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

安妮寶貝寫的小說《七月與安生》近幾年被頻繁改編成影視劇和話劇,2016年由曾國祥執導的電影版更是獲得金馬獎七項提名,並讓周冬雨和馬思純雙雙獲得影后殊榮,這是對她們人物詮釋的肯定,也是對小說成功改編的一種無形認可。


"

安妮寶貝寫的小說《七月與安生》近幾年被頻繁改編成影視劇和話劇,2016年由曾國祥執導的電影版更是獲得金馬獎七項提名,並讓周冬雨和馬思純雙雙獲得影后殊榮,這是對她們人物詮釋的肯定,也是對小說成功改編的一種無形認可。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原著小說並不長,不到1.7萬字,講述的是兩個性格迥異,生活方式完全不同頻的女孩故事,七月性格溫和寧靜,典型的乖乖女,而安生孤獨寂寞,個性十足,這與兩人的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因為安生母親常年居住國外,即使住在大公寓裡,安生依然會覺得“很冷”,時常需要把房間裡的空調和燈都打開才能抵禦寒氣。而七月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家庭溫馨和睦,這無疑是安生心心念唸的生活。


"

安妮寶貝寫的小說《七月與安生》近幾年被頻繁改編成影視劇和話劇,2016年由曾國祥執導的電影版更是獲得金馬獎七項提名,並讓周冬雨和馬思純雙雙獲得影后殊榮,這是對她們人物詮釋的肯定,也是對小說成功改編的一種無形認可。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原著小說並不長,不到1.7萬字,講述的是兩個性格迥異,生活方式完全不同頻的女孩故事,七月性格溫和寧靜,典型的乖乖女,而安生孤獨寂寞,個性十足,這與兩人的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因為安生母親常年居住國外,即使住在大公寓裡,安生依然會覺得“很冷”,時常需要把房間裡的空調和燈都打開才能抵禦寒氣。而七月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家庭溫馨和睦,這無疑是安生心心念唸的生活。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如果不是因為在十三歲那年相遇,很可能這輩子她們都不會有任何的交集,正是在最懵懂初開的年紀,她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電影開場一句話就點明瞭這層關係“十三歲到十五歲,是七月與安生形影不離的三年,有時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時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

在鎮江這座小城市,兩個孩子無憂無慮地成長著,安生帶七月砸警報器,一起洗澡,分享彼此的祕密,按照法國心理學家拉康的“鏡像理論”,一個人在鏡子面前會經歷三個階段:將自我視為他人;混同自我和他人;將他人想象成自我。安生和七月就存在這種混同,她們嘗試體驗另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正是對各自缺失自我的追尋,以此來達到塑造自我的目的。


"

安妮寶貝寫的小說《七月與安生》近幾年被頻繁改編成影視劇和話劇,2016年由曾國祥執導的電影版更是獲得金馬獎七項提名,並讓周冬雨和馬思純雙雙獲得影后殊榮,這是對她們人物詮釋的肯定,也是對小說成功改編的一種無形認可。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原著小說並不長,不到1.7萬字,講述的是兩個性格迥異,生活方式完全不同頻的女孩故事,七月性格溫和寧靜,典型的乖乖女,而安生孤獨寂寞,個性十足,這與兩人的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因為安生母親常年居住國外,即使住在大公寓裡,安生依然會覺得“很冷”,時常需要把房間裡的空調和燈都打開才能抵禦寒氣。而七月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家庭溫馨和睦,這無疑是安生心心念唸的生活。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如果不是因為在十三歲那年相遇,很可能這輩子她們都不會有任何的交集,正是在最懵懂初開的年紀,她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電影開場一句話就點明瞭這層關係“十三歲到十五歲,是七月與安生形影不離的三年,有時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時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

在鎮江這座小城市,兩個孩子無憂無慮地成長著,安生帶七月砸警報器,一起洗澡,分享彼此的祕密,按照法國心理學家拉康的“鏡像理論”,一個人在鏡子面前會經歷三個階段:將自我視為他人;混同自我和他人;將他人想象成自我。安生和七月就存在這種混同,她們嘗試體驗另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正是對各自缺失自我的追尋,以此來達到塑造自我的目的。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影片圍繞著七月寫的日記《七月與安生》展開,品學兼優的七月必然是校花級的存在,也註定會與上職業學校的安生開始一段不同的旅程。這種變化就從戀愛開始,家明的出現讓七月墜入愛河,安生想要保護七月,安生從最開始的“我的家就是你的家”到單獨警告家明“喜歡一個人就要主動一點”,她內心其實有一些慌張與不安。


"

安妮寶貝寫的小說《七月與安生》近幾年被頻繁改編成影視劇和話劇,2016年由曾國祥執導的電影版更是獲得金馬獎七項提名,並讓周冬雨和馬思純雙雙獲得影后殊榮,這是對她們人物詮釋的肯定,也是對小說成功改編的一種無形認可。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原著小說並不長,不到1.7萬字,講述的是兩個性格迥異,生活方式完全不同頻的女孩故事,七月性格溫和寧靜,典型的乖乖女,而安生孤獨寂寞,個性十足,這與兩人的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因為安生母親常年居住國外,即使住在大公寓裡,安生依然會覺得“很冷”,時常需要把房間裡的空調和燈都打開才能抵禦寒氣。而七月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家庭溫馨和睦,這無疑是安生心心念唸的生活。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如果不是因為在十三歲那年相遇,很可能這輩子她們都不會有任何的交集,正是在最懵懂初開的年紀,她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電影開場一句話就點明瞭這層關係“十三歲到十五歲,是七月與安生形影不離的三年,有時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時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

在鎮江這座小城市,兩個孩子無憂無慮地成長著,安生帶七月砸警報器,一起洗澡,分享彼此的祕密,按照法國心理學家拉康的“鏡像理論”,一個人在鏡子面前會經歷三個階段:將自我視為他人;混同自我和他人;將他人想象成自我。安生和七月就存在這種混同,她們嘗試體驗另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正是對各自缺失自我的追尋,以此來達到塑造自我的目的。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影片圍繞著七月寫的日記《七月與安生》展開,品學兼優的七月必然是校花級的存在,也註定會與上職業學校的安生開始一段不同的旅程。這種變化就從戀愛開始,家明的出現讓七月墜入愛河,安生想要保護七月,安生從最開始的“我的家就是你的家”到單獨警告家明“喜歡一個人就要主動一點”,她內心其實有一些慌張與不安。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這種異樣的感覺源於她對家明同樣的喜歡,或者我們可以視為安生處於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這源於她內心的不安全感,表面上她無所顧忌,隨性而為,實際上安生聰明而理性。就像七月母親說的“你天分比七月好”,卻因為安生的性格導致人生的不同。


"

安妮寶貝寫的小說《七月與安生》近幾年被頻繁改編成影視劇和話劇,2016年由曾國祥執導的電影版更是獲得金馬獎七項提名,並讓周冬雨和馬思純雙雙獲得影后殊榮,這是對她們人物詮釋的肯定,也是對小說成功改編的一種無形認可。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原著小說並不長,不到1.7萬字,講述的是兩個性格迥異,生活方式完全不同頻的女孩故事,七月性格溫和寧靜,典型的乖乖女,而安生孤獨寂寞,個性十足,這與兩人的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因為安生母親常年居住國外,即使住在大公寓裡,安生依然會覺得“很冷”,時常需要把房間裡的空調和燈都打開才能抵禦寒氣。而七月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家庭溫馨和睦,這無疑是安生心心念唸的生活。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如果不是因為在十三歲那年相遇,很可能這輩子她們都不會有任何的交集,正是在最懵懂初開的年紀,她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電影開場一句話就點明瞭這層關係“十三歲到十五歲,是七月與安生形影不離的三年,有時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時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

在鎮江這座小城市,兩個孩子無憂無慮地成長著,安生帶七月砸警報器,一起洗澡,分享彼此的祕密,按照法國心理學家拉康的“鏡像理論”,一個人在鏡子面前會經歷三個階段:將自我視為他人;混同自我和他人;將他人想象成自我。安生和七月就存在這種混同,她們嘗試體驗另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正是對各自缺失自我的追尋,以此來達到塑造自我的目的。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影片圍繞著七月寫的日記《七月與安生》展開,品學兼優的七月必然是校花級的存在,也註定會與上職業學校的安生開始一段不同的旅程。這種變化就從戀愛開始,家明的出現讓七月墜入愛河,安生想要保護七月,安生從最開始的“我的家就是你的家”到單獨警告家明“喜歡一個人就要主動一點”,她內心其實有一些慌張與不安。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這種異樣的感覺源於她對家明同樣的喜歡,或者我們可以視為安生處於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這源於她內心的不安全感,表面上她無所顧忌,隨性而為,實際上安生聰明而理性。就像七月母親說的“你天分比七月好”,卻因為安生的性格導致人生的不同。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安生對於戀愛感情的懼怕導致她的離開,火車分別這場戲很有重量,表明安生既想要自由,又害怕傷害到七月,脖子上佩戴著家明的玉佩證明了她已心有所屬,可是七月並不知情,仍然將她作為最好的朋友,那種難分難分的感情真摯細膩地流淌出來。


"

安妮寶貝寫的小說《七月與安生》近幾年被頻繁改編成影視劇和話劇,2016年由曾國祥執導的電影版更是獲得金馬獎七項提名,並讓周冬雨和馬思純雙雙獲得影后殊榮,這是對她們人物詮釋的肯定,也是對小說成功改編的一種無形認可。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原著小說並不長,不到1.7萬字,講述的是兩個性格迥異,生活方式完全不同頻的女孩故事,七月性格溫和寧靜,典型的乖乖女,而安生孤獨寂寞,個性十足,這與兩人的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因為安生母親常年居住國外,即使住在大公寓裡,安生依然會覺得“很冷”,時常需要把房間裡的空調和燈都打開才能抵禦寒氣。而七月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家庭溫馨和睦,這無疑是安生心心念唸的生活。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如果不是因為在十三歲那年相遇,很可能這輩子她們都不會有任何的交集,正是在最懵懂初開的年紀,她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電影開場一句話就點明瞭這層關係“十三歲到十五歲,是七月與安生形影不離的三年,有時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時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

在鎮江這座小城市,兩個孩子無憂無慮地成長著,安生帶七月砸警報器,一起洗澡,分享彼此的祕密,按照法國心理學家拉康的“鏡像理論”,一個人在鏡子面前會經歷三個階段:將自我視為他人;混同自我和他人;將他人想象成自我。安生和七月就存在這種混同,她們嘗試體驗另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正是對各自缺失自我的追尋,以此來達到塑造自我的目的。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影片圍繞著七月寫的日記《七月與安生》展開,品學兼優的七月必然是校花級的存在,也註定會與上職業學校的安生開始一段不同的旅程。這種變化就從戀愛開始,家明的出現讓七月墜入愛河,安生想要保護七月,安生從最開始的“我的家就是你的家”到單獨警告家明“喜歡一個人就要主動一點”,她內心其實有一些慌張與不安。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這種異樣的感覺源於她對家明同樣的喜歡,或者我們可以視為安生處於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這源於她內心的不安全感,表面上她無所顧忌,隨性而為,實際上安生聰明而理性。就像七月母親說的“你天分比七月好”,卻因為安生的性格導致人生的不同。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安生對於戀愛感情的懼怕導致她的離開,火車分別這場戲很有重量,表明安生既想要自由,又害怕傷害到七月,脖子上佩戴著家明的玉佩證明了她已心有所屬,可是七月並不知情,仍然將她作為最好的朋友,那種難分難分的感情真摯細膩地流淌出來。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安生用“出走”的方式去證明自己可以過得很好,她在地下室、酒吧、遊輪上見識了人生百態,可那裡都不是家。當漂泊累了,她渴望家庭的溫暖,只有這時她才會回到鎮江向七月傾訴,就像她說的“人不可能一輩子漂泊”,這意味著此時她們的精神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偏離,並且安生無法放下家明。


"

安妮寶貝寫的小說《七月與安生》近幾年被頻繁改編成影視劇和話劇,2016年由曾國祥執導的電影版更是獲得金馬獎七項提名,並讓周冬雨和馬思純雙雙獲得影后殊榮,這是對她們人物詮釋的肯定,也是對小說成功改編的一種無形認可。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原著小說並不長,不到1.7萬字,講述的是兩個性格迥異,生活方式完全不同頻的女孩故事,七月性格溫和寧靜,典型的乖乖女,而安生孤獨寂寞,個性十足,這與兩人的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因為安生母親常年居住國外,即使住在大公寓裡,安生依然會覺得“很冷”,時常需要把房間裡的空調和燈都打開才能抵禦寒氣。而七月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家庭溫馨和睦,這無疑是安生心心念唸的生活。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如果不是因為在十三歲那年相遇,很可能這輩子她們都不會有任何的交集,正是在最懵懂初開的年紀,她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電影開場一句話就點明瞭這層關係“十三歲到十五歲,是七月與安生形影不離的三年,有時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時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

在鎮江這座小城市,兩個孩子無憂無慮地成長著,安生帶七月砸警報器,一起洗澡,分享彼此的祕密,按照法國心理學家拉康的“鏡像理論”,一個人在鏡子面前會經歷三個階段:將自我視為他人;混同自我和他人;將他人想象成自我。安生和七月就存在這種混同,她們嘗試體驗另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正是對各自缺失自我的追尋,以此來達到塑造自我的目的。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影片圍繞著七月寫的日記《七月與安生》展開,品學兼優的七月必然是校花級的存在,也註定會與上職業學校的安生開始一段不同的旅程。這種變化就從戀愛開始,家明的出現讓七月墜入愛河,安生想要保護七月,安生從最開始的“我的家就是你的家”到單獨警告家明“喜歡一個人就要主動一點”,她內心其實有一些慌張與不安。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這種異樣的感覺源於她對家明同樣的喜歡,或者我們可以視為安生處於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這源於她內心的不安全感,表面上她無所顧忌,隨性而為,實際上安生聰明而理性。就像七月母親說的“你天分比七月好”,卻因為安生的性格導致人生的不同。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安生對於戀愛感情的懼怕導致她的離開,火車分別這場戲很有重量,表明安生既想要自由,又害怕傷害到七月,脖子上佩戴著家明的玉佩證明了她已心有所屬,可是七月並不知情,仍然將她作為最好的朋友,那種難分難分的感情真摯細膩地流淌出來。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安生用“出走”的方式去證明自己可以過得很好,她在地下室、酒吧、遊輪上見識了人生百態,可那裡都不是家。當漂泊累了,她渴望家庭的溫暖,只有這時她才會回到鎮江向七月傾訴,就像她說的“人不可能一輩子漂泊”,這意味著此時她們的精神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偏離,並且安生無法放下家明。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在整條故事線上,家明的選擇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看點在於安生的選擇,這構成了小說與電影的最大差別,在小說中,抽菸與熬夜把安生的身體徹底摧毀,她沒有七月漂亮,但卻更渴望被愛,所以她每一封信中結尾處都會寫著“問候家明”,電影中,安生卻因為要嫁給已婚的加拿大人而與家明在北京相遇,安生竟然住到了家明家中,導致了家明對七月的疏遠。


"

安妮寶貝寫的小說《七月與安生》近幾年被頻繁改編成影視劇和話劇,2016年由曾國祥執導的電影版更是獲得金馬獎七項提名,並讓周冬雨和馬思純雙雙獲得影后殊榮,這是對她們人物詮釋的肯定,也是對小說成功改編的一種無形認可。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原著小說並不長,不到1.7萬字,講述的是兩個性格迥異,生活方式完全不同頻的女孩故事,七月性格溫和寧靜,典型的乖乖女,而安生孤獨寂寞,個性十足,這與兩人的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因為安生母親常年居住國外,即使住在大公寓裡,安生依然會覺得“很冷”,時常需要把房間裡的空調和燈都打開才能抵禦寒氣。而七月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家庭溫馨和睦,這無疑是安生心心念唸的生活。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如果不是因為在十三歲那年相遇,很可能這輩子她們都不會有任何的交集,正是在最懵懂初開的年紀,她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電影開場一句話就點明瞭這層關係“十三歲到十五歲,是七月與安生形影不離的三年,有時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時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

在鎮江這座小城市,兩個孩子無憂無慮地成長著,安生帶七月砸警報器,一起洗澡,分享彼此的祕密,按照法國心理學家拉康的“鏡像理論”,一個人在鏡子面前會經歷三個階段:將自我視為他人;混同自我和他人;將他人想象成自我。安生和七月就存在這種混同,她們嘗試體驗另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正是對各自缺失自我的追尋,以此來達到塑造自我的目的。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影片圍繞著七月寫的日記《七月與安生》展開,品學兼優的七月必然是校花級的存在,也註定會與上職業學校的安生開始一段不同的旅程。這種變化就從戀愛開始,家明的出現讓七月墜入愛河,安生想要保護七月,安生從最開始的“我的家就是你的家”到單獨警告家明“喜歡一個人就要主動一點”,她內心其實有一些慌張與不安。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這種異樣的感覺源於她對家明同樣的喜歡,或者我們可以視為安生處於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這源於她內心的不安全感,表面上她無所顧忌,隨性而為,實際上安生聰明而理性。就像七月母親說的“你天分比七月好”,卻因為安生的性格導致人生的不同。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安生對於戀愛感情的懼怕導致她的離開,火車分別這場戲很有重量,表明安生既想要自由,又害怕傷害到七月,脖子上佩戴著家明的玉佩證明了她已心有所屬,可是七月並不知情,仍然將她作為最好的朋友,那種難分難分的感情真摯細膩地流淌出來。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安生用“出走”的方式去證明自己可以過得很好,她在地下室、酒吧、遊輪上見識了人生百態,可那裡都不是家。當漂泊累了,她渴望家庭的溫暖,只有這時她才會回到鎮江向七月傾訴,就像她說的“人不可能一輩子漂泊”,這意味著此時她們的精神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偏離,並且安生無法放下家明。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在整條故事線上,家明的選擇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看點在於安生的選擇,這構成了小說與電影的最大差別,在小說中,抽菸與熬夜把安生的身體徹底摧毀,她沒有七月漂亮,但卻更渴望被愛,所以她每一封信中結尾處都會寫著“問候家明”,電影中,安生卻因為要嫁給已婚的加拿大人而與家明在北京相遇,安生竟然住到了家明家中,導致了家明對七月的疏遠。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兩人在家明家中出現了一段深刻的對話,七月質問安生“你不是追求自由嗎?你不是不穿內衣嗎?”黑色的內衣通過鏡子折射出來,“家明現在喜歡這樣的(自己白色的內衣)”,七月和安生再也無法回到過去那個兩小無猜的時代,七月用淋浴頭澆溼安生,這種多年的隱忍終於無處遁形,大白於天下。


"

安妮寶貝寫的小說《七月與安生》近幾年被頻繁改編成影視劇和話劇,2016年由曾國祥執導的電影版更是獲得金馬獎七項提名,並讓周冬雨和馬思純雙雙獲得影后殊榮,這是對她們人物詮釋的肯定,也是對小說成功改編的一種無形認可。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原著小說並不長,不到1.7萬字,講述的是兩個性格迥異,生活方式完全不同頻的女孩故事,七月性格溫和寧靜,典型的乖乖女,而安生孤獨寂寞,個性十足,這與兩人的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因為安生母親常年居住國外,即使住在大公寓裡,安生依然會覺得“很冷”,時常需要把房間裡的空調和燈都打開才能抵禦寒氣。而七月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家庭溫馨和睦,這無疑是安生心心念唸的生活。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如果不是因為在十三歲那年相遇,很可能這輩子她們都不會有任何的交集,正是在最懵懂初開的年紀,她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電影開場一句話就點明瞭這層關係“十三歲到十五歲,是七月與安生形影不離的三年,有時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時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

在鎮江這座小城市,兩個孩子無憂無慮地成長著,安生帶七月砸警報器,一起洗澡,分享彼此的祕密,按照法國心理學家拉康的“鏡像理論”,一個人在鏡子面前會經歷三個階段:將自我視為他人;混同自我和他人;將他人想象成自我。安生和七月就存在這種混同,她們嘗試體驗另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正是對各自缺失自我的追尋,以此來達到塑造自我的目的。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影片圍繞著七月寫的日記《七月與安生》展開,品學兼優的七月必然是校花級的存在,也註定會與上職業學校的安生開始一段不同的旅程。這種變化就從戀愛開始,家明的出現讓七月墜入愛河,安生想要保護七月,安生從最開始的“我的家就是你的家”到單獨警告家明“喜歡一個人就要主動一點”,她內心其實有一些慌張與不安。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這種異樣的感覺源於她對家明同樣的喜歡,或者我們可以視為安生處於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這源於她內心的不安全感,表面上她無所顧忌,隨性而為,實際上安生聰明而理性。就像七月母親說的“你天分比七月好”,卻因為安生的性格導致人生的不同。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安生對於戀愛感情的懼怕導致她的離開,火車分別這場戲很有重量,表明安生既想要自由,又害怕傷害到七月,脖子上佩戴著家明的玉佩證明了她已心有所屬,可是七月並不知情,仍然將她作為最好的朋友,那種難分難分的感情真摯細膩地流淌出來。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安生用“出走”的方式去證明自己可以過得很好,她在地下室、酒吧、遊輪上見識了人生百態,可那裡都不是家。當漂泊累了,她渴望家庭的溫暖,只有這時她才會回到鎮江向七月傾訴,就像她說的“人不可能一輩子漂泊”,這意味著此時她們的精神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偏離,並且安生無法放下家明。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在整條故事線上,家明的選擇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看點在於安生的選擇,這構成了小說與電影的最大差別,在小說中,抽菸與熬夜把安生的身體徹底摧毀,她沒有七月漂亮,但卻更渴望被愛,所以她每一封信中結尾處都會寫著“問候家明”,電影中,安生卻因為要嫁給已婚的加拿大人而與家明在北京相遇,安生竟然住到了家明家中,導致了家明對七月的疏遠。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兩人在家明家中出現了一段深刻的對話,七月質問安生“你不是追求自由嗎?你不是不穿內衣嗎?”黑色的內衣通過鏡子折射出來,“家明現在喜歡這樣的(自己白色的內衣)”,七月和安生再也無法回到過去那個兩小無猜的時代,七月用淋浴頭澆溼安生,這種多年的隱忍終於無處遁形,大白於天下。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影片出現過四次胸部描述,從13歲的共同洗澡到初中畢業時兩人買胸罩時安生的“不穿”,再到安生第一次返家時七月拒絕一同洗澡,最後才是這次黑色胸罩,觀眾們很容易看出兩人間的疏遠,他們從分享一切祕密到擁有彼此空間再到拒絕分享,甚至決裂,折射出的就是不同人生境遇帶來的價值觀的改變,這是通過典型的女性主義敘述邏輯,而非男權中心下的傳統敘述方式。


"

安妮寶貝寫的小說《七月與安生》近幾年被頻繁改編成影視劇和話劇,2016年由曾國祥執導的電影版更是獲得金馬獎七項提名,並讓周冬雨和馬思純雙雙獲得影后殊榮,這是對她們人物詮釋的肯定,也是對小說成功改編的一種無形認可。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原著小說並不長,不到1.7萬字,講述的是兩個性格迥異,生活方式完全不同頻的女孩故事,七月性格溫和寧靜,典型的乖乖女,而安生孤獨寂寞,個性十足,這與兩人的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因為安生母親常年居住國外,即使住在大公寓裡,安生依然會覺得“很冷”,時常需要把房間裡的空調和燈都打開才能抵禦寒氣。而七月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家庭溫馨和睦,這無疑是安生心心念唸的生活。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如果不是因為在十三歲那年相遇,很可能這輩子她們都不會有任何的交集,正是在最懵懂初開的年紀,她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電影開場一句話就點明瞭這層關係“十三歲到十五歲,是七月與安生形影不離的三年,有時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時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

在鎮江這座小城市,兩個孩子無憂無慮地成長著,安生帶七月砸警報器,一起洗澡,分享彼此的祕密,按照法國心理學家拉康的“鏡像理論”,一個人在鏡子面前會經歷三個階段:將自我視為他人;混同自我和他人;將他人想象成自我。安生和七月就存在這種混同,她們嘗試體驗另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正是對各自缺失自我的追尋,以此來達到塑造自我的目的。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影片圍繞著七月寫的日記《七月與安生》展開,品學兼優的七月必然是校花級的存在,也註定會與上職業學校的安生開始一段不同的旅程。這種變化就從戀愛開始,家明的出現讓七月墜入愛河,安生想要保護七月,安生從最開始的“我的家就是你的家”到單獨警告家明“喜歡一個人就要主動一點”,她內心其實有一些慌張與不安。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這種異樣的感覺源於她對家明同樣的喜歡,或者我們可以視為安生處於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這源於她內心的不安全感,表面上她無所顧忌,隨性而為,實際上安生聰明而理性。就像七月母親說的“你天分比七月好”,卻因為安生的性格導致人生的不同。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安生對於戀愛感情的懼怕導致她的離開,火車分別這場戲很有重量,表明安生既想要自由,又害怕傷害到七月,脖子上佩戴著家明的玉佩證明了她已心有所屬,可是七月並不知情,仍然將她作為最好的朋友,那種難分難分的感情真摯細膩地流淌出來。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安生用“出走”的方式去證明自己可以過得很好,她在地下室、酒吧、遊輪上見識了人生百態,可那裡都不是家。當漂泊累了,她渴望家庭的溫暖,只有這時她才會回到鎮江向七月傾訴,就像她說的“人不可能一輩子漂泊”,這意味著此時她們的精神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偏離,並且安生無法放下家明。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在整條故事線上,家明的選擇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看點在於安生的選擇,這構成了小說與電影的最大差別,在小說中,抽菸與熬夜把安生的身體徹底摧毀,她沒有七月漂亮,但卻更渴望被愛,所以她每一封信中結尾處都會寫著“問候家明”,電影中,安生卻因為要嫁給已婚的加拿大人而與家明在北京相遇,安生竟然住到了家明家中,導致了家明對七月的疏遠。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兩人在家明家中出現了一段深刻的對話,七月質問安生“你不是追求自由嗎?你不是不穿內衣嗎?”黑色的內衣通過鏡子折射出來,“家明現在喜歡這樣的(自己白色的內衣)”,七月和安生再也無法回到過去那個兩小無猜的時代,七月用淋浴頭澆溼安生,這種多年的隱忍終於無處遁形,大白於天下。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影片出現過四次胸部描述,從13歲的共同洗澡到初中畢業時兩人買胸罩時安生的“不穿”,再到安生第一次返家時七月拒絕一同洗澡,最後才是這次黑色胸罩,觀眾們很容易看出兩人間的疏遠,他們從分享一切祕密到擁有彼此空間再到拒絕分享,甚至決裂,折射出的就是不同人生境遇帶來的價值觀的改變,這是通過典型的女性主義敘述邏輯,而非男權中心下的傳統敘述方式。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此外,象徵愛情吉祥如意的玉墜在影片中也多次出現,每一次展示都是對安生內心情緒的強烈暗示,情愛作為人類的慾望之一,是永遠無法繞開的話題,也是橫亙在安生與七月之間的一塊心結,見證了她們從親密無間到關係破裂。

影片還呈現出了三個不同的結局,第一個結局安生嫁給了真心愛她的老趙,過上安穩平淡的幸福生活,這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按照安生的性格來說很難實現,是一種理想化的夢境,與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論相對應。


"

安妮寶貝寫的小說《七月與安生》近幾年被頻繁改編成影視劇和話劇,2016年由曾國祥執導的電影版更是獲得金馬獎七項提名,並讓周冬雨和馬思純雙雙獲得影后殊榮,這是對她們人物詮釋的肯定,也是對小說成功改編的一種無形認可。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原著小說並不長,不到1.7萬字,講述的是兩個性格迥異,生活方式完全不同頻的女孩故事,七月性格溫和寧靜,典型的乖乖女,而安生孤獨寂寞,個性十足,這與兩人的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因為安生母親常年居住國外,即使住在大公寓裡,安生依然會覺得“很冷”,時常需要把房間裡的空調和燈都打開才能抵禦寒氣。而七月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家庭溫馨和睦,這無疑是安生心心念唸的生活。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如果不是因為在十三歲那年相遇,很可能這輩子她們都不會有任何的交集,正是在最懵懂初開的年紀,她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電影開場一句話就點明瞭這層關係“十三歲到十五歲,是七月與安生形影不離的三年,有時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時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

在鎮江這座小城市,兩個孩子無憂無慮地成長著,安生帶七月砸警報器,一起洗澡,分享彼此的祕密,按照法國心理學家拉康的“鏡像理論”,一個人在鏡子面前會經歷三個階段:將自我視為他人;混同自我和他人;將他人想象成自我。安生和七月就存在這種混同,她們嘗試體驗另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正是對各自缺失自我的追尋,以此來達到塑造自我的目的。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影片圍繞著七月寫的日記《七月與安生》展開,品學兼優的七月必然是校花級的存在,也註定會與上職業學校的安生開始一段不同的旅程。這種變化就從戀愛開始,家明的出現讓七月墜入愛河,安生想要保護七月,安生從最開始的“我的家就是你的家”到單獨警告家明“喜歡一個人就要主動一點”,她內心其實有一些慌張與不安。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這種異樣的感覺源於她對家明同樣的喜歡,或者我們可以視為安生處於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這源於她內心的不安全感,表面上她無所顧忌,隨性而為,實際上安生聰明而理性。就像七月母親說的“你天分比七月好”,卻因為安生的性格導致人生的不同。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安生對於戀愛感情的懼怕導致她的離開,火車分別這場戲很有重量,表明安生既想要自由,又害怕傷害到七月,脖子上佩戴著家明的玉佩證明了她已心有所屬,可是七月並不知情,仍然將她作為最好的朋友,那種難分難分的感情真摯細膩地流淌出來。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安生用“出走”的方式去證明自己可以過得很好,她在地下室、酒吧、遊輪上見識了人生百態,可那裡都不是家。當漂泊累了,她渴望家庭的溫暖,只有這時她才會回到鎮江向七月傾訴,就像她說的“人不可能一輩子漂泊”,這意味著此時她們的精神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偏離,並且安生無法放下家明。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在整條故事線上,家明的選擇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看點在於安生的選擇,這構成了小說與電影的最大差別,在小說中,抽菸與熬夜把安生的身體徹底摧毀,她沒有七月漂亮,但卻更渴望被愛,所以她每一封信中結尾處都會寫著“問候家明”,電影中,安生卻因為要嫁給已婚的加拿大人而與家明在北京相遇,安生竟然住到了家明家中,導致了家明對七月的疏遠。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兩人在家明家中出現了一段深刻的對話,七月質問安生“你不是追求自由嗎?你不是不穿內衣嗎?”黑色的內衣通過鏡子折射出來,“家明現在喜歡這樣的(自己白色的內衣)”,七月和安生再也無法回到過去那個兩小無猜的時代,七月用淋浴頭澆溼安生,這種多年的隱忍終於無處遁形,大白於天下。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影片出現過四次胸部描述,從13歲的共同洗澡到初中畢業時兩人買胸罩時安生的“不穿”,再到安生第一次返家時七月拒絕一同洗澡,最後才是這次黑色胸罩,觀眾們很容易看出兩人間的疏遠,他們從分享一切祕密到擁有彼此空間再到拒絕分享,甚至決裂,折射出的就是不同人生境遇帶來的價值觀的改變,這是通過典型的女性主義敘述邏輯,而非男權中心下的傳統敘述方式。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此外,象徵愛情吉祥如意的玉墜在影片中也多次出現,每一次展示都是對安生內心情緒的強烈暗示,情愛作為人類的慾望之一,是永遠無法繞開的話題,也是橫亙在安生與七月之間的一塊心結,見證了她們從親密無間到關係破裂。

影片還呈現出了三個不同的結局,第一個結局安生嫁給了真心愛她的老趙,過上安穩平淡的幸福生活,這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按照安生的性格來說很難實現,是一種理想化的夢境,與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論相對應。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第二個結局是七月在結婚前夜鼓動家明逃婚,這樣自己也可以逃離這種生活,七月離開了安生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安生撫養七月和家明的孩子,真正做到了彼此角色的互換,安生實現了影片開頭說的“如果踩到一個人的影子,那個人一輩子不會離開”,成為了自己夢寐以求的七月,這是“本我”理論的折射。


"

安妮寶貝寫的小說《七月與安生》近幾年被頻繁改編成影視劇和話劇,2016年由曾國祥執導的電影版更是獲得金馬獎七項提名,並讓周冬雨和馬思純雙雙獲得影后殊榮,這是對她們人物詮釋的肯定,也是對小說成功改編的一種無形認可。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原著小說並不長,不到1.7萬字,講述的是兩個性格迥異,生活方式完全不同頻的女孩故事,七月性格溫和寧靜,典型的乖乖女,而安生孤獨寂寞,個性十足,這與兩人的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因為安生母親常年居住國外,即使住在大公寓裡,安生依然會覺得“很冷”,時常需要把房間裡的空調和燈都打開才能抵禦寒氣。而七月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家庭溫馨和睦,這無疑是安生心心念唸的生活。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如果不是因為在十三歲那年相遇,很可能這輩子她們都不會有任何的交集,正是在最懵懂初開的年紀,她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電影開場一句話就點明瞭這層關係“十三歲到十五歲,是七月與安生形影不離的三年,有時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時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

在鎮江這座小城市,兩個孩子無憂無慮地成長著,安生帶七月砸警報器,一起洗澡,分享彼此的祕密,按照法國心理學家拉康的“鏡像理論”,一個人在鏡子面前會經歷三個階段:將自我視為他人;混同自我和他人;將他人想象成自我。安生和七月就存在這種混同,她們嘗試體驗另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正是對各自缺失自我的追尋,以此來達到塑造自我的目的。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影片圍繞著七月寫的日記《七月與安生》展開,品學兼優的七月必然是校花級的存在,也註定會與上職業學校的安生開始一段不同的旅程。這種變化就從戀愛開始,家明的出現讓七月墜入愛河,安生想要保護七月,安生從最開始的“我的家就是你的家”到單獨警告家明“喜歡一個人就要主動一點”,她內心其實有一些慌張與不安。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這種異樣的感覺源於她對家明同樣的喜歡,或者我們可以視為安生處於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這源於她內心的不安全感,表面上她無所顧忌,隨性而為,實際上安生聰明而理性。就像七月母親說的“你天分比七月好”,卻因為安生的性格導致人生的不同。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安生對於戀愛感情的懼怕導致她的離開,火車分別這場戲很有重量,表明安生既想要自由,又害怕傷害到七月,脖子上佩戴著家明的玉佩證明了她已心有所屬,可是七月並不知情,仍然將她作為最好的朋友,那種難分難分的感情真摯細膩地流淌出來。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安生用“出走”的方式去證明自己可以過得很好,她在地下室、酒吧、遊輪上見識了人生百態,可那裡都不是家。當漂泊累了,她渴望家庭的溫暖,只有這時她才會回到鎮江向七月傾訴,就像她說的“人不可能一輩子漂泊”,這意味著此時她們的精神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偏離,並且安生無法放下家明。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在整條故事線上,家明的選擇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看點在於安生的選擇,這構成了小說與電影的最大差別,在小說中,抽菸與熬夜把安生的身體徹底摧毀,她沒有七月漂亮,但卻更渴望被愛,所以她每一封信中結尾處都會寫著“問候家明”,電影中,安生卻因為要嫁給已婚的加拿大人而與家明在北京相遇,安生竟然住到了家明家中,導致了家明對七月的疏遠。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兩人在家明家中出現了一段深刻的對話,七月質問安生“你不是追求自由嗎?你不是不穿內衣嗎?”黑色的內衣通過鏡子折射出來,“家明現在喜歡這樣的(自己白色的內衣)”,七月和安生再也無法回到過去那個兩小無猜的時代,七月用淋浴頭澆溼安生,這種多年的隱忍終於無處遁形,大白於天下。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影片出現過四次胸部描述,從13歲的共同洗澡到初中畢業時兩人買胸罩時安生的“不穿”,再到安生第一次返家時七月拒絕一同洗澡,最後才是這次黑色胸罩,觀眾們很容易看出兩人間的疏遠,他們從分享一切祕密到擁有彼此空間再到拒絕分享,甚至決裂,折射出的就是不同人生境遇帶來的價值觀的改變,這是通過典型的女性主義敘述邏輯,而非男權中心下的傳統敘述方式。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此外,象徵愛情吉祥如意的玉墜在影片中也多次出現,每一次展示都是對安生內心情緒的強烈暗示,情愛作為人類的慾望之一,是永遠無法繞開的話題,也是橫亙在安生與七月之間的一塊心結,見證了她們從親密無間到關係破裂。

影片還呈現出了三個不同的結局,第一個結局安生嫁給了真心愛她的老趙,過上安穩平淡的幸福生活,這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按照安生的性格來說很難實現,是一種理想化的夢境,與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論相對應。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第二個結局是七月在結婚前夜鼓動家明逃婚,這樣自己也可以逃離這種生活,七月離開了安生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安生撫養七月和家明的孩子,真正做到了彼此角色的互換,安生實現了影片開頭說的“如果踩到一個人的影子,那個人一輩子不會離開”,成為了自己夢寐以求的七月,這是“本我”理論的折射。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第三個結局則更具現實性,七月在27歲時因為大出血離開了人世,安生真正成為了替七月過剩下人生的那個人,她們的人生徹底互換了,自此,才道出了縈繞在觀眾心中的那個疑問:《七月與安生》的原作者到底是七月還是安生?


"

安妮寶貝寫的小說《七月與安生》近幾年被頻繁改編成影視劇和話劇,2016年由曾國祥執導的電影版更是獲得金馬獎七項提名,並讓周冬雨和馬思純雙雙獲得影后殊榮,這是對她們人物詮釋的肯定,也是對小說成功改編的一種無形認可。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原著小說並不長,不到1.7萬字,講述的是兩個性格迥異,生活方式完全不同頻的女孩故事,七月性格溫和寧靜,典型的乖乖女,而安生孤獨寂寞,個性十足,這與兩人的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因為安生母親常年居住國外,即使住在大公寓裡,安生依然會覺得“很冷”,時常需要把房間裡的空調和燈都打開才能抵禦寒氣。而七月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家庭溫馨和睦,這無疑是安生心心念唸的生活。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如果不是因為在十三歲那年相遇,很可能這輩子她們都不會有任何的交集,正是在最懵懂初開的年紀,她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電影開場一句話就點明瞭這層關係“十三歲到十五歲,是七月與安生形影不離的三年,有時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時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

在鎮江這座小城市,兩個孩子無憂無慮地成長著,安生帶七月砸警報器,一起洗澡,分享彼此的祕密,按照法國心理學家拉康的“鏡像理論”,一個人在鏡子面前會經歷三個階段:將自我視為他人;混同自我和他人;將他人想象成自我。安生和七月就存在這種混同,她們嘗試體驗另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正是對各自缺失自我的追尋,以此來達到塑造自我的目的。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影片圍繞著七月寫的日記《七月與安生》展開,品學兼優的七月必然是校花級的存在,也註定會與上職業學校的安生開始一段不同的旅程。這種變化就從戀愛開始,家明的出現讓七月墜入愛河,安生想要保護七月,安生從最開始的“我的家就是你的家”到單獨警告家明“喜歡一個人就要主動一點”,她內心其實有一些慌張與不安。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這種異樣的感覺源於她對家明同樣的喜歡,或者我們可以視為安生處於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這源於她內心的不安全感,表面上她無所顧忌,隨性而為,實際上安生聰明而理性。就像七月母親說的“你天分比七月好”,卻因為安生的性格導致人生的不同。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安生對於戀愛感情的懼怕導致她的離開,火車分別這場戲很有重量,表明安生既想要自由,又害怕傷害到七月,脖子上佩戴著家明的玉佩證明了她已心有所屬,可是七月並不知情,仍然將她作為最好的朋友,那種難分難分的感情真摯細膩地流淌出來。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安生用“出走”的方式去證明自己可以過得很好,她在地下室、酒吧、遊輪上見識了人生百態,可那裡都不是家。當漂泊累了,她渴望家庭的溫暖,只有這時她才會回到鎮江向七月傾訴,就像她說的“人不可能一輩子漂泊”,這意味著此時她們的精神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偏離,並且安生無法放下家明。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在整條故事線上,家明的選擇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看點在於安生的選擇,這構成了小說與電影的最大差別,在小說中,抽菸與熬夜把安生的身體徹底摧毀,她沒有七月漂亮,但卻更渴望被愛,所以她每一封信中結尾處都會寫著“問候家明”,電影中,安生卻因為要嫁給已婚的加拿大人而與家明在北京相遇,安生竟然住到了家明家中,導致了家明對七月的疏遠。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兩人在家明家中出現了一段深刻的對話,七月質問安生“你不是追求自由嗎?你不是不穿內衣嗎?”黑色的內衣通過鏡子折射出來,“家明現在喜歡這樣的(自己白色的內衣)”,七月和安生再也無法回到過去那個兩小無猜的時代,七月用淋浴頭澆溼安生,這種多年的隱忍終於無處遁形,大白於天下。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影片出現過四次胸部描述,從13歲的共同洗澡到初中畢業時兩人買胸罩時安生的“不穿”,再到安生第一次返家時七月拒絕一同洗澡,最後才是這次黑色胸罩,觀眾們很容易看出兩人間的疏遠,他們從分享一切祕密到擁有彼此空間再到拒絕分享,甚至決裂,折射出的就是不同人生境遇帶來的價值觀的改變,這是通過典型的女性主義敘述邏輯,而非男權中心下的傳統敘述方式。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此外,象徵愛情吉祥如意的玉墜在影片中也多次出現,每一次展示都是對安生內心情緒的強烈暗示,情愛作為人類的慾望之一,是永遠無法繞開的話題,也是橫亙在安生與七月之間的一塊心結,見證了她們從親密無間到關係破裂。

影片還呈現出了三個不同的結局,第一個結局安生嫁給了真心愛她的老趙,過上安穩平淡的幸福生活,這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按照安生的性格來說很難實現,是一種理想化的夢境,與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論相對應。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第二個結局是七月在結婚前夜鼓動家明逃婚,這樣自己也可以逃離這種生活,七月離開了安生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安生撫養七月和家明的孩子,真正做到了彼此角色的互換,安生實現了影片開頭說的“如果踩到一個人的影子,那個人一輩子不會離開”,成為了自己夢寐以求的七月,這是“本我”理論的折射。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第三個結局則更具現實性,七月在27歲時因為大出血離開了人世,安生真正成為了替七月過剩下人生的那個人,她們的人生徹底互換了,自此,才道出了縈繞在觀眾心中的那個疑問:《七月與安生》的原作者到底是七月還是安生?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

安妮寶貝寫的小說《七月與安生》近幾年被頻繁改編成影視劇和話劇,2016年由曾國祥執導的電影版更是獲得金馬獎七項提名,並讓周冬雨和馬思純雙雙獲得影后殊榮,這是對她們人物詮釋的肯定,也是對小說成功改編的一種無形認可。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原著小說並不長,不到1.7萬字,講述的是兩個性格迥異,生活方式完全不同頻的女孩故事,七月性格溫和寧靜,典型的乖乖女,而安生孤獨寂寞,個性十足,這與兩人的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因為安生母親常年居住國外,即使住在大公寓裡,安生依然會覺得“很冷”,時常需要把房間裡的空調和燈都打開才能抵禦寒氣。而七月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家庭溫馨和睦,這無疑是安生心心念唸的生活。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如果不是因為在十三歲那年相遇,很可能這輩子她們都不會有任何的交集,正是在最懵懂初開的年紀,她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電影開場一句話就點明瞭這層關係“十三歲到十五歲,是七月與安生形影不離的三年,有時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時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

在鎮江這座小城市,兩個孩子無憂無慮地成長著,安生帶七月砸警報器,一起洗澡,分享彼此的祕密,按照法國心理學家拉康的“鏡像理論”,一個人在鏡子面前會經歷三個階段:將自我視為他人;混同自我和他人;將他人想象成自我。安生和七月就存在這種混同,她們嘗試體驗另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正是對各自缺失自我的追尋,以此來達到塑造自我的目的。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影片圍繞著七月寫的日記《七月與安生》展開,品學兼優的七月必然是校花級的存在,也註定會與上職業學校的安生開始一段不同的旅程。這種變化就從戀愛開始,家明的出現讓七月墜入愛河,安生想要保護七月,安生從最開始的“我的家就是你的家”到單獨警告家明“喜歡一個人就要主動一點”,她內心其實有一些慌張與不安。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這種異樣的感覺源於她對家明同樣的喜歡,或者我們可以視為安生處於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這源於她內心的不安全感,表面上她無所顧忌,隨性而為,實際上安生聰明而理性。就像七月母親說的“你天分比七月好”,卻因為安生的性格導致人生的不同。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安生對於戀愛感情的懼怕導致她的離開,火車分別這場戲很有重量,表明安生既想要自由,又害怕傷害到七月,脖子上佩戴著家明的玉佩證明了她已心有所屬,可是七月並不知情,仍然將她作為最好的朋友,那種難分難分的感情真摯細膩地流淌出來。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安生用“出走”的方式去證明自己可以過得很好,她在地下室、酒吧、遊輪上見識了人生百態,可那裡都不是家。當漂泊累了,她渴望家庭的溫暖,只有這時她才會回到鎮江向七月傾訴,就像她說的“人不可能一輩子漂泊”,這意味著此時她們的精神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偏離,並且安生無法放下家明。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在整條故事線上,家明的選擇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看點在於安生的選擇,這構成了小說與電影的最大差別,在小說中,抽菸與熬夜把安生的身體徹底摧毀,她沒有七月漂亮,但卻更渴望被愛,所以她每一封信中結尾處都會寫著“問候家明”,電影中,安生卻因為要嫁給已婚的加拿大人而與家明在北京相遇,安生竟然住到了家明家中,導致了家明對七月的疏遠。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兩人在家明家中出現了一段深刻的對話,七月質問安生“你不是追求自由嗎?你不是不穿內衣嗎?”黑色的內衣通過鏡子折射出來,“家明現在喜歡這樣的(自己白色的內衣)”,七月和安生再也無法回到過去那個兩小無猜的時代,七月用淋浴頭澆溼安生,這種多年的隱忍終於無處遁形,大白於天下。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影片出現過四次胸部描述,從13歲的共同洗澡到初中畢業時兩人買胸罩時安生的“不穿”,再到安生第一次返家時七月拒絕一同洗澡,最後才是這次黑色胸罩,觀眾們很容易看出兩人間的疏遠,他們從分享一切祕密到擁有彼此空間再到拒絕分享,甚至決裂,折射出的就是不同人生境遇帶來的價值觀的改變,這是通過典型的女性主義敘述邏輯,而非男權中心下的傳統敘述方式。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此外,象徵愛情吉祥如意的玉墜在影片中也多次出現,每一次展示都是對安生內心情緒的強烈暗示,情愛作為人類的慾望之一,是永遠無法繞開的話題,也是橫亙在安生與七月之間的一塊心結,見證了她們從親密無間到關係破裂。

影片還呈現出了三個不同的結局,第一個結局安生嫁給了真心愛她的老趙,過上安穩平淡的幸福生活,這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按照安生的性格來說很難實現,是一種理想化的夢境,與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論相對應。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第二個結局是七月在結婚前夜鼓動家明逃婚,這樣自己也可以逃離這種生活,七月離開了安生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安生撫養七月和家明的孩子,真正做到了彼此角色的互換,安生實現了影片開頭說的“如果踩到一個人的影子,那個人一輩子不會離開”,成為了自己夢寐以求的七月,這是“本我”理論的折射。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第三個結局則更具現實性,七月在27歲時因為大出血離開了人世,安生真正成為了替七月過剩下人生的那個人,她們的人生徹底互換了,自此,才道出了縈繞在觀眾心中的那個疑問:《七月與安生》的原作者到底是七月還是安生?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出乎大多數人意料,安生竟然才是將兩人故事流淌在指尖的那個人,而在她的筆中,七月在世界各地過上了無憂無慮的生活,小說開頭竟然是這樣的:“流浪的七月知道,某一天再回頭的時候,踩著自己影子的人,一定就是那個過上幸福生活的安生”。

"

安妮寶貝寫的小說《七月與安生》近幾年被頻繁改編成影視劇和話劇,2016年由曾國祥執導的電影版更是獲得金馬獎七項提名,並讓周冬雨和馬思純雙雙獲得影后殊榮,這是對她們人物詮釋的肯定,也是對小說成功改編的一種無形認可。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原著小說並不長,不到1.7萬字,講述的是兩個性格迥異,生活方式完全不同頻的女孩故事,七月性格溫和寧靜,典型的乖乖女,而安生孤獨寂寞,個性十足,這與兩人的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因為安生母親常年居住國外,即使住在大公寓裡,安生依然會覺得“很冷”,時常需要把房間裡的空調和燈都打開才能抵禦寒氣。而七月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家庭溫馨和睦,這無疑是安生心心念唸的生活。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如果不是因為在十三歲那年相遇,很可能這輩子她們都不會有任何的交集,正是在最懵懂初開的年紀,她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電影開場一句話就點明瞭這層關係“十三歲到十五歲,是七月與安生形影不離的三年,有時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時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

在鎮江這座小城市,兩個孩子無憂無慮地成長著,安生帶七月砸警報器,一起洗澡,分享彼此的祕密,按照法國心理學家拉康的“鏡像理論”,一個人在鏡子面前會經歷三個階段:將自我視為他人;混同自我和他人;將他人想象成自我。安生和七月就存在這種混同,她們嘗試體驗另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正是對各自缺失自我的追尋,以此來達到塑造自我的目的。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影片圍繞著七月寫的日記《七月與安生》展開,品學兼優的七月必然是校花級的存在,也註定會與上職業學校的安生開始一段不同的旅程。這種變化就從戀愛開始,家明的出現讓七月墜入愛河,安生想要保護七月,安生從最開始的“我的家就是你的家”到單獨警告家明“喜歡一個人就要主動一點”,她內心其實有一些慌張與不安。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這種異樣的感覺源於她對家明同樣的喜歡,或者我們可以視為安生處於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這源於她內心的不安全感,表面上她無所顧忌,隨性而為,實際上安生聰明而理性。就像七月母親說的“你天分比七月好”,卻因為安生的性格導致人生的不同。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安生對於戀愛感情的懼怕導致她的離開,火車分別這場戲很有重量,表明安生既想要自由,又害怕傷害到七月,脖子上佩戴著家明的玉佩證明了她已心有所屬,可是七月並不知情,仍然將她作為最好的朋友,那種難分難分的感情真摯細膩地流淌出來。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安生用“出走”的方式去證明自己可以過得很好,她在地下室、酒吧、遊輪上見識了人生百態,可那裡都不是家。當漂泊累了,她渴望家庭的溫暖,只有這時她才會回到鎮江向七月傾訴,就像她說的“人不可能一輩子漂泊”,這意味著此時她們的精神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偏離,並且安生無法放下家明。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在整條故事線上,家明的選擇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看點在於安生的選擇,這構成了小說與電影的最大差別,在小說中,抽菸與熬夜把安生的身體徹底摧毀,她沒有七月漂亮,但卻更渴望被愛,所以她每一封信中結尾處都會寫著“問候家明”,電影中,安生卻因為要嫁給已婚的加拿大人而與家明在北京相遇,安生竟然住到了家明家中,導致了家明對七月的疏遠。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兩人在家明家中出現了一段深刻的對話,七月質問安生“你不是追求自由嗎?你不是不穿內衣嗎?”黑色的內衣通過鏡子折射出來,“家明現在喜歡這樣的(自己白色的內衣)”,七月和安生再也無法回到過去那個兩小無猜的時代,七月用淋浴頭澆溼安生,這種多年的隱忍終於無處遁形,大白於天下。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影片出現過四次胸部描述,從13歲的共同洗澡到初中畢業時兩人買胸罩時安生的“不穿”,再到安生第一次返家時七月拒絕一同洗澡,最後才是這次黑色胸罩,觀眾們很容易看出兩人間的疏遠,他們從分享一切祕密到擁有彼此空間再到拒絕分享,甚至決裂,折射出的就是不同人生境遇帶來的價值觀的改變,這是通過典型的女性主義敘述邏輯,而非男權中心下的傳統敘述方式。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此外,象徵愛情吉祥如意的玉墜在影片中也多次出現,每一次展示都是對安生內心情緒的強烈暗示,情愛作為人類的慾望之一,是永遠無法繞開的話題,也是橫亙在安生與七月之間的一塊心結,見證了她們從親密無間到關係破裂。

影片還呈現出了三個不同的結局,第一個結局安生嫁給了真心愛她的老趙,過上安穩平淡的幸福生活,這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按照安生的性格來說很難實現,是一種理想化的夢境,與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論相對應。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第二個結局是七月在結婚前夜鼓動家明逃婚,這樣自己也可以逃離這種生活,七月離開了安生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安生撫養七月和家明的孩子,真正做到了彼此角色的互換,安生實現了影片開頭說的“如果踩到一個人的影子,那個人一輩子不會離開”,成為了自己夢寐以求的七月,這是“本我”理論的折射。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第三個結局則更具現實性,七月在27歲時因為大出血離開了人世,安生真正成為了替七月過剩下人生的那個人,她們的人生徹底互換了,自此,才道出了縈繞在觀眾心中的那個疑問:《七月與安生》的原作者到底是七月還是安生?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出乎大多數人意料,安生竟然才是將兩人故事流淌在指尖的那個人,而在她的筆中,七月在世界各地過上了無憂無慮的生活,小說開頭竟然是這樣的:“流浪的七月知道,某一天再回頭的時候,踩著自己影子的人,一定就是那個過上幸福生活的安生”。

《七月與安生》絕非一場關於青春記憶的歡愉,你讀懂了這些內涵嗎

電影《七月與安生》之所以獲得認可,並不在於講述了一段簡單三角戀的愛情故事,而是基於深刻人性的分析與價值觀的深入探討,缺少關愛的安生體現出了現代女性的自我價值實現,這對於很多處於同樣處境的女孩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