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爺是指歷史上的哪個人,他為什麼會有三隻眼,用來幹什麼'

"

我國古代流行一句話:“馬王爺頭上長著三隻眼。”形容這個人神通廣大,手眼通天,一切盡在掌握。

那麼,“馬王爺”究竟是誰?為什麼會長著三隻眼呢?

"

我國古代流行一句話:“馬王爺頭上長著三隻眼。”形容這個人神通廣大,手眼通天,一切盡在掌握。

那麼,“馬王爺”究竟是誰?為什麼會長著三隻眼呢?

馬王爺是指歷史上的哪個人,他為什麼會有三隻眼,用來幹什麼

(馬王爺畫像)

馬王爺就是馬神,顧名思義,馬王爺是馬的保護神。因此,馬王爺又叫做“水草馬明王”。明王在藏傳佛教裡是佛的化身,他佛法無邊濟世度人,不但能降魔驅邪,還能消災解難。有了這樣的明王保護水草,所有的馬兒就能無憂無慮地享用了。

人們為了紀念馬王爺,修建了很多馬神廟,常年不斷地供奉香火,頂禮膜拜。因為傳說馬王爺是道教神明,祭祀時“馬王在教,不享黑牲肉”,只能用一整隻羊。

在安陽殷墟遺址,就曾發現一座早期的馬王廟,經多次毀壞重建,現在已經看不出當初的任何痕跡了。殿內的馬王爺塑像高大威武,形象逼真。

關於馬王爺究竟是誰,民間主要有三種說法。

其一,馬王爺是殷紂王太子殷郊。

相傳在商朝末年,商紂王東征,打敗東夷回朝哥後,就大興土木,召集天下的能工巧匠,建造了氣勢恢宏的鹿臺、摘星樓等。並在宮殿裡修建了酒池肉林,和傾國傾城的妲己一起夜夜笙歌,驕奢淫逸,把朝政大事和百姓疾苦拋諸腦後。同時,他還在妲己的攛掇下,荒淫暴虐,陷害忠良。

紂王的太子殷郊胸懷大志,明辨是非。他實在看不慣父王和妲己的胡作非為,於是冒著獲罪的危險直言進諫。但鬼迷心竅的紂王不但不聽勸告,反而認為殷郊忤逆反叛,將他逐出王宮,貶為養馬官。

蒙冤遭難的殷郊並未沉淪,反而和周圍的庶民同甘共苦,百姓都親切地叫他“馬王爺”。後來,殷郊不慎墜崖身亡,百姓為紀念他,就修建了“馬王廟”永世祭奠。

"

我國古代流行一句話:“馬王爺頭上長著三隻眼。”形容這個人神通廣大,手眼通天,一切盡在掌握。

那麼,“馬王爺”究竟是誰?為什麼會長著三隻眼呢?

馬王爺是指歷史上的哪個人,他為什麼會有三隻眼,用來幹什麼

(馬王爺畫像)

馬王爺就是馬神,顧名思義,馬王爺是馬的保護神。因此,馬王爺又叫做“水草馬明王”。明王在藏傳佛教裡是佛的化身,他佛法無邊濟世度人,不但能降魔驅邪,還能消災解難。有了這樣的明王保護水草,所有的馬兒就能無憂無慮地享用了。

人們為了紀念馬王爺,修建了很多馬神廟,常年不斷地供奉香火,頂禮膜拜。因為傳說馬王爺是道教神明,祭祀時“馬王在教,不享黑牲肉”,只能用一整隻羊。

在安陽殷墟遺址,就曾發現一座早期的馬王廟,經多次毀壞重建,現在已經看不出當初的任何痕跡了。殿內的馬王爺塑像高大威武,形象逼真。

關於馬王爺究竟是誰,民間主要有三種說法。

其一,馬王爺是殷紂王太子殷郊。

相傳在商朝末年,商紂王東征,打敗東夷回朝哥後,就大興土木,召集天下的能工巧匠,建造了氣勢恢宏的鹿臺、摘星樓等。並在宮殿裡修建了酒池肉林,和傾國傾城的妲己一起夜夜笙歌,驕奢淫逸,把朝政大事和百姓疾苦拋諸腦後。同時,他還在妲己的攛掇下,荒淫暴虐,陷害忠良。

紂王的太子殷郊胸懷大志,明辨是非。他實在看不慣父王和妲己的胡作非為,於是冒著獲罪的危險直言進諫。但鬼迷心竅的紂王不但不聽勸告,反而認為殷郊忤逆反叛,將他逐出王宮,貶為養馬官。

蒙冤遭難的殷郊並未沉淪,反而和周圍的庶民同甘共苦,百姓都親切地叫他“馬王爺”。後來,殷郊不慎墜崖身亡,百姓為紀念他,就修建了“馬王廟”永世祭奠。

馬王爺是指歷史上的哪個人,他為什麼會有三隻眼,用來幹什麼

(殷郊劇照)

其二,馬王爺是天上的天駟星,又叫馬靈官。

馬靈官本名華光,是道教裡的四大護法元帥之一。在明代小說《南遊記》中,主角就是這位馬靈官。據說馬靈官本是佛殿燈芯,長期在佛祖座下聽經,修煉成火之精、火之靈、火之陰、火之魂。後因燒死了前來雷音寺挑釁的獨龍大王,被如來懲罰前後三次投胎,先入馬耳山,剛生下來就“三眼挪門,可見三界”。再入炎玄天王家,還是改不了火爆脾氣,不得已三投火德星君家。最終,玉皇大帝念期確實很有才幹,才將他封為真武大帝。

其三,馬王爺是漢武帝時期的金日磾。

眾所周知,金日磾是匈奴休屠部的王子,在霍去病大破匈奴時被擒獲。但此人極為聰明,在漢武帝面前低眉順眼,被漢武帝賞識。漢武帝發揮他善於養馬的特長,封為馬監。其後的金日磾飛黃騰達,甚至被漢武帝選為託孤重臣,和霍光一起輔佐昭帝劉弗陵。他死後,百姓尊其為“馬王爺”。

那麼,馬王爺為何會是三隻眼呢?也有兩個傳說。

第一種說法,玉皇大帝獎賞的。

玉皇大帝特別關心民間疾苦,派遣星日馬(馬王爺)、婁金狗、奎木狼和虛日鼠下凡,考察凡間情況並如實彙報。婁金狗、奎木狼和虛日鼠在人間遊歷了一番後,回報玉帝一切安好,世間只有真善美,絕無假醜惡,一派歌舞昇平。

但星日馬卻據實上奏,人間也有黑惡勢力,百姓生活困苦。玉帝又派太白金星複查,果如星日馬所言,於是獎給他第三隻眼,好讓他更能分辨人間善惡。從此,馬王爺就有了第三隻眼。

"

我國古代流行一句話:“馬王爺頭上長著三隻眼。”形容這個人神通廣大,手眼通天,一切盡在掌握。

那麼,“馬王爺”究竟是誰?為什麼會長著三隻眼呢?

馬王爺是指歷史上的哪個人,他為什麼會有三隻眼,用來幹什麼

(馬王爺畫像)

馬王爺就是馬神,顧名思義,馬王爺是馬的保護神。因此,馬王爺又叫做“水草馬明王”。明王在藏傳佛教裡是佛的化身,他佛法無邊濟世度人,不但能降魔驅邪,還能消災解難。有了這樣的明王保護水草,所有的馬兒就能無憂無慮地享用了。

人們為了紀念馬王爺,修建了很多馬神廟,常年不斷地供奉香火,頂禮膜拜。因為傳說馬王爺是道教神明,祭祀時“馬王在教,不享黑牲肉”,只能用一整隻羊。

在安陽殷墟遺址,就曾發現一座早期的馬王廟,經多次毀壞重建,現在已經看不出當初的任何痕跡了。殿內的馬王爺塑像高大威武,形象逼真。

關於馬王爺究竟是誰,民間主要有三種說法。

其一,馬王爺是殷紂王太子殷郊。

相傳在商朝末年,商紂王東征,打敗東夷回朝哥後,就大興土木,召集天下的能工巧匠,建造了氣勢恢宏的鹿臺、摘星樓等。並在宮殿裡修建了酒池肉林,和傾國傾城的妲己一起夜夜笙歌,驕奢淫逸,把朝政大事和百姓疾苦拋諸腦後。同時,他還在妲己的攛掇下,荒淫暴虐,陷害忠良。

紂王的太子殷郊胸懷大志,明辨是非。他實在看不慣父王和妲己的胡作非為,於是冒著獲罪的危險直言進諫。但鬼迷心竅的紂王不但不聽勸告,反而認為殷郊忤逆反叛,將他逐出王宮,貶為養馬官。

蒙冤遭難的殷郊並未沉淪,反而和周圍的庶民同甘共苦,百姓都親切地叫他“馬王爺”。後來,殷郊不慎墜崖身亡,百姓為紀念他,就修建了“馬王廟”永世祭奠。

馬王爺是指歷史上的哪個人,他為什麼會有三隻眼,用來幹什麼

(殷郊劇照)

其二,馬王爺是天上的天駟星,又叫馬靈官。

馬靈官本名華光,是道教裡的四大護法元帥之一。在明代小說《南遊記》中,主角就是這位馬靈官。據說馬靈官本是佛殿燈芯,長期在佛祖座下聽經,修煉成火之精、火之靈、火之陰、火之魂。後因燒死了前來雷音寺挑釁的獨龍大王,被如來懲罰前後三次投胎,先入馬耳山,剛生下來就“三眼挪門,可見三界”。再入炎玄天王家,還是改不了火爆脾氣,不得已三投火德星君家。最終,玉皇大帝念期確實很有才幹,才將他封為真武大帝。

其三,馬王爺是漢武帝時期的金日磾。

眾所周知,金日磾是匈奴休屠部的王子,在霍去病大破匈奴時被擒獲。但此人極為聰明,在漢武帝面前低眉順眼,被漢武帝賞識。漢武帝發揮他善於養馬的特長,封為馬監。其後的金日磾飛黃騰達,甚至被漢武帝選為託孤重臣,和霍光一起輔佐昭帝劉弗陵。他死後,百姓尊其為“馬王爺”。

那麼,馬王爺為何會是三隻眼呢?也有兩個傳說。

第一種說法,玉皇大帝獎賞的。

玉皇大帝特別關心民間疾苦,派遣星日馬(馬王爺)、婁金狗、奎木狼和虛日鼠下凡,考察凡間情況並如實彙報。婁金狗、奎木狼和虛日鼠在人間遊歷了一番後,回報玉帝一切安好,世間只有真善美,絕無假醜惡,一派歌舞昇平。

但星日馬卻據實上奏,人間也有黑惡勢力,百姓生活困苦。玉帝又派太白金星複查,果如星日馬所言,於是獎給他第三隻眼,好讓他更能分辨人間善惡。從此,馬王爺就有了第三隻眼。

馬王爺是指歷史上的哪個人,他為什麼會有三隻眼,用來幹什麼

(魯班像)

第二種說法,馬王爺撿到的。

傳說魯班和妹妹魯姜比試造橋,魯班在一夜之間就造好了趙州橋,並誇下海口:“儘管我造的橋用時很短,但堅固牢實,任憑多重的貨物都不能壓垮它。”

正在恆山修煉的張果老想湊個熱鬧,邀約柴王爺一道,來檢驗魯班修建的趙州橋,是不是“豆腐渣工程”。

只見張果老倒騎著他的小毛驢,把太陽和月亮分別裝在搭褳的兩邊,緩步來到橋邊,試探魯班:“我可否上橋?”魯班大笑道:“大小車輛暢行無阻,還怕你這頭廋毛驢?”待張果老來到橋中央,橋身便嘎嘎作響,但還能勉強承受,張果老有驚無險地通過了,魯班也嚇出了一身泠汗。

柴王爺推著他的獨輪車,載著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四座名山,隨後跟了上來。剛一上橋,整座石橋劇烈晃動,眼見就要坍塌。魯班急中生智,跳進河中雙手托住橋身,才勉強保住橋體沒有垮掉。

兩人過去,橋就這麼晃動,魯班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怎麼可能呢?張果老臨走時扔下一句話:“橋修得確實不錯,只是眼力勁兒差了點。”也難怪,看慣了墨斗的魯班真是有眼不識神仙。

一氣之下,魯班將自己的左眼摳出來扔在了橋上,其後的木匠活,他也只用一隻眼吊線。直到現在,木匠們在用墨盒吊線時,還是睜一隻眼閉上了一隻眼,習慣了用一隻眼瞄準。

後來,馬王爺偶然路過趙州橋,把魯班的左眼拾起,安在了自己的額頭上。於是,馬王爺就成了“三隻眼”。

不過,這些都是神話傳說,和真實的歷史相去甚遠,不足為信。但是這些神話傳說因為充滿生趣,因而在歷史上一代代傳遞,直到今天。

(參考資料:《釋神》《南遊記》《漢書·霍光金日磾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