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高空航拍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著名的“鰲太”線被白雪勾勒得格外明顯。/圖蟲


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甜粽子還是鹹粽子?

餃子還是湯圓?

甜豆腐腦還是鹹豆腐腦?

米飯還是麵食?

大澡堂子還是獨立浴室?

逢年過節或是大學開學的時候,這些南北差異的話題總能在社交媒體上激發極大的討論熱情。

對於踏入北國的南方同學來說,澡堂裡的第一次坦誠相見,讓他們想起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夕陽裡沒羞沒臊的奔跑。而南下打拼的北方漢子則表示,深夜裡和美洲大蠊的親密接觸,是初戀也給不了的心跳與慌張。

"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高空航拍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著名的“鰲太”線被白雪勾勒得格外明顯。/圖蟲


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甜粽子還是鹹粽子?

餃子還是湯圓?

甜豆腐腦還是鹹豆腐腦?

米飯還是麵食?

大澡堂子還是獨立浴室?

逢年過節或是大學開學的時候,這些南北差異的話題總能在社交媒體上激發極大的討論熱情。

對於踏入北國的南方同學來說,澡堂裡的第一次坦誠相見,讓他們想起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夕陽裡沒羞沒臊的奔跑。而南下打拼的北方漢子則表示,深夜裡和美洲大蠊的親密接觸,是初戀也給不了的心跳與慌張。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淮河劃分中國南北。/WIKI

人們津津樂道於在異鄉地理大發現的背後是不言自明的“南北意識”。

儘管通過飲食、風俗習慣和動植物描繪出的地域畫像往往因夾雜刻板印象而顯得粗糙失真,但也能看出至少在“北方是什麼?”“南方是什麼?”

在這兩個問題上,中國人已有了基本共識。不過另一邊,劃分南北的標準卻似乎並不明朗。

雖然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中國南北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卻也攔不住一千個網友心中早已畫出了一千幅中國地圖。

有據理力爭的“秦嶺長江分界論”,飽含辛酸的“暖氣分界論”,其中廣東人的“韶關分界論”和東北人的“山海關分界論”更是勢同水火。

秦嶺淮河一線是發明還是發現?撥開籠罩其上的雲霧,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高空航拍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著名的“鰲太”線被白雪勾勒得格外明顯。/圖蟲


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甜粽子還是鹹粽子?

餃子還是湯圓?

甜豆腐腦還是鹹豆腐腦?

米飯還是麵食?

大澡堂子還是獨立浴室?

逢年過節或是大學開學的時候,這些南北差異的話題總能在社交媒體上激發極大的討論熱情。

對於踏入北國的南方同學來說,澡堂裡的第一次坦誠相見,讓他們想起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夕陽裡沒羞沒臊的奔跑。而南下打拼的北方漢子則表示,深夜裡和美洲大蠊的親密接觸,是初戀也給不了的心跳與慌張。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淮河劃分中國南北。/WIKI

人們津津樂道於在異鄉地理大發現的背後是不言自明的“南北意識”。

儘管通過飲食、風俗習慣和動植物描繪出的地域畫像往往因夾雜刻板印象而顯得粗糙失真,但也能看出至少在“北方是什麼?”“南方是什麼?”

在這兩個問題上,中國人已有了基本共識。不過另一邊,劃分南北的標準卻似乎並不明朗。

雖然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中國南北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卻也攔不住一千個網友心中早已畫出了一千幅中國地圖。

有據理力爭的“秦嶺長江分界論”,飽含辛酸的“暖氣分界論”,其中廣東人的“韶關分界論”和東北人的“山海關分界論”更是勢同水火。

秦嶺淮河一線是發明還是發現?撥開籠罩其上的雲霧,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俯瞰秦嶺。/圖蟲創意


"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高空航拍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著名的“鰲太”線被白雪勾勒得格外明顯。/圖蟲


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甜粽子還是鹹粽子?

餃子還是湯圓?

甜豆腐腦還是鹹豆腐腦?

米飯還是麵食?

大澡堂子還是獨立浴室?

逢年過節或是大學開學的時候,這些南北差異的話題總能在社交媒體上激發極大的討論熱情。

對於踏入北國的南方同學來說,澡堂裡的第一次坦誠相見,讓他們想起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夕陽裡沒羞沒臊的奔跑。而南下打拼的北方漢子則表示,深夜裡和美洲大蠊的親密接觸,是初戀也給不了的心跳與慌張。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淮河劃分中國南北。/WIKI

人們津津樂道於在異鄉地理大發現的背後是不言自明的“南北意識”。

儘管通過飲食、風俗習慣和動植物描繪出的地域畫像往往因夾雜刻板印象而顯得粗糙失真,但也能看出至少在“北方是什麼?”“南方是什麼?”

在這兩個問題上,中國人已有了基本共識。不過另一邊,劃分南北的標準卻似乎並不明朗。

雖然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中國南北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卻也攔不住一千個網友心中早已畫出了一千幅中國地圖。

有據理力爭的“秦嶺長江分界論”,飽含辛酸的“暖氣分界論”,其中廣東人的“韶關分界論”和東北人的“山海關分界論”更是勢同水火。

秦嶺淮河一線是發明還是發現?撥開籠罩其上的雲霧,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俯瞰秦嶺。/圖蟲創意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100年前,才有南北分界線

秦淮一線兩側的地理差異被發現和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其中《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裡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語最為人所熟知。

成書於戰國的《尚書·禹貢》作為中國最早的地理綜合性地理文獻也注意到了秦淮一線的重要。儘管戰國時由於周天子式微,天下已然四分五裂,但秦嶺和淮河仍在大一統政治藍圖——九州制中佔據著重要地位。

按照設想,九州中有六個州應是通過秦淮一線來劃分的。此外,《尚書·禹貢》還記錄了分界線兩側的自然、人文差異。如竹、桔、柚多生於南側,北側雖然也有少部分水稻種植,但還是以旱糧為主。

作為華夏文明生長的靠山,西段秦嶺的地位自然無人撼動,但是東段的淮河卻陷入和長江的拉鋸戰。自唐朝中期以來,“江南”意象在政治、經濟、文化中的逐漸昭彰更是凸顯了中國人對於長江的認同正慢慢超過淮河。

"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高空航拍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著名的“鰲太”線被白雪勾勒得格外明顯。/圖蟲


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甜粽子還是鹹粽子?

餃子還是湯圓?

甜豆腐腦還是鹹豆腐腦?

米飯還是麵食?

大澡堂子還是獨立浴室?

逢年過節或是大學開學的時候,這些南北差異的話題總能在社交媒體上激發極大的討論熱情。

對於踏入北國的南方同學來說,澡堂裡的第一次坦誠相見,讓他們想起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夕陽裡沒羞沒臊的奔跑。而南下打拼的北方漢子則表示,深夜裡和美洲大蠊的親密接觸,是初戀也給不了的心跳與慌張。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淮河劃分中國南北。/WIKI

人們津津樂道於在異鄉地理大發現的背後是不言自明的“南北意識”。

儘管通過飲食、風俗習慣和動植物描繪出的地域畫像往往因夾雜刻板印象而顯得粗糙失真,但也能看出至少在“北方是什麼?”“南方是什麼?”

在這兩個問題上,中國人已有了基本共識。不過另一邊,劃分南北的標準卻似乎並不明朗。

雖然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中國南北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卻也攔不住一千個網友心中早已畫出了一千幅中國地圖。

有據理力爭的“秦嶺長江分界論”,飽含辛酸的“暖氣分界論”,其中廣東人的“韶關分界論”和東北人的“山海關分界論”更是勢同水火。

秦嶺淮河一線是發明還是發現?撥開籠罩其上的雲霧,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俯瞰秦嶺。/圖蟲創意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100年前,才有南北分界線

秦淮一線兩側的地理差異被發現和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其中《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裡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語最為人所熟知。

成書於戰國的《尚書·禹貢》作為中國最早的地理綜合性地理文獻也注意到了秦淮一線的重要。儘管戰國時由於周天子式微,天下已然四分五裂,但秦嶺和淮河仍在大一統政治藍圖——九州制中佔據著重要地位。

按照設想,九州中有六個州應是通過秦淮一線來劃分的。此外,《尚書·禹貢》還記錄了分界線兩側的自然、人文差異。如竹、桔、柚多生於南側,北側雖然也有少部分水稻種植,但還是以旱糧為主。

作為華夏文明生長的靠山,西段秦嶺的地位自然無人撼動,但是東段的淮河卻陷入和長江的拉鋸戰。自唐朝中期以來,“江南”意象在政治、經濟、文化中的逐漸昭彰更是凸顯了中國人對於長江的認同正慢慢超過淮河。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2017年5月18日,江蘇省淮安市,古淮河穿城而過。/圖蟲創意

秦嶺淮河一線被扶正為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其實是很晚近的事情。

2009年,時值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一百週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曾協同地理學會發動全中國的地理學家評選出三十項“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其中名列第一的正是“秦嶺淮河一線”。

1908年,一百年前,恰好又是中國地理學會的第一任會長在著作中第一次把秦嶺淮河確定為中國的南北分界線。這位地理學家,叫張相文。

《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的地理學卷中介紹的著名地理學家共25位,其中張相文名列第三。在他之前的楊守敬為傳統的輿地學家,代表作為《水經注疏》,鄒代鈞則是地圖學家,專攻地圖繪製與印刷。在張相文之後,就是翁文灝、竺可楨等留學歐美的現代地理學家,張相文正是上承傳統,下啟新學的關鍵。


"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高空航拍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著名的“鰲太”線被白雪勾勒得格外明顯。/圖蟲


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甜粽子還是鹹粽子?

餃子還是湯圓?

甜豆腐腦還是鹹豆腐腦?

米飯還是麵食?

大澡堂子還是獨立浴室?

逢年過節或是大學開學的時候,這些南北差異的話題總能在社交媒體上激發極大的討論熱情。

對於踏入北國的南方同學來說,澡堂裡的第一次坦誠相見,讓他們想起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夕陽裡沒羞沒臊的奔跑。而南下打拼的北方漢子則表示,深夜裡和美洲大蠊的親密接觸,是初戀也給不了的心跳與慌張。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淮河劃分中國南北。/WIKI

人們津津樂道於在異鄉地理大發現的背後是不言自明的“南北意識”。

儘管通過飲食、風俗習慣和動植物描繪出的地域畫像往往因夾雜刻板印象而顯得粗糙失真,但也能看出至少在“北方是什麼?”“南方是什麼?”

在這兩個問題上,中國人已有了基本共識。不過另一邊,劃分南北的標準卻似乎並不明朗。

雖然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中國南北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卻也攔不住一千個網友心中早已畫出了一千幅中國地圖。

有據理力爭的“秦嶺長江分界論”,飽含辛酸的“暖氣分界論”,其中廣東人的“韶關分界論”和東北人的“山海關分界論”更是勢同水火。

秦嶺淮河一線是發明還是發現?撥開籠罩其上的雲霧,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俯瞰秦嶺。/圖蟲創意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100年前,才有南北分界線

秦淮一線兩側的地理差異被發現和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其中《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裡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語最為人所熟知。

成書於戰國的《尚書·禹貢》作為中國最早的地理綜合性地理文獻也注意到了秦淮一線的重要。儘管戰國時由於周天子式微,天下已然四分五裂,但秦嶺和淮河仍在大一統政治藍圖——九州制中佔據著重要地位。

按照設想,九州中有六個州應是通過秦淮一線來劃分的。此外,《尚書·禹貢》還記錄了分界線兩側的自然、人文差異。如竹、桔、柚多生於南側,北側雖然也有少部分水稻種植,但還是以旱糧為主。

作為華夏文明生長的靠山,西段秦嶺的地位自然無人撼動,但是東段的淮河卻陷入和長江的拉鋸戰。自唐朝中期以來,“江南”意象在政治、經濟、文化中的逐漸昭彰更是凸顯了中國人對於長江的認同正慢慢超過淮河。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2017年5月18日,江蘇省淮安市,古淮河穿城而過。/圖蟲創意

秦嶺淮河一線被扶正為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其實是很晚近的事情。

2009年,時值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一百週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曾協同地理學會發動全中國的地理學家評選出三十項“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其中名列第一的正是“秦嶺淮河一線”。

1908年,一百年前,恰好又是中國地理學會的第一任會長在著作中第一次把秦嶺淮河確定為中國的南北分界線。這位地理學家,叫張相文。

《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的地理學卷中介紹的著名地理學家共25位,其中張相文名列第三。在他之前的楊守敬為傳統的輿地學家,代表作為《水經注疏》,鄒代鈞則是地圖學家,專攻地圖繪製與印刷。在張相文之後,就是翁文灝、竺可楨等留學歐美的現代地理學家,張相文正是上承傳統,下啟新學的關鍵。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張相文(1867-1933),字蔚西,江蘇淮安人。


如果說以梁啟超為代表的新史學運動旨在讓中國的歷史跳出了王朝更替的循環,從時間上建構出一個新的現代民族國家,那麼近現代地理學的興起,則重新發現了中國,在空間上重塑國族認同。

在這一背景下,張相文先後編寫了《初等地理教科書》、《本國中等地理教科書》,首創“教科書”這一概念,刊印數量一度高達兩百萬冊,打破了當時的歷史記錄。

伴隨著張相文的教科書,領土、主權、人種、資源的概念開始進入了青年學生的心中,一個原本模糊的依靠權力距離丈量的天下,也逐漸被一個經緯網上更為清晰的中國所取代。


"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高空航拍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著名的“鰲太”線被白雪勾勒得格外明顯。/圖蟲


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甜粽子還是鹹粽子?

餃子還是湯圓?

甜豆腐腦還是鹹豆腐腦?

米飯還是麵食?

大澡堂子還是獨立浴室?

逢年過節或是大學開學的時候,這些南北差異的話題總能在社交媒體上激發極大的討論熱情。

對於踏入北國的南方同學來說,澡堂裡的第一次坦誠相見,讓他們想起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夕陽裡沒羞沒臊的奔跑。而南下打拼的北方漢子則表示,深夜裡和美洲大蠊的親密接觸,是初戀也給不了的心跳與慌張。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淮河劃分中國南北。/WIKI

人們津津樂道於在異鄉地理大發現的背後是不言自明的“南北意識”。

儘管通過飲食、風俗習慣和動植物描繪出的地域畫像往往因夾雜刻板印象而顯得粗糙失真,但也能看出至少在“北方是什麼?”“南方是什麼?”

在這兩個問題上,中國人已有了基本共識。不過另一邊,劃分南北的標準卻似乎並不明朗。

雖然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中國南北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卻也攔不住一千個網友心中早已畫出了一千幅中國地圖。

有據理力爭的“秦嶺長江分界論”,飽含辛酸的“暖氣分界論”,其中廣東人的“韶關分界論”和東北人的“山海關分界論”更是勢同水火。

秦嶺淮河一線是發明還是發現?撥開籠罩其上的雲霧,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俯瞰秦嶺。/圖蟲創意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100年前,才有南北分界線

秦淮一線兩側的地理差異被發現和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其中《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裡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語最為人所熟知。

成書於戰國的《尚書·禹貢》作為中國最早的地理綜合性地理文獻也注意到了秦淮一線的重要。儘管戰國時由於周天子式微,天下已然四分五裂,但秦嶺和淮河仍在大一統政治藍圖——九州制中佔據著重要地位。

按照設想,九州中有六個州應是通過秦淮一線來劃分的。此外,《尚書·禹貢》還記錄了分界線兩側的自然、人文差異。如竹、桔、柚多生於南側,北側雖然也有少部分水稻種植,但還是以旱糧為主。

作為華夏文明生長的靠山,西段秦嶺的地位自然無人撼動,但是東段的淮河卻陷入和長江的拉鋸戰。自唐朝中期以來,“江南”意象在政治、經濟、文化中的逐漸昭彰更是凸顯了中國人對於長江的認同正慢慢超過淮河。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2017年5月18日,江蘇省淮安市,古淮河穿城而過。/圖蟲創意

秦嶺淮河一線被扶正為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其實是很晚近的事情。

2009年,時值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一百週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曾協同地理學會發動全中國的地理學家評選出三十項“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其中名列第一的正是“秦嶺淮河一線”。

1908年,一百年前,恰好又是中國地理學會的第一任會長在著作中第一次把秦嶺淮河確定為中國的南北分界線。這位地理學家,叫張相文。

《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的地理學卷中介紹的著名地理學家共25位,其中張相文名列第三。在他之前的楊守敬為傳統的輿地學家,代表作為《水經注疏》,鄒代鈞則是地圖學家,專攻地圖繪製與印刷。在張相文之後,就是翁文灝、竺可楨等留學歐美的現代地理學家,張相文正是上承傳統,下啟新學的關鍵。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張相文(1867-1933),字蔚西,江蘇淮安人。


如果說以梁啟超為代表的新史學運動旨在讓中國的歷史跳出了王朝更替的循環,從時間上建構出一個新的現代民族國家,那麼近現代地理學的興起,則重新發現了中國,在空間上重塑國族認同。

在這一背景下,張相文先後編寫了《初等地理教科書》、《本國中等地理教科書》,首創“教科書”這一概念,刊印數量一度高達兩百萬冊,打破了當時的歷史記錄。

伴隨著張相文的教科書,領土、主權、人種、資源的概念開始進入了青年學生的心中,一個原本模糊的依靠權力距離丈量的天下,也逐漸被一個經緯網上更為清晰的中國所取代。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山脈上空。/圖蟲創意


"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高空航拍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著名的“鰲太”線被白雪勾勒得格外明顯。/圖蟲


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甜粽子還是鹹粽子?

餃子還是湯圓?

甜豆腐腦還是鹹豆腐腦?

米飯還是麵食?

大澡堂子還是獨立浴室?

逢年過節或是大學開學的時候,這些南北差異的話題總能在社交媒體上激發極大的討論熱情。

對於踏入北國的南方同學來說,澡堂裡的第一次坦誠相見,讓他們想起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夕陽裡沒羞沒臊的奔跑。而南下打拼的北方漢子則表示,深夜裡和美洲大蠊的親密接觸,是初戀也給不了的心跳與慌張。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淮河劃分中國南北。/WIKI

人們津津樂道於在異鄉地理大發現的背後是不言自明的“南北意識”。

儘管通過飲食、風俗習慣和動植物描繪出的地域畫像往往因夾雜刻板印象而顯得粗糙失真,但也能看出至少在“北方是什麼?”“南方是什麼?”

在這兩個問題上,中國人已有了基本共識。不過另一邊,劃分南北的標準卻似乎並不明朗。

雖然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中國南北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卻也攔不住一千個網友心中早已畫出了一千幅中國地圖。

有據理力爭的“秦嶺長江分界論”,飽含辛酸的“暖氣分界論”,其中廣東人的“韶關分界論”和東北人的“山海關分界論”更是勢同水火。

秦嶺淮河一線是發明還是發現?撥開籠罩其上的雲霧,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俯瞰秦嶺。/圖蟲創意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100年前,才有南北分界線

秦淮一線兩側的地理差異被發現和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其中《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裡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語最為人所熟知。

成書於戰國的《尚書·禹貢》作為中國最早的地理綜合性地理文獻也注意到了秦淮一線的重要。儘管戰國時由於周天子式微,天下已然四分五裂,但秦嶺和淮河仍在大一統政治藍圖——九州制中佔據著重要地位。

按照設想,九州中有六個州應是通過秦淮一線來劃分的。此外,《尚書·禹貢》還記錄了分界線兩側的自然、人文差異。如竹、桔、柚多生於南側,北側雖然也有少部分水稻種植,但還是以旱糧為主。

作為華夏文明生長的靠山,西段秦嶺的地位自然無人撼動,但是東段的淮河卻陷入和長江的拉鋸戰。自唐朝中期以來,“江南”意象在政治、經濟、文化中的逐漸昭彰更是凸顯了中國人對於長江的認同正慢慢超過淮河。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2017年5月18日,江蘇省淮安市,古淮河穿城而過。/圖蟲創意

秦嶺淮河一線被扶正為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其實是很晚近的事情。

2009年,時值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一百週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曾協同地理學會發動全中國的地理學家評選出三十項“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其中名列第一的正是“秦嶺淮河一線”。

1908年,一百年前,恰好又是中國地理學會的第一任會長在著作中第一次把秦嶺淮河確定為中國的南北分界線。這位地理學家,叫張相文。

《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的地理學卷中介紹的著名地理學家共25位,其中張相文名列第三。在他之前的楊守敬為傳統的輿地學家,代表作為《水經注疏》,鄒代鈞則是地圖學家,專攻地圖繪製與印刷。在張相文之後,就是翁文灝、竺可楨等留學歐美的現代地理學家,張相文正是上承傳統,下啟新學的關鍵。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張相文(1867-1933),字蔚西,江蘇淮安人。


如果說以梁啟超為代表的新史學運動旨在讓中國的歷史跳出了王朝更替的循環,從時間上建構出一個新的現代民族國家,那麼近現代地理學的興起,則重新發現了中國,在空間上重塑國族認同。

在這一背景下,張相文先後編寫了《初等地理教科書》、《本國中等地理教科書》,首創“教科書”這一概念,刊印數量一度高達兩百萬冊,打破了當時的歷史記錄。

伴隨著張相文的教科書,領土、主權、人種、資源的概念開始進入了青年學生的心中,一個原本模糊的依靠權力距離丈量的天下,也逐漸被一個經緯網上更為清晰的中國所取代。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山脈上空。/圖蟲創意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淮線不是線

張相文在1908年出版的《地文學》一書中提出了我國近代第一個自然區劃方案,他按照當時流行的觀念把中國自然地理區域劃分為本部、滿洲、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同時在本部又以長城、秦淮線和南嶺為界分為三個自然帶。

根據張相文在《地文學》一書的序言中所說,是為了“備舉其要,以為實地應用之資”。在2009年的百年地理大發現評選中,地理學家們也認為秦淮新的意義在於“對認識自然地理規律和指導農業生產”。

由此可見,秦淮線作為中國南北分界線的確立一開始就帶有很強的實用主義色彩,強調地理學的綜合性且偏重對於自然的改造。然而,百年來,隨著中國自然氣候的變化以及經濟生產的調整,對於南北分界線的爭議不僅沒有止息,反而愈加激烈。


"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高空航拍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著名的“鰲太”線被白雪勾勒得格外明顯。/圖蟲


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甜粽子還是鹹粽子?

餃子還是湯圓?

甜豆腐腦還是鹹豆腐腦?

米飯還是麵食?

大澡堂子還是獨立浴室?

逢年過節或是大學開學的時候,這些南北差異的話題總能在社交媒體上激發極大的討論熱情。

對於踏入北國的南方同學來說,澡堂裡的第一次坦誠相見,讓他們想起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夕陽裡沒羞沒臊的奔跑。而南下打拼的北方漢子則表示,深夜裡和美洲大蠊的親密接觸,是初戀也給不了的心跳與慌張。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淮河劃分中國南北。/WIKI

人們津津樂道於在異鄉地理大發現的背後是不言自明的“南北意識”。

儘管通過飲食、風俗習慣和動植物描繪出的地域畫像往往因夾雜刻板印象而顯得粗糙失真,但也能看出至少在“北方是什麼?”“南方是什麼?”

在這兩個問題上,中國人已有了基本共識。不過另一邊,劃分南北的標準卻似乎並不明朗。

雖然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中國南北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卻也攔不住一千個網友心中早已畫出了一千幅中國地圖。

有據理力爭的“秦嶺長江分界論”,飽含辛酸的“暖氣分界論”,其中廣東人的“韶關分界論”和東北人的“山海關分界論”更是勢同水火。

秦嶺淮河一線是發明還是發現?撥開籠罩其上的雲霧,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俯瞰秦嶺。/圖蟲創意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100年前,才有南北分界線

秦淮一線兩側的地理差異被發現和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其中《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裡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語最為人所熟知。

成書於戰國的《尚書·禹貢》作為中國最早的地理綜合性地理文獻也注意到了秦淮一線的重要。儘管戰國時由於周天子式微,天下已然四分五裂,但秦嶺和淮河仍在大一統政治藍圖——九州制中佔據著重要地位。

按照設想,九州中有六個州應是通過秦淮一線來劃分的。此外,《尚書·禹貢》還記錄了分界線兩側的自然、人文差異。如竹、桔、柚多生於南側,北側雖然也有少部分水稻種植,但還是以旱糧為主。

作為華夏文明生長的靠山,西段秦嶺的地位自然無人撼動,但是東段的淮河卻陷入和長江的拉鋸戰。自唐朝中期以來,“江南”意象在政治、經濟、文化中的逐漸昭彰更是凸顯了中國人對於長江的認同正慢慢超過淮河。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2017年5月18日,江蘇省淮安市,古淮河穿城而過。/圖蟲創意

秦嶺淮河一線被扶正為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其實是很晚近的事情。

2009年,時值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一百週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曾協同地理學會發動全中國的地理學家評選出三十項“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其中名列第一的正是“秦嶺淮河一線”。

1908年,一百年前,恰好又是中國地理學會的第一任會長在著作中第一次把秦嶺淮河確定為中國的南北分界線。這位地理學家,叫張相文。

《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的地理學卷中介紹的著名地理學家共25位,其中張相文名列第三。在他之前的楊守敬為傳統的輿地學家,代表作為《水經注疏》,鄒代鈞則是地圖學家,專攻地圖繪製與印刷。在張相文之後,就是翁文灝、竺可楨等留學歐美的現代地理學家,張相文正是上承傳統,下啟新學的關鍵。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張相文(1867-1933),字蔚西,江蘇淮安人。


如果說以梁啟超為代表的新史學運動旨在讓中國的歷史跳出了王朝更替的循環,從時間上建構出一個新的現代民族國家,那麼近現代地理學的興起,則重新發現了中國,在空間上重塑國族認同。

在這一背景下,張相文先後編寫了《初等地理教科書》、《本國中等地理教科書》,首創“教科書”這一概念,刊印數量一度高達兩百萬冊,打破了當時的歷史記錄。

伴隨著張相文的教科書,領土、主權、人種、資源的概念開始進入了青年學生的心中,一個原本模糊的依靠權力距離丈量的天下,也逐漸被一個經緯網上更為清晰的中國所取代。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山脈上空。/圖蟲創意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淮線不是線

張相文在1908年出版的《地文學》一書中提出了我國近代第一個自然區劃方案,他按照當時流行的觀念把中國自然地理區域劃分為本部、滿洲、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同時在本部又以長城、秦淮線和南嶺為界分為三個自然帶。

根據張相文在《地文學》一書的序言中所說,是為了“備舉其要,以為實地應用之資”。在2009年的百年地理大發現評選中,地理學家們也認為秦淮新的意義在於“對認識自然地理規律和指導農業生產”。

由此可見,秦淮線作為中國南北分界線的確立一開始就帶有很強的實用主義色彩,強調地理學的綜合性且偏重對於自然的改造。然而,百年來,隨著中國自然氣候的變化以及經濟生產的調整,對於南北分界線的爭議不僅沒有止息,反而愈加激烈。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生態保護區。/新京報

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的劉胤漢教授主張將南北分界線應該畫在秦嶺南坡的800米等高線處。因為在海拔800米等高線的位置,亞熱帶就已經結束了,像橘子、竹子這些亞熱帶的指示性植物已經沒有蹤影。南方的勢力範圍到這裡就結束了。

而已故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任美鍔教授卻把秦嶺看作是出現在暖溫帶的一個山系,按照這種視角,分界線南北分界線應該畫在秦嶺北坡700米等高線處。因為從北部往下俯視,整個關中盆地都是暖溫帶,但是隨著山地的上升,氣溫降低,在700米等高線處就已經是山地氣候了。

以黃秉維院士為代表的“強迫症”派則堅持南北分界線還是應該畫在秦嶺的主脊線上,因為這樣可以保持山兩側垂直自然帶的齊齊整整,方便進行南北比較。

連地位穩固的秦嶺都沒法兒消停,本來就有備胎歷史的淮河更是差點要被從分界線組合裡開除出去了。


"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高空航拍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著名的“鰲太”線被白雪勾勒得格外明顯。/圖蟲


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甜粽子還是鹹粽子?

餃子還是湯圓?

甜豆腐腦還是鹹豆腐腦?

米飯還是麵食?

大澡堂子還是獨立浴室?

逢年過節或是大學開學的時候,這些南北差異的話題總能在社交媒體上激發極大的討論熱情。

對於踏入北國的南方同學來說,澡堂裡的第一次坦誠相見,讓他們想起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夕陽裡沒羞沒臊的奔跑。而南下打拼的北方漢子則表示,深夜裡和美洲大蠊的親密接觸,是初戀也給不了的心跳與慌張。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淮河劃分中國南北。/WIKI

人們津津樂道於在異鄉地理大發現的背後是不言自明的“南北意識”。

儘管通過飲食、風俗習慣和動植物描繪出的地域畫像往往因夾雜刻板印象而顯得粗糙失真,但也能看出至少在“北方是什麼?”“南方是什麼?”

在這兩個問題上,中國人已有了基本共識。不過另一邊,劃分南北的標準卻似乎並不明朗。

雖然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中國南北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卻也攔不住一千個網友心中早已畫出了一千幅中國地圖。

有據理力爭的“秦嶺長江分界論”,飽含辛酸的“暖氣分界論”,其中廣東人的“韶關分界論”和東北人的“山海關分界論”更是勢同水火。

秦嶺淮河一線是發明還是發現?撥開籠罩其上的雲霧,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俯瞰秦嶺。/圖蟲創意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100年前,才有南北分界線

秦淮一線兩側的地理差異被發現和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其中《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裡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語最為人所熟知。

成書於戰國的《尚書·禹貢》作為中國最早的地理綜合性地理文獻也注意到了秦淮一線的重要。儘管戰國時由於周天子式微,天下已然四分五裂,但秦嶺和淮河仍在大一統政治藍圖——九州制中佔據著重要地位。

按照設想,九州中有六個州應是通過秦淮一線來劃分的。此外,《尚書·禹貢》還記錄了分界線兩側的自然、人文差異。如竹、桔、柚多生於南側,北側雖然也有少部分水稻種植,但還是以旱糧為主。

作為華夏文明生長的靠山,西段秦嶺的地位自然無人撼動,但是東段的淮河卻陷入和長江的拉鋸戰。自唐朝中期以來,“江南”意象在政治、經濟、文化中的逐漸昭彰更是凸顯了中國人對於長江的認同正慢慢超過淮河。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2017年5月18日,江蘇省淮安市,古淮河穿城而過。/圖蟲創意

秦嶺淮河一線被扶正為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其實是很晚近的事情。

2009年,時值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一百週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曾協同地理學會發動全中國的地理學家評選出三十項“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其中名列第一的正是“秦嶺淮河一線”。

1908年,一百年前,恰好又是中國地理學會的第一任會長在著作中第一次把秦嶺淮河確定為中國的南北分界線。這位地理學家,叫張相文。

《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的地理學卷中介紹的著名地理學家共25位,其中張相文名列第三。在他之前的楊守敬為傳統的輿地學家,代表作為《水經注疏》,鄒代鈞則是地圖學家,專攻地圖繪製與印刷。在張相文之後,就是翁文灝、竺可楨等留學歐美的現代地理學家,張相文正是上承傳統,下啟新學的關鍵。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張相文(1867-1933),字蔚西,江蘇淮安人。


如果說以梁啟超為代表的新史學運動旨在讓中國的歷史跳出了王朝更替的循環,從時間上建構出一個新的現代民族國家,那麼近現代地理學的興起,則重新發現了中國,在空間上重塑國族認同。

在這一背景下,張相文先後編寫了《初等地理教科書》、《本國中等地理教科書》,首創“教科書”這一概念,刊印數量一度高達兩百萬冊,打破了當時的歷史記錄。

伴隨著張相文的教科書,領土、主權、人種、資源的概念開始進入了青年學生的心中,一個原本模糊的依靠權力距離丈量的天下,也逐漸被一個經緯網上更為清晰的中國所取代。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山脈上空。/圖蟲創意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淮線不是線

張相文在1908年出版的《地文學》一書中提出了我國近代第一個自然區劃方案,他按照當時流行的觀念把中國自然地理區域劃分為本部、滿洲、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同時在本部又以長城、秦淮線和南嶺為界分為三個自然帶。

根據張相文在《地文學》一書的序言中所說,是為了“備舉其要,以為實地應用之資”。在2009年的百年地理大發現評選中,地理學家們也認為秦淮新的意義在於“對認識自然地理規律和指導農業生產”。

由此可見,秦淮線作為中國南北分界線的確立一開始就帶有很強的實用主義色彩,強調地理學的綜合性且偏重對於自然的改造。然而,百年來,隨著中國自然氣候的變化以及經濟生產的調整,對於南北分界線的爭議不僅沒有止息,反而愈加激烈。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生態保護區。/新京報

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的劉胤漢教授主張將南北分界線應該畫在秦嶺南坡的800米等高線處。因為在海拔800米等高線的位置,亞熱帶就已經結束了,像橘子、竹子這些亞熱帶的指示性植物已經沒有蹤影。南方的勢力範圍到這裡就結束了。

而已故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任美鍔教授卻把秦嶺看作是出現在暖溫帶的一個山系,按照這種視角,分界線南北分界線應該畫在秦嶺北坡700米等高線處。因為從北部往下俯視,整個關中盆地都是暖溫帶,但是隨著山地的上升,氣溫降低,在700米等高線處就已經是山地氣候了。

以黃秉維院士為代表的“強迫症”派則堅持南北分界線還是應該畫在秦嶺的主脊線上,因為這樣可以保持山兩側垂直自然帶的齊齊整整,方便進行南北比較。

連地位穩固的秦嶺都沒法兒消停,本來就有備胎歷史的淮河更是差點要被從分界線組合裡開除出去了。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2017年10月25日,江蘇淮安,淮河上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誌。/圖蟲創意


2008年,地處淮河最東端的淮安市興建中國南北分界線標誌引來一片罵聲,民調顯示97%的網友反對這一做法,其中不乏“扯淡”“勞民傷財”這樣的評論。

同樣位於分界線上的河南信陽、安徽蚌埠的鄉親們也坐不住了,紛紛對淮安這種獨吃獨佔的行為表示強烈譴責。

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非議,是因為淮河早已失去了往日與長江黃河分庭抗禮的神采。宋朝時,為抵抗金兵南下,宋人掘開黃河南岸。金兵沒有停下腳步,反而開了個不好的頭。

此後黃河奪淮幾乎成了歷朝歷代抗敵的保留節目,黃河所攜帶的大量泥沙在淮河下游沉積淤塞,河道逐漸消失,形成微山湖、洪澤湖等淡水湖泊與沼澤地。

今天淮河入海,靠得都是人工修建的灌溉渠,嚴格來說,曾經的淮河已經消失在金戈鐵馬裡了。


"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高空航拍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著名的“鰲太”線被白雪勾勒得格外明顯。/圖蟲


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甜粽子還是鹹粽子?

餃子還是湯圓?

甜豆腐腦還是鹹豆腐腦?

米飯還是麵食?

大澡堂子還是獨立浴室?

逢年過節或是大學開學的時候,這些南北差異的話題總能在社交媒體上激發極大的討論熱情。

對於踏入北國的南方同學來說,澡堂裡的第一次坦誠相見,讓他們想起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夕陽裡沒羞沒臊的奔跑。而南下打拼的北方漢子則表示,深夜裡和美洲大蠊的親密接觸,是初戀也給不了的心跳與慌張。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淮河劃分中國南北。/WIKI

人們津津樂道於在異鄉地理大發現的背後是不言自明的“南北意識”。

儘管通過飲食、風俗習慣和動植物描繪出的地域畫像往往因夾雜刻板印象而顯得粗糙失真,但也能看出至少在“北方是什麼?”“南方是什麼?”

在這兩個問題上,中國人已有了基本共識。不過另一邊,劃分南北的標準卻似乎並不明朗。

雖然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中國南北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卻也攔不住一千個網友心中早已畫出了一千幅中國地圖。

有據理力爭的“秦嶺長江分界論”,飽含辛酸的“暖氣分界論”,其中廣東人的“韶關分界論”和東北人的“山海關分界論”更是勢同水火。

秦嶺淮河一線是發明還是發現?撥開籠罩其上的雲霧,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俯瞰秦嶺。/圖蟲創意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100年前,才有南北分界線

秦淮一線兩側的地理差異被發現和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其中《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裡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語最為人所熟知。

成書於戰國的《尚書·禹貢》作為中國最早的地理綜合性地理文獻也注意到了秦淮一線的重要。儘管戰國時由於周天子式微,天下已然四分五裂,但秦嶺和淮河仍在大一統政治藍圖——九州制中佔據著重要地位。

按照設想,九州中有六個州應是通過秦淮一線來劃分的。此外,《尚書·禹貢》還記錄了分界線兩側的自然、人文差異。如竹、桔、柚多生於南側,北側雖然也有少部分水稻種植,但還是以旱糧為主。

作為華夏文明生長的靠山,西段秦嶺的地位自然無人撼動,但是東段的淮河卻陷入和長江的拉鋸戰。自唐朝中期以來,“江南”意象在政治、經濟、文化中的逐漸昭彰更是凸顯了中國人對於長江的認同正慢慢超過淮河。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2017年5月18日,江蘇省淮安市,古淮河穿城而過。/圖蟲創意

秦嶺淮河一線被扶正為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其實是很晚近的事情。

2009年,時值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一百週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曾協同地理學會發動全中國的地理學家評選出三十項“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其中名列第一的正是“秦嶺淮河一線”。

1908年,一百年前,恰好又是中國地理學會的第一任會長在著作中第一次把秦嶺淮河確定為中國的南北分界線。這位地理學家,叫張相文。

《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的地理學卷中介紹的著名地理學家共25位,其中張相文名列第三。在他之前的楊守敬為傳統的輿地學家,代表作為《水經注疏》,鄒代鈞則是地圖學家,專攻地圖繪製與印刷。在張相文之後,就是翁文灝、竺可楨等留學歐美的現代地理學家,張相文正是上承傳統,下啟新學的關鍵。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張相文(1867-1933),字蔚西,江蘇淮安人。


如果說以梁啟超為代表的新史學運動旨在讓中國的歷史跳出了王朝更替的循環,從時間上建構出一個新的現代民族國家,那麼近現代地理學的興起,則重新發現了中國,在空間上重塑國族認同。

在這一背景下,張相文先後編寫了《初等地理教科書》、《本國中等地理教科書》,首創“教科書”這一概念,刊印數量一度高達兩百萬冊,打破了當時的歷史記錄。

伴隨著張相文的教科書,領土、主權、人種、資源的概念開始進入了青年學生的心中,一個原本模糊的依靠權力距離丈量的天下,也逐漸被一個經緯網上更為清晰的中國所取代。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山脈上空。/圖蟲創意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淮線不是線

張相文在1908年出版的《地文學》一書中提出了我國近代第一個自然區劃方案,他按照當時流行的觀念把中國自然地理區域劃分為本部、滿洲、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同時在本部又以長城、秦淮線和南嶺為界分為三個自然帶。

根據張相文在《地文學》一書的序言中所說,是為了“備舉其要,以為實地應用之資”。在2009年的百年地理大發現評選中,地理學家們也認為秦淮新的意義在於“對認識自然地理規律和指導農業生產”。

由此可見,秦淮線作為中國南北分界線的確立一開始就帶有很強的實用主義色彩,強調地理學的綜合性且偏重對於自然的改造。然而,百年來,隨著中國自然氣候的變化以及經濟生產的調整,對於南北分界線的爭議不僅沒有止息,反而愈加激烈。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生態保護區。/新京報

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的劉胤漢教授主張將南北分界線應該畫在秦嶺南坡的800米等高線處。因為在海拔800米等高線的位置,亞熱帶就已經結束了,像橘子、竹子這些亞熱帶的指示性植物已經沒有蹤影。南方的勢力範圍到這裡就結束了。

而已故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任美鍔教授卻把秦嶺看作是出現在暖溫帶的一個山系,按照這種視角,分界線南北分界線應該畫在秦嶺北坡700米等高線處。因為從北部往下俯視,整個關中盆地都是暖溫帶,但是隨著山地的上升,氣溫降低,在700米等高線處就已經是山地氣候了。

以黃秉維院士為代表的“強迫症”派則堅持南北分界線還是應該畫在秦嶺的主脊線上,因為這樣可以保持山兩側垂直自然帶的齊齊整整,方便進行南北比較。

連地位穩固的秦嶺都沒法兒消停,本來就有備胎歷史的淮河更是差點要被從分界線組合裡開除出去了。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2017年10月25日,江蘇淮安,淮河上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誌。/圖蟲創意


2008年,地處淮河最東端的淮安市興建中國南北分界線標誌引來一片罵聲,民調顯示97%的網友反對這一做法,其中不乏“扯淡”“勞民傷財”這樣的評論。

同樣位於分界線上的河南信陽、安徽蚌埠的鄉親們也坐不住了,紛紛對淮安這種獨吃獨佔的行為表示強烈譴責。

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非議,是因為淮河早已失去了往日與長江黃河分庭抗禮的神采。宋朝時,為抵抗金兵南下,宋人掘開黃河南岸。金兵沒有停下腳步,反而開了個不好的頭。

此後黃河奪淮幾乎成了歷朝歷代抗敵的保留節目,黃河所攜帶的大量泥沙在淮河下游沉積淤塞,河道逐漸消失,形成微山湖、洪澤湖等淡水湖泊與沼澤地。

今天淮河入海,靠得都是人工修建的灌溉渠,嚴格來說,曾經的淮河已經消失在金戈鐵馬裡了。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淮河邢郢渡口。/Sinopitt

其實圍繞在秦淮一線上的爭議是由於人們大都一廂情願地把分界線簡化為一條邊界清晰的線條。

廣義上的秦嶺是包含了上百座山嶺的連綿群上,而不是一座稜角分明的孤峰,河網密佈的淮河下游也早就辨識不出一個主幹道了,自然就更無法在中國地圖上找到這麼一條線能同時承載800mm等降水量線、一月零度等溫線、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分界線等比龍媽還要多的頭銜了。

2010年,蘭州大學陳全功教授帶領的團隊依靠GIS(地理信息系統)首次完成了對於中國南北分界線的完成測量,從圖中可以看到,所謂的“分界線”其實是最窄處都有26.42公里,最寬處則達到195.41公里的“分界帶”。

當然這一研究並沒有推翻秦淮線的存在,反而是進一步證實了眾多自然地理的變化臨界點確實匯聚於秦嶺淮河的周邊地區。雖然也有搖擺和偏移,但大致均未超出這一範圍。這樣看來,與其將秦嶺——淮河視為涇渭分明的界線,不如說是南北文化接觸的緩衝地帶。


"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高空航拍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著名的“鰲太”線被白雪勾勒得格外明顯。/圖蟲


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甜粽子還是鹹粽子?

餃子還是湯圓?

甜豆腐腦還是鹹豆腐腦?

米飯還是麵食?

大澡堂子還是獨立浴室?

逢年過節或是大學開學的時候,這些南北差異的話題總能在社交媒體上激發極大的討論熱情。

對於踏入北國的南方同學來說,澡堂裡的第一次坦誠相見,讓他們想起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夕陽裡沒羞沒臊的奔跑。而南下打拼的北方漢子則表示,深夜裡和美洲大蠊的親密接觸,是初戀也給不了的心跳與慌張。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淮河劃分中國南北。/WIKI

人們津津樂道於在異鄉地理大發現的背後是不言自明的“南北意識”。

儘管通過飲食、風俗習慣和動植物描繪出的地域畫像往往因夾雜刻板印象而顯得粗糙失真,但也能看出至少在“北方是什麼?”“南方是什麼?”

在這兩個問題上,中國人已有了基本共識。不過另一邊,劃分南北的標準卻似乎並不明朗。

雖然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中國南北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卻也攔不住一千個網友心中早已畫出了一千幅中國地圖。

有據理力爭的“秦嶺長江分界論”,飽含辛酸的“暖氣分界論”,其中廣東人的“韶關分界論”和東北人的“山海關分界論”更是勢同水火。

秦嶺淮河一線是發明還是發現?撥開籠罩其上的雲霧,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俯瞰秦嶺。/圖蟲創意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100年前,才有南北分界線

秦淮一線兩側的地理差異被發現和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其中《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裡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語最為人所熟知。

成書於戰國的《尚書·禹貢》作為中國最早的地理綜合性地理文獻也注意到了秦淮一線的重要。儘管戰國時由於周天子式微,天下已然四分五裂,但秦嶺和淮河仍在大一統政治藍圖——九州制中佔據著重要地位。

按照設想,九州中有六個州應是通過秦淮一線來劃分的。此外,《尚書·禹貢》還記錄了分界線兩側的自然、人文差異。如竹、桔、柚多生於南側,北側雖然也有少部分水稻種植,但還是以旱糧為主。

作為華夏文明生長的靠山,西段秦嶺的地位自然無人撼動,但是東段的淮河卻陷入和長江的拉鋸戰。自唐朝中期以來,“江南”意象在政治、經濟、文化中的逐漸昭彰更是凸顯了中國人對於長江的認同正慢慢超過淮河。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2017年5月18日,江蘇省淮安市,古淮河穿城而過。/圖蟲創意

秦嶺淮河一線被扶正為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其實是很晚近的事情。

2009年,時值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一百週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曾協同地理學會發動全中國的地理學家評選出三十項“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其中名列第一的正是“秦嶺淮河一線”。

1908年,一百年前,恰好又是中國地理學會的第一任會長在著作中第一次把秦嶺淮河確定為中國的南北分界線。這位地理學家,叫張相文。

《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的地理學卷中介紹的著名地理學家共25位,其中張相文名列第三。在他之前的楊守敬為傳統的輿地學家,代表作為《水經注疏》,鄒代鈞則是地圖學家,專攻地圖繪製與印刷。在張相文之後,就是翁文灝、竺可楨等留學歐美的現代地理學家,張相文正是上承傳統,下啟新學的關鍵。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張相文(1867-1933),字蔚西,江蘇淮安人。


如果說以梁啟超為代表的新史學運動旨在讓中國的歷史跳出了王朝更替的循環,從時間上建構出一個新的現代民族國家,那麼近現代地理學的興起,則重新發現了中國,在空間上重塑國族認同。

在這一背景下,張相文先後編寫了《初等地理教科書》、《本國中等地理教科書》,首創“教科書”這一概念,刊印數量一度高達兩百萬冊,打破了當時的歷史記錄。

伴隨著張相文的教科書,領土、主權、人種、資源的概念開始進入了青年學生的心中,一個原本模糊的依靠權力距離丈量的天下,也逐漸被一個經緯網上更為清晰的中國所取代。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山脈上空。/圖蟲創意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淮線不是線

張相文在1908年出版的《地文學》一書中提出了我國近代第一個自然區劃方案,他按照當時流行的觀念把中國自然地理區域劃分為本部、滿洲、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同時在本部又以長城、秦淮線和南嶺為界分為三個自然帶。

根據張相文在《地文學》一書的序言中所說,是為了“備舉其要,以為實地應用之資”。在2009年的百年地理大發現評選中,地理學家們也認為秦淮新的意義在於“對認識自然地理規律和指導農業生產”。

由此可見,秦淮線作為中國南北分界線的確立一開始就帶有很強的實用主義色彩,強調地理學的綜合性且偏重對於自然的改造。然而,百年來,隨著中國自然氣候的變化以及經濟生產的調整,對於南北分界線的爭議不僅沒有止息,反而愈加激烈。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生態保護區。/新京報

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的劉胤漢教授主張將南北分界線應該畫在秦嶺南坡的800米等高線處。因為在海拔800米等高線的位置,亞熱帶就已經結束了,像橘子、竹子這些亞熱帶的指示性植物已經沒有蹤影。南方的勢力範圍到這裡就結束了。

而已故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任美鍔教授卻把秦嶺看作是出現在暖溫帶的一個山系,按照這種視角,分界線南北分界線應該畫在秦嶺北坡700米等高線處。因為從北部往下俯視,整個關中盆地都是暖溫帶,但是隨著山地的上升,氣溫降低,在700米等高線處就已經是山地氣候了。

以黃秉維院士為代表的“強迫症”派則堅持南北分界線還是應該畫在秦嶺的主脊線上,因為這樣可以保持山兩側垂直自然帶的齊齊整整,方便進行南北比較。

連地位穩固的秦嶺都沒法兒消停,本來就有備胎歷史的淮河更是差點要被從分界線組合裡開除出去了。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2017年10月25日,江蘇淮安,淮河上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誌。/圖蟲創意


2008年,地處淮河最東端的淮安市興建中國南北分界線標誌引來一片罵聲,民調顯示97%的網友反對這一做法,其中不乏“扯淡”“勞民傷財”這樣的評論。

同樣位於分界線上的河南信陽、安徽蚌埠的鄉親們也坐不住了,紛紛對淮安這種獨吃獨佔的行為表示強烈譴責。

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非議,是因為淮河早已失去了往日與長江黃河分庭抗禮的神采。宋朝時,為抵抗金兵南下,宋人掘開黃河南岸。金兵沒有停下腳步,反而開了個不好的頭。

此後黃河奪淮幾乎成了歷朝歷代抗敵的保留節目,黃河所攜帶的大量泥沙在淮河下游沉積淤塞,河道逐漸消失,形成微山湖、洪澤湖等淡水湖泊與沼澤地。

今天淮河入海,靠得都是人工修建的灌溉渠,嚴格來說,曾經的淮河已經消失在金戈鐵馬裡了。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淮河邢郢渡口。/Sinopitt

其實圍繞在秦淮一線上的爭議是由於人們大都一廂情願地把分界線簡化為一條邊界清晰的線條。

廣義上的秦嶺是包含了上百座山嶺的連綿群上,而不是一座稜角分明的孤峰,河網密佈的淮河下游也早就辨識不出一個主幹道了,自然就更無法在中國地圖上找到這麼一條線能同時承載800mm等降水量線、一月零度等溫線、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分界線等比龍媽還要多的頭銜了。

2010年,蘭州大學陳全功教授帶領的團隊依靠GIS(地理信息系統)首次完成了對於中國南北分界線的完成測量,從圖中可以看到,所謂的“分界線”其實是最窄處都有26.42公里,最寬處則達到195.41公里的“分界帶”。

當然這一研究並沒有推翻秦淮線的存在,反而是進一步證實了眾多自然地理的變化臨界點確實匯聚於秦嶺淮河的周邊地區。雖然也有搖擺和偏移,但大致均未超出這一範圍。這樣看來,與其將秦嶺——淮河視為涇渭分明的界線,不如說是南北文化接觸的緩衝地帶。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站在秦嶺主脊線上向南眺望。/圖蟲


"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高空航拍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著名的“鰲太”線被白雪勾勒得格外明顯。/圖蟲


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甜粽子還是鹹粽子?

餃子還是湯圓?

甜豆腐腦還是鹹豆腐腦?

米飯還是麵食?

大澡堂子還是獨立浴室?

逢年過節或是大學開學的時候,這些南北差異的話題總能在社交媒體上激發極大的討論熱情。

對於踏入北國的南方同學來說,澡堂裡的第一次坦誠相見,讓他們想起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夕陽裡沒羞沒臊的奔跑。而南下打拼的北方漢子則表示,深夜裡和美洲大蠊的親密接觸,是初戀也給不了的心跳與慌張。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淮河劃分中國南北。/WIKI

人們津津樂道於在異鄉地理大發現的背後是不言自明的“南北意識”。

儘管通過飲食、風俗習慣和動植物描繪出的地域畫像往往因夾雜刻板印象而顯得粗糙失真,但也能看出至少在“北方是什麼?”“南方是什麼?”

在這兩個問題上,中國人已有了基本共識。不過另一邊,劃分南北的標準卻似乎並不明朗。

雖然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中國南北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卻也攔不住一千個網友心中早已畫出了一千幅中國地圖。

有據理力爭的“秦嶺長江分界論”,飽含辛酸的“暖氣分界論”,其中廣東人的“韶關分界論”和東北人的“山海關分界論”更是勢同水火。

秦嶺淮河一線是發明還是發現?撥開籠罩其上的雲霧,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俯瞰秦嶺。/圖蟲創意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100年前,才有南北分界線

秦淮一線兩側的地理差異被發現和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其中《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裡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語最為人所熟知。

成書於戰國的《尚書·禹貢》作為中國最早的地理綜合性地理文獻也注意到了秦淮一線的重要。儘管戰國時由於周天子式微,天下已然四分五裂,但秦嶺和淮河仍在大一統政治藍圖——九州制中佔據著重要地位。

按照設想,九州中有六個州應是通過秦淮一線來劃分的。此外,《尚書·禹貢》還記錄了分界線兩側的自然、人文差異。如竹、桔、柚多生於南側,北側雖然也有少部分水稻種植,但還是以旱糧為主。

作為華夏文明生長的靠山,西段秦嶺的地位自然無人撼動,但是東段的淮河卻陷入和長江的拉鋸戰。自唐朝中期以來,“江南”意象在政治、經濟、文化中的逐漸昭彰更是凸顯了中國人對於長江的認同正慢慢超過淮河。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2017年5月18日,江蘇省淮安市,古淮河穿城而過。/圖蟲創意

秦嶺淮河一線被扶正為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其實是很晚近的事情。

2009年,時值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一百週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曾協同地理學會發動全中國的地理學家評選出三十項“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其中名列第一的正是“秦嶺淮河一線”。

1908年,一百年前,恰好又是中國地理學會的第一任會長在著作中第一次把秦嶺淮河確定為中國的南北分界線。這位地理學家,叫張相文。

《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的地理學卷中介紹的著名地理學家共25位,其中張相文名列第三。在他之前的楊守敬為傳統的輿地學家,代表作為《水經注疏》,鄒代鈞則是地圖學家,專攻地圖繪製與印刷。在張相文之後,就是翁文灝、竺可楨等留學歐美的現代地理學家,張相文正是上承傳統,下啟新學的關鍵。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張相文(1867-1933),字蔚西,江蘇淮安人。


如果說以梁啟超為代表的新史學運動旨在讓中國的歷史跳出了王朝更替的循環,從時間上建構出一個新的現代民族國家,那麼近現代地理學的興起,則重新發現了中國,在空間上重塑國族認同。

在這一背景下,張相文先後編寫了《初等地理教科書》、《本國中等地理教科書》,首創“教科書”這一概念,刊印數量一度高達兩百萬冊,打破了當時的歷史記錄。

伴隨著張相文的教科書,領土、主權、人種、資源的概念開始進入了青年學生的心中,一個原本模糊的依靠權力距離丈量的天下,也逐漸被一個經緯網上更為清晰的中國所取代。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山脈上空。/圖蟲創意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淮線不是線

張相文在1908年出版的《地文學》一書中提出了我國近代第一個自然區劃方案,他按照當時流行的觀念把中國自然地理區域劃分為本部、滿洲、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同時在本部又以長城、秦淮線和南嶺為界分為三個自然帶。

根據張相文在《地文學》一書的序言中所說,是為了“備舉其要,以為實地應用之資”。在2009年的百年地理大發現評選中,地理學家們也認為秦淮新的意義在於“對認識自然地理規律和指導農業生產”。

由此可見,秦淮線作為中國南北分界線的確立一開始就帶有很強的實用主義色彩,強調地理學的綜合性且偏重對於自然的改造。然而,百年來,隨著中國自然氣候的變化以及經濟生產的調整,對於南北分界線的爭議不僅沒有止息,反而愈加激烈。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生態保護區。/新京報

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的劉胤漢教授主張將南北分界線應該畫在秦嶺南坡的800米等高線處。因為在海拔800米等高線的位置,亞熱帶就已經結束了,像橘子、竹子這些亞熱帶的指示性植物已經沒有蹤影。南方的勢力範圍到這裡就結束了。

而已故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任美鍔教授卻把秦嶺看作是出現在暖溫帶的一個山系,按照這種視角,分界線南北分界線應該畫在秦嶺北坡700米等高線處。因為從北部往下俯視,整個關中盆地都是暖溫帶,但是隨著山地的上升,氣溫降低,在700米等高線處就已經是山地氣候了。

以黃秉維院士為代表的“強迫症”派則堅持南北分界線還是應該畫在秦嶺的主脊線上,因為這樣可以保持山兩側垂直自然帶的齊齊整整,方便進行南北比較。

連地位穩固的秦嶺都沒法兒消停,本來就有備胎歷史的淮河更是差點要被從分界線組合裡開除出去了。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2017年10月25日,江蘇淮安,淮河上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誌。/圖蟲創意


2008年,地處淮河最東端的淮安市興建中國南北分界線標誌引來一片罵聲,民調顯示97%的網友反對這一做法,其中不乏“扯淡”“勞民傷財”這樣的評論。

同樣位於分界線上的河南信陽、安徽蚌埠的鄉親們也坐不住了,紛紛對淮安這種獨吃獨佔的行為表示強烈譴責。

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非議,是因為淮河早已失去了往日與長江黃河分庭抗禮的神采。宋朝時,為抵抗金兵南下,宋人掘開黃河南岸。金兵沒有停下腳步,反而開了個不好的頭。

此後黃河奪淮幾乎成了歷朝歷代抗敵的保留節目,黃河所攜帶的大量泥沙在淮河下游沉積淤塞,河道逐漸消失,形成微山湖、洪澤湖等淡水湖泊與沼澤地。

今天淮河入海,靠得都是人工修建的灌溉渠,嚴格來說,曾經的淮河已經消失在金戈鐵馬裡了。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淮河邢郢渡口。/Sinopitt

其實圍繞在秦淮一線上的爭議是由於人們大都一廂情願地把分界線簡化為一條邊界清晰的線條。

廣義上的秦嶺是包含了上百座山嶺的連綿群上,而不是一座稜角分明的孤峰,河網密佈的淮河下游也早就辨識不出一個主幹道了,自然就更無法在中國地圖上找到這麼一條線能同時承載800mm等降水量線、一月零度等溫線、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分界線等比龍媽還要多的頭銜了。

2010年,蘭州大學陳全功教授帶領的團隊依靠GIS(地理信息系統)首次完成了對於中國南北分界線的完成測量,從圖中可以看到,所謂的“分界線”其實是最窄處都有26.42公里,最寬處則達到195.41公里的“分界帶”。

當然這一研究並沒有推翻秦淮線的存在,反而是進一步證實了眾多自然地理的變化臨界點確實匯聚於秦嶺淮河的周邊地區。雖然也有搖擺和偏移,但大致均未超出這一範圍。這樣看來,與其將秦嶺——淮河視為涇渭分明的界線,不如說是南北文化接觸的緩衝地帶。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站在秦嶺主脊線上向南眺望。/圖蟲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南北意識的形成與濫用

中國人的“南北意識”並非是只此一家的特產。

在意大利、美國都存在明顯的南北意識,而且和中國古代長期對於南方“蠻夷之地”的評價非常類似。

無論是“民風淳樸”德克薩斯,還是“正經生意”西西里島,南方總是以粗魯、不開化的鄉巴佬形象出現。這種南北意識往往只存在於緯度跨度大、南北差異明顯的國家。

當然有了南北差異並不宣告南北意識的同時產生,在中國“東西意識”要先於“南北意識”出現。

既有天險又有豐富水資源的秦嶺山區,曾孕育了中國最早的兩個大一統王朝。公元前221年,秦嶺北麓的秦國向東掃滅六國。公元前202年,秦嶺南麓的漢中王劉邦自西向東擊敗楚霸王項羽,建立漢朝。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位居長安的中央王朝都將函谷關作為與關外諸侯的東西分界,而秦嶺則是它們依傍的重要戰略資源。


"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高空航拍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著名的“鰲太”線被白雪勾勒得格外明顯。/圖蟲


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甜粽子還是鹹粽子?

餃子還是湯圓?

甜豆腐腦還是鹹豆腐腦?

米飯還是麵食?

大澡堂子還是獨立浴室?

逢年過節或是大學開學的時候,這些南北差異的話題總能在社交媒體上激發極大的討論熱情。

對於踏入北國的南方同學來說,澡堂裡的第一次坦誠相見,讓他們想起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夕陽裡沒羞沒臊的奔跑。而南下打拼的北方漢子則表示,深夜裡和美洲大蠊的親密接觸,是初戀也給不了的心跳與慌張。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淮河劃分中國南北。/WIKI

人們津津樂道於在異鄉地理大發現的背後是不言自明的“南北意識”。

儘管通過飲食、風俗習慣和動植物描繪出的地域畫像往往因夾雜刻板印象而顯得粗糙失真,但也能看出至少在“北方是什麼?”“南方是什麼?”

在這兩個問題上,中國人已有了基本共識。不過另一邊,劃分南北的標準卻似乎並不明朗。

雖然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中國南北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卻也攔不住一千個網友心中早已畫出了一千幅中國地圖。

有據理力爭的“秦嶺長江分界論”,飽含辛酸的“暖氣分界論”,其中廣東人的“韶關分界論”和東北人的“山海關分界論”更是勢同水火。

秦嶺淮河一線是發明還是發現?撥開籠罩其上的雲霧,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俯瞰秦嶺。/圖蟲創意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100年前,才有南北分界線

秦淮一線兩側的地理差異被發現和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其中《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裡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語最為人所熟知。

成書於戰國的《尚書·禹貢》作為中國最早的地理綜合性地理文獻也注意到了秦淮一線的重要。儘管戰國時由於周天子式微,天下已然四分五裂,但秦嶺和淮河仍在大一統政治藍圖——九州制中佔據著重要地位。

按照設想,九州中有六個州應是通過秦淮一線來劃分的。此外,《尚書·禹貢》還記錄了分界線兩側的自然、人文差異。如竹、桔、柚多生於南側,北側雖然也有少部分水稻種植,但還是以旱糧為主。

作為華夏文明生長的靠山,西段秦嶺的地位自然無人撼動,但是東段的淮河卻陷入和長江的拉鋸戰。自唐朝中期以來,“江南”意象在政治、經濟、文化中的逐漸昭彰更是凸顯了中國人對於長江的認同正慢慢超過淮河。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2017年5月18日,江蘇省淮安市,古淮河穿城而過。/圖蟲創意

秦嶺淮河一線被扶正為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其實是很晚近的事情。

2009年,時值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一百週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曾協同地理學會發動全中國的地理學家評選出三十項“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其中名列第一的正是“秦嶺淮河一線”。

1908年,一百年前,恰好又是中國地理學會的第一任會長在著作中第一次把秦嶺淮河確定為中國的南北分界線。這位地理學家,叫張相文。

《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的地理學卷中介紹的著名地理學家共25位,其中張相文名列第三。在他之前的楊守敬為傳統的輿地學家,代表作為《水經注疏》,鄒代鈞則是地圖學家,專攻地圖繪製與印刷。在張相文之後,就是翁文灝、竺可楨等留學歐美的現代地理學家,張相文正是上承傳統,下啟新學的關鍵。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張相文(1867-1933),字蔚西,江蘇淮安人。


如果說以梁啟超為代表的新史學運動旨在讓中國的歷史跳出了王朝更替的循環,從時間上建構出一個新的現代民族國家,那麼近現代地理學的興起,則重新發現了中國,在空間上重塑國族認同。

在這一背景下,張相文先後編寫了《初等地理教科書》、《本國中等地理教科書》,首創“教科書”這一概念,刊印數量一度高達兩百萬冊,打破了當時的歷史記錄。

伴隨著張相文的教科書,領土、主權、人種、資源的概念開始進入了青年學生的心中,一個原本模糊的依靠權力距離丈量的天下,也逐漸被一個經緯網上更為清晰的中國所取代。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山脈上空。/圖蟲創意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淮線不是線

張相文在1908年出版的《地文學》一書中提出了我國近代第一個自然區劃方案,他按照當時流行的觀念把中國自然地理區域劃分為本部、滿洲、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同時在本部又以長城、秦淮線和南嶺為界分為三個自然帶。

根據張相文在《地文學》一書的序言中所說,是為了“備舉其要,以為實地應用之資”。在2009年的百年地理大發現評選中,地理學家們也認為秦淮新的意義在於“對認識自然地理規律和指導農業生產”。

由此可見,秦淮線作為中國南北分界線的確立一開始就帶有很強的實用主義色彩,強調地理學的綜合性且偏重對於自然的改造。然而,百年來,隨著中國自然氣候的變化以及經濟生產的調整,對於南北分界線的爭議不僅沒有止息,反而愈加激烈。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生態保護區。/新京報

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的劉胤漢教授主張將南北分界線應該畫在秦嶺南坡的800米等高線處。因為在海拔800米等高線的位置,亞熱帶就已經結束了,像橘子、竹子這些亞熱帶的指示性植物已經沒有蹤影。南方的勢力範圍到這裡就結束了。

而已故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任美鍔教授卻把秦嶺看作是出現在暖溫帶的一個山系,按照這種視角,分界線南北分界線應該畫在秦嶺北坡700米等高線處。因為從北部往下俯視,整個關中盆地都是暖溫帶,但是隨著山地的上升,氣溫降低,在700米等高線處就已經是山地氣候了。

以黃秉維院士為代表的“強迫症”派則堅持南北分界線還是應該畫在秦嶺的主脊線上,因為這樣可以保持山兩側垂直自然帶的齊齊整整,方便進行南北比較。

連地位穩固的秦嶺都沒法兒消停,本來就有備胎歷史的淮河更是差點要被從分界線組合裡開除出去了。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2017年10月25日,江蘇淮安,淮河上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誌。/圖蟲創意


2008年,地處淮河最東端的淮安市興建中國南北分界線標誌引來一片罵聲,民調顯示97%的網友反對這一做法,其中不乏“扯淡”“勞民傷財”這樣的評論。

同樣位於分界線上的河南信陽、安徽蚌埠的鄉親們也坐不住了,紛紛對淮安這種獨吃獨佔的行為表示強烈譴責。

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非議,是因為淮河早已失去了往日與長江黃河分庭抗禮的神采。宋朝時,為抵抗金兵南下,宋人掘開黃河南岸。金兵沒有停下腳步,反而開了個不好的頭。

此後黃河奪淮幾乎成了歷朝歷代抗敵的保留節目,黃河所攜帶的大量泥沙在淮河下游沉積淤塞,河道逐漸消失,形成微山湖、洪澤湖等淡水湖泊與沼澤地。

今天淮河入海,靠得都是人工修建的灌溉渠,嚴格來說,曾經的淮河已經消失在金戈鐵馬裡了。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淮河邢郢渡口。/Sinopitt

其實圍繞在秦淮一線上的爭議是由於人們大都一廂情願地把分界線簡化為一條邊界清晰的線條。

廣義上的秦嶺是包含了上百座山嶺的連綿群上,而不是一座稜角分明的孤峰,河網密佈的淮河下游也早就辨識不出一個主幹道了,自然就更無法在中國地圖上找到這麼一條線能同時承載800mm等降水量線、一月零度等溫線、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分界線等比龍媽還要多的頭銜了。

2010年,蘭州大學陳全功教授帶領的團隊依靠GIS(地理信息系統)首次完成了對於中國南北分界線的完成測量,從圖中可以看到,所謂的“分界線”其實是最窄處都有26.42公里,最寬處則達到195.41公里的“分界帶”。

當然這一研究並沒有推翻秦淮線的存在,反而是進一步證實了眾多自然地理的變化臨界點確實匯聚於秦嶺淮河的周邊地區。雖然也有搖擺和偏移,但大致均未超出這一範圍。這樣看來,與其將秦嶺——淮河視為涇渭分明的界線,不如說是南北文化接觸的緩衝地帶。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站在秦嶺主脊線上向南眺望。/圖蟲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南北意識的形成與濫用

中國人的“南北意識”並非是只此一家的特產。

在意大利、美國都存在明顯的南北意識,而且和中國古代長期對於南方“蠻夷之地”的評價非常類似。

無論是“民風淳樸”德克薩斯,還是“正經生意”西西里島,南方總是以粗魯、不開化的鄉巴佬形象出現。這種南北意識往往只存在於緯度跨度大、南北差異明顯的國家。

當然有了南北差異並不宣告南北意識的同時產生,在中國“東西意識”要先於“南北意識”出現。

既有天險又有豐富水資源的秦嶺山區,曾孕育了中國最早的兩個大一統王朝。公元前221年,秦嶺北麓的秦國向東掃滅六國。公元前202年,秦嶺南麓的漢中王劉邦自西向東擊敗楚霸王項羽,建立漢朝。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位居長安的中央王朝都將函谷關作為與關外諸侯的東西分界,而秦嶺則是它們依傍的重要戰略資源。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陝西省漢中市佛坪縣,秦嶺深處的小鎮。/圖蟲

漢後歷經三國、魏晉南北朝的戰亂,大量人口開始南遷,進行南部大開發。

及至唐朝中後期,隨著江南地區從“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變成“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江南經濟追上甚至超過中原地區後,才形成了輪廓逐漸清晰的南北意識。

換言之,南北意識的出現是建立在南被北方看見的基礎上,在南方崛起之前,它始終是遊離在中原正統之外的混沌與無名。

早期的南北意識,其實是東南與西北的對立,今天富庶的嶺南地區,地理意義上絕對的南方地區在近現代之前,只是中國人眼裡流放重刑犯的不毛地而已。


"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高空航拍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著名的“鰲太”線被白雪勾勒得格外明顯。/圖蟲


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甜粽子還是鹹粽子?

餃子還是湯圓?

甜豆腐腦還是鹹豆腐腦?

米飯還是麵食?

大澡堂子還是獨立浴室?

逢年過節或是大學開學的時候,這些南北差異的話題總能在社交媒體上激發極大的討論熱情。

對於踏入北國的南方同學來說,澡堂裡的第一次坦誠相見,讓他們想起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夕陽裡沒羞沒臊的奔跑。而南下打拼的北方漢子則表示,深夜裡和美洲大蠊的親密接觸,是初戀也給不了的心跳與慌張。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淮河劃分中國南北。/WIKI

人們津津樂道於在異鄉地理大發現的背後是不言自明的“南北意識”。

儘管通過飲食、風俗習慣和動植物描繪出的地域畫像往往因夾雜刻板印象而顯得粗糙失真,但也能看出至少在“北方是什麼?”“南方是什麼?”

在這兩個問題上,中國人已有了基本共識。不過另一邊,劃分南北的標準卻似乎並不明朗。

雖然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中國南北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卻也攔不住一千個網友心中早已畫出了一千幅中國地圖。

有據理力爭的“秦嶺長江分界論”,飽含辛酸的“暖氣分界論”,其中廣東人的“韶關分界論”和東北人的“山海關分界論”更是勢同水火。

秦嶺淮河一線是發明還是發現?撥開籠罩其上的雲霧,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俯瞰秦嶺。/圖蟲創意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100年前,才有南北分界線

秦淮一線兩側的地理差異被發現和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其中《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裡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語最為人所熟知。

成書於戰國的《尚書·禹貢》作為中國最早的地理綜合性地理文獻也注意到了秦淮一線的重要。儘管戰國時由於周天子式微,天下已然四分五裂,但秦嶺和淮河仍在大一統政治藍圖——九州制中佔據著重要地位。

按照設想,九州中有六個州應是通過秦淮一線來劃分的。此外,《尚書·禹貢》還記錄了分界線兩側的自然、人文差異。如竹、桔、柚多生於南側,北側雖然也有少部分水稻種植,但還是以旱糧為主。

作為華夏文明生長的靠山,西段秦嶺的地位自然無人撼動,但是東段的淮河卻陷入和長江的拉鋸戰。自唐朝中期以來,“江南”意象在政治、經濟、文化中的逐漸昭彰更是凸顯了中國人對於長江的認同正慢慢超過淮河。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2017年5月18日,江蘇省淮安市,古淮河穿城而過。/圖蟲創意

秦嶺淮河一線被扶正為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其實是很晚近的事情。

2009年,時值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一百週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曾協同地理學會發動全中國的地理學家評選出三十項“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其中名列第一的正是“秦嶺淮河一線”。

1908年,一百年前,恰好又是中國地理學會的第一任會長在著作中第一次把秦嶺淮河確定為中國的南北分界線。這位地理學家,叫張相文。

《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的地理學卷中介紹的著名地理學家共25位,其中張相文名列第三。在他之前的楊守敬為傳統的輿地學家,代表作為《水經注疏》,鄒代鈞則是地圖學家,專攻地圖繪製與印刷。在張相文之後,就是翁文灝、竺可楨等留學歐美的現代地理學家,張相文正是上承傳統,下啟新學的關鍵。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張相文(1867-1933),字蔚西,江蘇淮安人。


如果說以梁啟超為代表的新史學運動旨在讓中國的歷史跳出了王朝更替的循環,從時間上建構出一個新的現代民族國家,那麼近現代地理學的興起,則重新發現了中國,在空間上重塑國族認同。

在這一背景下,張相文先後編寫了《初等地理教科書》、《本國中等地理教科書》,首創“教科書”這一概念,刊印數量一度高達兩百萬冊,打破了當時的歷史記錄。

伴隨著張相文的教科書,領土、主權、人種、資源的概念開始進入了青年學生的心中,一個原本模糊的依靠權力距離丈量的天下,也逐漸被一個經緯網上更為清晰的中國所取代。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山脈上空。/圖蟲創意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淮線不是線

張相文在1908年出版的《地文學》一書中提出了我國近代第一個自然區劃方案,他按照當時流行的觀念把中國自然地理區域劃分為本部、滿洲、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同時在本部又以長城、秦淮線和南嶺為界分為三個自然帶。

根據張相文在《地文學》一書的序言中所說,是為了“備舉其要,以為實地應用之資”。在2009年的百年地理大發現評選中,地理學家們也認為秦淮新的意義在於“對認識自然地理規律和指導農業生產”。

由此可見,秦淮線作為中國南北分界線的確立一開始就帶有很強的實用主義色彩,強調地理學的綜合性且偏重對於自然的改造。然而,百年來,隨著中國自然氣候的變化以及經濟生產的調整,對於南北分界線的爭議不僅沒有止息,反而愈加激烈。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生態保護區。/新京報

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的劉胤漢教授主張將南北分界線應該畫在秦嶺南坡的800米等高線處。因為在海拔800米等高線的位置,亞熱帶就已經結束了,像橘子、竹子這些亞熱帶的指示性植物已經沒有蹤影。南方的勢力範圍到這裡就結束了。

而已故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任美鍔教授卻把秦嶺看作是出現在暖溫帶的一個山系,按照這種視角,分界線南北分界線應該畫在秦嶺北坡700米等高線處。因為從北部往下俯視,整個關中盆地都是暖溫帶,但是隨著山地的上升,氣溫降低,在700米等高線處就已經是山地氣候了。

以黃秉維院士為代表的“強迫症”派則堅持南北分界線還是應該畫在秦嶺的主脊線上,因為這樣可以保持山兩側垂直自然帶的齊齊整整,方便進行南北比較。

連地位穩固的秦嶺都沒法兒消停,本來就有備胎歷史的淮河更是差點要被從分界線組合裡開除出去了。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2017年10月25日,江蘇淮安,淮河上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誌。/圖蟲創意


2008年,地處淮河最東端的淮安市興建中國南北分界線標誌引來一片罵聲,民調顯示97%的網友反對這一做法,其中不乏“扯淡”“勞民傷財”這樣的評論。

同樣位於分界線上的河南信陽、安徽蚌埠的鄉親們也坐不住了,紛紛對淮安這種獨吃獨佔的行為表示強烈譴責。

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非議,是因為淮河早已失去了往日與長江黃河分庭抗禮的神采。宋朝時,為抵抗金兵南下,宋人掘開黃河南岸。金兵沒有停下腳步,反而開了個不好的頭。

此後黃河奪淮幾乎成了歷朝歷代抗敵的保留節目,黃河所攜帶的大量泥沙在淮河下游沉積淤塞,河道逐漸消失,形成微山湖、洪澤湖等淡水湖泊與沼澤地。

今天淮河入海,靠得都是人工修建的灌溉渠,嚴格來說,曾經的淮河已經消失在金戈鐵馬裡了。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淮河邢郢渡口。/Sinopitt

其實圍繞在秦淮一線上的爭議是由於人們大都一廂情願地把分界線簡化為一條邊界清晰的線條。

廣義上的秦嶺是包含了上百座山嶺的連綿群上,而不是一座稜角分明的孤峰,河網密佈的淮河下游也早就辨識不出一個主幹道了,自然就更無法在中國地圖上找到這麼一條線能同時承載800mm等降水量線、一月零度等溫線、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分界線等比龍媽還要多的頭銜了。

2010年,蘭州大學陳全功教授帶領的團隊依靠GIS(地理信息系統)首次完成了對於中國南北分界線的完成測量,從圖中可以看到,所謂的“分界線”其實是最窄處都有26.42公里,最寬處則達到195.41公里的“分界帶”。

當然這一研究並沒有推翻秦淮線的存在,反而是進一步證實了眾多自然地理的變化臨界點確實匯聚於秦嶺淮河的周邊地區。雖然也有搖擺和偏移,但大致均未超出這一範圍。這樣看來,與其將秦嶺——淮河視為涇渭分明的界線,不如說是南北文化接觸的緩衝地帶。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站在秦嶺主脊線上向南眺望。/圖蟲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南北意識的形成與濫用

中國人的“南北意識”並非是只此一家的特產。

在意大利、美國都存在明顯的南北意識,而且和中國古代長期對於南方“蠻夷之地”的評價非常類似。

無論是“民風淳樸”德克薩斯,還是“正經生意”西西里島,南方總是以粗魯、不開化的鄉巴佬形象出現。這種南北意識往往只存在於緯度跨度大、南北差異明顯的國家。

當然有了南北差異並不宣告南北意識的同時產生,在中國“東西意識”要先於“南北意識”出現。

既有天險又有豐富水資源的秦嶺山區,曾孕育了中國最早的兩個大一統王朝。公元前221年,秦嶺北麓的秦國向東掃滅六國。公元前202年,秦嶺南麓的漢中王劉邦自西向東擊敗楚霸王項羽,建立漢朝。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位居長安的中央王朝都將函谷關作為與關外諸侯的東西分界,而秦嶺則是它們依傍的重要戰略資源。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陝西省漢中市佛坪縣,秦嶺深處的小鎮。/圖蟲

漢後歷經三國、魏晉南北朝的戰亂,大量人口開始南遷,進行南部大開發。

及至唐朝中後期,隨著江南地區從“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變成“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江南經濟追上甚至超過中原地區後,才形成了輪廓逐漸清晰的南北意識。

換言之,南北意識的出現是建立在南被北方看見的基礎上,在南方崛起之前,它始終是遊離在中原正統之外的混沌與無名。

早期的南北意識,其實是東南與西北的對立,今天富庶的嶺南地區,地理意義上絕對的南方地區在近現代之前,只是中國人眼裡流放重刑犯的不毛地而已。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北京。/wong zihoo/unsplash


如今由秦嶺淮河劃分的南北早就失去了其在政治和軍事上的意義,交通運輸和物質生活的豐盛也早就瓦解了南船北馬、南米北面的傳統。然而在人口流動頻繁、文化融通的今天,南北方作為一對刻板的對立意象,仍然如幽靈般作用於文藝作品創作之中。

2017年,曾有網友@調皮的王登科對中國民謠歌曲進行爬蟲分析,結果顯示在歌詞提到的城市中,北京作為北方城市的代表實力碾壓南方城市,成為被民謠歌手提到最多的地方。

不過比較尷尬的是,好像整個北方就一個北京一樣。而南方城市更多是以“南方”組合的方式被提到,不管是昆明還是上海,武漢還是成都,反正總是很潮溼,總是很柔軟,總是有很多瑣碎事加上一個念念不忘的南方姑娘。


"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高空航拍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著名的“鰲太”線被白雪勾勒得格外明顯。/圖蟲


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甜粽子還是鹹粽子?

餃子還是湯圓?

甜豆腐腦還是鹹豆腐腦?

米飯還是麵食?

大澡堂子還是獨立浴室?

逢年過節或是大學開學的時候,這些南北差異的話題總能在社交媒體上激發極大的討論熱情。

對於踏入北國的南方同學來說,澡堂裡的第一次坦誠相見,讓他們想起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夕陽裡沒羞沒臊的奔跑。而南下打拼的北方漢子則表示,深夜裡和美洲大蠊的親密接觸,是初戀也給不了的心跳與慌張。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淮河劃分中國南北。/WIKI

人們津津樂道於在異鄉地理大發現的背後是不言自明的“南北意識”。

儘管通過飲食、風俗習慣和動植物描繪出的地域畫像往往因夾雜刻板印象而顯得粗糙失真,但也能看出至少在“北方是什麼?”“南方是什麼?”

在這兩個問題上,中國人已有了基本共識。不過另一邊,劃分南北的標準卻似乎並不明朗。

雖然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中國南北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卻也攔不住一千個網友心中早已畫出了一千幅中國地圖。

有據理力爭的“秦嶺長江分界論”,飽含辛酸的“暖氣分界論”,其中廣東人的“韶關分界論”和東北人的“山海關分界論”更是勢同水火。

秦嶺淮河一線是發明還是發現?撥開籠罩其上的雲霧,這條分界線不只是地圖上綿延千里的山河,更是貫穿中國歷史書寫的草蛇灰線。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俯瞰秦嶺。/圖蟲創意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100年前,才有南北分界線

秦淮一線兩側的地理差異被發現和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其中《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裡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語最為人所熟知。

成書於戰國的《尚書·禹貢》作為中國最早的地理綜合性地理文獻也注意到了秦淮一線的重要。儘管戰國時由於周天子式微,天下已然四分五裂,但秦嶺和淮河仍在大一統政治藍圖——九州制中佔據著重要地位。

按照設想,九州中有六個州應是通過秦淮一線來劃分的。此外,《尚書·禹貢》還記錄了分界線兩側的自然、人文差異。如竹、桔、柚多生於南側,北側雖然也有少部分水稻種植,但還是以旱糧為主。

作為華夏文明生長的靠山,西段秦嶺的地位自然無人撼動,但是東段的淮河卻陷入和長江的拉鋸戰。自唐朝中期以來,“江南”意象在政治、經濟、文化中的逐漸昭彰更是凸顯了中國人對於長江的認同正慢慢超過淮河。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2017年5月18日,江蘇省淮安市,古淮河穿城而過。/圖蟲創意

秦嶺淮河一線被扶正為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其實是很晚近的事情。

2009年,時值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一百週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曾協同地理學會發動全中國的地理學家評選出三十項“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其中名列第一的正是“秦嶺淮河一線”。

1908年,一百年前,恰好又是中國地理學會的第一任會長在著作中第一次把秦嶺淮河確定為中國的南北分界線。這位地理學家,叫張相文。

《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的地理學卷中介紹的著名地理學家共25位,其中張相文名列第三。在他之前的楊守敬為傳統的輿地學家,代表作為《水經注疏》,鄒代鈞則是地圖學家,專攻地圖繪製與印刷。在張相文之後,就是翁文灝、竺可楨等留學歐美的現代地理學家,張相文正是上承傳統,下啟新學的關鍵。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張相文(1867-1933),字蔚西,江蘇淮安人。


如果說以梁啟超為代表的新史學運動旨在讓中國的歷史跳出了王朝更替的循環,從時間上建構出一個新的現代民族國家,那麼近現代地理學的興起,則重新發現了中國,在空間上重塑國族認同。

在這一背景下,張相文先後編寫了《初等地理教科書》、《本國中等地理教科書》,首創“教科書”這一概念,刊印數量一度高達兩百萬冊,打破了當時的歷史記錄。

伴隨著張相文的教科書,領土、主權、人種、資源的概念開始進入了青年學生的心中,一個原本模糊的依靠權力距離丈量的天下,也逐漸被一個經緯網上更為清晰的中國所取代。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山脈上空。/圖蟲創意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淮線不是線

張相文在1908年出版的《地文學》一書中提出了我國近代第一個自然區劃方案,他按照當時流行的觀念把中國自然地理區域劃分為本部、滿洲、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同時在本部又以長城、秦淮線和南嶺為界分為三個自然帶。

根據張相文在《地文學》一書的序言中所說,是為了“備舉其要,以為實地應用之資”。在2009年的百年地理大發現評選中,地理學家們也認為秦淮新的意義在於“對認識自然地理規律和指導農業生產”。

由此可見,秦淮線作為中國南北分界線的確立一開始就帶有很強的實用主義色彩,強調地理學的綜合性且偏重對於自然的改造。然而,百年來,隨著中國自然氣候的變化以及經濟生產的調整,對於南北分界線的爭議不僅沒有止息,反而愈加激烈。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秦嶺生態保護區。/新京報

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的劉胤漢教授主張將南北分界線應該畫在秦嶺南坡的800米等高線處。因為在海拔800米等高線的位置,亞熱帶就已經結束了,像橘子、竹子這些亞熱帶的指示性植物已經沒有蹤影。南方的勢力範圍到這裡就結束了。

而已故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任美鍔教授卻把秦嶺看作是出現在暖溫帶的一個山系,按照這種視角,分界線南北分界線應該畫在秦嶺北坡700米等高線處。因為從北部往下俯視,整個關中盆地都是暖溫帶,但是隨著山地的上升,氣溫降低,在700米等高線處就已經是山地氣候了。

以黃秉維院士為代表的“強迫症”派則堅持南北分界線還是應該畫在秦嶺的主脊線上,因為這樣可以保持山兩側垂直自然帶的齊齊整整,方便進行南北比較。

連地位穩固的秦嶺都沒法兒消停,本來就有備胎歷史的淮河更是差點要被從分界線組合裡開除出去了。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2017年10月25日,江蘇淮安,淮河上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誌。/圖蟲創意


2008年,地處淮河最東端的淮安市興建中國南北分界線標誌引來一片罵聲,民調顯示97%的網友反對這一做法,其中不乏“扯淡”“勞民傷財”這樣的評論。

同樣位於分界線上的河南信陽、安徽蚌埠的鄉親們也坐不住了,紛紛對淮安這種獨吃獨佔的行為表示強烈譴責。

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非議,是因為淮河早已失去了往日與長江黃河分庭抗禮的神采。宋朝時,為抵抗金兵南下,宋人掘開黃河南岸。金兵沒有停下腳步,反而開了個不好的頭。

此後黃河奪淮幾乎成了歷朝歷代抗敵的保留節目,黃河所攜帶的大量泥沙在淮河下游沉積淤塞,河道逐漸消失,形成微山湖、洪澤湖等淡水湖泊與沼澤地。

今天淮河入海,靠得都是人工修建的灌溉渠,嚴格來說,曾經的淮河已經消失在金戈鐵馬裡了。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淮河邢郢渡口。/Sinopitt

其實圍繞在秦淮一線上的爭議是由於人們大都一廂情願地把分界線簡化為一條邊界清晰的線條。

廣義上的秦嶺是包含了上百座山嶺的連綿群上,而不是一座稜角分明的孤峰,河網密佈的淮河下游也早就辨識不出一個主幹道了,自然就更無法在中國地圖上找到這麼一條線能同時承載800mm等降水量線、一月零度等溫線、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分界線等比龍媽還要多的頭銜了。

2010年,蘭州大學陳全功教授帶領的團隊依靠GIS(地理信息系統)首次完成了對於中國南北分界線的完成測量,從圖中可以看到,所謂的“分界線”其實是最窄處都有26.42公里,最寬處則達到195.41公里的“分界帶”。

當然這一研究並沒有推翻秦淮線的存在,反而是進一步證實了眾多自然地理的變化臨界點確實匯聚於秦嶺淮河的周邊地區。雖然也有搖擺和偏移,但大致均未超出這一範圍。這樣看來,與其將秦嶺——淮河視為涇渭分明的界線,不如說是南北文化接觸的緩衝地帶。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站在秦嶺主脊線上向南眺望。/圖蟲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南北意識的形成與濫用

中國人的“南北意識”並非是只此一家的特產。

在意大利、美國都存在明顯的南北意識,而且和中國古代長期對於南方“蠻夷之地”的評價非常類似。

無論是“民風淳樸”德克薩斯,還是“正經生意”西西里島,南方總是以粗魯、不開化的鄉巴佬形象出現。這種南北意識往往只存在於緯度跨度大、南北差異明顯的國家。

當然有了南北差異並不宣告南北意識的同時產生,在中國“東西意識”要先於“南北意識”出現。

既有天險又有豐富水資源的秦嶺山區,曾孕育了中國最早的兩個大一統王朝。公元前221年,秦嶺北麓的秦國向東掃滅六國。公元前202年,秦嶺南麓的漢中王劉邦自西向東擊敗楚霸王項羽,建立漢朝。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位居長安的中央王朝都將函谷關作為與關外諸侯的東西分界,而秦嶺則是它們依傍的重要戰略資源。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陝西省漢中市佛坪縣,秦嶺深處的小鎮。/圖蟲

漢後歷經三國、魏晉南北朝的戰亂,大量人口開始南遷,進行南部大開發。

及至唐朝中後期,隨著江南地區從“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變成“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江南經濟追上甚至超過中原地區後,才形成了輪廓逐漸清晰的南北意識。

換言之,南北意識的出現是建立在南被北方看見的基礎上,在南方崛起之前,它始終是遊離在中原正統之外的混沌與無名。

早期的南北意識,其實是東南與西北的對立,今天富庶的嶺南地區,地理意義上絕對的南方地區在近現代之前,只是中國人眼裡流放重刑犯的不毛地而已。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北京。/wong zihoo/unsplash


如今由秦嶺淮河劃分的南北早就失去了其在政治和軍事上的意義,交通運輸和物質生活的豐盛也早就瓦解了南船北馬、南米北面的傳統。然而在人口流動頻繁、文化融通的今天,南北方作為一對刻板的對立意象,仍然如幽靈般作用於文藝作品創作之中。

2017年,曾有網友@調皮的王登科對中國民謠歌曲進行爬蟲分析,結果顯示在歌詞提到的城市中,北京作為北方城市的代表實力碾壓南方城市,成為被民謠歌手提到最多的地方。

不過比較尷尬的是,好像整個北方就一個北京一樣。而南方城市更多是以“南方”組合的方式被提到,不管是昆明還是上海,武漢還是成都,反正總是很潮溼,總是很柔軟,總是有很多瑣碎事加上一個念念不忘的南方姑娘。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秦嶺以北,我在淮河以南

武漢。/wong zihoo/unsplash

文藝創作確實離不開地方性與本土化,但這種抹去文化細節的南北意識只能淪為空洞的陳詞濫調。

誠然,秦嶺淮河大體上標識出了兩種不同的生活,但如果細細看去,無論南方北方,每一個城市都有它的瑣碎與宏大,也都有著它的堅硬與柔軟。

魯迅在《南人與北人》一文中所說,南北可以相師。分界線不應再作為一種對立與區隔的表達,在今天它更像是一面鏡子。

通過南北方的互相映照,我們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更好地認識中國的複雜與廣袤,正如百年前的先人們所做的那樣。


參考文獻:

曹婉如. (1983). 張相文與中國近代地理學的萌芽——紀念張相文逝世五十週年. 地理學報, 38(3), 105-110.

龔勝生. (1994). 《禹貢》中的秦嶺淮河地理界線.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 93-97.

何思源. (2016). 地理書寫與國家認同:清末地理教科書中的民族主義話語. 安徽史學(2), 63-78.

李小雨. (2017). 當下中國“新民謠”的“南北”意識. 大眾文藝(5).

單之薔. (2009). 南北分界線上的迷霧.中國國家地理(10),34

張偉然, & 周鵬. (2005). 唐代的南北地理分界線及相關問題.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2), 5-11.

孫文飈. (1995). 近代地理學教育先驅——張相文. 江蘇地方誌(4), 35-36.

許然. (1998). 鄒代鈞、張相文、竺可楨與我國的近代地理學. 地域研究與開發(s1), 126-129.

佚名. (2018). 秦嶺—淮河如何分割中國人的南北意識. 科學大觀園(4).H

佚名. (2018). 確立南北分界線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榜首. 科學大觀園(4).

于波. (2004). 從科學救國到佛學救世--我國近代地學先驅張相文. 自然辯證法通訊, 26(3), 84-94.

✎作者 | 蔣滬生

歡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週刊原創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