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
"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週末,跟著老樑逛許昌】

第111站:護城河二十四橋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老家許昌

文‖樑耀國

圖‖徒手逍遙(手機攝影)


護城河,亦叫城壕,它曾經是護佑許昌古城的一道屏障。在和平年代,它的防禦功能盡失,如今蝶變為許昌的一道靚麗風景,一張城市名片。

清澈碧透的水,造型迥異的橋,流光溢彩的燈,眨眼間將護城河變成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變成了東方水城威尼斯。

一聽說開通護城河夜航水上公交的消息,我就迫不及待前來,既想感受朱自清《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中描寫的“七板子”汩汩的搖槳聲,也想感受意大利威尼斯河上“貢多拉”咿咿的搖槳聲。(想看看上一站老樑逛了哪兒?歡迎點擊以鏈接:倘若許昌此寺壁畫保存至今,肯定價值連城

夜幕的拉鍊即將拉上時,我在春秋碼頭欣喜地登上了夜航的船。船烏黑的頂,鏤空的窗,鐵紅的身,木質的椅,古韻十足。坐在略顯擁擠的船倉裡,環顧同船人,臉上皆掛著興奮新奇的表情。

也難怪,夜航水上公交開通這麼久,想乘船的人見天晚上都會在碼頭排起老長的隊,今晚坐上頭一班,也算幸事一樁,咋能不高興。

"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週末,跟著老樑逛許昌】

第111站:護城河二十四橋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老家許昌

文‖樑耀國

圖‖徒手逍遙(手機攝影)


護城河,亦叫城壕,它曾經是護佑許昌古城的一道屏障。在和平年代,它的防禦功能盡失,如今蝶變為許昌的一道靚麗風景,一張城市名片。

清澈碧透的水,造型迥異的橋,流光溢彩的燈,眨眼間將護城河變成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變成了東方水城威尼斯。

一聽說開通護城河夜航水上公交的消息,我就迫不及待前來,既想感受朱自清《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中描寫的“七板子”汩汩的搖槳聲,也想感受意大利威尼斯河上“貢多拉”咿咿的搖槳聲。(想看看上一站老樑逛了哪兒?歡迎點擊以鏈接:倘若許昌此寺壁畫保存至今,肯定價值連城

夜幕的拉鍊即將拉上時,我在春秋碼頭欣喜地登上了夜航的船。船烏黑的頂,鏤空的窗,鐵紅的身,木質的椅,古韻十足。坐在略顯擁擠的船倉裡,環顧同船人,臉上皆掛著興奮新奇的表情。

也難怪,夜航水上公交開通這麼久,想乘船的人見天晚上都會在碼頭排起老長的隊,今晚坐上頭一班,也算幸事一樁,咋能不高興。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春秋橋是混凝土澆注的單體拱橋,橋齡恐將二十年了。之所以選春秋橋作為碼頭,作為水上公交的起點和終點,想必自有道理。面對林總理由,最充足、最具說服力的莫過於它毗鄰春秋廣場,遙望關宅和文廟,自古以來,這裡便是許昌的經濟文化中心。

翻閱中國歷史不難發現,許昌能在上面濃墨重彩地寫上一筆,有兩個歷史人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是曹操,一個是關羽。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虎踞許昌25年,聞名遐邇。關羽虎落平川,為正視聽秉燭夜讀《春秋》,既保住了自己一世英名,也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倒船,調頭,開船。船徐徐開動,原本平靜的水面上,漸漸蕩起漣漪,光影瞬時變得迷離起來,一會兒像一河的綠寶石,一會兒像一河的藍寶石,一會兒又像一河的金鑽。看著看著,眼花了,頭暈了,恍惚間,自己彷彿飛離凡塵,置身於仙界的水晶宮。

船依逆時針方向往東沒走多遠,便是赫赫有名的蓮花灣。

這裡一年四季被老年朋友佔領,無論是蓮花滿河的盛夏,還是冰封河面的隆冬,他們習慣齊聚於此,或唱戲,或聽戲,或打牌,或下棋,或聊天,或遛鳥,隨性玩耍,怡然自得,故這裡是老年人的樂園。

其實,蓮花灣也是南護城河和東護城河的交匯處,拐過去,就是微微穹窿的春水橋。過去,河水靠直徑約一米粗的水泥管連通,行舟過船,想都別想。現在好了,船在橋下行,車在橋上過,各行其道,相安無事,著實方便了百姓。

"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週末,跟著老樑逛許昌】

第111站:護城河二十四橋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老家許昌

文‖樑耀國

圖‖徒手逍遙(手機攝影)


護城河,亦叫城壕,它曾經是護佑許昌古城的一道屏障。在和平年代,它的防禦功能盡失,如今蝶變為許昌的一道靚麗風景,一張城市名片。

清澈碧透的水,造型迥異的橋,流光溢彩的燈,眨眼間將護城河變成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變成了東方水城威尼斯。

一聽說開通護城河夜航水上公交的消息,我就迫不及待前來,既想感受朱自清《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中描寫的“七板子”汩汩的搖槳聲,也想感受意大利威尼斯河上“貢多拉”咿咿的搖槳聲。(想看看上一站老樑逛了哪兒?歡迎點擊以鏈接:倘若許昌此寺壁畫保存至今,肯定價值連城

夜幕的拉鍊即將拉上時,我在春秋碼頭欣喜地登上了夜航的船。船烏黑的頂,鏤空的窗,鐵紅的身,木質的椅,古韻十足。坐在略顯擁擠的船倉裡,環顧同船人,臉上皆掛著興奮新奇的表情。

也難怪,夜航水上公交開通這麼久,想乘船的人見天晚上都會在碼頭排起老長的隊,今晚坐上頭一班,也算幸事一樁,咋能不高興。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春秋橋是混凝土澆注的單體拱橋,橋齡恐將二十年了。之所以選春秋橋作為碼頭,作為水上公交的起點和終點,想必自有道理。面對林總理由,最充足、最具說服力的莫過於它毗鄰春秋廣場,遙望關宅和文廟,自古以來,這裡便是許昌的經濟文化中心。

翻閱中國歷史不難發現,許昌能在上面濃墨重彩地寫上一筆,有兩個歷史人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是曹操,一個是關羽。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虎踞許昌25年,聞名遐邇。關羽虎落平川,為正視聽秉燭夜讀《春秋》,既保住了自己一世英名,也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倒船,調頭,開船。船徐徐開動,原本平靜的水面上,漸漸蕩起漣漪,光影瞬時變得迷離起來,一會兒像一河的綠寶石,一會兒像一河的藍寶石,一會兒又像一河的金鑽。看著看著,眼花了,頭暈了,恍惚間,自己彷彿飛離凡塵,置身於仙界的水晶宮。

船依逆時針方向往東沒走多遠,便是赫赫有名的蓮花灣。

這裡一年四季被老年朋友佔領,無論是蓮花滿河的盛夏,還是冰封河面的隆冬,他們習慣齊聚於此,或唱戲,或聽戲,或打牌,或下棋,或聊天,或遛鳥,隨性玩耍,怡然自得,故這裡是老年人的樂園。

其實,蓮花灣也是南護城河和東護城河的交匯處,拐過去,就是微微穹窿的春水橋。過去,河水靠直徑約一米粗的水泥管連通,行舟過船,想都別想。現在好了,船在橋下行,車在橋上過,各行其道,相安無事,著實方便了百姓。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至於春水橋橋名,是取自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詩,還是取自冰心老人的同名詩集《春水》,不得而知。不過春水這個名字,起的蠻好蠻有詩意的,我喜歡。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剛來許昌,就住在東護城河西岸的老七中校園裡。我清楚記得,城河兩岸到處是排汙口,學校教職工的生活汙水往裡排,住在周邊居民的生活汙水也往裡排,河水又不流通,不更換,致使河水黑得像醬油。冬天還好些,一到夏天,蚊蠅滋生,臭氣熏天。

每每下雨前夕,河水一旦缺氧,水面上漂一層一拃來長的鯽魚,用網兜撈上來後,放進清水盆裡,讓它吐肚裡的穢物。差不多過了一星期,鯽魚吐出來的東西仍舊黢黑,看著都噁心,誰還敢吃?只好把它們重新倒進河裡。

思想分神的片刻功夫,船已行至文會橋下。先前的文會橋,由城牆上拆下來的石磙做橋墩,青石條做橋面,又窄又簡陋。夏日逢連雨天,河水就會漫過橋面,文會街的居民要想到河東岸種地,只能涉水過去。

深秋的夜晚,駐紮察院的解放軍時常匍匐在該橋東北角的溝坎上,練習射擊,“咔嚓咔嚓”的扣扳機聲,在那個草木皆兵的年代,讓我們一幫看稀罕的小孩子聽得熱血沸騰。

"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週末,跟著老樑逛許昌】

第111站:護城河二十四橋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老家許昌

文‖樑耀國

圖‖徒手逍遙(手機攝影)


護城河,亦叫城壕,它曾經是護佑許昌古城的一道屏障。在和平年代,它的防禦功能盡失,如今蝶變為許昌的一道靚麗風景,一張城市名片。

清澈碧透的水,造型迥異的橋,流光溢彩的燈,眨眼間將護城河變成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變成了東方水城威尼斯。

一聽說開通護城河夜航水上公交的消息,我就迫不及待前來,既想感受朱自清《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中描寫的“七板子”汩汩的搖槳聲,也想感受意大利威尼斯河上“貢多拉”咿咿的搖槳聲。(想看看上一站老樑逛了哪兒?歡迎點擊以鏈接:倘若許昌此寺壁畫保存至今,肯定價值連城

夜幕的拉鍊即將拉上時,我在春秋碼頭欣喜地登上了夜航的船。船烏黑的頂,鏤空的窗,鐵紅的身,木質的椅,古韻十足。坐在略顯擁擠的船倉裡,環顧同船人,臉上皆掛著興奮新奇的表情。

也難怪,夜航水上公交開通這麼久,想乘船的人見天晚上都會在碼頭排起老長的隊,今晚坐上頭一班,也算幸事一樁,咋能不高興。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春秋橋是混凝土澆注的單體拱橋,橋齡恐將二十年了。之所以選春秋橋作為碼頭,作為水上公交的起點和終點,想必自有道理。面對林總理由,最充足、最具說服力的莫過於它毗鄰春秋廣場,遙望關宅和文廟,自古以來,這裡便是許昌的經濟文化中心。

翻閱中國歷史不難發現,許昌能在上面濃墨重彩地寫上一筆,有兩個歷史人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是曹操,一個是關羽。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虎踞許昌25年,聞名遐邇。關羽虎落平川,為正視聽秉燭夜讀《春秋》,既保住了自己一世英名,也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倒船,調頭,開船。船徐徐開動,原本平靜的水面上,漸漸蕩起漣漪,光影瞬時變得迷離起來,一會兒像一河的綠寶石,一會兒像一河的藍寶石,一會兒又像一河的金鑽。看著看著,眼花了,頭暈了,恍惚間,自己彷彿飛離凡塵,置身於仙界的水晶宮。

船依逆時針方向往東沒走多遠,便是赫赫有名的蓮花灣。

這裡一年四季被老年朋友佔領,無論是蓮花滿河的盛夏,還是冰封河面的隆冬,他們習慣齊聚於此,或唱戲,或聽戲,或打牌,或下棋,或聊天,或遛鳥,隨性玩耍,怡然自得,故這裡是老年人的樂園。

其實,蓮花灣也是南護城河和東護城河的交匯處,拐過去,就是微微穹窿的春水橋。過去,河水靠直徑約一米粗的水泥管連通,行舟過船,想都別想。現在好了,船在橋下行,車在橋上過,各行其道,相安無事,著實方便了百姓。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至於春水橋橋名,是取自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詩,還是取自冰心老人的同名詩集《春水》,不得而知。不過春水這個名字,起的蠻好蠻有詩意的,我喜歡。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剛來許昌,就住在東護城河西岸的老七中校園裡。我清楚記得,城河兩岸到處是排汙口,學校教職工的生活汙水往裡排,住在周邊居民的生活汙水也往裡排,河水又不流通,不更換,致使河水黑得像醬油。冬天還好些,一到夏天,蚊蠅滋生,臭氣熏天。

每每下雨前夕,河水一旦缺氧,水面上漂一層一拃來長的鯽魚,用網兜撈上來後,放進清水盆裡,讓它吐肚裡的穢物。差不多過了一星期,鯽魚吐出來的東西仍舊黢黑,看著都噁心,誰還敢吃?只好把它們重新倒進河裡。

思想分神的片刻功夫,船已行至文會橋下。先前的文會橋,由城牆上拆下來的石磙做橋墩,青石條做橋面,又窄又簡陋。夏日逢連雨天,河水就會漫過橋面,文會街的居民要想到河東岸種地,只能涉水過去。

深秋的夜晚,駐紮察院的解放軍時常匍匐在該橋東北角的溝坎上,練習射擊,“咔嚓咔嚓”的扣扳機聲,在那個草木皆兵的年代,讓我們一幫看稀罕的小孩子聽得熱血沸騰。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文會橋第一次改造,大概是1980年前後,橋身用青磚砌就,橋雖說高了寬了,但整體看上去非常笨拙,就像當時的人,穩重但缺乏靈氣。文會橋第二次改造是在2015年,這一次,華麗轉身,變身為令人眼前一亮的俏佳人。

文會橋北邊,新修一座步行橋,小巧又單薄,只是名字好像起得不對,明明架在東護城河上,怎麼能叫南順河橋?依我看,叫東護城河南橋更合適。如果這樣的話,東關橋北邊的北順河橋,自然應該改為東護城河北橋。

過去,我一直鬧不明白,東關橋以西為啥叫東大街,以東則叫東關大街,詢問父親方知,不管是東關橋、西關橋,還是南關橋、北關橋,解放前皆為這座城池的四個關隘。城裡城外,以此為界。

若干年前,市政府遷至東區,東關橋就成了連接老城和新城的咽喉要地,呈幾何數增長的小轎車在上下班高峰時段,經常把橋上堵得水洩不通,南來的不能北往,東奔的不能西走。

水上公交的開通,可以以船代車,可以以船代步,即使這一問題不能迎刃而解,起碼能緩釋目前的糟糕狀況,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

"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週末,跟著老樑逛許昌】

第111站:護城河二十四橋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老家許昌

文‖樑耀國

圖‖徒手逍遙(手機攝影)


護城河,亦叫城壕,它曾經是護佑許昌古城的一道屏障。在和平年代,它的防禦功能盡失,如今蝶變為許昌的一道靚麗風景,一張城市名片。

清澈碧透的水,造型迥異的橋,流光溢彩的燈,眨眼間將護城河變成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變成了東方水城威尼斯。

一聽說開通護城河夜航水上公交的消息,我就迫不及待前來,既想感受朱自清《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中描寫的“七板子”汩汩的搖槳聲,也想感受意大利威尼斯河上“貢多拉”咿咿的搖槳聲。(想看看上一站老樑逛了哪兒?歡迎點擊以鏈接:倘若許昌此寺壁畫保存至今,肯定價值連城

夜幕的拉鍊即將拉上時,我在春秋碼頭欣喜地登上了夜航的船。船烏黑的頂,鏤空的窗,鐵紅的身,木質的椅,古韻十足。坐在略顯擁擠的船倉裡,環顧同船人,臉上皆掛著興奮新奇的表情。

也難怪,夜航水上公交開通這麼久,想乘船的人見天晚上都會在碼頭排起老長的隊,今晚坐上頭一班,也算幸事一樁,咋能不高興。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春秋橋是混凝土澆注的單體拱橋,橋齡恐將二十年了。之所以選春秋橋作為碼頭,作為水上公交的起點和終點,想必自有道理。面對林總理由,最充足、最具說服力的莫過於它毗鄰春秋廣場,遙望關宅和文廟,自古以來,這裡便是許昌的經濟文化中心。

翻閱中國歷史不難發現,許昌能在上面濃墨重彩地寫上一筆,有兩個歷史人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是曹操,一個是關羽。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虎踞許昌25年,聞名遐邇。關羽虎落平川,為正視聽秉燭夜讀《春秋》,既保住了自己一世英名,也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倒船,調頭,開船。船徐徐開動,原本平靜的水面上,漸漸蕩起漣漪,光影瞬時變得迷離起來,一會兒像一河的綠寶石,一會兒像一河的藍寶石,一會兒又像一河的金鑽。看著看著,眼花了,頭暈了,恍惚間,自己彷彿飛離凡塵,置身於仙界的水晶宮。

船依逆時針方向往東沒走多遠,便是赫赫有名的蓮花灣。

這裡一年四季被老年朋友佔領,無論是蓮花滿河的盛夏,還是冰封河面的隆冬,他們習慣齊聚於此,或唱戲,或聽戲,或打牌,或下棋,或聊天,或遛鳥,隨性玩耍,怡然自得,故這裡是老年人的樂園。

其實,蓮花灣也是南護城河和東護城河的交匯處,拐過去,就是微微穹窿的春水橋。過去,河水靠直徑約一米粗的水泥管連通,行舟過船,想都別想。現在好了,船在橋下行,車在橋上過,各行其道,相安無事,著實方便了百姓。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至於春水橋橋名,是取自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詩,還是取自冰心老人的同名詩集《春水》,不得而知。不過春水這個名字,起的蠻好蠻有詩意的,我喜歡。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剛來許昌,就住在東護城河西岸的老七中校園裡。我清楚記得,城河兩岸到處是排汙口,學校教職工的生活汙水往裡排,住在周邊居民的生活汙水也往裡排,河水又不流通,不更換,致使河水黑得像醬油。冬天還好些,一到夏天,蚊蠅滋生,臭氣熏天。

每每下雨前夕,河水一旦缺氧,水面上漂一層一拃來長的鯽魚,用網兜撈上來後,放進清水盆裡,讓它吐肚裡的穢物。差不多過了一星期,鯽魚吐出來的東西仍舊黢黑,看著都噁心,誰還敢吃?只好把它們重新倒進河裡。

思想分神的片刻功夫,船已行至文會橋下。先前的文會橋,由城牆上拆下來的石磙做橋墩,青石條做橋面,又窄又簡陋。夏日逢連雨天,河水就會漫過橋面,文會街的居民要想到河東岸種地,只能涉水過去。

深秋的夜晚,駐紮察院的解放軍時常匍匐在該橋東北角的溝坎上,練習射擊,“咔嚓咔嚓”的扣扳機聲,在那個草木皆兵的年代,讓我們一幫看稀罕的小孩子聽得熱血沸騰。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文會橋第一次改造,大概是1980年前後,橋身用青磚砌就,橋雖說高了寬了,但整體看上去非常笨拙,就像當時的人,穩重但缺乏靈氣。文會橋第二次改造是在2015年,這一次,華麗轉身,變身為令人眼前一亮的俏佳人。

文會橋北邊,新修一座步行橋,小巧又單薄,只是名字好像起得不對,明明架在東護城河上,怎麼能叫南順河橋?依我看,叫東護城河南橋更合適。如果這樣的話,東關橋北邊的北順河橋,自然應該改為東護城河北橋。

過去,我一直鬧不明白,東關橋以西為啥叫東大街,以東則叫東關大街,詢問父親方知,不管是東關橋、西關橋,還是南關橋、北關橋,解放前皆為這座城池的四個關隘。城裡城外,以此為界。

若干年前,市政府遷至東區,東關橋就成了連接老城和新城的咽喉要地,呈幾何數增長的小轎車在上下班高峰時段,經常把橋上堵得水洩不通,南來的不能北往,東奔的不能西走。

水上公交的開通,可以以船代車,可以以船代步,即使這一問題不能迎刃而解,起碼能緩釋目前的糟糕狀況,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東關橋東北角,原是東關大隊麵粉廠。我和妹子剛被父親接到許昌上學那會兒,還是農村戶口,要是吃高價糧,指望父親的工資根本不夠。為了解決一家人的吃飯問題,每年麥收後,從舞陽老家拉來千把斤麥子,存進這家麵粉廠,隨吃隨取,也很方便。

把麥子從老家拉到許昌,這活看似輕鬆,真做起來,既耗精力,也耗體力,但父母從無怨言。這種情況持續到1985年,全家農轉非以後,才不這麼折騰,父母也總算為這事鬆了口氣。

過了北順河橋,就是東城牆橋。曾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壘起的巍峨城牆,被簡單粗暴地夷為平地以後,居住在城東北角的居民為便於自己出行,就在此處架起一座磚砌小橋。因橋孔低,過不了船,去年被拆除重建,外形從一孔平橋變身為一孔拱橋。

新橋修成後,非但沒有引來附近居民的讚譽,反而招致怨聲載道。究其緣由,橋拱得太高了,老年人步行過橋都困難,更別提開車騎車了。要想開車騎車去東區,必須繞行一里多地,或走東關橋,或走北關橋。你說這種變好事為壞事的改造,百姓能買賬?就這座橋,也許是整個護城河環通改造的最大敗筆。

說起北關橋,我對它最有感情。老婆懷孕那會兒,嘴饞,卻吃不起山珍海味,我們晚上悠到橋頭,給她或是要碗魚湯,或是要碗餛飩,或是要碗雞丁米線就能打發住。有了兒子後,我隔三差五帶他來這裡吃熱豆腐,喝武陟油茶。

"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週末,跟著老樑逛許昌】

第111站:護城河二十四橋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老家許昌

文‖樑耀國

圖‖徒手逍遙(手機攝影)


護城河,亦叫城壕,它曾經是護佑許昌古城的一道屏障。在和平年代,它的防禦功能盡失,如今蝶變為許昌的一道靚麗風景,一張城市名片。

清澈碧透的水,造型迥異的橋,流光溢彩的燈,眨眼間將護城河變成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變成了東方水城威尼斯。

一聽說開通護城河夜航水上公交的消息,我就迫不及待前來,既想感受朱自清《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中描寫的“七板子”汩汩的搖槳聲,也想感受意大利威尼斯河上“貢多拉”咿咿的搖槳聲。(想看看上一站老樑逛了哪兒?歡迎點擊以鏈接:倘若許昌此寺壁畫保存至今,肯定價值連城

夜幕的拉鍊即將拉上時,我在春秋碼頭欣喜地登上了夜航的船。船烏黑的頂,鏤空的窗,鐵紅的身,木質的椅,古韻十足。坐在略顯擁擠的船倉裡,環顧同船人,臉上皆掛著興奮新奇的表情。

也難怪,夜航水上公交開通這麼久,想乘船的人見天晚上都會在碼頭排起老長的隊,今晚坐上頭一班,也算幸事一樁,咋能不高興。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春秋橋是混凝土澆注的單體拱橋,橋齡恐將二十年了。之所以選春秋橋作為碼頭,作為水上公交的起點和終點,想必自有道理。面對林總理由,最充足、最具說服力的莫過於它毗鄰春秋廣場,遙望關宅和文廟,自古以來,這裡便是許昌的經濟文化中心。

翻閱中國歷史不難發現,許昌能在上面濃墨重彩地寫上一筆,有兩個歷史人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是曹操,一個是關羽。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虎踞許昌25年,聞名遐邇。關羽虎落平川,為正視聽秉燭夜讀《春秋》,既保住了自己一世英名,也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倒船,調頭,開船。船徐徐開動,原本平靜的水面上,漸漸蕩起漣漪,光影瞬時變得迷離起來,一會兒像一河的綠寶石,一會兒像一河的藍寶石,一會兒又像一河的金鑽。看著看著,眼花了,頭暈了,恍惚間,自己彷彿飛離凡塵,置身於仙界的水晶宮。

船依逆時針方向往東沒走多遠,便是赫赫有名的蓮花灣。

這裡一年四季被老年朋友佔領,無論是蓮花滿河的盛夏,還是冰封河面的隆冬,他們習慣齊聚於此,或唱戲,或聽戲,或打牌,或下棋,或聊天,或遛鳥,隨性玩耍,怡然自得,故這裡是老年人的樂園。

其實,蓮花灣也是南護城河和東護城河的交匯處,拐過去,就是微微穹窿的春水橋。過去,河水靠直徑約一米粗的水泥管連通,行舟過船,想都別想。現在好了,船在橋下行,車在橋上過,各行其道,相安無事,著實方便了百姓。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至於春水橋橋名,是取自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詩,還是取自冰心老人的同名詩集《春水》,不得而知。不過春水這個名字,起的蠻好蠻有詩意的,我喜歡。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剛來許昌,就住在東護城河西岸的老七中校園裡。我清楚記得,城河兩岸到處是排汙口,學校教職工的生活汙水往裡排,住在周邊居民的生活汙水也往裡排,河水又不流通,不更換,致使河水黑得像醬油。冬天還好些,一到夏天,蚊蠅滋生,臭氣熏天。

每每下雨前夕,河水一旦缺氧,水面上漂一層一拃來長的鯽魚,用網兜撈上來後,放進清水盆裡,讓它吐肚裡的穢物。差不多過了一星期,鯽魚吐出來的東西仍舊黢黑,看著都噁心,誰還敢吃?只好把它們重新倒進河裡。

思想分神的片刻功夫,船已行至文會橋下。先前的文會橋,由城牆上拆下來的石磙做橋墩,青石條做橋面,又窄又簡陋。夏日逢連雨天,河水就會漫過橋面,文會街的居民要想到河東岸種地,只能涉水過去。

深秋的夜晚,駐紮察院的解放軍時常匍匐在該橋東北角的溝坎上,練習射擊,“咔嚓咔嚓”的扣扳機聲,在那個草木皆兵的年代,讓我們一幫看稀罕的小孩子聽得熱血沸騰。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文會橋第一次改造,大概是1980年前後,橋身用青磚砌就,橋雖說高了寬了,但整體看上去非常笨拙,就像當時的人,穩重但缺乏靈氣。文會橋第二次改造是在2015年,這一次,華麗轉身,變身為令人眼前一亮的俏佳人。

文會橋北邊,新修一座步行橋,小巧又單薄,只是名字好像起得不對,明明架在東護城河上,怎麼能叫南順河橋?依我看,叫東護城河南橋更合適。如果這樣的話,東關橋北邊的北順河橋,自然應該改為東護城河北橋。

過去,我一直鬧不明白,東關橋以西為啥叫東大街,以東則叫東關大街,詢問父親方知,不管是東關橋、西關橋,還是南關橋、北關橋,解放前皆為這座城池的四個關隘。城裡城外,以此為界。

若干年前,市政府遷至東區,東關橋就成了連接老城和新城的咽喉要地,呈幾何數增長的小轎車在上下班高峰時段,經常把橋上堵得水洩不通,南來的不能北往,東奔的不能西走。

水上公交的開通,可以以船代車,可以以船代步,即使這一問題不能迎刃而解,起碼能緩釋目前的糟糕狀況,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東關橋東北角,原是東關大隊麵粉廠。我和妹子剛被父親接到許昌上學那會兒,還是農村戶口,要是吃高價糧,指望父親的工資根本不夠。為了解決一家人的吃飯問題,每年麥收後,從舞陽老家拉來千把斤麥子,存進這家麵粉廠,隨吃隨取,也很方便。

把麥子從老家拉到許昌,這活看似輕鬆,真做起來,既耗精力,也耗體力,但父母從無怨言。這種情況持續到1985年,全家農轉非以後,才不這麼折騰,父母也總算為這事鬆了口氣。

過了北順河橋,就是東城牆橋。曾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壘起的巍峨城牆,被簡單粗暴地夷為平地以後,居住在城東北角的居民為便於自己出行,就在此處架起一座磚砌小橋。因橋孔低,過不了船,去年被拆除重建,外形從一孔平橋變身為一孔拱橋。

新橋修成後,非但沒有引來附近居民的讚譽,反而招致怨聲載道。究其緣由,橋拱得太高了,老年人步行過橋都困難,更別提開車騎車了。要想開車騎車去東區,必須繞行一里多地,或走東關橋,或走北關橋。你說這種變好事為壞事的改造,百姓能買賬?就這座橋,也許是整個護城河環通改造的最大敗筆。

說起北關橋,我對它最有感情。老婆懷孕那會兒,嘴饞,卻吃不起山珍海味,我們晚上悠到橋頭,給她或是要碗魚湯,或是要碗餛飩,或是要碗雞丁米線就能打發住。有了兒子後,我隔三差五帶他來這裡吃熱豆腐,喝武陟油茶。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時至今日,我依然喜歡光顧這裡,買小攤上的河街豆腐,買小攤上的花生醬豆。偶爾,也會喊三五酒友,到在這兒經營快二十年的“沒名酒菜”攤上一坐,要幾個涼菜,開懷暢飲,一醉方休。

長一公里多的北護城河上,只有區區兩座橋,一座叫北關橋,剛才已經寫過,另一座叫清虛橋。我來許昌逾四十年,其中三十年都住在清虛橋周圍,先是魏都區教研室,接著是許昌高中,再後來是四通府苑。住之越久,喜歡越甚。

此橋起名清虛橋,源於它正對著清虛街,清虛街西側,曾有清虛觀一座。不誇張地說,清虛橋是許昌的文化中心之一,其東北角是許昌高中,西南角是許昌市第一中學,西北角是健康路小學。小學、初中、高中,像三國時期的魏蜀吳,呈三足鼎立之勢,由是烘托出濃濃的文化氛圍。

一入西湖公園,河道突然變窄了。拐過一個胳膊肘彎,臥虎橋赫然凌駕於眼前。

相傳,唐代畫聖吳道子從禹州雲遊至許昌後,住在今洞上村,以賣畫為生。一日畫一臥虎,正要收筆,這大蟲活了,躍下畫布,張著血盆大口,朝這邊疾奔而來。吳道子追到此地,情急之下撕了手中的畫布,這一撕不當緊,猛虎瞬間不見了蹤影,臥虎橋由此而來。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巧的是,船一到橋下,沉悶的虎嘯聲從動物園裡傳來,我還以為吳道子的老虎顯靈了,嚇得出了一身冷汗。

"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週末,跟著老樑逛許昌】

第111站:護城河二十四橋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老家許昌

文‖樑耀國

圖‖徒手逍遙(手機攝影)


護城河,亦叫城壕,它曾經是護佑許昌古城的一道屏障。在和平年代,它的防禦功能盡失,如今蝶變為許昌的一道靚麗風景,一張城市名片。

清澈碧透的水,造型迥異的橋,流光溢彩的燈,眨眼間將護城河變成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變成了東方水城威尼斯。

一聽說開通護城河夜航水上公交的消息,我就迫不及待前來,既想感受朱自清《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中描寫的“七板子”汩汩的搖槳聲,也想感受意大利威尼斯河上“貢多拉”咿咿的搖槳聲。(想看看上一站老樑逛了哪兒?歡迎點擊以鏈接:倘若許昌此寺壁畫保存至今,肯定價值連城

夜幕的拉鍊即將拉上時,我在春秋碼頭欣喜地登上了夜航的船。船烏黑的頂,鏤空的窗,鐵紅的身,木質的椅,古韻十足。坐在略顯擁擠的船倉裡,環顧同船人,臉上皆掛著興奮新奇的表情。

也難怪,夜航水上公交開通這麼久,想乘船的人見天晚上都會在碼頭排起老長的隊,今晚坐上頭一班,也算幸事一樁,咋能不高興。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春秋橋是混凝土澆注的單體拱橋,橋齡恐將二十年了。之所以選春秋橋作為碼頭,作為水上公交的起點和終點,想必自有道理。面對林總理由,最充足、最具說服力的莫過於它毗鄰春秋廣場,遙望關宅和文廟,自古以來,這裡便是許昌的經濟文化中心。

翻閱中國歷史不難發現,許昌能在上面濃墨重彩地寫上一筆,有兩個歷史人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是曹操,一個是關羽。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虎踞許昌25年,聞名遐邇。關羽虎落平川,為正視聽秉燭夜讀《春秋》,既保住了自己一世英名,也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倒船,調頭,開船。船徐徐開動,原本平靜的水面上,漸漸蕩起漣漪,光影瞬時變得迷離起來,一會兒像一河的綠寶石,一會兒像一河的藍寶石,一會兒又像一河的金鑽。看著看著,眼花了,頭暈了,恍惚間,自己彷彿飛離凡塵,置身於仙界的水晶宮。

船依逆時針方向往東沒走多遠,便是赫赫有名的蓮花灣。

這裡一年四季被老年朋友佔領,無論是蓮花滿河的盛夏,還是冰封河面的隆冬,他們習慣齊聚於此,或唱戲,或聽戲,或打牌,或下棋,或聊天,或遛鳥,隨性玩耍,怡然自得,故這裡是老年人的樂園。

其實,蓮花灣也是南護城河和東護城河的交匯處,拐過去,就是微微穹窿的春水橋。過去,河水靠直徑約一米粗的水泥管連通,行舟過船,想都別想。現在好了,船在橋下行,車在橋上過,各行其道,相安無事,著實方便了百姓。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至於春水橋橋名,是取自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詩,還是取自冰心老人的同名詩集《春水》,不得而知。不過春水這個名字,起的蠻好蠻有詩意的,我喜歡。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剛來許昌,就住在東護城河西岸的老七中校園裡。我清楚記得,城河兩岸到處是排汙口,學校教職工的生活汙水往裡排,住在周邊居民的生活汙水也往裡排,河水又不流通,不更換,致使河水黑得像醬油。冬天還好些,一到夏天,蚊蠅滋生,臭氣熏天。

每每下雨前夕,河水一旦缺氧,水面上漂一層一拃來長的鯽魚,用網兜撈上來後,放進清水盆裡,讓它吐肚裡的穢物。差不多過了一星期,鯽魚吐出來的東西仍舊黢黑,看著都噁心,誰還敢吃?只好把它們重新倒進河裡。

思想分神的片刻功夫,船已行至文會橋下。先前的文會橋,由城牆上拆下來的石磙做橋墩,青石條做橋面,又窄又簡陋。夏日逢連雨天,河水就會漫過橋面,文會街的居民要想到河東岸種地,只能涉水過去。

深秋的夜晚,駐紮察院的解放軍時常匍匐在該橋東北角的溝坎上,練習射擊,“咔嚓咔嚓”的扣扳機聲,在那個草木皆兵的年代,讓我們一幫看稀罕的小孩子聽得熱血沸騰。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文會橋第一次改造,大概是1980年前後,橋身用青磚砌就,橋雖說高了寬了,但整體看上去非常笨拙,就像當時的人,穩重但缺乏靈氣。文會橋第二次改造是在2015年,這一次,華麗轉身,變身為令人眼前一亮的俏佳人。

文會橋北邊,新修一座步行橋,小巧又單薄,只是名字好像起得不對,明明架在東護城河上,怎麼能叫南順河橋?依我看,叫東護城河南橋更合適。如果這樣的話,東關橋北邊的北順河橋,自然應該改為東護城河北橋。

過去,我一直鬧不明白,東關橋以西為啥叫東大街,以東則叫東關大街,詢問父親方知,不管是東關橋、西關橋,還是南關橋、北關橋,解放前皆為這座城池的四個關隘。城裡城外,以此為界。

若干年前,市政府遷至東區,東關橋就成了連接老城和新城的咽喉要地,呈幾何數增長的小轎車在上下班高峰時段,經常把橋上堵得水洩不通,南來的不能北往,東奔的不能西走。

水上公交的開通,可以以船代車,可以以船代步,即使這一問題不能迎刃而解,起碼能緩釋目前的糟糕狀況,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東關橋東北角,原是東關大隊麵粉廠。我和妹子剛被父親接到許昌上學那會兒,還是農村戶口,要是吃高價糧,指望父親的工資根本不夠。為了解決一家人的吃飯問題,每年麥收後,從舞陽老家拉來千把斤麥子,存進這家麵粉廠,隨吃隨取,也很方便。

把麥子從老家拉到許昌,這活看似輕鬆,真做起來,既耗精力,也耗體力,但父母從無怨言。這種情況持續到1985年,全家農轉非以後,才不這麼折騰,父母也總算為這事鬆了口氣。

過了北順河橋,就是東城牆橋。曾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壘起的巍峨城牆,被簡單粗暴地夷為平地以後,居住在城東北角的居民為便於自己出行,就在此處架起一座磚砌小橋。因橋孔低,過不了船,去年被拆除重建,外形從一孔平橋變身為一孔拱橋。

新橋修成後,非但沒有引來附近居民的讚譽,反而招致怨聲載道。究其緣由,橋拱得太高了,老年人步行過橋都困難,更別提開車騎車了。要想開車騎車去東區,必須繞行一里多地,或走東關橋,或走北關橋。你說這種變好事為壞事的改造,百姓能買賬?就這座橋,也許是整個護城河環通改造的最大敗筆。

說起北關橋,我對它最有感情。老婆懷孕那會兒,嘴饞,卻吃不起山珍海味,我們晚上悠到橋頭,給她或是要碗魚湯,或是要碗餛飩,或是要碗雞丁米線就能打發住。有了兒子後,我隔三差五帶他來這裡吃熱豆腐,喝武陟油茶。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時至今日,我依然喜歡光顧這裡,買小攤上的河街豆腐,買小攤上的花生醬豆。偶爾,也會喊三五酒友,到在這兒經營快二十年的“沒名酒菜”攤上一坐,要幾個涼菜,開懷暢飲,一醉方休。

長一公里多的北護城河上,只有區區兩座橋,一座叫北關橋,剛才已經寫過,另一座叫清虛橋。我來許昌逾四十年,其中三十年都住在清虛橋周圍,先是魏都區教研室,接著是許昌高中,再後來是四通府苑。住之越久,喜歡越甚。

此橋起名清虛橋,源於它正對著清虛街,清虛街西側,曾有清虛觀一座。不誇張地說,清虛橋是許昌的文化中心之一,其東北角是許昌高中,西南角是許昌市第一中學,西北角是健康路小學。小學、初中、高中,像三國時期的魏蜀吳,呈三足鼎立之勢,由是烘托出濃濃的文化氛圍。

一入西湖公園,河道突然變窄了。拐過一個胳膊肘彎,臥虎橋赫然凌駕於眼前。

相傳,唐代畫聖吳道子從禹州雲遊至許昌後,住在今洞上村,以賣畫為生。一日畫一臥虎,正要收筆,這大蟲活了,躍下畫布,張著血盆大口,朝這邊疾奔而來。吳道子追到此地,情急之下撕了手中的畫布,這一撕不當緊,猛虎瞬間不見了蹤影,臥虎橋由此而來。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巧的是,船一到橋下,沉悶的虎嘯聲從動物園裡傳來,我還以為吳道子的老虎顯靈了,嚇得出了一身冷汗。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煙波橋這個名字,起得非常貼切,因為它的北面是方形的荷塘,南面是小西湖湖面。

雨後的夏日,荷塘裡蛙聲一片,紅的白的荷花點綴於碧翠的荷葉間。小風拂過,荷葉上晶瑩剔透的雨珠,滾著滾著,一骨碌跌進湖裡,砸出一圈套一圈的漣漪,驚得“水拖車”們連忙跑開了。

橋南邊,水煙浩渺的湖面上,紅男綠女泛舟湖上,或竊竊私語,或笑聲朗朗,盡情享受其中。

初次夜晚泛舟,感覺比白天要美妙百倍。夜色中,那些凌亂扎眼的東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朦朧的輪廓,是五彩的霓虹,是可人的微風。

近了,更近了,燈光映襯下,一座嵯峨的、好似琉璃般透明的廊橋,倏然攔於面前。此橋名曰蘇堤橋,它與旁邊的西子橋,皆為紀念宋代大詩人蘇軾而建。蘇軾曾經遊歷許昌,被小西湖的美景所歎服,於是寫下了《許州西湖》這首詩。全詩詩文如下:

西湖小雨晴,灩灩春渠長。

來從古城角,夜半傳新響。

使君欲春遊,浚沼役千掌。

紛紜具畚鍤,鬧若蟻運壤。

夭桃弄春色,生意寒猶怏。

惟有落殘梅,標格若矜爽。

遊人坌已集,挈榼三且兩。

醉客臥道傍,扶起尚偃仰。

池臺信宏麗,貴與民同賞。

但恐城市歡,不知田野愴。

潁川七不登,野氣長蒼莽。

誰知萬里客,湖上獨長想。

蘇堤橋的由來,不言自明。西子橋,則取自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句中的“西子”兩字。

"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週末,跟著老樑逛許昌】

第111站:護城河二十四橋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老家許昌

文‖樑耀國

圖‖徒手逍遙(手機攝影)


護城河,亦叫城壕,它曾經是護佑許昌古城的一道屏障。在和平年代,它的防禦功能盡失,如今蝶變為許昌的一道靚麗風景,一張城市名片。

清澈碧透的水,造型迥異的橋,流光溢彩的燈,眨眼間將護城河變成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變成了東方水城威尼斯。

一聽說開通護城河夜航水上公交的消息,我就迫不及待前來,既想感受朱自清《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中描寫的“七板子”汩汩的搖槳聲,也想感受意大利威尼斯河上“貢多拉”咿咿的搖槳聲。(想看看上一站老樑逛了哪兒?歡迎點擊以鏈接:倘若許昌此寺壁畫保存至今,肯定價值連城

夜幕的拉鍊即將拉上時,我在春秋碼頭欣喜地登上了夜航的船。船烏黑的頂,鏤空的窗,鐵紅的身,木質的椅,古韻十足。坐在略顯擁擠的船倉裡,環顧同船人,臉上皆掛著興奮新奇的表情。

也難怪,夜航水上公交開通這麼久,想乘船的人見天晚上都會在碼頭排起老長的隊,今晚坐上頭一班,也算幸事一樁,咋能不高興。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春秋橋是混凝土澆注的單體拱橋,橋齡恐將二十年了。之所以選春秋橋作為碼頭,作為水上公交的起點和終點,想必自有道理。面對林總理由,最充足、最具說服力的莫過於它毗鄰春秋廣場,遙望關宅和文廟,自古以來,這裡便是許昌的經濟文化中心。

翻閱中國歷史不難發現,許昌能在上面濃墨重彩地寫上一筆,有兩個歷史人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是曹操,一個是關羽。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虎踞許昌25年,聞名遐邇。關羽虎落平川,為正視聽秉燭夜讀《春秋》,既保住了自己一世英名,也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倒船,調頭,開船。船徐徐開動,原本平靜的水面上,漸漸蕩起漣漪,光影瞬時變得迷離起來,一會兒像一河的綠寶石,一會兒像一河的藍寶石,一會兒又像一河的金鑽。看著看著,眼花了,頭暈了,恍惚間,自己彷彿飛離凡塵,置身於仙界的水晶宮。

船依逆時針方向往東沒走多遠,便是赫赫有名的蓮花灣。

這裡一年四季被老年朋友佔領,無論是蓮花滿河的盛夏,還是冰封河面的隆冬,他們習慣齊聚於此,或唱戲,或聽戲,或打牌,或下棋,或聊天,或遛鳥,隨性玩耍,怡然自得,故這裡是老年人的樂園。

其實,蓮花灣也是南護城河和東護城河的交匯處,拐過去,就是微微穹窿的春水橋。過去,河水靠直徑約一米粗的水泥管連通,行舟過船,想都別想。現在好了,船在橋下行,車在橋上過,各行其道,相安無事,著實方便了百姓。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至於春水橋橋名,是取自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詩,還是取自冰心老人的同名詩集《春水》,不得而知。不過春水這個名字,起的蠻好蠻有詩意的,我喜歡。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剛來許昌,就住在東護城河西岸的老七中校園裡。我清楚記得,城河兩岸到處是排汙口,學校教職工的生活汙水往裡排,住在周邊居民的生活汙水也往裡排,河水又不流通,不更換,致使河水黑得像醬油。冬天還好些,一到夏天,蚊蠅滋生,臭氣熏天。

每每下雨前夕,河水一旦缺氧,水面上漂一層一拃來長的鯽魚,用網兜撈上來後,放進清水盆裡,讓它吐肚裡的穢物。差不多過了一星期,鯽魚吐出來的東西仍舊黢黑,看著都噁心,誰還敢吃?只好把它們重新倒進河裡。

思想分神的片刻功夫,船已行至文會橋下。先前的文會橋,由城牆上拆下來的石磙做橋墩,青石條做橋面,又窄又簡陋。夏日逢連雨天,河水就會漫過橋面,文會街的居民要想到河東岸種地,只能涉水過去。

深秋的夜晚,駐紮察院的解放軍時常匍匐在該橋東北角的溝坎上,練習射擊,“咔嚓咔嚓”的扣扳機聲,在那個草木皆兵的年代,讓我們一幫看稀罕的小孩子聽得熱血沸騰。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文會橋第一次改造,大概是1980年前後,橋身用青磚砌就,橋雖說高了寬了,但整體看上去非常笨拙,就像當時的人,穩重但缺乏靈氣。文會橋第二次改造是在2015年,這一次,華麗轉身,變身為令人眼前一亮的俏佳人。

文會橋北邊,新修一座步行橋,小巧又單薄,只是名字好像起得不對,明明架在東護城河上,怎麼能叫南順河橋?依我看,叫東護城河南橋更合適。如果這樣的話,東關橋北邊的北順河橋,自然應該改為東護城河北橋。

過去,我一直鬧不明白,東關橋以西為啥叫東大街,以東則叫東關大街,詢問父親方知,不管是東關橋、西關橋,還是南關橋、北關橋,解放前皆為這座城池的四個關隘。城裡城外,以此為界。

若干年前,市政府遷至東區,東關橋就成了連接老城和新城的咽喉要地,呈幾何數增長的小轎車在上下班高峰時段,經常把橋上堵得水洩不通,南來的不能北往,東奔的不能西走。

水上公交的開通,可以以船代車,可以以船代步,即使這一問題不能迎刃而解,起碼能緩釋目前的糟糕狀況,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東關橋東北角,原是東關大隊麵粉廠。我和妹子剛被父親接到許昌上學那會兒,還是農村戶口,要是吃高價糧,指望父親的工資根本不夠。為了解決一家人的吃飯問題,每年麥收後,從舞陽老家拉來千把斤麥子,存進這家麵粉廠,隨吃隨取,也很方便。

把麥子從老家拉到許昌,這活看似輕鬆,真做起來,既耗精力,也耗體力,但父母從無怨言。這種情況持續到1985年,全家農轉非以後,才不這麼折騰,父母也總算為這事鬆了口氣。

過了北順河橋,就是東城牆橋。曾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壘起的巍峨城牆,被簡單粗暴地夷為平地以後,居住在城東北角的居民為便於自己出行,就在此處架起一座磚砌小橋。因橋孔低,過不了船,去年被拆除重建,外形從一孔平橋變身為一孔拱橋。

新橋修成後,非但沒有引來附近居民的讚譽,反而招致怨聲載道。究其緣由,橋拱得太高了,老年人步行過橋都困難,更別提開車騎車了。要想開車騎車去東區,必須繞行一里多地,或走東關橋,或走北關橋。你說這種變好事為壞事的改造,百姓能買賬?就這座橋,也許是整個護城河環通改造的最大敗筆。

說起北關橋,我對它最有感情。老婆懷孕那會兒,嘴饞,卻吃不起山珍海味,我們晚上悠到橋頭,給她或是要碗魚湯,或是要碗餛飩,或是要碗雞丁米線就能打發住。有了兒子後,我隔三差五帶他來這裡吃熱豆腐,喝武陟油茶。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時至今日,我依然喜歡光顧這裡,買小攤上的河街豆腐,買小攤上的花生醬豆。偶爾,也會喊三五酒友,到在這兒經營快二十年的“沒名酒菜”攤上一坐,要幾個涼菜,開懷暢飲,一醉方休。

長一公里多的北護城河上,只有區區兩座橋,一座叫北關橋,剛才已經寫過,另一座叫清虛橋。我來許昌逾四十年,其中三十年都住在清虛橋周圍,先是魏都區教研室,接著是許昌高中,再後來是四通府苑。住之越久,喜歡越甚。

此橋起名清虛橋,源於它正對著清虛街,清虛街西側,曾有清虛觀一座。不誇張地說,清虛橋是許昌的文化中心之一,其東北角是許昌高中,西南角是許昌市第一中學,西北角是健康路小學。小學、初中、高中,像三國時期的魏蜀吳,呈三足鼎立之勢,由是烘托出濃濃的文化氛圍。

一入西湖公園,河道突然變窄了。拐過一個胳膊肘彎,臥虎橋赫然凌駕於眼前。

相傳,唐代畫聖吳道子從禹州雲遊至許昌後,住在今洞上村,以賣畫為生。一日畫一臥虎,正要收筆,這大蟲活了,躍下畫布,張著血盆大口,朝這邊疾奔而來。吳道子追到此地,情急之下撕了手中的畫布,這一撕不當緊,猛虎瞬間不見了蹤影,臥虎橋由此而來。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巧的是,船一到橋下,沉悶的虎嘯聲從動物園裡傳來,我還以為吳道子的老虎顯靈了,嚇得出了一身冷汗。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煙波橋這個名字,起得非常貼切,因為它的北面是方形的荷塘,南面是小西湖湖面。

雨後的夏日,荷塘裡蛙聲一片,紅的白的荷花點綴於碧翠的荷葉間。小風拂過,荷葉上晶瑩剔透的雨珠,滾著滾著,一骨碌跌進湖裡,砸出一圈套一圈的漣漪,驚得“水拖車”們連忙跑開了。

橋南邊,水煙浩渺的湖面上,紅男綠女泛舟湖上,或竊竊私語,或笑聲朗朗,盡情享受其中。

初次夜晚泛舟,感覺比白天要美妙百倍。夜色中,那些凌亂扎眼的東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朦朧的輪廓,是五彩的霓虹,是可人的微風。

近了,更近了,燈光映襯下,一座嵯峨的、好似琉璃般透明的廊橋,倏然攔於面前。此橋名曰蘇堤橋,它與旁邊的西子橋,皆為紀念宋代大詩人蘇軾而建。蘇軾曾經遊歷許昌,被小西湖的美景所歎服,於是寫下了《許州西湖》這首詩。全詩詩文如下:

西湖小雨晴,灩灩春渠長。

來從古城角,夜半傳新響。

使君欲春遊,浚沼役千掌。

紛紜具畚鍤,鬧若蟻運壤。

夭桃弄春色,生意寒猶怏。

惟有落殘梅,標格若矜爽。

遊人坌已集,挈榼三且兩。

醉客臥道傍,扶起尚偃仰。

池臺信宏麗,貴與民同賞。

但恐城市歡,不知田野愴。

潁川七不登,野氣長蒼莽。

誰知萬里客,湖上獨長想。

蘇堤橋的由來,不言自明。西子橋,則取自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句中的“西子”兩字。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緊鄰西子橋,是西關橋。東西南北四關橋,以及春水橋、文會橋、清虛橋、勞動橋、建設橋,是機動車出入老城區的必經之地,結實,能承重,是對它們的最基本要求。鑑於此,橋型都是劉蘭芳評書《岳飛傳》中形容的木呆笨、笨呆木,沒賴好之分。

文化宮橋也是才建的。二十年前,工人文化宮稱得上是許昌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當時,禮堂裡可以看電影,舞廳裡可以跳舞,圖書室可以看書,檯球室可以打檯球,錄像廳可以看錄像。即便哪兒都不去,可以圍在樹蔭下的石桌邊,面六家爭上游貼紙條。

1988年初春,我的《瓦楞的斷想》、《漂浮》兩首小詩,發表在文化宮《詩畫廊》櫥窗裡,讓我很是高興了一陣子。《瓦楞的斷想》是這樣寫的:

一片疊一片

銜成一行

行與行緊靠

築成一道道脊樑

正是有了這道道脊樑

以及脊樑上鎮邪的五脊六獸

爺爺的爺爺

和爺爺

血汗才算沒有白白流淌

自此以後

爺爺的子子孫孫

無論外面是狂風

還是暴雨

他們儘可以安心地在脊樑下繁衍

他們儘可以幸福地在脊樑下成長

他們也更應該面對這道道脊樑

盡情地歌唱

而今,昔日的工人文化宮已成一片廢墟,何時重現輝煌,我們拭目以待,唯一能留下記憶的,只剩下文化宮橋了。

很早以前,為修中立交,將西護城河南段和南護城河西段全部填平。這次護城河環通改造,就在人民電影院、中國銀行前面,挖了一道明渠。在約二百米長的明渠上,從西往東依次分佈著蓮韻橋、勞動橋、蓮心橋、採蓮橋、荷仙橋、建設橋等六座橋,其密度之大,甚為罕見。

勞動橋、建設橋為鋼結構護欄,上鏤空蓮花圖案,象徵蓮城。蓮韻橋、蓮心橋、採蓮橋、荷仙橋外形一致,略呈拱形,慄殼色橋身和護欄,給人的感覺非常端莊和古樸。橋與橋之間,靠白色大理石石欄連接。

"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週末,跟著老樑逛許昌】

第111站:護城河二十四橋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老家許昌

文‖樑耀國

圖‖徒手逍遙(手機攝影)


護城河,亦叫城壕,它曾經是護佑許昌古城的一道屏障。在和平年代,它的防禦功能盡失,如今蝶變為許昌的一道靚麗風景,一張城市名片。

清澈碧透的水,造型迥異的橋,流光溢彩的燈,眨眼間將護城河變成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變成了東方水城威尼斯。

一聽說開通護城河夜航水上公交的消息,我就迫不及待前來,既想感受朱自清《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中描寫的“七板子”汩汩的搖槳聲,也想感受意大利威尼斯河上“貢多拉”咿咿的搖槳聲。(想看看上一站老樑逛了哪兒?歡迎點擊以鏈接:倘若許昌此寺壁畫保存至今,肯定價值連城

夜幕的拉鍊即將拉上時,我在春秋碼頭欣喜地登上了夜航的船。船烏黑的頂,鏤空的窗,鐵紅的身,木質的椅,古韻十足。坐在略顯擁擠的船倉裡,環顧同船人,臉上皆掛著興奮新奇的表情。

也難怪,夜航水上公交開通這麼久,想乘船的人見天晚上都會在碼頭排起老長的隊,今晚坐上頭一班,也算幸事一樁,咋能不高興。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春秋橋是混凝土澆注的單體拱橋,橋齡恐將二十年了。之所以選春秋橋作為碼頭,作為水上公交的起點和終點,想必自有道理。面對林總理由,最充足、最具說服力的莫過於它毗鄰春秋廣場,遙望關宅和文廟,自古以來,這裡便是許昌的經濟文化中心。

翻閱中國歷史不難發現,許昌能在上面濃墨重彩地寫上一筆,有兩個歷史人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是曹操,一個是關羽。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虎踞許昌25年,聞名遐邇。關羽虎落平川,為正視聽秉燭夜讀《春秋》,既保住了自己一世英名,也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倒船,調頭,開船。船徐徐開動,原本平靜的水面上,漸漸蕩起漣漪,光影瞬時變得迷離起來,一會兒像一河的綠寶石,一會兒像一河的藍寶石,一會兒又像一河的金鑽。看著看著,眼花了,頭暈了,恍惚間,自己彷彿飛離凡塵,置身於仙界的水晶宮。

船依逆時針方向往東沒走多遠,便是赫赫有名的蓮花灣。

這裡一年四季被老年朋友佔領,無論是蓮花滿河的盛夏,還是冰封河面的隆冬,他們習慣齊聚於此,或唱戲,或聽戲,或打牌,或下棋,或聊天,或遛鳥,隨性玩耍,怡然自得,故這裡是老年人的樂園。

其實,蓮花灣也是南護城河和東護城河的交匯處,拐過去,就是微微穹窿的春水橋。過去,河水靠直徑約一米粗的水泥管連通,行舟過船,想都別想。現在好了,船在橋下行,車在橋上過,各行其道,相安無事,著實方便了百姓。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至於春水橋橋名,是取自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詩,還是取自冰心老人的同名詩集《春水》,不得而知。不過春水這個名字,起的蠻好蠻有詩意的,我喜歡。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剛來許昌,就住在東護城河西岸的老七中校園裡。我清楚記得,城河兩岸到處是排汙口,學校教職工的生活汙水往裡排,住在周邊居民的生活汙水也往裡排,河水又不流通,不更換,致使河水黑得像醬油。冬天還好些,一到夏天,蚊蠅滋生,臭氣熏天。

每每下雨前夕,河水一旦缺氧,水面上漂一層一拃來長的鯽魚,用網兜撈上來後,放進清水盆裡,讓它吐肚裡的穢物。差不多過了一星期,鯽魚吐出來的東西仍舊黢黑,看著都噁心,誰還敢吃?只好把它們重新倒進河裡。

思想分神的片刻功夫,船已行至文會橋下。先前的文會橋,由城牆上拆下來的石磙做橋墩,青石條做橋面,又窄又簡陋。夏日逢連雨天,河水就會漫過橋面,文會街的居民要想到河東岸種地,只能涉水過去。

深秋的夜晚,駐紮察院的解放軍時常匍匐在該橋東北角的溝坎上,練習射擊,“咔嚓咔嚓”的扣扳機聲,在那個草木皆兵的年代,讓我們一幫看稀罕的小孩子聽得熱血沸騰。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文會橋第一次改造,大概是1980年前後,橋身用青磚砌就,橋雖說高了寬了,但整體看上去非常笨拙,就像當時的人,穩重但缺乏靈氣。文會橋第二次改造是在2015年,這一次,華麗轉身,變身為令人眼前一亮的俏佳人。

文會橋北邊,新修一座步行橋,小巧又單薄,只是名字好像起得不對,明明架在東護城河上,怎麼能叫南順河橋?依我看,叫東護城河南橋更合適。如果這樣的話,東關橋北邊的北順河橋,自然應該改為東護城河北橋。

過去,我一直鬧不明白,東關橋以西為啥叫東大街,以東則叫東關大街,詢問父親方知,不管是東關橋、西關橋,還是南關橋、北關橋,解放前皆為這座城池的四個關隘。城裡城外,以此為界。

若干年前,市政府遷至東區,東關橋就成了連接老城和新城的咽喉要地,呈幾何數增長的小轎車在上下班高峰時段,經常把橋上堵得水洩不通,南來的不能北往,東奔的不能西走。

水上公交的開通,可以以船代車,可以以船代步,即使這一問題不能迎刃而解,起碼能緩釋目前的糟糕狀況,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東關橋東北角,原是東關大隊麵粉廠。我和妹子剛被父親接到許昌上學那會兒,還是農村戶口,要是吃高價糧,指望父親的工資根本不夠。為了解決一家人的吃飯問題,每年麥收後,從舞陽老家拉來千把斤麥子,存進這家麵粉廠,隨吃隨取,也很方便。

把麥子從老家拉到許昌,這活看似輕鬆,真做起來,既耗精力,也耗體力,但父母從無怨言。這種情況持續到1985年,全家農轉非以後,才不這麼折騰,父母也總算為這事鬆了口氣。

過了北順河橋,就是東城牆橋。曾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壘起的巍峨城牆,被簡單粗暴地夷為平地以後,居住在城東北角的居民為便於自己出行,就在此處架起一座磚砌小橋。因橋孔低,過不了船,去年被拆除重建,外形從一孔平橋變身為一孔拱橋。

新橋修成後,非但沒有引來附近居民的讚譽,反而招致怨聲載道。究其緣由,橋拱得太高了,老年人步行過橋都困難,更別提開車騎車了。要想開車騎車去東區,必須繞行一里多地,或走東關橋,或走北關橋。你說這種變好事為壞事的改造,百姓能買賬?就這座橋,也許是整個護城河環通改造的最大敗筆。

說起北關橋,我對它最有感情。老婆懷孕那會兒,嘴饞,卻吃不起山珍海味,我們晚上悠到橋頭,給她或是要碗魚湯,或是要碗餛飩,或是要碗雞丁米線就能打發住。有了兒子後,我隔三差五帶他來這裡吃熱豆腐,喝武陟油茶。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時至今日,我依然喜歡光顧這裡,買小攤上的河街豆腐,買小攤上的花生醬豆。偶爾,也會喊三五酒友,到在這兒經營快二十年的“沒名酒菜”攤上一坐,要幾個涼菜,開懷暢飲,一醉方休。

長一公里多的北護城河上,只有區區兩座橋,一座叫北關橋,剛才已經寫過,另一座叫清虛橋。我來許昌逾四十年,其中三十年都住在清虛橋周圍,先是魏都區教研室,接著是許昌高中,再後來是四通府苑。住之越久,喜歡越甚。

此橋起名清虛橋,源於它正對著清虛街,清虛街西側,曾有清虛觀一座。不誇張地說,清虛橋是許昌的文化中心之一,其東北角是許昌高中,西南角是許昌市第一中學,西北角是健康路小學。小學、初中、高中,像三國時期的魏蜀吳,呈三足鼎立之勢,由是烘托出濃濃的文化氛圍。

一入西湖公園,河道突然變窄了。拐過一個胳膊肘彎,臥虎橋赫然凌駕於眼前。

相傳,唐代畫聖吳道子從禹州雲遊至許昌後,住在今洞上村,以賣畫為生。一日畫一臥虎,正要收筆,這大蟲活了,躍下畫布,張著血盆大口,朝這邊疾奔而來。吳道子追到此地,情急之下撕了手中的畫布,這一撕不當緊,猛虎瞬間不見了蹤影,臥虎橋由此而來。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巧的是,船一到橋下,沉悶的虎嘯聲從動物園裡傳來,我還以為吳道子的老虎顯靈了,嚇得出了一身冷汗。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煙波橋這個名字,起得非常貼切,因為它的北面是方形的荷塘,南面是小西湖湖面。

雨後的夏日,荷塘裡蛙聲一片,紅的白的荷花點綴於碧翠的荷葉間。小風拂過,荷葉上晶瑩剔透的雨珠,滾著滾著,一骨碌跌進湖裡,砸出一圈套一圈的漣漪,驚得“水拖車”們連忙跑開了。

橋南邊,水煙浩渺的湖面上,紅男綠女泛舟湖上,或竊竊私語,或笑聲朗朗,盡情享受其中。

初次夜晚泛舟,感覺比白天要美妙百倍。夜色中,那些凌亂扎眼的東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朦朧的輪廓,是五彩的霓虹,是可人的微風。

近了,更近了,燈光映襯下,一座嵯峨的、好似琉璃般透明的廊橋,倏然攔於面前。此橋名曰蘇堤橋,它與旁邊的西子橋,皆為紀念宋代大詩人蘇軾而建。蘇軾曾經遊歷許昌,被小西湖的美景所歎服,於是寫下了《許州西湖》這首詩。全詩詩文如下:

西湖小雨晴,灩灩春渠長。

來從古城角,夜半傳新響。

使君欲春遊,浚沼役千掌。

紛紜具畚鍤,鬧若蟻運壤。

夭桃弄春色,生意寒猶怏。

惟有落殘梅,標格若矜爽。

遊人坌已集,挈榼三且兩。

醉客臥道傍,扶起尚偃仰。

池臺信宏麗,貴與民同賞。

但恐城市歡,不知田野愴。

潁川七不登,野氣長蒼莽。

誰知萬里客,湖上獨長想。

蘇堤橋的由來,不言自明。西子橋,則取自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句中的“西子”兩字。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緊鄰西子橋,是西關橋。東西南北四關橋,以及春水橋、文會橋、清虛橋、勞動橋、建設橋,是機動車出入老城區的必經之地,結實,能承重,是對它們的最基本要求。鑑於此,橋型都是劉蘭芳評書《岳飛傳》中形容的木呆笨、笨呆木,沒賴好之分。

文化宮橋也是才建的。二十年前,工人文化宮稱得上是許昌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當時,禮堂裡可以看電影,舞廳裡可以跳舞,圖書室可以看書,檯球室可以打檯球,錄像廳可以看錄像。即便哪兒都不去,可以圍在樹蔭下的石桌邊,面六家爭上游貼紙條。

1988年初春,我的《瓦楞的斷想》、《漂浮》兩首小詩,發表在文化宮《詩畫廊》櫥窗裡,讓我很是高興了一陣子。《瓦楞的斷想》是這樣寫的:

一片疊一片

銜成一行

行與行緊靠

築成一道道脊樑

正是有了這道道脊樑

以及脊樑上鎮邪的五脊六獸

爺爺的爺爺

和爺爺

血汗才算沒有白白流淌

自此以後

爺爺的子子孫孫

無論外面是狂風

還是暴雨

他們儘可以安心地在脊樑下繁衍

他們儘可以幸福地在脊樑下成長

他們也更應該面對這道道脊樑

盡情地歌唱

而今,昔日的工人文化宮已成一片廢墟,何時重現輝煌,我們拭目以待,唯一能留下記憶的,只剩下文化宮橋了。

很早以前,為修中立交,將西護城河南段和南護城河西段全部填平。這次護城河環通改造,就在人民電影院、中國銀行前面,挖了一道明渠。在約二百米長的明渠上,從西往東依次分佈著蓮韻橋、勞動橋、蓮心橋、採蓮橋、荷仙橋、建設橋等六座橋,其密度之大,甚為罕見。

勞動橋、建設橋為鋼結構護欄,上鏤空蓮花圖案,象徵蓮城。蓮韻橋、蓮心橋、採蓮橋、荷仙橋外形一致,略呈拱形,慄殼色橋身和護欄,給人的感覺非常端莊和古樸。橋與橋之間,靠白色大理石石欄連接。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斜跨於南護城河上的望仙橋,是在老木橋位置復建的。過去,木橋連通古槐街和勝利街,是南護城河上除南關橋以外的第二座橋。由於年久失修,橋面腐朽嚴重,政府擔心過往群眾出意外,三十年前將其拆除後,就沒再修。它呢,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記憶。這次重修,鋼筋混凝土結構,上覆黛瓦頂蓋,橋上置休閒條椅,坐在上面觀景也中,坐在上面歇腳也行,一舉兩得。

坐船環遊護城河一圈,最後一景,非南關橋莫屬。想當年,學校包場電影在橋北面的春秋影劇院,想吃好的進橋頭邊的燈塔飯店,想洗澡到橋南一浴池,想吃冰糕要燈塔牌的。那個時候,燈塔和文峰塔幾乎齊名,凡許昌老人,一提燈塔,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現在,燈塔雖然拆了,但它的形象依然根深蒂固地存留在我的腦海裡。

重修南關橋前,我曾向有關部門建議,保留一截青磚砌就的老橋遺址,留下一個時代的印記,可他們說會影響將來的通航,硬生生給拆了。我想找一塊從橋上拆下來的古磚作紀念,去時,橋已拆,古磚作為建築垃圾不知運到了何處。我想,這是我的遺憾,也必將是這座城市的遺憾。每回看到式樣美觀的新橋,我的心就會隱隱作疼。

船慢慢停靠在春秋碼頭,遊程宣告結束。從船上下來,先前的興奮勁早已過去,我還在為南關橋一事耿耿於懷。後來跟老婆說起這事,老婆埋怨我至於嘛。是呀,拆已拆了,生氣何用?(2016-5-31)

"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週末,跟著老樑逛許昌】

第111站:護城河二十四橋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老家許昌

文‖樑耀國

圖‖徒手逍遙(手機攝影)


護城河,亦叫城壕,它曾經是護佑許昌古城的一道屏障。在和平年代,它的防禦功能盡失,如今蝶變為許昌的一道靚麗風景,一張城市名片。

清澈碧透的水,造型迥異的橋,流光溢彩的燈,眨眼間將護城河變成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變成了東方水城威尼斯。

一聽說開通護城河夜航水上公交的消息,我就迫不及待前來,既想感受朱自清《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中描寫的“七板子”汩汩的搖槳聲,也想感受意大利威尼斯河上“貢多拉”咿咿的搖槳聲。(想看看上一站老樑逛了哪兒?歡迎點擊以鏈接:倘若許昌此寺壁畫保存至今,肯定價值連城

夜幕的拉鍊即將拉上時,我在春秋碼頭欣喜地登上了夜航的船。船烏黑的頂,鏤空的窗,鐵紅的身,木質的椅,古韻十足。坐在略顯擁擠的船倉裡,環顧同船人,臉上皆掛著興奮新奇的表情。

也難怪,夜航水上公交開通這麼久,想乘船的人見天晚上都會在碼頭排起老長的隊,今晚坐上頭一班,也算幸事一樁,咋能不高興。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春秋橋是混凝土澆注的單體拱橋,橋齡恐將二十年了。之所以選春秋橋作為碼頭,作為水上公交的起點和終點,想必自有道理。面對林總理由,最充足、最具說服力的莫過於它毗鄰春秋廣場,遙望關宅和文廟,自古以來,這裡便是許昌的經濟文化中心。

翻閱中國歷史不難發現,許昌能在上面濃墨重彩地寫上一筆,有兩個歷史人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是曹操,一個是關羽。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虎踞許昌25年,聞名遐邇。關羽虎落平川,為正視聽秉燭夜讀《春秋》,既保住了自己一世英名,也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倒船,調頭,開船。船徐徐開動,原本平靜的水面上,漸漸蕩起漣漪,光影瞬時變得迷離起來,一會兒像一河的綠寶石,一會兒像一河的藍寶石,一會兒又像一河的金鑽。看著看著,眼花了,頭暈了,恍惚間,自己彷彿飛離凡塵,置身於仙界的水晶宮。

船依逆時針方向往東沒走多遠,便是赫赫有名的蓮花灣。

這裡一年四季被老年朋友佔領,無論是蓮花滿河的盛夏,還是冰封河面的隆冬,他們習慣齊聚於此,或唱戲,或聽戲,或打牌,或下棋,或聊天,或遛鳥,隨性玩耍,怡然自得,故這裡是老年人的樂園。

其實,蓮花灣也是南護城河和東護城河的交匯處,拐過去,就是微微穹窿的春水橋。過去,河水靠直徑約一米粗的水泥管連通,行舟過船,想都別想。現在好了,船在橋下行,車在橋上過,各行其道,相安無事,著實方便了百姓。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至於春水橋橋名,是取自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詩,還是取自冰心老人的同名詩集《春水》,不得而知。不過春水這個名字,起的蠻好蠻有詩意的,我喜歡。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剛來許昌,就住在東護城河西岸的老七中校園裡。我清楚記得,城河兩岸到處是排汙口,學校教職工的生活汙水往裡排,住在周邊居民的生活汙水也往裡排,河水又不流通,不更換,致使河水黑得像醬油。冬天還好些,一到夏天,蚊蠅滋生,臭氣熏天。

每每下雨前夕,河水一旦缺氧,水面上漂一層一拃來長的鯽魚,用網兜撈上來後,放進清水盆裡,讓它吐肚裡的穢物。差不多過了一星期,鯽魚吐出來的東西仍舊黢黑,看著都噁心,誰還敢吃?只好把它們重新倒進河裡。

思想分神的片刻功夫,船已行至文會橋下。先前的文會橋,由城牆上拆下來的石磙做橋墩,青石條做橋面,又窄又簡陋。夏日逢連雨天,河水就會漫過橋面,文會街的居民要想到河東岸種地,只能涉水過去。

深秋的夜晚,駐紮察院的解放軍時常匍匐在該橋東北角的溝坎上,練習射擊,“咔嚓咔嚓”的扣扳機聲,在那個草木皆兵的年代,讓我們一幫看稀罕的小孩子聽得熱血沸騰。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文會橋第一次改造,大概是1980年前後,橋身用青磚砌就,橋雖說高了寬了,但整體看上去非常笨拙,就像當時的人,穩重但缺乏靈氣。文會橋第二次改造是在2015年,這一次,華麗轉身,變身為令人眼前一亮的俏佳人。

文會橋北邊,新修一座步行橋,小巧又單薄,只是名字好像起得不對,明明架在東護城河上,怎麼能叫南順河橋?依我看,叫東護城河南橋更合適。如果這樣的話,東關橋北邊的北順河橋,自然應該改為東護城河北橋。

過去,我一直鬧不明白,東關橋以西為啥叫東大街,以東則叫東關大街,詢問父親方知,不管是東關橋、西關橋,還是南關橋、北關橋,解放前皆為這座城池的四個關隘。城裡城外,以此為界。

若干年前,市政府遷至東區,東關橋就成了連接老城和新城的咽喉要地,呈幾何數增長的小轎車在上下班高峰時段,經常把橋上堵得水洩不通,南來的不能北往,東奔的不能西走。

水上公交的開通,可以以船代車,可以以船代步,即使這一問題不能迎刃而解,起碼能緩釋目前的糟糕狀況,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東關橋東北角,原是東關大隊麵粉廠。我和妹子剛被父親接到許昌上學那會兒,還是農村戶口,要是吃高價糧,指望父親的工資根本不夠。為了解決一家人的吃飯問題,每年麥收後,從舞陽老家拉來千把斤麥子,存進這家麵粉廠,隨吃隨取,也很方便。

把麥子從老家拉到許昌,這活看似輕鬆,真做起來,既耗精力,也耗體力,但父母從無怨言。這種情況持續到1985年,全家農轉非以後,才不這麼折騰,父母也總算為這事鬆了口氣。

過了北順河橋,就是東城牆橋。曾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壘起的巍峨城牆,被簡單粗暴地夷為平地以後,居住在城東北角的居民為便於自己出行,就在此處架起一座磚砌小橋。因橋孔低,過不了船,去年被拆除重建,外形從一孔平橋變身為一孔拱橋。

新橋修成後,非但沒有引來附近居民的讚譽,反而招致怨聲載道。究其緣由,橋拱得太高了,老年人步行過橋都困難,更別提開車騎車了。要想開車騎車去東區,必須繞行一里多地,或走東關橋,或走北關橋。你說這種變好事為壞事的改造,百姓能買賬?就這座橋,也許是整個護城河環通改造的最大敗筆。

說起北關橋,我對它最有感情。老婆懷孕那會兒,嘴饞,卻吃不起山珍海味,我們晚上悠到橋頭,給她或是要碗魚湯,或是要碗餛飩,或是要碗雞丁米線就能打發住。有了兒子後,我隔三差五帶他來這裡吃熱豆腐,喝武陟油茶。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時至今日,我依然喜歡光顧這裡,買小攤上的河街豆腐,買小攤上的花生醬豆。偶爾,也會喊三五酒友,到在這兒經營快二十年的“沒名酒菜”攤上一坐,要幾個涼菜,開懷暢飲,一醉方休。

長一公里多的北護城河上,只有區區兩座橋,一座叫北關橋,剛才已經寫過,另一座叫清虛橋。我來許昌逾四十年,其中三十年都住在清虛橋周圍,先是魏都區教研室,接著是許昌高中,再後來是四通府苑。住之越久,喜歡越甚。

此橋起名清虛橋,源於它正對著清虛街,清虛街西側,曾有清虛觀一座。不誇張地說,清虛橋是許昌的文化中心之一,其東北角是許昌高中,西南角是許昌市第一中學,西北角是健康路小學。小學、初中、高中,像三國時期的魏蜀吳,呈三足鼎立之勢,由是烘托出濃濃的文化氛圍。

一入西湖公園,河道突然變窄了。拐過一個胳膊肘彎,臥虎橋赫然凌駕於眼前。

相傳,唐代畫聖吳道子從禹州雲遊至許昌後,住在今洞上村,以賣畫為生。一日畫一臥虎,正要收筆,這大蟲活了,躍下畫布,張著血盆大口,朝這邊疾奔而來。吳道子追到此地,情急之下撕了手中的畫布,這一撕不當緊,猛虎瞬間不見了蹤影,臥虎橋由此而來。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巧的是,船一到橋下,沉悶的虎嘯聲從動物園裡傳來,我還以為吳道子的老虎顯靈了,嚇得出了一身冷汗。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煙波橋這個名字,起得非常貼切,因為它的北面是方形的荷塘,南面是小西湖湖面。

雨後的夏日,荷塘裡蛙聲一片,紅的白的荷花點綴於碧翠的荷葉間。小風拂過,荷葉上晶瑩剔透的雨珠,滾著滾著,一骨碌跌進湖裡,砸出一圈套一圈的漣漪,驚得“水拖車”們連忙跑開了。

橋南邊,水煙浩渺的湖面上,紅男綠女泛舟湖上,或竊竊私語,或笑聲朗朗,盡情享受其中。

初次夜晚泛舟,感覺比白天要美妙百倍。夜色中,那些凌亂扎眼的東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朦朧的輪廓,是五彩的霓虹,是可人的微風。

近了,更近了,燈光映襯下,一座嵯峨的、好似琉璃般透明的廊橋,倏然攔於面前。此橋名曰蘇堤橋,它與旁邊的西子橋,皆為紀念宋代大詩人蘇軾而建。蘇軾曾經遊歷許昌,被小西湖的美景所歎服,於是寫下了《許州西湖》這首詩。全詩詩文如下:

西湖小雨晴,灩灩春渠長。

來從古城角,夜半傳新響。

使君欲春遊,浚沼役千掌。

紛紜具畚鍤,鬧若蟻運壤。

夭桃弄春色,生意寒猶怏。

惟有落殘梅,標格若矜爽。

遊人坌已集,挈榼三且兩。

醉客臥道傍,扶起尚偃仰。

池臺信宏麗,貴與民同賞。

但恐城市歡,不知田野愴。

潁川七不登,野氣長蒼莽。

誰知萬里客,湖上獨長想。

蘇堤橋的由來,不言自明。西子橋,則取自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句中的“西子”兩字。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緊鄰西子橋,是西關橋。東西南北四關橋,以及春水橋、文會橋、清虛橋、勞動橋、建設橋,是機動車出入老城區的必經之地,結實,能承重,是對它們的最基本要求。鑑於此,橋型都是劉蘭芳評書《岳飛傳》中形容的木呆笨、笨呆木,沒賴好之分。

文化宮橋也是才建的。二十年前,工人文化宮稱得上是許昌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當時,禮堂裡可以看電影,舞廳裡可以跳舞,圖書室可以看書,檯球室可以打檯球,錄像廳可以看錄像。即便哪兒都不去,可以圍在樹蔭下的石桌邊,面六家爭上游貼紙條。

1988年初春,我的《瓦楞的斷想》、《漂浮》兩首小詩,發表在文化宮《詩畫廊》櫥窗裡,讓我很是高興了一陣子。《瓦楞的斷想》是這樣寫的:

一片疊一片

銜成一行

行與行緊靠

築成一道道脊樑

正是有了這道道脊樑

以及脊樑上鎮邪的五脊六獸

爺爺的爺爺

和爺爺

血汗才算沒有白白流淌

自此以後

爺爺的子子孫孫

無論外面是狂風

還是暴雨

他們儘可以安心地在脊樑下繁衍

他們儘可以幸福地在脊樑下成長

他們也更應該面對這道道脊樑

盡情地歌唱

而今,昔日的工人文化宮已成一片廢墟,何時重現輝煌,我們拭目以待,唯一能留下記憶的,只剩下文化宮橋了。

很早以前,為修中立交,將西護城河南段和南護城河西段全部填平。這次護城河環通改造,就在人民電影院、中國銀行前面,挖了一道明渠。在約二百米長的明渠上,從西往東依次分佈著蓮韻橋、勞動橋、蓮心橋、採蓮橋、荷仙橋、建設橋等六座橋,其密度之大,甚為罕見。

勞動橋、建設橋為鋼結構護欄,上鏤空蓮花圖案,象徵蓮城。蓮韻橋、蓮心橋、採蓮橋、荷仙橋外形一致,略呈拱形,慄殼色橋身和護欄,給人的感覺非常端莊和古樸。橋與橋之間,靠白色大理石石欄連接。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斜跨於南護城河上的望仙橋,是在老木橋位置復建的。過去,木橋連通古槐街和勝利街,是南護城河上除南關橋以外的第二座橋。由於年久失修,橋面腐朽嚴重,政府擔心過往群眾出意外,三十年前將其拆除後,就沒再修。它呢,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記憶。這次重修,鋼筋混凝土結構,上覆黛瓦頂蓋,橋上置休閒條椅,坐在上面觀景也中,坐在上面歇腳也行,一舉兩得。

坐船環遊護城河一圈,最後一景,非南關橋莫屬。想當年,學校包場電影在橋北面的春秋影劇院,想吃好的進橋頭邊的燈塔飯店,想洗澡到橋南一浴池,想吃冰糕要燈塔牌的。那個時候,燈塔和文峰塔幾乎齊名,凡許昌老人,一提燈塔,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現在,燈塔雖然拆了,但它的形象依然根深蒂固地存留在我的腦海裡。

重修南關橋前,我曾向有關部門建議,保留一截青磚砌就的老橋遺址,留下一個時代的印記,可他們說會影響將來的通航,硬生生給拆了。我想找一塊從橋上拆下來的古磚作紀念,去時,橋已拆,古磚作為建築垃圾不知運到了何處。我想,這是我的遺憾,也必將是這座城市的遺憾。每回看到式樣美觀的新橋,我的心就會隱隱作疼。

船慢慢停靠在春秋碼頭,遊程宣告結束。從船上下來,先前的興奮勁早已過去,我還在為南關橋一事耿耿於懷。後來跟老婆說起這事,老婆埋怨我至於嘛。是呀,拆已拆了,生氣何用?(2016-5-31)

快來,中原腹地的秦淮河,原來在這裡

【作者簡介】樑耀國,現就職於許昌市房產交易租賃管理處,河南省雜文學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