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有月:清明時節淚紛紛

清明節 康熙 中國歷史 慈祥 三江原創 2017-04-04

清明時節淚紛紛

千江有月:清明時節淚紛紛

避開清明前夕同來祭祖的家人,我再一次走進那片熟悉的山林。

步入那條崎嶇的山道,往上前行大約半里路程再左轉約兩百米,那座荒草悽悽的墳塋就再一次出現在我面前。坐在墳邊手撫著陽光照射後溫熱的泥土彷彿重新撫摸到了那個高大而溫暖的身體,那一瞬間我突然明白一點:我們所愛的親人其實並沒有死去,雖然無法再次真實地觸摸到他們,但他們以另外一種方式永遠地活在了生者的心中。

坐在墳邊,再也無法抑制住奔湧而出的淚水。

上一次,數年前,跟家裡的兄長前來掃墓,因為數年未見忍不住在墳前嚎啕大哭,幸好家兄也是性情中人,頗能理解我的突然失態,說了一句:你好久沒來見他了!然後跟著在旁邊默默垂淚。

那個他,是我的爺爺,那個在二十七年前因為腦溢血永遠離開我們的老人,那個給了我們無私的愛讓我們沒有機會回報就去世的老人,讓人這麼多年來牽掛懷念一刻也未曾忘記。

千江有月:清明時節淚紛紛

時光流逝,許多人事都在記憶裡消失不見,唯獨爺爺的音容笑貌卻永遠鐫刻在心裡。看過電視劇《康熙王朝》,就會對陳道明飾演的康熙留下深刻的印象,晚年“康熙”就是現實中爺爺形象的翻版:帥氣、睿智而且溫文爾雅。小時候,我不太明白為何一個長期生活在鄉村每一天都在田地裡辛勞的老人身上會有一種學者的儒雅之氣,後來聽父母說起才知道爺爺是村裡為數不多讀過數年書頗能斷文識字而且寫得一手好書法的老人。每年春節,穿著長衫手提毛筆為鄉親們書寫春聯的爺爺不像是一位農民,更像是一位文雅書生,那一點書生氣成了爺爺身上最炫目的氣質。

就像中國千千萬萬鄉村老人一樣,爺爺身上有著許許多多的優異品質:任勞任怨、吃苦耐勞、淳樸善良…。父親兩歲時奶奶因病去世,爺爺終身未娶一個人帶大了六個孩子。無論如何辛苦爺爺在習慣讓他拿主意的家人面前,在等待他公正裁決是非的鄉親面前,在伸手向他要救濟糧食的逃荒人面前永遠是一副溫和慈祥的模樣。這一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家人的心裡也深深地影響了我們,讓正直善良憐貧惜弱成為了家裡代代相傳的家風。每次看見小小的女兒主動給街邊的老年乞丐遞去零食和鈔票,依稀看見了爺爺當年慈愛的笑容。

時光流逝,許多人事都在記憶裡消失不見,唯獨爺爺的音容笑貌卻永遠鐫刻在心裡。看過電視劇《康熙王朝》,就會對陳道明飾演的康熙留下深刻的印象,晚年“康熙”就是現實中爺爺形象的翻版:帥氣、睿智而且溫文爾雅。小時候,我不太明白為何一個長期生活在鄉村每一天都在田地裡辛勞的老人身上會有一種學者的儒雅之氣,後來聽父母說起才知道爺爺是村裡為數不多讀過數年書頗能斷文識字而且寫得一手好書法的老人。每年春節,穿著長衫手提毛筆為鄉親們書寫春聯的爺爺不像是一位農民,更像是一位文雅書生,那一點書生氣成了爺爺身上最炫目的氣質。

就像中國千千萬萬鄉村老人一樣,爺爺身上有著許許多多的優異品質:任勞任怨、吃苦耐勞、淳樸善良…。父親兩歲時奶奶因病去世,爺爺終身未娶一個人帶大了六個孩子。無論如何辛苦爺爺在習慣讓他拿主意的家人面前,在等待他公正裁決是非的鄉親面前,在伸手向他要救濟糧食的逃荒人面前永遠是一副溫和慈祥的模樣。這一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家人的心裡也深深地影響了我們,讓正直善良憐貧惜弱成為了家裡代代相傳的家風。每次看見小小的女兒主動給街邊的老年乞丐遞去零食和鈔票,依稀看見了爺爺當年慈愛的笑容。

千江有月:清明時節淚紛紛

雖然爺爺離開了我二十七年,但每當生活中面臨著巨大的煩惱和困惑,每當生活中面臨著重大的抉擇和決定,依然會習慣性地在心裡向他傾訴和求助。原來死去的人並沒有死去,他以一種精神支柱的方式活在了生者的心裡。

活著的親人之間會有心靈感應。這一點,早在二十年前父親突發急病遠在他鄉的我莫名其妙產生巨大的悲傷時就印證了這一點。而死去的親人與生者之間呢?人一旦去世,靈魂也就消失了,一貫乃唯物主義者的我總是這樣認為。但是是否還有託夢一說呢?二十七年來,雖然時時懷念,爺爺的身影卻極少出現在我的夢裡。數十年之後見到他,卻給了我一個宛如先知先覺般的提示:他才是你三生石上等待的人!因為如此地重視他,也許是迷信吧,迷信到連他託付給我的夢境和人都一併地重視。坐在墳邊還想向他要一個答案,把這個人帶到我生命裡究竟有何意義?是為了把那種愛延續傳遞下去嗎?而山林寂靜、墳塋無聲,這一切的答案也許都埋藏在未來的歲月裡。

離開的時候,淚水已乾。一步步走下山去,清明節前的陽光正溫暖燦爛地灑落在前行的道路上。

因為有了愛,我們的人生才有了前行的支撐和動力。

千江有月:清明時節淚紛紛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發佈權歸《三江原創》平臺所有,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簡介】千江有月,本名鄧櫻。綿陽市作家協會會員,業餘時間愛好寫作詩歌、散文,作品散見於《劍南文學》《綿陽日報》《綿陽晚報》等刊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