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線看湖州:高質量發展之路“走法”別具一格'

"

到湖州採訪,繞不開“綠色”這個話題。綠色,毫無疑問早已成為這座城市的“底色”。

湖州在浙江,經濟總量並不算大,但近年來對外貿易分量不輕。受國際貿易不景氣影響,湖州累計出口額一度出現負增長,成為浙江省受影響比較嚴重的地市之一。

儘管如此,今年7月份,湖州對外出口又實現了增長,同比增長8.7%,外貿形勢企穩向好。上半年,湖州地區生產總值保持了8.1%的增長,工業投資同比增長了54.7%,再次創下歷史新高。

湖州的發展,成因何在?湖州市委書記馬曉暉的回答言簡意賅:以“兩山”理念為指引,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高質量發展之路怎麼走?湖州的“走法”別具一格,發揮獨特的“底色”優勢,轉型發展“綠色”為先,始終堅持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

馬曉暉向記者坦言,對湖州來說,綠色是優勢,高質量是目標,關鍵是看兩者怎麼結合。

據記者觀察,在這方面,湖州這幾年可以說下足了功夫。

始終貫穿的主線是推進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既護美綠水青山,又做大金山銀山。從各個區縣看,重點把湖州南太湖新區打造成全國踐行“兩山”理念示範區,加快建設浙江(安吉)縣域踐行“兩山”理念綜合改革創新試驗區。

在此基礎上,統籌各區縣綠色發展。其中,“四個堅持”的工作特色尤為矚目。一是堅持把“綠色”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當項目與環境發生矛盾時,首先服從於環境;當開發與保護髮生矛盾時,首先服從於保護。二是堅持把開放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牽引,緊緊抓住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歷史機遇,持續深化對外開放,湖州全域被納入上海“1+10”同城化都市圈、“1+8”大都市圈和G60科創走廊。三是堅持把項目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先後引進了總投資326億元的吉利汽車、總投資251億元的“龍之夢”等一大批“大好高”項目,規模以上工業畝均稅收年均提高15%以上。去年,湖州成功承辦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德清地理信息小鎮年稅收連續5年實現翻番。四是堅持把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先後出臺了5部生態保護地方性法規,創新推行了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盡、盡而未投、投而未達的“五未”土地處置、“標準地”等改革,紮實推進了“綠貸通”“續貸通”等綠色金融改革,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目前,湖州對外出口綠色家居、生物醫藥、工程機械等主要產品,都已經形成了完備的產業鏈,並構建了7個國家級轉型升級基地,抗風險能力明顯提升。同時,得益於多元化的市場開拓,近3年來湖州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新興市場的出口,年均增長都在10%以上。

“底色”之上,“綠色”先行,湖州轉型發展表現出了足夠的韌性、巨大的潛力和蓬勃的活力。

今年以來,湖州按照黨中央的要求,精準施策、精準幫扶,有效防範化解風險,實現了經濟運行平穩有序、外商投資逆市上揚、工業投資領跑全省。

實踐證明,湖州的綠色發展之路,正是“兩山”理念成功指導實踐的現實範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湖州與國內多數城市相仿,拼資源、拼環境、拼能耗,換來的是低質量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湖州很快找到了破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難題的科學方法,形成了以“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培育生態文化、構建制度體系”為主要內容和標誌的“兩山”理念實踐模式,走出了一條經濟和生態互融共生、互促共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子。

湖州上下形成發展共識:唯有堅定不移“立”,舉生態旗、打生態牌、走生態路,才能贏得競爭優勢;唯有鍥而不捨“轉”,做深做實“兩山”轉化文章,才能開闢康莊大道;唯有與時俱進“試”,不懈探索、改革創新,才能實現領先領跑;唯有上下同欲“幹”,一任接著一任,一以貫之抓推進、抓落實,才能繪就美好藍圖。

湖州的實踐告訴我們,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整體推進。對於一個地區而言,資源有限,需要因地制宜、精準發力、重點突破。湖州堅持“小步快走”,聚焦重點區域、領域,集中精力攻堅克難。比如,安吉縣深耕“椅、竹、茶”三大產業,其中椅業佔國內三分市場;長興縣從傳統蓄電池產業起步,形成了涵蓋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新能源裝備、新型能源材料、能源互聯網等較為完整的新能源全產業鏈;德清縣在昔日廢棄礦山上,建起了全國地理信息產業集聚區;南潯區的智能電梯產業列入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電梯年產量佔全國的20%。

湖州的實踐啟示我們,高質量發展是一場久久為功的“接力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高質量、可持續、創新性,核心要義缺一不可;均衡性、協調性、普惠性,共享理念深入人心;系統性、針對性、精準性,發展路徑別無選擇。實現這一切,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

"

到湖州採訪,繞不開“綠色”這個話題。綠色,毫無疑問早已成為這座城市的“底色”。

湖州在浙江,經濟總量並不算大,但近年來對外貿易分量不輕。受國際貿易不景氣影響,湖州累計出口額一度出現負增長,成為浙江省受影響比較嚴重的地市之一。

儘管如此,今年7月份,湖州對外出口又實現了增長,同比增長8.7%,外貿形勢企穩向好。上半年,湖州地區生產總值保持了8.1%的增長,工業投資同比增長了54.7%,再次創下歷史新高。

湖州的發展,成因何在?湖州市委書記馬曉暉的回答言簡意賅:以“兩山”理念為指引,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高質量發展之路怎麼走?湖州的“走法”別具一格,發揮獨特的“底色”優勢,轉型發展“綠色”為先,始終堅持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

馬曉暉向記者坦言,對湖州來說,綠色是優勢,高質量是目標,關鍵是看兩者怎麼結合。

據記者觀察,在這方面,湖州這幾年可以說下足了功夫。

始終貫穿的主線是推進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既護美綠水青山,又做大金山銀山。從各個區縣看,重點把湖州南太湖新區打造成全國踐行“兩山”理念示範區,加快建設浙江(安吉)縣域踐行“兩山”理念綜合改革創新試驗區。

在此基礎上,統籌各區縣綠色發展。其中,“四個堅持”的工作特色尤為矚目。一是堅持把“綠色”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當項目與環境發生矛盾時,首先服從於環境;當開發與保護髮生矛盾時,首先服從於保護。二是堅持把開放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牽引,緊緊抓住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歷史機遇,持續深化對外開放,湖州全域被納入上海“1+10”同城化都市圈、“1+8”大都市圈和G60科創走廊。三是堅持把項目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先後引進了總投資326億元的吉利汽車、總投資251億元的“龍之夢”等一大批“大好高”項目,規模以上工業畝均稅收年均提高15%以上。去年,湖州成功承辦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德清地理信息小鎮年稅收連續5年實現翻番。四是堅持把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先後出臺了5部生態保護地方性法規,創新推行了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盡、盡而未投、投而未達的“五未”土地處置、“標準地”等改革,紮實推進了“綠貸通”“續貸通”等綠色金融改革,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目前,湖州對外出口綠色家居、生物醫藥、工程機械等主要產品,都已經形成了完備的產業鏈,並構建了7個國家級轉型升級基地,抗風險能力明顯提升。同時,得益於多元化的市場開拓,近3年來湖州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新興市場的出口,年均增長都在10%以上。

“底色”之上,“綠色”先行,湖州轉型發展表現出了足夠的韌性、巨大的潛力和蓬勃的活力。

今年以來,湖州按照黨中央的要求,精準施策、精準幫扶,有效防範化解風險,實現了經濟運行平穩有序、外商投資逆市上揚、工業投資領跑全省。

實踐證明,湖州的綠色發展之路,正是“兩山”理念成功指導實踐的現實範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湖州與國內多數城市相仿,拼資源、拼環境、拼能耗,換來的是低質量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湖州很快找到了破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難題的科學方法,形成了以“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培育生態文化、構建制度體系”為主要內容和標誌的“兩山”理念實踐模式,走出了一條經濟和生態互融共生、互促共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子。

湖州上下形成發展共識:唯有堅定不移“立”,舉生態旗、打生態牌、走生態路,才能贏得競爭優勢;唯有鍥而不捨“轉”,做深做實“兩山”轉化文章,才能開闢康莊大道;唯有與時俱進“試”,不懈探索、改革創新,才能實現領先領跑;唯有上下同欲“幹”,一任接著一任,一以貫之抓推進、抓落實,才能繪就美好藍圖。

湖州的實踐告訴我們,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整體推進。對於一個地區而言,資源有限,需要因地制宜、精準發力、重點突破。湖州堅持“小步快走”,聚焦重點區域、領域,集中精力攻堅克難。比如,安吉縣深耕“椅、竹、茶”三大產業,其中椅業佔國內三分市場;長興縣從傳統蓄電池產業起步,形成了涵蓋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新能源裝備、新型能源材料、能源互聯網等較為完整的新能源全產業鏈;德清縣在昔日廢棄礦山上,建起了全國地理信息產業集聚區;南潯區的智能電梯產業列入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電梯年產量佔全國的20%。

湖州的實踐啟示我們,高質量發展是一場久久為功的“接力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高質量、可持續、創新性,核心要義缺一不可;均衡性、協調性、普惠性,共享理念深入人心;系統性、針對性、精準性,發展路徑別無選擇。實現這一切,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

走一線看湖州:高質量發展之路“走法”別具一格

浙江湖州市德清縣地理信息小鎮全景。

轉型升級案例一

南太湖新區:高端裝備產業“引智借綠”騰飛

憑藉一項9000餘萬元的技術改造投資,位於湖州南太湖新區的安達汽配公司今年順利成為德國奧迪新能源汽車項目供應商,由此打開了海外市場。

對於技改帶來的直觀效益,安達汽配總經理助理茹易告訴記者,一臺智能化生產設備60萬元,節約人工4人,除去運行成本和折舊,相當於每年為企業節省30萬元,兩年內就可以收回設備成本。

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產業如何轉型升級,實現效益最大化?南太湖新區高端裝備製造企業選擇的路徑是以技改實現高新化,以綠色邁入快車道。去年以來,南太湖新區以傳統產業高新化為路徑,全力推進規模以上企業技術改造全覆蓋。去年共實施技改項目51個,完成技改投資12.27億元。其中,香飄飄、永興特鋼、湖州機床廠等一批老牌企業藉助技改新風取得了全新發展。

為推動企業技改,南太湖新區對區內所有企業的技改項目實行清單化管理,實現項目進度精準把握,並通過各種途徑為企業技改爭取國家、省市各類補助。安達汽配的技改項目成功申報浙江省重點技改項目後,獲得了906萬元補助,為企業減輕了資金壓力。

同時,南太湖新區主動向上爭取技改政策和補助。去年,企業創新創優取得明顯突破,微宏動力電池項目入選“2018年國家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久盛電氣獲評“第三批綠色工廠”和“綠色製造系統集成項目”。同時,去年累計獲得各類裝備製造補助資金達1.3億元,為13個技改項目爭取技改獎勵1059萬元。

湖州機床廠有限公司建廠已有64年,近年來投入3000萬元實行技術改造,並在南太湖新區牽線下,與浙江大學院士團隊共建湖州智能製造產業技術有限公司。企業研發部部長吳佳森介紹技改後的“主打產品”:一塊板件從液壓機的一端進入,經過成型、衝孔、切邊等環節,汽車的天窗框成品就出來了。原先五個工位合為一個,不僅企業生產升級了,為用戶提供的產品也更高端了。

為壯大高端裝備產業,南太湖新區上下全力實施企業培大育強專項行動,重點突出微宏動力、辛子精工、安達汽配、久盛電氣、機床廠等高端裝備產業的龍頭骨幹企業,著力解決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的問題。同時,深度推進科技綠色,加快推進湖州科技城建設,推進浙大綠色智造研究院、加拿大工程院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等研究院的投入運營,為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奠定人才和技術儲備基礎,使高端裝備產業步入綠色發展快車道。

截至2018年底,南太湖新區高端裝備產業共集聚規模以上企業41家,總產值達70.73億元,高端裝備產業增加值增幅達16.2%。

轉型升級案例二

德清: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江南小縣德清,近10年來承擔了76項國家、省級改革試點,其中已有10多項改革經驗在全國和全省複製推廣。

2013年9月份,德清在浙江率先啟動戶籍制度改革。隨著戶籍“藩籬”拆除,依附在戶籍背後的33項政策待遇全部廢除。

“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增進城鄉居民的福祉。”德清縣委書記王琴英告訴記者,近幾年,德清每年新增8000萬元資金,逐步消除就業、教育、養老、醫療、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務差別化待遇,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逐漸形成。

為讓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德清通過整合縣級醫院和鎮(街道)衛生院資源,打造縣域醫共體,並引入省級醫院優質資源,讓村民在家門口就享受到大醫院的醫療資源。鄉鎮衛生院的住院和手術服務實現從無到有,村級衛生室藥品種類從以前的不足150餘種增加到300種。

在洛舍東衡村,有一個“東衡眾創園”,原來是倒閉的茶廠和廢棄的礦地。2015年9月份,通過異地調整入市,以每畝21.3萬元的價格掛牌出讓,引來了14家生產鋼琴及鋼琴配件的企業,村集體經濟得以壯大。

這都是德清敢為人先,全面推進農村綜合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結果。

出臺全國首個基於“三權分置”的宅基地管理辦法,頒發了全國首批宅基地“三權分置”權證……把改革作為撬動農村發展活力的突破口,正成為德清鄉村振興的先手棋。

據介紹,在德清現有省級以上的76個改革試點項目中,有30多項是“農字號”改革。到去年底,僅“農地入市”就讓村集體收益2.7億元,惠及農民18萬餘人。

從2017年開始,德清縣在企業投資項目審批上率先在全省破題,成立政府無償代辦隊伍。如今,這支專門為企業申報等事項“跑腿”的專業、專職、高效隊伍,遍及機關部門和鎮村。

與此同時,德清率先在全省實現了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應用平臺、系統打通、網上申報、網上審批”4個百分百,又率先實現辦件回傳率100%,真正變“企業跑”為“數據跑”。

期間,德清又開展企業投資項目“一窗服務”和“標準地”兩項試點,將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改革推向縱深。“一窗受理、集成服務”成了德清“只跑一次”改革持續深入的標配。最多跑一次事項覆蓋率達到96.3%。

得益於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今年上半年德清累計簽約項目124個,總投資637.70億元。

轉型升級案例三

長興:項目引領工業“加速跑”

今年1月份至7月份,湖州長興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02個,其中億元以上工業項目85個。涉及新備案外資項目44個,其中新設外資企業21家,增資企業20家,增資企業合同外資金額為3.42億美元,同比增長116%;共完成合同外資7.15億美元,同比增長143.18%;實到外資2.86億美元,同比增長103.89%,創下有史以來最高增速。

這份成績單,對於一個縣級城市來說實屬不易。

"

到湖州採訪,繞不開“綠色”這個話題。綠色,毫無疑問早已成為這座城市的“底色”。

湖州在浙江,經濟總量並不算大,但近年來對外貿易分量不輕。受國際貿易不景氣影響,湖州累計出口額一度出現負增長,成為浙江省受影響比較嚴重的地市之一。

儘管如此,今年7月份,湖州對外出口又實現了增長,同比增長8.7%,外貿形勢企穩向好。上半年,湖州地區生產總值保持了8.1%的增長,工業投資同比增長了54.7%,再次創下歷史新高。

湖州的發展,成因何在?湖州市委書記馬曉暉的回答言簡意賅:以“兩山”理念為指引,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高質量發展之路怎麼走?湖州的“走法”別具一格,發揮獨特的“底色”優勢,轉型發展“綠色”為先,始終堅持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

馬曉暉向記者坦言,對湖州來說,綠色是優勢,高質量是目標,關鍵是看兩者怎麼結合。

據記者觀察,在這方面,湖州這幾年可以說下足了功夫。

始終貫穿的主線是推進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既護美綠水青山,又做大金山銀山。從各個區縣看,重點把湖州南太湖新區打造成全國踐行“兩山”理念示範區,加快建設浙江(安吉)縣域踐行“兩山”理念綜合改革創新試驗區。

在此基礎上,統籌各區縣綠色發展。其中,“四個堅持”的工作特色尤為矚目。一是堅持把“綠色”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當項目與環境發生矛盾時,首先服從於環境;當開發與保護髮生矛盾時,首先服從於保護。二是堅持把開放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牽引,緊緊抓住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歷史機遇,持續深化對外開放,湖州全域被納入上海“1+10”同城化都市圈、“1+8”大都市圈和G60科創走廊。三是堅持把項目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先後引進了總投資326億元的吉利汽車、總投資251億元的“龍之夢”等一大批“大好高”項目,規模以上工業畝均稅收年均提高15%以上。去年,湖州成功承辦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德清地理信息小鎮年稅收連續5年實現翻番。四是堅持把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先後出臺了5部生態保護地方性法規,創新推行了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盡、盡而未投、投而未達的“五未”土地處置、“標準地”等改革,紮實推進了“綠貸通”“續貸通”等綠色金融改革,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目前,湖州對外出口綠色家居、生物醫藥、工程機械等主要產品,都已經形成了完備的產業鏈,並構建了7個國家級轉型升級基地,抗風險能力明顯提升。同時,得益於多元化的市場開拓,近3年來湖州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新興市場的出口,年均增長都在10%以上。

“底色”之上,“綠色”先行,湖州轉型發展表現出了足夠的韌性、巨大的潛力和蓬勃的活力。

今年以來,湖州按照黨中央的要求,精準施策、精準幫扶,有效防範化解風險,實現了經濟運行平穩有序、外商投資逆市上揚、工業投資領跑全省。

實踐證明,湖州的綠色發展之路,正是“兩山”理念成功指導實踐的現實範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湖州與國內多數城市相仿,拼資源、拼環境、拼能耗,換來的是低質量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湖州很快找到了破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難題的科學方法,形成了以“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培育生態文化、構建制度體系”為主要內容和標誌的“兩山”理念實踐模式,走出了一條經濟和生態互融共生、互促共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子。

湖州上下形成發展共識:唯有堅定不移“立”,舉生態旗、打生態牌、走生態路,才能贏得競爭優勢;唯有鍥而不捨“轉”,做深做實“兩山”轉化文章,才能開闢康莊大道;唯有與時俱進“試”,不懈探索、改革創新,才能實現領先領跑;唯有上下同欲“幹”,一任接著一任,一以貫之抓推進、抓落實,才能繪就美好藍圖。

湖州的實踐告訴我們,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整體推進。對於一個地區而言,資源有限,需要因地制宜、精準發力、重點突破。湖州堅持“小步快走”,聚焦重點區域、領域,集中精力攻堅克難。比如,安吉縣深耕“椅、竹、茶”三大產業,其中椅業佔國內三分市場;長興縣從傳統蓄電池產業起步,形成了涵蓋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新能源裝備、新型能源材料、能源互聯網等較為完整的新能源全產業鏈;德清縣在昔日廢棄礦山上,建起了全國地理信息產業集聚區;南潯區的智能電梯產業列入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電梯年產量佔全國的20%。

湖州的實踐啟示我們,高質量發展是一場久久為功的“接力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高質量、可持續、創新性,核心要義缺一不可;均衡性、協調性、普惠性,共享理念深入人心;系統性、針對性、精準性,發展路徑別無選擇。實現這一切,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

走一線看湖州:高質量發展之路“走法”別具一格

浙江湖州市德清縣地理信息小鎮全景。

轉型升級案例一

南太湖新區:高端裝備產業“引智借綠”騰飛

憑藉一項9000餘萬元的技術改造投資,位於湖州南太湖新區的安達汽配公司今年順利成為德國奧迪新能源汽車項目供應商,由此打開了海外市場。

對於技改帶來的直觀效益,安達汽配總經理助理茹易告訴記者,一臺智能化生產設備60萬元,節約人工4人,除去運行成本和折舊,相當於每年為企業節省30萬元,兩年內就可以收回設備成本。

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產業如何轉型升級,實現效益最大化?南太湖新區高端裝備製造企業選擇的路徑是以技改實現高新化,以綠色邁入快車道。去年以來,南太湖新區以傳統產業高新化為路徑,全力推進規模以上企業技術改造全覆蓋。去年共實施技改項目51個,完成技改投資12.27億元。其中,香飄飄、永興特鋼、湖州機床廠等一批老牌企業藉助技改新風取得了全新發展。

為推動企業技改,南太湖新區對區內所有企業的技改項目實行清單化管理,實現項目進度精準把握,並通過各種途徑為企業技改爭取國家、省市各類補助。安達汽配的技改項目成功申報浙江省重點技改項目後,獲得了906萬元補助,為企業減輕了資金壓力。

同時,南太湖新區主動向上爭取技改政策和補助。去年,企業創新創優取得明顯突破,微宏動力電池項目入選“2018年國家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久盛電氣獲評“第三批綠色工廠”和“綠色製造系統集成項目”。同時,去年累計獲得各類裝備製造補助資金達1.3億元,為13個技改項目爭取技改獎勵1059萬元。

湖州機床廠有限公司建廠已有64年,近年來投入3000萬元實行技術改造,並在南太湖新區牽線下,與浙江大學院士團隊共建湖州智能製造產業技術有限公司。企業研發部部長吳佳森介紹技改後的“主打產品”:一塊板件從液壓機的一端進入,經過成型、衝孔、切邊等環節,汽車的天窗框成品就出來了。原先五個工位合為一個,不僅企業生產升級了,為用戶提供的產品也更高端了。

為壯大高端裝備產業,南太湖新區上下全力實施企業培大育強專項行動,重點突出微宏動力、辛子精工、安達汽配、久盛電氣、機床廠等高端裝備產業的龍頭骨幹企業,著力解決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的問題。同時,深度推進科技綠色,加快推進湖州科技城建設,推進浙大綠色智造研究院、加拿大工程院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等研究院的投入運營,為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奠定人才和技術儲備基礎,使高端裝備產業步入綠色發展快車道。

截至2018年底,南太湖新區高端裝備產業共集聚規模以上企業41家,總產值達70.73億元,高端裝備產業增加值增幅達16.2%。

轉型升級案例二

德清: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江南小縣德清,近10年來承擔了76項國家、省級改革試點,其中已有10多項改革經驗在全國和全省複製推廣。

2013年9月份,德清在浙江率先啟動戶籍制度改革。隨著戶籍“藩籬”拆除,依附在戶籍背後的33項政策待遇全部廢除。

“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增進城鄉居民的福祉。”德清縣委書記王琴英告訴記者,近幾年,德清每年新增8000萬元資金,逐步消除就業、教育、養老、醫療、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務差別化待遇,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逐漸形成。

為讓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德清通過整合縣級醫院和鎮(街道)衛生院資源,打造縣域醫共體,並引入省級醫院優質資源,讓村民在家門口就享受到大醫院的醫療資源。鄉鎮衛生院的住院和手術服務實現從無到有,村級衛生室藥品種類從以前的不足150餘種增加到300種。

在洛舍東衡村,有一個“東衡眾創園”,原來是倒閉的茶廠和廢棄的礦地。2015年9月份,通過異地調整入市,以每畝21.3萬元的價格掛牌出讓,引來了14家生產鋼琴及鋼琴配件的企業,村集體經濟得以壯大。

這都是德清敢為人先,全面推進農村綜合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結果。

出臺全國首個基於“三權分置”的宅基地管理辦法,頒發了全國首批宅基地“三權分置”權證……把改革作為撬動農村發展活力的突破口,正成為德清鄉村振興的先手棋。

據介紹,在德清現有省級以上的76個改革試點項目中,有30多項是“農字號”改革。到去年底,僅“農地入市”就讓村集體收益2.7億元,惠及農民18萬餘人。

從2017年開始,德清縣在企業投資項目審批上率先在全省破題,成立政府無償代辦隊伍。如今,這支專門為企業申報等事項“跑腿”的專業、專職、高效隊伍,遍及機關部門和鎮村。

與此同時,德清率先在全省實現了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應用平臺、系統打通、網上申報、網上審批”4個百分百,又率先實現辦件回傳率100%,真正變“企業跑”為“數據跑”。

期間,德清又開展企業投資項目“一窗服務”和“標準地”兩項試點,將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改革推向縱深。“一窗受理、集成服務”成了德清“只跑一次”改革持續深入的標配。最多跑一次事項覆蓋率達到96.3%。

得益於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今年上半年德清累計簽約項目124個,總投資637.70億元。

轉型升級案例三

長興:項目引領工業“加速跑”

今年1月份至7月份,湖州長興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02個,其中億元以上工業項目85個。涉及新備案外資項目44個,其中新設外資企業21家,增資企業20家,增資企業合同外資金額為3.42億美元,同比增長116%;共完成合同外資7.15億美元,同比增長143.18%;實到外資2.86億美元,同比增長103.89%,創下有史以來最高增速。

這份成績單,對於一個縣級城市來說實屬不易。

走一線看湖州:高質量發展之路“走法”別具一格

長興縣畫溪新能源小鎮,浙江超威創元實業有限公司自動化生產車間。譚雲俸 攝

3年前,當地超過10億元的項目少之又少。在當前形勢下,長興的項目不降反升,亮點紛呈。

“圍繞項目,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這是長興始終不變的堅守。”長興縣委書記周衛兵說,厚積薄發,成為長興近年來以項目助推工業經濟發展的最好註腳。

近年來,長興根據工業產業重點發展方向及指導目錄,實施工業平臺錯位化、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引導擬簽約項目定向落戶、企業定向集聚、產業定向集群,形成“一鎮一品”“一園一業”。

“長興引進的高質量項目越來越多,主要表現在工業項目增多,其中以新能源為主導產業的招商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周衛兵說。

目前,吉利新能源汽車、康迪汽車、江森自控等一批“大好高”項目先後入駐,集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為一體的新能源產業集群正發揮產業鏈效應。

在項目驅動之下,開放的長興工業經濟實現“加速跑”。在長興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1.09億美元的浙江長興美東工業建設有限公司正在實施土地平整工作。如今,長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多個外資項目入駐。

長興經濟技術開發區項目服務分局副局長柏瑩珏告訴記者,為了使項目能夠儘快建成投產,開發區提供了最細緻的服務,企業基本上不需要跑政府單位辦手續,所有辦證審批工作都由開發區承擔。

長興堅持“一個重點項目,一名縣領導聯繫、一個部門牽頭服務、一個團隊協同推進”的項目推進機制,同時每月召開重大招商項目攻堅例會和重點項目建設推進例會,集中會商協調項目引進推進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努力做到問題不出項目現場。

據瞭解,為了讓企業“心無旁騖做經營”,長興先後出臺了一系列舉措,大力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優化外資審批服務,深入實施企業投資項目“標準地+承諾制”、涉企事項改革等,持續不斷健全產業鏈配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