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與千尋》:童話外衣下的成人世界隱喻

《千與千尋》:童話外衣下的成人世界隱喻

時隔18年,宮崎駿最具盛名的作品《千與千尋》登上全國院線。《千與千尋》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進口、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發行,國內的觀眾也終於可以在大銀幕上再次重溫曾經的震撼與感動。

對於筆者而言,這已經是第三次重溫《千與千尋》這部電影了,但是這次的震撼是最大的,對影片的思考也是最深的。

宮崎駿對孩子純真本性的描寫是相當生動的。在影片的開始,宮崎駿就把孩子的純真與成人的功利放在一個平面上進行比較,讓觀眾有了更直接的感受。不少影評提到,《千與千尋》這部電影隱喻了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後的社會百景。其實,如此分析也有一定道理,如果將影片對應當時的日本社會,其中是可以發現相似性的。

比如,影片中父母的貪婪導致了他們最後的迷失,也讓千尋深陷危險當中。而現實生活中,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後,最受打擊的是那些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因為被金錢與慾望消耗掉的社會,已經沒有留下太多讓他們上升的空間了。

迷失的白龍、長不大的嬰孩、不自信的無臉男,還有一旦獲得權力就施虐的三頭怪,他們在扭曲的環境中呈現出的是一種不自然的狀態,是一種扭曲式的成長。而千尋的出現,是照入陰暗環境中的一道光,有人在她身上找到了初心,也有人在她那裡獲得了救贖。因此,影片表面上表現了一個“陰暗的主題”,但是卻無處不隱藏著希望與光明,讓觀眾得到了一種向上的力量。

事實上,《千與千尋》中出現的每一個人物都有其深意所在,觀眾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隨意解讀,似乎都有道理。比如被汙染的河神形象,可以隱喻現實世界的環境汙染,也可以解讀為人的精神被世俗汙染後的癲狂。

這也是一部偉大作品的共同點,其每個情節與人物都像是一顆鑽石,從遠處看它是那樣的光彩照人,然而,近距離仔細看,它的不同切面又會折射出不同的光彩,每個人都會在這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解讀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配樂上也可謂精彩,在久石讓的手中,音樂嵌入到了影片的每一幀畫面中。聲與畫搭配在一起是如此的柔和與美好,讓人過耳難忘。筆者一直認為,好的配樂就像是空氣,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卻知道它時刻都在那裡。《千與千尋》的配樂就是這樣,觀眾一直被情節所吸引著,影片結束後,才發現自己原來一直被音樂的情緒所感染著,久久不能釋懷。

對於最後白龍的結局,網上有很多延伸,還有很多不好的猜測,我願意它是一個光明的結局,因為我知道宮崎駿是愛孩子的,他既然會給千尋一個美好的結局,最終也會給白龍一個美好的交代。

對於《千與千尋》這部電影,筆者建議觀眾去電影院重新溫習下,在大銀幕上,能看到自己之前觀影中遺失的細節,而且,不同年齡對它的感悟也有所不同,這或許也是很美好的觀影體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