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中如何戒掉“玻璃心”?

人生第一份工作 心理學 美食 知乎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19-06-30

世界這麼糙,玻璃心難免一碰就碎,留一堆碎渣子割得自己生疼。

職場人中如何戒掉“玻璃心”?

人生在世,誰沒見過幾個“玻璃心”,誰又沒當過幾次“玻璃心”?玻璃心,是某個特定人群的共同特徵,這類人往往表現得敏感、脆弱、委屈,常因為別人的負面評價產生憤怒、焦躁、低落、抑鬱等過度反應。

在職場上,“玻璃心”會難以承受來自領導和同事的批評,情緒容易崩潰,動不動就想離職,一走了之。在情感中,“玻璃心”則表現得患得患失,會因為伴侶晚回信息等原本並無惡意的舉動而悶悶不樂。世界這麼糙,玻璃心難免一碰就碎,留一堆碎渣子割得自己生疼。

大部分人將“玻璃心”歸因於一個人太敏感、自尊心太強、自戀或是對某件事過於在意。甚至有人直接把“玻璃心”定義為一種性格,呼籲大家培養“鈍感力”。然而,一旦抱有這樣的認知,幾乎就很難改掉“玻璃心”了,因為要改變人的性格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往往需要極大的刺激才能完成。

那麼,“玻璃心”就真的那麼難改嗎?

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其所著的《終身成長》一書提出,導致一個人成為“玻璃心”的,其實根本不是性格弱點。

“玻璃心”是性格問題?不,它是思維模式問題

在知乎上,許多關於治療“玻璃心”的高票回答,對大家的建議都是別那麼敏感,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樣的建議其實很難實踐,或者說需要相當長時間的修煉才能達成。

職場人中如何戒掉“玻璃心”?

此前公司有位同事就是嚴重的“玻璃心”患者,上司一聲呵斥,她就難以忍受,甚至會跑去衛生間偷偷哭泣,並且完全不敢與上司正面交流。

而別的同事安慰這位“玻璃心”同事的話也正是:

“你不要太敏感了,他罵完就過去了,別放在心上。”

“你就是臉皮太薄自尊心太強,厚臉皮讓他罵唄,罵完該幹嘛幹嘛。”

這位“玻璃心”同事發現,別的同事受到上司批評後,能較快地擺脫負面情緒,恢復正常的工作狀態。而自己卻久久沉浸在負面情緒裡無法自拔,甚至會一遍遍“反芻”領導的情緒化的表情和語言。她越來越相信這是自己個性的問題,“我天生比較敏感,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可能真的不適合這裡吧”“我真的很難改掉這種個性”。最終,她選擇離開公司另謀高就,然而在下一家公司也很快離職了。

這位同事的“玻璃心”真的是性格所致嗎?我們只有找對“玻璃心”的癥結,才能徹底根除這種頑疾。在《終身成長》這本書裡,卡羅爾·德韋克,他從思維模式的角度,提供了一條重新看待成功或者失敗的新視角。

卡羅爾認為,人的思維模式可以分為兩類: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兩種思維模式看待成功和失敗的觀念差,可謂巨大。

你屬於哪種思維模式呢?歡迎閱讀以下每一條並真誠地評估自己的想法:

  • 人的智力生來註定
  • 成功是對自己能力的證明
  • 對挑戰感到恐懼,害怕失敗
  • 對努力感到不屑,認為努力是不夠聰明的體現

以上每一條,都屬於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常有的觀點。對於固定型思維佔主導的人來說,人的能力是固定的,需要通過不斷成功來證明天賦才能,一旦失敗就意味著自己不適合這件事、天生就做不好這件事;而對於成長型思維佔主導的人來說,能力是可以發展的,他對現有的能力狀態(無論好壞)持開放態度,相信個人通過不斷努力可以達到目標。

固定型思維的人,無論獲得的反饋是正面還是負面的,他都在不斷強化自己的思維邏輯:當被外界評價貼上“肯定”的標籤,很害怕失去它;當被外界貼上“否定”的標籤,很害怕自己正如標籤所示。

這種思維方式認為,人的能力是天生的、固定的,因此會拼命地去證明自己的天生能力。因此他們也喜歡在舒適圈內做事,因為舒適圈內不斷的正向反饋可以驗證他們的“實力”,而一旦失敗,就形同毀滅,因為這說明自己並不具備該能力,但在成長型思維來看,只需要多加練習即可。

卡羅爾在書中也舉了很多固定型思維者的例子,比如有人僅僅因為考試得了C+而不是A+、美食評級掉了2分這些並非生死攸關的大事,就會經歷徹底的失敗感和無力感。因為他們把發生的單一事件當成了衡量自身能力和價值的標尺,一旦經歷失敗,他們就會給自己貼上“失敗者”“沒用”“愚蠢”“傻瓜”的標籤,完全喪失信心。

而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成長型思維的人身上,儘管也會感到失落,他們更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事件會逆轉(考試成績或者美食評級會上升),自己的能力也會因此而提高。

這種不但認可別人給自己“貼標籤”,還自己主動給自己心理暗示、貼標籤的思維模式,心理學上叫做“概念化的自我”。即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思維方式會改變,一旦有受挫的情境出現,他們就會用“概念化的自我”侷限自己,下意識地按照這些僵化的模板來思考和做出反應。

實際上,“玻璃心”的人就存在上述問題,他們會因為他人的負面反饋而失落,正是由於他們全盤吸收了別人的負面評價,而沒有將關注的重點放到導致負面評價的原因上,他們沒有意識到,現階段存在的問題是可以通過一些途徑得到解決和修復的。

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在《非凡頭腦》(Extraordinary Minds)中總結,傑出的個人有著“一種能夠準確評估自己的能力和不足的獨特才能”,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往往就擁有他說的這種才能。

“四步法”改變你的思維模式

把“玻璃心”歸因為個性問題,你只會收穫痛苦和無解,而《終身成長》一書中對於思維模式的研究,不但能幫助大家想明白自己為什麼成為“玻璃心”,還提供了具體方法來治好這個頑疾。

先“闢個謠”,很多人認為通過訓練“鈍感力”就可以緩解玻璃心,進而對嚴厲批評和負面評價免疫。實際上,“感覺受傷”還在其次,“玻璃心”最大的隱患是:忽視了“批評”中的核心信息,從而失去快速成長的機會。

譬如,領導在批評你的同時,正在“同步說明”他的核心訴求(他最想要什麼)、真實期待(他的真實想法是什麼),或者是你惹惱他的地方(你到底哪裡做錯了)。然而,玻璃心們只從負面評價中吸收了情緒和態度,卻把這些本該關注的“知識點”全忽略了。

從負面評價中吸收有用信息,通過進一步努力提升個人實力——類似這樣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玻璃心”們也可以擁有。當然,轉換長久存在的思維模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中寫道,“固定型思維模式並不會優雅地離開,它可能會一直控制著你的內心獨白。”

但只要明白,從固定型思維模式轉變為成長型思維模式是一個過程,那麼最重要的就是現在先按下開始鍵。

卡羅爾在《終身成長》提供了改變思維模式的“四步法”:

第一步:接受你的固定型思維。正常人類都是固定型、成長型兩種思維模式的混合物,重點在於哪一個佔主導,哪一個出現的頻率更好。“玻璃心”的固定型思維只是更高頻地出現,這是一個事實,認清它的合理性和弊端有利於我們更好地轉化它。

第二步:觀察,到底是哪些事情引發了你的固定型思維,你的固定型思維一般會說哪些話。近期如果你不幸遭遇了裁員、被客戶指責等糟糕情況,不妨聽聽你的固定型思維向你耳語了什麼,“放棄吧”還是“你這個失敗者”或者“客戶是蠢貨”?先嚐試靜下來,跟你的固定型思維保持距離感,聽聽你的固定型思維是怎麼想的,都向你暗示了什麼內容。

第三步:給你的固定型思維命名。卡羅爾建議,用一個你熟悉或者討厭的名字命名“你的固定型思維”。

比如,有人將自己的固定型思維命名為“格特魯德”,任何一點失敗或不完美都會引出格特魯德:

  • 沒有班裡另一位女孩自畫像畫得好?你不是搞藝術的材料。
  • 在游泳比賽中慢了3秒?你不可能進入校隊。

格特魯德迫使他相信失敗是確定性的。這種方法有利於具象化你這一部分的思維語言,也能幫你實現念頭與現實、部分思維與完整個體之間的分離。

這跟美國心理學家StevenC.Hayes和Spencer Smith提倡的多體驗“觀察性的自我”的方法如出一轍。所謂“觀察性的自我”,指的是一種以自我想法和感受為觀察對象的視角。

通過自我觀察,我們需要弄清兩點:

  • 第一,想法跟現實是兩碼事,比如有的人覺得領導罵他是不喜歡他、討厭他,現實是領導覺得工作方向不對,希望他儘快調整,僅此而已;
  • 第二,某一刻的念頭不代表真實的自我。人往往是多重層面、不斷變化的複雜體,固定型思維發出的聲音只是那一刻頭腦中的聲音,比如,你此刻心裡想“我真是沒用”,跟你這個人到底有沒有用真沒太大關係。

第四步:教育你的固定型思維。下次當你遭遇挫折或者承受壓力的時候,可以和你的“格特魯德”對話,比如:我現在暫時的確還不太擅長,但我可以再試一試,請對我耐心一點。正如德韋克所說,“你要理解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的觀點,慢慢地教他用不同的方式想問題”。

小結

說到底,“玻璃心”們的脆弱,是由於固定型思維模式在大腦思考問題的過程中佔據了主導地位。這種思維方式本意是想保自己,即給自己當下的挫折一個解釋,但這個解釋除了給自己更多痛苦之外,不能幫助我們獲得任何進步。所以,幹嘛不拋棄這種低效的、固定型的思維方式呢?

《終身成長》這本書帶來的兩個最重要的信息是,第一“玻璃心”不是什麼天生個性的問題,而是你的思維模式太單一了;第二,就算你現在是固定型思維模式,通過學習和訓練,也完全可以逐漸轉變為成長型思維模式。

最後,期待你治癒“玻璃心”的好消息。

#專欄作家#

烏瑪小曼,微信公眾號:wumaxiaoma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文案策劃人,專注分享文案、營銷及 TMT領域的觀點與乾貨。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