結果、別人的評價、被動執行的行為,往往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和真我性格的體現。

如何打造“幸福人格”?

① 擺脫“一定要得到他人認可”的焦慮

為什麼人們會偏執於“一定要得到他人認可”?

可能是因為我們害怕失去一個工作機會、害怕得不到升職加薪、害怕失去領導的認可而導致自己的職場生涯步履維艱。

焦慮的人,對過程焦慮,對結果同樣焦慮。可能唯有最後結果的成功會緩解他們的焦慮。但即使成功了,他們依然不會得到緩解,因為他們還會擔心失去成功。

我們要擺脫這種焦慮,從“一定要得到他人的認可”,轉變為“得到自己的認可”。

通過這種認知的轉變,你會發現“意外的”放鬆下來了。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② 考慮一下自己內心的感受

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就會活的很累,為什麼?

因為這種活法往往不會顧慮自己的感受。

比如我擔心老闆在季度末扣發績效,於是我每個週末都會減少陪孩子的時間,回公司趕項目。每次加班趕項目,我都非常煎熬、非常不開心,因為這個週末我想陪孩子。

你也需要考慮一下你的感受了。

如果一直感覺活得很累、不開心,說明你目前的狀態和你的感受背道而馳。

③ 關注事情的價值本身

讓自己感到開心和幸福,更多的是要關注事情的價值本身,而非片面的別人的看法。

比如我領導的行事風格,我就非常的認可:

他一直堅持做正確的事,但這種事情往往就是恪守規則,讓其他人很不舒服。

上次有一個員工要申請一筆差旅報銷,審批到我領導這裡後,他敏銳的發現報銷額度有一些問題,果斷駁回了。

別人會覺得這是不近人情,不懂“辦公室文化”。但領導更在意事情本身的價值而非別人個人的看法。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tips:“找回真的自我,不再活在別人的眼光裡”的具體做法總結

(1)勇敢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在這種不完美之中,找自己努力的起點和方向。

(2)拒絕把別人給的標籤當成“自己的性格”

① 明白“標籤≠性格”

② 洞察自己的行為

③ 明確自己的性格

(3)保持真我,把自己打造成“幸福人格”

① 擺脫“一定要得到他人認可”的焦慮

② 考慮一下自己內心的感受

③ 關注事情的價值本身

"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01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要活給別人看?這種活法很累、很假!

人天性都希望得到別人更多的關注和讚美。

比如你週末出國旅遊,發完朋友圈後會頻頻關注多少人點贊和評論。你今天塗了新色號的口紅或者打扮的美美的,到了辦公室就特別期待同事的關注和注視的眼光。

這種適度的渴望被認可的想法,是正常的。

但如果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就會活的很累。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我有一個同事小彰,就是一個活在別人目光中的例子,每天都很累。

每次和大領導一起開會,他會特別緊張,生怕自己在會議上的發言給領導留下不好的印象;

每次部門聚餐,他都會“察言觀色”,如果領導沒有和他碰杯,他就會鬱悶一整個晚上;

每次看到團隊其他同事聚在一起聊天,他會私下打聽沒有對他做什麼評價。

他就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完全是在活給別人看,稍微有一些自己的負面評價,就會消極、鬱悶。

其實,小彰代表了一個群體。這一部分群體就是在過著“活給別人看”的生活,每天都在“演戲”,想想都很累、很假。

一直活在別人的目光裡,是最失敗的人生。

大家都明白這個淺顯的道理,也想找回輕鬆的自我,但為什麼還是掉進了這個陷阱呢?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02

人生中有一個陷阱,叫做“缺乏式動機”

我們先做一個測驗,如果有兩份工作,你會選擇哪一個?

工作一:一份自己討厭,但受到別人讚揚的工作;

工作二:一份自己喜歡,但沒有人稱讚的工作。

在落筆之前,我隨機找了5位同事進行選擇。其中有3人選擇了工作一,2人選擇了工作二。

儘管樣本量不夠大,但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人們總是傾向於選擇容易得到別人認可,獲得別人讚揚的事情。也就是“在意別人的看法”。

就好比你本來不喜歡吃日料,但為了滿足於聽到別人說“吃日料的人都很有品味,生活有檔次”的優越感,於是你還是會嘗試去吃日料。

選擇工作一的同事,就是被“缺乏式動機”支配的人。

什麼是“缺乏式動機”?

著名暢銷書作家加藤諦三在《與內心的衝突和解》一書中講到:

“馬斯洛認為,動機可分為缺乏式動機和成長式動機。

所謂缺乏式動機,是人在安全、所屬、親密的愛情關係等基本欲求不足時,用來滿足它們的動機。”

受缺乏式動機影響的人,不會因為自己本身的喜好去選擇一個事物,而是會根據別人對這件事的看法和眼光去做判斷。

比如上文我的同事小彰,每次他做彙報的時候,並不會按照彙報的邏輯、自己彙報的風格去做演講,而是更多的根據會場上最高級領導的對他的看法去做改變。

過程中,領導對他投來讚揚、認可的目光,他就會像打了雞血一樣興奮;

一旦領導的提問帶有對他的質疑或者否定,他就像打了霜的茄子,一蹶不振。

小彰的這種行為,就是被“缺乏式動機”所左右,因為他感覺自己被別人認可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內心就屈服於缺乏式動機。

在這種動機下,為了維持虛偽的面子,不惜犧牲掉自己良好的思維方式。在這種過於在意別人看法心態之下,越來越不明白自己的什麼樣的人,逐漸迷失了自我。

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不知道自己是誰,只考慮如何吸引別人的關注,只活在別人的目光中,就會陷入無法自拔的惡性循環。

明白了“缺乏式動機”的基本概念,也瞭解了活在別人目光之下的危害,我們該如何走出這個旋渦?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03

不想“活給別人看”,做回輕鬆的自己,該怎麼做?

(1)勇敢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最痛苦的就是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張德芬老師在暢銷書中也提到一個類似的觀點:“負面情緒和苦難,是一個偽裝的禮物,一旦你接受它,解開它,你就會得到驚喜,成為更好的自己。”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活得輕鬆坦然的第一步。

人為什麼每天都會有煩惱?

是因為老是拿自己的不完美和別人眼中的完美進行比較。

舉兩個我自己的案例:

案例一:前段時間我一度非常煩惱,因為我不善於做數據分析和處理各種Excel表格。我的領導一直都非常認可我,於是我擔心他看到我不會做這樣的工作,會影響對我的認可度。

領導也看到了我的煩惱,於是主動和我溝通。他讓我不要以他的眼光來審視自己,不擅長就是不擅長,坦然面對。如果能克服更好,克服不了,就努力發揮自己的長處。

案例二:以前剛入職場的時候,趕上公司初創期,自己升值加薪順風順水,感覺自己無所不能。後來到北京發展,一度感覺自己一無是處。領導安排的工作走總想做到完美,所以推進的很慢。

於是我自己主動找領導溝通,當時的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領導說:“你不要太在意我對你的看法,要想著如何去有更大的成長和把事情做好。如果你太在意我對你的看法,反倒會讓你束手束腳,工作的很不舒服。接受目前自己的不足,放手去幹,結果自然不會差。

我們應該從別人的看法和眼光中抽身出來,更加關注事情本身的價值和個人成長,勇敢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在這種不完美之中,找自己努力的起點和方向,然後奮起直追。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2)拒絕把別人給的標籤當成“自己的性格”

別人會根據我們自己的行為,給我們一些標籤,比如“沉默寡言”“性格憂鬱”等,這些評價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還真把別人給的標籤當成了“自己的性格”。

作者加藤諦三在《與內心的衝突和解》舉了這樣一個簡單的例子:

讀者來信諮詢,說“我對對方來說一無是處,所以很害怕對方的失望。”

這樣的人,其實是因為對自己失望,才“害怕對方的失望”。

在職場中,如果你還活在別人的評價之下,把別人給你的標籤當自己的性格,建議你採取如下三個動作來修正自己的認知:

① 明白“標籤≠性格”

很多時候,我們都混淆了標籤和性格的關係。

標籤,是外在給予我們的相應的一些具有特徵的標記;

性格,是我們相對穩定的通過行為方式展現出來的人格特徵。

我有很多標籤,比如不善於交際、悶葫蘆,這些標籤並不是我的性格。我的性格是非常務實、穩重,且在需要的情況下交際能力爆棚。

② 洞察自己的行為

如果你發現被打上標籤後,就要分析是哪些行為導致的。

一旦發現這個行為對於未來的發展並沒有什麼好處,一定試圖努力改正。

比如你發現有人給你打上了“沒有情商”的標籤,通過分析你發現是因為一次會議上,你當眾指責對方部門的員工工作不負責任。

儘管你是出於對工作的盡職盡責,但這種行為在對方看來就是“沒有情商”。

發現這個問題後,自己努力改正,堅決不要讓這個標籤持續下去。

③ 明確自己的性格

別人給你打標籤我們控制不了,但你可以通過洞察自己的行為,明確自己的性格。

可能出於片面評價,別人給你打上了“冷淡”的標籤,其實不是這樣的,遇到自己感興趣的事和人,你也會表現的非常的熱情。

那你的性格其實是偏理性的,理想的性格可以讓你對待事物分析更加透徹,在工作開展中可以更具有優勢。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3)保持真我,把自己打造成“幸福人格”

什麼是“幸福人格”?

在《與內心的衝突和解》一書中做出了這樣的定義:

“幸福人格,表現為欲求達成類型、重視過程、正念、以自我實現、天真無邪、能動性和積極性高等。”

過於在意別人看法的人,往往活的很累,他們大多是無法幸福的人格。因為這種情況下所表現出來的多是過度重視結果、別人的評價、被動執行的行為,往往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和真我性格的體現。

如何打造“幸福人格”?

① 擺脫“一定要得到他人認可”的焦慮

為什麼人們會偏執於“一定要得到他人認可”?

可能是因為我們害怕失去一個工作機會、害怕得不到升職加薪、害怕失去領導的認可而導致自己的職場生涯步履維艱。

焦慮的人,對過程焦慮,對結果同樣焦慮。可能唯有最後結果的成功會緩解他們的焦慮。但即使成功了,他們依然不會得到緩解,因為他們還會擔心失去成功。

我們要擺脫這種焦慮,從“一定要得到他人的認可”,轉變為“得到自己的認可”。

通過這種認知的轉變,你會發現“意外的”放鬆下來了。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② 考慮一下自己內心的感受

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就會活的很累,為什麼?

因為這種活法往往不會顧慮自己的感受。

比如我擔心老闆在季度末扣發績效,於是我每個週末都會減少陪孩子的時間,回公司趕項目。每次加班趕項目,我都非常煎熬、非常不開心,因為這個週末我想陪孩子。

你也需要考慮一下你的感受了。

如果一直感覺活得很累、不開心,說明你目前的狀態和你的感受背道而馳。

③ 關注事情的價值本身

讓自己感到開心和幸福,更多的是要關注事情的價值本身,而非片面的別人的看法。

比如我領導的行事風格,我就非常的認可:

他一直堅持做正確的事,但這種事情往往就是恪守規則,讓其他人很不舒服。

上次有一個員工要申請一筆差旅報銷,審批到我領導這裡後,他敏銳的發現報銷額度有一些問題,果斷駁回了。

別人會覺得這是不近人情,不懂“辦公室文化”。但領導更在意事情本身的價值而非別人個人的看法。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tips:“找回真的自我,不再活在別人的眼光裡”的具體做法總結

(1)勇敢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在這種不完美之中,找自己努力的起點和方向。

(2)拒絕把別人給的標籤當成“自己的性格”

① 明白“標籤≠性格”

② 洞察自己的行為

③ 明確自己的性格

(3)保持真我,把自己打造成“幸福人格”

① 擺脫“一定要得到他人認可”的焦慮

② 考慮一下自己內心的感受

③ 關注事情的價值本身

“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活的很累吧”,學會這3點,做輕鬆自我

04

走出別人的目光,贏得自己的人生

無論你多麼在意別人的評價,但要明白“人生這條路,終歸是你一個人走完”。

每天活在別人的眼光裡,好的時候,你陽光燦爛,不好的時候,你陰雨連綿,何苦呢?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在《我們內心的衝突》中講到的:“越是直面自己內心的糾葛並想辦法去解決,越容易獲得內心的自由和力量。”

正是如此,我們敢於直面這疲憊的生活,勇敢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走出別人的目光,贏得自己的人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