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這裡是我的故鄉甘肅慶陽,黃土高原上的美景之一(窯洞),也許你沒有見過,也沒有親身體驗過,窯洞最大的優點冬暖夏涼,朋友們有時間可以親自體驗一下。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這裡,是中醫的源頭和華夏農耕文明的肇始,平疇沃野,歷史悠久,大自然的鬼斧神功與勤勞智慧的董志原先民,造就了她蒼涼雄渾、充滿神祕的高原勝景:董志原被譽為"天下第一原",老公殿以"天下第一廟"獨尊,巴家嘴號稱"亞洲黃土第一壩",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北石窟千年名剎,肖金鎮遺存北宋古塔。更有眾多古老民俗文化,常令遊人下馬駐足,留連忘返,擊節長歌,歎為觀止。

董志塬位於甘肅東部,地處黃土高原中心。原面平坦,原邊破碎。因其黃土堆積最厚(200多米),原面最完整,面積最大(910平方公里),加之農耕歷史悠久,故此號稱"天下黃土第一原"。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早在20萬年前後,董志塬就有人類活動。商周之際,不窯、公劉"教民稼穡",這裡成為周王朝和華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從此,農業成為董志原的傳統產業,久負盛名,被譽為"隴東糧倉"。現代科學的發展,又從其地下發現了儲量四億噸的大油田西峰油田和工業價值的大煤田。昔日只以農耕著稱的西峰,已成為世人心目中的"風水寶地",迎來了她大開發大發展的黃金時期。

董志塬巨厚的黃土究竟是怎麼形成的?科學界歷來有"風成"、"水成"等幾種說法。我國現代著名地質學家劉東生經六十年大量野外考察與實驗分析,提出了有重大突破的"新風成說",得到國際地質學界的廣泛認同。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殼幾經變動,大約在一億九千萬年前後,隴東地區還是大湖及其沉積。在距今二百五十萬年的新生代第四紀,這裡形成盆地(陝甘寧盆地)。此後,青藏高原隆起,阻擋印度洋暖流北上,北方變得乾冷,凜烈的西北風將蒙古高原的砂土裹挾南下,漂落於陝甘晉寧,經數十萬年的沉積變化,從而形成了今天黃土高原的大概地貌。

黃土,綿軟疏鬆,易於耕種;黃土,性暖保溫,易於地氣上升。這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農業經濟雖易破產,但有很強的自給性,只要具備基本的生產條件,農民便就很快地附著在土地上,進行簡單的再生產,取得可靠的溫飽。正因如此,儘管歷史上這裡漢羌雜處,戰亂頻仍,徭役繁複,先民們仍將其農業傳統堅持到今天,並形成了堅韌不屈、吃苦耐勞的民風民俗。

董志塬在商周時期被稱為"大原"(見於《詩經》),與此同時,多稱彭原(因殷商時傳說中的神人彭祖。彭祖,姓彭,名錢鏗,曾住彭祖城一一今彭原鄉彭原村)唐宋明清百姓又俗稱為安化原(因當時其所在地慶陽縣稱安化縣),直至清同治時西北迴民起義,左宗棠奏請清庭析置董志分縣,人們才改安化原為董志原,呼名至今。

董志塬是大自然的傑作,是先民們代有承繼和創造,交給兒孫們的一片沃土。改革開放,撤鎮建市,董志塬人迎來了她更輝煌的發展時期。但願我們保護好建設好她,既無愧於先祖們的遺願,又不給後輩們留下太多的遺憾。

中國的黃土堆積,被看成是記錄地球環境變化的三大"天書"之一,作為大自然最偉大的傑作的董志塬,則更具典型性。它是自然禾口人類進化的證明,是過去與未來之間的橋樑和紐帶,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基於以上考慮,如雲南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一樣,我們應向世界遺產委員會及其大會及時申報世界自然遺產,以求董志原得到全人類的看重和保護。

這是我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解放前我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座山上,路很難走,衣食住行也特別的不方便,吃水必須靠人工去挑水。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曾有人寫詩讚揚窯洞:"遠來君子到此莊,休笑土窯無廈房;雖然不是神仙洞,可愛冬暖夏天涼。"走進慶陽,無論是平展展的平原,還是溝壑縱橫的山區,都會看到一排排、一孔孔窯洞莊院組成的村落。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慶陽人居住的窯洞,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先周時期,慶陽先民就根據黃土高原溝壑區的地理條件,挖掘不同形式的窯洞,構築風格各異的莊院為住所。如今的慶陽,一些人家靠溝邊,依山坡,就崖壁之勢,挖掘窯洞而居,稱為"崖莊";有的村落,依山靠坡分佈著一排排窯洞莊院,莊上有莊,窯上有窯,酷似拔地而起的"樓房",人們稱之為"架板莊";在原區,窯洞莊院的建造別具特色,農戶向平地下掘一個三四丈深的方方正正的大坑,再向四壁挖掘一孔孔窯洞,好像一個地下"四合院",稱為"地坑莊"。慶陽窯洞的建造,更是千姿百態。有坐落平原的窯洞,還有掛在崖面上的高窯;有各自成洞的獨窯,又有相互串通,一明兩暗的套窯;有的窯洞裡還挖有拐窯,窯裡有窯,洞中有洞;有用土坯砌成的土箍窯,用石料砌成的石箍窯,又有土坯、石料兼用砌成的"雙料窯";有的人家給箍窯頂上蓋著青磚紅瓦,遠看是高大的瓦房,入內才知是舒適宜人的窯洞;有的人家在成排的箍窯頂上蓋起了磚瓦房,上房下窯,別具一格;有的農戶則在過去的莊院裡,翻修了窯洞,蓋起了新式瓦房和磚瓦蓋頂的土箍窯、石箍窯,組成了"三合一"的莊院。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沒有三十年不漏的瓦房",卻有數百年安然無恙的窯洞。窯洞以其經久耐用、冬暖夏涼、修築費用低等特點與慶陽人民結下不解之緣。小時候,每逢黃昏,筆者都要在自家窯洞裡甜甜地睡上一覺,夢中也能感受到斜陽抹過屋頂時的綺麗景象。金村鄉木瓜園村一孔長60米,寬20米的窯洞令筆者大為驚歎。主人將窯洞分成三節:第一節居人,並排有兩個大火炕,炕中間有過道,傢俱均置這間。第二節是飼養室,養著幾頭牛。第三節是倉庫,貯藏糧食、飼料、柴禾等物品。環縣車道鄉一孔依山挖掘的深300多米、高80多米、寬70多米的窯洞,當地農民常在窯裡碾麥。據說,這孔大窯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卻至今完好無損。慶陽人挖窯洞時要祭土地神(當地稱為社神),鬧鬼請陰陽先生,用五穀安宅,現代民間也有此習俗,他們挖窯洞時是要請陰陽先生的。窯洞的朝向要背風向陽,山要實在(就是窯洞門口要對實山,不能對山溝),以使家宅平安,家庭殷實。慶陽人勤勞、樸實、憨厚的性格至今不變,他們在慶陽這塊土地上默默耕耘,千百年的習慣仍持續在他們身上。慶陽窯洞以其獨有的建築特色,吸引著國外的建築專家。日本、加拿大等國家的建築專家多次考察,親身感受其中的樂趣。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戶離開窯洞,住進了房屋和樓房。許多窯洞已被填平或被複墾。越來越少的窯洞,愈顯珍貴。作為人類建築史上的遺蹟,它已經受到格外珍惜和保護。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我記得在以前我們祖祖輩輩都住的是土炕,現在我們家住的也有土炕,*一塊泥皮四四方,下面燒火上面燙,天天晚上離不了,一覺睡到大天亮。"這個迷面打一物的話,那一定是土炕了。土炕,又叫火炕,也只有北方的農村才有。

如今,這樣的土炕即使在農村也很少見了,大部分人家睡的都是床。因為床和炕相比,更加漂亮、舒適,也省事、方便,不用專門去燒。

炕,佔據著窯洞裡很大一塊麵積。土炕的製作也是就地取材,先用泥土和成泥,然後在泥里加入一些比較長的麥草或者紅柳枝,按一定的尺寸大小製成一塊五六公分厚一米見方的泥餅,放在院子裡晾晒,等晾晒乾了才能用。因為這些泥餅將來要做土炕的炕面,一方面必然要有合適的厚度,太薄了不結實,太厚了又不容易燒熱。做好這些之後,還得在需要盤炕的窯洞裡,按照窯洞的大小,住人的多少,確定好炕的尺寸。一般都是窯洞剛進門緊靠窗子的位置都是盤炕的最佳位置。確定好大小和位置之後,先用土坯或者磚塊砌一個長方形的框子,一面靠著窯洞的牆壁,一面靠著窗戶的牆壁,另外兩面則需用土坯或磚頭砌起來,這樣就形成了一箇中間空的長方體,然後再在這個長方體的中間,用膠泥做兩個幾近圓形的柱子,用來支撐炕面。然後給這個框子裡裝滿泥土,在長方體長邊的一面要留一個口,用來燒火,也叫炕洞門。

這些工作完成之後,就需要把原來做的泥餅拼接到一起,再用泥將縫隙抹平整,在泥餅的上面也需要抹一層細泥,這樣幹了之後,炕面就比較平整光滑。這一切做好之後,等上五六天,完全乾了之後,就需要從原先預留的四方形的口裡,把填在裡面的泥土,一點一點挖出來,直到裡面全部為空,炕面此時就完全由那兩根立柱來支撐,這樣一個土炕就基本完成了。

同時,還要在土炕上挖一個煙囪,這樣才能把煙排出去。當然,煙囪也有兩種,一種是直接通到莊背上的,也叫鑽出煙囪,這樣的煙囪做起來很麻煩,但用起來很好,因為煙囪要穿過長長的莊院窯背,煙道就比較長,排煙也比較利,煙排到了莊子的外面。另一種是通過窗戶那邊,做一個短小的斜的煙囪,這樣的煙囪排煙直接排到了院子裡。一個土炕做得好不好,一方面看炕燒起來是不是很快就燒熱了,燒熱之後是不是能一個晚上不涼。有些炕做成之後,可能是泥餅做得太厚了,一下燒不熱,費柴草。另一個標準就是看排煙是否通暢,排煙通暢了,自然就好用。

做好這些,還需要專門把炕洞門做好,因為燒過之後,需要把炕洞門關住,否則會影響熱量的散發。同時,還需給煙囪上面也做一個蓋子或塞子,在燒炕的時候取開,燒完之後再蓋上或塞住,這樣就能把柴草燃燒的熱量保留在炕洞裡七八個小時,人們睡在炕上才不會冷。

春夏時節的土炕,只需少量燒一點柴草即可,相反,冬天的土炕一定要燒熱,不然睡到半夜土炕冷了,人就會冷得睡不住。當然,燒炕也有一定的訣竅,會燒的人用得柴草少,燒的炕還留熱時間長。

我小時候每天天剛黑的時候,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燒炕。先要給每個窯裡提一些燒炕的細沫子,比如羊糞、牛糞之類,因為這些不容易一下燒透,可以長時間慢慢燃燒。同時,還需要一些爛柴草,灶上不好燒的,都可以拿到炕洞裡來燒。先把那些細沫子填一半進去推平,使其均勻地鋪在炕洞的最底層,然後把柴草填進去點燃,待燃燒得差不多了,最後把剩餘的細沫子填進去,用燒火棍輕輕地拍打,讓其更加平實,最後再把炕洞門和煙囪都關好。

冬天睡在燒好的土炕上,外面北風呼呼地吹著,下著大雪,身子下面的土炕卻始終是燙燙的,暖暖的,那才叫幸福。而且這樣的土炕睡在上面既不幹燥,也不容易上火,特別是幹了一天活累了,睡一晚上就能緩過勁來,第二天渾身通透,精力充沛,不容易生病。

每天晚上,忙了一天的家人都會集中在一個窯裡,一起坐在炕上,拉拉家常,然後才去各自窯裡睡覺,這樣的日子充滿了煙火的氣息。只是這樣的日子對許多家庭來說再也不會有了。

我小時候一直住的都是土炕,直到我上了大學參加工作之後,離開了農村,住進了城裡,才改睡床。不過我仍然懷念小時候睡過的那些土炕。記得有一次,我同單位的許多同事到一同事家裡去,同事家在農村,一個窯裡有一面很大的土炕,我們一進去就都擠到了炕上,炕上一下子就坐了十多個人。一個家在城裡的同事就是不敢上炕,最後才知道他怕那麼多人都坐在上面把炕給壓塌了。當我們知道了他不敢上炕的理由後都笑了,因為在農村,從沒有聽說誰家由於在炕上坐的人多把炕給壓塌的,這也說明土炕是很結實耐用的。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農村的生活條件還不算太完善!代替體力的勞動工具主要就是木製架子車。純天然木材製作,經久耐用,祖輩三代人使用沒有任何質疑。無嚴格報廢期,使用期限自己定奪。

雙舵駕駛,確保駕駛員安全。安全帶使用天然麻繩編制而成,貼身部位純棉護套內填充純棉花,柔軟舒適。

純橡膠輪胎,充氣懷胎簡單方便,使用輕便,負荷超大量。

貨箱可以隨意拆卸,任意加大縮小。尾部剎車,一根木棍,經濟實用。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在60年代和70年代甚至80年代,那個時候我們的生活水平還不算高,農村人們的出行工具主要靠的就是自行車,我記得自己剛開始學騎自行車的時候不知摔了多少次,剛學會的那一天我心情非常的高興,一下騎了一整天,連吃飯都給忘記了。老人們常說:自行車鍛鍊的好處是不限時間、不限速度。騎自行車不但可以減肥,而且還可使身材勻稱。由於自行車運動是需要大量氧氣的運動,所以還可以強化心臟功能。同時還能防止高血壓,有時比藥物更有效。踩自行車壓縮血管,使得血液循環加速,大腦攝入更多的氧氣,再加上吸入大量新鮮空氣,會覺得腦筋更清楚。騎在車上,你會感覺十分自由且暢快無比。它不再只是一種代步工具,更是愉悅心靈的方式。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在那個年代農村種地主要靠的就是毛驢拉犁,特點

毛驢可耕作和乘騎使用。每天耕作6-7小時,可耕地2.5-3畝。在農村還可乘騎趕集,適於山區馱運及家庭役用。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在我們甘肅糧食種植主要以小麥為主,很久以前農村還沒有機械收割機,主要靠的就是人工收割,收完以後等麥子徹底幹了在攤到場裡用毛驢拉磨子來進行碾轉,然後把麥粒清出來。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碾完麥子,然後把麥柴用鐵叉或者木叉一叉一叉得挑起來掿成麥垛,看誰家麥垛掿的漂亮還有人來參觀,實話實說交點訪談,我家的麥垛掿的一般。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等麥柴清理乾淨了!然後用推耙把所有的麥粒推成一大堆,根據風向來判斷是否可以進行人工用木鍬來揚場,把揚到地上的麥粒在用掃帚輕輕地把上面的麥沂掠掉,等麥子徹底收拾乾淨了在找帶子給裝起來,一石(dai)麥是500斤,笑的農民伯伯都合不上嘴了。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我們的農村生活逐漸走向新時代,從這座大山上搬家到了平川,交通也方便了需多,衣食住行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創新,如今的窯洞有了自己新的面貌,越看越喜歡。

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和黨的關懷,城鄉一體化,脫貧致富奔小康,如今的農村也蓋上了小別墅。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從剛開始的山間小土路變化到了現在的柏油馬路。為農村的群眾出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春天來了!莊稼地裡一片綠油油,好比世外桃源。

從山上望去,天空是那麼的藍,水是那麼的清澈,山倒映著水,水倒映著山,一片國泰民安的景象。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門前的大山象徵著祖國的脊樑是我們的國家永遠國富民強,一切外敵無可侵犯。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鄉村小路悠悠我心,多少故事,多少風風雨雨,多少個老人都離開了,但路依然造福著一方百姓,那幾棵杏樹,棗樹,依然經歷著酸甜苦辣風吹雨打生長在祖國的大地上。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古老的家門口那條小路經歷了好幾代人,前人修路後人走,吃水不忘挖井人。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城裡的景色還是那麼的美麗,天空還是那麼的藍,革命烈士紀念碑依然聳立在人民的心目中。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土蓋的那個場房和地裡的那棵樹隨著社會的發展慢慢的被遺棄了!很少在有人去過問。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田地裡的那棵樹為我們好幾代人在收莊稼的時候,遇到天氣特別炎熱的時候遮過日頭,下雨的時候偶爾擋過雨。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食品安全是我國的主要突破點,在我的家鄉我們吃的都是自己家地裡種的糧食,蔬菜水果都是無汙染指數,綠色食品人人愛。羨慕吧!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首屈一指黃花菜 。黃花菜,又名金針菜、針金,又稱為萱草、忘憂草、勿忘我。

名字非常好聽。我國古代,把母親稱為慈萱、萱堂,因此,有人學習外國人將康乃馨稱為母親花的作法,便稱黃花菜為母親花。外國人稱康乃馨為母親花是放眼於未來,中國人稱黃花菜為母親花是回顧於過去。無論是放眼於未來或是回顧過去,作為母親花,都令人神往而親近。不過說得再好聽,黃花菜必竟是食品菜,是農民生產的一種商品。

黃花菜產地較多,有湖南、陝西、山西、江蘇等地,而以甘肅省慶城縣的黃花質量最好。慶城產的黃花菜,色澤金黃,條長肥厚,久煮不爛,幹物質多,味甜而富含多種營養成分,是市場上的俏銷產品,曾多次榮獲國家農業部頒發的農產品金質獎,並向日本、東南亞出口。

慶城縣從什麼時候開始栽植黃花菜的,已無法考證,但現已成為縣上的傳統產品,也是一個拳頭產品。栽植面積逐年擴大。據2003年統計年鑑載:全縣19個鄉鎮,都有大面積的栽植,總面積為9.36萬畝,產量在3000多噸,產值在2724萬元以上。村、戶因栽植黃花菜而致富的不在少數;驛馬鎮也因購銷黃花菜而成為隴東農副產品集散地和旱碼頭。

黃花菜是多年生植物,為分根移栽,多栽植於地邊、地埂和戶與戶之間的地界上。春季發芽葉而抽苔,夏季中期坐花蕾。葉似菖蒲而柔狹,花稍類百合,有紅、黃等色。其單瓣色黃者,可晾晒成食品菜,但要在花蕾未開放時摘下,立即上籠蒸熟,放在日光下晒乾後收藏或出售。在黃花采摘和晾晒時,忌花蕾開放、香氣外洩;忌陰天或下雨。陰雨會使晾晒的黃花菜黴變發黑。採摘、蒸晒黃花菜,多是農家婦女去幹,這也應了黃花菜是母親花的說法。每當仲夏之晨,才出窩的太陽斜照在一行行的黃花菜花蕾上,黃燦燦的,片,耀人眼目。各種裝束的農婦身挎菜籃穿梭於自家的黃花菜地裡,忙著採摘黃花,實是隴東高原的一大景觀。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慶陽杏子皮薄色豔,個大肉厚,乃果中佳品。果肉加工而成的杏幹紫中透黃、暗中泛亮,含糖量高,吃來別具風味。杏仁有甜,苦兩種,甜杏仁具有多種香味,營養極為豐富。苦杏仁中含有多種營養成分,有法痰、潤肺、止咳平喘,滑腸通便,抗癌等多種功效,深受國內外消費者歡迎。

杏樹是多年生薔蔽科落葉喬木,在慶陽有著上千年的栽培歷史。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慶陽蘋果,甘肅省慶陽市特產,中國地理標誌產品。該市地處隴東黃土高原溝壑區,土層深厚,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非常適宜於蘋果等果樹生產,果樹栽植歷史悠久。

GIF

所產紅富士、新紅星、秦冠等蘋果,個大、色豔、質脆、味香甜,遠銷國內各大中城市及東南亞、歐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深受消費者青睞,多次參加國家、省部、地市果品鑑評會,並獲獎。

所產蘋果硬度較大、果面潔淨、色澤鮮豔、酸甜適度,品質優良。據測定,慶陽紅富士蘋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16.5%,維生素C含量4.2mg/kg,總酸量0.21%,均高於國家鮮蘋果GB1051-89標準。

GIF

另據甘肅省分析測試中心檢測,感官、營養及衛生指標均符合《綠色食品溫帶水果》(NY/T 884-2004)標準要求,貯存5個月後,硬度為7.5kg/cm2,高於其它地區。

慶陽蘋果五大優勢

GIF

一是色澤豔麗 慶陽蘋果著色早、易著色、色度豔、著色面大。在自然栽培條件下,慶陽主栽蘋果的著色指數均較高,紅富士著色指數≥80﹪,秦冠著色指數≥85﹪,元帥繫著色指數≥90﹪,喬納金著色指數≥70﹪,嘎拉著色指數≥70﹪。在市場上,消費者通過外觀色澤就能辨認出慶陽蘋果。

GIF

二是蠟質層厚 慶陽蘋果皮層厚、果面光潔無鏽、果膠含量高。據對慶陽蘋果測定,紅富士蘋果角質層厚度達20微米,新紅星蘋果角質層厚度達25微米,與陝西渭北高原蘋果品質相當,明顯高於遼寧、山東、河南、河北諸蘋果產區。這一特色的形成與西北黃土高原地域特徵直接關聯,是慶陽蘋果有別於其它果產區的顯著特徵之一。

GIF

三是風味濃郁 慶陽蘋果糖分高、果肉脆、香氣濃、營養豐富。據測定,慶陽紅富士蘋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16.5﹪,維生素C含量為4.2毫克/公斤,總酸量為0.21﹪,這些指標均高於國家鮮蘋果GB1051-89標準。

GIF

四是耐貯耐運 慶陽蘋果果皮厚,果面蠟質多,果實緻密,硬度大,耐貯藏。紅富士蘋果採收時的硬度為每平方釐米9.8公斤,貯藏5個月後硬度為每平方釐米7.5公斤,均高於其它地區所產的蘋果。這一特性決定了貯藏時間長,損傷率低,品質變化小。第二年5、6月份,品質維持最好的為渭北高原和甘肅慶陽產的蘋果。

GIF

五是食品安全 蘋果食用安全性能是保證市場準入和消費者安全放心食用的首要條件。慶陽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優越,生產出的蘋果無汙染,農藥殘留量和重金屬離子均低於國家蘋果標準規定的限制指標,食用安全。

獨特的土壤地理氣候

GIF

慶陽市地處隴東黃土高原溝壑區,土層深厚,氣候溫和,雨慶陽蘋果種植園量適中,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非常適宜於蘋果等果樹生產,群眾素有在莊前屋後栽植果樹的習慣。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這個我想大家都認識就香包,每逢端午節大家都少不了每人佩戴一個香包。在第十四屆中國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上,一組組以小動物造型為主題的萌寵香包引人注目。慶陽香包又稱絀絀,當地民間稱作"耍活子",是由絲棉、香料手工製成的一種小巧玲瓏、精緻漂亮的刺繡品。在慶陽民間,素有端午節制作佩帶香包的習俗,寓意吉祥如意,禳災避邪,祛病保平安。2002年慶陽被命名為"中國香包刺繡之鄉"。在今年的慶陽香包節上,新鮮元素成為主題,許多造型可愛的香包讓人忍俊不禁。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這桌菜看起來沒有什麼太讓人心動的感覺,但在我們家鄉每逢春節,喜事,喪事,或者重大節日慶祝都離不開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十三花)。熱菜都是一人一大碗,叫"碗兒飯",家境好的人,能在每個大碗裡湊夠十三樣菜品,就叫"十三花"。一般是拿蘿蔔絲菜墊底,上面依次擺了大肉丸、醬排骨、滷雞腿、紅肉塊、白肉塊、炸酥肉、炸豆腐、滷雞蛋等湊夠十三樣,滿滿一大碗,再澆入濃厚的肉湯,一碗一碗整齊地排在大籠屜裡候著,等到客人上席行酒時,用大火猛蒸,幾分鐘後便可熱氣騰騰地端到桌上,然後再備下一席。

十三花確實很好吃,肉都蒸得酥軟可口不油膩,特別是墊在碗底的浸在肉汁裡的蘿蔔絲,有嚼勁,有肉香味。

漢朝宮廷傳玉宴,皆因原州人之華。

黃花菜香開皇花,明清貢品鎮原芽。

若教彭祖持公論,隴東廚師鎮原娃。

張維的一首《品鎮原老席九碗十三花》,盛讚慶陽美食鎮原老席。在我市,鎮原老席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風格,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和禮儀。如今,鎮原老席已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慶陽文化中一抹獨特的風景。

淵源:源於漢魏宮廷菜餚

據說,鎮原傳統筵席源於漢魏宮廷菜餚,明代大臣許理(慶陽市鎮原人)從朝廷帶回了宴席的操作技術,傳授給當地群眾,進一步影響和改變了這裡的飲食習慣,形成了鎮原不同於其他地方的飲食文化。鎮原老席是中國儒家文化在"食"與"行"中的集中反映,主要形式有"十七國赴宴""十三花""十全"等,其中"十三花"在一般"過事"場合比較多見,以十三個大菜為主,佐以八個小菜,饅頭上四回,端菜十七趟。先單上菜,每上一道大菜,接著上一道小菜,各上八次,俗稱"風攪雪"。

坐席的過程也有講究,桌椅為八仙桌,一席八人,上設一對太師椅,這是最尊貴的兩個位置,桌後懸匾、幛、字畫,寓意四全四喜、吉祥如意。菜上齊了,尊者先動筷,其他人再跟著動筷子,倒酒時,不是一溜圈斟下來,而是先左後右、再左再右。

整個坐席的過程就是中華文化在餐飲禮儀上的完成體現,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我國的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發展至今,雖已改進了一些繁文縟節,但鎮原老席所體現的禮儀和文化仍然是見證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一扇窗口。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這一桌菜也很豐盛!看的你都饞了吧?沒關係我請你們。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小時候的記憶裡最開心的時刻就是父母親手製作的油餅,剛出鍋的油餅又酥又脆,咬一口下去滿嘴焦香,回味無窮,漸漸長大,外出求學,務工,很多人都離開家鄉,就跟難品嚐到正宗的油餅味道。甘肅油餅由來已久,在舊社會和生活困難時期它與豬肉是同等的地位,過年只要有油餅吃就算過了個好年。在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富裕了,豬肉不在是飲食中奢望美食的時候而油餅仍有著特殊的青睞感,緣由就是它以主食小麥麵粉為原料,以本地胡麻油做輔料炸制而成,更有食用油的清香味,有著油而不膩,滿口噴香的感覺,是不是看完饞的直流口水。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是不是很好奇!這有是什麼好吃的?這是開水泡饃饃,外加一碟鹹韭菜和(huo)辣子,特別的美味可口,在80年代我們鄉鎮中學學生住校就以它為主食,那個個吃的可是津津有味,不是我虛構,就現在的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苟局長)就是吃這個成家立業的。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我姓席先給大家說說解放前我們家族的歷史:(席智傳 )在我們縣的縣誌上有詳細的記載,(席智)是我的老祖宗。

席智,字明遠,男性,漢族,生於1884年農曆6月初3,甘肅省鎮原縣開邊鎮解放溝人,他是席氏門中窶貧日趨富裕起來的第二代創業者----席天昌的次子。其兄席鑑,是清時秀才,英年早逝,膝下無子。席智便將自己的次子士傑(民國時曾任保長,聯保主任及太平、屯字、肖金三鎮鎮長)出嗣頂門立戶,從而多了一份家產,這就為其很快發家奠定了基礎。其弟席全,畢業於清朝時縣立的自治學校,有女無男。席智又將自己的三子孝傑為之繼承香火,另起爐灶:留給自己的是長子俊傑,獨攬全部家當。

席智濃眉大眼,身才魁梧,天資聰明,記性特強。他雖然僅僅讀過幾年私塾,卻能熟背《四書》《五經》中的不少篇章和朱子家訓等,懂得許多應酬禮儀和社會交往,在當地名聲很大。因而國民黨縣政府曾授予他"登士朗"正九品文職官員頭銜木匾一面,懸諸中堂,榮耀於世。

席智家鄉名叫紅花溝(1951年土改時易名為解放溝),北有五子山環抱,面臨寬闊川道,茹水汨汨,沿川東逝,東西是平展展的大臺和小臺。夏天濃廕庇日,冬季避風向陽,自然環境十分優美。他家居住在一處清式四合院、兩處窯洞莊院和一座險峻山頭堡子裡。

民國十八年,西北大飢。當時的席家已存有很多糧食,初具富名。所以遠近災民,接踵而來,有討有借,有的還用自己的土地換糧食,席智從中購置了不少,加上後來的逐年擴大,到民國末期,已佔有川地3000畝,是當地貧農人均佔有量的29.8倍,僱農人均佔有量的44倍,比開邊區第3鄉9戶地主人均86畝還多出14畝,是全縣489戶地主人均佔有39.9畝土地的2.5倍,所以被稱為"席半川"。這些土地的2700畝,全靠散居於茹河兩岸的陳家坪、開邊屲、萬城子、申家坪、三十鋪、李家莊、孫河口、大戶坪、鴉溝圈、臨涇大什字、人虎灣等村莊地少的農民去租種。每年從打碾後到年底,佃農們按照"契約"規定,如數交納佃租,最多時每年剝削300石。當然,如果因自然災害影響而減產,他們有時會發點"仁慈之心",或減或免,因災而已。同時還賙濟租戶耕畜300多條,又給他們配備了鍘墩、磨子等生產用具,讓其生活,以便盤剝。據年長者回憶;"鬧饑荒時,單是席家的油渣就養活了半架川人。"災民們有的說:"進了紅花溝,回時不空手",有的說:"凡去借錢糧,不會空著走"。至於下剩的300畝地,從春種、秋收、冬藏、到飼養放牧、收租運糧等繁重農活,全靠五六名長工去承擔。另外,與當地群眾聯合起來"撈稻子"。那是泥裡來水裡去的費時費力的苦農活。為了淤河爭地、與水爭稻、確保豐收,他與長子也起雞叫、睡半夜,親臨稻田,鑽進水裡,一邊揮杴做"示範",一邊檢查促質量。所產的稻子,按投入的勞動力去分配。

除了地租收入外,他家還開有一處油坊,配備兩合石磨。農閒季節開始經營,十里八鄉農民前去"榨油",他們從中按比例收取百分之一的"磨課"(加工費)。與此同時,在自家開了染房店,給附近農民染土布,按頭藍、二藍、三藍三個等級,收印染費;又在平涼開設"腳騾店"(後改地毯廠,製作毛褥子等),固原開設豆子店收購販賣豆子、鎮原城忠 街開設"天永長"字號門面經營百貨、西街商店經營雜貨。還在平泉開邊開了商店。這些店鋪,僱人專門經銷,他們按時漁利,大發其財。所以到了席氏第三代傳人-----席智手裡,便是他們家史上四方財源滾滾而來的鼎盛時期。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席家富名遠播,路人皆知。當時在鎮原有"賈黨、張派、席半川"之說,意思是賈秉機的國名黨勢力雄厚,張履祥的派別勢力雄厚,席智的錢財勢力雄厚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到了1930年左右,楊萬青聽說其家富足,於是率部前來搶劫財物。然而席智聞訊後,舉家搬上堡子,嚴密防禦,終使楊部乘興而來,屢攻未克,悻然而歸。

在舊社會,"有錢便有勢"是天經地義之事,席家錢大氣粗,還能例外。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我們家族現在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族,我們家族的口號就是:遵紀守法,熱愛祖國,尊老愛幼,百善孝為先。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這是我的姑姑和叔叔們,他(她)們感情都特別的深厚兄妹齊心,其利斷金。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這是我的爺爺今年已經94歲的高齡了,爺爺這一生也非常的不容易,爺爺總共是四個兒子和四個女兒,因為在解放前我們現在所居住的解放溝,原名叫(紅花溝)那時候我們席家是當地的財主,也挺有小小的名氣!人稱(席半川)。主要是以經營土地和染房、地毯廠、油坊發家致富的。方圓幾十裡的來我們家做長工的也不少,在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號召打土豪,分土地,讓老百姓都能夠種上自己的土地,不在受壓迫。所以我們席家也沒有躲過這一國家政策,最終被打倒。所有的家產最後全部充公,雖然家產也全部劃分了,但地主家族的所有人都得勞動改造,常人說的好:落架的鳳凰不如雞,我的太爺最後被受刑,爺爺也被勞動改造了三年,被分配到寧夏八路軍隊伍裡給他們運送糧食,雖然中國已經解放了,但當時寧夏的國民黨殘軍敗將夥同回族暴民還在針扎對抗政府,所以我八路軍隊對其進行全面打擊,我爺爺就跟在八路軍隊伍後面,可以說就是後勤保障部,聽爺爺說當時子彈就從他的耳邊飛過,命大的都活下來了,剿匪結束後爺爺接著在部隊裡做了好長時間的豆腐,所以在我們村一打聽誰豆腐做的好,就是我爺爺。由於爺爺表現非常好,就提前回家了,後來聽爺爺說鄧小平同志給我們家平反了,爺爺的老動改造罪名也就從此在歷史上消失了,爺爺也清清白白了。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這是我的奶奶要是現在還在世的話也90歲的高齡了,可惜我敬愛的奶奶受進病魔的折磨與2016年臘月十三過世了,享年87歲。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這是奶奶病危最後幾天,走出家門口再次看看自己生活過的故鄉。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這是奶奶生活了一輩子的窯洞,奶奶去世後我們就把靈堂設在這裡來祭奠她老人家。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兒女兒孫們為奶奶端上自己親手做的獻飯,給她老人家敬獻在靈堂前,讓奶奶好好的品嚐一下,奶奶在世的時候受了很多苦很多累,現在奶奶終於可以好好的歇歇了吃點好吃的。

這是由(甘肅省教育學院畢業士,省作家協會會員,行政副縣級,中教高級,《劉信》老師為我的奶奶撰寫的墓誌銘碑文,記載了奶奶的一生功勞和苦勞,非常感謝劉老師能在百忙之中為我奶奶前來弔唁。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墓誌銘2主要記載了奶奶的兒女兒孫們嫁夫娶妻和他(她)們的事業發展史,都是在奶奶一生的辛苦培養下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家庭和事業,奶奶我們好想您,如果有來世的話,你還做我們的好奶奶。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這是各位親朋好友為奶奶製作的花圈,對奶奶去世表示沉痛悼念!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所有的孝子們一個挨著一個由請來的禮賓領頭到奶奶的靈堂前行孝,看誰哭的最傷心。

祝奶奶一路走好!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這是給奶奶佈置的靈堂!孝子守靈,讓奶奶走的安心,不要有任何牽掛。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席氏名門之後!侍奉了四代的兒女,功勞可佳值得我們後人去學習。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親朋好友給奶奶製作的牌匾,讓後代記住奶奶的功勞。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這是我的爸爸!他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父親。從來不怕苦不怕累,為了整個家早出晚歸,從來沒有怨言。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這就是我,沒什麼獨特,一個愛國的青年小夥子。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快快樂樂度人生,人生知足心最美。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我的弟弟一個長的像女孩子的弟弟,挺活潑可愛的,不信你問他。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這就是我的家鄉(鎮原縣)鎮原縣地處甘肅省東部,慶陽市西南部,東臨革命聖地延安,南眺六朝古都西安,西望省會蘭州,北界塞上明珠銀川,是陝甘寧革命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扶貧困縣和六盤山連片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屬於黃土高原溝壑區,境內山川塬兼有,溝峁樑相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456米,最高點海拔1767米(三岔老爺山),最低點海拔1011米(上肖毛河),平均氣溫10.5℃,年均降水量480毫米,無霜期160天左右。鎮原歷史源遠流長,人文底蘊厚重,文化資源豐富,自然景觀獨特,民俗產業多彩,是隴上久負盛名的:

地域人口大縣。轄9鎮10鄉、215個行政村、5個社區、1991個自然村,南北長91.2公里,東西寬78.3公里,總面積3500平方公里,耕地169萬畝,居全市第一,總人口53.15萬人,居全省第14位、全市第2位,其中農業人口49.38萬人。

歷史文化大縣。鎮原乃華夏故土,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夏商周屬雍州,秦屬北地郡,漢首置臨涇縣,唐時置原州,元稱鎮原州,明改州為縣,沿承至今。鎮原是東漢著名政論家、文學家、思想家王符和北魏靈太后胡充華的故里。歷代文臣武將層出不窮,如李恂、胡奮、席固、皇甫鏞、胡順之、楊政、仇鉞、許理等保家衛國、守職重實; 東漢王符"潛夫論",蜚聲中外;北魏靈太后臨朝攝政,治國清明;甘肅近代十大名醫之首慕元春名揚隴東、杏林楷模;慕壽祺從政清勤,博史善文,《甘寧青史略》獨領風騷。鎮原縣又以隴東"文化大縣"聞名,近現代書畫名家張宸樞、張炳麟、鄧博五、段思坎等人聞名省內外,2010年被中書協命名為"中國書法之鄉",現有鎮原籍中書協會員26人。民間藝術底蘊深厚,尤以剪紙、香包、刺繡獨具特色,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現建成佔地150畝文化產業基地1處,文化協會11個,產業法人74個,個體戶326戶,各類文化人才6500人,其中國家、省、市級藝術大師70多人。

旅遊資源大縣。名勝古蹟斑斕千秋,石空寺、玉山寺、秦漢長城追溯千年風霜;自然景觀美麗迷人,境內的太陽池、翟池、白馬池三座天然池湫碧波盪漾,堪稱"高塬明珠、黃土神池";以潛夫山、原峰山、雞頭山為代表的大小名山30多座,山山有來歷,個個有傳奇,歷史遺存豐富,開發潛力巨大。鎮原曾為陝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長征途中夜宿三岔鎮,三岔紅軍長征紀念館、援西軍紀念館等紅色旅遊資源引人注目。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北石窟大景區為龍頭,有效串聯彭陽古城、玉山寺、"三池"、石空寺、潛夫山、書畫產業基地、胡氏文化產業園等景點的茹河川區文化旅遊黃金圈和慶陽、平涼、固原三市文化旅遊的重要接續區。

傳統農業大縣。縣域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小麥、玉米、高粱等多種農作物,蕎麥、小米、黃豆等特色小雜糧久負盛名,紅杏、蘋果、忘憂草等農產品享譽國內外,是隴東主要糧油和瓜菜生產基地之一,素有"隴東糧倉"、"中國杏鄉"的美譽,曾被命名為"全國黃花菜基地縣、優質瓜果生產基地重點縣、糧食生產先進縣"。近年來,按照"全縣草畜、塬面蘋果、山地苗林、川臺瓜菜"的產業佈局,大力培育特色產業,年均種植全膜糧食100萬畝、培育苗林15萬畝、種植瓜菜20萬畝,牛、羊存欄數分別達到24萬頭、90萬隻,蘋果留存面積達18.32萬畝,形成了以"草畜、蘋果、苗林、瓜菜"為主的農業主導產業,農業產業初步走上了規模化、現代化、工業化發展路子。招商引資在我縣投資14億的中盛農牧發展有限公司,是全省十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之一,中盛"三全三鏈"模式為省、市創造了經驗,打造了樣板。

礦產儲備大縣。境內探明有石油、天然氣、煤炭、石英砂、黏土等礦產資源富集,初步探明石油儲量2.66億噸,年產原油50萬噸,煤炭儲量180億噸,開發前景廣闊,在全市率先實現了"氣化鎮原",是隴東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隴東教育大縣。全縣崇文重教之風濃郁深厚,學校苦抓、教師苦教、學生苦學"三苦"精神延續不斷。現有各級各類學校465所,在校學生7.8萬人,每年輸送大、中專學生4000多人,恢復高考以來,有52名學子被清華、北大錄取,教育質量位列全市前茅,名譽隴上,曾代表甘肅省接受並順利通過國家"兩基"驗收。

2016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全縣上下緊緊圍繞"十三五"總體發展思路,緊扣脫貧攻堅這一主線,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著力創建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活力迸發的經濟生態、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突出抓好脫貧攻堅、產業開發、基礎建設、城鄉發展、民生改善、生態建設、財政保障、改革開放、社會管理、政府建設10項重點工作,努力實現"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開局。全年完成生產總值57.46億元,增長8.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3億元,下降4.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41億元,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128.3億元,增長12.2%;財政大口徑收入完成2.59億元,下降41.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3億元,下降45.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36.9元,增長7.9%;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92.6元,增長8.5%。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這是我們縣的獨特標誌!也是(王符)的故里。王符(85163)字節信,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人,從小好學,"有志操"(《後漢書王符傳》),與當時名士馬融、張衡等多有交往,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個性耿介,"志意蘊憤"(同上),終身不仕,一心"隱居著書"(同上),諷刺時政,很負盛名。著有《潛夫論》十卷。

東漢中期以後,外戚當政,宦官專權,朝政腐敗黑暗。特別是安帝以後,又連年對羌族、鮮卑族等少數民族用兵和水旱災害頻繁,致使封建經濟遭到很大破壞,農民同地主階級的矛盾日益激化。王符為了穩固東漢封建統治,除了在政治、經濟上積極主張尊賢事能,革新吏治,農工商並重和反對奢侈淫樂等外,在人口問題上還很重視移民戍邊。認為東漢朝廷在與羌族等少數民族的戰爭中,採取放棄邊地,迫使邊民內遷的政策是錯誤的。這不僅給邊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很大損失,還給敵人造成了可乘之機,"土多人少,莫出其材,是謂虛士,可襲伐也。"(《潛夫論實邊》。本辭條以下引文,凡引自本書的,只注篇名)因此,要想鞏固邊防,"安中國"(同上),就應把內地人口大量遷往邊地,以"充邊境"(同上)。其次,只有大量移民戍邊,才能改變"邊郡千里","空無人民,美田棄而莫墾發"和"中州內部","人眾地荒(狹),無所容足"(同上)的情況,合理分佈人口,充分利用土地,迅速發展生產。王符的這一主張,雖然有利於加強邊防和"土地、人民必相稱"(同上),但在東漢朝廷一再採取苟安、退讓政策的情況下,是很難實現的。

王符還很注意對人民進行教化,提高人口質量。"天地之所貴者,人也。聖人之所尚者,義也。德義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學問也。"(《贊學》)他認為對人民進行教化,不僅是立國的基礎,"夫為國者,以富民為本,以正學為基"(《務本》),而且也是提高人民道德風尚,使社會風氣淳樸,安定社會秩序的根本。"王者統世,觀民設教,乃能變風易俗,以致太平。(《浮侈》)不僅如此,他還認為教化也有本末之分,"教訓者,以道義為本,以巧辯為末"(《務本》),只有對人們進行正直的教育,誘導向善,他們才不會違法亂紀。反之,對人們施以奸邪的教育,"學淫則詐偽"(同上),就會敗壞社會的正直風尚,不利於安定封建秩序和鞏固封建統治。王符主張加強對人民進行教化,是繼承了前人的觀點,但他認為教化也有本末之分,則是前無古人的。

其著作《潛夫論》廣為流傳!

一,民本論

王符繼承、發揮了先秦以來的儒家"民本"思想,明確提出了"國以民為基"(《潛夫論·邊議》,見《潛夫論箋校正》,汪繼培箋,彭鐸校正,中華書局1985年版。下引此書僅注篇名。)的政治命題。《說文》曰:"基,牆始也。""民為國基"首先意味著民為國始,國由民所產生,國因民而存在,所謂"國之所以為國者,以有民也。"(《愛日》)。民是國家及君主須臾不可以失去的根據和條件。道理很簡單:國家的財富,皆出之於民;國君之所用,皆民之所供。這裡王符所要強調的是:民是國之賴以產生和存在的根據,國對民有一種依賴關係,國要受到民的制約。

為了深入論證自己的命題,王符引出了漢代以來思想家常用的一個概念:"天"。在他看來,人類最初本無君臣上下之分。後來,由於強者凌弱,尤其是老幼孤寡經常受到欺負,人民倍受其害,正常的生活秩序無以維繼,於是"天命聖人司牧之",就是說"天命聖人"來管理人民。這位聖人給人們帶來安定富足的生活併為人們所擁戴,這便是君主的由來。王符由此得出結論:"天之立君"並不是對君主個人的私愛,並不是讓君主去奴役人民,而是要君主為民眾"誅暴除害"。(《班祿》)。他明確提出:"帝王之所以尊敬[者天也];天之所甚愛者,民也。"(《忠貴》。"者天也"三字原缺,據《後漢書》卷四十九本傳引文補)"天以民為心,民安樂則天心順,民愁苦則天心逆。"(《本政》)在天、君、民三者的關係中,王符把民同天緊緊聯繫在一起,認為"民心"就是"天心"。

既然民如此重要,國君對民必須有一個正確的態度,簡言之,君主不應恣心"役民",而應該多方面"利民"。王符所謂"利民"或者"養民",主要是要求君主及其臣僚關心人民的疾苦,其所作所為都應該"有功於民"。他說:"聖王養民,愛之如子,憂之如家,危者安之,亡者存之,救其災患,除其禍亂。"又說:"聖王之政,普覆兼愛,不私近密,不忽疏遠,吉凶禍福,與民共之,哀樂之情,恕以及人,視民如赤子,救禍如引手爛。"(以上見《救邊》)此外,王符還提出"富民"的主張:"夫為國者以富民為本"。怎樣才能"富民"呢?"夫富民者,以農桑為本,以遊業為末;百工者,以致用為本,以巧飾為末;商賈者,以通貨為本,以鬻奇為末:三者守本離末則民富,離本守末則民貧"。(《務本》)要真正作到"以農為本",就必須使農民有足夠的時間從事農業生產。為此,王符專門撰寫了《愛日》篇。他說:"國之所以為國者,以有民也;民之所以為民者,以有谷也;谷之所以豐殖者,以有人功也;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他這種分析,言簡而意深。他還說:"聖人深知,力者乃民之本也,而國之基,故務省役而為民愛日。"王符把發展農業生產看作是立國之本,要求封建統治者"務省役而為民愛日",這種思想反映了廣大農民的願望和發展生產的要求,具有進步意義。

為了進一步論證其"國以民為基"的命題,王符還以歷史上一系的反面事例來告誡當朝統治者:"願察開闢以來,民危而國安者誰也?下貧而上富者誰也?故曰:夫君國將民之以,民實瘠,而君安得肥?"(《邊議》)有史以來,"民危而國安"、"下貧而上富"、"民瘠而君肥"的事是從來沒有的。相反,民亂必國危,而民亂之源正在於當政者不利民,民為生活所迫,"飢寒並至,則安能不為非"?"為非"必遭到官吏的嚴厲懲罰。這樣,"愁怨者多"、"下民無聊",國家自然就會出現危機。(《浮侈》)王符特別指斥那些驕臣惡吏對民的"橫逆不道"。他們非但"無功於民氓",而且"喪其本心","寧見朽貫千萬,而不忍賜人一錢;寧積粟腐倉,而不忍貸人一斗。"因此,"骨肉怨望於家,細民謗言賣言言於道"。(《忠貴》)王符這裡既注意到民亂的社會根源,又看到民亂所產生的社會危機。由於王符長期生活在民間,又注意觀察和分析社會現實,所以對東漢末年的弊政洞悉無遺,上述議論,皆有感而發。

二,德化論

王符繼承了儒家傳統的"德治"、"仁政"思想,認為治國必須重德化,以德治國為治國之首務。他說:"人君之治,莫大乎道,莫盛乎德,莫美乎教,莫神於化","是以聖帝明王,皆敦德化而薄威刑。"他讚賞孔子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說法,認為上聖"不務治民事而務治民心","務厚其情而明則務義,民親愛則無相害傷之意,動思義則無奸邪之心。夫若此者,非法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強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德化》)因此,治國安民,應以"德化"為上策。

如何進行"德化"?王符強調兩點,其一,當權者要修身正己,為人表率。"德者所以修己也",(《德化》)"人君身修正賞罰分明者,國治而民安"。(《巫列》)其二,"德化"必須與"富民"結合起來,這也與孔子的"先富後教"是一致的。東漢末年,豪門權貴奢侈無度,封建官府橫徵暴斂,官吏貪贓枉法,使得百姓貧困破產。為此,王符主張重本抑末,愛惜民力,使民富足。他說:"凡為治之大體,莫善於抑末而務本,莫不善於離本而飾末。夫為國者,以富民為本,以正學為基。民富乃可教,學正乃得義。"

天下第一黃土高原

(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