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的智能音箱:讓人愛恨交加的AI

引子:

老麥最近被家裡的AI智能音箱搞得挺煩,當你要喚醒它的時候,它不理你,但是早上5點鐘,它就自動開始放歌,不得已,老麥只好把它給關了。但家裡的掃地機器人很聽話,從來沒有宕機過,快沒電了,就乖乖地跑回去充電,充好電後就等著召喚,在外地,我用手機就能遙控自動掃地。

AI人工智能的發展,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智慧,但同時,我們也很迷惑,AI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現在很多公司傾全力進入AI市場,研究機器人,研究無人汽車等等,但對於大眾而言,還處於空中樓閣,並沒有切身體會到人工智能對自己生活的影響。

機器人小度通過先進的數據計算幫助尋找失蹤人口,或者在一些特定的領域為大眾服務,這些也許不為人知,但我想,AI最終的價值應該是像手機一樣,成為每個人的必需品。

AI是伊甸園的蘋果,還是潘多拉的魔盒?適用在哪些領域?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我們一起來觸摸一下AI人工智能。

01

AI要普及,顯然現在還做不到,現在機器人要麼體現為格力空調流水線上的操作手臂、要麼是日本暢銷的女性機器人、或者偶爾一見的餐廳送菜機器人。

同時,機器人並非AI的唯一表現形式,AI說到底是一種技術,AI技術與硬件結合在一起才能體現出真正的價值。

目前AI與機器結合主要體現在幾個大家熟悉的領域。

製造領域: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工從事精密程度或者強度較高的工作,目前在富士康,工業機器人已經開始介入蘋果公司產品的生產,哇哈哈成立了機器人公司以實現生產流程的無人操作生產。在一些工作環境複雜的場景,如海底探測、有毒空間等,機器人都已經開始進入代替人工。

其實在AI來臨之前,機器人已經存在於製造領域,只是藉助AI的深度算法,機器人變得更有智慧。

生活領域:AI最大的商用價值是在生活領域,比如這幾年比較熱的物聯網,物聯網解決的是機器與機器的連接,比如手機和空調、手機和電飯煲、電視和窗簾等,在物聯網之下,你的家庭所有的電器都可以組網連接,而手機充當了中臺控制角色,我想這也是董明珠為何堅持要做手機的原因吧。

不聽話的智能音箱:讓人愛恨交加的AI

商業領域:AI應用在商業主要是加強體驗和提升效率,大數據對於商業的價值目前還沒有完全激活,AI最擅長的就是進行大數據分析,比如地處西單的大悅城,每天人流量非常密集,但如何細分群體,對消費者,在不侵犯隱私的情況下,做消費行為的分析,如今顯得尤為重要。

一家開在大悅城裡的拉麵館,今天有多少人經過?有多少人進去又出來?有多少消費?對於判斷這家店的效益有重要參考作用,找出問題,然後進行改進,要做到這點,各種攝像設備、後臺、收銀系統就要全部打通,這個時候,AI就是大悅城的大腦,和所有的硬件結合後,發揮巨大的作用。

汽車領域:智能汽車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對出行的認知,一臺能像人一樣思考的汽車,逐漸成為現實,當你距離汽車5米的時候,車子自動識別主人後,門鎖打開,空調根據氣候自動調節,座椅調到主人最舒服的位置,車主喜歡的音樂響起,當主人靠近車門時,門自動打開,回到家裡,車子自動駛入停車庫等等,像特斯拉等品牌現在正在積極探索未來汽車的可能性。

房產領域:隨著物聯網的發展,智慧房屋的發展未來可期待,未來的樓宇都將成為智能樓宇,整個小區的樓盤將由一個AI大腦控制,每戶家庭會通過一個終端設備或手機連接AI大腦,你住的房子外牆是可以調節溫度的,垃圾廢水是可以循環利用的,屋子裡溼氣太重,房屋會自動調節溼度,樓宇裡的任何安全隱患,都會觸發報警系統,在AI的控制下,未來樓宇會更安全、更舒適。

騰訊在深圳建造的新大樓就是一棟智能化的樓宇,對於此的探索,我們一直沒有停下腳步。

消費領域:消費品如今已經變得智能,老麥一開始吐槽的智能音箱,和大多數品牌一樣,連接WIFI之後,主要通過識別語音後,在後臺的大數據迅速搜索解決方案,然後再通過語音予以迴應。類似智能音箱、智能故事機等,需要後臺強大的數據支撐。

但像智能掃地機器人這樣的產品,目前僅僅需要數據記憶存儲和調取,主人通過終端控制即可,但如果AI實現的話,掃地機器人就具備了數據分析能力,根據主人掃地的時間等慣性數據,分析出主人掃地的週期和次數,然後就會自動啟動掃地功能,如今看到的一個個機器人,原理也大概如此。

AI的發展不可否認的是將造福人類,儘管像百度這樣的公司在積極的探索,但進入民生確實還需要不短的時日,但最起碼我們能看到方向,而且有的已經進入到我們的生活,儘管還不是很完善。

不聽話的智能音箱:讓人愛恨交加的AI

02

李開復在為科幻作家郝景芳《人之彼岸》作序中說到:

我預測,從事翻譯、保安、銷售、客服、交易、會計、司機、家政等工作的人,未來10年有約90%的工作內容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但人工智能不會取代人類,它們不會擁有自我意識、情感和人類的慾望,那種"全知全能人工智能"尚不存在。

喜愛AI者,享受AI帶來的便利,恨AI者,害怕AI取代自己和干擾平靜的生活,我們不會因為智能音箱的一點問題就否認AI的存在價值。就如李開復說的:全知全能的人工智能是不存在的

AI存在的意義在於服務人類,而不是取代人類,而且現在尚有大量的問題亟待解決。

比如AI的研究方向。哪個領域最容易落地和商業化,現在不得而知,暢銷的各種智能音箱並不能代表AI商業化的入口就是一個音箱,但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AI作為一種技術,要實現產業化,進而拉動各個行業的進入,最重要的是深入人們生活的各個場景,很多企業做了諸多嘗試,比如給孩子用的學習機器人,步步高學習機現在也推出了智能化新品,教育領域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但使用這類AI產品的市場保有量還不足以拉動整個剛需,AI教育是對傳統教育的挑戰,如果得不到主流的認可,恐怕推廣起來也是難上加難。

還有技術成熟度的問題,老麥家裡的音箱可能是因為自身技術或者本身沒有問題,是受家裡網絡影響而已。也許是受美國大片或者美劇影響,對AI的安全性心有疑慮也是一種常態,郝景芳在手中描寫的6個關於人工智能的故事,有的讀後讓人毛骨悚然,美劇《西部世界》裡的合成人報復人類的場景,這些儘管是虛構的故事,但也會引發人們對AI安全性的焦慮之感。

這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差的時代,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互聯網發展到今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引發了網絡色情、暴力等問題。

對AI來說,筆者覺得比較靠譜的思路是從淺入手教育市場,互聯網網民從0到萬,經歷了多年的教育,但從萬到億,可能只用了六個月,毛竹用了4年的時間,只長了3釐米,但從第五年開始,以每天30釐米的速度瘋狂地生長,僅用6周,就長到了15米。

AI是個大產業,勢必產生如當年互聯網進入中國一樣的顛覆效應,沒有3~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市場教育,沒有能量的積蓄,無法到最後產生爆發效應,當AI的應用、智能設備可以無縫和大眾的生活對接,伴隨著5G時代的來臨,AI爆發是遲早的事。

不聽話的智能音箱:讓人愛恨交加的AI

最後以郝景芳在《人之彼岸》裡的一句話結束本文:

沒有任何物種能毀滅我們的精神世界,除非我們自己放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