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別名鷹城。中原經濟區重要的能源和重工業基地,豫中地區的中心城市。其歷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商周時代,這裡屬應國。其境內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處。

河南平頂山這25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風穴寺及塔林

1、風穴寺及塔林:位於汝州市東北9公里風穴山。該寺創建於北魏,稱香積寺,唐代擴建並改名為白雲寺,俗稱風佔寺。明清曾作修繕和增建。寺院建築依山勢佈局,具有園林特色。有天王殿、中佛殿、地藏殿、觀音閣、藏經閣等建築。寺內最早的建築是唐開元年間(713-741年)的七祖塔,平面方形,高22米,九級密簷式磚塔。金代的中佛殿面闊、進深各三間。明代毗盧殿、鐘樓保留有宋金建築特點,鐘樓內懸有北宋鐵鐘。

河南平頂山這25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法行寺塔

2、法行寺塔:位於汝州市市區東法行寺內,始建於唐代,為長方形密簷式磚塔,高約30米;塔基高0.7米,呈方柱體,上為9層八角形澀簷,每層均有一半拱形小佛龕。

河南平頂山這25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郟縣文廟

3、郟縣文廟:位於郟縣老城南街,是一組頗具東方建築色彩的古代建築群,在規模、建制、保存完好程度等方面,除了山東曲阜孔廟、南京夫子廟以外,超過了其他全國各地的文廟,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因這座文廟建築氣勢恢宏、工藝考究、結構典雅、雕刻絕倫、彩繪超群,被譽為具有“皇家規格”的文廟。

河南平頂山這25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汝州文廟

4、汝州文廟:又稱汝州學宮位於汝州市城區望嵩路上。南北長300餘米,東西寬50多米 ,總面積20870平方米。院內中軸線明顯,排列有大成殿、啟聖宮、名宦、鄉賢等主要大殿及廊房50餘間。據建築形式考證,可能為明代中、晚期所建。整個群體佈局合理,保存基本完好。

河南平頂山這25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葉縣縣衙

5、葉縣縣衙:始建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是目前中國現存的古代衙署中惟一的明代縣衙建築。位於葉縣東大街。葉縣明代縣衙不僅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而且還是一座五品縣衙。主體建築有大堂、二堂、三堂、獄房、廚院、知縣宅、大仙祠、虛受堂、思補齋等。

河南平頂山這25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郟縣山陝會館

6、郟縣山陝會館:位於郟縣西關大街, 建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是由山西、陝西商人合建的一處廟宇與會館相結合的建築群。會館坐北朝南,大門兩旁站立一對高大石獅。迎門是一座照壁,館內有前後殿、戲樓、鐘鼓樓等建築。

河南平頂山這25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臨灃寨

7、臨灃寨:位於郟縣堂街鎮境內,因紅石而得名的臨灃寨,是全國罕見的保存完好的古寨,臨灃寨又名紅石寨、朱窪寨,是國家文物局公佈的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它有雄偉的紅石寨城牆、潺潺的護寨河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宅。有“中原第一紅石古寨”之稱。

河南平頂山這25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香山寺大悲觀音大士塔及碑刻

8、香山寺大悲觀音大士塔及碑刻:位於寶豐縣鬧店鎮大張莊村南火珠山上, 大悲觀音大士塔居香山寺正中,始建年代不詳,公元1068年宋神宗敕賜重建,為八角九級閣樓式密簷磚塔,造型巍峨渾雄。寺內現存宋至清代13通碑刻,碑刻的記述內容和書法藝術,在國內外佛學界和書法界影響較大。

河南平頂山這25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元次山碑

9、元次山碑:又名容州都督元結碑,全稱《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經略使元君表墓碑銘並序》。碑原在河南魯山縣城北青嶺元結墓前,現位於魯山縣魯山一高校園內,外有明代修建之碑亭為其遮擋風雨。系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於大曆七年(公元772年)63歲時為好友元結親手撰寫並書丹的悼文。全文以寸半見方的楷書寫就,字跡渾厚雄健,遒勁秀拔,氣勢磅礴,充溢著寧折不彎的浩然正氣,是顏體的代表作品之一。

河南平頂山這25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豫陝鄂前後方工作委員會舊址

10、豫陝鄂前後方工作委員會舊址:位於魯山縣老城大街中段、縣委大院西側的福音堂。豫陝鄂前後委舊址的樓房始建於1891年,當時,挪威一些基督教人士來到魯山傳教,在這座樓相鄰的西南建了一座教堂,取名福音堂。此樓為配房,是牧師和傳教士居住的地方,人們稱它為牧師樓。樓房為磚木結構西歐建築風格,是魯山當時最漂亮的建築。1947年魯山解放時,傳教人員離去。這裡成為豫陝鄂後方工作委員會領導人的駐地。

河南平頂山這25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三蘇祠和墓

11、三蘇祠和墓:位於河南省郟縣城西北27公里小峨眉山坳內。北宋著名散文家、文學家蘇洵及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蘇軾(1037-1101)卒於常州,次年葬此。蘇轍(1039-1112)卒於許昌,亦葬此。祠、墓院內外現存祭文、詩詞碑刻49通。其中,金苑中《題二蘇墳》、元曹師可“三蘇祠記”及明清王尚綱、畢沅的“祭文”碑最具歷史、文學、藝術價值。

12、應國墓地:位於平頂山市新華地區薛莊鄉西滍村。應國墓地主要是周代應國貴族的埋葬地,其中也包括應國滅亡後部分楚國貴族墓葬與兩漢時期的一些平民墓。

13、望城崗冶鐵遺址:位於魯山縣,是漢代遺址。2000年11月至2001年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揭露面積2000多平方米,發現宋代燒瓦窯、漢代窯、漢代水井、漢代冶鐵高爐等遺址,出土冶鐵風管、鐵叉、鐵犁鏵等遺物,對研究漢代冶鐵史具有重要價值。

14、舞鋼冶鐵遺址群:包括許溝、溝頭趙、翟莊、圪鐺趙、石門郭冶鐵遺址和尖山古採礦遺址六處。許溝位於河南省舞鋼市尹集鎮樑崗村許溝自然村南,面積1萬平方米。是從戰國到西漢年間的綜合冶鐵鑄造場地。

15、段店窯址:位於魯山縣城北12公里樑窪鎮段店村東北,遺址中遺存有較多的黑瓷、白瓷、黑釉白斑、三彩及天目瓷、青瓷等。各類生活用具的殘器。還發現了殘窯壁等遺蹟。

16、張公巷窯址:位於汝州市區東南部汝州老城中大街與張公巷窯交匯處北,張公巷北宋官窯遺址的發現使我國陶瓷界尋找半個多世紀的北宋官窯之謎這一懸念得以了結——汝州張公巷窯就是北宋官窯。張公巷窯的發掘是對青瓷發展研究的重大突破。

17、嚴和店窯址:位於汝州市,是宋代時期汝瓷的古窯址之一。始燒於北宋早期,北宋晚期達到鼎盛,元代時仍在生產。是繼五代越窯青瓷之後,北宋中原地區最大的青瓷制瓷中心。

18、清涼寺汝官窯遺址:是宋元時期一處規模較大的汝瓷官窯遺址。分佈於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內及村南臺地,總面積超過一百萬平方米。分佈範圍之廣,為河南瓷窯址所罕見。其中心區域在村內的中北部,燒造的御用瓷器以天青色釉為主。汝宮窯在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特別是對於兩宋官窯瓷系的發展,起承前啟後的作用。

19、葉邑故城:位於葉縣葉邑鎮舊縣村,葉邑故城城方18裡,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北依澧水,東鄰燒車河。春秋時期曾為許、應國都。城內街道、城門、城牆、寺廟等遺址大部分尚得保存。

20、蒲城店遺址:位於平頂山市衛東區東高皇鄉蒲城店村北,它是一處包括從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夏代二里頭文化早期、西周、春秋、戰國、漢、宋、明各個時期連續使用的大型遺址,以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和夏代二里頭文化早期遺址為主,又有兩週、漢、宋、明各個時期的遺存,發現有房基、壕溝、灰坑、墓葬、水井灶等遺蹟。

21、李樓遺址:位於汝州市楊樓鎮李樓村西北200米,是新石器時代至夏朝的古遺址,兼具二里頭一期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器形特徵。原為圓形土臺,現在為略高於周圍地面的長方形坡地,東西寬670米,南北長660米。發掘面積約300平方米,共清理出房基6座、墓葬12座、灰坑15座,復原陶器82件。此外,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角器、蚌器等遺物250餘件。

22、煤山遺址:位於河南省汝州市煤山公園內,由於古代人類長久居住而山體地層呈黑灰色,故有“煤山”為名。遺址的絕對年代為夏代,距今4500年左右,文化性質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晚期煤山類型,煤山遺址的發現可以看到當時人類的生活、棲息、種植、狩獵、製陶工藝、冶銅、生產工具等均已發生了質的變化對研究我國第一個奴隸國家的建立以及夏代人活動範圍有重要價值。

23、小李莊遺址:位於寶豐縣楊莊鎮小李莊村,是新石器時代至南北朝時期的古遺址,該遺址呈東西走向,西高東低,應河由西向東自遺址北部穿過。東西長約1250米,南北寬約800米,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文化遺蹟從早到晚可分為仰韶、二里頭、商、西周、漢代、南北朝等六個時期,尤以仰韶與商代最為豐富。

24、文集遺址:位於葉縣常村鎮文集自然村西南地,遺址中較為清晰而明確的地層關係和豐富的遺蹟、遺物,必將增進我們對中原地區金代瓷器的認識和了解,為研究這一地區唐代至明代的歷史文化面貌,尤其是金、元時期民間的經濟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社會生活諸方面的發展狀況提供一批珍貴資料。

25、父城遺址:位於寶豐縣,是東周至漢代的遺址。遺址內先後出土春秋及戰國時期青銅壺、銅鑑等文物。父城遺址的附屬文物有:楚長城、運糧河、馮異墓、白雀寺、三姑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