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文化,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清明艾餃悼亡魂'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描寫清明節的著名詩篇,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牧之手,至今幾乎無人不曉。清明節至少在唐朝時已成為平民百姓上墳祭祀先祖、追悼亡靈的特殊日子。這一習俗經幹餘年的演變發展,至今在我國各地傳承沿用,並且已由最初“清明墓祭”的習俗,又增加了迎春、踏青等內容,成為活動內容更加豐富的民俗節日。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描寫清明節的著名詩篇,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牧之手,至今幾乎無人不曉。清明節至少在唐朝時已成為平民百姓上墳祭祀先祖、追悼亡靈的特殊日子。這一習俗經幹餘年的演變發展,至今在我國各地傳承沿用,並且已由最初“清明墓祭”的習俗,又增加了迎春、踏青等內容,成為活動內容更加豐富的民俗節日。

中國民俗文化,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清明艾餃悼亡魂

艾餃

舉凡節日,就離不開美食,說到美食就自然少不了餃子。不過,餃子在清明節除了用於悼念亡魂之外,還有其特殊的意義。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民間均有於清明節吃“艾餃子”的飲食習俗。這種艾餃子,是人們在清明節前從山裡採挖的艾草及其它青綠的野菜,經過熔水等工藝處理後,調製成餃子餡,或將艾草搗碎調和在麵糰中,包成餃子,於清明日食用。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描寫清明節的著名詩篇,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牧之手,至今幾乎無人不曉。清明節至少在唐朝時已成為平民百姓上墳祭祀先祖、追悼亡靈的特殊日子。這一習俗經幹餘年的演變發展,至今在我國各地傳承沿用,並且已由最初“清明墓祭”的習俗,又增加了迎春、踏青等內容,成為活動內容更加豐富的民俗節日。

中國民俗文化,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清明艾餃悼亡魂

艾餃

舉凡節日,就離不開美食,說到美食就自然少不了餃子。不過,餃子在清明節除了用於悼念亡魂之外,還有其特殊的意義。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民間均有於清明節吃“艾餃子”的飲食習俗。這種艾餃子,是人們在清明節前從山裡採挖的艾草及其它青綠的野菜,經過熔水等工藝處理後,調製成餃子餡,或將艾草搗碎調和在麵糰中,包成餃子,於清明日食用。

中國民俗文化,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清明艾餃悼亡魂

青草糰子

在浙江和江蘇的一些地方,因為麵粉很少,所以,也有吃“青草糰子”的習俗,但有條件的地方,還是習慣包艾餃子吃。據說,清明節吃艾餃子或青糰子的習俗,是源於清朝年間民眾保護太平軍的故事。相傳有一年的清明節,浙江海鹽的農民正在田中忙著翻耕土地,插秧種田。這時,一個太平軍將領在清兵的追趕下,逃到這裡。就在這位將領非常危險的境況中,人們幫他換下太平軍的服裝,穿上老百姓的衣裳,假裝成農民在田裡幹活。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描寫清明節的著名詩篇,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牧之手,至今幾乎無人不曉。清明節至少在唐朝時已成為平民百姓上墳祭祀先祖、追悼亡靈的特殊日子。這一習俗經幹餘年的演變發展,至今在我國各地傳承沿用,並且已由最初“清明墓祭”的習俗,又增加了迎春、踏青等內容,成為活動內容更加豐富的民俗節日。

中國民俗文化,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清明艾餃悼亡魂

艾餃

舉凡節日,就離不開美食,說到美食就自然少不了餃子。不過,餃子在清明節除了用於悼念亡魂之外,還有其特殊的意義。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民間均有於清明節吃“艾餃子”的飲食習俗。這種艾餃子,是人們在清明節前從山裡採挖的艾草及其它青綠的野菜,經過熔水等工藝處理後,調製成餃子餡,或將艾草搗碎調和在麵糰中,包成餃子,於清明日食用。

中國民俗文化,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清明艾餃悼亡魂

青草糰子

在浙江和江蘇的一些地方,因為麵粉很少,所以,也有吃“青草糰子”的習俗,但有條件的地方,還是習慣包艾餃子吃。據說,清明節吃艾餃子或青糰子的習俗,是源於清朝年間民眾保護太平軍的故事。相傳有一年的清明節,浙江海鹽的農民正在田中忙著翻耕土地,插秧種田。這時,一個太平軍將領在清兵的追趕下,逃到這裡。就在這位將領非常危險的境況中,人們幫他換下太平軍的服裝,穿上老百姓的衣裳,假裝成農民在田裡幹活。

中國民俗文化,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清明艾餃悼亡魂

艾餃

清兵抓不到太平軍將領,就在周圍搜捕。那位太平軍的將領由於幾天幾夜沒有吃到東西了,此時已是肚飢力乏,眼看就支撐不下去了,但其他農民又不敢在清兵的眼皮底下給他飯吃。其中,有一個農民急中生智,回家用煮熟的艾草,拌上糯米粉,做成青艾糰子,包在水草中,挑到田頭,一把把地丟進水田。清兵以為是農民在給秧苗施肥料,也就沒有在意。那位將領卻一邊幹活一邊吃這青艾糰子。肚裡有了飯食,精神、體力得到了恢復。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描寫清明節的著名詩篇,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牧之手,至今幾乎無人不曉。清明節至少在唐朝時已成為平民百姓上墳祭祀先祖、追悼亡靈的特殊日子。這一習俗經幹餘年的演變發展,至今在我國各地傳承沿用,並且已由最初“清明墓祭”的習俗,又增加了迎春、踏青等內容,成為活動內容更加豐富的民俗節日。

中國民俗文化,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清明艾餃悼亡魂

艾餃

舉凡節日,就離不開美食,說到美食就自然少不了餃子。不過,餃子在清明節除了用於悼念亡魂之外,還有其特殊的意義。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民間均有於清明節吃“艾餃子”的飲食習俗。這種艾餃子,是人們在清明節前從山裡採挖的艾草及其它青綠的野菜,經過熔水等工藝處理後,調製成餃子餡,或將艾草搗碎調和在麵糰中,包成餃子,於清明日食用。

中國民俗文化,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清明艾餃悼亡魂

青草糰子

在浙江和江蘇的一些地方,因為麵粉很少,所以,也有吃“青草糰子”的習俗,但有條件的地方,還是習慣包艾餃子吃。據說,清明節吃艾餃子或青糰子的習俗,是源於清朝年間民眾保護太平軍的故事。相傳有一年的清明節,浙江海鹽的農民正在田中忙著翻耕土地,插秧種田。這時,一個太平軍將領在清兵的追趕下,逃到這裡。就在這位將領非常危險的境況中,人們幫他換下太平軍的服裝,穿上老百姓的衣裳,假裝成農民在田裡幹活。

中國民俗文化,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清明艾餃悼亡魂

艾餃

清兵抓不到太平軍將領,就在周圍搜捕。那位太平軍的將領由於幾天幾夜沒有吃到東西了,此時已是肚飢力乏,眼看就支撐不下去了,但其他農民又不敢在清兵的眼皮底下給他飯吃。其中,有一個農民急中生智,回家用煮熟的艾草,拌上糯米粉,做成青艾糰子,包在水草中,挑到田頭,一把把地丟進水田。清兵以為是農民在給秧苗施肥料,也就沒有在意。那位將領卻一邊幹活一邊吃這青艾糰子。肚裡有了飯食,精神、體力得到了恢復。

中國民俗文化,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清明艾餃悼亡魂

艾餃

不久,他就返回了太平軍大本營。從此以後,每到清明這天,人們總要做些青艾糰子吃,以表示紀念。有面粉的地方則用艾草和麵,製成麵皮包成餃子吃。因為,是青艾糰子騙過了清兵,當地人們認為艾草有驅邪鑲毒的威力。所以,後來清明節吃艾餃子或青艾糰子,就有了為百姓驅除邪毒,保護一家老少平安的寓意。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描寫清明節的著名詩篇,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牧之手,至今幾乎無人不曉。清明節至少在唐朝時已成為平民百姓上墳祭祀先祖、追悼亡靈的特殊日子。這一習俗經幹餘年的演變發展,至今在我國各地傳承沿用,並且已由最初“清明墓祭”的習俗,又增加了迎春、踏青等內容,成為活動內容更加豐富的民俗節日。

中國民俗文化,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清明艾餃悼亡魂

艾餃

舉凡節日,就離不開美食,說到美食就自然少不了餃子。不過,餃子在清明節除了用於悼念亡魂之外,還有其特殊的意義。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民間均有於清明節吃“艾餃子”的飲食習俗。這種艾餃子,是人們在清明節前從山裡採挖的艾草及其它青綠的野菜,經過熔水等工藝處理後,調製成餃子餡,或將艾草搗碎調和在麵糰中,包成餃子,於清明日食用。

中國民俗文化,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清明艾餃悼亡魂

青草糰子

在浙江和江蘇的一些地方,因為麵粉很少,所以,也有吃“青草糰子”的習俗,但有條件的地方,還是習慣包艾餃子吃。據說,清明節吃艾餃子或青糰子的習俗,是源於清朝年間民眾保護太平軍的故事。相傳有一年的清明節,浙江海鹽的農民正在田中忙著翻耕土地,插秧種田。這時,一個太平軍將領在清兵的追趕下,逃到這裡。就在這位將領非常危險的境況中,人們幫他換下太平軍的服裝,穿上老百姓的衣裳,假裝成農民在田裡幹活。

中國民俗文化,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清明艾餃悼亡魂

艾餃

清兵抓不到太平軍將領,就在周圍搜捕。那位太平軍的將領由於幾天幾夜沒有吃到東西了,此時已是肚飢力乏,眼看就支撐不下去了,但其他農民又不敢在清兵的眼皮底下給他飯吃。其中,有一個農民急中生智,回家用煮熟的艾草,拌上糯米粉,做成青艾糰子,包在水草中,挑到田頭,一把把地丟進水田。清兵以為是農民在給秧苗施肥料,也就沒有在意。那位將領卻一邊幹活一邊吃這青艾糰子。肚裡有了飯食,精神、體力得到了恢復。

中國民俗文化,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清明艾餃悼亡魂

艾餃

不久,他就返回了太平軍大本營。從此以後,每到清明這天,人們總要做些青艾糰子吃,以表示紀念。有面粉的地方則用艾草和麵,製成麵皮包成餃子吃。因為,是青艾糰子騙過了清兵,當地人們認為艾草有驅邪鑲毒的威力。所以,後來清明節吃艾餃子或青艾糰子,就有了為百姓驅除邪毒,保護一家老少平安的寓意。

中國民俗文化,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清明艾餃悼亡魂

艾草

由於艾草有苦澀味,所以,人們就在餃子內包入用白糖芝麻調成的餃子餡,捏成海燕狀,成品色澤翠綠、味道清香,食之別有風味。如今,在山東的濟寧、臨沂民間,清明仍然吃餃子,但艾餃子換成了美味的白麵餃子,並且煮上雞蛋,用麵糰蒸製成燕子形的禮饃,於清明節,祭過祖墓後食之。據說,清明節食雞蛋有明目清心之意,而吃燕子禮饃則有接春、歡迎春燕北歸之意。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描寫清明節的著名詩篇,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牧之手,至今幾乎無人不曉。清明節至少在唐朝時已成為平民百姓上墳祭祀先祖、追悼亡靈的特殊日子。這一習俗經幹餘年的演變發展,至今在我國各地傳承沿用,並且已由最初“清明墓祭”的習俗,又增加了迎春、踏青等內容,成為活動內容更加豐富的民俗節日。

中國民俗文化,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清明艾餃悼亡魂

艾餃

舉凡節日,就離不開美食,說到美食就自然少不了餃子。不過,餃子在清明節除了用於悼念亡魂之外,還有其特殊的意義。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民間均有於清明節吃“艾餃子”的飲食習俗。這種艾餃子,是人們在清明節前從山裡採挖的艾草及其它青綠的野菜,經過熔水等工藝處理後,調製成餃子餡,或將艾草搗碎調和在麵糰中,包成餃子,於清明日食用。

中國民俗文化,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清明艾餃悼亡魂

青草糰子

在浙江和江蘇的一些地方,因為麵粉很少,所以,也有吃“青草糰子”的習俗,但有條件的地方,還是習慣包艾餃子吃。據說,清明節吃艾餃子或青糰子的習俗,是源於清朝年間民眾保護太平軍的故事。相傳有一年的清明節,浙江海鹽的農民正在田中忙著翻耕土地,插秧種田。這時,一個太平軍將領在清兵的追趕下,逃到這裡。就在這位將領非常危險的境況中,人們幫他換下太平軍的服裝,穿上老百姓的衣裳,假裝成農民在田裡幹活。

中國民俗文化,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清明艾餃悼亡魂

艾餃

清兵抓不到太平軍將領,就在周圍搜捕。那位太平軍的將領由於幾天幾夜沒有吃到東西了,此時已是肚飢力乏,眼看就支撐不下去了,但其他農民又不敢在清兵的眼皮底下給他飯吃。其中,有一個農民急中生智,回家用煮熟的艾草,拌上糯米粉,做成青艾糰子,包在水草中,挑到田頭,一把把地丟進水田。清兵以為是農民在給秧苗施肥料,也就沒有在意。那位將領卻一邊幹活一邊吃這青艾糰子。肚裡有了飯食,精神、體力得到了恢復。

中國民俗文化,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清明艾餃悼亡魂

艾餃

不久,他就返回了太平軍大本營。從此以後,每到清明這天,人們總要做些青艾糰子吃,以表示紀念。有面粉的地方則用艾草和麵,製成麵皮包成餃子吃。因為,是青艾糰子騙過了清兵,當地人們認為艾草有驅邪鑲毒的威力。所以,後來清明節吃艾餃子或青艾糰子,就有了為百姓驅除邪毒,保護一家老少平安的寓意。

中國民俗文化,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清明艾餃悼亡魂

艾草

由於艾草有苦澀味,所以,人們就在餃子內包入用白糖芝麻調成的餃子餡,捏成海燕狀,成品色澤翠綠、味道清香,食之別有風味。如今,在山東的濟寧、臨沂民間,清明仍然吃餃子,但艾餃子換成了美味的白麵餃子,並且煮上雞蛋,用麵糰蒸製成燕子形的禮饃,於清明節,祭過祖墓後食之。據說,清明節食雞蛋有明目清心之意,而吃燕子禮饃則有接春、歡迎春燕北歸之意。

中國民俗文化,在浙江江蘇山東的南部地區,清明艾餃悼亡魂

薺菜餃子

在我國的北方,如山西晉東南地區,也有吃青菜餃子鑲毒的習俗,但不是在清明,卻是在二月二日。農曆的二月二日,是民間傳統的“龍抬頭日”。這一天,晉東南地區的民間,要用從田野裡採挖來的薺菜等野菜製成餡子。野菜一般為五種,象徵五毒,然後包進餃子,煮而食之。據說是把五毒包進餃子中吃掉,以使一年內全家人不受毒害,保佑人身平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