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P2P到區塊鏈,金融風口為何成了“孫宇晨們”的鐮刀'

"

7月25日,我們還沒等到“90後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合照,卻等來了孫宇晨的一封道歉信。或許是真”玩出火“了,或許又是一輪炒作,相信這還不是這場”洋戲“的結局。

這齣戲中,令人感到不安的,並不是孫宇晨如此接二連三、不留餘力、沒有下限地炒作,而是這個”3100萬的午餐“中,全是”韭菜餃子“的味道。

"

7月25日,我們還沒等到“90後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合照,卻等來了孫宇晨的一封道歉信。或許是真”玩出火“了,或許又是一輪炒作,相信這還不是這場”洋戲“的結局。

這齣戲中,令人感到不安的,並不是孫宇晨如此接二連三、不留餘力、沒有下限地炒作,而是這個”3100萬的午餐“中,全是”韭菜餃子“的味道。

從P2P到區塊鏈,金融風口為何成了“孫宇晨們”的鐮刀

1

很長一段時間,一直覺得我們的金融體系過於單一,缺錢的人融資渠道有限,多餘的錢又找不到收益滿意的投資渠道。似乎,這已經滿足不了經濟發展的需求,所以我們要金融創新,要豐富金融體系。

這沒有什麼不對。

於是在不斷探索中產生了不少‘新’的金融產品,其中有一些非常火熱的,我們稱之為“金融風口”。

俗話說,“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確實,我們曾經在這些風口上看到了滿天飛舞的“豬”,然而,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那些摔下來的遍體鱗傷。飛起來的是收割者,受傷的是投資者,特別是那些被忽悠或者“發財夢”的個體投資人。

"

7月25日,我們還沒等到“90後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合照,卻等來了孫宇晨的一封道歉信。或許是真”玩出火“了,或許又是一輪炒作,相信這還不是這場”洋戲“的結局。

這齣戲中,令人感到不安的,並不是孫宇晨如此接二連三、不留餘力、沒有下限地炒作,而是這個”3100萬的午餐“中,全是”韭菜餃子“的味道。

從P2P到區塊鏈,金融風口為何成了“孫宇晨們”的鐮刀

1

很長一段時間,一直覺得我們的金融體系過於單一,缺錢的人融資渠道有限,多餘的錢又找不到收益滿意的投資渠道。似乎,這已經滿足不了經濟發展的需求,所以我們要金融創新,要豐富金融體系。

這沒有什麼不對。

於是在不斷探索中產生了不少‘新’的金融產品,其中有一些非常火熱的,我們稱之為“金融風口”。

俗話說,“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確實,我們曾經在這些風口上看到了滿天飛舞的“豬”,然而,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那些摔下來的遍體鱗傷。飛起來的是收割者,受傷的是投資者,特別是那些被忽悠或者“發財夢”的個體投資人。

從P2P到區塊鏈,金融風口為何成了“孫宇晨們”的鐮刀

2

眾所周知,上一個金融風口便是P2P(包括所謂的P2B、P2C、P2G或債券轉移、融資租賃)。

2013年,接著“普惠金融”的東風,P2P迅速崛起,到了2014年,火得一塌糊塗。根據某金融諮詢公司得統計,最高峰的時候超過6000家,大大小小,有備案的沒備案的,遍地都是。

行業內一位資深人士曾這樣跟筆者形容:租個辦公室,搞個網站,一個前臺,一個業務團隊,一個P2P公司就成立了。接下來便是宣傳忽悠,設置個高收益產品,拉到多少資金是你本事。

一時間,圈子裡人頭湧動,不是業務員就是投資者,或者是業務員兼投資者。

然而僅僅過了一年多,大潮便褪去,這個時候人們發現的除了裸泳者還有沉澱的屍骸。

被查的、跑路的、倒閉的,絡繹不絕,到了2019年6月底,“暴雷”的P2P公司已經達到了5745家,其中有不少我們耳熟能詳的“大盤子”。

E租寶、善林金融、團貸網、大大集團、泛亞金屬、錢寶、信和財富等等,這些上百億的大盤前仆後繼地倒下,賬戶裡地錢卻所剩無幾。

資金去哪了?

E租寶案中丁寧給出了答案: 1.3 億的新加坡別墅、價值 1200 萬的粉鑽戒指、5.5 億元人民幣的現金獎勵,還有被掃空的全國的 LV 和愛馬仕店。

"

7月25日,我們還沒等到“90後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合照,卻等來了孫宇晨的一封道歉信。或許是真”玩出火“了,或許又是一輪炒作,相信這還不是這場”洋戲“的結局。

這齣戲中,令人感到不安的,並不是孫宇晨如此接二連三、不留餘力、沒有下限地炒作,而是這個”3100萬的午餐“中,全是”韭菜餃子“的味道。

從P2P到區塊鏈,金融風口為何成了“孫宇晨們”的鐮刀

1

很長一段時間,一直覺得我們的金融體系過於單一,缺錢的人融資渠道有限,多餘的錢又找不到收益滿意的投資渠道。似乎,這已經滿足不了經濟發展的需求,所以我們要金融創新,要豐富金融體系。

這沒有什麼不對。

於是在不斷探索中產生了不少‘新’的金融產品,其中有一些非常火熱的,我們稱之為“金融風口”。

俗話說,“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確實,我們曾經在這些風口上看到了滿天飛舞的“豬”,然而,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那些摔下來的遍體鱗傷。飛起來的是收割者,受傷的是投資者,特別是那些被忽悠或者“發財夢”的個體投資人。

從P2P到區塊鏈,金融風口為何成了“孫宇晨們”的鐮刀

2

眾所周知,上一個金融風口便是P2P(包括所謂的P2B、P2C、P2G或債券轉移、融資租賃)。

2013年,接著“普惠金融”的東風,P2P迅速崛起,到了2014年,火得一塌糊塗。根據某金融諮詢公司得統計,最高峰的時候超過6000家,大大小小,有備案的沒備案的,遍地都是。

行業內一位資深人士曾這樣跟筆者形容:租個辦公室,搞個網站,一個前臺,一個業務團隊,一個P2P公司就成立了。接下來便是宣傳忽悠,設置個高收益產品,拉到多少資金是你本事。

一時間,圈子裡人頭湧動,不是業務員就是投資者,或者是業務員兼投資者。

然而僅僅過了一年多,大潮便褪去,這個時候人們發現的除了裸泳者還有沉澱的屍骸。

被查的、跑路的、倒閉的,絡繹不絕,到了2019年6月底,“暴雷”的P2P公司已經達到了5745家,其中有不少我們耳熟能詳的“大盤子”。

E租寶、善林金融、團貸網、大大集團、泛亞金屬、錢寶、信和財富等等,這些上百億的大盤前仆後繼地倒下,賬戶裡地錢卻所剩無幾。

資金去哪了?

E租寶案中丁寧給出了答案: 1.3 億的新加坡別墅、價值 1200 萬的粉鑽戒指、5.5 億元人民幣的現金獎勵,還有被掃空的全國的 LV 和愛馬仕店。

從P2P到區塊鏈,金融風口為何成了“孫宇晨們”的鐮刀

3

2017年底,當P2P已經凋零的時候,一個新的金融風口出現了,它就是虛擬貨幣,似乎是在填補金融創新的空檔期。

比特幣在中國盛行,讓不少人知道了一個新型的概念——區塊鏈。然而,更多的人對區塊鏈的理解卻止步於虛擬貨幣,在他們的認知中,區塊鏈=虛擬貨幣。

於是,在別有心機之人的推動下,一個以技術為核心的概念便被活生生簡化成了一個金融概念,進而創造出了新的金融風口。

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有上百種虛擬貨幣,絕大多數都是打著區塊鏈的名號。

筆者潛伏進入一個虛擬貨幣交流群,呆了一年多,慢慢地感受到了氛圍地變化。

從一開始大家都在興致勃勃地分享買幣經驗和技術分析,到滿屏的“發財夢”希望,再到各種莊家跑路消息的打聽,最後變成了義憤填膺的維權。

加了一個炒幣者,翻開他朋友圈,5月10日,還在發表盈利的截圖,配文:風口福利,撿錢的時代,實力操盤,廣收學徒。到了5月21日,配文變成了:無良莊家,毫無人性,傾家蕩產,永不炒幣。

問他怎麼了,答曰:挺大的一個盤,拼命地撒幣,現在卻人去盤空,上百萬只換來了幾個月的高潮。

又加了另外一個炒幣者,聊天中他告訴筆者:儘管沒有暴雷,但最近總是提心吊膽,盤子一直在跌,但是又找不到跌的理由,眼睜睜看著裡面的錢慢慢蒸發,卻又不甘心現在提現。

同樣的問題,錢去哪了?

"

7月25日,我們還沒等到“90後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合照,卻等來了孫宇晨的一封道歉信。或許是真”玩出火“了,或許又是一輪炒作,相信這還不是這場”洋戲“的結局。

這齣戲中,令人感到不安的,並不是孫宇晨如此接二連三、不留餘力、沒有下限地炒作,而是這個”3100萬的午餐“中,全是”韭菜餃子“的味道。

從P2P到區塊鏈,金融風口為何成了“孫宇晨們”的鐮刀

1

很長一段時間,一直覺得我們的金融體系過於單一,缺錢的人融資渠道有限,多餘的錢又找不到收益滿意的投資渠道。似乎,這已經滿足不了經濟發展的需求,所以我們要金融創新,要豐富金融體系。

這沒有什麼不對。

於是在不斷探索中產生了不少‘新’的金融產品,其中有一些非常火熱的,我們稱之為“金融風口”。

俗話說,“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確實,我們曾經在這些風口上看到了滿天飛舞的“豬”,然而,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那些摔下來的遍體鱗傷。飛起來的是收割者,受傷的是投資者,特別是那些被忽悠或者“發財夢”的個體投資人。

從P2P到區塊鏈,金融風口為何成了“孫宇晨們”的鐮刀

2

眾所周知,上一個金融風口便是P2P(包括所謂的P2B、P2C、P2G或債券轉移、融資租賃)。

2013年,接著“普惠金融”的東風,P2P迅速崛起,到了2014年,火得一塌糊塗。根據某金融諮詢公司得統計,最高峰的時候超過6000家,大大小小,有備案的沒備案的,遍地都是。

行業內一位資深人士曾這樣跟筆者形容:租個辦公室,搞個網站,一個前臺,一個業務團隊,一個P2P公司就成立了。接下來便是宣傳忽悠,設置個高收益產品,拉到多少資金是你本事。

一時間,圈子裡人頭湧動,不是業務員就是投資者,或者是業務員兼投資者。

然而僅僅過了一年多,大潮便褪去,這個時候人們發現的除了裸泳者還有沉澱的屍骸。

被查的、跑路的、倒閉的,絡繹不絕,到了2019年6月底,“暴雷”的P2P公司已經達到了5745家,其中有不少我們耳熟能詳的“大盤子”。

E租寶、善林金融、團貸網、大大集團、泛亞金屬、錢寶、信和財富等等,這些上百億的大盤前仆後繼地倒下,賬戶裡地錢卻所剩無幾。

資金去哪了?

E租寶案中丁寧給出了答案: 1.3 億的新加坡別墅、價值 1200 萬的粉鑽戒指、5.5 億元人民幣的現金獎勵,還有被掃空的全國的 LV 和愛馬仕店。

從P2P到區塊鏈,金融風口為何成了“孫宇晨們”的鐮刀

3

2017年底,當P2P已經凋零的時候,一個新的金融風口出現了,它就是虛擬貨幣,似乎是在填補金融創新的空檔期。

比特幣在中國盛行,讓不少人知道了一個新型的概念——區塊鏈。然而,更多的人對區塊鏈的理解卻止步於虛擬貨幣,在他們的認知中,區塊鏈=虛擬貨幣。

於是,在別有心機之人的推動下,一個以技術為核心的概念便被活生生簡化成了一個金融概念,進而創造出了新的金融風口。

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有上百種虛擬貨幣,絕大多數都是打著區塊鏈的名號。

筆者潛伏進入一個虛擬貨幣交流群,呆了一年多,慢慢地感受到了氛圍地變化。

從一開始大家都在興致勃勃地分享買幣經驗和技術分析,到滿屏的“發財夢”希望,再到各種莊家跑路消息的打聽,最後變成了義憤填膺的維權。

加了一個炒幣者,翻開他朋友圈,5月10日,還在發表盈利的截圖,配文:風口福利,撿錢的時代,實力操盤,廣收學徒。到了5月21日,配文變成了:無良莊家,毫無人性,傾家蕩產,永不炒幣。

問他怎麼了,答曰:挺大的一個盤,拼命地撒幣,現在卻人去盤空,上百萬只換來了幾個月的高潮。

又加了另外一個炒幣者,聊天中他告訴筆者:儘管沒有暴雷,但最近總是提心吊膽,盤子一直在跌,但是又找不到跌的理由,眼睜睜看著裡面的錢慢慢蒸發,卻又不甘心現在提現。

同樣的問題,錢去哪了?

從P2P到區塊鏈,金融風口為何成了“孫宇晨們”的鐮刀

4

我們不否認確實有些初心是正經想做P2P的人,但最終經營不善而終。並不奇怪,因為這些極少數分子面對的是密密麻麻的惡意競爭者——他們在用高收益的誘惑將市場佔據,這種情況下,規矩者如何生存。

我們不否認有真心在做區塊鏈的人,但不是這些浮躁的虛擬貨幣,至少不是現在這些五花八門。因為在這個階段,區塊鏈依然只屬於模型系統探索的初期,任何真正有價值的構想尚在投入的孕育中,它的意義和作用並不是一紙白皮書便可敘述的。

如此看來,P2P和區塊鏈被推向了一個共同的宿命:金融創新潮流下的人造風口。

在這種風口中,所有的發行者和平臺都是如此的心照不宣,默契地享受著,大聲呼喚:快來參與這最新的金融潮流吧,你就是最時尚的投資者!

我們發現,這兩個風口的發展都遵循著一個規律:從概念炒作開始到發展巔峰,極為迅速。為什麼?因為佈局者必須趕著在監管政策完善之前完成收割,這樣他們便可以肆無忌憚地大口吃肉。

P2P在13年興起,14年達到巔峰,15年開始陸續暴雷,15年底監管政策相繼出臺,16後P2P開始下坡路。

區塊鏈17年底興起,18年虛擬貨幣如火如荼,19年初政策初現,接下來呢……區塊鏈作為一項技術,肯定是要發展的,虛擬貨幣嘛,有什麼現實意義?

所以,當你有幸“錯過”了P2P的熱潮,千萬要記得謹防這次更大的誘惑——畢竟比特幣的炒作確實成就了一些“發財夢”。

"

7月25日,我們還沒等到“90後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合照,卻等來了孫宇晨的一封道歉信。或許是真”玩出火“了,或許又是一輪炒作,相信這還不是這場”洋戲“的結局。

這齣戲中,令人感到不安的,並不是孫宇晨如此接二連三、不留餘力、沒有下限地炒作,而是這個”3100萬的午餐“中,全是”韭菜餃子“的味道。

從P2P到區塊鏈,金融風口為何成了“孫宇晨們”的鐮刀

1

很長一段時間,一直覺得我們的金融體系過於單一,缺錢的人融資渠道有限,多餘的錢又找不到收益滿意的投資渠道。似乎,這已經滿足不了經濟發展的需求,所以我們要金融創新,要豐富金融體系。

這沒有什麼不對。

於是在不斷探索中產生了不少‘新’的金融產品,其中有一些非常火熱的,我們稱之為“金融風口”。

俗話說,“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確實,我們曾經在這些風口上看到了滿天飛舞的“豬”,然而,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那些摔下來的遍體鱗傷。飛起來的是收割者,受傷的是投資者,特別是那些被忽悠或者“發財夢”的個體投資人。

從P2P到區塊鏈,金融風口為何成了“孫宇晨們”的鐮刀

2

眾所周知,上一個金融風口便是P2P(包括所謂的P2B、P2C、P2G或債券轉移、融資租賃)。

2013年,接著“普惠金融”的東風,P2P迅速崛起,到了2014年,火得一塌糊塗。根據某金融諮詢公司得統計,最高峰的時候超過6000家,大大小小,有備案的沒備案的,遍地都是。

行業內一位資深人士曾這樣跟筆者形容:租個辦公室,搞個網站,一個前臺,一個業務團隊,一個P2P公司就成立了。接下來便是宣傳忽悠,設置個高收益產品,拉到多少資金是你本事。

一時間,圈子裡人頭湧動,不是業務員就是投資者,或者是業務員兼投資者。

然而僅僅過了一年多,大潮便褪去,這個時候人們發現的除了裸泳者還有沉澱的屍骸。

被查的、跑路的、倒閉的,絡繹不絕,到了2019年6月底,“暴雷”的P2P公司已經達到了5745家,其中有不少我們耳熟能詳的“大盤子”。

E租寶、善林金融、團貸網、大大集團、泛亞金屬、錢寶、信和財富等等,這些上百億的大盤前仆後繼地倒下,賬戶裡地錢卻所剩無幾。

資金去哪了?

E租寶案中丁寧給出了答案: 1.3 億的新加坡別墅、價值 1200 萬的粉鑽戒指、5.5 億元人民幣的現金獎勵,還有被掃空的全國的 LV 和愛馬仕店。

從P2P到區塊鏈,金融風口為何成了“孫宇晨們”的鐮刀

3

2017年底,當P2P已經凋零的時候,一個新的金融風口出現了,它就是虛擬貨幣,似乎是在填補金融創新的空檔期。

比特幣在中國盛行,讓不少人知道了一個新型的概念——區塊鏈。然而,更多的人對區塊鏈的理解卻止步於虛擬貨幣,在他們的認知中,區塊鏈=虛擬貨幣。

於是,在別有心機之人的推動下,一個以技術為核心的概念便被活生生簡化成了一個金融概念,進而創造出了新的金融風口。

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有上百種虛擬貨幣,絕大多數都是打著區塊鏈的名號。

筆者潛伏進入一個虛擬貨幣交流群,呆了一年多,慢慢地感受到了氛圍地變化。

從一開始大家都在興致勃勃地分享買幣經驗和技術分析,到滿屏的“發財夢”希望,再到各種莊家跑路消息的打聽,最後變成了義憤填膺的維權。

加了一個炒幣者,翻開他朋友圈,5月10日,還在發表盈利的截圖,配文:風口福利,撿錢的時代,實力操盤,廣收學徒。到了5月21日,配文變成了:無良莊家,毫無人性,傾家蕩產,永不炒幣。

問他怎麼了,答曰:挺大的一個盤,拼命地撒幣,現在卻人去盤空,上百萬只換來了幾個月的高潮。

又加了另外一個炒幣者,聊天中他告訴筆者:儘管沒有暴雷,但最近總是提心吊膽,盤子一直在跌,但是又找不到跌的理由,眼睜睜看著裡面的錢慢慢蒸發,卻又不甘心現在提現。

同樣的問題,錢去哪了?

從P2P到區塊鏈,金融風口為何成了“孫宇晨們”的鐮刀

4

我們不否認確實有些初心是正經想做P2P的人,但最終經營不善而終。並不奇怪,因為這些極少數分子面對的是密密麻麻的惡意競爭者——他們在用高收益的誘惑將市場佔據,這種情況下,規矩者如何生存。

我們不否認有真心在做區塊鏈的人,但不是這些浮躁的虛擬貨幣,至少不是現在這些五花八門。因為在這個階段,區塊鏈依然只屬於模型系統探索的初期,任何真正有價值的構想尚在投入的孕育中,它的意義和作用並不是一紙白皮書便可敘述的。

如此看來,P2P和區塊鏈被推向了一個共同的宿命:金融創新潮流下的人造風口。

在這種風口中,所有的發行者和平臺都是如此的心照不宣,默契地享受著,大聲呼喚:快來參與這最新的金融潮流吧,你就是最時尚的投資者!

我們發現,這兩個風口的發展都遵循著一個規律:從概念炒作開始到發展巔峰,極為迅速。為什麼?因為佈局者必須趕著在監管政策完善之前完成收割,這樣他們便可以肆無忌憚地大口吃肉。

P2P在13年興起,14年達到巔峰,15年開始陸續暴雷,15年底監管政策相繼出臺,16後P2P開始下坡路。

區塊鏈17年底興起,18年虛擬貨幣如火如荼,19年初政策初現,接下來呢……區塊鏈作為一項技術,肯定是要發展的,虛擬貨幣嘛,有什麼現實意義?

所以,當你有幸“錯過”了P2P的熱潮,千萬要記得謹防這次更大的誘惑——畢竟比特幣的炒作確實成就了一些“發財夢”。

從P2P到區塊鏈,金融風口為何成了“孫宇晨們”的鐮刀

5

給大家再次提醒一下兩個被覆蓋的東西。

第一,P2P融資項目的真實價值。

筆者梳理了一下那些爆雷的大盤,它們的線下融資項目很多都是度假酒店、舊橋改造、大健康產業、租賃設備之類的,而這些項目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在相對偏遠落後的地區,比如甘肅寧夏山西等地的山區小鎮。為什麼?因為這樣可以打消投資者考察的念頭。

另外,之前有媒體爆出,就算是線上貸款,不少P2P公司都在玩虛標。比如到偏遠山區採購身份證,虛擬借款人或註冊空殼公司。

如此大費周章,目的如何,再清楚不過了。也就是說,在很多P2P標的中,你投資的或許只是空氣,你的錢在被有計劃的任人魚肉。

在這裡,被覆蓋了的便是標的本身是否存在價值和價值多少,而遮蓋布便是高額的投資收益。正所謂,你看上人家利息,人家看上你的本金,一葉遮目,空手套白狼。

第二,虛擬貨幣的只是個技術概念。

毫無疑問,打著區塊鏈的虛擬貨幣背後沒有價值載體。我們現在使用的電子支付,背後掛鉤的是銀行賬戶,而賬戶裡的貨幣有政府的公信力在背書,得到所有市場的認可和接受。而虛擬貨幣只是開發者設計或挖掘出來的,只能在極小眾群體之間交易,而且一旦消失,投資者又能如何?

正是因為沒有實物載體的制約,所以虛擬貨幣很不穩定。比特幣一年的浮動超過400%,波場幣因為孫宇晨的一條微博下跌14%。虛擬貨幣的大起大落全由輿論和供求決定,完全沒有價值約束。所以,這就不難理解孫宇晨為何如此熱衷炒作了。

在這裡,被覆蓋的東西是標的流動性和現實意義,而遮蓋布是區塊鏈唯一性作用被擴大。別忘了,就算區塊鏈下的虛擬貨幣是有限的,唯一的,安全的,最多也只能充當文物的角色,而不是貨幣,因為流動性問題滿足不了。

"

7月25日,我們還沒等到“90後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合照,卻等來了孫宇晨的一封道歉信。或許是真”玩出火“了,或許又是一輪炒作,相信這還不是這場”洋戲“的結局。

這齣戲中,令人感到不安的,並不是孫宇晨如此接二連三、不留餘力、沒有下限地炒作,而是這個”3100萬的午餐“中,全是”韭菜餃子“的味道。

從P2P到區塊鏈,金融風口為何成了“孫宇晨們”的鐮刀

1

很長一段時間,一直覺得我們的金融體系過於單一,缺錢的人融資渠道有限,多餘的錢又找不到收益滿意的投資渠道。似乎,這已經滿足不了經濟發展的需求,所以我們要金融創新,要豐富金融體系。

這沒有什麼不對。

於是在不斷探索中產生了不少‘新’的金融產品,其中有一些非常火熱的,我們稱之為“金融風口”。

俗話說,“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確實,我們曾經在這些風口上看到了滿天飛舞的“豬”,然而,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那些摔下來的遍體鱗傷。飛起來的是收割者,受傷的是投資者,特別是那些被忽悠或者“發財夢”的個體投資人。

從P2P到區塊鏈,金融風口為何成了“孫宇晨們”的鐮刀

2

眾所周知,上一個金融風口便是P2P(包括所謂的P2B、P2C、P2G或債券轉移、融資租賃)。

2013年,接著“普惠金融”的東風,P2P迅速崛起,到了2014年,火得一塌糊塗。根據某金融諮詢公司得統計,最高峰的時候超過6000家,大大小小,有備案的沒備案的,遍地都是。

行業內一位資深人士曾這樣跟筆者形容:租個辦公室,搞個網站,一個前臺,一個業務團隊,一個P2P公司就成立了。接下來便是宣傳忽悠,設置個高收益產品,拉到多少資金是你本事。

一時間,圈子裡人頭湧動,不是業務員就是投資者,或者是業務員兼投資者。

然而僅僅過了一年多,大潮便褪去,這個時候人們發現的除了裸泳者還有沉澱的屍骸。

被查的、跑路的、倒閉的,絡繹不絕,到了2019年6月底,“暴雷”的P2P公司已經達到了5745家,其中有不少我們耳熟能詳的“大盤子”。

E租寶、善林金融、團貸網、大大集團、泛亞金屬、錢寶、信和財富等等,這些上百億的大盤前仆後繼地倒下,賬戶裡地錢卻所剩無幾。

資金去哪了?

E租寶案中丁寧給出了答案: 1.3 億的新加坡別墅、價值 1200 萬的粉鑽戒指、5.5 億元人民幣的現金獎勵,還有被掃空的全國的 LV 和愛馬仕店。

從P2P到區塊鏈,金融風口為何成了“孫宇晨們”的鐮刀

3

2017年底,當P2P已經凋零的時候,一個新的金融風口出現了,它就是虛擬貨幣,似乎是在填補金融創新的空檔期。

比特幣在中國盛行,讓不少人知道了一個新型的概念——區塊鏈。然而,更多的人對區塊鏈的理解卻止步於虛擬貨幣,在他們的認知中,區塊鏈=虛擬貨幣。

於是,在別有心機之人的推動下,一個以技術為核心的概念便被活生生簡化成了一個金融概念,進而創造出了新的金融風口。

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有上百種虛擬貨幣,絕大多數都是打著區塊鏈的名號。

筆者潛伏進入一個虛擬貨幣交流群,呆了一年多,慢慢地感受到了氛圍地變化。

從一開始大家都在興致勃勃地分享買幣經驗和技術分析,到滿屏的“發財夢”希望,再到各種莊家跑路消息的打聽,最後變成了義憤填膺的維權。

加了一個炒幣者,翻開他朋友圈,5月10日,還在發表盈利的截圖,配文:風口福利,撿錢的時代,實力操盤,廣收學徒。到了5月21日,配文變成了:無良莊家,毫無人性,傾家蕩產,永不炒幣。

問他怎麼了,答曰:挺大的一個盤,拼命地撒幣,現在卻人去盤空,上百萬只換來了幾個月的高潮。

又加了另外一個炒幣者,聊天中他告訴筆者:儘管沒有暴雷,但最近總是提心吊膽,盤子一直在跌,但是又找不到跌的理由,眼睜睜看著裡面的錢慢慢蒸發,卻又不甘心現在提現。

同樣的問題,錢去哪了?

從P2P到區塊鏈,金融風口為何成了“孫宇晨們”的鐮刀

4

我們不否認確實有些初心是正經想做P2P的人,但最終經營不善而終。並不奇怪,因為這些極少數分子面對的是密密麻麻的惡意競爭者——他們在用高收益的誘惑將市場佔據,這種情況下,規矩者如何生存。

我們不否認有真心在做區塊鏈的人,但不是這些浮躁的虛擬貨幣,至少不是現在這些五花八門。因為在這個階段,區塊鏈依然只屬於模型系統探索的初期,任何真正有價值的構想尚在投入的孕育中,它的意義和作用並不是一紙白皮書便可敘述的。

如此看來,P2P和區塊鏈被推向了一個共同的宿命:金融創新潮流下的人造風口。

在這種風口中,所有的發行者和平臺都是如此的心照不宣,默契地享受著,大聲呼喚:快來參與這最新的金融潮流吧,你就是最時尚的投資者!

我們發現,這兩個風口的發展都遵循著一個規律:從概念炒作開始到發展巔峰,極為迅速。為什麼?因為佈局者必須趕著在監管政策完善之前完成收割,這樣他們便可以肆無忌憚地大口吃肉。

P2P在13年興起,14年達到巔峰,15年開始陸續暴雷,15年底監管政策相繼出臺,16後P2P開始下坡路。

區塊鏈17年底興起,18年虛擬貨幣如火如荼,19年初政策初現,接下來呢……區塊鏈作為一項技術,肯定是要發展的,虛擬貨幣嘛,有什麼現實意義?

所以,當你有幸“錯過”了P2P的熱潮,千萬要記得謹防這次更大的誘惑——畢竟比特幣的炒作確實成就了一些“發財夢”。

從P2P到區塊鏈,金融風口為何成了“孫宇晨們”的鐮刀

5

給大家再次提醒一下兩個被覆蓋的東西。

第一,P2P融資項目的真實價值。

筆者梳理了一下那些爆雷的大盤,它們的線下融資項目很多都是度假酒店、舊橋改造、大健康產業、租賃設備之類的,而這些項目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在相對偏遠落後的地區,比如甘肅寧夏山西等地的山區小鎮。為什麼?因為這樣可以打消投資者考察的念頭。

另外,之前有媒體爆出,就算是線上貸款,不少P2P公司都在玩虛標。比如到偏遠山區採購身份證,虛擬借款人或註冊空殼公司。

如此大費周章,目的如何,再清楚不過了。也就是說,在很多P2P標的中,你投資的或許只是空氣,你的錢在被有計劃的任人魚肉。

在這裡,被覆蓋了的便是標的本身是否存在價值和價值多少,而遮蓋布便是高額的投資收益。正所謂,你看上人家利息,人家看上你的本金,一葉遮目,空手套白狼。

第二,虛擬貨幣的只是個技術概念。

毫無疑問,打著區塊鏈的虛擬貨幣背後沒有價值載體。我們現在使用的電子支付,背後掛鉤的是銀行賬戶,而賬戶裡的貨幣有政府的公信力在背書,得到所有市場的認可和接受。而虛擬貨幣只是開發者設計或挖掘出來的,只能在極小眾群體之間交易,而且一旦消失,投資者又能如何?

正是因為沒有實物載體的制約,所以虛擬貨幣很不穩定。比特幣一年的浮動超過400%,波場幣因為孫宇晨的一條微博下跌14%。虛擬貨幣的大起大落全由輿論和供求決定,完全沒有價值約束。所以,這就不難理解孫宇晨為何如此熱衷炒作了。

在這裡,被覆蓋的東西是標的流動性和現實意義,而遮蓋布是區塊鏈唯一性作用被擴大。別忘了,就算區塊鏈下的虛擬貨幣是有限的,唯一的,安全的,最多也只能充當文物的角色,而不是貨幣,因為流動性問題滿足不了。

從P2P到區塊鏈,金融風口為何成了“孫宇晨們”的鐮刀

6

人們對金融多樣性特別是對投資收益的渴望,遠遠超過了他們對金融的瞭解。所以,只要有新的金融概念被主流政策所提及時,很容易挑動他們的慾望。“孫宇晨們“正是利用到這一點,集中力量,加以炒作,使之意義提前擴大,成為名正言順的金融風口。

實際而言,處於這種風口時期的金融產品,往往都只是試驗品,至少遠遠沒有成熟,只是被嚴重催化了而已。

所以,最好的保全之道便是:在監管政策沒有完善之前,做一個安靜的美男子,除非你是老江湖。

金融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別讓自己成為了別人餐桌上的”韭菜餃子“。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