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社媒”就是墳墓,微博、Telegram為何仍要前赴後繼?'

"


"


“區塊鏈+社媒”就是墳墓,微博、Telegram為何仍要前赴後繼?


“區塊鏈+社交媒體”有一種魔力,吸引各路“英傑”逐鹿,然而這一看似美麗的場景,其實是區塊鏈應用的埋骨之地。

9月6日,經歷了抄襲下架風波的新浪社交APP“綠洲”重新上架,綠洲中涉及區塊鏈元素——數字資產“水滴”。

同樣是8月末,傳出Telegram計劃在未來兩個月內發放第一批數字貨幣Gram。

短時間內,國內外兩大社交媒體巨頭髮行數字資產,再次引起了產業對“區塊鏈+社交媒體”的關注。

但回顧此前,“區塊鏈+社交媒體”的鼻祖Steemit用戶量活躍度已經出現大幅下跌,其他原生型的項目諸如幣乎、幣車、幣世界也面臨著頭部集中,優質內容生產的問題;

另有一些演生項目,諸如天涯、簡書等,在和區塊鏈結合後,沒有什麼大幅變化。同時,網易圈圈、度宇宙等派生項目已不再活躍。

而要探究這些項目沉寂的原因,並嘗試理清“區塊鏈+社交內容平臺”的新出路,還要從項目的“中心思想”——通證模型的設計入手。

原生型平臺Steemit:開創通證新模式 卻困於自有生態圈

“區塊鏈+社交內容平臺”領域最為典型、且較為完備的通證模型是Steemit首創的三幣機制。此後的“區塊鏈+社交內容平臺”項目都或多或少的借鑑了這一模型。

基於區塊鏈的內容分發平臺Steemit於2016年7月正式發佈。據悉,該平臺市值最高時曾飆升至18億美金,同時聚集了百萬級別的用戶與原創作者,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去中心化寫作平臺。

Steemit首創的三幣機制較為複雜,包括Steem,Steem Power,Steem Dollar三種,它們有不同的用途,彼此之間可互相轉化。Steem是最基礎的代幣,主要通過創作內容、被點贊和互動、以及通過交易平臺購買獲得;Steem Power相當於股權,是影響投票權重的關鍵指標;Steem Dollar是一個穩定幣,價格錨定美元,可用來在一些電商平臺上直接購物。具體的通證模型如下圖:

"


“區塊鏈+社媒”就是墳墓,微博、Telegram為何仍要前赴後繼?


“區塊鏈+社交媒體”有一種魔力,吸引各路“英傑”逐鹿,然而這一看似美麗的場景,其實是區塊鏈應用的埋骨之地。

9月6日,經歷了抄襲下架風波的新浪社交APP“綠洲”重新上架,綠洲中涉及區塊鏈元素——數字資產“水滴”。

同樣是8月末,傳出Telegram計劃在未來兩個月內發放第一批數字貨幣Gram。

短時間內,國內外兩大社交媒體巨頭髮行數字資產,再次引起了產業對“區塊鏈+社交媒體”的關注。

但回顧此前,“區塊鏈+社交媒體”的鼻祖Steemit用戶量活躍度已經出現大幅下跌,其他原生型的項目諸如幣乎、幣車、幣世界也面臨著頭部集中,優質內容生產的問題;

另有一些演生項目,諸如天涯、簡書等,在和區塊鏈結合後,沒有什麼大幅變化。同時,網易圈圈、度宇宙等派生項目已不再活躍。

而要探究這些項目沉寂的原因,並嘗試理清“區塊鏈+社交內容平臺”的新出路,還要從項目的“中心思想”——通證模型的設計入手。

原生型平臺Steemit:開創通證新模式 卻困於自有生態圈

“區塊鏈+社交內容平臺”領域最為典型、且較為完備的通證模型是Steemit首創的三幣機制。此後的“區塊鏈+社交內容平臺”項目都或多或少的借鑑了這一模型。

基於區塊鏈的內容分發平臺Steemit於2016年7月正式發佈。據悉,該平臺市值最高時曾飆升至18億美金,同時聚集了百萬級別的用戶與原創作者,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去中心化寫作平臺。

Steemit首創的三幣機制較為複雜,包括Steem,Steem Power,Steem Dollar三種,它們有不同的用途,彼此之間可互相轉化。Steem是最基礎的代幣,主要通過創作內容、被點贊和互動、以及通過交易平臺購買獲得;Steem Power相當於股權,是影響投票權重的關鍵指標;Steem Dollar是一個穩定幣,價格錨定美元,可用來在一些電商平臺上直接購物。具體的通證模型如下圖:

“區塊鏈+社媒”就是墳墓,微博、Telegram為何仍要前赴後繼?


(Steemit通證模型 來源於網絡)

這一通證模型的設計主要是為讓優秀的作者和傳播者可以通過Steemit獲得收益,並在平臺擁有更多的權益。Steemit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了其目標。

但如此複雜的通證模型,增加了新人入場的難度;Steem Power的集中度較高,形成了馬太效應,同樣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新人的利益。

近來,Steemit項目熱度逐漸冷卻,用戶註冊量不斷減少,發帖、評論數量下降。據TokenGazer在2018年12月的評級顯示,Steemit除技術外,用戶、市場、社區的指標均呈下降趨勢。互鏈脈搏觀察,Steem Dollar的價值浮動較大,多次與美元脫錨,2017年時曾達到最高值22.12美元,而如今僅為0.81美元。

歷經3年多,元老級的Steemit的形式已每況愈下。

但Steemit仍是原生型平臺(所謂原生型,是指其產品方向就是要運用區塊鏈技術來做社交平臺、內容平臺)的引領者。Steemit剛推出不久時,其引領的“區塊鏈+內容平臺”的風潮,便已催生了幣乎、幣問、知幣、支點等一系列的原生性的通證激勵下的社交、內容平臺。

但這些後起之輩,在通證經濟模型的設計、運營等方面更多還是停留在模仿、借鑑Steemit階段。幣乎也曾在白皮書中明確提到,幣乎的產品設計參考了Steem。

觀察Steemit和幣乎的通證模型設計,可知幣乎“截取”的是Steem和Steem Power的部分。也就是用戶發文、評論、點贊可獲得獎勵;而點贊權重與用戶等級成正比的通證邏輯。可幣乎更為中心化,其平臺大部分主題版塊以幣種進行劃分,版塊的管理員主要是幣乎內部員工,而非社區的積極分子。

同樣是原生型平臺的幣世界,則是由於發行代幣CNNS並進行IEO,涉嫌代幣發行融資,於今年5月被立案調查。

上述區塊鏈內容平臺的建設,多源自於自身的驅動力,平臺多著手構建了激勵內容創作者、內容發現者的完整的通證機制。但還是會面臨抄襲、買贊等利用通證機制漏洞的情況;同時,原生型平臺的通證,相對集中在其自有的生態體系內流轉,用戶規模不大。

演生型平臺簡書、天涯:區塊鏈的變革之路 新舊流量的權衡之路

隨著原生型“區塊鏈+社交內容平臺”的發展,更多傳統社交平臺、內容平臺也開始加入到該領域。它們是將原來的產品,進行區塊鏈作為記賬基礎的改造,這裡稱之為“演生型”平臺。

2018年,論壇和傳統社交平臺備受衝擊,天涯社區遂走上了區塊鏈轉型之路,並推出了天涯分(YTY);另一邊,基於維繫平臺內容創作者、促進深度內容產出的需求,簡書也開始了向區塊鏈社群的演化,並推出了簡書鑽(FTN)。

相比於第一代的區塊鏈內容平臺,以天涯社區、簡書為代表的第二代平臺更具社交屬性,並具備更為廣泛的用戶基礎。

"


“區塊鏈+社媒”就是墳墓,微博、Telegram為何仍要前赴後繼?


“區塊鏈+社交媒體”有一種魔力,吸引各路“英傑”逐鹿,然而這一看似美麗的場景,其實是區塊鏈應用的埋骨之地。

9月6日,經歷了抄襲下架風波的新浪社交APP“綠洲”重新上架,綠洲中涉及區塊鏈元素——數字資產“水滴”。

同樣是8月末,傳出Telegram計劃在未來兩個月內發放第一批數字貨幣Gram。

短時間內,國內外兩大社交媒體巨頭髮行數字資產,再次引起了產業對“區塊鏈+社交媒體”的關注。

但回顧此前,“區塊鏈+社交媒體”的鼻祖Steemit用戶量活躍度已經出現大幅下跌,其他原生型的項目諸如幣乎、幣車、幣世界也面臨著頭部集中,優質內容生產的問題;

另有一些演生項目,諸如天涯、簡書等,在和區塊鏈結合後,沒有什麼大幅變化。同時,網易圈圈、度宇宙等派生項目已不再活躍。

而要探究這些項目沉寂的原因,並嘗試理清“區塊鏈+社交內容平臺”的新出路,還要從項目的“中心思想”——通證模型的設計入手。

原生型平臺Steemit:開創通證新模式 卻困於自有生態圈

“區塊鏈+社交內容平臺”領域最為典型、且較為完備的通證模型是Steemit首創的三幣機制。此後的“區塊鏈+社交內容平臺”項目都或多或少的借鑑了這一模型。

基於區塊鏈的內容分發平臺Steemit於2016年7月正式發佈。據悉,該平臺市值最高時曾飆升至18億美金,同時聚集了百萬級別的用戶與原創作者,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去中心化寫作平臺。

Steemit首創的三幣機制較為複雜,包括Steem,Steem Power,Steem Dollar三種,它們有不同的用途,彼此之間可互相轉化。Steem是最基礎的代幣,主要通過創作內容、被點贊和互動、以及通過交易平臺購買獲得;Steem Power相當於股權,是影響投票權重的關鍵指標;Steem Dollar是一個穩定幣,價格錨定美元,可用來在一些電商平臺上直接購物。具體的通證模型如下圖:

“區塊鏈+社媒”就是墳墓,微博、Telegram為何仍要前赴後繼?


(Steemit通證模型 來源於網絡)

這一通證模型的設計主要是為讓優秀的作者和傳播者可以通過Steemit獲得收益,並在平臺擁有更多的權益。Steemit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了其目標。

但如此複雜的通證模型,增加了新人入場的難度;Steem Power的集中度較高,形成了馬太效應,同樣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新人的利益。

近來,Steemit項目熱度逐漸冷卻,用戶註冊量不斷減少,發帖、評論數量下降。據TokenGazer在2018年12月的評級顯示,Steemit除技術外,用戶、市場、社區的指標均呈下降趨勢。互鏈脈搏觀察,Steem Dollar的價值浮動較大,多次與美元脫錨,2017年時曾達到最高值22.12美元,而如今僅為0.81美元。

歷經3年多,元老級的Steemit的形式已每況愈下。

但Steemit仍是原生型平臺(所謂原生型,是指其產品方向就是要運用區塊鏈技術來做社交平臺、內容平臺)的引領者。Steemit剛推出不久時,其引領的“區塊鏈+內容平臺”的風潮,便已催生了幣乎、幣問、知幣、支點等一系列的原生性的通證激勵下的社交、內容平臺。

但這些後起之輩,在通證經濟模型的設計、運營等方面更多還是停留在模仿、借鑑Steemit階段。幣乎也曾在白皮書中明確提到,幣乎的產品設計參考了Steem。

觀察Steemit和幣乎的通證模型設計,可知幣乎“截取”的是Steem和Steem Power的部分。也就是用戶發文、評論、點贊可獲得獎勵;而點贊權重與用戶等級成正比的通證邏輯。可幣乎更為中心化,其平臺大部分主題版塊以幣種進行劃分,版塊的管理員主要是幣乎內部員工,而非社區的積極分子。

同樣是原生型平臺的幣世界,則是由於發行代幣CNNS並進行IEO,涉嫌代幣發行融資,於今年5月被立案調查。

上述區塊鏈內容平臺的建設,多源自於自身的驅動力,平臺多著手構建了激勵內容創作者、內容發現者的完整的通證機制。但還是會面臨抄襲、買贊等利用通證機制漏洞的情況;同時,原生型平臺的通證,相對集中在其自有的生態體系內流轉,用戶規模不大。

演生型平臺簡書、天涯:區塊鏈的變革之路 新舊流量的權衡之路

隨著原生型“區塊鏈+社交內容平臺”的發展,更多傳統社交平臺、內容平臺也開始加入到該領域。它們是將原來的產品,進行區塊鏈作為記賬基礎的改造,這裡稱之為“演生型”平臺。

2018年,論壇和傳統社交平臺備受衝擊,天涯社區遂走上了區塊鏈轉型之路,並推出了天涯分(YTY);另一邊,基於維繫平臺內容創作者、促進深度內容產出的需求,簡書也開始了向區塊鏈社群的演化,並推出了簡書鑽(FTN)。

相比於第一代的區塊鏈內容平臺,以天涯社區、簡書為代表的第二代平臺更具社交屬性,並具備更為廣泛的用戶基礎。

“區塊鏈+社媒”就是墳墓,微博、Telegram為何仍要前赴後繼?


(製表:互鏈脈搏)

第二代平臺在通證模型方面同樣是借鑑Steemit的模式,主要是對Steem Power的模仿和改造。天涯董事長邢明曾坦言,“我們推出的天涯鑽對應的就是Steem Power,它是一個遊戲化的特權道具,同時也是一種投票權。”

在簡書的區塊鏈項目Fountain的白皮書中也曾有表述:鼓勵FTN的長期持有者,並鑑於此,設計了FP ( Fountain Power)。FP是Fountain的權利憑證。持有 FP 數量越多的用戶對 PoC 獎勵池的分配也發揮越大的影響力。

由此可見,第二代演生型平臺,是基於平臺轉型、升級的需求,而通過區塊鏈、通證對平臺進行改造。但在改造過程中未創造新的通證模型,更多是對Steemit原有通證模型的借鑑。將自身的用戶優勢與通證激勵模型相結合,以求促進用戶的良性增長。

但互鏈脈搏觀察,天涯分和簡書鑽的推出,可能更多吸引到的是“炒幣”用戶,這些用戶的留存有一定的不穩定性(受token價格影響),同時這類用戶在平臺上竭力獲取平臺的token,或將在一定程度上會傷害老用戶,使得平臺原有用戶流失。

因而,演生型平臺仍需進一步探索通證模型,關鍵在於使其可以在原有的平臺基礎和新的用戶群體間取得平衡。

派生型平臺的探索:國內互聯網企業 國外通訊巨頭紛紛入局

就在原生型、演生型平臺佈局“區塊鏈+社交內容平臺”領域時,一些由大型互聯網公司、大型通訊公司引領的派生型平臺也開始進行該領域的嘗試與探索。

國內代表性的公司是互聯網企業網易和新浪;國外則是社交通訊巨頭LINE、Telegram。不同於原生型和演生型,它們推出的區塊鏈項目和原來的社交媒體有一定的關係,但又可以相對獨立,屬於派生型。

上述四個具有代表性的項目相比而言,網易和LINE推進較早,2018年時推出了各自的產品。網易於2018年11月推出網易圈圈,致力於打造基於區塊鏈的熟人社交圈。

其通證模型也與Steem、Steem Power的模式類似。網易圈圈的星鑽積分體系包括引力和星鑽:引力(相當於Steem Power)是用戶活躍度和貢獻度的一種體現,也是獲取星鑽的影響因子;星鑽(相當於Steem)則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權益證明,用戶可以通過完成系統規定的行為獲取星鑽。

但事實上,網易圈圈也陷入了與第二代轉型性平臺相似的困境,真正生產內容、進行社交的用戶較少,用戶多是受到利益驅使而使用產品。同時,從網易圈圈的經濟系統來看,其關鍵問題在於星鑽沒有相應的消費場景,只能質押星鑽來參與其旗下平臺的抽獎活動。

網易圈圈在推出幾個月後,便陷入了沉寂。

近期,互鏈脈搏詢問身邊早期的網易圈圈用戶,對方表示表示,“網易圈圈APP已經無法打開,我就卸載了,白白浪費時間收集那麼多星鑽了。”

與網易同期的是日本LINE公司的LINK代幣,於2018年10月推出。但相比於網易圈圈,LINE的項目目標和通證體系似乎更加完備,脫離了Steemit以用戶活躍為目的的通證模型設計。LINE通證經濟的設計主要是為通過與用戶共享價值成長的方式,刺激用戶加入系統、為系統做更多的貢獻。

"


“區塊鏈+社媒”就是墳墓,微博、Telegram為何仍要前赴後繼?


“區塊鏈+社交媒體”有一種魔力,吸引各路“英傑”逐鹿,然而這一看似美麗的場景,其實是區塊鏈應用的埋骨之地。

9月6日,經歷了抄襲下架風波的新浪社交APP“綠洲”重新上架,綠洲中涉及區塊鏈元素——數字資產“水滴”。

同樣是8月末,傳出Telegram計劃在未來兩個月內發放第一批數字貨幣Gram。

短時間內,國內外兩大社交媒體巨頭髮行數字資產,再次引起了產業對“區塊鏈+社交媒體”的關注。

但回顧此前,“區塊鏈+社交媒體”的鼻祖Steemit用戶量活躍度已經出現大幅下跌,其他原生型的項目諸如幣乎、幣車、幣世界也面臨著頭部集中,優質內容生產的問題;

另有一些演生項目,諸如天涯、簡書等,在和區塊鏈結合後,沒有什麼大幅變化。同時,網易圈圈、度宇宙等派生項目已不再活躍。

而要探究這些項目沉寂的原因,並嘗試理清“區塊鏈+社交內容平臺”的新出路,還要從項目的“中心思想”——通證模型的設計入手。

原生型平臺Steemit:開創通證新模式 卻困於自有生態圈

“區塊鏈+社交內容平臺”領域最為典型、且較為完備的通證模型是Steemit首創的三幣機制。此後的“區塊鏈+社交內容平臺”項目都或多或少的借鑑了這一模型。

基於區塊鏈的內容分發平臺Steemit於2016年7月正式發佈。據悉,該平臺市值最高時曾飆升至18億美金,同時聚集了百萬級別的用戶與原創作者,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去中心化寫作平臺。

Steemit首創的三幣機制較為複雜,包括Steem,Steem Power,Steem Dollar三種,它們有不同的用途,彼此之間可互相轉化。Steem是最基礎的代幣,主要通過創作內容、被點贊和互動、以及通過交易平臺購買獲得;Steem Power相當於股權,是影響投票權重的關鍵指標;Steem Dollar是一個穩定幣,價格錨定美元,可用來在一些電商平臺上直接購物。具體的通證模型如下圖:

“區塊鏈+社媒”就是墳墓,微博、Telegram為何仍要前赴後繼?


(Steemit通證模型 來源於網絡)

這一通證模型的設計主要是為讓優秀的作者和傳播者可以通過Steemit獲得收益,並在平臺擁有更多的權益。Steemit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了其目標。

但如此複雜的通證模型,增加了新人入場的難度;Steem Power的集中度較高,形成了馬太效應,同樣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新人的利益。

近來,Steemit項目熱度逐漸冷卻,用戶註冊量不斷減少,發帖、評論數量下降。據TokenGazer在2018年12月的評級顯示,Steemit除技術外,用戶、市場、社區的指標均呈下降趨勢。互鏈脈搏觀察,Steem Dollar的價值浮動較大,多次與美元脫錨,2017年時曾達到最高值22.12美元,而如今僅為0.81美元。

歷經3年多,元老級的Steemit的形式已每況愈下。

但Steemit仍是原生型平臺(所謂原生型,是指其產品方向就是要運用區塊鏈技術來做社交平臺、內容平臺)的引領者。Steemit剛推出不久時,其引領的“區塊鏈+內容平臺”的風潮,便已催生了幣乎、幣問、知幣、支點等一系列的原生性的通證激勵下的社交、內容平臺。

但這些後起之輩,在通證經濟模型的設計、運營等方面更多還是停留在模仿、借鑑Steemit階段。幣乎也曾在白皮書中明確提到,幣乎的產品設計參考了Steem。

觀察Steemit和幣乎的通證模型設計,可知幣乎“截取”的是Steem和Steem Power的部分。也就是用戶發文、評論、點贊可獲得獎勵;而點贊權重與用戶等級成正比的通證邏輯。可幣乎更為中心化,其平臺大部分主題版塊以幣種進行劃分,版塊的管理員主要是幣乎內部員工,而非社區的積極分子。

同樣是原生型平臺的幣世界,則是由於發行代幣CNNS並進行IEO,涉嫌代幣發行融資,於今年5月被立案調查。

上述區塊鏈內容平臺的建設,多源自於自身的驅動力,平臺多著手構建了激勵內容創作者、內容發現者的完整的通證機制。但還是會面臨抄襲、買贊等利用通證機制漏洞的情況;同時,原生型平臺的通證,相對集中在其自有的生態體系內流轉,用戶規模不大。

演生型平臺簡書、天涯:區塊鏈的變革之路 新舊流量的權衡之路

隨著原生型“區塊鏈+社交內容平臺”的發展,更多傳統社交平臺、內容平臺也開始加入到該領域。它們是將原來的產品,進行區塊鏈作為記賬基礎的改造,這裡稱之為“演生型”平臺。

2018年,論壇和傳統社交平臺備受衝擊,天涯社區遂走上了區塊鏈轉型之路,並推出了天涯分(YTY);另一邊,基於維繫平臺內容創作者、促進深度內容產出的需求,簡書也開始了向區塊鏈社群的演化,並推出了簡書鑽(FTN)。

相比於第一代的區塊鏈內容平臺,以天涯社區、簡書為代表的第二代平臺更具社交屬性,並具備更為廣泛的用戶基礎。

“區塊鏈+社媒”就是墳墓,微博、Telegram為何仍要前赴後繼?


(製表:互鏈脈搏)

第二代平臺在通證模型方面同樣是借鑑Steemit的模式,主要是對Steem Power的模仿和改造。天涯董事長邢明曾坦言,“我們推出的天涯鑽對應的就是Steem Power,它是一個遊戲化的特權道具,同時也是一種投票權。”

在簡書的區塊鏈項目Fountain的白皮書中也曾有表述:鼓勵FTN的長期持有者,並鑑於此,設計了FP ( Fountain Power)。FP是Fountain的權利憑證。持有 FP 數量越多的用戶對 PoC 獎勵池的分配也發揮越大的影響力。

由此可見,第二代演生型平臺,是基於平臺轉型、升級的需求,而通過區塊鏈、通證對平臺進行改造。但在改造過程中未創造新的通證模型,更多是對Steemit原有通證模型的借鑑。將自身的用戶優勢與通證激勵模型相結合,以求促進用戶的良性增長。

但互鏈脈搏觀察,天涯分和簡書鑽的推出,可能更多吸引到的是“炒幣”用戶,這些用戶的留存有一定的不穩定性(受token價格影響),同時這類用戶在平臺上竭力獲取平臺的token,或將在一定程度上會傷害老用戶,使得平臺原有用戶流失。

因而,演生型平臺仍需進一步探索通證模型,關鍵在於使其可以在原有的平臺基礎和新的用戶群體間取得平衡。

派生型平臺的探索:國內互聯網企業 國外通訊巨頭紛紛入局

就在原生型、演生型平臺佈局“區塊鏈+社交內容平臺”領域時,一些由大型互聯網公司、大型通訊公司引領的派生型平臺也開始進行該領域的嘗試與探索。

國內代表性的公司是互聯網企業網易和新浪;國外則是社交通訊巨頭LINE、Telegram。不同於原生型和演生型,它們推出的區塊鏈項目和原來的社交媒體有一定的關係,但又可以相對獨立,屬於派生型。

上述四個具有代表性的項目相比而言,網易和LINE推進較早,2018年時推出了各自的產品。網易於2018年11月推出網易圈圈,致力於打造基於區塊鏈的熟人社交圈。

其通證模型也與Steem、Steem Power的模式類似。網易圈圈的星鑽積分體系包括引力和星鑽:引力(相當於Steem Power)是用戶活躍度和貢獻度的一種體現,也是獲取星鑽的影響因子;星鑽(相當於Steem)則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權益證明,用戶可以通過完成系統規定的行為獲取星鑽。

但事實上,網易圈圈也陷入了與第二代轉型性平臺相似的困境,真正生產內容、進行社交的用戶較少,用戶多是受到利益驅使而使用產品。同時,從網易圈圈的經濟系統來看,其關鍵問題在於星鑽沒有相應的消費場景,只能質押星鑽來參與其旗下平臺的抽獎活動。

網易圈圈在推出幾個月後,便陷入了沉寂。

近期,互鏈脈搏詢問身邊早期的網易圈圈用戶,對方表示表示,“網易圈圈APP已經無法打開,我就卸載了,白白浪費時間收集那麼多星鑽了。”

與網易同期的是日本LINE公司的LINK代幣,於2018年10月推出。但相比於網易圈圈,LINE的項目目標和通證體系似乎更加完備,脫離了Steemit以用戶活躍為目的的通證模型設計。LINE通證經濟的設計主要是為通過與用戶共享價值成長的方式,刺激用戶加入系統、為系統做更多的貢獻。

“區塊鏈+社媒”就是墳墓,微博、Telegram為何仍要前赴後繼?


(LINE通證模型 來源於網絡)

LINK的通證邏輯主要是:LTP(LINE Tech Plus)負責LINK的發行,並負責向DApp開發人員分配LINK;DApp負責把LINK獎勵給使用自己產品、對LINK生態系統做出貢獻的用戶;用戶使用LINK支付LINK生態系統內的商品和服務,還可以通過LINK擁有對商品或服務的使用特權;用戶還可以在數字貨幣交易所中購買或賣出LINK。形成了相對完備的閉環體系。

而上述所指的LINK的用途,不僅包括內容類:支付音樂、視頻、網絡漫畫等;社交類:應用內支付系統和用戶間轉讓,更包括了商業類、遊戲類、交易類……但均集中於LINE的生態體系中。

這些互聯網、社交通訊大企業的入場,意味著更多流量與用戶的關注。互鏈脈搏觀察這些大企業已在不同程度上對通證模型進行了創新,但就已知效果的項目而言,網易圈圈已銷聲匿跡,LINE則相對集中於自身的生態體系中,缺乏和外部世界的溝通。但據今年年初的消息, LINE和日本金融巨頭Nomura Holdings簽署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合作建立區塊鏈聯盟。LINE有走出自己生態的動向。

新浪與Telegram也同屬於上述派生型“區塊鏈+社交內容平臺”的行列。剛剛過去的8月末,社交APP綠洲被推出,其中包含數字資產“水滴”。

互鏈脈搏觀察,水滴目前的收集形式與網易圈圈相似,通過點擊頁面的方式收集。而水滴的主要的用途是多肉兌換、水滴商城、會員特權、官方回購、內容打賞、投票打榜等場景,不過目前尚未開放這些功能。未來會形成怎樣的生態模式,還有待觀察。

同樣是8月末,據紐約時報報道,根據Telegram三位投資者的說法——Telegram計劃在未來兩個月內發放第一批數字貨幣Gram。

但Telegram並沒有明確公開Gram的屬性。據悉,Gram代幣將被應用於Telegram的內建生態系統,同時也可以像目前市場上的任何其他數字貨幣一樣,在生態之外的場景使用。據傳,Gram主要的應用場景將是方便用戶們在Telegram上購物消費。

區塊鏈+社媒不應該走互聯網要流量的老路

綜上,國內的“區塊鏈+社媒”基本都走了Steemit的路線,通證主要的目的是激勵社區用戶的活躍行為。

但Line和Telegram則將通證用於支付行為上。目前顯而易見的是,用於激勵用戶活躍的產品紛紛出現問題。Line和Telegram的通證模型為“區塊鏈+社媒”保留了其他出路的可能。

社交+信息,是人類社會的社會的剛需,互聯網的出現,成就了社交媒體的繁榮。互聯網發現“流量”對於社媒至關重要,因為社媒的主要變現通道是廣告,通過流量換廣告才能夠維繫社媒的長期運營。

於是,從 Steemit開始,包括國內的模仿者在通證模型設計時,核心就是為了拉流量——重複互聯網的路線。

但既然是互聯網能解決的問題,幹嘛需要區塊鏈呢?

正面來看,目前Steemit模式存在三方面的問題:

1. 通證價值錨定。Steemit模式價值錨定並不清晰,但指引的方向是更多用戶進來,產生更多內容,但產生的這些內容和流量究竟會如何來使用,產生怎樣的商業價值,Steemit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明。

後來模仿它的產品,通證模型也都是為了激勵流量進來,創作更多內容。但這些流量和內容很難變現,一方面,這些流量是靠激勵進來的,質量很低,廣告主並不願意買單;另一方面,內容也是被“激勵”變形,失去了消費價值。比如為了獲得更多通證,刷流量,甚至形成小範圍的“互助聯盟”。沒有人關注內容本身究竟還有沒有價值。

2. 價值確權的難題。內容價值是最難被確權的,同樣的內容,在A眼中非常重要,甚至願意花萬金購買,但在B眼中一文不值。比如一則上市公司的內幕消息,對於炒股者很重要,但對於非炒股者著實無用。從Steemit開始,就沒有對內容價值究竟為何做出判斷。更談不上確權,這意味著通證價值的模糊。

3. 與生態系統外的互通。Steemit所構想的世界都在自己體系內,其通證的流轉核心在體系內完成,與生態系統外的領域缺乏溝通。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價值交換受阻,後來模仿者也都學去了,有的為了讓通證更有吸引力,甚至建設商城,平臺自己購買一些商品和外部世界價值交換。但我們看到Telegram的Gram試圖和外面的系統進行價值交換,它們並沒有將通證設計成只在內部流通的模型,內部可用,外部亦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