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為啥有時要打窩才有口,有時打窩卻沒口?原來問題出在這'

釣魚 鯽魚 鯉魚 草魚 青魚 野釣鰟鮍 2019-09-15
"

釣魚要打窩,這是很多釣友的常識,但打窩絕不是說把窩料拋下水就夠了的,有時候也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相信很多釣友都遇到過這樣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我們有時候釣魚不打窩就半天沒口,但有時候釣魚卻剛好反過來,打窩了沒口,換個釣位不打窩反而有口。相信這個問題顛覆了很多釣友的打窩觀念,怎麼會這樣呢?

其實關鍵還在於對打窩的理解上,打窩並不是說把窩料捏成團然後拋下去就可以了,不同的魚情要有不同的打窩策略才行。比如說有時候可以手拋窩,但有時候要用打窩器打窩,有時候直接抽散炮比較好,有時候用鉛墜帶窩也是一種打窩的方式。那麼我們到底該怎樣打窩呢?

"

釣魚要打窩,這是很多釣友的常識,但打窩絕不是說把窩料拋下水就夠了的,有時候也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相信很多釣友都遇到過這樣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我們有時候釣魚不打窩就半天沒口,但有時候釣魚卻剛好反過來,打窩了沒口,換個釣位不打窩反而有口。相信這個問題顛覆了很多釣友的打窩觀念,怎麼會這樣呢?

其實關鍵還在於對打窩的理解上,打窩並不是說把窩料捏成團然後拋下去就可以了,不同的魚情要有不同的打窩策略才行。比如說有時候可以手拋窩,但有時候要用打窩器打窩,有時候直接抽散炮比較好,有時候用鉛墜帶窩也是一種打窩的方式。那麼我們到底該怎樣打窩呢?

很奇怪,為啥有時要打窩才有口,有時打窩卻沒口?原來問題出在這

一,根據水情打窩

如果所釣的水域比較淺,那麼這時候用手拋窩只會毀了窩子,比如說釣水深不到一米的窩子,你哐的一下砸兩團窩料下去,還有魚進窩才怪。又比如說在晚上釣魚,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大團窩子砸進水裡,我想方圓十米的大魚全都會逃之夭夭,只剩下膽肥的小雜魚鬧窩,這能釣得到魚才怪。同樣的道理,補窩的時候也要輕,不然也會驚窩跑魚或者出現一補窩就死窩的尷尬。

在這種環境下作釣,打頻率抽窩就夠了,想要留魚好點,可以在餌料裡添加一些細小的顆粒來留魚。沒有小魚鬧窩的時候甚至可以抽散炮。如果是深水,那麼用手拋窩,用打窩勺打窩那就一點問題都沒有了。

"

釣魚要打窩,這是很多釣友的常識,但打窩絕不是說把窩料拋下水就夠了的,有時候也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相信很多釣友都遇到過這樣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我們有時候釣魚不打窩就半天沒口,但有時候釣魚卻剛好反過來,打窩了沒口,換個釣位不打窩反而有口。相信這個問題顛覆了很多釣友的打窩觀念,怎麼會這樣呢?

其實關鍵還在於對打窩的理解上,打窩並不是說把窩料捏成團然後拋下去就可以了,不同的魚情要有不同的打窩策略才行。比如說有時候可以手拋窩,但有時候要用打窩器打窩,有時候直接抽散炮比較好,有時候用鉛墜帶窩也是一種打窩的方式。那麼我們到底該怎樣打窩呢?

很奇怪,為啥有時要打窩才有口,有時打窩卻沒口?原來問題出在這

一,根據水情打窩

如果所釣的水域比較淺,那麼這時候用手拋窩只會毀了窩子,比如說釣水深不到一米的窩子,你哐的一下砸兩團窩料下去,還有魚進窩才怪。又比如說在晚上釣魚,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大團窩子砸進水裡,我想方圓十米的大魚全都會逃之夭夭,只剩下膽肥的小雜魚鬧窩,這能釣得到魚才怪。同樣的道理,補窩的時候也要輕,不然也會驚窩跑魚或者出現一補窩就死窩的尷尬。

在這種環境下作釣,打頻率抽窩就夠了,想要留魚好點,可以在餌料裡添加一些細小的顆粒來留魚。沒有小魚鬧窩的時候甚至可以抽散炮。如果是深水,那麼用手拋窩,用打窩勺打窩那就一點問題都沒有了。

很奇怪,為啥有時要打窩才有口,有時打窩卻沒口?原來問題出在這

二,根據魚體大小和目標魚的種類來打窩

釣小魚就不能打大窩,否則光吃窩料就吃飽了,進窩了也不會吃餌,等於是白白浪費窩料。釣大魚窩子就不能太小,否則先進窩的小魚就把窩料吃乾淨了,沒有東西吸引大魚進窩。比如說釣鯽魚,通常撒點酒米就完事了,但是釣草魚,鯉魚就要有足夠的量,而且還要有足夠的留魚顆粒。有些土豪釣青魚還會打上百斤的窩料。

另外,有些喜歡群體活動的魚,比如說鯿魚,草魚,翹嘴之類的,就特別要注意續窩,因為它們一來就是一群,很容易把窩料吃光,如果窩子裡沒吃的了,馬上就會散窩。等到它們下次進窩就不知道等到什麼時候了。

"

釣魚要打窩,這是很多釣友的常識,但打窩絕不是說把窩料拋下水就夠了的,有時候也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相信很多釣友都遇到過這樣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我們有時候釣魚不打窩就半天沒口,但有時候釣魚卻剛好反過來,打窩了沒口,換個釣位不打窩反而有口。相信這個問題顛覆了很多釣友的打窩觀念,怎麼會這樣呢?

其實關鍵還在於對打窩的理解上,打窩並不是說把窩料捏成團然後拋下去就可以了,不同的魚情要有不同的打窩策略才行。比如說有時候可以手拋窩,但有時候要用打窩器打窩,有時候直接抽散炮比較好,有時候用鉛墜帶窩也是一種打窩的方式。那麼我們到底該怎樣打窩呢?

很奇怪,為啥有時要打窩才有口,有時打窩卻沒口?原來問題出在這

一,根據水情打窩

如果所釣的水域比較淺,那麼這時候用手拋窩只會毀了窩子,比如說釣水深不到一米的窩子,你哐的一下砸兩團窩料下去,還有魚進窩才怪。又比如說在晚上釣魚,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大團窩子砸進水裡,我想方圓十米的大魚全都會逃之夭夭,只剩下膽肥的小雜魚鬧窩,這能釣得到魚才怪。同樣的道理,補窩的時候也要輕,不然也會驚窩跑魚或者出現一補窩就死窩的尷尬。

在這種環境下作釣,打頻率抽窩就夠了,想要留魚好點,可以在餌料裡添加一些細小的顆粒來留魚。沒有小魚鬧窩的時候甚至可以抽散炮。如果是深水,那麼用手拋窩,用打窩勺打窩那就一點問題都沒有了。

很奇怪,為啥有時要打窩才有口,有時打窩卻沒口?原來問題出在這

二,根據魚體大小和目標魚的種類來打窩

釣小魚就不能打大窩,否則光吃窩料就吃飽了,進窩了也不會吃餌,等於是白白浪費窩料。釣大魚窩子就不能太小,否則先進窩的小魚就把窩料吃乾淨了,沒有東西吸引大魚進窩。比如說釣鯽魚,通常撒點酒米就完事了,但是釣草魚,鯉魚就要有足夠的量,而且還要有足夠的留魚顆粒。有些土豪釣青魚還會打上百斤的窩料。

另外,有些喜歡群體活動的魚,比如說鯿魚,草魚,翹嘴之類的,就特別要注意續窩,因為它們一來就是一群,很容易把窩料吃光,如果窩子裡沒吃的了,馬上就會散窩。等到它們下次進窩就不知道等到什麼時候了。

很奇怪,為啥有時要打窩才有口,有時打窩卻沒口?原來問題出在這

三,根據魚兒的活躍度

魚兒的活躍度越高,食量就越大,比如說在夏秋季節,魚兒的活躍度比較高,食量也比較大,窩量就要大一些。但是入冬之後,魚兒覓食慾望不高,吸食餌料也是有氣無力的,如果窩量太大就很容易只吃窩料不吃餌料。就拿釣鯽魚來說,在現在可以用羽毛球打窩器打2份,但是到了冬天可能只需要打半份,打窩的策略也以“人找魚”多打窩的策略為主。

在黑坑釣魚也要注意魚兒的狀態,如果釣生口魚,一個個傻乎乎的沒有警惕性,吃餌就是黑漂,這時候我們就要用大量的窩子來把魚誘進窩,這樣才不會被別人把魚搶過去。但是遇到很謹慎的滑口魚如果還打大窩,可能就會嚇到它們,或者它們乾脆只吃窩料不吃餌料。

"

釣魚要打窩,這是很多釣友的常識,但打窩絕不是說把窩料拋下水就夠了的,有時候也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相信很多釣友都遇到過這樣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我們有時候釣魚不打窩就半天沒口,但有時候釣魚卻剛好反過來,打窩了沒口,換個釣位不打窩反而有口。相信這個問題顛覆了很多釣友的打窩觀念,怎麼會這樣呢?

其實關鍵還在於對打窩的理解上,打窩並不是說把窩料捏成團然後拋下去就可以了,不同的魚情要有不同的打窩策略才行。比如說有時候可以手拋窩,但有時候要用打窩器打窩,有時候直接抽散炮比較好,有時候用鉛墜帶窩也是一種打窩的方式。那麼我們到底該怎樣打窩呢?

很奇怪,為啥有時要打窩才有口,有時打窩卻沒口?原來問題出在這

一,根據水情打窩

如果所釣的水域比較淺,那麼這時候用手拋窩只會毀了窩子,比如說釣水深不到一米的窩子,你哐的一下砸兩團窩料下去,還有魚進窩才怪。又比如說在晚上釣魚,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大團窩子砸進水裡,我想方圓十米的大魚全都會逃之夭夭,只剩下膽肥的小雜魚鬧窩,這能釣得到魚才怪。同樣的道理,補窩的時候也要輕,不然也會驚窩跑魚或者出現一補窩就死窩的尷尬。

在這種環境下作釣,打頻率抽窩就夠了,想要留魚好點,可以在餌料裡添加一些細小的顆粒來留魚。沒有小魚鬧窩的時候甚至可以抽散炮。如果是深水,那麼用手拋窩,用打窩勺打窩那就一點問題都沒有了。

很奇怪,為啥有時要打窩才有口,有時打窩卻沒口?原來問題出在這

二,根據魚體大小和目標魚的種類來打窩

釣小魚就不能打大窩,否則光吃窩料就吃飽了,進窩了也不會吃餌,等於是白白浪費窩料。釣大魚窩子就不能太小,否則先進窩的小魚就把窩料吃乾淨了,沒有東西吸引大魚進窩。比如說釣鯽魚,通常撒點酒米就完事了,但是釣草魚,鯉魚就要有足夠的量,而且還要有足夠的留魚顆粒。有些土豪釣青魚還會打上百斤的窩料。

另外,有些喜歡群體活動的魚,比如說鯿魚,草魚,翹嘴之類的,就特別要注意續窩,因為它們一來就是一群,很容易把窩料吃光,如果窩子裡沒吃的了,馬上就會散窩。等到它們下次進窩就不知道等到什麼時候了。

很奇怪,為啥有時要打窩才有口,有時打窩卻沒口?原來問題出在這

三,根據魚兒的活躍度

魚兒的活躍度越高,食量就越大,比如說在夏秋季節,魚兒的活躍度比較高,食量也比較大,窩量就要大一些。但是入冬之後,魚兒覓食慾望不高,吸食餌料也是有氣無力的,如果窩量太大就很容易只吃窩料不吃餌料。就拿釣鯽魚來說,在現在可以用羽毛球打窩器打2份,但是到了冬天可能只需要打半份,打窩的策略也以“人找魚”多打窩的策略為主。

在黑坑釣魚也要注意魚兒的狀態,如果釣生口魚,一個個傻乎乎的沒有警惕性,吃餌就是黑漂,這時候我們就要用大量的窩子來把魚誘進窩,這樣才不會被別人把魚搶過去。但是遇到很謹慎的滑口魚如果還打大窩,可能就會嚇到它們,或者它們乾脆只吃窩料不吃餌料。

很奇怪,為啥有時要打窩才有口,有時打窩卻沒口?原來問題出在這

四,水域的水質特性

比如說釣肥水水域,我們的窩量就要小,因為這裡的魚兒不缺吃的,肚子經常處於半飽狀態,如果窩量太大它們就沒機會吃餌了。尤其是在天熱的時候,如果窩量很大,魚又沒吃完窩料,窩料就很容易在水底發酵變質,產生一些難聞的氣味,讓本來溶氧量就比較少的環境更加惡劣,窩量越大就越釣不到魚。

反過來瘦水水域,魚的活性比較好,食物也比較匱乏,魚兒的食量比較大。如果窩量太少,可能被進窩的小魚三兩下就被吃光了,大魚還沒聞到味就沒窩料了。就算有窩料,也不夠魚兒吃的,釣上一兩條也就散窩了。

"

釣魚要打窩,這是很多釣友的常識,但打窩絕不是說把窩料拋下水就夠了的,有時候也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相信很多釣友都遇到過這樣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我們有時候釣魚不打窩就半天沒口,但有時候釣魚卻剛好反過來,打窩了沒口,換個釣位不打窩反而有口。相信這個問題顛覆了很多釣友的打窩觀念,怎麼會這樣呢?

其實關鍵還在於對打窩的理解上,打窩並不是說把窩料捏成團然後拋下去就可以了,不同的魚情要有不同的打窩策略才行。比如說有時候可以手拋窩,但有時候要用打窩器打窩,有時候直接抽散炮比較好,有時候用鉛墜帶窩也是一種打窩的方式。那麼我們到底該怎樣打窩呢?

很奇怪,為啥有時要打窩才有口,有時打窩卻沒口?原來問題出在這

一,根據水情打窩

如果所釣的水域比較淺,那麼這時候用手拋窩只會毀了窩子,比如說釣水深不到一米的窩子,你哐的一下砸兩團窩料下去,還有魚進窩才怪。又比如說在晚上釣魚,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大團窩子砸進水裡,我想方圓十米的大魚全都會逃之夭夭,只剩下膽肥的小雜魚鬧窩,這能釣得到魚才怪。同樣的道理,補窩的時候也要輕,不然也會驚窩跑魚或者出現一補窩就死窩的尷尬。

在這種環境下作釣,打頻率抽窩就夠了,想要留魚好點,可以在餌料裡添加一些細小的顆粒來留魚。沒有小魚鬧窩的時候甚至可以抽散炮。如果是深水,那麼用手拋窩,用打窩勺打窩那就一點問題都沒有了。

很奇怪,為啥有時要打窩才有口,有時打窩卻沒口?原來問題出在這

二,根據魚體大小和目標魚的種類來打窩

釣小魚就不能打大窩,否則光吃窩料就吃飽了,進窩了也不會吃餌,等於是白白浪費窩料。釣大魚窩子就不能太小,否則先進窩的小魚就把窩料吃乾淨了,沒有東西吸引大魚進窩。比如說釣鯽魚,通常撒點酒米就完事了,但是釣草魚,鯉魚就要有足夠的量,而且還要有足夠的留魚顆粒。有些土豪釣青魚還會打上百斤的窩料。

另外,有些喜歡群體活動的魚,比如說鯿魚,草魚,翹嘴之類的,就特別要注意續窩,因為它們一來就是一群,很容易把窩料吃光,如果窩子裡沒吃的了,馬上就會散窩。等到它們下次進窩就不知道等到什麼時候了。

很奇怪,為啥有時要打窩才有口,有時打窩卻沒口?原來問題出在這

三,根據魚兒的活躍度

魚兒的活躍度越高,食量就越大,比如說在夏秋季節,魚兒的活躍度比較高,食量也比較大,窩量就要大一些。但是入冬之後,魚兒覓食慾望不高,吸食餌料也是有氣無力的,如果窩量太大就很容易只吃窩料不吃餌料。就拿釣鯽魚來說,在現在可以用羽毛球打窩器打2份,但是到了冬天可能只需要打半份,打窩的策略也以“人找魚”多打窩的策略為主。

在黑坑釣魚也要注意魚兒的狀態,如果釣生口魚,一個個傻乎乎的沒有警惕性,吃餌就是黑漂,這時候我們就要用大量的窩子來把魚誘進窩,這樣才不會被別人把魚搶過去。但是遇到很謹慎的滑口魚如果還打大窩,可能就會嚇到它們,或者它們乾脆只吃窩料不吃餌料。

很奇怪,為啥有時要打窩才有口,有時打窩卻沒口?原來問題出在這

四,水域的水質特性

比如說釣肥水水域,我們的窩量就要小,因為這裡的魚兒不缺吃的,肚子經常處於半飽狀態,如果窩量太大它們就沒機會吃餌了。尤其是在天熱的時候,如果窩量很大,魚又沒吃完窩料,窩料就很容易在水底發酵變質,產生一些難聞的氣味,讓本來溶氧量就比較少的環境更加惡劣,窩量越大就越釣不到魚。

反過來瘦水水域,魚的活性比較好,食物也比較匱乏,魚兒的食量比較大。如果窩量太少,可能被進窩的小魚三兩下就被吃光了,大魚還沒聞到味就沒窩料了。就算有窩料,也不夠魚兒吃的,釣上一兩條也就散窩了。

很奇怪,為啥有時要打窩才有口,有時打窩卻沒口?原來問題出在這

​最後:在不同的環境下最好採用不同的打窩策略,比如說散炮,雖然誘魚效果比較好,只要頻率夠可以源源不斷的誘魚,但並不太適合野釣。除非你那裡沒小魚和鰱鱅鬧窩(可能嗎),如果在深水釣大魚,可以直接用手拋窩,打窩勺打窩,在淺水嗲鯽魚,最好是用打窩器打窩,抽頻率打窩。萬萬不可以走到哪兒都是一團窩料砸下去,這樣肯定會十釣九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