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陸縣----因唐朝出土一戟,有平陸兩篆字得名'

"
"
山西平陸縣----因唐朝出土一戟,有平陸兩篆字得名

平陸縣隸屬山西省運城市,地處秦、晉、豫交界處三角地帶,總面積1173平方公里,總人口為26萬。

一、歷史沿革

1、春秋晉為茅戎(貿戎)。西漢置大陽縣,屬河東郡。東漢、魏、晉因之。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河北郡來治。北周改大陽縣為河北縣,為河北郡治。

2、隋開皇初廢河北郡,屬河東郡。唐初屬蒲州,貞觀元年(627年)改屬陝州; 天寶三年 (744) 改為平陸縣。五代,徙今城關西南13千米。

3、金興定四年(1220),解州治自今運城市境徙此,元歸故治;雍正二年(1724),改解州為直隸州,邑為轄境之一。

4、民國初年,廢州,縣改屬河東道,道廢后直屬省。

1944年6月5日,平陸抗日民主縣政府在縣東黃龍凹成立,屬太嶽區管轄;1944年8月太嶽區成立五專署,平陸歸其管轄;1945年9月,太嶽區調整為四個專署,平陸屬三專署管轄。

5、1947年5月,平陸全境解放;1948年6月,平陸劃歸晉綏邊區十一分區管轄。

6、1949,屬晉南區運城分區,隸陝甘寧邊區。後復歸山西省,屬運城專區;1954年,屬晉南專區;1956年,縣政府自平陸故城遷駐張店鎮;1958年,平陸縣政府又遷駐聖人澗;1967年,屬晉南地區;1970年,屬運城地區;2000年,屬地級運城市。

二、名稱由來

唐天寶三年(744)“太守李齊物開三門,石下得戟,大刃有‘平陸’篆字,因改(河北縣)為平陸縣”。

三、風景名勝

"
山西平陸縣----因唐朝出土一戟,有平陸兩篆字得名

平陸縣隸屬山西省運城市,地處秦、晉、豫交界處三角地帶,總面積1173平方公里,總人口為26萬。

一、歷史沿革

1、春秋晉為茅戎(貿戎)。西漢置大陽縣,屬河東郡。東漢、魏、晉因之。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河北郡來治。北周改大陽縣為河北縣,為河北郡治。

2、隋開皇初廢河北郡,屬河東郡。唐初屬蒲州,貞觀元年(627年)改屬陝州; 天寶三年 (744) 改為平陸縣。五代,徙今城關西南13千米。

3、金興定四年(1220),解州治自今運城市境徙此,元歸故治;雍正二年(1724),改解州為直隸州,邑為轄境之一。

4、民國初年,廢州,縣改屬河東道,道廢后直屬省。

1944年6月5日,平陸抗日民主縣政府在縣東黃龍凹成立,屬太嶽區管轄;1944年8月太嶽區成立五專署,平陸歸其管轄;1945年9月,太嶽區調整為四個專署,平陸屬三專署管轄。

5、1947年5月,平陸全境解放;1948年6月,平陸劃歸晉綏邊區十一分區管轄。

6、1949,屬晉南區運城分區,隸陝甘寧邊區。後復歸山西省,屬運城專區;1954年,屬晉南專區;1956年,縣政府自平陸故城遷駐張店鎮;1958年,平陸縣政府又遷駐聖人澗;1967年,屬晉南地區;1970年,屬運城地區;2000年,屬地級運城市。

二、名稱由來

唐天寶三年(744)“太守李齊物開三門,石下得戟,大刃有‘平陸’篆字,因改(河北縣)為平陸縣”。

三、風景名勝

山西平陸縣----因唐朝出土一戟,有平陸兩篆字得名

1、黃河古棧道。位於平陸縣東部三門鄉至曹川鎮,共11處32段,全長4032米,分佈在黃河岸邊的石崖上。黃河漕運始於秦漢,隋唐時有了較大發展。平陸縣境內多處棧道均為唐代遺留,可見摩崖石刻。2006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文物局頒佈為中國文化遺產。

"
山西平陸縣----因唐朝出土一戟,有平陸兩篆字得名

平陸縣隸屬山西省運城市,地處秦、晉、豫交界處三角地帶,總面積1173平方公里,總人口為26萬。

一、歷史沿革

1、春秋晉為茅戎(貿戎)。西漢置大陽縣,屬河東郡。東漢、魏、晉因之。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河北郡來治。北周改大陽縣為河北縣,為河北郡治。

2、隋開皇初廢河北郡,屬河東郡。唐初屬蒲州,貞觀元年(627年)改屬陝州; 天寶三年 (744) 改為平陸縣。五代,徙今城關西南13千米。

3、金興定四年(1220),解州治自今運城市境徙此,元歸故治;雍正二年(1724),改解州為直隸州,邑為轄境之一。

4、民國初年,廢州,縣改屬河東道,道廢后直屬省。

1944年6月5日,平陸抗日民主縣政府在縣東黃龍凹成立,屬太嶽區管轄;1944年8月太嶽區成立五專署,平陸歸其管轄;1945年9月,太嶽區調整為四個專署,平陸屬三專署管轄。

5、1947年5月,平陸全境解放;1948年6月,平陸劃歸晉綏邊區十一分區管轄。

6、1949,屬晉南區運城分區,隸陝甘寧邊區。後復歸山西省,屬運城專區;1954年,屬晉南專區;1956年,縣政府自平陸故城遷駐張店鎮;1958年,平陸縣政府又遷駐聖人澗;1967年,屬晉南地區;1970年,屬運城地區;2000年,屬地級運城市。

二、名稱由來

唐天寶三年(744)“太守李齊物開三門,石下得戟,大刃有‘平陸’篆字,因改(河北縣)為平陸縣”。

三、風景名勝

山西平陸縣----因唐朝出土一戟,有平陸兩篆字得名

1、黃河古棧道。位於平陸縣東部三門鄉至曹川鎮,共11處32段,全長4032米,分佈在黃河岸邊的石崖上。黃河漕運始於秦漢,隋唐時有了較大發展。平陸縣境內多處棧道均為唐代遺留,可見摩崖石刻。2006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文物局頒佈為中國文化遺產。

山西平陸縣----因唐朝出土一戟,有平陸兩篆字得名

2、三灣溼地。位於平陸縣城西南6公里處的三灣村,區域面積3.9平方公里,瀕臨黃河,植被豐富,生物多樣,野生動植物繁多。

"
山西平陸縣----因唐朝出土一戟,有平陸兩篆字得名

平陸縣隸屬山西省運城市,地處秦、晉、豫交界處三角地帶,總面積1173平方公里,總人口為26萬。

一、歷史沿革

1、春秋晉為茅戎(貿戎)。西漢置大陽縣,屬河東郡。東漢、魏、晉因之。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河北郡來治。北周改大陽縣為河北縣,為河北郡治。

2、隋開皇初廢河北郡,屬河東郡。唐初屬蒲州,貞觀元年(627年)改屬陝州; 天寶三年 (744) 改為平陸縣。五代,徙今城關西南13千米。

3、金興定四年(1220),解州治自今運城市境徙此,元歸故治;雍正二年(1724),改解州為直隸州,邑為轄境之一。

4、民國初年,廢州,縣改屬河東道,道廢后直屬省。

1944年6月5日,平陸抗日民主縣政府在縣東黃龍凹成立,屬太嶽區管轄;1944年8月太嶽區成立五專署,平陸歸其管轄;1945年9月,太嶽區調整為四個專署,平陸屬三專署管轄。

5、1947年5月,平陸全境解放;1948年6月,平陸劃歸晉綏邊區十一分區管轄。

6、1949,屬晉南區運城分區,隸陝甘寧邊區。後復歸山西省,屬運城專區;1954年,屬晉南專區;1956年,縣政府自平陸故城遷駐張店鎮;1958年,平陸縣政府又遷駐聖人澗;1967年,屬晉南地區;1970年,屬運城地區;2000年,屬地級運城市。

二、名稱由來

唐天寶三年(744)“太守李齊物開三門,石下得戟,大刃有‘平陸’篆字,因改(河北縣)為平陸縣”。

三、風景名勝

山西平陸縣----因唐朝出土一戟,有平陸兩篆字得名

1、黃河古棧道。位於平陸縣東部三門鄉至曹川鎮,共11處32段,全長4032米,分佈在黃河岸邊的石崖上。黃河漕運始於秦漢,隋唐時有了較大發展。平陸縣境內多處棧道均為唐代遺留,可見摩崖石刻。2006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文物局頒佈為中國文化遺產。

山西平陸縣----因唐朝出土一戟,有平陸兩篆字得名

2、三灣溼地。位於平陸縣城西南6公里處的三灣村,區域面積3.9平方公里,瀕臨黃河,植被豐富,生物多樣,野生動植物繁多。

山西平陸縣----因唐朝出土一戟,有平陸兩篆字得名

3、茅津渡。位於平陸縣城南約4公里處。歷史上曾名陝津渡、茅城渡、會興渡,因古代茅族居此而得名。茅津渡地形險要,是溝通晉豫兩省的交通要津,與風陵渡、大禹渡並稱為黃河三大古渡,有“鐵碼頭”之稱。

"
山西平陸縣----因唐朝出土一戟,有平陸兩篆字得名

平陸縣隸屬山西省運城市,地處秦、晉、豫交界處三角地帶,總面積1173平方公里,總人口為26萬。

一、歷史沿革

1、春秋晉為茅戎(貿戎)。西漢置大陽縣,屬河東郡。東漢、魏、晉因之。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河北郡來治。北周改大陽縣為河北縣,為河北郡治。

2、隋開皇初廢河北郡,屬河東郡。唐初屬蒲州,貞觀元年(627年)改屬陝州; 天寶三年 (744) 改為平陸縣。五代,徙今城關西南13千米。

3、金興定四年(1220),解州治自今運城市境徙此,元歸故治;雍正二年(1724),改解州為直隸州,邑為轄境之一。

4、民國初年,廢州,縣改屬河東道,道廢后直屬省。

1944年6月5日,平陸抗日民主縣政府在縣東黃龍凹成立,屬太嶽區管轄;1944年8月太嶽區成立五專署,平陸歸其管轄;1945年9月,太嶽區調整為四個專署,平陸屬三專署管轄。

5、1947年5月,平陸全境解放;1948年6月,平陸劃歸晉綏邊區十一分區管轄。

6、1949,屬晉南區運城分區,隸陝甘寧邊區。後復歸山西省,屬運城專區;1954年,屬晉南專區;1956年,縣政府自平陸故城遷駐張店鎮;1958年,平陸縣政府又遷駐聖人澗;1967年,屬晉南地區;1970年,屬運城地區;2000年,屬地級運城市。

二、名稱由來

唐天寶三年(744)“太守李齊物開三門,石下得戟,大刃有‘平陸’篆字,因改(河北縣)為平陸縣”。

三、風景名勝

山西平陸縣----因唐朝出土一戟,有平陸兩篆字得名

1、黃河古棧道。位於平陸縣東部三門鄉至曹川鎮,共11處32段,全長4032米,分佈在黃河岸邊的石崖上。黃河漕運始於秦漢,隋唐時有了較大發展。平陸縣境內多處棧道均為唐代遺留,可見摩崖石刻。2006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文物局頒佈為中國文化遺產。

山西平陸縣----因唐朝出土一戟,有平陸兩篆字得名

2、三灣溼地。位於平陸縣城西南6公里處的三灣村,區域面積3.9平方公里,瀕臨黃河,植被豐富,生物多樣,野生動植物繁多。

山西平陸縣----因唐朝出土一戟,有平陸兩篆字得名

3、茅津渡。位於平陸縣城南約4公里處。歷史上曾名陝津渡、茅城渡、會興渡,因古代茅族居此而得名。茅津渡地形險要,是溝通晉豫兩省的交通要津,與風陵渡、大禹渡並稱為黃河三大古渡,有“鐵碼頭”之稱。

山西平陸縣----因唐朝出土一戟,有平陸兩篆字得名

4、傅相祠。位於平陸縣城東北傅巖山上,為紀念商代名相傅說而建。傅巖在唐大曆年間已建有傅相祠,據清康照《平陸縣誌》記,祠內有主殿、配殿、碑臺、戲樓、磚塔等建築,平陸古八景之一的“傅巖霽雪”就在這裡。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