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逼阿巴亥自殺,他的三個兒子為什麼不反抗?


皇太極逼阿巴亥自殺,他的三個兒子為什麼不反抗?


阿巴亥,烏喇那拉氏,努爾哈赤極為寵幸的第4任大妃,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的生母。努爾哈赤死的時候,阿巴亥正值徐娘半老,年方36歲,無奈被逼殉葬。

努酋病逝於8月11日,8月12日晨,以皇太極等諸王傳努酋遺詔,要求大妃阿巴亥及2個庶妃殉死,阿巴亥無奈被迫於當日辰時殉死。

死時,其子阿濟格21歲、多爾袞14歲、多鐸12歲。阿巴亥遺體於當日盛殮,巳時,與努爾哈赤的遺體同時出宮,1629年2月13日,阿巴亥同努爾哈赤葬入福陵。

在皇太極之異母兄代善家族的鼎力支持下,皇太極推辭再三後,遂焚香告天,於同年9月1日登上後金的汗位。皇太極是葉赫納喇氏所生的,即常說的大福晉孟古哲哲。1603年亡故,時年皇太極11歲。

以上以《太祖武皇帝實錄》、及其他正史來源之摘錄。現在分析一下,阿巴亥到底死於誰的逼迫之下。

皇太極逼阿巴亥自殺,他的三個兒子為什麼不反抗?


首先要明白,當時皇太極也就是一個貝勒,並未登基稱汗。即便登基稱汗,權力也沒有努爾哈赤那麼大了。

為啥?“八王議事制度”在鉗制著新汗位呢。這是努爾哈赤首創的政治制度。核心思想是通過幾個代表各旗的王,來推舉或撤換滿族的汗位繼承人,並在平時與汗王共商軍國大事。

換句話說,皇太極在這個時候,不僅沒有獨斷專擅權,汗位的命運也捏在宗室各王的手中。

滿族將原來的漁獵原始部落制度,改造成以中原文化為主、皇帝獨裁的中央集權制度,“八王議事制度”或“議政王議事制度”,是不可缺少的過渡政冶制度安排。

它給了滿族汗王的宗親,從原始社會基本平等的參與共商國是的地位,到康熙的內閣、雍正的軍機處,贊襄皇權理事輔助地位的一個緩衝。

讓宗室及權貴慢慢習慣從共商軍國大事,到只參與幫助皇帝處理旗務、出巡、少民事務等具體的事務,直至到乾隆時取消了“議政王議事制度”,最終讓滿清的統治制度,完全進入了中原文化帝制的範疇之內。

一句話,入關前後,宗室及權貴的地位,已由股東變為打工,由共國變成奴才。

皇太極逼阿巴亥自殺,他的三個兒子為什麼不反抗?


回過頭來繼續分析,一樣與皇太極為汗王,但權力和威望要遠大於皇太極很多的努爾哈赤,預留有一份決定阿巴亥生死的遺詔,“俟吾終,必令之殉。”

這份遺詔的存在,事實上已很好撇開了皇太極和宗親們逼死大妃阿巴亥的嫌疑。讓宗親們在此事件之中,連利用矯詔的嫌疑也沒有。

很簡單,以“13付遺甲”起事的努爾哈赤,25歲時起兵,統一了女真各部、平定了關東地區、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後,遷都瀋陽。之後席捲遼東,攻下明朝在遼70餘城。

以如此從底部一步一步,踩著血泊上來的努爾哈赤的功業,就說明了他,決不是一個輕信他人、任人擺佈的蠢角色,否則他就早就被明朝、或他族給滅了。況且以他的威望和權力,也足以讓他的子侄、宗親在他死前,對矯詔作假望而卻步。

唯一可能就是,8月11日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等馬上矯詔傳諭。但阿巴亥是死於次日辰時的,傳遞信息的落後,和次日晨的首次召開“議政王議事”會議的磨合,以及勸導不想就範的阿巴亥的過程。從時間上,排除了這種做假矯詔的可能性。

皇太極逼阿巴亥自殺,他的三個兒子為什麼不反抗?


而且不要忘記,那時皇太極還不是後金汗王,9月1日他才登御汗位。實際上,即便是登位後,他也不可能馬上獨斷專行,因為各宗親手裡還握著隨時將他撒職的權柄,這也是有努爾哈赤遺詔的。

連英明睿智的皇太極和當時位高權重的代善、莽古爾泰等貝勒宗親,都不敢違背努酋的遺詔,象阿濟格、多爾袞等幾個毛孩子,又何敢阻擋努酋遺詔的執行呢?

至於,努爾哈赤為何在生前,既寵信阿巴亥,死後又要她殉葬。我讓史料來告訴你為什麼。

"後饒丰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之殉。"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

諸王曰:"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後遂服禮衣,盡以珠寶飾之,哀謂諸王曰:"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於地下。吾二子多爾袞、多鐸,當恩養之。"

諸王泣而對曰:"二幼弟,吾等若無恩養,是忘父也。豈有不恩養之理!"於是,後於十二日辛亥辰時自盡,壽三十七,乃與帝同柩。"

皇太極逼阿巴亥自殺,他的三個兒子為什麼不反抗?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