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秦一統六國,隨後強漢名播四方、盛唐萬邦來朝,再之後就沒有大一統王朝把這裡作為大本營,這背後都有地理環境、自然生態變遷的影子。

那麼,黃土高原、大秦嶺是如何改變陝西的呢?

黃土高原與陝西

被框在烏鞘嶺、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高原,因為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有的區域厚度數十米,有的區域則達到200米及更厚,人稱黃土高原。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秦一統六國,隨後強漢名播四方、盛唐萬邦來朝,再之後就沒有大一統王朝把這裡作為大本營,這背後都有地理環境、自然生態變遷的影子。

那麼,黃土高原、大秦嶺是如何改變陝西的呢?

黃土高原與陝西

被框在烏鞘嶺、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高原,因為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有的區域厚度數十米,有的區域則達到200米及更厚,人稱黃土高原。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上百萬年中,劇烈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持續抬升的臺地、斷裂下陷的谷地,陝西部分的黃土高原與之對應的就是陝北高原、渭河谷地(關中平原);風力與流水侵蝕讓黃土地的地貌千姿百態,最明顯的莫過於塬、墚、峁、溝與壑。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秦一統六國,隨後強漢名播四方、盛唐萬邦來朝,再之後就沒有大一統王朝把這裡作為大本營,這背後都有地理環境、自然生態變遷的影子。

那麼,黃土高原、大秦嶺是如何改變陝西的呢?

黃土高原與陝西

被框在烏鞘嶺、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高原,因為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有的區域厚度數十米,有的區域則達到200米及更厚,人稱黃土高原。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上百萬年中,劇烈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持續抬升的臺地、斷裂下陷的谷地,陝西部分的黃土高原與之對應的就是陝北高原、渭河谷地(關中平原);風力與流水侵蝕讓黃土地的地貌千姿百態,最明顯的莫過於塬、墚、峁、溝與壑。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曾經的黃土高原是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160萬年前,早期人類出現在黃土地上;五千到七千年前,人類足跡已經遍佈於黃土高原,中華人文始祖在黃土高原上“創業”,農耕鼻祖后稷於漆水河畔教民耕種,仰韶文化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秦一統六國,隨後強漢名播四方、盛唐萬邦來朝,再之後就沒有大一統王朝把這裡作為大本營,這背後都有地理環境、自然生態變遷的影子。

那麼,黃土高原、大秦嶺是如何改變陝西的呢?

黃土高原與陝西

被框在烏鞘嶺、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高原,因為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有的區域厚度數十米,有的區域則達到200米及更厚,人稱黃土高原。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上百萬年中,劇烈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持續抬升的臺地、斷裂下陷的谷地,陝西部分的黃土高原與之對應的就是陝北高原、渭河谷地(關中平原);風力與流水侵蝕讓黃土地的地貌千姿百態,最明顯的莫過於塬、墚、峁、溝與壑。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曾經的黃土高原是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160萬年前,早期人類出現在黃土地上;五千到七千年前,人類足跡已經遍佈於黃土高原,中華人文始祖在黃土高原上“創業”,農耕鼻祖后稷於漆水河畔教民耕種,仰韶文化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黍、稷、大麥、小麥可以在這裡恣意生長,黃土高原成了我國農耕發源地之一、中華古文明的搖籃,它以其稟賦恩養了古文明;但從秦漢開始,多種原因讓黃土高原的自然生態不復以往,宜居程度越來越低,使得關中地區在盛唐之後失去了作為大一統王朝京城的機會。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秦一統六國,隨後強漢名播四方、盛唐萬邦來朝,再之後就沒有大一統王朝把這裡作為大本營,這背後都有地理環境、自然生態變遷的影子。

那麼,黃土高原、大秦嶺是如何改變陝西的呢?

黃土高原與陝西

被框在烏鞘嶺、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高原,因為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有的區域厚度數十米,有的區域則達到200米及更厚,人稱黃土高原。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上百萬年中,劇烈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持續抬升的臺地、斷裂下陷的谷地,陝西部分的黃土高原與之對應的就是陝北高原、渭河谷地(關中平原);風力與流水侵蝕讓黃土地的地貌千姿百態,最明顯的莫過於塬、墚、峁、溝與壑。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曾經的黃土高原是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160萬年前,早期人類出現在黃土地上;五千到七千年前,人類足跡已經遍佈於黃土高原,中華人文始祖在黃土高原上“創業”,農耕鼻祖后稷於漆水河畔教民耕種,仰韶文化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黍、稷、大麥、小麥可以在這裡恣意生長,黃土高原成了我國農耕發源地之一、中華古文明的搖籃,它以其稟賦恩養了古文明;但從秦漢開始,多種原因讓黃土高原的自然生態不復以往,宜居程度越來越低,使得關中地區在盛唐之後失去了作為大一統王朝京城的機會。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即便如此,黃土高原之下,也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陝西的能源基地,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與化工基地,黃土高原讓陝西成為我國煤礦和石油天然氣富集的省份之一,黃土地下的礦產是延安、榆林經濟實現翻身的基礎。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秦一統六國,隨後強漢名播四方、盛唐萬邦來朝,再之後就沒有大一統王朝把這裡作為大本營,這背後都有地理環境、自然生態變遷的影子。

那麼,黃土高原、大秦嶺是如何改變陝西的呢?

黃土高原與陝西

被框在烏鞘嶺、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高原,因為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有的區域厚度數十米,有的區域則達到200米及更厚,人稱黃土高原。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上百萬年中,劇烈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持續抬升的臺地、斷裂下陷的谷地,陝西部分的黃土高原與之對應的就是陝北高原、渭河谷地(關中平原);風力與流水侵蝕讓黃土地的地貌千姿百態,最明顯的莫過於塬、墚、峁、溝與壑。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曾經的黃土高原是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160萬年前,早期人類出現在黃土地上;五千到七千年前,人類足跡已經遍佈於黃土高原,中華人文始祖在黃土高原上“創業”,農耕鼻祖后稷於漆水河畔教民耕種,仰韶文化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黍、稷、大麥、小麥可以在這裡恣意生長,黃土高原成了我國農耕發源地之一、中華古文明的搖籃,它以其稟賦恩養了古文明;但從秦漢開始,多種原因讓黃土高原的自然生態不復以往,宜居程度越來越低,使得關中地區在盛唐之後失去了作為大一統王朝京城的機會。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即便如此,黃土高原之下,也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陝西的能源基地,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與化工基地,黃土高原讓陝西成為我國煤礦和石油天然氣富集的省份之一,黃土地下的礦產是延安、榆林經濟實現翻身的基礎。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此外,黃土高原也是陝西的果園,盛產蘋果、香梨、柿子、大棗、杏子、桃子和核桃等等,陝西能成為我國溫帶水果大省之一,與黃土高原分不開。

黃土高原對陝西的改變,不僅在於它是關中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它關係著關中的環境承載力和物資供給,如此,黃土高原關乎著陝西的興衰。

大秦嶺與陝西

秦嶺是我國地理南北分界線,是亞熱帶與暖溫帶、溼潤區和半溼潤區、水田和旱地、長江與黃河流域的分界線,是我國一月份0℃等溫線、800mm年降水量線,是與阿爾卑斯山、落基山被並稱的“地球三姐妹”。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秦一統六國,隨後強漢名播四方、盛唐萬邦來朝,再之後就沒有大一統王朝把這裡作為大本營,這背後都有地理環境、自然生態變遷的影子。

那麼,黃土高原、大秦嶺是如何改變陝西的呢?

黃土高原與陝西

被框在烏鞘嶺、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高原,因為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有的區域厚度數十米,有的區域則達到200米及更厚,人稱黃土高原。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上百萬年中,劇烈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持續抬升的臺地、斷裂下陷的谷地,陝西部分的黃土高原與之對應的就是陝北高原、渭河谷地(關中平原);風力與流水侵蝕讓黃土地的地貌千姿百態,最明顯的莫過於塬、墚、峁、溝與壑。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曾經的黃土高原是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160萬年前,早期人類出現在黃土地上;五千到七千年前,人類足跡已經遍佈於黃土高原,中華人文始祖在黃土高原上“創業”,農耕鼻祖后稷於漆水河畔教民耕種,仰韶文化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黍、稷、大麥、小麥可以在這裡恣意生長,黃土高原成了我國農耕發源地之一、中華古文明的搖籃,它以其稟賦恩養了古文明;但從秦漢開始,多種原因讓黃土高原的自然生態不復以往,宜居程度越來越低,使得關中地區在盛唐之後失去了作為大一統王朝京城的機會。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即便如此,黃土高原之下,也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陝西的能源基地,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與化工基地,黃土高原讓陝西成為我國煤礦和石油天然氣富集的省份之一,黃土地下的礦產是延安、榆林經濟實現翻身的基礎。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此外,黃土高原也是陝西的果園,盛產蘋果、香梨、柿子、大棗、杏子、桃子和核桃等等,陝西能成為我國溫帶水果大省之一,與黃土高原分不開。

黃土高原對陝西的改變,不僅在於它是關中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它關係著關中的環境承載力和物資供給,如此,黃土高原關乎著陝西的興衰。

大秦嶺與陝西

秦嶺是我國地理南北分界線,是亞熱帶與暖溫帶、溼潤區和半溼潤區、水田和旱地、長江與黃河流域的分界線,是我國一月份0℃等溫線、800mm年降水量線,是與阿爾卑斯山、落基山被並稱的“地球三姐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這座東西綿延1600多公里、名稱源於古代秦人與秦帝國威望的山脈,納入了岷山、米倉山、大巴山、武當山、伏牛山、桐柏山之後,被稱為大秦嶺,它以高峻的姿勢,在地理上把陝西劃分成了北方和南方。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秦一統六國,隨後強漢名播四方、盛唐萬邦來朝,再之後就沒有大一統王朝把這裡作為大本營,這背後都有地理環境、自然生態變遷的影子。

那麼,黃土高原、大秦嶺是如何改變陝西的呢?

黃土高原與陝西

被框在烏鞘嶺、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高原,因為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有的區域厚度數十米,有的區域則達到200米及更厚,人稱黃土高原。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上百萬年中,劇烈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持續抬升的臺地、斷裂下陷的谷地,陝西部分的黃土高原與之對應的就是陝北高原、渭河谷地(關中平原);風力與流水侵蝕讓黃土地的地貌千姿百態,最明顯的莫過於塬、墚、峁、溝與壑。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曾經的黃土高原是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160萬年前,早期人類出現在黃土地上;五千到七千年前,人類足跡已經遍佈於黃土高原,中華人文始祖在黃土高原上“創業”,農耕鼻祖后稷於漆水河畔教民耕種,仰韶文化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黍、稷、大麥、小麥可以在這裡恣意生長,黃土高原成了我國農耕發源地之一、中華古文明的搖籃,它以其稟賦恩養了古文明;但從秦漢開始,多種原因讓黃土高原的自然生態不復以往,宜居程度越來越低,使得關中地區在盛唐之後失去了作為大一統王朝京城的機會。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即便如此,黃土高原之下,也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陝西的能源基地,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與化工基地,黃土高原讓陝西成為我國煤礦和石油天然氣富集的省份之一,黃土地下的礦產是延安、榆林經濟實現翻身的基礎。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此外,黃土高原也是陝西的果園,盛產蘋果、香梨、柿子、大棗、杏子、桃子和核桃等等,陝西能成為我國溫帶水果大省之一,與黃土高原分不開。

黃土高原對陝西的改變,不僅在於它是關中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它關係著關中的環境承載力和物資供給,如此,黃土高原關乎著陝西的興衰。

大秦嶺與陝西

秦嶺是我國地理南北分界線,是亞熱帶與暖溫帶、溼潤區和半溼潤區、水田和旱地、長江與黃河流域的分界線,是我國一月份0℃等溫線、800mm年降水量線,是與阿爾卑斯山、落基山被並稱的“地球三姐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這座東西綿延1600多公里、名稱源於古代秦人與秦帝國威望的山脈,納入了岷山、米倉山、大巴山、武當山、伏牛山、桐柏山之後,被稱為大秦嶺,它以高峻的姿勢,在地理上把陝西劃分成了北方和南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如果從我國陸域版圖上看,秦嶺是我國的“中央山脈”,它有10億年地質史,當揚子地塊和華北地塊碰撞、縫合在一起,意味著秦嶺的雛形已經誕生,也意味著我國大陸基底完成統一。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秦一統六國,隨後強漢名播四方、盛唐萬邦來朝,再之後就沒有大一統王朝把這裡作為大本營,這背後都有地理環境、自然生態變遷的影子。

那麼,黃土高原、大秦嶺是如何改變陝西的呢?

黃土高原與陝西

被框在烏鞘嶺、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高原,因為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有的區域厚度數十米,有的區域則達到200米及更厚,人稱黃土高原。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上百萬年中,劇烈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持續抬升的臺地、斷裂下陷的谷地,陝西部分的黃土高原與之對應的就是陝北高原、渭河谷地(關中平原);風力與流水侵蝕讓黃土地的地貌千姿百態,最明顯的莫過於塬、墚、峁、溝與壑。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曾經的黃土高原是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160萬年前,早期人類出現在黃土地上;五千到七千年前,人類足跡已經遍佈於黃土高原,中華人文始祖在黃土高原上“創業”,農耕鼻祖后稷於漆水河畔教民耕種,仰韶文化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黍、稷、大麥、小麥可以在這裡恣意生長,黃土高原成了我國農耕發源地之一、中華古文明的搖籃,它以其稟賦恩養了古文明;但從秦漢開始,多種原因讓黃土高原的自然生態不復以往,宜居程度越來越低,使得關中地區在盛唐之後失去了作為大一統王朝京城的機會。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即便如此,黃土高原之下,也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陝西的能源基地,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與化工基地,黃土高原讓陝西成為我國煤礦和石油天然氣富集的省份之一,黃土地下的礦產是延安、榆林經濟實現翻身的基礎。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此外,黃土高原也是陝西的果園,盛產蘋果、香梨、柿子、大棗、杏子、桃子和核桃等等,陝西能成為我國溫帶水果大省之一,與黃土高原分不開。

黃土高原對陝西的改變,不僅在於它是關中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它關係著關中的環境承載力和物資供給,如此,黃土高原關乎著陝西的興衰。

大秦嶺與陝西

秦嶺是我國地理南北分界線,是亞熱帶與暖溫帶、溼潤區和半溼潤區、水田和旱地、長江與黃河流域的分界線,是我國一月份0℃等溫線、800mm年降水量線,是與阿爾卑斯山、落基山被並稱的“地球三姐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這座東西綿延1600多公里、名稱源於古代秦人與秦帝國威望的山脈,納入了岷山、米倉山、大巴山、武當山、伏牛山、桐柏山之後,被稱為大秦嶺,它以高峻的姿勢,在地理上把陝西劃分成了北方和南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如果從我國陸域版圖上看,秦嶺是我國的“中央山脈”,它有10億年地質史,當揚子地塊和華北地塊碰撞、縫合在一起,意味著秦嶺的雛形已經誕生,也意味著我國大陸基底完成統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的深層意義就在於統一,只有橫跨了大秦嶺,才是真正一統的中華,反之只能是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秦國越過秦嶺,滅巴蜀並經略巴蜀,奠定了統一天下的物質基礎;在漢中避難的劉邦,越過秦嶺,攻下隴西、略取關中,最終建立大漢王朝;西晉掌控秦嶺而經略巴蜀,樓船下益州攻下東吳;隋代替北周,控制秦嶺而經略巴蜀,滅了南陳而一統江山。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秦一統六國,隨後強漢名播四方、盛唐萬邦來朝,再之後就沒有大一統王朝把這裡作為大本營,這背後都有地理環境、自然生態變遷的影子。

那麼,黃土高原、大秦嶺是如何改變陝西的呢?

黃土高原與陝西

被框在烏鞘嶺、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高原,因為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有的區域厚度數十米,有的區域則達到200米及更厚,人稱黃土高原。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上百萬年中,劇烈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持續抬升的臺地、斷裂下陷的谷地,陝西部分的黃土高原與之對應的就是陝北高原、渭河谷地(關中平原);風力與流水侵蝕讓黃土地的地貌千姿百態,最明顯的莫過於塬、墚、峁、溝與壑。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曾經的黃土高原是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160萬年前,早期人類出現在黃土地上;五千到七千年前,人類足跡已經遍佈於黃土高原,中華人文始祖在黃土高原上“創業”,農耕鼻祖后稷於漆水河畔教民耕種,仰韶文化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黍、稷、大麥、小麥可以在這裡恣意生長,黃土高原成了我國農耕發源地之一、中華古文明的搖籃,它以其稟賦恩養了古文明;但從秦漢開始,多種原因讓黃土高原的自然生態不復以往,宜居程度越來越低,使得關中地區在盛唐之後失去了作為大一統王朝京城的機會。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即便如此,黃土高原之下,也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陝西的能源基地,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與化工基地,黃土高原讓陝西成為我國煤礦和石油天然氣富集的省份之一,黃土地下的礦產是延安、榆林經濟實現翻身的基礎。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此外,黃土高原也是陝西的果園,盛產蘋果、香梨、柿子、大棗、杏子、桃子和核桃等等,陝西能成為我國溫帶水果大省之一,與黃土高原分不開。

黃土高原對陝西的改變,不僅在於它是關中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它關係著關中的環境承載力和物資供給,如此,黃土高原關乎著陝西的興衰。

大秦嶺與陝西

秦嶺是我國地理南北分界線,是亞熱帶與暖溫帶、溼潤區和半溼潤區、水田和旱地、長江與黃河流域的分界線,是我國一月份0℃等溫線、800mm年降水量線,是與阿爾卑斯山、落基山被並稱的“地球三姐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這座東西綿延1600多公里、名稱源於古代秦人與秦帝國威望的山脈,納入了岷山、米倉山、大巴山、武當山、伏牛山、桐柏山之後,被稱為大秦嶺,它以高峻的姿勢,在地理上把陝西劃分成了北方和南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如果從我國陸域版圖上看,秦嶺是我國的“中央山脈”,它有10億年地質史,當揚子地塊和華北地塊碰撞、縫合在一起,意味著秦嶺的雛形已經誕生,也意味著我國大陸基底完成統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的深層意義就在於統一,只有橫跨了大秦嶺,才是真正一統的中華,反之只能是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秦國越過秦嶺,滅巴蜀並經略巴蜀,奠定了統一天下的物質基礎;在漢中避難的劉邦,越過秦嶺,攻下隴西、略取關中,最終建立大漢王朝;西晉掌控秦嶺而經略巴蜀,樓船下益州攻下東吳;隋代替北周,控制秦嶺而經略巴蜀,滅了南陳而一統江山。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說地理,秦嶺是我國地理標識;說植物,秦嶺是溫帶植物的物種基因庫,是中草藥“天然藥庫”;說動物,有“秦嶺四寶”:朱䴉、大熊貓、羚牛、金絲猴;說人們最喜愛的水果,秦嶺北麓有溫帶水果,南麓有亞熱帶水果。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秦一統六國,隨後強漢名播四方、盛唐萬邦來朝,再之後就沒有大一統王朝把這裡作為大本營,這背後都有地理環境、自然生態變遷的影子。

那麼,黃土高原、大秦嶺是如何改變陝西的呢?

黃土高原與陝西

被框在烏鞘嶺、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高原,因為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有的區域厚度數十米,有的區域則達到200米及更厚,人稱黃土高原。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上百萬年中,劇烈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持續抬升的臺地、斷裂下陷的谷地,陝西部分的黃土高原與之對應的就是陝北高原、渭河谷地(關中平原);風力與流水侵蝕讓黃土地的地貌千姿百態,最明顯的莫過於塬、墚、峁、溝與壑。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曾經的黃土高原是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160萬年前,早期人類出現在黃土地上;五千到七千年前,人類足跡已經遍佈於黃土高原,中華人文始祖在黃土高原上“創業”,農耕鼻祖后稷於漆水河畔教民耕種,仰韶文化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黍、稷、大麥、小麥可以在這裡恣意生長,黃土高原成了我國農耕發源地之一、中華古文明的搖籃,它以其稟賦恩養了古文明;但從秦漢開始,多種原因讓黃土高原的自然生態不復以往,宜居程度越來越低,使得關中地區在盛唐之後失去了作為大一統王朝京城的機會。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即便如此,黃土高原之下,也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陝西的能源基地,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與化工基地,黃土高原讓陝西成為我國煤礦和石油天然氣富集的省份之一,黃土地下的礦產是延安、榆林經濟實現翻身的基礎。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此外,黃土高原也是陝西的果園,盛產蘋果、香梨、柿子、大棗、杏子、桃子和核桃等等,陝西能成為我國溫帶水果大省之一,與黃土高原分不開。

黃土高原對陝西的改變,不僅在於它是關中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它關係著關中的環境承載力和物資供給,如此,黃土高原關乎著陝西的興衰。

大秦嶺與陝西

秦嶺是我國地理南北分界線,是亞熱帶與暖溫帶、溼潤區和半溼潤區、水田和旱地、長江與黃河流域的分界線,是我國一月份0℃等溫線、800mm年降水量線,是與阿爾卑斯山、落基山被並稱的“地球三姐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這座東西綿延1600多公里、名稱源於古代秦人與秦帝國威望的山脈,納入了岷山、米倉山、大巴山、武當山、伏牛山、桐柏山之後,被稱為大秦嶺,它以高峻的姿勢,在地理上把陝西劃分成了北方和南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如果從我國陸域版圖上看,秦嶺是我國的“中央山脈”,它有10億年地質史,當揚子地塊和華北地塊碰撞、縫合在一起,意味著秦嶺的雛形已經誕生,也意味著我國大陸基底完成統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的深層意義就在於統一,只有橫跨了大秦嶺,才是真正一統的中華,反之只能是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秦國越過秦嶺,滅巴蜀並經略巴蜀,奠定了統一天下的物質基礎;在漢中避難的劉邦,越過秦嶺,攻下隴西、略取關中,最終建立大漢王朝;西晉掌控秦嶺而經略巴蜀,樓船下益州攻下東吳;隋代替北周,控制秦嶺而經略巴蜀,滅了南陳而一統江山。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說地理,秦嶺是我國地理標識;說植物,秦嶺是溫帶植物的物種基因庫,是中草藥“天然藥庫”;說動物,有“秦嶺四寶”:朱䴉、大熊貓、羚牛、金絲猴;說人們最喜愛的水果,秦嶺北麓有溫帶水果,南麓有亞熱帶水果。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讓陝西帶有兩面,一面豪邁、奔放,一面溫婉、柔情;一面北國風光,一面南國氣派;以秦嶺為界,陝西的氣候、河流、植被、土壤都存在差異,由此產生了人文、文化上的差異,對應不同的文化姿態,兩面相融合,才組成一個完整的陝西。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秦一統六國,隨後強漢名播四方、盛唐萬邦來朝,再之後就沒有大一統王朝把這裡作為大本營,這背後都有地理環境、自然生態變遷的影子。

那麼,黃土高原、大秦嶺是如何改變陝西的呢?

黃土高原與陝西

被框在烏鞘嶺、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高原,因為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有的區域厚度數十米,有的區域則達到200米及更厚,人稱黃土高原。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上百萬年中,劇烈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持續抬升的臺地、斷裂下陷的谷地,陝西部分的黃土高原與之對應的就是陝北高原、渭河谷地(關中平原);風力與流水侵蝕讓黃土地的地貌千姿百態,最明顯的莫過於塬、墚、峁、溝與壑。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曾經的黃土高原是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160萬年前,早期人類出現在黃土地上;五千到七千年前,人類足跡已經遍佈於黃土高原,中華人文始祖在黃土高原上“創業”,農耕鼻祖后稷於漆水河畔教民耕種,仰韶文化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黍、稷、大麥、小麥可以在這裡恣意生長,黃土高原成了我國農耕發源地之一、中華古文明的搖籃,它以其稟賦恩養了古文明;但從秦漢開始,多種原因讓黃土高原的自然生態不復以往,宜居程度越來越低,使得關中地區在盛唐之後失去了作為大一統王朝京城的機會。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即便如此,黃土高原之下,也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陝西的能源基地,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與化工基地,黃土高原讓陝西成為我國煤礦和石油天然氣富集的省份之一,黃土地下的礦產是延安、榆林經濟實現翻身的基礎。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此外,黃土高原也是陝西的果園,盛產蘋果、香梨、柿子、大棗、杏子、桃子和核桃等等,陝西能成為我國溫帶水果大省之一,與黃土高原分不開。

黃土高原對陝西的改變,不僅在於它是關中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它關係著關中的環境承載力和物資供給,如此,黃土高原關乎著陝西的興衰。

大秦嶺與陝西

秦嶺是我國地理南北分界線,是亞熱帶與暖溫帶、溼潤區和半溼潤區、水田和旱地、長江與黃河流域的分界線,是我國一月份0℃等溫線、800mm年降水量線,是與阿爾卑斯山、落基山被並稱的“地球三姐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這座東西綿延1600多公里、名稱源於古代秦人與秦帝國威望的山脈,納入了岷山、米倉山、大巴山、武當山、伏牛山、桐柏山之後,被稱為大秦嶺,它以高峻的姿勢,在地理上把陝西劃分成了北方和南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如果從我國陸域版圖上看,秦嶺是我國的“中央山脈”,它有10億年地質史,當揚子地塊和華北地塊碰撞、縫合在一起,意味著秦嶺的雛形已經誕生,也意味著我國大陸基底完成統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的深層意義就在於統一,只有橫跨了大秦嶺,才是真正一統的中華,反之只能是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秦國越過秦嶺,滅巴蜀並經略巴蜀,奠定了統一天下的物質基礎;在漢中避難的劉邦,越過秦嶺,攻下隴西、略取關中,最終建立大漢王朝;西晉掌控秦嶺而經略巴蜀,樓船下益州攻下東吳;隋代替北周,控制秦嶺而經略巴蜀,滅了南陳而一統江山。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說地理,秦嶺是我國地理標識;說植物,秦嶺是溫帶植物的物種基因庫,是中草藥“天然藥庫”;說動物,有“秦嶺四寶”:朱䴉、大熊貓、羚牛、金絲猴;說人們最喜愛的水果,秦嶺北麓有溫帶水果,南麓有亞熱帶水果。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讓陝西帶有兩面,一面豪邁、奔放,一面溫婉、柔情;一面北國風光,一面南國氣派;以秦嶺為界,陝西的氣候、河流、植被、土壤都存在差異,由此產生了人文、文化上的差異,對應不同的文化姿態,兩面相融合,才組成一個完整的陝西。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是我國綠色方舟,眾生命的庇護所,出世之人的休養生息和隱居之處;大秦嶺是陝西的“綠色之心”、自然生態的關鍵地帶,它可以是我國的“中央公園”,也可以是陝西的“後花園”。

關中平原:天府1.0

在黃土高原與秦嶺之間,是斷裂下陷的渭河谷地,數萬年中,疏鬆的黃土在渭河及支流的沖刷搬運下,堆積出平坦開闊、土壤肥沃的關中平原(或關中盆地),由陝北黃土高原而來的涇和由秦嶺而來的澇、灃、潏、滈、滻、灞,在關中平原匯入渭河,在西安地區形成了“八水繞長安”之勢。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秦一統六國,隨後強漢名播四方、盛唐萬邦來朝,再之後就沒有大一統王朝把這裡作為大本營,這背後都有地理環境、自然生態變遷的影子。

那麼,黃土高原、大秦嶺是如何改變陝西的呢?

黃土高原與陝西

被框在烏鞘嶺、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高原,因為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有的區域厚度數十米,有的區域則達到200米及更厚,人稱黃土高原。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上百萬年中,劇烈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持續抬升的臺地、斷裂下陷的谷地,陝西部分的黃土高原與之對應的就是陝北高原、渭河谷地(關中平原);風力與流水侵蝕讓黃土地的地貌千姿百態,最明顯的莫過於塬、墚、峁、溝與壑。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曾經的黃土高原是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160萬年前,早期人類出現在黃土地上;五千到七千年前,人類足跡已經遍佈於黃土高原,中華人文始祖在黃土高原上“創業”,農耕鼻祖后稷於漆水河畔教民耕種,仰韶文化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黍、稷、大麥、小麥可以在這裡恣意生長,黃土高原成了我國農耕發源地之一、中華古文明的搖籃,它以其稟賦恩養了古文明;但從秦漢開始,多種原因讓黃土高原的自然生態不復以往,宜居程度越來越低,使得關中地區在盛唐之後失去了作為大一統王朝京城的機會。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即便如此,黃土高原之下,也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陝西的能源基地,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與化工基地,黃土高原讓陝西成為我國煤礦和石油天然氣富集的省份之一,黃土地下的礦產是延安、榆林經濟實現翻身的基礎。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此外,黃土高原也是陝西的果園,盛產蘋果、香梨、柿子、大棗、杏子、桃子和核桃等等,陝西能成為我國溫帶水果大省之一,與黃土高原分不開。

黃土高原對陝西的改變,不僅在於它是關中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它關係著關中的環境承載力和物資供給,如此,黃土高原關乎著陝西的興衰。

大秦嶺與陝西

秦嶺是我國地理南北分界線,是亞熱帶與暖溫帶、溼潤區和半溼潤區、水田和旱地、長江與黃河流域的分界線,是我國一月份0℃等溫線、800mm年降水量線,是與阿爾卑斯山、落基山被並稱的“地球三姐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這座東西綿延1600多公里、名稱源於古代秦人與秦帝國威望的山脈,納入了岷山、米倉山、大巴山、武當山、伏牛山、桐柏山之後,被稱為大秦嶺,它以高峻的姿勢,在地理上把陝西劃分成了北方和南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如果從我國陸域版圖上看,秦嶺是我國的“中央山脈”,它有10億年地質史,當揚子地塊和華北地塊碰撞、縫合在一起,意味著秦嶺的雛形已經誕生,也意味著我國大陸基底完成統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的深層意義就在於統一,只有橫跨了大秦嶺,才是真正一統的中華,反之只能是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秦國越過秦嶺,滅巴蜀並經略巴蜀,奠定了統一天下的物質基礎;在漢中避難的劉邦,越過秦嶺,攻下隴西、略取關中,最終建立大漢王朝;西晉掌控秦嶺而經略巴蜀,樓船下益州攻下東吳;隋代替北周,控制秦嶺而經略巴蜀,滅了南陳而一統江山。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說地理,秦嶺是我國地理標識;說植物,秦嶺是溫帶植物的物種基因庫,是中草藥“天然藥庫”;說動物,有“秦嶺四寶”:朱䴉、大熊貓、羚牛、金絲猴;說人們最喜愛的水果,秦嶺北麓有溫帶水果,南麓有亞熱帶水果。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讓陝西帶有兩面,一面豪邁、奔放,一面溫婉、柔情;一面北國風光,一面南國氣派;以秦嶺為界,陝西的氣候、河流、植被、土壤都存在差異,由此產生了人文、文化上的差異,對應不同的文化姿態,兩面相融合,才組成一個完整的陝西。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是我國綠色方舟,眾生命的庇護所,出世之人的休養生息和隱居之處;大秦嶺是陝西的“綠色之心”、自然生態的關鍵地帶,它可以是我國的“中央公園”,也可以是陝西的“後花園”。

關中平原:天府1.0

在黃土高原與秦嶺之間,是斷裂下陷的渭河谷地,數萬年中,疏鬆的黃土在渭河及支流的沖刷搬運下,堆積出平坦開闊、土壤肥沃的關中平原(或關中盆地),由陝北黃土高原而來的涇和由秦嶺而來的澇、灃、潏、滈、滻、灞,在關中平原匯入渭河,在西安地區形成了“八水繞長安”之勢。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關中平原有肥沃的耕地和充足的水源,支撐了仰韶文化持續演進,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曙光在這裡開啟,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一脈,關中平原是天府之國1.0版本。

在動盪的統一前夕,關中平原不僅易守難攻,關中南北產出的物資也能支撐到戰亂結束,因此周能滅商、秦國能在山東六國之中斡旋、西漢擊敗西楚、隋朝結束南北朝分立、唐朝再造大一統王朝。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秦一統六國,隨後強漢名播四方、盛唐萬邦來朝,再之後就沒有大一統王朝把這裡作為大本營,這背後都有地理環境、自然生態變遷的影子。

那麼,黃土高原、大秦嶺是如何改變陝西的呢?

黃土高原與陝西

被框在烏鞘嶺、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高原,因為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有的區域厚度數十米,有的區域則達到200米及更厚,人稱黃土高原。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上百萬年中,劇烈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持續抬升的臺地、斷裂下陷的谷地,陝西部分的黃土高原與之對應的就是陝北高原、渭河谷地(關中平原);風力與流水侵蝕讓黃土地的地貌千姿百態,最明顯的莫過於塬、墚、峁、溝與壑。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曾經的黃土高原是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160萬年前,早期人類出現在黃土地上;五千到七千年前,人類足跡已經遍佈於黃土高原,中華人文始祖在黃土高原上“創業”,農耕鼻祖后稷於漆水河畔教民耕種,仰韶文化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黍、稷、大麥、小麥可以在這裡恣意生長,黃土高原成了我國農耕發源地之一、中華古文明的搖籃,它以其稟賦恩養了古文明;但從秦漢開始,多種原因讓黃土高原的自然生態不復以往,宜居程度越來越低,使得關中地區在盛唐之後失去了作為大一統王朝京城的機會。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即便如此,黃土高原之下,也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陝西的能源基地,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與化工基地,黃土高原讓陝西成為我國煤礦和石油天然氣富集的省份之一,黃土地下的礦產是延安、榆林經濟實現翻身的基礎。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此外,黃土高原也是陝西的果園,盛產蘋果、香梨、柿子、大棗、杏子、桃子和核桃等等,陝西能成為我國溫帶水果大省之一,與黃土高原分不開。

黃土高原對陝西的改變,不僅在於它是關中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它關係著關中的環境承載力和物資供給,如此,黃土高原關乎著陝西的興衰。

大秦嶺與陝西

秦嶺是我國地理南北分界線,是亞熱帶與暖溫帶、溼潤區和半溼潤區、水田和旱地、長江與黃河流域的分界線,是我國一月份0℃等溫線、800mm年降水量線,是與阿爾卑斯山、落基山被並稱的“地球三姐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這座東西綿延1600多公里、名稱源於古代秦人與秦帝國威望的山脈,納入了岷山、米倉山、大巴山、武當山、伏牛山、桐柏山之後,被稱為大秦嶺,它以高峻的姿勢,在地理上把陝西劃分成了北方和南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如果從我國陸域版圖上看,秦嶺是我國的“中央山脈”,它有10億年地質史,當揚子地塊和華北地塊碰撞、縫合在一起,意味著秦嶺的雛形已經誕生,也意味著我國大陸基底完成統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的深層意義就在於統一,只有橫跨了大秦嶺,才是真正一統的中華,反之只能是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秦國越過秦嶺,滅巴蜀並經略巴蜀,奠定了統一天下的物質基礎;在漢中避難的劉邦,越過秦嶺,攻下隴西、略取關中,最終建立大漢王朝;西晉掌控秦嶺而經略巴蜀,樓船下益州攻下東吳;隋代替北周,控制秦嶺而經略巴蜀,滅了南陳而一統江山。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說地理,秦嶺是我國地理標識;說植物,秦嶺是溫帶植物的物種基因庫,是中草藥“天然藥庫”;說動物,有“秦嶺四寶”:朱䴉、大熊貓、羚牛、金絲猴;說人們最喜愛的水果,秦嶺北麓有溫帶水果,南麓有亞熱帶水果。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讓陝西帶有兩面,一面豪邁、奔放,一面溫婉、柔情;一面北國風光,一面南國氣派;以秦嶺為界,陝西的氣候、河流、植被、土壤都存在差異,由此產生了人文、文化上的差異,對應不同的文化姿態,兩面相融合,才組成一個完整的陝西。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是我國綠色方舟,眾生命的庇護所,出世之人的休養生息和隱居之處;大秦嶺是陝西的“綠色之心”、自然生態的關鍵地帶,它可以是我國的“中央公園”,也可以是陝西的“後花園”。

關中平原:天府1.0

在黃土高原與秦嶺之間,是斷裂下陷的渭河谷地,數萬年中,疏鬆的黃土在渭河及支流的沖刷搬運下,堆積出平坦開闊、土壤肥沃的關中平原(或關中盆地),由陝北黃土高原而來的涇和由秦嶺而來的澇、灃、潏、滈、滻、灞,在關中平原匯入渭河,在西安地區形成了“八水繞長安”之勢。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關中平原有肥沃的耕地和充足的水源,支撐了仰韶文化持續演進,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曙光在這裡開啟,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一脈,關中平原是天府之國1.0版本。

在動盪的統一前夕,關中平原不僅易守難攻,關中南北產出的物資也能支撐到戰亂結束,因此周能滅商、秦國能在山東六國之中斡旋、西漢擊敗西楚、隋朝結束南北朝分立、唐朝再造大一統王朝。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西周在關中平原營建鎬京,秦朝、西漢、隋朝、唐朝四個大一統王朝定都於關中平原的咸陽或長安;此外,王莽之新朝取代西漢後,也定都於關中,把長安改為常安;在關中平原定都十年及以上的地方政權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秦一統六國,隨後強漢名播四方、盛唐萬邦來朝,再之後就沒有大一統王朝把這裡作為大本營,這背後都有地理環境、自然生態變遷的影子。

那麼,黃土高原、大秦嶺是如何改變陝西的呢?

黃土高原與陝西

被框在烏鞘嶺、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高原,因為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有的區域厚度數十米,有的區域則達到200米及更厚,人稱黃土高原。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上百萬年中,劇烈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持續抬升的臺地、斷裂下陷的谷地,陝西部分的黃土高原與之對應的就是陝北高原、渭河谷地(關中平原);風力與流水侵蝕讓黃土地的地貌千姿百態,最明顯的莫過於塬、墚、峁、溝與壑。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曾經的黃土高原是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160萬年前,早期人類出現在黃土地上;五千到七千年前,人類足跡已經遍佈於黃土高原,中華人文始祖在黃土高原上“創業”,農耕鼻祖后稷於漆水河畔教民耕種,仰韶文化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黍、稷、大麥、小麥可以在這裡恣意生長,黃土高原成了我國農耕發源地之一、中華古文明的搖籃,它以其稟賦恩養了古文明;但從秦漢開始,多種原因讓黃土高原的自然生態不復以往,宜居程度越來越低,使得關中地區在盛唐之後失去了作為大一統王朝京城的機會。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即便如此,黃土高原之下,也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陝西的能源基地,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與化工基地,黃土高原讓陝西成為我國煤礦和石油天然氣富集的省份之一,黃土地下的礦產是延安、榆林經濟實現翻身的基礎。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此外,黃土高原也是陝西的果園,盛產蘋果、香梨、柿子、大棗、杏子、桃子和核桃等等,陝西能成為我國溫帶水果大省之一,與黃土高原分不開。

黃土高原對陝西的改變,不僅在於它是關中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它關係著關中的環境承載力和物資供給,如此,黃土高原關乎著陝西的興衰。

大秦嶺與陝西

秦嶺是我國地理南北分界線,是亞熱帶與暖溫帶、溼潤區和半溼潤區、水田和旱地、長江與黃河流域的分界線,是我國一月份0℃等溫線、800mm年降水量線,是與阿爾卑斯山、落基山被並稱的“地球三姐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這座東西綿延1600多公里、名稱源於古代秦人與秦帝國威望的山脈,納入了岷山、米倉山、大巴山、武當山、伏牛山、桐柏山之後,被稱為大秦嶺,它以高峻的姿勢,在地理上把陝西劃分成了北方和南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如果從我國陸域版圖上看,秦嶺是我國的“中央山脈”,它有10億年地質史,當揚子地塊和華北地塊碰撞、縫合在一起,意味著秦嶺的雛形已經誕生,也意味著我國大陸基底完成統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的深層意義就在於統一,只有橫跨了大秦嶺,才是真正一統的中華,反之只能是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秦國越過秦嶺,滅巴蜀並經略巴蜀,奠定了統一天下的物質基礎;在漢中避難的劉邦,越過秦嶺,攻下隴西、略取關中,最終建立大漢王朝;西晉掌控秦嶺而經略巴蜀,樓船下益州攻下東吳;隋代替北周,控制秦嶺而經略巴蜀,滅了南陳而一統江山。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說地理,秦嶺是我國地理標識;說植物,秦嶺是溫帶植物的物種基因庫,是中草藥“天然藥庫”;說動物,有“秦嶺四寶”:朱䴉、大熊貓、羚牛、金絲猴;說人們最喜愛的水果,秦嶺北麓有溫帶水果,南麓有亞熱帶水果。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讓陝西帶有兩面,一面豪邁、奔放,一面溫婉、柔情;一面北國風光,一面南國氣派;以秦嶺為界,陝西的氣候、河流、植被、土壤都存在差異,由此產生了人文、文化上的差異,對應不同的文化姿態,兩面相融合,才組成一個完整的陝西。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是我國綠色方舟,眾生命的庇護所,出世之人的休養生息和隱居之處;大秦嶺是陝西的“綠色之心”、自然生態的關鍵地帶,它可以是我國的“中央公園”,也可以是陝西的“後花園”。

關中平原:天府1.0

在黃土高原與秦嶺之間,是斷裂下陷的渭河谷地,數萬年中,疏鬆的黃土在渭河及支流的沖刷搬運下,堆積出平坦開闊、土壤肥沃的關中平原(或關中盆地),由陝北黃土高原而來的涇和由秦嶺而來的澇、灃、潏、滈、滻、灞,在關中平原匯入渭河,在西安地區形成了“八水繞長安”之勢。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關中平原有肥沃的耕地和充足的水源,支撐了仰韶文化持續演進,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曙光在這裡開啟,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一脈,關中平原是天府之國1.0版本。

在動盪的統一前夕,關中平原不僅易守難攻,關中南北產出的物資也能支撐到戰亂結束,因此周能滅商、秦國能在山東六國之中斡旋、西漢擊敗西楚、隋朝結束南北朝分立、唐朝再造大一統王朝。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西周在關中平原營建鎬京,秦朝、西漢、隋朝、唐朝四個大一統王朝定都於關中平原的咸陽或長安;此外,王莽之新朝取代西漢後,也定都於關中,把長安改為常安;在關中平原定都十年及以上的地方政權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西鹹地區在中古時代屢屢被王朝及地方政權定為國都,根本在於關中平原之形勝,西有六盤山和隴山,再往西是黃土高原;東有華山、崤山和中條山,函谷關與潼關是兩重堅固的大門;南有秦嶺和大巴山,難以上青天的險要地勢構成了屏障;以北則是綿延千里的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是防禦遊牧族群的緩衝區。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秦一統六國,隨後強漢名播四方、盛唐萬邦來朝,再之後就沒有大一統王朝把這裡作為大本營,這背後都有地理環境、自然生態變遷的影子。

那麼,黃土高原、大秦嶺是如何改變陝西的呢?

黃土高原與陝西

被框在烏鞘嶺、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高原,因為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有的區域厚度數十米,有的區域則達到200米及更厚,人稱黃土高原。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上百萬年中,劇烈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持續抬升的臺地、斷裂下陷的谷地,陝西部分的黃土高原與之對應的就是陝北高原、渭河谷地(關中平原);風力與流水侵蝕讓黃土地的地貌千姿百態,最明顯的莫過於塬、墚、峁、溝與壑。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曾經的黃土高原是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160萬年前,早期人類出現在黃土地上;五千到七千年前,人類足跡已經遍佈於黃土高原,中華人文始祖在黃土高原上“創業”,農耕鼻祖后稷於漆水河畔教民耕種,仰韶文化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黍、稷、大麥、小麥可以在這裡恣意生長,黃土高原成了我國農耕發源地之一、中華古文明的搖籃,它以其稟賦恩養了古文明;但從秦漢開始,多種原因讓黃土高原的自然生態不復以往,宜居程度越來越低,使得關中地區在盛唐之後失去了作為大一統王朝京城的機會。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即便如此,黃土高原之下,也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陝西的能源基地,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與化工基地,黃土高原讓陝西成為我國煤礦和石油天然氣富集的省份之一,黃土地下的礦產是延安、榆林經濟實現翻身的基礎。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此外,黃土高原也是陝西的果園,盛產蘋果、香梨、柿子、大棗、杏子、桃子和核桃等等,陝西能成為我國溫帶水果大省之一,與黃土高原分不開。

黃土高原對陝西的改變,不僅在於它是關中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它關係著關中的環境承載力和物資供給,如此,黃土高原關乎著陝西的興衰。

大秦嶺與陝西

秦嶺是我國地理南北分界線,是亞熱帶與暖溫帶、溼潤區和半溼潤區、水田和旱地、長江與黃河流域的分界線,是我國一月份0℃等溫線、800mm年降水量線,是與阿爾卑斯山、落基山被並稱的“地球三姐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這座東西綿延1600多公里、名稱源於古代秦人與秦帝國威望的山脈,納入了岷山、米倉山、大巴山、武當山、伏牛山、桐柏山之後,被稱為大秦嶺,它以高峻的姿勢,在地理上把陝西劃分成了北方和南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如果從我國陸域版圖上看,秦嶺是我國的“中央山脈”,它有10億年地質史,當揚子地塊和華北地塊碰撞、縫合在一起,意味著秦嶺的雛形已經誕生,也意味著我國大陸基底完成統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的深層意義就在於統一,只有橫跨了大秦嶺,才是真正一統的中華,反之只能是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秦國越過秦嶺,滅巴蜀並經略巴蜀,奠定了統一天下的物質基礎;在漢中避難的劉邦,越過秦嶺,攻下隴西、略取關中,最終建立大漢王朝;西晉掌控秦嶺而經略巴蜀,樓船下益州攻下東吳;隋代替北周,控制秦嶺而經略巴蜀,滅了南陳而一統江山。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說地理,秦嶺是我國地理標識;說植物,秦嶺是溫帶植物的物種基因庫,是中草藥“天然藥庫”;說動物,有“秦嶺四寶”:朱䴉、大熊貓、羚牛、金絲猴;說人們最喜愛的水果,秦嶺北麓有溫帶水果,南麓有亞熱帶水果。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讓陝西帶有兩面,一面豪邁、奔放,一面溫婉、柔情;一面北國風光,一面南國氣派;以秦嶺為界,陝西的氣候、河流、植被、土壤都存在差異,由此產生了人文、文化上的差異,對應不同的文化姿態,兩面相融合,才組成一個完整的陝西。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是我國綠色方舟,眾生命的庇護所,出世之人的休養生息和隱居之處;大秦嶺是陝西的“綠色之心”、自然生態的關鍵地帶,它可以是我國的“中央公園”,也可以是陝西的“後花園”。

關中平原:天府1.0

在黃土高原與秦嶺之間,是斷裂下陷的渭河谷地,數萬年中,疏鬆的黃土在渭河及支流的沖刷搬運下,堆積出平坦開闊、土壤肥沃的關中平原(或關中盆地),由陝北黃土高原而來的涇和由秦嶺而來的澇、灃、潏、滈、滻、灞,在關中平原匯入渭河,在西安地區形成了“八水繞長安”之勢。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關中平原有肥沃的耕地和充足的水源,支撐了仰韶文化持續演進,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曙光在這裡開啟,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一脈,關中平原是天府之國1.0版本。

在動盪的統一前夕,關中平原不僅易守難攻,關中南北產出的物資也能支撐到戰亂結束,因此周能滅商、秦國能在山東六國之中斡旋、西漢擊敗西楚、隋朝結束南北朝分立、唐朝再造大一統王朝。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西周在關中平原營建鎬京,秦朝、西漢、隋朝、唐朝四個大一統王朝定都於關中平原的咸陽或長安;此外,王莽之新朝取代西漢後,也定都於關中,把長安改為常安;在關中平原定都十年及以上的地方政權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西鹹地區在中古時代屢屢被王朝及地方政權定為國都,根本在於關中平原之形勝,西有六盤山和隴山,再往西是黃土高原;東有華山、崤山和中條山,函谷關與潼關是兩重堅固的大門;南有秦嶺和大巴山,難以上青天的險要地勢構成了屏障;以北則是綿延千里的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是防禦遊牧族群的緩衝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關中平原與四川盆地的不同,在於它封閉卻不閉塞,由此可以在我國曆史的中古時代左右著天下大勢。

時至今日,關中平原仍是陝西人口最稠密、工農業最發達、資源最集中、優質高校彙集的地區,而且冠之以西北也成立。

高原山地夾兩盆

陝西處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高原山地佔據了81%的陝西大地,高原山地之間,夾著第一代天府之國關中盆地、古代南北政權較量要地漢中-安康盆地,如果按自然地理細分之,則有陝北高原沙地、陝北黃土高原、關中盆地、陝南秦嶺山地、漢中-安康盆地丘陵和大巴山地。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秦一統六國,隨後強漢名播四方、盛唐萬邦來朝,再之後就沒有大一統王朝把這裡作為大本營,這背後都有地理環境、自然生態變遷的影子。

那麼,黃土高原、大秦嶺是如何改變陝西的呢?

黃土高原與陝西

被框在烏鞘嶺、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高原,因為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有的區域厚度數十米,有的區域則達到200米及更厚,人稱黃土高原。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上百萬年中,劇烈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持續抬升的臺地、斷裂下陷的谷地,陝西部分的黃土高原與之對應的就是陝北高原、渭河谷地(關中平原);風力與流水侵蝕讓黃土地的地貌千姿百態,最明顯的莫過於塬、墚、峁、溝與壑。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曾經的黃土高原是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160萬年前,早期人類出現在黃土地上;五千到七千年前,人類足跡已經遍佈於黃土高原,中華人文始祖在黃土高原上“創業”,農耕鼻祖后稷於漆水河畔教民耕種,仰韶文化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黍、稷、大麥、小麥可以在這裡恣意生長,黃土高原成了我國農耕發源地之一、中華古文明的搖籃,它以其稟賦恩養了古文明;但從秦漢開始,多種原因讓黃土高原的自然生態不復以往,宜居程度越來越低,使得關中地區在盛唐之後失去了作為大一統王朝京城的機會。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即便如此,黃土高原之下,也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陝西的能源基地,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與化工基地,黃土高原讓陝西成為我國煤礦和石油天然氣富集的省份之一,黃土地下的礦產是延安、榆林經濟實現翻身的基礎。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此外,黃土高原也是陝西的果園,盛產蘋果、香梨、柿子、大棗、杏子、桃子和核桃等等,陝西能成為我國溫帶水果大省之一,與黃土高原分不開。

黃土高原對陝西的改變,不僅在於它是關中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它關係著關中的環境承載力和物資供給,如此,黃土高原關乎著陝西的興衰。

大秦嶺與陝西

秦嶺是我國地理南北分界線,是亞熱帶與暖溫帶、溼潤區和半溼潤區、水田和旱地、長江與黃河流域的分界線,是我國一月份0℃等溫線、800mm年降水量線,是與阿爾卑斯山、落基山被並稱的“地球三姐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這座東西綿延1600多公里、名稱源於古代秦人與秦帝國威望的山脈,納入了岷山、米倉山、大巴山、武當山、伏牛山、桐柏山之後,被稱為大秦嶺,它以高峻的姿勢,在地理上把陝西劃分成了北方和南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如果從我國陸域版圖上看,秦嶺是我國的“中央山脈”,它有10億年地質史,當揚子地塊和華北地塊碰撞、縫合在一起,意味著秦嶺的雛形已經誕生,也意味著我國大陸基底完成統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的深層意義就在於統一,只有橫跨了大秦嶺,才是真正一統的中華,反之只能是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秦國越過秦嶺,滅巴蜀並經略巴蜀,奠定了統一天下的物質基礎;在漢中避難的劉邦,越過秦嶺,攻下隴西、略取關中,最終建立大漢王朝;西晉掌控秦嶺而經略巴蜀,樓船下益州攻下東吳;隋代替北周,控制秦嶺而經略巴蜀,滅了南陳而一統江山。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說地理,秦嶺是我國地理標識;說植物,秦嶺是溫帶植物的物種基因庫,是中草藥“天然藥庫”;說動物,有“秦嶺四寶”:朱䴉、大熊貓、羚牛、金絲猴;說人們最喜愛的水果,秦嶺北麓有溫帶水果,南麓有亞熱帶水果。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讓陝西帶有兩面,一面豪邁、奔放,一面溫婉、柔情;一面北國風光,一面南國氣派;以秦嶺為界,陝西的氣候、河流、植被、土壤都存在差異,由此產生了人文、文化上的差異,對應不同的文化姿態,兩面相融合,才組成一個完整的陝西。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是我國綠色方舟,眾生命的庇護所,出世之人的休養生息和隱居之處;大秦嶺是陝西的“綠色之心”、自然生態的關鍵地帶,它可以是我國的“中央公園”,也可以是陝西的“後花園”。

關中平原:天府1.0

在黃土高原與秦嶺之間,是斷裂下陷的渭河谷地,數萬年中,疏鬆的黃土在渭河及支流的沖刷搬運下,堆積出平坦開闊、土壤肥沃的關中平原(或關中盆地),由陝北黃土高原而來的涇和由秦嶺而來的澇、灃、潏、滈、滻、灞,在關中平原匯入渭河,在西安地區形成了“八水繞長安”之勢。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關中平原有肥沃的耕地和充足的水源,支撐了仰韶文化持續演進,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曙光在這裡開啟,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一脈,關中平原是天府之國1.0版本。

在動盪的統一前夕,關中平原不僅易守難攻,關中南北產出的物資也能支撐到戰亂結束,因此周能滅商、秦國能在山東六國之中斡旋、西漢擊敗西楚、隋朝結束南北朝分立、唐朝再造大一統王朝。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西周在關中平原營建鎬京,秦朝、西漢、隋朝、唐朝四個大一統王朝定都於關中平原的咸陽或長安;此外,王莽之新朝取代西漢後,也定都於關中,把長安改為常安;在關中平原定都十年及以上的地方政權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西鹹地區在中古時代屢屢被王朝及地方政權定為國都,根本在於關中平原之形勝,西有六盤山和隴山,再往西是黃土高原;東有華山、崤山和中條山,函谷關與潼關是兩重堅固的大門;南有秦嶺和大巴山,難以上青天的險要地勢構成了屏障;以北則是綿延千里的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是防禦遊牧族群的緩衝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關中平原與四川盆地的不同,在於它封閉卻不閉塞,由此可以在我國曆史的中古時代左右著天下大勢。

時至今日,關中平原仍是陝西人口最稠密、工農業最發達、資源最集中、優質高校彙集的地區,而且冠之以西北也成立。

高原山地夾兩盆

陝西處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高原山地佔據了81%的陝西大地,高原山地之間,夾著第一代天府之國關中盆地、古代南北政權較量要地漢中-安康盆地,如果按自然地理細分之,則有陝北高原沙地、陝北黃土高原、關中盆地、陝南秦嶺山地、漢中-安康盆地丘陵和大巴山地。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而在人文地理上,陝西由三部分組成:陝北、關中、陝南,主體位於陝北高原的是榆林、延安和銅川,主體位於關中的是西安、咸陽、寶雞、渭南,主體位於陝南的是漢中、安康、商洛,陝北即黃土高原,陝南即秦巴山區,其中陝北與關中的趨同性要高一些。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秦一統六國,隨後強漢名播四方、盛唐萬邦來朝,再之後就沒有大一統王朝把這裡作為大本營,這背後都有地理環境、自然生態變遷的影子。

那麼,黃土高原、大秦嶺是如何改變陝西的呢?

黃土高原與陝西

被框在烏鞘嶺、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高原,因為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有的區域厚度數十米,有的區域則達到200米及更厚,人稱黃土高原。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上百萬年中,劇烈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持續抬升的臺地、斷裂下陷的谷地,陝西部分的黃土高原與之對應的就是陝北高原、渭河谷地(關中平原);風力與流水侵蝕讓黃土地的地貌千姿百態,最明顯的莫過於塬、墚、峁、溝與壑。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曾經的黃土高原是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160萬年前,早期人類出現在黃土地上;五千到七千年前,人類足跡已經遍佈於黃土高原,中華人文始祖在黃土高原上“創業”,農耕鼻祖后稷於漆水河畔教民耕種,仰韶文化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黍、稷、大麥、小麥可以在這裡恣意生長,黃土高原成了我國農耕發源地之一、中華古文明的搖籃,它以其稟賦恩養了古文明;但從秦漢開始,多種原因讓黃土高原的自然生態不復以往,宜居程度越來越低,使得關中地區在盛唐之後失去了作為大一統王朝京城的機會。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即便如此,黃土高原之下,也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陝西的能源基地,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與化工基地,黃土高原讓陝西成為我國煤礦和石油天然氣富集的省份之一,黃土地下的礦產是延安、榆林經濟實現翻身的基礎。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此外,黃土高原也是陝西的果園,盛產蘋果、香梨、柿子、大棗、杏子、桃子和核桃等等,陝西能成為我國溫帶水果大省之一,與黃土高原分不開。

黃土高原對陝西的改變,不僅在於它是關中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它關係著關中的環境承載力和物資供給,如此,黃土高原關乎著陝西的興衰。

大秦嶺與陝西

秦嶺是我國地理南北分界線,是亞熱帶與暖溫帶、溼潤區和半溼潤區、水田和旱地、長江與黃河流域的分界線,是我國一月份0℃等溫線、800mm年降水量線,是與阿爾卑斯山、落基山被並稱的“地球三姐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這座東西綿延1600多公里、名稱源於古代秦人與秦帝國威望的山脈,納入了岷山、米倉山、大巴山、武當山、伏牛山、桐柏山之後,被稱為大秦嶺,它以高峻的姿勢,在地理上把陝西劃分成了北方和南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如果從我國陸域版圖上看,秦嶺是我國的“中央山脈”,它有10億年地質史,當揚子地塊和華北地塊碰撞、縫合在一起,意味著秦嶺的雛形已經誕生,也意味著我國大陸基底完成統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的深層意義就在於統一,只有橫跨了大秦嶺,才是真正一統的中華,反之只能是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秦國越過秦嶺,滅巴蜀並經略巴蜀,奠定了統一天下的物質基礎;在漢中避難的劉邦,越過秦嶺,攻下隴西、略取關中,最終建立大漢王朝;西晉掌控秦嶺而經略巴蜀,樓船下益州攻下東吳;隋代替北周,控制秦嶺而經略巴蜀,滅了南陳而一統江山。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說地理,秦嶺是我國地理標識;說植物,秦嶺是溫帶植物的物種基因庫,是中草藥“天然藥庫”;說動物,有“秦嶺四寶”:朱䴉、大熊貓、羚牛、金絲猴;說人們最喜愛的水果,秦嶺北麓有溫帶水果,南麓有亞熱帶水果。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讓陝西帶有兩面,一面豪邁、奔放,一面溫婉、柔情;一面北國風光,一面南國氣派;以秦嶺為界,陝西的氣候、河流、植被、土壤都存在差異,由此產生了人文、文化上的差異,對應不同的文化姿態,兩面相融合,才組成一個完整的陝西。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是我國綠色方舟,眾生命的庇護所,出世之人的休養生息和隱居之處;大秦嶺是陝西的“綠色之心”、自然生態的關鍵地帶,它可以是我國的“中央公園”,也可以是陝西的“後花園”。

關中平原:天府1.0

在黃土高原與秦嶺之間,是斷裂下陷的渭河谷地,數萬年中,疏鬆的黃土在渭河及支流的沖刷搬運下,堆積出平坦開闊、土壤肥沃的關中平原(或關中盆地),由陝北黃土高原而來的涇和由秦嶺而來的澇、灃、潏、滈、滻、灞,在關中平原匯入渭河,在西安地區形成了“八水繞長安”之勢。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關中平原有肥沃的耕地和充足的水源,支撐了仰韶文化持續演進,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曙光在這裡開啟,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一脈,關中平原是天府之國1.0版本。

在動盪的統一前夕,關中平原不僅易守難攻,關中南北產出的物資也能支撐到戰亂結束,因此周能滅商、秦國能在山東六國之中斡旋、西漢擊敗西楚、隋朝結束南北朝分立、唐朝再造大一統王朝。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西周在關中平原營建鎬京,秦朝、西漢、隋朝、唐朝四個大一統王朝定都於關中平原的咸陽或長安;此外,王莽之新朝取代西漢後,也定都於關中,把長安改為常安;在關中平原定都十年及以上的地方政權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西鹹地區在中古時代屢屢被王朝及地方政權定為國都,根本在於關中平原之形勝,西有六盤山和隴山,再往西是黃土高原;東有華山、崤山和中條山,函谷關與潼關是兩重堅固的大門;南有秦嶺和大巴山,難以上青天的險要地勢構成了屏障;以北則是綿延千里的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是防禦遊牧族群的緩衝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關中平原與四川盆地的不同,在於它封閉卻不閉塞,由此可以在我國曆史的中古時代左右著天下大勢。

時至今日,關中平原仍是陝西人口最稠密、工農業最發達、資源最集中、優質高校彙集的地區,而且冠之以西北也成立。

高原山地夾兩盆

陝西處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高原山地佔據了81%的陝西大地,高原山地之間,夾著第一代天府之國關中盆地、古代南北政權較量要地漢中-安康盆地,如果按自然地理細分之,則有陝北高原沙地、陝北黃土高原、關中盆地、陝南秦嶺山地、漢中-安康盆地丘陵和大巴山地。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而在人文地理上,陝西由三部分組成:陝北、關中、陝南,主體位於陝北高原的是榆林、延安和銅川,主體位於關中的是西安、咸陽、寶雞、渭南,主體位於陝南的是漢中、安康、商洛,陝北即黃土高原,陝南即秦巴山區,其中陝北與關中的趨同性要高一些。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秦嶺攔截了大部分北上的暖溼氣流,它們在南麓發源了數不清的溪流,匯聚成了陝西水量最大的漢江,滋養了漢中-安康盆地,孕育了強大王朝,“漢朝、漢族、漢字”有了源頭。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秦一統六國,隨後強漢名播四方、盛唐萬邦來朝,再之後就沒有大一統王朝把這裡作為大本營,這背後都有地理環境、自然生態變遷的影子。

那麼,黃土高原、大秦嶺是如何改變陝西的呢?

黃土高原與陝西

被框在烏鞘嶺、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高原,因為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有的區域厚度數十米,有的區域則達到200米及更厚,人稱黃土高原。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上百萬年中,劇烈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持續抬升的臺地、斷裂下陷的谷地,陝西部分的黃土高原與之對應的就是陝北高原、渭河谷地(關中平原);風力與流水侵蝕讓黃土地的地貌千姿百態,最明顯的莫過於塬、墚、峁、溝與壑。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曾經的黃土高原是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160萬年前,早期人類出現在黃土地上;五千到七千年前,人類足跡已經遍佈於黃土高原,中華人文始祖在黃土高原上“創業”,農耕鼻祖后稷於漆水河畔教民耕種,仰韶文化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黍、稷、大麥、小麥可以在這裡恣意生長,黃土高原成了我國農耕發源地之一、中華古文明的搖籃,它以其稟賦恩養了古文明;但從秦漢開始,多種原因讓黃土高原的自然生態不復以往,宜居程度越來越低,使得關中地區在盛唐之後失去了作為大一統王朝京城的機會。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即便如此,黃土高原之下,也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陝西的能源基地,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與化工基地,黃土高原讓陝西成為我國煤礦和石油天然氣富集的省份之一,黃土地下的礦產是延安、榆林經濟實現翻身的基礎。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此外,黃土高原也是陝西的果園,盛產蘋果、香梨、柿子、大棗、杏子、桃子和核桃等等,陝西能成為我國溫帶水果大省之一,與黃土高原分不開。

黃土高原對陝西的改變,不僅在於它是關中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它關係著關中的環境承載力和物資供給,如此,黃土高原關乎著陝西的興衰。

大秦嶺與陝西

秦嶺是我國地理南北分界線,是亞熱帶與暖溫帶、溼潤區和半溼潤區、水田和旱地、長江與黃河流域的分界線,是我國一月份0℃等溫線、800mm年降水量線,是與阿爾卑斯山、落基山被並稱的“地球三姐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這座東西綿延1600多公里、名稱源於古代秦人與秦帝國威望的山脈,納入了岷山、米倉山、大巴山、武當山、伏牛山、桐柏山之後,被稱為大秦嶺,它以高峻的姿勢,在地理上把陝西劃分成了北方和南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如果從我國陸域版圖上看,秦嶺是我國的“中央山脈”,它有10億年地質史,當揚子地塊和華北地塊碰撞、縫合在一起,意味著秦嶺的雛形已經誕生,也意味著我國大陸基底完成統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的深層意義就在於統一,只有橫跨了大秦嶺,才是真正一統的中華,反之只能是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秦國越過秦嶺,滅巴蜀並經略巴蜀,奠定了統一天下的物質基礎;在漢中避難的劉邦,越過秦嶺,攻下隴西、略取關中,最終建立大漢王朝;西晉掌控秦嶺而經略巴蜀,樓船下益州攻下東吳;隋代替北周,控制秦嶺而經略巴蜀,滅了南陳而一統江山。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說地理,秦嶺是我國地理標識;說植物,秦嶺是溫帶植物的物種基因庫,是中草藥“天然藥庫”;說動物,有“秦嶺四寶”:朱䴉、大熊貓、羚牛、金絲猴;說人們最喜愛的水果,秦嶺北麓有溫帶水果,南麓有亞熱帶水果。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讓陝西帶有兩面,一面豪邁、奔放,一面溫婉、柔情;一面北國風光,一面南國氣派;以秦嶺為界,陝西的氣候、河流、植被、土壤都存在差異,由此產生了人文、文化上的差異,對應不同的文化姿態,兩面相融合,才組成一個完整的陝西。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是我國綠色方舟,眾生命的庇護所,出世之人的休養生息和隱居之處;大秦嶺是陝西的“綠色之心”、自然生態的關鍵地帶,它可以是我國的“中央公園”,也可以是陝西的“後花園”。

關中平原:天府1.0

在黃土高原與秦嶺之間,是斷裂下陷的渭河谷地,數萬年中,疏鬆的黃土在渭河及支流的沖刷搬運下,堆積出平坦開闊、土壤肥沃的關中平原(或關中盆地),由陝北黃土高原而來的涇和由秦嶺而來的澇、灃、潏、滈、滻、灞,在關中平原匯入渭河,在西安地區形成了“八水繞長安”之勢。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關中平原有肥沃的耕地和充足的水源,支撐了仰韶文化持續演進,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曙光在這裡開啟,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一脈,關中平原是天府之國1.0版本。

在動盪的統一前夕,關中平原不僅易守難攻,關中南北產出的物資也能支撐到戰亂結束,因此周能滅商、秦國能在山東六國之中斡旋、西漢擊敗西楚、隋朝結束南北朝分立、唐朝再造大一統王朝。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西周在關中平原營建鎬京,秦朝、西漢、隋朝、唐朝四個大一統王朝定都於關中平原的咸陽或長安;此外,王莽之新朝取代西漢後,也定都於關中,把長安改為常安;在關中平原定都十年及以上的地方政權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西鹹地區在中古時代屢屢被王朝及地方政權定為國都,根本在於關中平原之形勝,西有六盤山和隴山,再往西是黃土高原;東有華山、崤山和中條山,函谷關與潼關是兩重堅固的大門;南有秦嶺和大巴山,難以上青天的險要地勢構成了屏障;以北則是綿延千里的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是防禦遊牧族群的緩衝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關中平原與四川盆地的不同,在於它封閉卻不閉塞,由此可以在我國曆史的中古時代左右著天下大勢。

時至今日,關中平原仍是陝西人口最稠密、工農業最發達、資源最集中、優質高校彙集的地區,而且冠之以西北也成立。

高原山地夾兩盆

陝西處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高原山地佔據了81%的陝西大地,高原山地之間,夾著第一代天府之國關中盆地、古代南北政權較量要地漢中-安康盆地,如果按自然地理細分之,則有陝北高原沙地、陝北黃土高原、關中盆地、陝南秦嶺山地、漢中-安康盆地丘陵和大巴山地。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而在人文地理上,陝西由三部分組成:陝北、關中、陝南,主體位於陝北高原的是榆林、延安和銅川,主體位於關中的是西安、咸陽、寶雞、渭南,主體位於陝南的是漢中、安康、商洛,陝北即黃土高原,陝南即秦巴山區,其中陝北與關中的趨同性要高一些。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秦嶺攔截了大部分北上的暖溼氣流,它們在南麓發源了數不清的溪流,匯聚成了陝西水量最大的漢江,滋養了漢中-安康盆地,孕育了強大王朝,“漢朝、漢族、漢字”有了源頭。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秦嶺南面的盆地丘陵區,物產豐富,陽春三月,當油菜花田一片金黃的時候,或往後的水稻田綠油油的時候,映襯著白牆灰瓦的民居,一幅南國氣派的畫卷。

秦嶺北面,別樣的氣候和地貌,有不一樣的光景,一場雪過後,黃土高原的北國風光畫面就出現在眼前。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秦一統六國,隨後強漢名播四方、盛唐萬邦來朝,再之後就沒有大一統王朝把這裡作為大本營,這背後都有地理環境、自然生態變遷的影子。

那麼,黃土高原、大秦嶺是如何改變陝西的呢?

黃土高原與陝西

被框在烏鞘嶺、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高原,因為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有的區域厚度數十米,有的區域則達到200米及更厚,人稱黃土高原。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上百萬年中,劇烈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持續抬升的臺地、斷裂下陷的谷地,陝西部分的黃土高原與之對應的就是陝北高原、渭河谷地(關中平原);風力與流水侵蝕讓黃土地的地貌千姿百態,最明顯的莫過於塬、墚、峁、溝與壑。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曾經的黃土高原是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160萬年前,早期人類出現在黃土地上;五千到七千年前,人類足跡已經遍佈於黃土高原,中華人文始祖在黃土高原上“創業”,農耕鼻祖后稷於漆水河畔教民耕種,仰韶文化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黍、稷、大麥、小麥可以在這裡恣意生長,黃土高原成了我國農耕發源地之一、中華古文明的搖籃,它以其稟賦恩養了古文明;但從秦漢開始,多種原因讓黃土高原的自然生態不復以往,宜居程度越來越低,使得關中地區在盛唐之後失去了作為大一統王朝京城的機會。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即便如此,黃土高原之下,也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陝西的能源基地,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與化工基地,黃土高原讓陝西成為我國煤礦和石油天然氣富集的省份之一,黃土地下的礦產是延安、榆林經濟實現翻身的基礎。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此外,黃土高原也是陝西的果園,盛產蘋果、香梨、柿子、大棗、杏子、桃子和核桃等等,陝西能成為我國溫帶水果大省之一,與黃土高原分不開。

黃土高原對陝西的改變,不僅在於它是關中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它關係著關中的環境承載力和物資供給,如此,黃土高原關乎著陝西的興衰。

大秦嶺與陝西

秦嶺是我國地理南北分界線,是亞熱帶與暖溫帶、溼潤區和半溼潤區、水田和旱地、長江與黃河流域的分界線,是我國一月份0℃等溫線、800mm年降水量線,是與阿爾卑斯山、落基山被並稱的“地球三姐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這座東西綿延1600多公里、名稱源於古代秦人與秦帝國威望的山脈,納入了岷山、米倉山、大巴山、武當山、伏牛山、桐柏山之後,被稱為大秦嶺,它以高峻的姿勢,在地理上把陝西劃分成了北方和南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如果從我國陸域版圖上看,秦嶺是我國的“中央山脈”,它有10億年地質史,當揚子地塊和華北地塊碰撞、縫合在一起,意味著秦嶺的雛形已經誕生,也意味著我國大陸基底完成統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的深層意義就在於統一,只有橫跨了大秦嶺,才是真正一統的中華,反之只能是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秦國越過秦嶺,滅巴蜀並經略巴蜀,奠定了統一天下的物質基礎;在漢中避難的劉邦,越過秦嶺,攻下隴西、略取關中,最終建立大漢王朝;西晉掌控秦嶺而經略巴蜀,樓船下益州攻下東吳;隋代替北周,控制秦嶺而經略巴蜀,滅了南陳而一統江山。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說地理,秦嶺是我國地理標識;說植物,秦嶺是溫帶植物的物種基因庫,是中草藥“天然藥庫”;說動物,有“秦嶺四寶”:朱䴉、大熊貓、羚牛、金絲猴;說人們最喜愛的水果,秦嶺北麓有溫帶水果,南麓有亞熱帶水果。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讓陝西帶有兩面,一面豪邁、奔放,一面溫婉、柔情;一面北國風光,一面南國氣派;以秦嶺為界,陝西的氣候、河流、植被、土壤都存在差異,由此產生了人文、文化上的差異,對應不同的文化姿態,兩面相融合,才組成一個完整的陝西。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是我國綠色方舟,眾生命的庇護所,出世之人的休養生息和隱居之處;大秦嶺是陝西的“綠色之心”、自然生態的關鍵地帶,它可以是我國的“中央公園”,也可以是陝西的“後花園”。

關中平原:天府1.0

在黃土高原與秦嶺之間,是斷裂下陷的渭河谷地,數萬年中,疏鬆的黃土在渭河及支流的沖刷搬運下,堆積出平坦開闊、土壤肥沃的關中平原(或關中盆地),由陝北黃土高原而來的涇和由秦嶺而來的澇、灃、潏、滈、滻、灞,在關中平原匯入渭河,在西安地區形成了“八水繞長安”之勢。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關中平原有肥沃的耕地和充足的水源,支撐了仰韶文化持續演進,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曙光在這裡開啟,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一脈,關中平原是天府之國1.0版本。

在動盪的統一前夕,關中平原不僅易守難攻,關中南北產出的物資也能支撐到戰亂結束,因此周能滅商、秦國能在山東六國之中斡旋、西漢擊敗西楚、隋朝結束南北朝分立、唐朝再造大一統王朝。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西周在關中平原營建鎬京,秦朝、西漢、隋朝、唐朝四個大一統王朝定都於關中平原的咸陽或長安;此外,王莽之新朝取代西漢後,也定都於關中,把長安改為常安;在關中平原定都十年及以上的地方政權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西鹹地區在中古時代屢屢被王朝及地方政權定為國都,根本在於關中平原之形勝,西有六盤山和隴山,再往西是黃土高原;東有華山、崤山和中條山,函谷關與潼關是兩重堅固的大門;南有秦嶺和大巴山,難以上青天的險要地勢構成了屏障;以北則是綿延千里的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是防禦遊牧族群的緩衝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關中平原與四川盆地的不同,在於它封閉卻不閉塞,由此可以在我國曆史的中古時代左右著天下大勢。

時至今日,關中平原仍是陝西人口最稠密、工農業最發達、資源最集中、優質高校彙集的地區,而且冠之以西北也成立。

高原山地夾兩盆

陝西處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高原山地佔據了81%的陝西大地,高原山地之間,夾著第一代天府之國關中盆地、古代南北政權較量要地漢中-安康盆地,如果按自然地理細分之,則有陝北高原沙地、陝北黃土高原、關中盆地、陝南秦嶺山地、漢中-安康盆地丘陵和大巴山地。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而在人文地理上,陝西由三部分組成:陝北、關中、陝南,主體位於陝北高原的是榆林、延安和銅川,主體位於關中的是西安、咸陽、寶雞、渭南,主體位於陝南的是漢中、安康、商洛,陝北即黃土高原,陝南即秦巴山區,其中陝北與關中的趨同性要高一些。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秦嶺攔截了大部分北上的暖溼氣流,它們在南麓發源了數不清的溪流,匯聚成了陝西水量最大的漢江,滋養了漢中-安康盆地,孕育了強大王朝,“漢朝、漢族、漢字”有了源頭。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秦嶺南面的盆地丘陵區,物產豐富,陽春三月,當油菜花田一片金黃的時候,或往後的水稻田綠油油的時候,映襯著白牆灰瓦的民居,一幅南國氣派的畫卷。

秦嶺北面,別樣的氣候和地貌,有不一樣的光景,一場雪過後,黃土高原的北國風光畫面就出現在眼前。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在這裡,河水流經的地方,沉積出平坦的地帶,耕地肥沃、水源充足,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主舞臺,平坦開闊的塬也會成為耕地,或者放牧之處,而塬墚峁邊緣,就是人們喜愛的窯洞,如果沒有坡地,人們就會進入地下挖出窯洞,人稱地坑院。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秦一統六國,隨後強漢名播四方、盛唐萬邦來朝,再之後就沒有大一統王朝把這裡作為大本營,這背後都有地理環境、自然生態變遷的影子。

那麼,黃土高原、大秦嶺是如何改變陝西的呢?

黃土高原與陝西

被框在烏鞘嶺、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高原,因為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有的區域厚度數十米,有的區域則達到200米及更厚,人稱黃土高原。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上百萬年中,劇烈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持續抬升的臺地、斷裂下陷的谷地,陝西部分的黃土高原與之對應的就是陝北高原、渭河谷地(關中平原);風力與流水侵蝕讓黃土地的地貌千姿百態,最明顯的莫過於塬、墚、峁、溝與壑。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曾經的黃土高原是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160萬年前,早期人類出現在黃土地上;五千到七千年前,人類足跡已經遍佈於黃土高原,中華人文始祖在黃土高原上“創業”,農耕鼻祖后稷於漆水河畔教民耕種,仰韶文化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黍、稷、大麥、小麥可以在這裡恣意生長,黃土高原成了我國農耕發源地之一、中華古文明的搖籃,它以其稟賦恩養了古文明;但從秦漢開始,多種原因讓黃土高原的自然生態不復以往,宜居程度越來越低,使得關中地區在盛唐之後失去了作為大一統王朝京城的機會。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即便如此,黃土高原之下,也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陝西的能源基地,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與化工基地,黃土高原讓陝西成為我國煤礦和石油天然氣富集的省份之一,黃土地下的礦產是延安、榆林經濟實現翻身的基礎。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此外,黃土高原也是陝西的果園,盛產蘋果、香梨、柿子、大棗、杏子、桃子和核桃等等,陝西能成為我國溫帶水果大省之一,與黃土高原分不開。

黃土高原對陝西的改變,不僅在於它是關中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它關係著關中的環境承載力和物資供給,如此,黃土高原關乎著陝西的興衰。

大秦嶺與陝西

秦嶺是我國地理南北分界線,是亞熱帶與暖溫帶、溼潤區和半溼潤區、水田和旱地、長江與黃河流域的分界線,是我國一月份0℃等溫線、800mm年降水量線,是與阿爾卑斯山、落基山被並稱的“地球三姐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這座東西綿延1600多公里、名稱源於古代秦人與秦帝國威望的山脈,納入了岷山、米倉山、大巴山、武當山、伏牛山、桐柏山之後,被稱為大秦嶺,它以高峻的姿勢,在地理上把陝西劃分成了北方和南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如果從我國陸域版圖上看,秦嶺是我國的“中央山脈”,它有10億年地質史,當揚子地塊和華北地塊碰撞、縫合在一起,意味著秦嶺的雛形已經誕生,也意味著我國大陸基底完成統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的深層意義就在於統一,只有橫跨了大秦嶺,才是真正一統的中華,反之只能是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秦國越過秦嶺,滅巴蜀並經略巴蜀,奠定了統一天下的物質基礎;在漢中避難的劉邦,越過秦嶺,攻下隴西、略取關中,最終建立大漢王朝;西晉掌控秦嶺而經略巴蜀,樓船下益州攻下東吳;隋代替北周,控制秦嶺而經略巴蜀,滅了南陳而一統江山。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說地理,秦嶺是我國地理標識;說植物,秦嶺是溫帶植物的物種基因庫,是中草藥“天然藥庫”;說動物,有“秦嶺四寶”:朱䴉、大熊貓、羚牛、金絲猴;說人們最喜愛的水果,秦嶺北麓有溫帶水果,南麓有亞熱帶水果。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讓陝西帶有兩面,一面豪邁、奔放,一面溫婉、柔情;一面北國風光,一面南國氣派;以秦嶺為界,陝西的氣候、河流、植被、土壤都存在差異,由此產生了人文、文化上的差異,對應不同的文化姿態,兩面相融合,才組成一個完整的陝西。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是我國綠色方舟,眾生命的庇護所,出世之人的休養生息和隱居之處;大秦嶺是陝西的“綠色之心”、自然生態的關鍵地帶,它可以是我國的“中央公園”,也可以是陝西的“後花園”。

關中平原:天府1.0

在黃土高原與秦嶺之間,是斷裂下陷的渭河谷地,數萬年中,疏鬆的黃土在渭河及支流的沖刷搬運下,堆積出平坦開闊、土壤肥沃的關中平原(或關中盆地),由陝北黃土高原而來的涇和由秦嶺而來的澇、灃、潏、滈、滻、灞,在關中平原匯入渭河,在西安地區形成了“八水繞長安”之勢。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關中平原有肥沃的耕地和充足的水源,支撐了仰韶文化持續演進,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曙光在這裡開啟,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一脈,關中平原是天府之國1.0版本。

在動盪的統一前夕,關中平原不僅易守難攻,關中南北產出的物資也能支撐到戰亂結束,因此周能滅商、秦國能在山東六國之中斡旋、西漢擊敗西楚、隋朝結束南北朝分立、唐朝再造大一統王朝。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西周在關中平原營建鎬京,秦朝、西漢、隋朝、唐朝四個大一統王朝定都於關中平原的咸陽或長安;此外,王莽之新朝取代西漢後,也定都於關中,把長安改為常安;在關中平原定都十年及以上的地方政權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西鹹地區在中古時代屢屢被王朝及地方政權定為國都,根本在於關中平原之形勝,西有六盤山和隴山,再往西是黃土高原;東有華山、崤山和中條山,函谷關與潼關是兩重堅固的大門;南有秦嶺和大巴山,難以上青天的險要地勢構成了屏障;以北則是綿延千里的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是防禦遊牧族群的緩衝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關中平原與四川盆地的不同,在於它封閉卻不閉塞,由此可以在我國曆史的中古時代左右著天下大勢。

時至今日,關中平原仍是陝西人口最稠密、工農業最發達、資源最集中、優質高校彙集的地區,而且冠之以西北也成立。

高原山地夾兩盆

陝西處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高原山地佔據了81%的陝西大地,高原山地之間,夾著第一代天府之國關中盆地、古代南北政權較量要地漢中-安康盆地,如果按自然地理細分之,則有陝北高原沙地、陝北黃土高原、關中盆地、陝南秦嶺山地、漢中-安康盆地丘陵和大巴山地。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而在人文地理上,陝西由三部分組成:陝北、關中、陝南,主體位於陝北高原的是榆林、延安和銅川,主體位於關中的是西安、咸陽、寶雞、渭南,主體位於陝南的是漢中、安康、商洛,陝北即黃土高原,陝南即秦巴山區,其中陝北與關中的趨同性要高一些。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秦嶺攔截了大部分北上的暖溼氣流,它們在南麓發源了數不清的溪流,匯聚成了陝西水量最大的漢江,滋養了漢中-安康盆地,孕育了強大王朝,“漢朝、漢族、漢字”有了源頭。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秦嶺南面的盆地丘陵區,物產豐富,陽春三月,當油菜花田一片金黃的時候,或往後的水稻田綠油油的時候,映襯著白牆灰瓦的民居,一幅南國氣派的畫卷。

秦嶺北面,別樣的氣候和地貌,有不一樣的光景,一場雪過後,黃土高原的北國風光畫面就出現在眼前。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在這裡,河水流經的地方,沉積出平坦的地帶,耕地肥沃、水源充足,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主舞臺,平坦開闊的塬也會成為耕地,或者放牧之處,而塬墚峁邊緣,就是人們喜愛的窯洞,如果沒有坡地,人們就會進入地下挖出窯洞,人稱地坑院。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陝西之形勝,在於崤函之固、秦巴之險、隴山與黃土高原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八百里秦川之關中平原、戰略要地漢中盆地。

陝西的路途

在古代,關中平原易守難攻,封閉而不閉塞,得益於它作為政治中心的地位,交通要道四通八達,從秦直道、馳道、秦嶺古道,到絲綢之路,陝西可以溝通四方,在交通越發快速便捷的現代,陝西顯然已經是一方綜合交通樞紐了,只不過,交通只是陝西發展的基礎條件之一。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秦一統六國,隨後強漢名播四方、盛唐萬邦來朝,再之後就沒有大一統王朝把這裡作為大本營,這背後都有地理環境、自然生態變遷的影子。

那麼,黃土高原、大秦嶺是如何改變陝西的呢?

黃土高原與陝西

被框在烏鞘嶺、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高原,因為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有的區域厚度數十米,有的區域則達到200米及更厚,人稱黃土高原。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上百萬年中,劇烈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持續抬升的臺地、斷裂下陷的谷地,陝西部分的黃土高原與之對應的就是陝北高原、渭河谷地(關中平原);風力與流水侵蝕讓黃土地的地貌千姿百態,最明顯的莫過於塬、墚、峁、溝與壑。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曾經的黃土高原是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160萬年前,早期人類出現在黃土地上;五千到七千年前,人類足跡已經遍佈於黃土高原,中華人文始祖在黃土高原上“創業”,農耕鼻祖后稷於漆水河畔教民耕種,仰韶文化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黍、稷、大麥、小麥可以在這裡恣意生長,黃土高原成了我國農耕發源地之一、中華古文明的搖籃,它以其稟賦恩養了古文明;但從秦漢開始,多種原因讓黃土高原的自然生態不復以往,宜居程度越來越低,使得關中地區在盛唐之後失去了作為大一統王朝京城的機會。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即便如此,黃土高原之下,也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陝西的能源基地,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與化工基地,黃土高原讓陝西成為我國煤礦和石油天然氣富集的省份之一,黃土地下的礦產是延安、榆林經濟實現翻身的基礎。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此外,黃土高原也是陝西的果園,盛產蘋果、香梨、柿子、大棗、杏子、桃子和核桃等等,陝西能成為我國溫帶水果大省之一,與黃土高原分不開。

黃土高原對陝西的改變,不僅在於它是關中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它關係著關中的環境承載力和物資供給,如此,黃土高原關乎著陝西的興衰。

大秦嶺與陝西

秦嶺是我國地理南北分界線,是亞熱帶與暖溫帶、溼潤區和半溼潤區、水田和旱地、長江與黃河流域的分界線,是我國一月份0℃等溫線、800mm年降水量線,是與阿爾卑斯山、落基山被並稱的“地球三姐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這座東西綿延1600多公里、名稱源於古代秦人與秦帝國威望的山脈,納入了岷山、米倉山、大巴山、武當山、伏牛山、桐柏山之後,被稱為大秦嶺,它以高峻的姿勢,在地理上把陝西劃分成了北方和南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如果從我國陸域版圖上看,秦嶺是我國的“中央山脈”,它有10億年地質史,當揚子地塊和華北地塊碰撞、縫合在一起,意味著秦嶺的雛形已經誕生,也意味著我國大陸基底完成統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的深層意義就在於統一,只有橫跨了大秦嶺,才是真正一統的中華,反之只能是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秦國越過秦嶺,滅巴蜀並經略巴蜀,奠定了統一天下的物質基礎;在漢中避難的劉邦,越過秦嶺,攻下隴西、略取關中,最終建立大漢王朝;西晉掌控秦嶺而經略巴蜀,樓船下益州攻下東吳;隋代替北周,控制秦嶺而經略巴蜀,滅了南陳而一統江山。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說地理,秦嶺是我國地理標識;說植物,秦嶺是溫帶植物的物種基因庫,是中草藥“天然藥庫”;說動物,有“秦嶺四寶”:朱䴉、大熊貓、羚牛、金絲猴;說人們最喜愛的水果,秦嶺北麓有溫帶水果,南麓有亞熱帶水果。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讓陝西帶有兩面,一面豪邁、奔放,一面溫婉、柔情;一面北國風光,一面南國氣派;以秦嶺為界,陝西的氣候、河流、植被、土壤都存在差異,由此產生了人文、文化上的差異,對應不同的文化姿態,兩面相融合,才組成一個完整的陝西。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是我國綠色方舟,眾生命的庇護所,出世之人的休養生息和隱居之處;大秦嶺是陝西的“綠色之心”、自然生態的關鍵地帶,它可以是我國的“中央公園”,也可以是陝西的“後花園”。

關中平原:天府1.0

在黃土高原與秦嶺之間,是斷裂下陷的渭河谷地,數萬年中,疏鬆的黃土在渭河及支流的沖刷搬運下,堆積出平坦開闊、土壤肥沃的關中平原(或關中盆地),由陝北黃土高原而來的涇和由秦嶺而來的澇、灃、潏、滈、滻、灞,在關中平原匯入渭河,在西安地區形成了“八水繞長安”之勢。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關中平原有肥沃的耕地和充足的水源,支撐了仰韶文化持續演進,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曙光在這裡開啟,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一脈,關中平原是天府之國1.0版本。

在動盪的統一前夕,關中平原不僅易守難攻,關中南北產出的物資也能支撐到戰亂結束,因此周能滅商、秦國能在山東六國之中斡旋、西漢擊敗西楚、隋朝結束南北朝分立、唐朝再造大一統王朝。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西周在關中平原營建鎬京,秦朝、西漢、隋朝、唐朝四個大一統王朝定都於關中平原的咸陽或長安;此外,王莽之新朝取代西漢後,也定都於關中,把長安改為常安;在關中平原定都十年及以上的地方政權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西鹹地區在中古時代屢屢被王朝及地方政權定為國都,根本在於關中平原之形勝,西有六盤山和隴山,再往西是黃土高原;東有華山、崤山和中條山,函谷關與潼關是兩重堅固的大門;南有秦嶺和大巴山,難以上青天的險要地勢構成了屏障;以北則是綿延千里的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是防禦遊牧族群的緩衝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關中平原與四川盆地的不同,在於它封閉卻不閉塞,由此可以在我國曆史的中古時代左右著天下大勢。

時至今日,關中平原仍是陝西人口最稠密、工農業最發達、資源最集中、優質高校彙集的地區,而且冠之以西北也成立。

高原山地夾兩盆

陝西處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高原山地佔據了81%的陝西大地,高原山地之間,夾著第一代天府之國關中盆地、古代南北政權較量要地漢中-安康盆地,如果按自然地理細分之,則有陝北高原沙地、陝北黃土高原、關中盆地、陝南秦嶺山地、漢中-安康盆地丘陵和大巴山地。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而在人文地理上,陝西由三部分組成:陝北、關中、陝南,主體位於陝北高原的是榆林、延安和銅川,主體位於關中的是西安、咸陽、寶雞、渭南,主體位於陝南的是漢中、安康、商洛,陝北即黃土高原,陝南即秦巴山區,其中陝北與關中的趨同性要高一些。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秦嶺攔截了大部分北上的暖溼氣流,它們在南麓發源了數不清的溪流,匯聚成了陝西水量最大的漢江,滋養了漢中-安康盆地,孕育了強大王朝,“漢朝、漢族、漢字”有了源頭。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秦嶺南面的盆地丘陵區,物產豐富,陽春三月,當油菜花田一片金黃的時候,或往後的水稻田綠油油的時候,映襯著白牆灰瓦的民居,一幅南國氣派的畫卷。

秦嶺北面,別樣的氣候和地貌,有不一樣的光景,一場雪過後,黃土高原的北國風光畫面就出現在眼前。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在這裡,河水流經的地方,沉積出平坦的地帶,耕地肥沃、水源充足,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主舞臺,平坦開闊的塬也會成為耕地,或者放牧之處,而塬墚峁邊緣,就是人們喜愛的窯洞,如果沒有坡地,人們就會進入地下挖出窯洞,人稱地坑院。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陝西之形勝,在於崤函之固、秦巴之險、隴山與黃土高原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八百里秦川之關中平原、戰略要地漢中盆地。

陝西的路途

在古代,關中平原易守難攻,封閉而不閉塞,得益於它作為政治中心的地位,交通要道四通八達,從秦直道、馳道、秦嶺古道,到絲綢之路,陝西可以溝通四方,在交通越發快速便捷的現代,陝西顯然已經是一方綜合交通樞紐了,只不過,交通只是陝西發展的基礎條件之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自然生態良好的時候,環境承載力強,物產不僅足以支撐京畿要地關中,也足以讓關中勢力天下爭雄、一統江山,如周、如秦、如漢、如隋、如唐;而當自然生態不復以往之時,隋朝要營建東都洛陽,唐也要設置東都洛陽,背後是自然生態變遷,自然生態每況愈下,關中平原和黃土高原的物產已經不足以支撐京城的消耗了。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秦一統六國,隨後強漢名播四方、盛唐萬邦來朝,再之後就沒有大一統王朝把這裡作為大本營,這背後都有地理環境、自然生態變遷的影子。

那麼,黃土高原、大秦嶺是如何改變陝西的呢?

黃土高原與陝西

被框在烏鞘嶺、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高原,因為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有的區域厚度數十米,有的區域則達到200米及更厚,人稱黃土高原。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上百萬年中,劇烈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持續抬升的臺地、斷裂下陷的谷地,陝西部分的黃土高原與之對應的就是陝北高原、渭河谷地(關中平原);風力與流水侵蝕讓黃土地的地貌千姿百態,最明顯的莫過於塬、墚、峁、溝與壑。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曾經的黃土高原是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160萬年前,早期人類出現在黃土地上;五千到七千年前,人類足跡已經遍佈於黃土高原,中華人文始祖在黃土高原上“創業”,農耕鼻祖后稷於漆水河畔教民耕種,仰韶文化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黍、稷、大麥、小麥可以在這裡恣意生長,黃土高原成了我國農耕發源地之一、中華古文明的搖籃,它以其稟賦恩養了古文明;但從秦漢開始,多種原因讓黃土高原的自然生態不復以往,宜居程度越來越低,使得關中地區在盛唐之後失去了作為大一統王朝京城的機會。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即便如此,黃土高原之下,也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陝西的能源基地,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與化工基地,黃土高原讓陝西成為我國煤礦和石油天然氣富集的省份之一,黃土地下的礦產是延安、榆林經濟實現翻身的基礎。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此外,黃土高原也是陝西的果園,盛產蘋果、香梨、柿子、大棗、杏子、桃子和核桃等等,陝西能成為我國溫帶水果大省之一,與黃土高原分不開。

黃土高原對陝西的改變,不僅在於它是關中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它關係著關中的環境承載力和物資供給,如此,黃土高原關乎著陝西的興衰。

大秦嶺與陝西

秦嶺是我國地理南北分界線,是亞熱帶與暖溫帶、溼潤區和半溼潤區、水田和旱地、長江與黃河流域的分界線,是我國一月份0℃等溫線、800mm年降水量線,是與阿爾卑斯山、落基山被並稱的“地球三姐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這座東西綿延1600多公里、名稱源於古代秦人與秦帝國威望的山脈,納入了岷山、米倉山、大巴山、武當山、伏牛山、桐柏山之後,被稱為大秦嶺,它以高峻的姿勢,在地理上把陝西劃分成了北方和南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如果從我國陸域版圖上看,秦嶺是我國的“中央山脈”,它有10億年地質史,當揚子地塊和華北地塊碰撞、縫合在一起,意味著秦嶺的雛形已經誕生,也意味著我國大陸基底完成統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的深層意義就在於統一,只有橫跨了大秦嶺,才是真正一統的中華,反之只能是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秦國越過秦嶺,滅巴蜀並經略巴蜀,奠定了統一天下的物質基礎;在漢中避難的劉邦,越過秦嶺,攻下隴西、略取關中,最終建立大漢王朝;西晉掌控秦嶺而經略巴蜀,樓船下益州攻下東吳;隋代替北周,控制秦嶺而經略巴蜀,滅了南陳而一統江山。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說地理,秦嶺是我國地理標識;說植物,秦嶺是溫帶植物的物種基因庫,是中草藥“天然藥庫”;說動物,有“秦嶺四寶”:朱䴉、大熊貓、羚牛、金絲猴;說人們最喜愛的水果,秦嶺北麓有溫帶水果,南麓有亞熱帶水果。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讓陝西帶有兩面,一面豪邁、奔放,一面溫婉、柔情;一面北國風光,一面南國氣派;以秦嶺為界,陝西的氣候、河流、植被、土壤都存在差異,由此產生了人文、文化上的差異,對應不同的文化姿態,兩面相融合,才組成一個完整的陝西。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是我國綠色方舟,眾生命的庇護所,出世之人的休養生息和隱居之處;大秦嶺是陝西的“綠色之心”、自然生態的關鍵地帶,它可以是我國的“中央公園”,也可以是陝西的“後花園”。

關中平原:天府1.0

在黃土高原與秦嶺之間,是斷裂下陷的渭河谷地,數萬年中,疏鬆的黃土在渭河及支流的沖刷搬運下,堆積出平坦開闊、土壤肥沃的關中平原(或關中盆地),由陝北黃土高原而來的涇和由秦嶺而來的澇、灃、潏、滈、滻、灞,在關中平原匯入渭河,在西安地區形成了“八水繞長安”之勢。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關中平原有肥沃的耕地和充足的水源,支撐了仰韶文化持續演進,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曙光在這裡開啟,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一脈,關中平原是天府之國1.0版本。

在動盪的統一前夕,關中平原不僅易守難攻,關中南北產出的物資也能支撐到戰亂結束,因此周能滅商、秦國能在山東六國之中斡旋、西漢擊敗西楚、隋朝結束南北朝分立、唐朝再造大一統王朝。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西周在關中平原營建鎬京,秦朝、西漢、隋朝、唐朝四個大一統王朝定都於關中平原的咸陽或長安;此外,王莽之新朝取代西漢後,也定都於關中,把長安改為常安;在關中平原定都十年及以上的地方政權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西鹹地區在中古時代屢屢被王朝及地方政權定為國都,根本在於關中平原之形勝,西有六盤山和隴山,再往西是黃土高原;東有華山、崤山和中條山,函谷關與潼關是兩重堅固的大門;南有秦嶺和大巴山,難以上青天的險要地勢構成了屏障;以北則是綿延千里的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是防禦遊牧族群的緩衝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關中平原與四川盆地的不同,在於它封閉卻不閉塞,由此可以在我國曆史的中古時代左右著天下大勢。

時至今日,關中平原仍是陝西人口最稠密、工農業最發達、資源最集中、優質高校彙集的地區,而且冠之以西北也成立。

高原山地夾兩盆

陝西處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高原山地佔據了81%的陝西大地,高原山地之間,夾著第一代天府之國關中盆地、古代南北政權較量要地漢中-安康盆地,如果按自然地理細分之,則有陝北高原沙地、陝北黃土高原、關中盆地、陝南秦嶺山地、漢中-安康盆地丘陵和大巴山地。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而在人文地理上,陝西由三部分組成:陝北、關中、陝南,主體位於陝北高原的是榆林、延安和銅川,主體位於關中的是西安、咸陽、寶雞、渭南,主體位於陝南的是漢中、安康、商洛,陝北即黃土高原,陝南即秦巴山區,其中陝北與關中的趨同性要高一些。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秦嶺攔截了大部分北上的暖溼氣流,它們在南麓發源了數不清的溪流,匯聚成了陝西水量最大的漢江,滋養了漢中-安康盆地,孕育了強大王朝,“漢朝、漢族、漢字”有了源頭。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秦嶺南面的盆地丘陵區,物產豐富,陽春三月,當油菜花田一片金黃的時候,或往後的水稻田綠油油的時候,映襯著白牆灰瓦的民居,一幅南國氣派的畫卷。

秦嶺北面,別樣的氣候和地貌,有不一樣的光景,一場雪過後,黃土高原的北國風光畫面就出現在眼前。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在這裡,河水流經的地方,沉積出平坦的地帶,耕地肥沃、水源充足,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主舞臺,平坦開闊的塬也會成為耕地,或者放牧之處,而塬墚峁邊緣,就是人們喜愛的窯洞,如果沒有坡地,人們就會進入地下挖出窯洞,人稱地坑院。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陝西之形勝,在於崤函之固、秦巴之險、隴山與黃土高原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八百里秦川之關中平原、戰略要地漢中盆地。

陝西的路途

在古代,關中平原易守難攻,封閉而不閉塞,得益於它作為政治中心的地位,交通要道四通八達,從秦直道、馳道、秦嶺古道,到絲綢之路,陝西可以溝通四方,在交通越發快速便捷的現代,陝西顯然已經是一方綜合交通樞紐了,只不過,交通只是陝西發展的基礎條件之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自然生態良好的時候,環境承載力強,物產不僅足以支撐京畿要地關中,也足以讓關中勢力天下爭雄、一統江山,如周、如秦、如漢、如隋、如唐;而當自然生態不復以往之時,隋朝要營建東都洛陽,唐也要設置東都洛陽,背後是自然生態變遷,自然生態每況愈下,關中平原和黃土高原的物產已經不足以支撐京城的消耗了。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所以說,陝西的興衰關鍵在於自然生態,當黃土高原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時候,當八百里秦川沒有沙塵飛揚的時候,擁有崤函之固、秦巴之險、防禦縱深的陝西才成了那些王朝的京畿之地,渭水湯湯,見證了周人的東進、秦國的崛起、大漢的強勢、唐朝開創盛世,同時也目睹了自然生態的變遷。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秦一統六國,隨後強漢名播四方、盛唐萬邦來朝,再之後就沒有大一統王朝把這裡作為大本營,這背後都有地理環境、自然生態變遷的影子。

那麼,黃土高原、大秦嶺是如何改變陝西的呢?

黃土高原與陝西

被框在烏鞘嶺、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高原,因為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有的區域厚度數十米,有的區域則達到200米及更厚,人稱黃土高原。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上百萬年中,劇烈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持續抬升的臺地、斷裂下陷的谷地,陝西部分的黃土高原與之對應的就是陝北高原、渭河谷地(關中平原);風力與流水侵蝕讓黃土地的地貌千姿百態,最明顯的莫過於塬、墚、峁、溝與壑。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曾經的黃土高原是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160萬年前,早期人類出現在黃土地上;五千到七千年前,人類足跡已經遍佈於黃土高原,中華人文始祖在黃土高原上“創業”,農耕鼻祖后稷於漆水河畔教民耕種,仰韶文化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黍、稷、大麥、小麥可以在這裡恣意生長,黃土高原成了我國農耕發源地之一、中華古文明的搖籃,它以其稟賦恩養了古文明;但從秦漢開始,多種原因讓黃土高原的自然生態不復以往,宜居程度越來越低,使得關中地區在盛唐之後失去了作為大一統王朝京城的機會。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即便如此,黃土高原之下,也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陝西的能源基地,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與化工基地,黃土高原讓陝西成為我國煤礦和石油天然氣富集的省份之一,黃土地下的礦產是延安、榆林經濟實現翻身的基礎。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此外,黃土高原也是陝西的果園,盛產蘋果、香梨、柿子、大棗、杏子、桃子和核桃等等,陝西能成為我國溫帶水果大省之一,與黃土高原分不開。

黃土高原對陝西的改變,不僅在於它是關中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它關係著關中的環境承載力和物資供給,如此,黃土高原關乎著陝西的興衰。

大秦嶺與陝西

秦嶺是我國地理南北分界線,是亞熱帶與暖溫帶、溼潤區和半溼潤區、水田和旱地、長江與黃河流域的分界線,是我國一月份0℃等溫線、800mm年降水量線,是與阿爾卑斯山、落基山被並稱的“地球三姐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這座東西綿延1600多公里、名稱源於古代秦人與秦帝國威望的山脈,納入了岷山、米倉山、大巴山、武當山、伏牛山、桐柏山之後,被稱為大秦嶺,它以高峻的姿勢,在地理上把陝西劃分成了北方和南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如果從我國陸域版圖上看,秦嶺是我國的“中央山脈”,它有10億年地質史,當揚子地塊和華北地塊碰撞、縫合在一起,意味著秦嶺的雛形已經誕生,也意味著我國大陸基底完成統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的深層意義就在於統一,只有橫跨了大秦嶺,才是真正一統的中華,反之只能是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秦國越過秦嶺,滅巴蜀並經略巴蜀,奠定了統一天下的物質基礎;在漢中避難的劉邦,越過秦嶺,攻下隴西、略取關中,最終建立大漢王朝;西晉掌控秦嶺而經略巴蜀,樓船下益州攻下東吳;隋代替北周,控制秦嶺而經略巴蜀,滅了南陳而一統江山。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說地理,秦嶺是我國地理標識;說植物,秦嶺是溫帶植物的物種基因庫,是中草藥“天然藥庫”;說動物,有“秦嶺四寶”:朱䴉、大熊貓、羚牛、金絲猴;說人們最喜愛的水果,秦嶺北麓有溫帶水果,南麓有亞熱帶水果。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讓陝西帶有兩面,一面豪邁、奔放,一面溫婉、柔情;一面北國風光,一面南國氣派;以秦嶺為界,陝西的氣候、河流、植被、土壤都存在差異,由此產生了人文、文化上的差異,對應不同的文化姿態,兩面相融合,才組成一個完整的陝西。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是我國綠色方舟,眾生命的庇護所,出世之人的休養生息和隱居之處;大秦嶺是陝西的“綠色之心”、自然生態的關鍵地帶,它可以是我國的“中央公園”,也可以是陝西的“後花園”。

關中平原:天府1.0

在黃土高原與秦嶺之間,是斷裂下陷的渭河谷地,數萬年中,疏鬆的黃土在渭河及支流的沖刷搬運下,堆積出平坦開闊、土壤肥沃的關中平原(或關中盆地),由陝北黃土高原而來的涇和由秦嶺而來的澇、灃、潏、滈、滻、灞,在關中平原匯入渭河,在西安地區形成了“八水繞長安”之勢。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關中平原有肥沃的耕地和充足的水源,支撐了仰韶文化持續演進,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曙光在這裡開啟,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一脈,關中平原是天府之國1.0版本。

在動盪的統一前夕,關中平原不僅易守難攻,關中南北產出的物資也能支撐到戰亂結束,因此周能滅商、秦國能在山東六國之中斡旋、西漢擊敗西楚、隋朝結束南北朝分立、唐朝再造大一統王朝。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西周在關中平原營建鎬京,秦朝、西漢、隋朝、唐朝四個大一統王朝定都於關中平原的咸陽或長安;此外,王莽之新朝取代西漢後,也定都於關中,把長安改為常安;在關中平原定都十年及以上的地方政權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西鹹地區在中古時代屢屢被王朝及地方政權定為國都,根本在於關中平原之形勝,西有六盤山和隴山,再往西是黃土高原;東有華山、崤山和中條山,函谷關與潼關是兩重堅固的大門;南有秦嶺和大巴山,難以上青天的險要地勢構成了屏障;以北則是綿延千里的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是防禦遊牧族群的緩衝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關中平原與四川盆地的不同,在於它封閉卻不閉塞,由此可以在我國曆史的中古時代左右著天下大勢。

時至今日,關中平原仍是陝西人口最稠密、工農業最發達、資源最集中、優質高校彙集的地區,而且冠之以西北也成立。

高原山地夾兩盆

陝西處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高原山地佔據了81%的陝西大地,高原山地之間,夾著第一代天府之國關中盆地、古代南北政權較量要地漢中-安康盆地,如果按自然地理細分之,則有陝北高原沙地、陝北黃土高原、關中盆地、陝南秦嶺山地、漢中-安康盆地丘陵和大巴山地。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而在人文地理上,陝西由三部分組成:陝北、關中、陝南,主體位於陝北高原的是榆林、延安和銅川,主體位於關中的是西安、咸陽、寶雞、渭南,主體位於陝南的是漢中、安康、商洛,陝北即黃土高原,陝南即秦巴山區,其中陝北與關中的趨同性要高一些。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秦嶺攔截了大部分北上的暖溼氣流,它們在南麓發源了數不清的溪流,匯聚成了陝西水量最大的漢江,滋養了漢中-安康盆地,孕育了強大王朝,“漢朝、漢族、漢字”有了源頭。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秦嶺南面的盆地丘陵區,物產豐富,陽春三月,當油菜花田一片金黃的時候,或往後的水稻田綠油油的時候,映襯著白牆灰瓦的民居,一幅南國氣派的畫卷。

秦嶺北面,別樣的氣候和地貌,有不一樣的光景,一場雪過後,黃土高原的北國風光畫面就出現在眼前。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在這裡,河水流經的地方,沉積出平坦的地帶,耕地肥沃、水源充足,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主舞臺,平坦開闊的塬也會成為耕地,或者放牧之處,而塬墚峁邊緣,就是人們喜愛的窯洞,如果沒有坡地,人們就會進入地下挖出窯洞,人稱地坑院。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陝西之形勝,在於崤函之固、秦巴之險、隴山與黃土高原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八百里秦川之關中平原、戰略要地漢中盆地。

陝西的路途

在古代,關中平原易守難攻,封閉而不閉塞,得益於它作為政治中心的地位,交通要道四通八達,從秦直道、馳道、秦嶺古道,到絲綢之路,陝西可以溝通四方,在交通越發快速便捷的現代,陝西顯然已經是一方綜合交通樞紐了,只不過,交通只是陝西發展的基礎條件之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自然生態良好的時候,環境承載力強,物產不僅足以支撐京畿要地關中,也足以讓關中勢力天下爭雄、一統江山,如周、如秦、如漢、如隋、如唐;而當自然生態不復以往之時,隋朝要營建東都洛陽,唐也要設置東都洛陽,背後是自然生態變遷,自然生態每況愈下,關中平原和黃土高原的物產已經不足以支撐京城的消耗了。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所以說,陝西的興衰關鍵在於自然生態,當黃土高原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時候,當八百里秦川沒有沙塵飛揚的時候,擁有崤函之固、秦巴之險、防禦縱深的陝西才成了那些王朝的京畿之地,渭水湯湯,見證了周人的東進、秦國的崛起、大漢的強勢、唐朝開創盛世,同時也目睹了自然生態的變遷。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訴說著自然生態變遷的故事,迎來新生的它,也會記錄下陝西的綠色之路;巍峨挺拔、綿延逶迤的秦嶺,訴說著地質運動的故事、讓人回味與警醒的故事,提醒著陝西堅持綠色之路的必要性。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秦一統六國,隨後強漢名播四方、盛唐萬邦來朝,再之後就沒有大一統王朝把這裡作為大本營,這背後都有地理環境、自然生態變遷的影子。

那麼,黃土高原、大秦嶺是如何改變陝西的呢?

黃土高原與陝西

被框在烏鞘嶺、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高原,因為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有的區域厚度數十米,有的區域則達到200米及更厚,人稱黃土高原。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上百萬年中,劇烈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持續抬升的臺地、斷裂下陷的谷地,陝西部分的黃土高原與之對應的就是陝北高原、渭河谷地(關中平原);風力與流水侵蝕讓黃土地的地貌千姿百態,最明顯的莫過於塬、墚、峁、溝與壑。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曾經的黃土高原是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160萬年前,早期人類出現在黃土地上;五千到七千年前,人類足跡已經遍佈於黃土高原,中華人文始祖在黃土高原上“創業”,農耕鼻祖后稷於漆水河畔教民耕種,仰韶文化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黍、稷、大麥、小麥可以在這裡恣意生長,黃土高原成了我國農耕發源地之一、中華古文明的搖籃,它以其稟賦恩養了古文明;但從秦漢開始,多種原因讓黃土高原的自然生態不復以往,宜居程度越來越低,使得關中地區在盛唐之後失去了作為大一統王朝京城的機會。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即便如此,黃土高原之下,也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陝西的能源基地,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與化工基地,黃土高原讓陝西成為我國煤礦和石油天然氣富集的省份之一,黃土地下的礦產是延安、榆林經濟實現翻身的基礎。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此外,黃土高原也是陝西的果園,盛產蘋果、香梨、柿子、大棗、杏子、桃子和核桃等等,陝西能成為我國溫帶水果大省之一,與黃土高原分不開。

黃土高原對陝西的改變,不僅在於它是關中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它關係著關中的環境承載力和物資供給,如此,黃土高原關乎著陝西的興衰。

大秦嶺與陝西

秦嶺是我國地理南北分界線,是亞熱帶與暖溫帶、溼潤區和半溼潤區、水田和旱地、長江與黃河流域的分界線,是我國一月份0℃等溫線、800mm年降水量線,是與阿爾卑斯山、落基山被並稱的“地球三姐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這座東西綿延1600多公里、名稱源於古代秦人與秦帝國威望的山脈,納入了岷山、米倉山、大巴山、武當山、伏牛山、桐柏山之後,被稱為大秦嶺,它以高峻的姿勢,在地理上把陝西劃分成了北方和南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如果從我國陸域版圖上看,秦嶺是我國的“中央山脈”,它有10億年地質史,當揚子地塊和華北地塊碰撞、縫合在一起,意味著秦嶺的雛形已經誕生,也意味著我國大陸基底完成統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的深層意義就在於統一,只有橫跨了大秦嶺,才是真正一統的中華,反之只能是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秦國越過秦嶺,滅巴蜀並經略巴蜀,奠定了統一天下的物質基礎;在漢中避難的劉邦,越過秦嶺,攻下隴西、略取關中,最終建立大漢王朝;西晉掌控秦嶺而經略巴蜀,樓船下益州攻下東吳;隋代替北周,控制秦嶺而經略巴蜀,滅了南陳而一統江山。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說地理,秦嶺是我國地理標識;說植物,秦嶺是溫帶植物的物種基因庫,是中草藥“天然藥庫”;說動物,有“秦嶺四寶”:朱䴉、大熊貓、羚牛、金絲猴;說人們最喜愛的水果,秦嶺北麓有溫帶水果,南麓有亞熱帶水果。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讓陝西帶有兩面,一面豪邁、奔放,一面溫婉、柔情;一面北國風光,一面南國氣派;以秦嶺為界,陝西的氣候、河流、植被、土壤都存在差異,由此產生了人文、文化上的差異,對應不同的文化姿態,兩面相融合,才組成一個完整的陝西。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是我國綠色方舟,眾生命的庇護所,出世之人的休養生息和隱居之處;大秦嶺是陝西的“綠色之心”、自然生態的關鍵地帶,它可以是我國的“中央公園”,也可以是陝西的“後花園”。

關中平原:天府1.0

在黃土高原與秦嶺之間,是斷裂下陷的渭河谷地,數萬年中,疏鬆的黃土在渭河及支流的沖刷搬運下,堆積出平坦開闊、土壤肥沃的關中平原(或關中盆地),由陝北黃土高原而來的涇和由秦嶺而來的澇、灃、潏、滈、滻、灞,在關中平原匯入渭河,在西安地區形成了“八水繞長安”之勢。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關中平原有肥沃的耕地和充足的水源,支撐了仰韶文化持續演進,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曙光在這裡開啟,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一脈,關中平原是天府之國1.0版本。

在動盪的統一前夕,關中平原不僅易守難攻,關中南北產出的物資也能支撐到戰亂結束,因此周能滅商、秦國能在山東六國之中斡旋、西漢擊敗西楚、隋朝結束南北朝分立、唐朝再造大一統王朝。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西周在關中平原營建鎬京,秦朝、西漢、隋朝、唐朝四個大一統王朝定都於關中平原的咸陽或長安;此外,王莽之新朝取代西漢後,也定都於關中,把長安改為常安;在關中平原定都十年及以上的地方政權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西鹹地區在中古時代屢屢被王朝及地方政權定為國都,根本在於關中平原之形勝,西有六盤山和隴山,再往西是黃土高原;東有華山、崤山和中條山,函谷關與潼關是兩重堅固的大門;南有秦嶺和大巴山,難以上青天的險要地勢構成了屏障;以北則是綿延千里的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是防禦遊牧族群的緩衝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關中平原與四川盆地的不同,在於它封閉卻不閉塞,由此可以在我國曆史的中古時代左右著天下大勢。

時至今日,關中平原仍是陝西人口最稠密、工農業最發達、資源最集中、優質高校彙集的地區,而且冠之以西北也成立。

高原山地夾兩盆

陝西處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高原山地佔據了81%的陝西大地,高原山地之間,夾著第一代天府之國關中盆地、古代南北政權較量要地漢中-安康盆地,如果按自然地理細分之,則有陝北高原沙地、陝北黃土高原、關中盆地、陝南秦嶺山地、漢中-安康盆地丘陵和大巴山地。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而在人文地理上,陝西由三部分組成:陝北、關中、陝南,主體位於陝北高原的是榆林、延安和銅川,主體位於關中的是西安、咸陽、寶雞、渭南,主體位於陝南的是漢中、安康、商洛,陝北即黃土高原,陝南即秦巴山區,其中陝北與關中的趨同性要高一些。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秦嶺攔截了大部分北上的暖溼氣流,它們在南麓發源了數不清的溪流,匯聚成了陝西水量最大的漢江,滋養了漢中-安康盆地,孕育了強大王朝,“漢朝、漢族、漢字”有了源頭。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秦嶺南面的盆地丘陵區,物產豐富,陽春三月,當油菜花田一片金黃的時候,或往後的水稻田綠油油的時候,映襯著白牆灰瓦的民居,一幅南國氣派的畫卷。

秦嶺北面,別樣的氣候和地貌,有不一樣的光景,一場雪過後,黃土高原的北國風光畫面就出現在眼前。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在這裡,河水流經的地方,沉積出平坦的地帶,耕地肥沃、水源充足,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主舞臺,平坦開闊的塬也會成為耕地,或者放牧之處,而塬墚峁邊緣,就是人們喜愛的窯洞,如果沒有坡地,人們就會進入地下挖出窯洞,人稱地坑院。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陝西之形勝,在於崤函之固、秦巴之險、隴山與黃土高原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八百里秦川之關中平原、戰略要地漢中盆地。

陝西的路途

在古代,關中平原易守難攻,封閉而不閉塞,得益於它作為政治中心的地位,交通要道四通八達,從秦直道、馳道、秦嶺古道,到絲綢之路,陝西可以溝通四方,在交通越發快速便捷的現代,陝西顯然已經是一方綜合交通樞紐了,只不過,交通只是陝西發展的基礎條件之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自然生態良好的時候,環境承載力強,物產不僅足以支撐京畿要地關中,也足以讓關中勢力天下爭雄、一統江山,如周、如秦、如漢、如隋、如唐;而當自然生態不復以往之時,隋朝要營建東都洛陽,唐也要設置東都洛陽,背後是自然生態變遷,自然生態每況愈下,關中平原和黃土高原的物產已經不足以支撐京城的消耗了。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所以說,陝西的興衰關鍵在於自然生態,當黃土高原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時候,當八百里秦川沒有沙塵飛揚的時候,擁有崤函之固、秦巴之險、防禦縱深的陝西才成了那些王朝的京畿之地,渭水湯湯,見證了周人的東進、秦國的崛起、大漢的強勢、唐朝開創盛世,同時也目睹了自然生態的變遷。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訴說著自然生態變遷的故事,迎來新生的它,也會記錄下陝西的綠色之路;巍峨挺拔、綿延逶迤的秦嶺,訴說著地質運動的故事、讓人回味與警醒的故事,提醒著陝西堅持綠色之路的必要性。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重現陝西的高植被覆蓋率光景,應該成為陝西的夢想,讓黃土地儘可能披上綠裝、讓秦嶺永葆生機、讓關中生態向好,應該成為陝西永遠堅持的路。

"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海潮青年:周秦古韻、強漢盛唐,兵馬俑、大雁塔,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綠色方舟大秦嶺,你對陝西的感知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這片土地本身來說,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從陝北到關中再到大秦嶺,地理因素的差異,造就了這些不同。

從地緣經濟看,陝西處於西北,而在我國陸域版圖中,陝西處於國之中心,因地跨秦嶺而兼具北方和南方,雖然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的變革中成為過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瓦解,但是其中的差異還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秦一統六國,隨後強漢名播四方、盛唐萬邦來朝,再之後就沒有大一統王朝把這裡作為大本營,這背後都有地理環境、自然生態變遷的影子。

那麼,黃土高原、大秦嶺是如何改變陝西的呢?

黃土高原與陝西

被框在烏鞘嶺、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高原,因為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有的區域厚度數十米,有的區域則達到200米及更厚,人稱黃土高原。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上百萬年中,劇烈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持續抬升的臺地、斷裂下陷的谷地,陝西部分的黃土高原與之對應的就是陝北高原、渭河谷地(關中平原);風力與流水侵蝕讓黃土地的地貌千姿百態,最明顯的莫過於塬、墚、峁、溝與壑。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曾經的黃土高原是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160萬年前,早期人類出現在黃土地上;五千到七千年前,人類足跡已經遍佈於黃土高原,中華人文始祖在黃土高原上“創業”,農耕鼻祖后稷於漆水河畔教民耕種,仰韶文化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黍、稷、大麥、小麥可以在這裡恣意生長,黃土高原成了我國農耕發源地之一、中華古文明的搖籃,它以其稟賦恩養了古文明;但從秦漢開始,多種原因讓黃土高原的自然生態不復以往,宜居程度越來越低,使得關中地區在盛唐之後失去了作為大一統王朝京城的機會。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即便如此,黃土高原之下,也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陝西的能源基地,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與化工基地,黃土高原讓陝西成為我國煤礦和石油天然氣富集的省份之一,黃土地下的礦產是延安、榆林經濟實現翻身的基礎。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此外,黃土高原也是陝西的果園,盛產蘋果、香梨、柿子、大棗、杏子、桃子和核桃等等,陝西能成為我國溫帶水果大省之一,與黃土高原分不開。

黃土高原對陝西的改變,不僅在於它是關中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它關係著關中的環境承載力和物資供給,如此,黃土高原關乎著陝西的興衰。

大秦嶺與陝西

秦嶺是我國地理南北分界線,是亞熱帶與暖溫帶、溼潤區和半溼潤區、水田和旱地、長江與黃河流域的分界線,是我國一月份0℃等溫線、800mm年降水量線,是與阿爾卑斯山、落基山被並稱的“地球三姐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這座東西綿延1600多公里、名稱源於古代秦人與秦帝國威望的山脈,納入了岷山、米倉山、大巴山、武當山、伏牛山、桐柏山之後,被稱為大秦嶺,它以高峻的姿勢,在地理上把陝西劃分成了北方和南方。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如果從我國陸域版圖上看,秦嶺是我國的“中央山脈”,它有10億年地質史,當揚子地塊和華北地塊碰撞、縫合在一起,意味著秦嶺的雛形已經誕生,也意味著我國大陸基底完成統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的深層意義就在於統一,只有橫跨了大秦嶺,才是真正一統的中華,反之只能是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秦國越過秦嶺,滅巴蜀並經略巴蜀,奠定了統一天下的物質基礎;在漢中避難的劉邦,越過秦嶺,攻下隴西、略取關中,最終建立大漢王朝;西晉掌控秦嶺而經略巴蜀,樓船下益州攻下東吳;隋代替北周,控制秦嶺而經略巴蜀,滅了南陳而一統江山。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說地理,秦嶺是我國地理標識;說植物,秦嶺是溫帶植物的物種基因庫,是中草藥“天然藥庫”;說動物,有“秦嶺四寶”:朱䴉、大熊貓、羚牛、金絲猴;說人們最喜愛的水果,秦嶺北麓有溫帶水果,南麓有亞熱帶水果。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讓陝西帶有兩面,一面豪邁、奔放,一面溫婉、柔情;一面北國風光,一面南國氣派;以秦嶺為界,陝西的氣候、河流、植被、土壤都存在差異,由此產生了人文、文化上的差異,對應不同的文化姿態,兩面相融合,才組成一個完整的陝西。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大秦嶺是我國綠色方舟,眾生命的庇護所,出世之人的休養生息和隱居之處;大秦嶺是陝西的“綠色之心”、自然生態的關鍵地帶,它可以是我國的“中央公園”,也可以是陝西的“後花園”。

關中平原:天府1.0

在黃土高原與秦嶺之間,是斷裂下陷的渭河谷地,數萬年中,疏鬆的黃土在渭河及支流的沖刷搬運下,堆積出平坦開闊、土壤肥沃的關中平原(或關中盆地),由陝北黃土高原而來的涇和由秦嶺而來的澇、灃、潏、滈、滻、灞,在關中平原匯入渭河,在西安地區形成了“八水繞長安”之勢。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關中平原有肥沃的耕地和充足的水源,支撐了仰韶文化持續演進,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曙光在這裡開啟,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一脈,關中平原是天府之國1.0版本。

在動盪的統一前夕,關中平原不僅易守難攻,關中南北產出的物資也能支撐到戰亂結束,因此周能滅商、秦國能在山東六國之中斡旋、西漢擊敗西楚、隋朝結束南北朝分立、唐朝再造大一統王朝。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西周在關中平原營建鎬京,秦朝、西漢、隋朝、唐朝四個大一統王朝定都於關中平原的咸陽或長安;此外,王莽之新朝取代西漢後,也定都於關中,把長安改為常安;在關中平原定都十年及以上的地方政權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西鹹地區在中古時代屢屢被王朝及地方政權定為國都,根本在於關中平原之形勝,西有六盤山和隴山,再往西是黃土高原;東有華山、崤山和中條山,函谷關與潼關是兩重堅固的大門;南有秦嶺和大巴山,難以上青天的險要地勢構成了屏障;以北則是綿延千里的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是防禦遊牧族群的緩衝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關中平原與四川盆地的不同,在於它封閉卻不閉塞,由此可以在我國曆史的中古時代左右著天下大勢。

時至今日,關中平原仍是陝西人口最稠密、工農業最發達、資源最集中、優質高校彙集的地區,而且冠之以西北也成立。

高原山地夾兩盆

陝西處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高原山地佔據了81%的陝西大地,高原山地之間,夾著第一代天府之國關中盆地、古代南北政權較量要地漢中-安康盆地,如果按自然地理細分之,則有陝北高原沙地、陝北黃土高原、關中盆地、陝南秦嶺山地、漢中-安康盆地丘陵和大巴山地。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而在人文地理上,陝西由三部分組成:陝北、關中、陝南,主體位於陝北高原的是榆林、延安和銅川,主體位於關中的是西安、咸陽、寶雞、渭南,主體位於陝南的是漢中、安康、商洛,陝北即黃土高原,陝南即秦巴山區,其中陝北與關中的趨同性要高一些。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秦嶺攔截了大部分北上的暖溼氣流,它們在南麓發源了數不清的溪流,匯聚成了陝西水量最大的漢江,滋養了漢中-安康盆地,孕育了強大王朝,“漢朝、漢族、漢字”有了源頭。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秦嶺南面的盆地丘陵區,物產豐富,陽春三月,當油菜花田一片金黃的時候,或往後的水稻田綠油油的時候,映襯著白牆灰瓦的民居,一幅南國氣派的畫卷。

秦嶺北面,別樣的氣候和地貌,有不一樣的光景,一場雪過後,黃土高原的北國風光畫面就出現在眼前。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在這裡,河水流經的地方,沉積出平坦的地帶,耕地肥沃、水源充足,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主舞臺,平坦開闊的塬也會成為耕地,或者放牧之處,而塬墚峁邊緣,就是人們喜愛的窯洞,如果沒有坡地,人們就會進入地下挖出窯洞,人稱地坑院。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陝西之形勝,在於崤函之固、秦巴之險、隴山與黃土高原的防禦縱深,更在於八百里秦川之關中平原、戰略要地漢中盆地。

陝西的路途

在古代,關中平原易守難攻,封閉而不閉塞,得益於它作為政治中心的地位,交通要道四通八達,從秦直道、馳道、秦嶺古道,到絲綢之路,陝西可以溝通四方,在交通越發快速便捷的現代,陝西顯然已經是一方綜合交通樞紐了,只不過,交通只是陝西發展的基礎條件之一。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自然生態良好的時候,環境承載力強,物產不僅足以支撐京畿要地關中,也足以讓關中勢力天下爭雄、一統江山,如周、如秦、如漢、如隋、如唐;而當自然生態不復以往之時,隋朝要營建東都洛陽,唐也要設置東都洛陽,背後是自然生態變遷,自然生態每況愈下,關中平原和黃土高原的物產已經不足以支撐京城的消耗了。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所以說,陝西的興衰關鍵在於自然生態,當黃土高原叢林密佈、水草豐美的時候,當八百里秦川沒有沙塵飛揚的時候,擁有崤函之固、秦巴之險、防禦縱深的陝西才成了那些王朝的京畿之地,渭水湯湯,見證了周人的東進、秦國的崛起、大漢的強勢、唐朝開創盛世,同時也目睹了自然生態的變遷。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訴說著自然生態變遷的故事,迎來新生的它,也會記錄下陝西的綠色之路;巍峨挺拔、綿延逶迤的秦嶺,訴說著地質運動的故事、讓人回味與警醒的故事,提醒著陝西堅持綠色之路的必要性。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重現陝西的高植被覆蓋率光景,應該成為陝西的夢想,讓黃土地儘可能披上綠裝、讓秦嶺永葆生機、讓關中生態向好,應該成為陝西永遠堅持的路。

從北國風光到南國氣派,黃土高原與大秦嶺如何改變了陝西

周秦古韻與漢唐雄風,建立在良好的自然生態之上,這片土地,曾經是“陸海”,曾經是“金池湯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國”,只是人們過度索取而褪去美麗的衣裳,但只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觀,併為之做出取捨、努力,它也可能恢復到最好時候。

可喜的是,陝西自然生態已經有了實質性好轉,這離不開陝西人的努力與付出,關中平原園林化、陝北沙地草灌鎖沙丘,陝北黃土高原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換草、生態恢復工程,大秦嶺綠心工程,已實現了覆蓋,可以期待,這片土地將再次披上綠衣裳。

參考資料:

  • 《黃土高原歷史地理研究》,作者:史念海
  • 《黃土高原農業耕作歷史與水土流失的關係》,作者:李勇、田積瑩、朱顯謨
  • 《秦嶺的由來》,作者:孟慶任
  • 《秦嶺古道歷史地理及秦嶺申遺研究》,作者:吳鬆顯
  • 《西安生態文明啟示錄》,作者:張驊
  • 《陝西古代史》,作者:楊東晨
  • 《文化區域的分異與整合 : 陝西曆史地理文化研究》,作者:張曉虹

本文由‘海潮地理學社’原創,禁止任何形式、任何理由的搬運、轉載、抄襲、摘錄,侵權必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