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層,看清華學子金堂鄉村調研之行

引言

“行勝於言”是清華大學的優良校風,清華大學也一直鼓勵學生走出校園,深入基層,深入各行各業,在社會實踐中增長才幹。成都市金堂縣作為清華大學的實踐基地,每年寒暑假都會有一批批清華學子來到金堂,深入基層調研,在這個盛夏裡他們又如約而至。

走基層,看清華學子金堂鄉村調研之行

圖為實踐支隊成員所拍攝美麗金堂縣城

2019年7月1日,清華大學一行6名碩士研究生抵達金堂,基於金堂縣的鄉村振興建設展開了為期一週的實踐調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在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本次實踐立足金堂縣建設東部鄉村振興示範區的目標定位,深度調研金堂縣鄉村振興及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互促共融,實踐支隊以走訪的形式對金堂的四個特色鄉鎮進行了調研。

走基層,看清華學子金堂鄉村調研之行

圖為實踐支隊與三星鎮基層工作者合影

三星行

——建大學城改變鄉村生活

三星鎮隸屬金堂縣,位於金堂縣城區東部,緊鄰全縣經濟中心,也是唐巴公路線上重要的交通要衝。三星鎮立足自身優勢,從規劃編制入手主動對接縣城規劃體系,制定了三星鎮大學城詳細建設規劃。通過引進四所大學,拉動了本地經濟的發展,為周邊居民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幸福感顯著提升。

在三星鎮,實踐支隊通過走訪基層工作人員和搬遷前後的居民發現,大學城的建成讓原來的村民轉變為市民,交通條件和生活水平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三星鎮居民真正享受到了鄉村振興的福利。

同時,實踐支隊認識到鄉村振興不僅僅是讓村民搬進新房子,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跟上時代的腳步,適應新的進步環保的生活方式。大學城建設前期居民表現出的不配合也是因為居民的鄉土情結引發的居民不願搬遷、生活方式轉變帶來的不敢搬遷和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抗拒搬遷而產生。基於基層工作更順利,居民更容易接受政策的考量,實踐支隊提出了“體驗式搬遷”的工作方式,通過讓居民親身切實的體驗到新生活的便利,從而更加配合支持搬遷工作。

走基層,看清華學子金堂鄉村調研之行

圖為實踐支隊與平橋鄉領導合影

平橋行

——現代農業帶動鄉村建設

平橋鄉是勞務人口輸出大鄉,以農業為主,工業較少,鄉里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年輕的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在這樣的鄉情下,平橋鄉走出了不同於三星鎮的另外一條鄉村振興之路,發展現代農業讓鄉里的中老年村民憑藉著自己的能力也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

在平橋鄉,實踐支隊走訪調研了小米塘村集中居住區、平橋鄉草莓基地和優質桃種植基地,並與草莓種植帶頭人、回鄉創業成功人士劉守平先生進行了深入交流。在平橋鄉黨委政府的引領下,通過引進重點企業的示範作用,平橋鄉村民改種糧食作物為經濟作物,發展水果“採摘”模式,走出了自己的脫貧致富道路。

實踐支隊瞭解到在平橋鄉的農業轉型過程中,鄉村兩級從人民群眾的利益角度出發,主導產業佈局,引進重點企業示範帶頭髮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基於平橋鄉的水果“採摘”模式,實踐支隊也建議平橋鄉加快各季節水果引進,輔以其他產業,打造一年四季都“有得玩,可以玩”的產業佈局,更進一步的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走基層,看清華學子金堂鄉村調研之行

圖為實踐支隊與賀氏後人賀傑先生合影

五鳳行

——文化旅遊促進鄉村振興

五鳳鎮,位於龍泉山脈中段的沱江之畔,因境內山極屈曲,自北而南而東,一路尖峰拔列,遙望之若沖霄之鳳,其峰之尖且高者有五而得名。五鳳鎮是金堂縣中一個具有特色的、以旅遊業作為主要發展方向的鄉鎮,形成了以五鳳溪古鎮和賀麟故居為代表的文化旅遊產業,並且已經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果。

在五鳳鎮,實踐支隊走訪了五鳳溪古鎮、賀麟故居和五鳳鎮鄰聚中心,通過古鎮和鄰聚中心的走訪,實踐支隊深刻體會到五鳳鎮旅遊發展策略的正確性,通過旅遊業的發展,五鳳鎮的經濟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許多年輕人都回鄉工作,留守兒童大幅下降,鄉里老人和兒童都在鄰聚中心得到了很好照料。拜訪賀麟故居巧遇賀氏後人賀傑先生,賀傑先生還為清華學子們講述的賀氏與清華的淵源以及賀氏的家學,隊員們都收穫滿滿。

在走訪鄰聚中心的同時,實踐支隊瞭解到鄰聚中心是由社會組織進行管理的,他們建議社會組織將鄰聚中心生產的手工藝品進行義賣和組織中心的樂團進行公演,更加豐富生活的同時能夠讓居民提高收入,也為社會組織緩解經濟壓力。

走基層,看清華學子金堂鄉村調研之行

圖為實踐支隊與又新鎮領導合影

又新行

——科技農業推動鄉村經濟

又新鎮位於金堂縣城東南部,距縣城58公里,水資源充足,畜禽品種資源豐富。因此鄉鎮領導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養殖業,引進科技農業公司,在又新鎮建立了多個自動化養雞場,同時大力發展黑山羊養殖和有機肥生產。

其中對於黑山羊養殖業,鄉鎮領導與企業探索出“借羊還羊”的模式,充分調動了當地居民的積極性,帶動周邊居民通過養殖業致富。此外養雞場生產的有機肥直接銷售到當地的優質桃種植企業,形成了有機循環的綠色生態模式,同時還提高了優質桃的品質,被實踐支隊稱為綠色發展的典範。

針對又新養殖業的發展,實踐支隊特別關注了又新鎮環境問題,針對又新的水質狀況和空氣質量做了針對性的瞭解,值得肯定的是又新全自動化的養雞場和黑山羊的養殖模式已經考慮到對環境的影響,實踐支隊也建議要優質的發展一定不能忽視環境的保護,可以加大有機肥的推廣,希望又新鎮成為一個綠色的養殖大鎮。

走基層,看清華學子金堂鄉村調研之行

通過為期一週的調研,實踐支隊走訪了4個不同的鄉鎮,採訪了8位基層工作者、3名鄉鎮企業人員和10多位鄉村居民,深入瞭解了金堂縣四種不同的鄉村振興模式。

不同的鄉鎮有不同的發展模式,但發展理念卻是相同的,即因地制宜,發展最適合自己鄉鎮的產業。

在本次的實踐調研中,清華學子深入瞭解了鄉村振興的實際工作模式,也為金堂縣的發展貢獻了許多清華智慧,期待他們深入挖掘調研成果,將金堂的經驗推廣,為全國的鄉村振興助力,也期待他們能為金堂的發展繼續提供建設性意見,我們相約明年再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