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宋、明是最後兩個漢家王朝,所以常被人們放在一起比較。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兩個相隔百年的朝代應該有著大量的共同點才對,可實際兩者卻有大量的不同點,看上去像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為什麼?筆者今天就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比較兩個朝代的不同。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宋、明是最後兩個漢家王朝,所以常被人們放在一起比較。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兩個相隔百年的朝代應該有著大量的共同點才對,可實際兩者卻有大量的不同點,看上去像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為什麼?筆者今天就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比較兩個朝代的不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政治上:口碑不同,士大夫不再免死

宋代士大夫的免死金牌。宋朝吸取唐朝“藩鎮割據、軍閥驕橫、濫殺文人”的教訓,制定“以文馭武、厚待士大夫”的政策,趙匡胤甚至將“不殺士大夫”刻到太廟的祖訓鐵牌中。因此宋代的文臣士大夫,只要不做謀反(文人也沒法謀反)的事情,無論貪汙多少、犯多大的罪,最多隻是流放。

明朝則不同,誅殺士大夫毫不手軟。朱元璋對貪官極其痛恨,管你什麼士大夫,貪汙60兩銀子就要剝皮實草。單不說牽涉功臣武將的“藍玉案”和“李善長案”,朱元璋在“空印案、郭桓案”中就殺了數萬官員及家屬。朱棣上臺後,創造了古代滅族記錄,誅方孝儒十族。不過兩位強勢皇帝之後,明朝對文臣倒沒有酷烈的殺戮,不過也出現了英宗殺于謙、嘉靖殺夏言的著名冤案。明朝沒有不殺士大夫的說法,貪汙受賄、政治鬥爭都可能被殺,政治生態比宋代惡化不少。

史書握在文人手中,導致兩個朝代的口碑天差地別。宋代厚待文人,史書的評價非常高,給世人的感覺是寬厚、仁慈的印象。明朝對待文人就差遠了,工資待遇低,貪汙動不動就殺頭誅連,給人殘暴的觀感。

筆者認為,朱元璋和朱棣對官員是比較暴虐的,明朝往後的皇帝還算正常,不過仍達不到宋代的寬厚。既使在現代,官員貪汙、橫行不法,都是人們痛心疾首的罪行,就該治罪,憑什麼可以免死?相比明朝,宋朝就太過寬厚,甚至變成一種縱容。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宋、明是最後兩個漢家王朝,所以常被人們放在一起比較。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兩個相隔百年的朝代應該有著大量的共同點才對,可實際兩者卻有大量的不同點,看上去像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為什麼?筆者今天就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比較兩個朝代的不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政治上:口碑不同,士大夫不再免死

宋代士大夫的免死金牌。宋朝吸取唐朝“藩鎮割據、軍閥驕橫、濫殺文人”的教訓,制定“以文馭武、厚待士大夫”的政策,趙匡胤甚至將“不殺士大夫”刻到太廟的祖訓鐵牌中。因此宋代的文臣士大夫,只要不做謀反(文人也沒法謀反)的事情,無論貪汙多少、犯多大的罪,最多隻是流放。

明朝則不同,誅殺士大夫毫不手軟。朱元璋對貪官極其痛恨,管你什麼士大夫,貪汙60兩銀子就要剝皮實草。單不說牽涉功臣武將的“藍玉案”和“李善長案”,朱元璋在“空印案、郭桓案”中就殺了數萬官員及家屬。朱棣上臺後,創造了古代滅族記錄,誅方孝儒十族。不過兩位強勢皇帝之後,明朝對文臣倒沒有酷烈的殺戮,不過也出現了英宗殺于謙、嘉靖殺夏言的著名冤案。明朝沒有不殺士大夫的說法,貪汙受賄、政治鬥爭都可能被殺,政治生態比宋代惡化不少。

史書握在文人手中,導致兩個朝代的口碑天差地別。宋代厚待文人,史書的評價非常高,給世人的感覺是寬厚、仁慈的印象。明朝對待文人就差遠了,工資待遇低,貪汙動不動就殺頭誅連,給人殘暴的觀感。

筆者認為,朱元璋和朱棣對官員是比較暴虐的,明朝往後的皇帝還算正常,不過仍達不到宋代的寬厚。既使在現代,官員貪汙、橫行不法,都是人們痛心疾首的罪行,就該治罪,憑什麼可以免死?相比明朝,宋朝就太過寬厚,甚至變成一種縱容。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官場上:鬥爭生態不同,太監的角色不同

宋代的官場生態是文官之間的黨爭。從宋仁宗開始,范仲淹、歐陽修為首的革新派就與保守黨開始了漫長的政治鬥爭。等到了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引起的新舊黨爭,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抓到機會就往死裡整對方,元祐黨籍案便是教訓。文官黨爭是北宋滅亡前五六十年的政治主線,變法最終淪為政治家攫取權力的工具,百姓生活則在新法和舊法的折騰中痛苦不堪。

明朝則是太監和文臣鬥爭的舞臺。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沒給宦官干政的機會,直到大太監王振的閃亮登場,不但葬送20萬精銳大軍、附送一個皇帝,還改變了明朝的政治生態。從此文官和太監的鬥爭成為明朝政治的主旋律,汪直、劉瑾、馮保、魏忠賢等大太監一個個閃亮登場,展開與文官的精彩爭鬥。等到明末“閹黨與東林黨”登上歷史舞臺,黨爭迎來高潮。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宋、明是最後兩個漢家王朝,所以常被人們放在一起比較。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兩個相隔百年的朝代應該有著大量的共同點才對,可實際兩者卻有大量的不同點,看上去像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為什麼?筆者今天就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比較兩個朝代的不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政治上:口碑不同,士大夫不再免死

宋代士大夫的免死金牌。宋朝吸取唐朝“藩鎮割據、軍閥驕橫、濫殺文人”的教訓,制定“以文馭武、厚待士大夫”的政策,趙匡胤甚至將“不殺士大夫”刻到太廟的祖訓鐵牌中。因此宋代的文臣士大夫,只要不做謀反(文人也沒法謀反)的事情,無論貪汙多少、犯多大的罪,最多隻是流放。

明朝則不同,誅殺士大夫毫不手軟。朱元璋對貪官極其痛恨,管你什麼士大夫,貪汙60兩銀子就要剝皮實草。單不說牽涉功臣武將的“藍玉案”和“李善長案”,朱元璋在“空印案、郭桓案”中就殺了數萬官員及家屬。朱棣上臺後,創造了古代滅族記錄,誅方孝儒十族。不過兩位強勢皇帝之後,明朝對文臣倒沒有酷烈的殺戮,不過也出現了英宗殺于謙、嘉靖殺夏言的著名冤案。明朝沒有不殺士大夫的說法,貪汙受賄、政治鬥爭都可能被殺,政治生態比宋代惡化不少。

史書握在文人手中,導致兩個朝代的口碑天差地別。宋代厚待文人,史書的評價非常高,給世人的感覺是寬厚、仁慈的印象。明朝對待文人就差遠了,工資待遇低,貪汙動不動就殺頭誅連,給人殘暴的觀感。

筆者認為,朱元璋和朱棣對官員是比較暴虐的,明朝往後的皇帝還算正常,不過仍達不到宋代的寬厚。既使在現代,官員貪汙、橫行不法,都是人們痛心疾首的罪行,就該治罪,憑什麼可以免死?相比明朝,宋朝就太過寬厚,甚至變成一種縱容。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官場上:鬥爭生態不同,太監的角色不同

宋代的官場生態是文官之間的黨爭。從宋仁宗開始,范仲淹、歐陽修為首的革新派就與保守黨開始了漫長的政治鬥爭。等到了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引起的新舊黨爭,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抓到機會就往死裡整對方,元祐黨籍案便是教訓。文官黨爭是北宋滅亡前五六十年的政治主線,變法最終淪為政治家攫取權力的工具,百姓生活則在新法和舊法的折騰中痛苦不堪。

明朝則是太監和文臣鬥爭的舞臺。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沒給宦官干政的機會,直到大太監王振的閃亮登場,不但葬送20萬精銳大軍、附送一個皇帝,還改變了明朝的政治生態。從此文官和太監的鬥爭成為明朝政治的主旋律,汪直、劉瑾、馮保、魏忠賢等大太監一個個閃亮登場,展開與文官的精彩爭鬥。等到明末“閹黨與東林黨”登上歷史舞臺,黨爭迎來高潮。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同樣是黨爭,為什麼觀感差別巨大?首先,歷史掌握在文人手中,太監天生少了零件,生然形象差勁,文人與太監的黨爭立馬顯得掉了檔次。其次,明朝特有的東廠、錦衣衛制度,太監對付文臣,不但有筆,還有刀,加上TVB和香港電影的渲染,文臣往往被塑造成“受迫害者”形象。最後,宋代文臣的黨爭還有“惺惺相惜”的觀感,例如王安石與司馬光,兩個政治死對頭對付彼此毫不手軟,可都佩服對方的品德。

筆者認為,無論文官之間的黨爭,還是文官與太監的黨爭,都是國家內政的損耗,不存在哪個更高尚的問題,五十步笑百步罷了。宋代文人爭權奪利,同樣講究斬草除根,只是趙匡胤規定了不殺士大夫的下限,而明代太監手中握有東廠、錦衣衛兩把凶刀,下限更低一些。因此,任何朝代的黨爭最終都會變成爭權奪力,把為國為民的本心拋諸腦後。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宋、明是最後兩個漢家王朝,所以常被人們放在一起比較。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兩個相隔百年的朝代應該有著大量的共同點才對,可實際兩者卻有大量的不同點,看上去像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為什麼?筆者今天就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比較兩個朝代的不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政治上:口碑不同,士大夫不再免死

宋代士大夫的免死金牌。宋朝吸取唐朝“藩鎮割據、軍閥驕橫、濫殺文人”的教訓,制定“以文馭武、厚待士大夫”的政策,趙匡胤甚至將“不殺士大夫”刻到太廟的祖訓鐵牌中。因此宋代的文臣士大夫,只要不做謀反(文人也沒法謀反)的事情,無論貪汙多少、犯多大的罪,最多隻是流放。

明朝則不同,誅殺士大夫毫不手軟。朱元璋對貪官極其痛恨,管你什麼士大夫,貪汙60兩銀子就要剝皮實草。單不說牽涉功臣武將的“藍玉案”和“李善長案”,朱元璋在“空印案、郭桓案”中就殺了數萬官員及家屬。朱棣上臺後,創造了古代滅族記錄,誅方孝儒十族。不過兩位強勢皇帝之後,明朝對文臣倒沒有酷烈的殺戮,不過也出現了英宗殺于謙、嘉靖殺夏言的著名冤案。明朝沒有不殺士大夫的說法,貪汙受賄、政治鬥爭都可能被殺,政治生態比宋代惡化不少。

史書握在文人手中,導致兩個朝代的口碑天差地別。宋代厚待文人,史書的評價非常高,給世人的感覺是寬厚、仁慈的印象。明朝對待文人就差遠了,工資待遇低,貪汙動不動就殺頭誅連,給人殘暴的觀感。

筆者認為,朱元璋和朱棣對官員是比較暴虐的,明朝往後的皇帝還算正常,不過仍達不到宋代的寬厚。既使在現代,官員貪汙、橫行不法,都是人們痛心疾首的罪行,就該治罪,憑什麼可以免死?相比明朝,宋朝就太過寬厚,甚至變成一種縱容。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官場上:鬥爭生態不同,太監的角色不同

宋代的官場生態是文官之間的黨爭。從宋仁宗開始,范仲淹、歐陽修為首的革新派就與保守黨開始了漫長的政治鬥爭。等到了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引起的新舊黨爭,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抓到機會就往死裡整對方,元祐黨籍案便是教訓。文官黨爭是北宋滅亡前五六十年的政治主線,變法最終淪為政治家攫取權力的工具,百姓生活則在新法和舊法的折騰中痛苦不堪。

明朝則是太監和文臣鬥爭的舞臺。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沒給宦官干政的機會,直到大太監王振的閃亮登場,不但葬送20萬精銳大軍、附送一個皇帝,還改變了明朝的政治生態。從此文官和太監的鬥爭成為明朝政治的主旋律,汪直、劉瑾、馮保、魏忠賢等大太監一個個閃亮登場,展開與文官的精彩爭鬥。等到明末“閹黨與東林黨”登上歷史舞臺,黨爭迎來高潮。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同樣是黨爭,為什麼觀感差別巨大?首先,歷史掌握在文人手中,太監天生少了零件,生然形象差勁,文人與太監的黨爭立馬顯得掉了檔次。其次,明朝特有的東廠、錦衣衛制度,太監對付文臣,不但有筆,還有刀,加上TVB和香港電影的渲染,文臣往往被塑造成“受迫害者”形象。最後,宋代文臣的黨爭還有“惺惺相惜”的觀感,例如王安石與司馬光,兩個政治死對頭對付彼此毫不手軟,可都佩服對方的品德。

筆者認為,無論文官之間的黨爭,還是文官與太監的黨爭,都是國家內政的損耗,不存在哪個更高尚的問題,五十步笑百步罷了。宋代文人爭權奪利,同樣講究斬草除根,只是趙匡胤規定了不殺士大夫的下限,而明代太監手中握有東廠、錦衣衛兩把凶刀,下限更低一些。因此,任何朝代的黨爭最終都會變成爭權奪力,把為國為民的本心拋諸腦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經濟上:明朝出現倒退,商品經濟退回小農經濟

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從唐朝後期開始發展,宋朝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甚至出現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蒙元滅宋後,商品經濟受到權貴的打壓,商業變成色目人榨取百姓財富的工具。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恢復了漢家衣冠,卻沒有恢復宋代的經濟制度,重新走回漢唐小農經濟的老路。朱元璋也是怪人,一方面制定極低的商稅,另一方面極力打壓商人的地位,不準商人穿絲綢、參加科舉等。商品經濟在明朝中後期才重新恢復發展,特別是隆慶開海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東南沿海的手工業快速發展,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迎來了第二次“資本主義萌芽”的機遇。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宋、明是最後兩個漢家王朝,所以常被人們放在一起比較。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兩個相隔百年的朝代應該有著大量的共同點才對,可實際兩者卻有大量的不同點,看上去像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為什麼?筆者今天就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比較兩個朝代的不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政治上:口碑不同,士大夫不再免死

宋代士大夫的免死金牌。宋朝吸取唐朝“藩鎮割據、軍閥驕橫、濫殺文人”的教訓,制定“以文馭武、厚待士大夫”的政策,趙匡胤甚至將“不殺士大夫”刻到太廟的祖訓鐵牌中。因此宋代的文臣士大夫,只要不做謀反(文人也沒法謀反)的事情,無論貪汙多少、犯多大的罪,最多隻是流放。

明朝則不同,誅殺士大夫毫不手軟。朱元璋對貪官極其痛恨,管你什麼士大夫,貪汙60兩銀子就要剝皮實草。單不說牽涉功臣武將的“藍玉案”和“李善長案”,朱元璋在“空印案、郭桓案”中就殺了數萬官員及家屬。朱棣上臺後,創造了古代滅族記錄,誅方孝儒十族。不過兩位強勢皇帝之後,明朝對文臣倒沒有酷烈的殺戮,不過也出現了英宗殺于謙、嘉靖殺夏言的著名冤案。明朝沒有不殺士大夫的說法,貪汙受賄、政治鬥爭都可能被殺,政治生態比宋代惡化不少。

史書握在文人手中,導致兩個朝代的口碑天差地別。宋代厚待文人,史書的評價非常高,給世人的感覺是寬厚、仁慈的印象。明朝對待文人就差遠了,工資待遇低,貪汙動不動就殺頭誅連,給人殘暴的觀感。

筆者認為,朱元璋和朱棣對官員是比較暴虐的,明朝往後的皇帝還算正常,不過仍達不到宋代的寬厚。既使在現代,官員貪汙、橫行不法,都是人們痛心疾首的罪行,就該治罪,憑什麼可以免死?相比明朝,宋朝就太過寬厚,甚至變成一種縱容。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官場上:鬥爭生態不同,太監的角色不同

宋代的官場生態是文官之間的黨爭。從宋仁宗開始,范仲淹、歐陽修為首的革新派就與保守黨開始了漫長的政治鬥爭。等到了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引起的新舊黨爭,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抓到機會就往死裡整對方,元祐黨籍案便是教訓。文官黨爭是北宋滅亡前五六十年的政治主線,變法最終淪為政治家攫取權力的工具,百姓生活則在新法和舊法的折騰中痛苦不堪。

明朝則是太監和文臣鬥爭的舞臺。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沒給宦官干政的機會,直到大太監王振的閃亮登場,不但葬送20萬精銳大軍、附送一個皇帝,還改變了明朝的政治生態。從此文官和太監的鬥爭成為明朝政治的主旋律,汪直、劉瑾、馮保、魏忠賢等大太監一個個閃亮登場,展開與文官的精彩爭鬥。等到明末“閹黨與東林黨”登上歷史舞臺,黨爭迎來高潮。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同樣是黨爭,為什麼觀感差別巨大?首先,歷史掌握在文人手中,太監天生少了零件,生然形象差勁,文人與太監的黨爭立馬顯得掉了檔次。其次,明朝特有的東廠、錦衣衛制度,太監對付文臣,不但有筆,還有刀,加上TVB和香港電影的渲染,文臣往往被塑造成“受迫害者”形象。最後,宋代文臣的黨爭還有“惺惺相惜”的觀感,例如王安石與司馬光,兩個政治死對頭對付彼此毫不手軟,可都佩服對方的品德。

筆者認為,無論文官之間的黨爭,還是文官與太監的黨爭,都是國家內政的損耗,不存在哪個更高尚的問題,五十步笑百步罷了。宋代文人爭權奪利,同樣講究斬草除根,只是趙匡胤規定了不殺士大夫的下限,而明代太監手中握有東廠、錦衣衛兩把凶刀,下限更低一些。因此,任何朝代的黨爭最終都會變成爭權奪力,把為國為民的本心拋諸腦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經濟上:明朝出現倒退,商品經濟退回小農經濟

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從唐朝後期開始發展,宋朝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甚至出現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蒙元滅宋後,商品經濟受到權貴的打壓,商業變成色目人榨取百姓財富的工具。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恢復了漢家衣冠,卻沒有恢復宋代的經濟制度,重新走回漢唐小農經濟的老路。朱元璋也是怪人,一方面制定極低的商稅,另一方面極力打壓商人的地位,不準商人穿絲綢、參加科舉等。商品經濟在明朝中後期才重新恢復發展,特別是隆慶開海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東南沿海的手工業快速發展,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迎來了第二次“資本主義萌芽”的機遇。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商品經濟發展需要三大前提:1)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城市勞動力、小商販和手工業者,農業與手工業發生分離;2)城市勞動者生產出紙張、鐵器、衣服、酒水、瓷器等小商品,創造商品供給;3)失去土地的農民,變成軍人、小商販、勞動力等無產者,生活在城市,催生出商品需求。城市和農村不斷髮生小商品與農產品的交換,發生大量交易,從而誕生商品經濟。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宋、明是最後兩個漢家王朝,所以常被人們放在一起比較。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兩個相隔百年的朝代應該有著大量的共同點才對,可實際兩者卻有大量的不同點,看上去像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為什麼?筆者今天就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比較兩個朝代的不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政治上:口碑不同,士大夫不再免死

宋代士大夫的免死金牌。宋朝吸取唐朝“藩鎮割據、軍閥驕橫、濫殺文人”的教訓,制定“以文馭武、厚待士大夫”的政策,趙匡胤甚至將“不殺士大夫”刻到太廟的祖訓鐵牌中。因此宋代的文臣士大夫,只要不做謀反(文人也沒法謀反)的事情,無論貪汙多少、犯多大的罪,最多隻是流放。

明朝則不同,誅殺士大夫毫不手軟。朱元璋對貪官極其痛恨,管你什麼士大夫,貪汙60兩銀子就要剝皮實草。單不說牽涉功臣武將的“藍玉案”和“李善長案”,朱元璋在“空印案、郭桓案”中就殺了數萬官員及家屬。朱棣上臺後,創造了古代滅族記錄,誅方孝儒十族。不過兩位強勢皇帝之後,明朝對文臣倒沒有酷烈的殺戮,不過也出現了英宗殺于謙、嘉靖殺夏言的著名冤案。明朝沒有不殺士大夫的說法,貪汙受賄、政治鬥爭都可能被殺,政治生態比宋代惡化不少。

史書握在文人手中,導致兩個朝代的口碑天差地別。宋代厚待文人,史書的評價非常高,給世人的感覺是寬厚、仁慈的印象。明朝對待文人就差遠了,工資待遇低,貪汙動不動就殺頭誅連,給人殘暴的觀感。

筆者認為,朱元璋和朱棣對官員是比較暴虐的,明朝往後的皇帝還算正常,不過仍達不到宋代的寬厚。既使在現代,官員貪汙、橫行不法,都是人們痛心疾首的罪行,就該治罪,憑什麼可以免死?相比明朝,宋朝就太過寬厚,甚至變成一種縱容。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官場上:鬥爭生態不同,太監的角色不同

宋代的官場生態是文官之間的黨爭。從宋仁宗開始,范仲淹、歐陽修為首的革新派就與保守黨開始了漫長的政治鬥爭。等到了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引起的新舊黨爭,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抓到機會就往死裡整對方,元祐黨籍案便是教訓。文官黨爭是北宋滅亡前五六十年的政治主線,變法最終淪為政治家攫取權力的工具,百姓生活則在新法和舊法的折騰中痛苦不堪。

明朝則是太監和文臣鬥爭的舞臺。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沒給宦官干政的機會,直到大太監王振的閃亮登場,不但葬送20萬精銳大軍、附送一個皇帝,還改變了明朝的政治生態。從此文官和太監的鬥爭成為明朝政治的主旋律,汪直、劉瑾、馮保、魏忠賢等大太監一個個閃亮登場,展開與文官的精彩爭鬥。等到明末“閹黨與東林黨”登上歷史舞臺,黨爭迎來高潮。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同樣是黨爭,為什麼觀感差別巨大?首先,歷史掌握在文人手中,太監天生少了零件,生然形象差勁,文人與太監的黨爭立馬顯得掉了檔次。其次,明朝特有的東廠、錦衣衛制度,太監對付文臣,不但有筆,還有刀,加上TVB和香港電影的渲染,文臣往往被塑造成“受迫害者”形象。最後,宋代文臣的黨爭還有“惺惺相惜”的觀感,例如王安石與司馬光,兩個政治死對頭對付彼此毫不手軟,可都佩服對方的品德。

筆者認為,無論文官之間的黨爭,還是文官與太監的黨爭,都是國家內政的損耗,不存在哪個更高尚的問題,五十步笑百步罷了。宋代文人爭權奪利,同樣講究斬草除根,只是趙匡胤規定了不殺士大夫的下限,而明代太監手中握有東廠、錦衣衛兩把凶刀,下限更低一些。因此,任何朝代的黨爭最終都會變成爭權奪力,把為國為民的本心拋諸腦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經濟上:明朝出現倒退,商品經濟退回小農經濟

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從唐朝後期開始發展,宋朝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甚至出現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蒙元滅宋後,商品經濟受到權貴的打壓,商業變成色目人榨取百姓財富的工具。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恢復了漢家衣冠,卻沒有恢復宋代的經濟制度,重新走回漢唐小農經濟的老路。朱元璋也是怪人,一方面制定極低的商稅,另一方面極力打壓商人的地位,不準商人穿絲綢、參加科舉等。商品經濟在明朝中後期才重新恢復發展,特別是隆慶開海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東南沿海的手工業快速發展,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迎來了第二次“資本主義萌芽”的機遇。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商品經濟發展需要三大前提:1)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城市勞動力、小商販和手工業者,農業與手工業發生分離;2)城市勞動者生產出紙張、鐵器、衣服、酒水、瓷器等小商品,創造商品供給;3)失去土地的農民,變成軍人、小商販、勞動力等無產者,生活在城市,催生出商品需求。城市和農村不斷髮生小商品與農產品的交換,發生大量交易,從而誕生商品經濟。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北宋的優勢,可以分成三點:1)宋代不打壓土地兼併,因此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城市勞動力;2)宋朝實行募兵制,在饑荒時期招募流民成為廂兵,因此城市裡存在大量的脫產士兵,高峰時期的軍隊數量超過120萬;3)宋代厚待士大夫,官員數量龐大,宋徽宗時期達到4.8萬。因此,宋朝既有無產階級城市勞動力,又有皇室貴族、大地主、軍人和官僚的龐大消費群體,自然滋生商品經濟繁榮的土壤。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宋、明是最後兩個漢家王朝,所以常被人們放在一起比較。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兩個相隔百年的朝代應該有著大量的共同點才對,可實際兩者卻有大量的不同點,看上去像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為什麼?筆者今天就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比較兩個朝代的不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政治上:口碑不同,士大夫不再免死

宋代士大夫的免死金牌。宋朝吸取唐朝“藩鎮割據、軍閥驕橫、濫殺文人”的教訓,制定“以文馭武、厚待士大夫”的政策,趙匡胤甚至將“不殺士大夫”刻到太廟的祖訓鐵牌中。因此宋代的文臣士大夫,只要不做謀反(文人也沒法謀反)的事情,無論貪汙多少、犯多大的罪,最多隻是流放。

明朝則不同,誅殺士大夫毫不手軟。朱元璋對貪官極其痛恨,管你什麼士大夫,貪汙60兩銀子就要剝皮實草。單不說牽涉功臣武將的“藍玉案”和“李善長案”,朱元璋在“空印案、郭桓案”中就殺了數萬官員及家屬。朱棣上臺後,創造了古代滅族記錄,誅方孝儒十族。不過兩位強勢皇帝之後,明朝對文臣倒沒有酷烈的殺戮,不過也出現了英宗殺于謙、嘉靖殺夏言的著名冤案。明朝沒有不殺士大夫的說法,貪汙受賄、政治鬥爭都可能被殺,政治生態比宋代惡化不少。

史書握在文人手中,導致兩個朝代的口碑天差地別。宋代厚待文人,史書的評價非常高,給世人的感覺是寬厚、仁慈的印象。明朝對待文人就差遠了,工資待遇低,貪汙動不動就殺頭誅連,給人殘暴的觀感。

筆者認為,朱元璋和朱棣對官員是比較暴虐的,明朝往後的皇帝還算正常,不過仍達不到宋代的寬厚。既使在現代,官員貪汙、橫行不法,都是人們痛心疾首的罪行,就該治罪,憑什麼可以免死?相比明朝,宋朝就太過寬厚,甚至變成一種縱容。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官場上:鬥爭生態不同,太監的角色不同

宋代的官場生態是文官之間的黨爭。從宋仁宗開始,范仲淹、歐陽修為首的革新派就與保守黨開始了漫長的政治鬥爭。等到了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引起的新舊黨爭,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抓到機會就往死裡整對方,元祐黨籍案便是教訓。文官黨爭是北宋滅亡前五六十年的政治主線,變法最終淪為政治家攫取權力的工具,百姓生活則在新法和舊法的折騰中痛苦不堪。

明朝則是太監和文臣鬥爭的舞臺。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沒給宦官干政的機會,直到大太監王振的閃亮登場,不但葬送20萬精銳大軍、附送一個皇帝,還改變了明朝的政治生態。從此文官和太監的鬥爭成為明朝政治的主旋律,汪直、劉瑾、馮保、魏忠賢等大太監一個個閃亮登場,展開與文官的精彩爭鬥。等到明末“閹黨與東林黨”登上歷史舞臺,黨爭迎來高潮。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同樣是黨爭,為什麼觀感差別巨大?首先,歷史掌握在文人手中,太監天生少了零件,生然形象差勁,文人與太監的黨爭立馬顯得掉了檔次。其次,明朝特有的東廠、錦衣衛制度,太監對付文臣,不但有筆,還有刀,加上TVB和香港電影的渲染,文臣往往被塑造成“受迫害者”形象。最後,宋代文臣的黨爭還有“惺惺相惜”的觀感,例如王安石與司馬光,兩個政治死對頭對付彼此毫不手軟,可都佩服對方的品德。

筆者認為,無論文官之間的黨爭,還是文官與太監的黨爭,都是國家內政的損耗,不存在哪個更高尚的問題,五十步笑百步罷了。宋代文人爭權奪利,同樣講究斬草除根,只是趙匡胤規定了不殺士大夫的下限,而明代太監手中握有東廠、錦衣衛兩把凶刀,下限更低一些。因此,任何朝代的黨爭最終都會變成爭權奪力,把為國為民的本心拋諸腦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經濟上:明朝出現倒退,商品經濟退回小農經濟

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從唐朝後期開始發展,宋朝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甚至出現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蒙元滅宋後,商品經濟受到權貴的打壓,商業變成色目人榨取百姓財富的工具。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恢復了漢家衣冠,卻沒有恢復宋代的經濟制度,重新走回漢唐小農經濟的老路。朱元璋也是怪人,一方面制定極低的商稅,另一方面極力打壓商人的地位,不準商人穿絲綢、參加科舉等。商品經濟在明朝中後期才重新恢復發展,特別是隆慶開海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東南沿海的手工業快速發展,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迎來了第二次“資本主義萌芽”的機遇。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商品經濟發展需要三大前提:1)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城市勞動力、小商販和手工業者,農業與手工業發生分離;2)城市勞動者生產出紙張、鐵器、衣服、酒水、瓷器等小商品,創造商品供給;3)失去土地的農民,變成軍人、小商販、勞動力等無產者,生活在城市,催生出商品需求。城市和農村不斷髮生小商品與農產品的交換,發生大量交易,從而誕生商品經濟。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北宋的優勢,可以分成三點:1)宋代不打壓土地兼併,因此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城市勞動力;2)宋朝實行募兵制,在饑荒時期招募流民成為廂兵,因此城市裡存在大量的脫產士兵,高峰時期的軍隊數量超過120萬;3)宋代厚待士大夫,官員數量龐大,宋徽宗時期達到4.8萬。因此,宋朝既有無產階級城市勞動力,又有皇室貴族、大地主、軍人和官僚的龐大消費群體,自然滋生商品經濟繁榮的土壤。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相比宋朝,明朝存在兩大不足。其一,明朝前150年的軍制是衛所制,士兵在平時在衛所種田,自給自足,而宋代士兵都是脫產者,形成龐大的城市購買力。需求減弱,手工業、小商品自然受到抑制。其二,明朝實行佔田制,打壓土地兼併,百姓很長時間能夠自給自足,不會跑到城市裡討生活,商品經濟的勞動力供給不足。因此明朝前期商品經濟發展不足,主要是制度的原因。隨著人口增長、土地兼併加劇、商人限制減弱,到了明朝後期,商品經濟才重新發展起來。

小結:相對宋朝,明朝前期的經濟體制是退步的,士、農、工、商重新被限制在特定的圈子裡,城市發展受到阻礙。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宋、明是最後兩個漢家王朝,所以常被人們放在一起比較。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兩個相隔百年的朝代應該有著大量的共同點才對,可實際兩者卻有大量的不同點,看上去像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為什麼?筆者今天就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比較兩個朝代的不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政治上:口碑不同,士大夫不再免死

宋代士大夫的免死金牌。宋朝吸取唐朝“藩鎮割據、軍閥驕橫、濫殺文人”的教訓,制定“以文馭武、厚待士大夫”的政策,趙匡胤甚至將“不殺士大夫”刻到太廟的祖訓鐵牌中。因此宋代的文臣士大夫,只要不做謀反(文人也沒法謀反)的事情,無論貪汙多少、犯多大的罪,最多隻是流放。

明朝則不同,誅殺士大夫毫不手軟。朱元璋對貪官極其痛恨,管你什麼士大夫,貪汙60兩銀子就要剝皮實草。單不說牽涉功臣武將的“藍玉案”和“李善長案”,朱元璋在“空印案、郭桓案”中就殺了數萬官員及家屬。朱棣上臺後,創造了古代滅族記錄,誅方孝儒十族。不過兩位強勢皇帝之後,明朝對文臣倒沒有酷烈的殺戮,不過也出現了英宗殺于謙、嘉靖殺夏言的著名冤案。明朝沒有不殺士大夫的說法,貪汙受賄、政治鬥爭都可能被殺,政治生態比宋代惡化不少。

史書握在文人手中,導致兩個朝代的口碑天差地別。宋代厚待文人,史書的評價非常高,給世人的感覺是寬厚、仁慈的印象。明朝對待文人就差遠了,工資待遇低,貪汙動不動就殺頭誅連,給人殘暴的觀感。

筆者認為,朱元璋和朱棣對官員是比較暴虐的,明朝往後的皇帝還算正常,不過仍達不到宋代的寬厚。既使在現代,官員貪汙、橫行不法,都是人們痛心疾首的罪行,就該治罪,憑什麼可以免死?相比明朝,宋朝就太過寬厚,甚至變成一種縱容。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官場上:鬥爭生態不同,太監的角色不同

宋代的官場生態是文官之間的黨爭。從宋仁宗開始,范仲淹、歐陽修為首的革新派就與保守黨開始了漫長的政治鬥爭。等到了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引起的新舊黨爭,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抓到機會就往死裡整對方,元祐黨籍案便是教訓。文官黨爭是北宋滅亡前五六十年的政治主線,變法最終淪為政治家攫取權力的工具,百姓生活則在新法和舊法的折騰中痛苦不堪。

明朝則是太監和文臣鬥爭的舞臺。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沒給宦官干政的機會,直到大太監王振的閃亮登場,不但葬送20萬精銳大軍、附送一個皇帝,還改變了明朝的政治生態。從此文官和太監的鬥爭成為明朝政治的主旋律,汪直、劉瑾、馮保、魏忠賢等大太監一個個閃亮登場,展開與文官的精彩爭鬥。等到明末“閹黨與東林黨”登上歷史舞臺,黨爭迎來高潮。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同樣是黨爭,為什麼觀感差別巨大?首先,歷史掌握在文人手中,太監天生少了零件,生然形象差勁,文人與太監的黨爭立馬顯得掉了檔次。其次,明朝特有的東廠、錦衣衛制度,太監對付文臣,不但有筆,還有刀,加上TVB和香港電影的渲染,文臣往往被塑造成“受迫害者”形象。最後,宋代文臣的黨爭還有“惺惺相惜”的觀感,例如王安石與司馬光,兩個政治死對頭對付彼此毫不手軟,可都佩服對方的品德。

筆者認為,無論文官之間的黨爭,還是文官與太監的黨爭,都是國家內政的損耗,不存在哪個更高尚的問題,五十步笑百步罷了。宋代文人爭權奪利,同樣講究斬草除根,只是趙匡胤規定了不殺士大夫的下限,而明代太監手中握有東廠、錦衣衛兩把凶刀,下限更低一些。因此,任何朝代的黨爭最終都會變成爭權奪力,把為國為民的本心拋諸腦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經濟上:明朝出現倒退,商品經濟退回小農經濟

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從唐朝後期開始發展,宋朝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甚至出現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蒙元滅宋後,商品經濟受到權貴的打壓,商業變成色目人榨取百姓財富的工具。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恢復了漢家衣冠,卻沒有恢復宋代的經濟制度,重新走回漢唐小農經濟的老路。朱元璋也是怪人,一方面制定極低的商稅,另一方面極力打壓商人的地位,不準商人穿絲綢、參加科舉等。商品經濟在明朝中後期才重新恢復發展,特別是隆慶開海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東南沿海的手工業快速發展,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迎來了第二次“資本主義萌芽”的機遇。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商品經濟發展需要三大前提:1)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城市勞動力、小商販和手工業者,農業與手工業發生分離;2)城市勞動者生產出紙張、鐵器、衣服、酒水、瓷器等小商品,創造商品供給;3)失去土地的農民,變成軍人、小商販、勞動力等無產者,生活在城市,催生出商品需求。城市和農村不斷髮生小商品與農產品的交換,發生大量交易,從而誕生商品經濟。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北宋的優勢,可以分成三點:1)宋代不打壓土地兼併,因此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城市勞動力;2)宋朝實行募兵制,在饑荒時期招募流民成為廂兵,因此城市裡存在大量的脫產士兵,高峰時期的軍隊數量超過120萬;3)宋代厚待士大夫,官員數量龐大,宋徽宗時期達到4.8萬。因此,宋朝既有無產階級城市勞動力,又有皇室貴族、大地主、軍人和官僚的龐大消費群體,自然滋生商品經濟繁榮的土壤。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相比宋朝,明朝存在兩大不足。其一,明朝前150年的軍制是衛所制,士兵在平時在衛所種田,自給自足,而宋代士兵都是脫產者,形成龐大的城市購買力。需求減弱,手工業、小商品自然受到抑制。其二,明朝實行佔田制,打壓土地兼併,百姓很長時間能夠自給自足,不會跑到城市裡討生活,商品經濟的勞動力供給不足。因此明朝前期商品經濟發展不足,主要是制度的原因。隨著人口增長、土地兼併加劇、商人限制減弱,到了明朝後期,商品經濟才重新發展起來。

小結:相對宋朝,明朝前期的經濟體制是退步的,士、農、工、商重新被限制在特定的圈子裡,城市發展受到阻礙。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稅收上:宋朝大搞專賣,明朝低稅養民

宋朝大搞商品專賣。可以說是古往今來,搞專賣最多的朝代,鹽、鐵、茶、酒、香等重要商品統統專賣,專賣和商稅收入佔到財政總收入的2/3。宋代每年要養至少80萬的軍隊,單靠田賦必定滿足不了軍費開支,因此宋朝的撈錢手段在歷代王朝中,無出其右。

明朝則相反,實行休養生息、低稅養民的政策。主要原因是明朝是衛所制,沒有龐大的軍費壓力,便廢除了酒水、茶葉和香料的專稅,稅率只有3.33%,基本只保留食鹽專賣。例如洪武28年,朱元璋廢除鐵的專賣:“詔罷各處鐵冶,令民得自採煉,而歲輸課程,每三十分取其二。”

筆者在文章《深度剖析,為什麼宋代專賣和商稅遠大於明朝?》深入分析了宋、明兩個朝代的商稅及專賣差異:1)宋代專賣收入遠高於明朝,主要原因是物價高、稅率高,單位稅負重。特別是酒與茶的專賣,明朝放任民間經營,只收商稅,而宋代卻是重要的稅源。2)明朝免稅多,稅基小、商稅少。宋代的商稅遠高於明朝,因為宋代課稅對象無所不包,糧食、布帛、食鹽、茶葉等大宗商品對商稅的貢獻比例很高,34%至68%之間;而明朝大量交易是免稅的,只有商人長途轉運的交易要交關稅。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宋、明是最後兩個漢家王朝,所以常被人們放在一起比較。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兩個相隔百年的朝代應該有著大量的共同點才對,可實際兩者卻有大量的不同點,看上去像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為什麼?筆者今天就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比較兩個朝代的不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政治上:口碑不同,士大夫不再免死

宋代士大夫的免死金牌。宋朝吸取唐朝“藩鎮割據、軍閥驕橫、濫殺文人”的教訓,制定“以文馭武、厚待士大夫”的政策,趙匡胤甚至將“不殺士大夫”刻到太廟的祖訓鐵牌中。因此宋代的文臣士大夫,只要不做謀反(文人也沒法謀反)的事情,無論貪汙多少、犯多大的罪,最多隻是流放。

明朝則不同,誅殺士大夫毫不手軟。朱元璋對貪官極其痛恨,管你什麼士大夫,貪汙60兩銀子就要剝皮實草。單不說牽涉功臣武將的“藍玉案”和“李善長案”,朱元璋在“空印案、郭桓案”中就殺了數萬官員及家屬。朱棣上臺後,創造了古代滅族記錄,誅方孝儒十族。不過兩位強勢皇帝之後,明朝對文臣倒沒有酷烈的殺戮,不過也出現了英宗殺于謙、嘉靖殺夏言的著名冤案。明朝沒有不殺士大夫的說法,貪汙受賄、政治鬥爭都可能被殺,政治生態比宋代惡化不少。

史書握在文人手中,導致兩個朝代的口碑天差地別。宋代厚待文人,史書的評價非常高,給世人的感覺是寬厚、仁慈的印象。明朝對待文人就差遠了,工資待遇低,貪汙動不動就殺頭誅連,給人殘暴的觀感。

筆者認為,朱元璋和朱棣對官員是比較暴虐的,明朝往後的皇帝還算正常,不過仍達不到宋代的寬厚。既使在現代,官員貪汙、橫行不法,都是人們痛心疾首的罪行,就該治罪,憑什麼可以免死?相比明朝,宋朝就太過寬厚,甚至變成一種縱容。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官場上:鬥爭生態不同,太監的角色不同

宋代的官場生態是文官之間的黨爭。從宋仁宗開始,范仲淹、歐陽修為首的革新派就與保守黨開始了漫長的政治鬥爭。等到了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引起的新舊黨爭,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抓到機會就往死裡整對方,元祐黨籍案便是教訓。文官黨爭是北宋滅亡前五六十年的政治主線,變法最終淪為政治家攫取權力的工具,百姓生活則在新法和舊法的折騰中痛苦不堪。

明朝則是太監和文臣鬥爭的舞臺。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沒給宦官干政的機會,直到大太監王振的閃亮登場,不但葬送20萬精銳大軍、附送一個皇帝,還改變了明朝的政治生態。從此文官和太監的鬥爭成為明朝政治的主旋律,汪直、劉瑾、馮保、魏忠賢等大太監一個個閃亮登場,展開與文官的精彩爭鬥。等到明末“閹黨與東林黨”登上歷史舞臺,黨爭迎來高潮。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同樣是黨爭,為什麼觀感差別巨大?首先,歷史掌握在文人手中,太監天生少了零件,生然形象差勁,文人與太監的黨爭立馬顯得掉了檔次。其次,明朝特有的東廠、錦衣衛制度,太監對付文臣,不但有筆,還有刀,加上TVB和香港電影的渲染,文臣往往被塑造成“受迫害者”形象。最後,宋代文臣的黨爭還有“惺惺相惜”的觀感,例如王安石與司馬光,兩個政治死對頭對付彼此毫不手軟,可都佩服對方的品德。

筆者認為,無論文官之間的黨爭,還是文官與太監的黨爭,都是國家內政的損耗,不存在哪個更高尚的問題,五十步笑百步罷了。宋代文人爭權奪利,同樣講究斬草除根,只是趙匡胤規定了不殺士大夫的下限,而明代太監手中握有東廠、錦衣衛兩把凶刀,下限更低一些。因此,任何朝代的黨爭最終都會變成爭權奪力,把為國為民的本心拋諸腦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經濟上:明朝出現倒退,商品經濟退回小農經濟

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從唐朝後期開始發展,宋朝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甚至出現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蒙元滅宋後,商品經濟受到權貴的打壓,商業變成色目人榨取百姓財富的工具。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恢復了漢家衣冠,卻沒有恢復宋代的經濟制度,重新走回漢唐小農經濟的老路。朱元璋也是怪人,一方面制定極低的商稅,另一方面極力打壓商人的地位,不準商人穿絲綢、參加科舉等。商品經濟在明朝中後期才重新恢復發展,特別是隆慶開海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東南沿海的手工業快速發展,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迎來了第二次“資本主義萌芽”的機遇。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商品經濟發展需要三大前提:1)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城市勞動力、小商販和手工業者,農業與手工業發生分離;2)城市勞動者生產出紙張、鐵器、衣服、酒水、瓷器等小商品,創造商品供給;3)失去土地的農民,變成軍人、小商販、勞動力等無產者,生活在城市,催生出商品需求。城市和農村不斷髮生小商品與農產品的交換,發生大量交易,從而誕生商品經濟。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北宋的優勢,可以分成三點:1)宋代不打壓土地兼併,因此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城市勞動力;2)宋朝實行募兵制,在饑荒時期招募流民成為廂兵,因此城市裡存在大量的脫產士兵,高峰時期的軍隊數量超過120萬;3)宋代厚待士大夫,官員數量龐大,宋徽宗時期達到4.8萬。因此,宋朝既有無產階級城市勞動力,又有皇室貴族、大地主、軍人和官僚的龐大消費群體,自然滋生商品經濟繁榮的土壤。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相比宋朝,明朝存在兩大不足。其一,明朝前150年的軍制是衛所制,士兵在平時在衛所種田,自給自足,而宋代士兵都是脫產者,形成龐大的城市購買力。需求減弱,手工業、小商品自然受到抑制。其二,明朝實行佔田制,打壓土地兼併,百姓很長時間能夠自給自足,不會跑到城市裡討生活,商品經濟的勞動力供給不足。因此明朝前期商品經濟發展不足,主要是制度的原因。隨著人口增長、土地兼併加劇、商人限制減弱,到了明朝後期,商品經濟才重新發展起來。

小結:相對宋朝,明朝前期的經濟體制是退步的,士、農、工、商重新被限制在特定的圈子裡,城市發展受到阻礙。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稅收上:宋朝大搞專賣,明朝低稅養民

宋朝大搞商品專賣。可以說是古往今來,搞專賣最多的朝代,鹽、鐵、茶、酒、香等重要商品統統專賣,專賣和商稅收入佔到財政總收入的2/3。宋代每年要養至少80萬的軍隊,單靠田賦必定滿足不了軍費開支,因此宋朝的撈錢手段在歷代王朝中,無出其右。

明朝則相反,實行休養生息、低稅養民的政策。主要原因是明朝是衛所制,沒有龐大的軍費壓力,便廢除了酒水、茶葉和香料的專稅,稅率只有3.33%,基本只保留食鹽專賣。例如洪武28年,朱元璋廢除鐵的專賣:“詔罷各處鐵冶,令民得自採煉,而歲輸課程,每三十分取其二。”

筆者在文章《深度剖析,為什麼宋代專賣和商稅遠大於明朝?》深入分析了宋、明兩個朝代的商稅及專賣差異:1)宋代專賣收入遠高於明朝,主要原因是物價高、稅率高,單位稅負重。特別是酒與茶的專賣,明朝放任民間經營,只收商稅,而宋代卻是重要的稅源。2)明朝免稅多,稅基小、商稅少。宋代的商稅遠高於明朝,因為宋代課稅對象無所不包,糧食、布帛、食鹽、茶葉等大宗商品對商稅的貢獻比例很高,34%至68%之間;而明朝大量交易是免稅的,只有商人長途轉運的交易要交關稅。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小結:明朝廢除宋朝眾多商品的專賣,減輕了百姓負擔,因此鹽、酒、茶、鐵等商品價格遠低於宋朝。另外,專賣收入的高低說明不了什麼問題,不過是經濟和稅收政策的差別,不能作為判斷經濟繁榮的標誌。

軍事上:明軍重現漢唐輝煌

宋代軍事軟弱,自從趙光義在高梁河連送2波,把後周以來積攢的精稅禁軍葬送殆盡後,宋朝就再也沒有跟草原民族剛正面的勇氣。既使是遼國“虛弱不堪、被女真人秋風掃落葉”的時候,幾萬宋軍仍被幾千遼兵殺得大敗。

再看朱元璋,白手起家,南征百戰,建立明朝。當黃金家族還在歐洲、中亞橫行的時候,徐達已經攻破大都。從什麼都沒有,到建國只有5萬匹馬,再到北逐蒙元入朔漠,最後藍玉“捕魚兒海”大捷,一氣呵成,重現漢人輝煌。甚至把唐末獨立、宋朝無法收復的雲南、貴州、寧夏、幽雲等地全部收歸版圖。

不過對吹捧者而言,明朝滅蒙元,就是敵人腐朽墮落;宋朝打不贏周邊國家,就是“缺馬、幽雲、敵太屌、部落封建二元制”的洗地言論,網上反駁的言論太多,不再贅述。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宋、明是最後兩個漢家王朝,所以常被人們放在一起比較。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兩個相隔百年的朝代應該有著大量的共同點才對,可實際兩者卻有大量的不同點,看上去像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為什麼?筆者今天就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比較兩個朝代的不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政治上:口碑不同,士大夫不再免死

宋代士大夫的免死金牌。宋朝吸取唐朝“藩鎮割據、軍閥驕橫、濫殺文人”的教訓,制定“以文馭武、厚待士大夫”的政策,趙匡胤甚至將“不殺士大夫”刻到太廟的祖訓鐵牌中。因此宋代的文臣士大夫,只要不做謀反(文人也沒法謀反)的事情,無論貪汙多少、犯多大的罪,最多隻是流放。

明朝則不同,誅殺士大夫毫不手軟。朱元璋對貪官極其痛恨,管你什麼士大夫,貪汙60兩銀子就要剝皮實草。單不說牽涉功臣武將的“藍玉案”和“李善長案”,朱元璋在“空印案、郭桓案”中就殺了數萬官員及家屬。朱棣上臺後,創造了古代滅族記錄,誅方孝儒十族。不過兩位強勢皇帝之後,明朝對文臣倒沒有酷烈的殺戮,不過也出現了英宗殺于謙、嘉靖殺夏言的著名冤案。明朝沒有不殺士大夫的說法,貪汙受賄、政治鬥爭都可能被殺,政治生態比宋代惡化不少。

史書握在文人手中,導致兩個朝代的口碑天差地別。宋代厚待文人,史書的評價非常高,給世人的感覺是寬厚、仁慈的印象。明朝對待文人就差遠了,工資待遇低,貪汙動不動就殺頭誅連,給人殘暴的觀感。

筆者認為,朱元璋和朱棣對官員是比較暴虐的,明朝往後的皇帝還算正常,不過仍達不到宋代的寬厚。既使在現代,官員貪汙、橫行不法,都是人們痛心疾首的罪行,就該治罪,憑什麼可以免死?相比明朝,宋朝就太過寬厚,甚至變成一種縱容。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官場上:鬥爭生態不同,太監的角色不同

宋代的官場生態是文官之間的黨爭。從宋仁宗開始,范仲淹、歐陽修為首的革新派就與保守黨開始了漫長的政治鬥爭。等到了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引起的新舊黨爭,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抓到機會就往死裡整對方,元祐黨籍案便是教訓。文官黨爭是北宋滅亡前五六十年的政治主線,變法最終淪為政治家攫取權力的工具,百姓生活則在新法和舊法的折騰中痛苦不堪。

明朝則是太監和文臣鬥爭的舞臺。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沒給宦官干政的機會,直到大太監王振的閃亮登場,不但葬送20萬精銳大軍、附送一個皇帝,還改變了明朝的政治生態。從此文官和太監的鬥爭成為明朝政治的主旋律,汪直、劉瑾、馮保、魏忠賢等大太監一個個閃亮登場,展開與文官的精彩爭鬥。等到明末“閹黨與東林黨”登上歷史舞臺,黨爭迎來高潮。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同樣是黨爭,為什麼觀感差別巨大?首先,歷史掌握在文人手中,太監天生少了零件,生然形象差勁,文人與太監的黨爭立馬顯得掉了檔次。其次,明朝特有的東廠、錦衣衛制度,太監對付文臣,不但有筆,還有刀,加上TVB和香港電影的渲染,文臣往往被塑造成“受迫害者”形象。最後,宋代文臣的黨爭還有“惺惺相惜”的觀感,例如王安石與司馬光,兩個政治死對頭對付彼此毫不手軟,可都佩服對方的品德。

筆者認為,無論文官之間的黨爭,還是文官與太監的黨爭,都是國家內政的損耗,不存在哪個更高尚的問題,五十步笑百步罷了。宋代文人爭權奪利,同樣講究斬草除根,只是趙匡胤規定了不殺士大夫的下限,而明代太監手中握有東廠、錦衣衛兩把凶刀,下限更低一些。因此,任何朝代的黨爭最終都會變成爭權奪力,把為國為民的本心拋諸腦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經濟上:明朝出現倒退,商品經濟退回小農經濟

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從唐朝後期開始發展,宋朝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甚至出現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蒙元滅宋後,商品經濟受到權貴的打壓,商業變成色目人榨取百姓財富的工具。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恢復了漢家衣冠,卻沒有恢復宋代的經濟制度,重新走回漢唐小農經濟的老路。朱元璋也是怪人,一方面制定極低的商稅,另一方面極力打壓商人的地位,不準商人穿絲綢、參加科舉等。商品經濟在明朝中後期才重新恢復發展,特別是隆慶開海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東南沿海的手工業快速發展,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迎來了第二次“資本主義萌芽”的機遇。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商品經濟發展需要三大前提:1)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城市勞動力、小商販和手工業者,農業與手工業發生分離;2)城市勞動者生產出紙張、鐵器、衣服、酒水、瓷器等小商品,創造商品供給;3)失去土地的農民,變成軍人、小商販、勞動力等無產者,生活在城市,催生出商品需求。城市和農村不斷髮生小商品與農產品的交換,發生大量交易,從而誕生商品經濟。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北宋的優勢,可以分成三點:1)宋代不打壓土地兼併,因此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城市勞動力;2)宋朝實行募兵制,在饑荒時期招募流民成為廂兵,因此城市裡存在大量的脫產士兵,高峰時期的軍隊數量超過120萬;3)宋代厚待士大夫,官員數量龐大,宋徽宗時期達到4.8萬。因此,宋朝既有無產階級城市勞動力,又有皇室貴族、大地主、軍人和官僚的龐大消費群體,自然滋生商品經濟繁榮的土壤。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相比宋朝,明朝存在兩大不足。其一,明朝前150年的軍制是衛所制,士兵在平時在衛所種田,自給自足,而宋代士兵都是脫產者,形成龐大的城市購買力。需求減弱,手工業、小商品自然受到抑制。其二,明朝實行佔田制,打壓土地兼併,百姓很長時間能夠自給自足,不會跑到城市裡討生活,商品經濟的勞動力供給不足。因此明朝前期商品經濟發展不足,主要是制度的原因。隨著人口增長、土地兼併加劇、商人限制減弱,到了明朝後期,商品經濟才重新發展起來。

小結:相對宋朝,明朝前期的經濟體制是退步的,士、農、工、商重新被限制在特定的圈子裡,城市發展受到阻礙。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稅收上:宋朝大搞專賣,明朝低稅養民

宋朝大搞商品專賣。可以說是古往今來,搞專賣最多的朝代,鹽、鐵、茶、酒、香等重要商品統統專賣,專賣和商稅收入佔到財政總收入的2/3。宋代每年要養至少80萬的軍隊,單靠田賦必定滿足不了軍費開支,因此宋朝的撈錢手段在歷代王朝中,無出其右。

明朝則相反,實行休養生息、低稅養民的政策。主要原因是明朝是衛所制,沒有龐大的軍費壓力,便廢除了酒水、茶葉和香料的專稅,稅率只有3.33%,基本只保留食鹽專賣。例如洪武28年,朱元璋廢除鐵的專賣:“詔罷各處鐵冶,令民得自採煉,而歲輸課程,每三十分取其二。”

筆者在文章《深度剖析,為什麼宋代專賣和商稅遠大於明朝?》深入分析了宋、明兩個朝代的商稅及專賣差異:1)宋代專賣收入遠高於明朝,主要原因是物價高、稅率高,單位稅負重。特別是酒與茶的專賣,明朝放任民間經營,只收商稅,而宋代卻是重要的稅源。2)明朝免稅多,稅基小、商稅少。宋代的商稅遠高於明朝,因為宋代課稅對象無所不包,糧食、布帛、食鹽、茶葉等大宗商品對商稅的貢獻比例很高,34%至68%之間;而明朝大量交易是免稅的,只有商人長途轉運的交易要交關稅。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小結:明朝廢除宋朝眾多商品的專賣,減輕了百姓負擔,因此鹽、酒、茶、鐵等商品價格遠低於宋朝。另外,專賣收入的高低說明不了什麼問題,不過是經濟和稅收政策的差別,不能作為判斷經濟繁榮的標誌。

軍事上:明軍重現漢唐輝煌

宋代軍事軟弱,自從趙光義在高梁河連送2波,把後周以來積攢的精稅禁軍葬送殆盡後,宋朝就再也沒有跟草原民族剛正面的勇氣。既使是遼國“虛弱不堪、被女真人秋風掃落葉”的時候,幾萬宋軍仍被幾千遼兵殺得大敗。

再看朱元璋,白手起家,南征百戰,建立明朝。當黃金家族還在歐洲、中亞橫行的時候,徐達已經攻破大都。從什麼都沒有,到建國只有5萬匹馬,再到北逐蒙元入朔漠,最後藍玉“捕魚兒海”大捷,一氣呵成,重現漢人輝煌。甚至把唐末獨立、宋朝無法收復的雲南、貴州、寧夏、幽雲等地全部收歸版圖。

不過對吹捧者而言,明朝滅蒙元,就是敵人腐朽墮落;宋朝打不贏周邊國家,就是“缺馬、幽雲、敵太屌、部落封建二元制”的洗地言論,網上反駁的言論太多,不再贅述。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財政上:宋代重商稅和專賣,明朝重農業稅

宋代商稅和專賣收入佔比高。宋朝可以說是搞專賣最多的朝代,鹽、鐵、茶、酒、香等重要商品統統專賣,專賣和商稅收入佔到財政總收入的2/3。熙寧10年(1077年)的財政總收入為6177萬貫,田賦只佔33%,商稅及專賣收入佔比67%。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宋、明是最後兩個漢家王朝,所以常被人們放在一起比較。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兩個相隔百年的朝代應該有著大量的共同點才對,可實際兩者卻有大量的不同點,看上去像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為什麼?筆者今天就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比較兩個朝代的不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政治上:口碑不同,士大夫不再免死

宋代士大夫的免死金牌。宋朝吸取唐朝“藩鎮割據、軍閥驕橫、濫殺文人”的教訓,制定“以文馭武、厚待士大夫”的政策,趙匡胤甚至將“不殺士大夫”刻到太廟的祖訓鐵牌中。因此宋代的文臣士大夫,只要不做謀反(文人也沒法謀反)的事情,無論貪汙多少、犯多大的罪,最多隻是流放。

明朝則不同,誅殺士大夫毫不手軟。朱元璋對貪官極其痛恨,管你什麼士大夫,貪汙60兩銀子就要剝皮實草。單不說牽涉功臣武將的“藍玉案”和“李善長案”,朱元璋在“空印案、郭桓案”中就殺了數萬官員及家屬。朱棣上臺後,創造了古代滅族記錄,誅方孝儒十族。不過兩位強勢皇帝之後,明朝對文臣倒沒有酷烈的殺戮,不過也出現了英宗殺于謙、嘉靖殺夏言的著名冤案。明朝沒有不殺士大夫的說法,貪汙受賄、政治鬥爭都可能被殺,政治生態比宋代惡化不少。

史書握在文人手中,導致兩個朝代的口碑天差地別。宋代厚待文人,史書的評價非常高,給世人的感覺是寬厚、仁慈的印象。明朝對待文人就差遠了,工資待遇低,貪汙動不動就殺頭誅連,給人殘暴的觀感。

筆者認為,朱元璋和朱棣對官員是比較暴虐的,明朝往後的皇帝還算正常,不過仍達不到宋代的寬厚。既使在現代,官員貪汙、橫行不法,都是人們痛心疾首的罪行,就該治罪,憑什麼可以免死?相比明朝,宋朝就太過寬厚,甚至變成一種縱容。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官場上:鬥爭生態不同,太監的角色不同

宋代的官場生態是文官之間的黨爭。從宋仁宗開始,范仲淹、歐陽修為首的革新派就與保守黨開始了漫長的政治鬥爭。等到了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引起的新舊黨爭,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抓到機會就往死裡整對方,元祐黨籍案便是教訓。文官黨爭是北宋滅亡前五六十年的政治主線,變法最終淪為政治家攫取權力的工具,百姓生活則在新法和舊法的折騰中痛苦不堪。

明朝則是太監和文臣鬥爭的舞臺。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沒給宦官干政的機會,直到大太監王振的閃亮登場,不但葬送20萬精銳大軍、附送一個皇帝,還改變了明朝的政治生態。從此文官和太監的鬥爭成為明朝政治的主旋律,汪直、劉瑾、馮保、魏忠賢等大太監一個個閃亮登場,展開與文官的精彩爭鬥。等到明末“閹黨與東林黨”登上歷史舞臺,黨爭迎來高潮。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同樣是黨爭,為什麼觀感差別巨大?首先,歷史掌握在文人手中,太監天生少了零件,生然形象差勁,文人與太監的黨爭立馬顯得掉了檔次。其次,明朝特有的東廠、錦衣衛制度,太監對付文臣,不但有筆,還有刀,加上TVB和香港電影的渲染,文臣往往被塑造成“受迫害者”形象。最後,宋代文臣的黨爭還有“惺惺相惜”的觀感,例如王安石與司馬光,兩個政治死對頭對付彼此毫不手軟,可都佩服對方的品德。

筆者認為,無論文官之間的黨爭,還是文官與太監的黨爭,都是國家內政的損耗,不存在哪個更高尚的問題,五十步笑百步罷了。宋代文人爭權奪利,同樣講究斬草除根,只是趙匡胤規定了不殺士大夫的下限,而明代太監手中握有東廠、錦衣衛兩把凶刀,下限更低一些。因此,任何朝代的黨爭最終都會變成爭權奪力,把為國為民的本心拋諸腦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經濟上:明朝出現倒退,商品經濟退回小農經濟

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從唐朝後期開始發展,宋朝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甚至出現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蒙元滅宋後,商品經濟受到權貴的打壓,商業變成色目人榨取百姓財富的工具。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恢復了漢家衣冠,卻沒有恢復宋代的經濟制度,重新走回漢唐小農經濟的老路。朱元璋也是怪人,一方面制定極低的商稅,另一方面極力打壓商人的地位,不準商人穿絲綢、參加科舉等。商品經濟在明朝中後期才重新恢復發展,特別是隆慶開海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東南沿海的手工業快速發展,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迎來了第二次“資本主義萌芽”的機遇。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商品經濟發展需要三大前提:1)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城市勞動力、小商販和手工業者,農業與手工業發生分離;2)城市勞動者生產出紙張、鐵器、衣服、酒水、瓷器等小商品,創造商品供給;3)失去土地的農民,變成軍人、小商販、勞動力等無產者,生活在城市,催生出商品需求。城市和農村不斷髮生小商品與農產品的交換,發生大量交易,從而誕生商品經濟。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北宋的優勢,可以分成三點:1)宋代不打壓土地兼併,因此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城市勞動力;2)宋朝實行募兵制,在饑荒時期招募流民成為廂兵,因此城市裡存在大量的脫產士兵,高峰時期的軍隊數量超過120萬;3)宋代厚待士大夫,官員數量龐大,宋徽宗時期達到4.8萬。因此,宋朝既有無產階級城市勞動力,又有皇室貴族、大地主、軍人和官僚的龐大消費群體,自然滋生商品經濟繁榮的土壤。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相比宋朝,明朝存在兩大不足。其一,明朝前150年的軍制是衛所制,士兵在平時在衛所種田,自給自足,而宋代士兵都是脫產者,形成龐大的城市購買力。需求減弱,手工業、小商品自然受到抑制。其二,明朝實行佔田制,打壓土地兼併,百姓很長時間能夠自給自足,不會跑到城市裡討生活,商品經濟的勞動力供給不足。因此明朝前期商品經濟發展不足,主要是制度的原因。隨著人口增長、土地兼併加劇、商人限制減弱,到了明朝後期,商品經濟才重新發展起來。

小結:相對宋朝,明朝前期的經濟體制是退步的,士、農、工、商重新被限制在特定的圈子裡,城市發展受到阻礙。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稅收上:宋朝大搞專賣,明朝低稅養民

宋朝大搞商品專賣。可以說是古往今來,搞專賣最多的朝代,鹽、鐵、茶、酒、香等重要商品統統專賣,專賣和商稅收入佔到財政總收入的2/3。宋代每年要養至少80萬的軍隊,單靠田賦必定滿足不了軍費開支,因此宋朝的撈錢手段在歷代王朝中,無出其右。

明朝則相反,實行休養生息、低稅養民的政策。主要原因是明朝是衛所制,沒有龐大的軍費壓力,便廢除了酒水、茶葉和香料的專稅,稅率只有3.33%,基本只保留食鹽專賣。例如洪武28年,朱元璋廢除鐵的專賣:“詔罷各處鐵冶,令民得自採煉,而歲輸課程,每三十分取其二。”

筆者在文章《深度剖析,為什麼宋代專賣和商稅遠大於明朝?》深入分析了宋、明兩個朝代的商稅及專賣差異:1)宋代專賣收入遠高於明朝,主要原因是物價高、稅率高,單位稅負重。特別是酒與茶的專賣,明朝放任民間經營,只收商稅,而宋代卻是重要的稅源。2)明朝免稅多,稅基小、商稅少。宋代的商稅遠高於明朝,因為宋代課稅對象無所不包,糧食、布帛、食鹽、茶葉等大宗商品對商稅的貢獻比例很高,34%至68%之間;而明朝大量交易是免稅的,只有商人長途轉運的交易要交關稅。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小結:明朝廢除宋朝眾多商品的專賣,減輕了百姓負擔,因此鹽、酒、茶、鐵等商品價格遠低於宋朝。另外,專賣收入的高低說明不了什麼問題,不過是經濟和稅收政策的差別,不能作為判斷經濟繁榮的標誌。

軍事上:明軍重現漢唐輝煌

宋代軍事軟弱,自從趙光義在高梁河連送2波,把後周以來積攢的精稅禁軍葬送殆盡後,宋朝就再也沒有跟草原民族剛正面的勇氣。既使是遼國“虛弱不堪、被女真人秋風掃落葉”的時候,幾萬宋軍仍被幾千遼兵殺得大敗。

再看朱元璋,白手起家,南征百戰,建立明朝。當黃金家族還在歐洲、中亞橫行的時候,徐達已經攻破大都。從什麼都沒有,到建國只有5萬匹馬,再到北逐蒙元入朔漠,最後藍玉“捕魚兒海”大捷,一氣呵成,重現漢人輝煌。甚至把唐末獨立、宋朝無法收復的雲南、貴州、寧夏、幽雲等地全部收歸版圖。

不過對吹捧者而言,明朝滅蒙元,就是敵人腐朽墮落;宋朝打不贏周邊國家,就是“缺馬、幽雲、敵太屌、部落封建二元制”的洗地言論,網上反駁的言論太多,不再贅述。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財政上:宋代重商稅和專賣,明朝重農業稅

宋代商稅和專賣收入佔比高。宋朝可以說是搞專賣最多的朝代,鹽、鐵、茶、酒、香等重要商品統統專賣,專賣和商稅收入佔到財政總收入的2/3。熙寧10年(1077年)的財政總收入為6177萬貫,田賦只佔33%,商稅及專賣收入佔比67%。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明朝主要靠農業稅。財政收入分成兩方面:1)貨幣收入,主要是鹽稅、銀課、商稅等,佔比很小;2)農業稅,主要是田賦的實物稅,以大米、小麥等糧食為主。宣德年間的財政收入為1193萬貫,其中農業稅891萬貫、佔比75%;專賣及商稅202萬貫,比佔25%。明朝廢除酒、茶、鐵的專賣,也不放貸款、收利息,自然是農業稅佔大頭。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宋、明是最後兩個漢家王朝,所以常被人們放在一起比較。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兩個相隔百年的朝代應該有著大量的共同點才對,可實際兩者卻有大量的不同點,看上去像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為什麼?筆者今天就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比較兩個朝代的不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政治上:口碑不同,士大夫不再免死

宋代士大夫的免死金牌。宋朝吸取唐朝“藩鎮割據、軍閥驕橫、濫殺文人”的教訓,制定“以文馭武、厚待士大夫”的政策,趙匡胤甚至將“不殺士大夫”刻到太廟的祖訓鐵牌中。因此宋代的文臣士大夫,只要不做謀反(文人也沒法謀反)的事情,無論貪汙多少、犯多大的罪,最多隻是流放。

明朝則不同,誅殺士大夫毫不手軟。朱元璋對貪官極其痛恨,管你什麼士大夫,貪汙60兩銀子就要剝皮實草。單不說牽涉功臣武將的“藍玉案”和“李善長案”,朱元璋在“空印案、郭桓案”中就殺了數萬官員及家屬。朱棣上臺後,創造了古代滅族記錄,誅方孝儒十族。不過兩位強勢皇帝之後,明朝對文臣倒沒有酷烈的殺戮,不過也出現了英宗殺于謙、嘉靖殺夏言的著名冤案。明朝沒有不殺士大夫的說法,貪汙受賄、政治鬥爭都可能被殺,政治生態比宋代惡化不少。

史書握在文人手中,導致兩個朝代的口碑天差地別。宋代厚待文人,史書的評價非常高,給世人的感覺是寬厚、仁慈的印象。明朝對待文人就差遠了,工資待遇低,貪汙動不動就殺頭誅連,給人殘暴的觀感。

筆者認為,朱元璋和朱棣對官員是比較暴虐的,明朝往後的皇帝還算正常,不過仍達不到宋代的寬厚。既使在現代,官員貪汙、橫行不法,都是人們痛心疾首的罪行,就該治罪,憑什麼可以免死?相比明朝,宋朝就太過寬厚,甚至變成一種縱容。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官場上:鬥爭生態不同,太監的角色不同

宋代的官場生態是文官之間的黨爭。從宋仁宗開始,范仲淹、歐陽修為首的革新派就與保守黨開始了漫長的政治鬥爭。等到了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引起的新舊黨爭,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抓到機會就往死裡整對方,元祐黨籍案便是教訓。文官黨爭是北宋滅亡前五六十年的政治主線,變法最終淪為政治家攫取權力的工具,百姓生活則在新法和舊法的折騰中痛苦不堪。

明朝則是太監和文臣鬥爭的舞臺。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沒給宦官干政的機會,直到大太監王振的閃亮登場,不但葬送20萬精銳大軍、附送一個皇帝,還改變了明朝的政治生態。從此文官和太監的鬥爭成為明朝政治的主旋律,汪直、劉瑾、馮保、魏忠賢等大太監一個個閃亮登場,展開與文官的精彩爭鬥。等到明末“閹黨與東林黨”登上歷史舞臺,黨爭迎來高潮。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同樣是黨爭,為什麼觀感差別巨大?首先,歷史掌握在文人手中,太監天生少了零件,生然形象差勁,文人與太監的黨爭立馬顯得掉了檔次。其次,明朝特有的東廠、錦衣衛制度,太監對付文臣,不但有筆,還有刀,加上TVB和香港電影的渲染,文臣往往被塑造成“受迫害者”形象。最後,宋代文臣的黨爭還有“惺惺相惜”的觀感,例如王安石與司馬光,兩個政治死對頭對付彼此毫不手軟,可都佩服對方的品德。

筆者認為,無論文官之間的黨爭,還是文官與太監的黨爭,都是國家內政的損耗,不存在哪個更高尚的問題,五十步笑百步罷了。宋代文人爭權奪利,同樣講究斬草除根,只是趙匡胤規定了不殺士大夫的下限,而明代太監手中握有東廠、錦衣衛兩把凶刀,下限更低一些。因此,任何朝代的黨爭最終都會變成爭權奪力,把為國為民的本心拋諸腦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經濟上:明朝出現倒退,商品經濟退回小農經濟

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從唐朝後期開始發展,宋朝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甚至出現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蒙元滅宋後,商品經濟受到權貴的打壓,商業變成色目人榨取百姓財富的工具。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恢復了漢家衣冠,卻沒有恢復宋代的經濟制度,重新走回漢唐小農經濟的老路。朱元璋也是怪人,一方面制定極低的商稅,另一方面極力打壓商人的地位,不準商人穿絲綢、參加科舉等。商品經濟在明朝中後期才重新恢復發展,特別是隆慶開海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東南沿海的手工業快速發展,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迎來了第二次“資本主義萌芽”的機遇。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商品經濟發展需要三大前提:1)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城市勞動力、小商販和手工業者,農業與手工業發生分離;2)城市勞動者生產出紙張、鐵器、衣服、酒水、瓷器等小商品,創造商品供給;3)失去土地的農民,變成軍人、小商販、勞動力等無產者,生活在城市,催生出商品需求。城市和農村不斷髮生小商品與農產品的交換,發生大量交易,從而誕生商品經濟。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北宋的優勢,可以分成三點:1)宋代不打壓土地兼併,因此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城市勞動力;2)宋朝實行募兵制,在饑荒時期招募流民成為廂兵,因此城市裡存在大量的脫產士兵,高峰時期的軍隊數量超過120萬;3)宋代厚待士大夫,官員數量龐大,宋徽宗時期達到4.8萬。因此,宋朝既有無產階級城市勞動力,又有皇室貴族、大地主、軍人和官僚的龐大消費群體,自然滋生商品經濟繁榮的土壤。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相比宋朝,明朝存在兩大不足。其一,明朝前150年的軍制是衛所制,士兵在平時在衛所種田,自給自足,而宋代士兵都是脫產者,形成龐大的城市購買力。需求減弱,手工業、小商品自然受到抑制。其二,明朝實行佔田制,打壓土地兼併,百姓很長時間能夠自給自足,不會跑到城市裡討生活,商品經濟的勞動力供給不足。因此明朝前期商品經濟發展不足,主要是制度的原因。隨著人口增長、土地兼併加劇、商人限制減弱,到了明朝後期,商品經濟才重新發展起來。

小結:相對宋朝,明朝前期的經濟體制是退步的,士、農、工、商重新被限制在特定的圈子裡,城市發展受到阻礙。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稅收上:宋朝大搞專賣,明朝低稅養民

宋朝大搞商品專賣。可以說是古往今來,搞專賣最多的朝代,鹽、鐵、茶、酒、香等重要商品統統專賣,專賣和商稅收入佔到財政總收入的2/3。宋代每年要養至少80萬的軍隊,單靠田賦必定滿足不了軍費開支,因此宋朝的撈錢手段在歷代王朝中,無出其右。

明朝則相反,實行休養生息、低稅養民的政策。主要原因是明朝是衛所制,沒有龐大的軍費壓力,便廢除了酒水、茶葉和香料的專稅,稅率只有3.33%,基本只保留食鹽專賣。例如洪武28年,朱元璋廢除鐵的專賣:“詔罷各處鐵冶,令民得自採煉,而歲輸課程,每三十分取其二。”

筆者在文章《深度剖析,為什麼宋代專賣和商稅遠大於明朝?》深入分析了宋、明兩個朝代的商稅及專賣差異:1)宋代專賣收入遠高於明朝,主要原因是物價高、稅率高,單位稅負重。特別是酒與茶的專賣,明朝放任民間經營,只收商稅,而宋代卻是重要的稅源。2)明朝免稅多,稅基小、商稅少。宋代的商稅遠高於明朝,因為宋代課稅對象無所不包,糧食、布帛、食鹽、茶葉等大宗商品對商稅的貢獻比例很高,34%至68%之間;而明朝大量交易是免稅的,只有商人長途轉運的交易要交關稅。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小結:明朝廢除宋朝眾多商品的專賣,減輕了百姓負擔,因此鹽、酒、茶、鐵等商品價格遠低於宋朝。另外,專賣收入的高低說明不了什麼問題,不過是經濟和稅收政策的差別,不能作為判斷經濟繁榮的標誌。

軍事上:明軍重現漢唐輝煌

宋代軍事軟弱,自從趙光義在高梁河連送2波,把後周以來積攢的精稅禁軍葬送殆盡後,宋朝就再也沒有跟草原民族剛正面的勇氣。既使是遼國“虛弱不堪、被女真人秋風掃落葉”的時候,幾萬宋軍仍被幾千遼兵殺得大敗。

再看朱元璋,白手起家,南征百戰,建立明朝。當黃金家族還在歐洲、中亞橫行的時候,徐達已經攻破大都。從什麼都沒有,到建國只有5萬匹馬,再到北逐蒙元入朔漠,最後藍玉“捕魚兒海”大捷,一氣呵成,重現漢人輝煌。甚至把唐末獨立、宋朝無法收復的雲南、貴州、寧夏、幽雲等地全部收歸版圖。

不過對吹捧者而言,明朝滅蒙元,就是敵人腐朽墮落;宋朝打不贏周邊國家,就是“缺馬、幽雲、敵太屌、部落封建二元制”的洗地言論,網上反駁的言論太多,不再贅述。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財政上:宋代重商稅和專賣,明朝重農業稅

宋代商稅和專賣收入佔比高。宋朝可以說是搞專賣最多的朝代,鹽、鐵、茶、酒、香等重要商品統統專賣,專賣和商稅收入佔到財政總收入的2/3。熙寧10年(1077年)的財政總收入為6177萬貫,田賦只佔33%,商稅及專賣收入佔比67%。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明朝主要靠農業稅。財政收入分成兩方面:1)貨幣收入,主要是鹽稅、銀課、商稅等,佔比很小;2)農業稅,主要是田賦的實物稅,以大米、小麥等糧食為主。宣德年間的財政收入為1193萬貫,其中農業稅891萬貫、佔比75%;專賣及商稅202萬貫,比佔25%。明朝廢除酒、茶、鐵的專賣,也不放貸款、收利息,自然是農業稅佔大頭。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千萬別被數字迷惑。同樣1文錢在宋朝和明朝的購買力是不一樣的,熙寧10年的糧價是700文/石,合7文/市斤。明朝的1石為150市斤,是宋朝的1.5倍,而明朝的糧價長期在300文/石左右,因此糧價才2文/市斤,可見明朝的物價低廉。實際上,明朝的貨幣購買力更強,1200萬貫的財政收入相當於宋代的4200萬貫。

文化上:從詩詞到小說

很多人說宋朝是文化的巔峰,當然這點存在分歧,唐詩在歷史上的地位是極高的,相較於宋詞的情情愛愛,唐詩更顯磅礴大氣。隨著造紙和印刷術(95%雕版)的普及,大量的宋詞在青樓、市井傳唱。應該說宋詞代表了高雅文化的頂峰,像蘇軾的《水調歌頭》至今仍是中秋詞曲的巔峰之作。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宋、明是最後兩個漢家王朝,所以常被人們放在一起比較。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兩個相隔百年的朝代應該有著大量的共同點才對,可實際兩者卻有大量的不同點,看上去像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為什麼?筆者今天就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比較兩個朝代的不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政治上:口碑不同,士大夫不再免死

宋代士大夫的免死金牌。宋朝吸取唐朝“藩鎮割據、軍閥驕橫、濫殺文人”的教訓,制定“以文馭武、厚待士大夫”的政策,趙匡胤甚至將“不殺士大夫”刻到太廟的祖訓鐵牌中。因此宋代的文臣士大夫,只要不做謀反(文人也沒法謀反)的事情,無論貪汙多少、犯多大的罪,最多隻是流放。

明朝則不同,誅殺士大夫毫不手軟。朱元璋對貪官極其痛恨,管你什麼士大夫,貪汙60兩銀子就要剝皮實草。單不說牽涉功臣武將的“藍玉案”和“李善長案”,朱元璋在“空印案、郭桓案”中就殺了數萬官員及家屬。朱棣上臺後,創造了古代滅族記錄,誅方孝儒十族。不過兩位強勢皇帝之後,明朝對文臣倒沒有酷烈的殺戮,不過也出現了英宗殺于謙、嘉靖殺夏言的著名冤案。明朝沒有不殺士大夫的說法,貪汙受賄、政治鬥爭都可能被殺,政治生態比宋代惡化不少。

史書握在文人手中,導致兩個朝代的口碑天差地別。宋代厚待文人,史書的評價非常高,給世人的感覺是寬厚、仁慈的印象。明朝對待文人就差遠了,工資待遇低,貪汙動不動就殺頭誅連,給人殘暴的觀感。

筆者認為,朱元璋和朱棣對官員是比較暴虐的,明朝往後的皇帝還算正常,不過仍達不到宋代的寬厚。既使在現代,官員貪汙、橫行不法,都是人們痛心疾首的罪行,就該治罪,憑什麼可以免死?相比明朝,宋朝就太過寬厚,甚至變成一種縱容。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官場上:鬥爭生態不同,太監的角色不同

宋代的官場生態是文官之間的黨爭。從宋仁宗開始,范仲淹、歐陽修為首的革新派就與保守黨開始了漫長的政治鬥爭。等到了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引起的新舊黨爭,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抓到機會就往死裡整對方,元祐黨籍案便是教訓。文官黨爭是北宋滅亡前五六十年的政治主線,變法最終淪為政治家攫取權力的工具,百姓生活則在新法和舊法的折騰中痛苦不堪。

明朝則是太監和文臣鬥爭的舞臺。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沒給宦官干政的機會,直到大太監王振的閃亮登場,不但葬送20萬精銳大軍、附送一個皇帝,還改變了明朝的政治生態。從此文官和太監的鬥爭成為明朝政治的主旋律,汪直、劉瑾、馮保、魏忠賢等大太監一個個閃亮登場,展開與文官的精彩爭鬥。等到明末“閹黨與東林黨”登上歷史舞臺,黨爭迎來高潮。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同樣是黨爭,為什麼觀感差別巨大?首先,歷史掌握在文人手中,太監天生少了零件,生然形象差勁,文人與太監的黨爭立馬顯得掉了檔次。其次,明朝特有的東廠、錦衣衛制度,太監對付文臣,不但有筆,還有刀,加上TVB和香港電影的渲染,文臣往往被塑造成“受迫害者”形象。最後,宋代文臣的黨爭還有“惺惺相惜”的觀感,例如王安石與司馬光,兩個政治死對頭對付彼此毫不手軟,可都佩服對方的品德。

筆者認為,無論文官之間的黨爭,還是文官與太監的黨爭,都是國家內政的損耗,不存在哪個更高尚的問題,五十步笑百步罷了。宋代文人爭權奪利,同樣講究斬草除根,只是趙匡胤規定了不殺士大夫的下限,而明代太監手中握有東廠、錦衣衛兩把凶刀,下限更低一些。因此,任何朝代的黨爭最終都會變成爭權奪力,把為國為民的本心拋諸腦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經濟上:明朝出現倒退,商品經濟退回小農經濟

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從唐朝後期開始發展,宋朝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甚至出現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蒙元滅宋後,商品經濟受到權貴的打壓,商業變成色目人榨取百姓財富的工具。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恢復了漢家衣冠,卻沒有恢復宋代的經濟制度,重新走回漢唐小農經濟的老路。朱元璋也是怪人,一方面制定極低的商稅,另一方面極力打壓商人的地位,不準商人穿絲綢、參加科舉等。商品經濟在明朝中後期才重新恢復發展,特別是隆慶開海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東南沿海的手工業快速發展,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迎來了第二次“資本主義萌芽”的機遇。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商品經濟發展需要三大前提:1)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城市勞動力、小商販和手工業者,農業與手工業發生分離;2)城市勞動者生產出紙張、鐵器、衣服、酒水、瓷器等小商品,創造商品供給;3)失去土地的農民,變成軍人、小商販、勞動力等無產者,生活在城市,催生出商品需求。城市和農村不斷髮生小商品與農產品的交換,發生大量交易,從而誕生商品經濟。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北宋的優勢,可以分成三點:1)宋代不打壓土地兼併,因此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城市勞動力;2)宋朝實行募兵制,在饑荒時期招募流民成為廂兵,因此城市裡存在大量的脫產士兵,高峰時期的軍隊數量超過120萬;3)宋代厚待士大夫,官員數量龐大,宋徽宗時期達到4.8萬。因此,宋朝既有無產階級城市勞動力,又有皇室貴族、大地主、軍人和官僚的龐大消費群體,自然滋生商品經濟繁榮的土壤。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相比宋朝,明朝存在兩大不足。其一,明朝前150年的軍制是衛所制,士兵在平時在衛所種田,自給自足,而宋代士兵都是脫產者,形成龐大的城市購買力。需求減弱,手工業、小商品自然受到抑制。其二,明朝實行佔田制,打壓土地兼併,百姓很長時間能夠自給自足,不會跑到城市裡討生活,商品經濟的勞動力供給不足。因此明朝前期商品經濟發展不足,主要是制度的原因。隨著人口增長、土地兼併加劇、商人限制減弱,到了明朝後期,商品經濟才重新發展起來。

小結:相對宋朝,明朝前期的經濟體制是退步的,士、農、工、商重新被限制在特定的圈子裡,城市發展受到阻礙。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稅收上:宋朝大搞專賣,明朝低稅養民

宋朝大搞商品專賣。可以說是古往今來,搞專賣最多的朝代,鹽、鐵、茶、酒、香等重要商品統統專賣,專賣和商稅收入佔到財政總收入的2/3。宋代每年要養至少80萬的軍隊,單靠田賦必定滿足不了軍費開支,因此宋朝的撈錢手段在歷代王朝中,無出其右。

明朝則相反,實行休養生息、低稅養民的政策。主要原因是明朝是衛所制,沒有龐大的軍費壓力,便廢除了酒水、茶葉和香料的專稅,稅率只有3.33%,基本只保留食鹽專賣。例如洪武28年,朱元璋廢除鐵的專賣:“詔罷各處鐵冶,令民得自採煉,而歲輸課程,每三十分取其二。”

筆者在文章《深度剖析,為什麼宋代專賣和商稅遠大於明朝?》深入分析了宋、明兩個朝代的商稅及專賣差異:1)宋代專賣收入遠高於明朝,主要原因是物價高、稅率高,單位稅負重。特別是酒與茶的專賣,明朝放任民間經營,只收商稅,而宋代卻是重要的稅源。2)明朝免稅多,稅基小、商稅少。宋代的商稅遠高於明朝,因為宋代課稅對象無所不包,糧食、布帛、食鹽、茶葉等大宗商品對商稅的貢獻比例很高,34%至68%之間;而明朝大量交易是免稅的,只有商人長途轉運的交易要交關稅。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小結:明朝廢除宋朝眾多商品的專賣,減輕了百姓負擔,因此鹽、酒、茶、鐵等商品價格遠低於宋朝。另外,專賣收入的高低說明不了什麼問題,不過是經濟和稅收政策的差別,不能作為判斷經濟繁榮的標誌。

軍事上:明軍重現漢唐輝煌

宋代軍事軟弱,自從趙光義在高梁河連送2波,把後周以來積攢的精稅禁軍葬送殆盡後,宋朝就再也沒有跟草原民族剛正面的勇氣。既使是遼國“虛弱不堪、被女真人秋風掃落葉”的時候,幾萬宋軍仍被幾千遼兵殺得大敗。

再看朱元璋,白手起家,南征百戰,建立明朝。當黃金家族還在歐洲、中亞橫行的時候,徐達已經攻破大都。從什麼都沒有,到建國只有5萬匹馬,再到北逐蒙元入朔漠,最後藍玉“捕魚兒海”大捷,一氣呵成,重現漢人輝煌。甚至把唐末獨立、宋朝無法收復的雲南、貴州、寧夏、幽雲等地全部收歸版圖。

不過對吹捧者而言,明朝滅蒙元,就是敵人腐朽墮落;宋朝打不贏周邊國家,就是“缺馬、幽雲、敵太屌、部落封建二元制”的洗地言論,網上反駁的言論太多,不再贅述。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財政上:宋代重商稅和專賣,明朝重農業稅

宋代商稅和專賣收入佔比高。宋朝可以說是搞專賣最多的朝代,鹽、鐵、茶、酒、香等重要商品統統專賣,專賣和商稅收入佔到財政總收入的2/3。熙寧10年(1077年)的財政總收入為6177萬貫,田賦只佔33%,商稅及專賣收入佔比67%。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明朝主要靠農業稅。財政收入分成兩方面:1)貨幣收入,主要是鹽稅、銀課、商稅等,佔比很小;2)農業稅,主要是田賦的實物稅,以大米、小麥等糧食為主。宣德年間的財政收入為1193萬貫,其中農業稅891萬貫、佔比75%;專賣及商稅202萬貫,比佔25%。明朝廢除酒、茶、鐵的專賣,也不放貸款、收利息,自然是農業稅佔大頭。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千萬別被數字迷惑。同樣1文錢在宋朝和明朝的購買力是不一樣的,熙寧10年的糧價是700文/石,合7文/市斤。明朝的1石為150市斤,是宋朝的1.5倍,而明朝的糧價長期在300文/石左右,因此糧價才2文/市斤,可見明朝的物價低廉。實際上,明朝的貨幣購買力更強,1200萬貫的財政收入相當於宋代的4200萬貫。

文化上:從詩詞到小說

很多人說宋朝是文化的巔峰,當然這點存在分歧,唐詩在歷史上的地位是極高的,相較於宋詞的情情愛愛,唐詩更顯磅礴大氣。隨著造紙和印刷術(95%雕版)的普及,大量的宋詞在青樓、市井傳唱。應該說宋詞代表了高雅文化的頂峰,像蘇軾的《水調歌頭》至今仍是中秋詞曲的巔峰之作。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隨著文化的普及,適合大眾百姓口味的小說在明朝廣為流傳。四大名著的《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都出自明朝,另外還有《封神榜》《金瓶梅》等影響深遠的小說。可以說,明朝的小說象徵著大眾文化的高峰。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宋、明是最後兩個漢家王朝,所以常被人們放在一起比較。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兩個相隔百年的朝代應該有著大量的共同點才對,可實際兩者卻有大量的不同點,看上去像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為什麼?筆者今天就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比較兩個朝代的不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政治上:口碑不同,士大夫不再免死

宋代士大夫的免死金牌。宋朝吸取唐朝“藩鎮割據、軍閥驕橫、濫殺文人”的教訓,制定“以文馭武、厚待士大夫”的政策,趙匡胤甚至將“不殺士大夫”刻到太廟的祖訓鐵牌中。因此宋代的文臣士大夫,只要不做謀反(文人也沒法謀反)的事情,無論貪汙多少、犯多大的罪,最多隻是流放。

明朝則不同,誅殺士大夫毫不手軟。朱元璋對貪官極其痛恨,管你什麼士大夫,貪汙60兩銀子就要剝皮實草。單不說牽涉功臣武將的“藍玉案”和“李善長案”,朱元璋在“空印案、郭桓案”中就殺了數萬官員及家屬。朱棣上臺後,創造了古代滅族記錄,誅方孝儒十族。不過兩位強勢皇帝之後,明朝對文臣倒沒有酷烈的殺戮,不過也出現了英宗殺于謙、嘉靖殺夏言的著名冤案。明朝沒有不殺士大夫的說法,貪汙受賄、政治鬥爭都可能被殺,政治生態比宋代惡化不少。

史書握在文人手中,導致兩個朝代的口碑天差地別。宋代厚待文人,史書的評價非常高,給世人的感覺是寬厚、仁慈的印象。明朝對待文人就差遠了,工資待遇低,貪汙動不動就殺頭誅連,給人殘暴的觀感。

筆者認為,朱元璋和朱棣對官員是比較暴虐的,明朝往後的皇帝還算正常,不過仍達不到宋代的寬厚。既使在現代,官員貪汙、橫行不法,都是人們痛心疾首的罪行,就該治罪,憑什麼可以免死?相比明朝,宋朝就太過寬厚,甚至變成一種縱容。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官場上:鬥爭生態不同,太監的角色不同

宋代的官場生態是文官之間的黨爭。從宋仁宗開始,范仲淹、歐陽修為首的革新派就與保守黨開始了漫長的政治鬥爭。等到了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引起的新舊黨爭,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抓到機會就往死裡整對方,元祐黨籍案便是教訓。文官黨爭是北宋滅亡前五六十年的政治主線,變法最終淪為政治家攫取權力的工具,百姓生活則在新法和舊法的折騰中痛苦不堪。

明朝則是太監和文臣鬥爭的舞臺。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沒給宦官干政的機會,直到大太監王振的閃亮登場,不但葬送20萬精銳大軍、附送一個皇帝,還改變了明朝的政治生態。從此文官和太監的鬥爭成為明朝政治的主旋律,汪直、劉瑾、馮保、魏忠賢等大太監一個個閃亮登場,展開與文官的精彩爭鬥。等到明末“閹黨與東林黨”登上歷史舞臺,黨爭迎來高潮。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同樣是黨爭,為什麼觀感差別巨大?首先,歷史掌握在文人手中,太監天生少了零件,生然形象差勁,文人與太監的黨爭立馬顯得掉了檔次。其次,明朝特有的東廠、錦衣衛制度,太監對付文臣,不但有筆,還有刀,加上TVB和香港電影的渲染,文臣往往被塑造成“受迫害者”形象。最後,宋代文臣的黨爭還有“惺惺相惜”的觀感,例如王安石與司馬光,兩個政治死對頭對付彼此毫不手軟,可都佩服對方的品德。

筆者認為,無論文官之間的黨爭,還是文官與太監的黨爭,都是國家內政的損耗,不存在哪個更高尚的問題,五十步笑百步罷了。宋代文人爭權奪利,同樣講究斬草除根,只是趙匡胤規定了不殺士大夫的下限,而明代太監手中握有東廠、錦衣衛兩把凶刀,下限更低一些。因此,任何朝代的黨爭最終都會變成爭權奪力,把為國為民的本心拋諸腦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經濟上:明朝出現倒退,商品經濟退回小農經濟

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從唐朝後期開始發展,宋朝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甚至出現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蒙元滅宋後,商品經濟受到權貴的打壓,商業變成色目人榨取百姓財富的工具。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恢復了漢家衣冠,卻沒有恢復宋代的經濟制度,重新走回漢唐小農經濟的老路。朱元璋也是怪人,一方面制定極低的商稅,另一方面極力打壓商人的地位,不準商人穿絲綢、參加科舉等。商品經濟在明朝中後期才重新恢復發展,特別是隆慶開海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東南沿海的手工業快速發展,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迎來了第二次“資本主義萌芽”的機遇。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商品經濟發展需要三大前提:1)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城市勞動力、小商販和手工業者,農業與手工業發生分離;2)城市勞動者生產出紙張、鐵器、衣服、酒水、瓷器等小商品,創造商品供給;3)失去土地的農民,變成軍人、小商販、勞動力等無產者,生活在城市,催生出商品需求。城市和農村不斷髮生小商品與農產品的交換,發生大量交易,從而誕生商品經濟。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北宋的優勢,可以分成三點:1)宋代不打壓土地兼併,因此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城市勞動力;2)宋朝實行募兵制,在饑荒時期招募流民成為廂兵,因此城市裡存在大量的脫產士兵,高峰時期的軍隊數量超過120萬;3)宋代厚待士大夫,官員數量龐大,宋徽宗時期達到4.8萬。因此,宋朝既有無產階級城市勞動力,又有皇室貴族、大地主、軍人和官僚的龐大消費群體,自然滋生商品經濟繁榮的土壤。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相比宋朝,明朝存在兩大不足。其一,明朝前150年的軍制是衛所制,士兵在平時在衛所種田,自給自足,而宋代士兵都是脫產者,形成龐大的城市購買力。需求減弱,手工業、小商品自然受到抑制。其二,明朝實行佔田制,打壓土地兼併,百姓很長時間能夠自給自足,不會跑到城市裡討生活,商品經濟的勞動力供給不足。因此明朝前期商品經濟發展不足,主要是制度的原因。隨著人口增長、土地兼併加劇、商人限制減弱,到了明朝後期,商品經濟才重新發展起來。

小結:相對宋朝,明朝前期的經濟體制是退步的,士、農、工、商重新被限制在特定的圈子裡,城市發展受到阻礙。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稅收上:宋朝大搞專賣,明朝低稅養民

宋朝大搞商品專賣。可以說是古往今來,搞專賣最多的朝代,鹽、鐵、茶、酒、香等重要商品統統專賣,專賣和商稅收入佔到財政總收入的2/3。宋代每年要養至少80萬的軍隊,單靠田賦必定滿足不了軍費開支,因此宋朝的撈錢手段在歷代王朝中,無出其右。

明朝則相反,實行休養生息、低稅養民的政策。主要原因是明朝是衛所制,沒有龐大的軍費壓力,便廢除了酒水、茶葉和香料的專稅,稅率只有3.33%,基本只保留食鹽專賣。例如洪武28年,朱元璋廢除鐵的專賣:“詔罷各處鐵冶,令民得自採煉,而歲輸課程,每三十分取其二。”

筆者在文章《深度剖析,為什麼宋代專賣和商稅遠大於明朝?》深入分析了宋、明兩個朝代的商稅及專賣差異:1)宋代專賣收入遠高於明朝,主要原因是物價高、稅率高,單位稅負重。特別是酒與茶的專賣,明朝放任民間經營,只收商稅,而宋代卻是重要的稅源。2)明朝免稅多,稅基小、商稅少。宋代的商稅遠高於明朝,因為宋代課稅對象無所不包,糧食、布帛、食鹽、茶葉等大宗商品對商稅的貢獻比例很高,34%至68%之間;而明朝大量交易是免稅的,只有商人長途轉運的交易要交關稅。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小結:明朝廢除宋朝眾多商品的專賣,減輕了百姓負擔,因此鹽、酒、茶、鐵等商品價格遠低於宋朝。另外,專賣收入的高低說明不了什麼問題,不過是經濟和稅收政策的差別,不能作為判斷經濟繁榮的標誌。

軍事上:明軍重現漢唐輝煌

宋代軍事軟弱,自從趙光義在高梁河連送2波,把後周以來積攢的精稅禁軍葬送殆盡後,宋朝就再也沒有跟草原民族剛正面的勇氣。既使是遼國“虛弱不堪、被女真人秋風掃落葉”的時候,幾萬宋軍仍被幾千遼兵殺得大敗。

再看朱元璋,白手起家,南征百戰,建立明朝。當黃金家族還在歐洲、中亞橫行的時候,徐達已經攻破大都。從什麼都沒有,到建國只有5萬匹馬,再到北逐蒙元入朔漠,最後藍玉“捕魚兒海”大捷,一氣呵成,重現漢人輝煌。甚至把唐末獨立、宋朝無法收復的雲南、貴州、寧夏、幽雲等地全部收歸版圖。

不過對吹捧者而言,明朝滅蒙元,就是敵人腐朽墮落;宋朝打不贏周邊國家,就是“缺馬、幽雲、敵太屌、部落封建二元制”的洗地言論,網上反駁的言論太多,不再贅述。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財政上:宋代重商稅和專賣,明朝重農業稅

宋代商稅和專賣收入佔比高。宋朝可以說是搞專賣最多的朝代,鹽、鐵、茶、酒、香等重要商品統統專賣,專賣和商稅收入佔到財政總收入的2/3。熙寧10年(1077年)的財政總收入為6177萬貫,田賦只佔33%,商稅及專賣收入佔比67%。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明朝主要靠農業稅。財政收入分成兩方面:1)貨幣收入,主要是鹽稅、銀課、商稅等,佔比很小;2)農業稅,主要是田賦的實物稅,以大米、小麥等糧食為主。宣德年間的財政收入為1193萬貫,其中農業稅891萬貫、佔比75%;專賣及商稅202萬貫,比佔25%。明朝廢除酒、茶、鐵的專賣,也不放貸款、收利息,自然是農業稅佔大頭。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千萬別被數字迷惑。同樣1文錢在宋朝和明朝的購買力是不一樣的,熙寧10年的糧價是700文/石,合7文/市斤。明朝的1石為150市斤,是宋朝的1.5倍,而明朝的糧價長期在300文/石左右,因此糧價才2文/市斤,可見明朝的物價低廉。實際上,明朝的貨幣購買力更強,1200萬貫的財政收入相當於宋代的4200萬貫。

文化上:從詩詞到小說

很多人說宋朝是文化的巔峰,當然這點存在分歧,唐詩在歷史上的地位是極高的,相較於宋詞的情情愛愛,唐詩更顯磅礴大氣。隨著造紙和印刷術(95%雕版)的普及,大量的宋詞在青樓、市井傳唱。應該說宋詞代表了高雅文化的頂峰,像蘇軾的《水調歌頭》至今仍是中秋詞曲的巔峰之作。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隨著文化的普及,適合大眾百姓口味的小說在明朝廣為流傳。四大名著的《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都出自明朝,另外還有《封神榜》《金瓶梅》等影響深遠的小說。可以說,明朝的小說象徵著大眾文化的高峰。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外交上:宋朝軟弱,明朝強硬

自從趙光義兩次北伐失敗後,宋朝皇帝就沒硬氣過,對北方大國極盡卑躬屈膝。看一下宋高宗趙構給金國的求和信,臣構言:“今來劃疆,以淮水中流為界,西有唐、鄧州割屬上國。…既蒙恩造、許各藩方,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每年皇帝生辰並正旦,遣使稱賀不絕。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兩匹,自壬年為首,每春秋季搬送到泗州交納。…今臣既進誓表,伏望上國,早降誓詔,蔗使敞邑,永為憑焉。”

明朝就不多說了,歷代君王都遵守著“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很多人總拿兩宋300多年的歷史證明宋朝比別的朝代好,單不說北宋150年就滅國了,就是這種苟且的精神,想不多存活幾年都難。如果明朝對待後金(清朝)和蒙古放低點姿態,拿出宋朝那種對西夏也是“打不贏、花錢買和平”的苟且精神,也不可能讓滿清順利壯大,明朝感覺也能多存50年。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宋、明是最後兩個漢家王朝,所以常被人們放在一起比較。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兩個相隔百年的朝代應該有著大量的共同點才對,可實際兩者卻有大量的不同點,看上去像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為什麼?筆者今天就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比較兩個朝代的不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政治上:口碑不同,士大夫不再免死

宋代士大夫的免死金牌。宋朝吸取唐朝“藩鎮割據、軍閥驕橫、濫殺文人”的教訓,制定“以文馭武、厚待士大夫”的政策,趙匡胤甚至將“不殺士大夫”刻到太廟的祖訓鐵牌中。因此宋代的文臣士大夫,只要不做謀反(文人也沒法謀反)的事情,無論貪汙多少、犯多大的罪,最多隻是流放。

明朝則不同,誅殺士大夫毫不手軟。朱元璋對貪官極其痛恨,管你什麼士大夫,貪汙60兩銀子就要剝皮實草。單不說牽涉功臣武將的“藍玉案”和“李善長案”,朱元璋在“空印案、郭桓案”中就殺了數萬官員及家屬。朱棣上臺後,創造了古代滅族記錄,誅方孝儒十族。不過兩位強勢皇帝之後,明朝對文臣倒沒有酷烈的殺戮,不過也出現了英宗殺于謙、嘉靖殺夏言的著名冤案。明朝沒有不殺士大夫的說法,貪汙受賄、政治鬥爭都可能被殺,政治生態比宋代惡化不少。

史書握在文人手中,導致兩個朝代的口碑天差地別。宋代厚待文人,史書的評價非常高,給世人的感覺是寬厚、仁慈的印象。明朝對待文人就差遠了,工資待遇低,貪汙動不動就殺頭誅連,給人殘暴的觀感。

筆者認為,朱元璋和朱棣對官員是比較暴虐的,明朝往後的皇帝還算正常,不過仍達不到宋代的寬厚。既使在現代,官員貪汙、橫行不法,都是人們痛心疾首的罪行,就該治罪,憑什麼可以免死?相比明朝,宋朝就太過寬厚,甚至變成一種縱容。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官場上:鬥爭生態不同,太監的角色不同

宋代的官場生態是文官之間的黨爭。從宋仁宗開始,范仲淹、歐陽修為首的革新派就與保守黨開始了漫長的政治鬥爭。等到了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引起的新舊黨爭,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抓到機會就往死裡整對方,元祐黨籍案便是教訓。文官黨爭是北宋滅亡前五六十年的政治主線,變法最終淪為政治家攫取權力的工具,百姓生活則在新法和舊法的折騰中痛苦不堪。

明朝則是太監和文臣鬥爭的舞臺。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沒給宦官干政的機會,直到大太監王振的閃亮登場,不但葬送20萬精銳大軍、附送一個皇帝,還改變了明朝的政治生態。從此文官和太監的鬥爭成為明朝政治的主旋律,汪直、劉瑾、馮保、魏忠賢等大太監一個個閃亮登場,展開與文官的精彩爭鬥。等到明末“閹黨與東林黨”登上歷史舞臺,黨爭迎來高潮。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同樣是黨爭,為什麼觀感差別巨大?首先,歷史掌握在文人手中,太監天生少了零件,生然形象差勁,文人與太監的黨爭立馬顯得掉了檔次。其次,明朝特有的東廠、錦衣衛制度,太監對付文臣,不但有筆,還有刀,加上TVB和香港電影的渲染,文臣往往被塑造成“受迫害者”形象。最後,宋代文臣的黨爭還有“惺惺相惜”的觀感,例如王安石與司馬光,兩個政治死對頭對付彼此毫不手軟,可都佩服對方的品德。

筆者認為,無論文官之間的黨爭,還是文官與太監的黨爭,都是國家內政的損耗,不存在哪個更高尚的問題,五十步笑百步罷了。宋代文人爭權奪利,同樣講究斬草除根,只是趙匡胤規定了不殺士大夫的下限,而明代太監手中握有東廠、錦衣衛兩把凶刀,下限更低一些。因此,任何朝代的黨爭最終都會變成爭權奪力,把為國為民的本心拋諸腦後。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經濟上:明朝出現倒退,商品經濟退回小農經濟

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從唐朝後期開始發展,宋朝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甚至出現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蒙元滅宋後,商品經濟受到權貴的打壓,商業變成色目人榨取百姓財富的工具。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恢復了漢家衣冠,卻沒有恢復宋代的經濟制度,重新走回漢唐小農經濟的老路。朱元璋也是怪人,一方面制定極低的商稅,另一方面極力打壓商人的地位,不準商人穿絲綢、參加科舉等。商品經濟在明朝中後期才重新恢復發展,特別是隆慶開海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東南沿海的手工業快速發展,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迎來了第二次“資本主義萌芽”的機遇。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商品經濟發展需要三大前提:1)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城市勞動力、小商販和手工業者,農業與手工業發生分離;2)城市勞動者生產出紙張、鐵器、衣服、酒水、瓷器等小商品,創造商品供給;3)失去土地的農民,變成軍人、小商販、勞動力等無產者,生活在城市,催生出商品需求。城市和農村不斷髮生小商品與農產品的交換,發生大量交易,從而誕生商品經濟。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北宋的優勢,可以分成三點:1)宋代不打壓土地兼併,因此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城市勞動力;2)宋朝實行募兵制,在饑荒時期招募流民成為廂兵,因此城市裡存在大量的脫產士兵,高峰時期的軍隊數量超過120萬;3)宋代厚待士大夫,官員數量龐大,宋徽宗時期達到4.8萬。因此,宋朝既有無產階級城市勞動力,又有皇室貴族、大地主、軍人和官僚的龐大消費群體,自然滋生商品經濟繁榮的土壤。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相比宋朝,明朝存在兩大不足。其一,明朝前150年的軍制是衛所制,士兵在平時在衛所種田,自給自足,而宋代士兵都是脫產者,形成龐大的城市購買力。需求減弱,手工業、小商品自然受到抑制。其二,明朝實行佔田制,打壓土地兼併,百姓很長時間能夠自給自足,不會跑到城市裡討生活,商品經濟的勞動力供給不足。因此明朝前期商品經濟發展不足,主要是制度的原因。隨著人口增長、土地兼併加劇、商人限制減弱,到了明朝後期,商品經濟才重新發展起來。

小結:相對宋朝,明朝前期的經濟體制是退步的,士、農、工、商重新被限制在特定的圈子裡,城市發展受到阻礙。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稅收上:宋朝大搞專賣,明朝低稅養民

宋朝大搞商品專賣。可以說是古往今來,搞專賣最多的朝代,鹽、鐵、茶、酒、香等重要商品統統專賣,專賣和商稅收入佔到財政總收入的2/3。宋代每年要養至少80萬的軍隊,單靠田賦必定滿足不了軍費開支,因此宋朝的撈錢手段在歷代王朝中,無出其右。

明朝則相反,實行休養生息、低稅養民的政策。主要原因是明朝是衛所制,沒有龐大的軍費壓力,便廢除了酒水、茶葉和香料的專稅,稅率只有3.33%,基本只保留食鹽專賣。例如洪武28年,朱元璋廢除鐵的專賣:“詔罷各處鐵冶,令民得自採煉,而歲輸課程,每三十分取其二。”

筆者在文章《深度剖析,為什麼宋代專賣和商稅遠大於明朝?》深入分析了宋、明兩個朝代的商稅及專賣差異:1)宋代專賣收入遠高於明朝,主要原因是物價高、稅率高,單位稅負重。特別是酒與茶的專賣,明朝放任民間經營,只收商稅,而宋代卻是重要的稅源。2)明朝免稅多,稅基小、商稅少。宋代的商稅遠高於明朝,因為宋代課稅對象無所不包,糧食、布帛、食鹽、茶葉等大宗商品對商稅的貢獻比例很高,34%至68%之間;而明朝大量交易是免稅的,只有商人長途轉運的交易要交關稅。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小結:明朝廢除宋朝眾多商品的專賣,減輕了百姓負擔,因此鹽、酒、茶、鐵等商品價格遠低於宋朝。另外,專賣收入的高低說明不了什麼問題,不過是經濟和稅收政策的差別,不能作為判斷經濟繁榮的標誌。

軍事上:明軍重現漢唐輝煌

宋代軍事軟弱,自從趙光義在高梁河連送2波,把後周以來積攢的精稅禁軍葬送殆盡後,宋朝就再也沒有跟草原民族剛正面的勇氣。既使是遼國“虛弱不堪、被女真人秋風掃落葉”的時候,幾萬宋軍仍被幾千遼兵殺得大敗。

再看朱元璋,白手起家,南征百戰,建立明朝。當黃金家族還在歐洲、中亞橫行的時候,徐達已經攻破大都。從什麼都沒有,到建國只有5萬匹馬,再到北逐蒙元入朔漠,最後藍玉“捕魚兒海”大捷,一氣呵成,重現漢人輝煌。甚至把唐末獨立、宋朝無法收復的雲南、貴州、寧夏、幽雲等地全部收歸版圖。

不過對吹捧者而言,明朝滅蒙元,就是敵人腐朽墮落;宋朝打不贏周邊國家,就是“缺馬、幽雲、敵太屌、部落封建二元制”的洗地言論,網上反駁的言論太多,不再贅述。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財政上:宋代重商稅和專賣,明朝重農業稅

宋代商稅和專賣收入佔比高。宋朝可以說是搞專賣最多的朝代,鹽、鐵、茶、酒、香等重要商品統統專賣,專賣和商稅收入佔到財政總收入的2/3。熙寧10年(1077年)的財政總收入為6177萬貫,田賦只佔33%,商稅及專賣收入佔比67%。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明朝主要靠農業稅。財政收入分成兩方面:1)貨幣收入,主要是鹽稅、銀課、商稅等,佔比很小;2)農業稅,主要是田賦的實物稅,以大米、小麥等糧食為主。宣德年間的財政收入為1193萬貫,其中農業稅891萬貫、佔比75%;專賣及商稅202萬貫,比佔25%。明朝廢除酒、茶、鐵的專賣,也不放貸款、收利息,自然是農業稅佔大頭。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千萬別被數字迷惑。同樣1文錢在宋朝和明朝的購買力是不一樣的,熙寧10年的糧價是700文/石,合7文/市斤。明朝的1石為150市斤,是宋朝的1.5倍,而明朝的糧價長期在300文/石左右,因此糧價才2文/市斤,可見明朝的物價低廉。實際上,明朝的貨幣購買力更強,1200萬貫的財政收入相當於宋代的4200萬貫。

文化上:從詩詞到小說

很多人說宋朝是文化的巔峰,當然這點存在分歧,唐詩在歷史上的地位是極高的,相較於宋詞的情情愛愛,唐詩更顯磅礴大氣。隨著造紙和印刷術(95%雕版)的普及,大量的宋詞在青樓、市井傳唱。應該說宋詞代表了高雅文化的頂峰,像蘇軾的《水調歌頭》至今仍是中秋詞曲的巔峰之作。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隨著文化的普及,適合大眾百姓口味的小說在明朝廣為流傳。四大名著的《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都出自明朝,另外還有《封神榜》《金瓶梅》等影響深遠的小說。可以說,明朝的小說象徵著大眾文化的高峰。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外交上:宋朝軟弱,明朝強硬

自從趙光義兩次北伐失敗後,宋朝皇帝就沒硬氣過,對北方大國極盡卑躬屈膝。看一下宋高宗趙構給金國的求和信,臣構言:“今來劃疆,以淮水中流為界,西有唐、鄧州割屬上國。…既蒙恩造、許各藩方,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每年皇帝生辰並正旦,遣使稱賀不絕。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兩匹,自壬年為首,每春秋季搬送到泗州交納。…今臣既進誓表,伏望上國,早降誓詔,蔗使敞邑,永為憑焉。”

明朝就不多說了,歷代君王都遵守著“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很多人總拿兩宋300多年的歷史證明宋朝比別的朝代好,單不說北宋150年就滅國了,就是這種苟且的精神,想不多存活幾年都難。如果明朝對待後金(清朝)和蒙古放低點姿態,拿出宋朝那種對西夏也是“打不贏、花錢買和平”的苟且精神,也不可能讓滿清順利壯大,明朝感覺也能多存50年。

宋和明,相隔不到百年,為什麼看上去迥然不同?

總結:宋和明,從內到外都是兩個不同的朝代

宋和明,雖然從文化和制度上有傳承,但從政治、官場、經濟、稅收、財政、軍事、文化和外交等多方面,兩個朝代都存在大量的不同,就跟人一樣,從氣質、容貌、學識、衣著都全然不同。宋朝和明朝,都是漢家王朝,看上去卻迥然不同,或許是中間隔了98年蒙元統治的原因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