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後,我仍發了許多僅對你可見的朋友圈”

朋友圈 睡眠 大學 文章 簡單心理 簡單心理 2017-10-28

像很多大學cp那樣,他們在畢業那一年分手。女孩頭也不回地奔向新生活,但他就像一個不願意上岸的落水者一樣,這麼多年從來沒有走出來過

“我總夢見她”,他說,“我夢見我們還是大學時的樣子。我騎著單車,她坐在我後座,天氣很好,好得就像我們還會有一個漫長的未來。”

他是我的好朋友。後來想一想,生活中這樣的事情一點也不少。當感情破裂後,主動分手的一方已經不再愛了,甚至已經有了新的戀情,此時為了緩和氣氛說出“我們還可以做朋友啊”這樣的話;

而“被分手”的一方因為還愛著,還留戀這段感情,自然就答應了“朋友”這個身份,帶著僥倖的希望,繼續著這場無望的單向虐戀。

“分手後,我仍發了許多僅對你可見的朋友圈”

有時候,念念不忘,未必有迴響。

因為此時雙方對關係的定位已經完全不同。

主動分手的人已經馬上轉變了角色,從一個戀人的身分變成普通朋友,並且重新規劃了屬於朋友的關係界限和規則,例如:

我們不再是戀人了,我有自由可以選擇我今後的交往對象;

我們需要保持距離,不要單獨相處;

沒有必要經常聯繫;

而另一方顯然在答應做朋友的同時還懷揣當戀人的幻想,並作出一系列與對方的界限不符合的行為:

渴望知道Ta的一切,並奮不顧身去靠近

被分手的一方通常還習慣於原有的關係模式:

渴望每天知道對方的行蹤;

習慣睡覺前說一句“晚安”;

希望沒事的時候要彼此通電話;

逛街時看到什麼都會想買個送給對方。

而此時對方會感到很不舒服:“不是說好做朋友了嗎?我們已經分手了,你這麼做很不合適!”

於是開始躲、開始拒絕甚至發脾氣。而越是這樣,被分手的一方越是無法控制自己去想這些問題:

“Ta最近去哪?”

“Ta今天在幹嘛?”

“Ta跟誰在一起呢?”

“Ta朋友圈裡這個人是誰?”

甚至會想盡辦法製造靠近的機會,在大街上攔住對方,乞討般地說:“我們再坐下來談談好不好?我想和你談談”。

“分手後,我仍發了許多僅對你可見的朋友圈”

陷入“可能”的幻想和期待裡

被分手的人會不自覺地陷入和好的幻想裡,甚至希望對方過得不好,然後回到自己身邊。

通過各種消息,打聽到Ta的新戀情最近有裂痕,好像分手了,為此感到莫名開心。

“如果他們分手了,會選我嗎?”

“我努力對Ta更好,有一天Ta是否可能回心轉意?”

自我感知麻木

最糟糕的是,他們可能已經看不見眼前的生活了。離開他們的人們,把他們對生活的興趣也帶走了。

生活中無法有別人的使他們感興趣,和那個人無關的事他們也不想理會。他們甚至開始無法感知到對方的拒絕和冷漠,在看到對方已經開始另一段甜蜜幸福的感情時選擇壓抑自己的悲傷,

“只要我還愛你,你愛不愛我無所謂”。

“分手後,我仍發了許多僅對你可見的朋友圈”

此時雙方對關係的期待是不對等的,而被分手的人因為還深愛著對方,不得不把自己變得很卑微,在不對等的關係中繼續付出和委屈自己。

這種痛苦,在於明知道對方不愛自己,自己卻無法放下。

最近,身邊有個朋友正是處在這個階段,痛苦不堪,跑來問我:“我要怎樣才能走出來?明知道他已經不愛我了,我還是這麼死皮賴臉地忘不掉他?”

正常的愛情關係中,雙方愛的需要是相互的,每個人在付出愛的同時也渴望得到回報,但是這種情況下,人們卻甘願委曲求全,這是為什麼?

“分手後,我仍發了許多僅對你可見的朋友圈”

1.

自我價值缺失

自己價值感完全建立在一段關係上,這恐怕是大部分感情問題的癥結所在。

這時候的人會心甘情願依附於另一個人生存著,並且不管對方是否在乎自己,只要沉溺在感情裡自己就會舒服一些,如果無牽無掛了,自己反而感覺不到活著的意義。

我們可以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拖累”,它表面上愛的很無私,實際上是因為把自我價值建立在被拖累上,害怕完全離開這段感情後會丟失了自己。有趣的是,拖累的反義詞並不是獨立,而是互相扶持。

當感情中相互依靠的可能性已經不存在時,單方面的愛終究會讓雙方兩敗俱傷。

2.

不切實際的預期

這樣的人普遍都有這樣的期待:“只要我還足夠愛你,你總有一天會知道”,甚至覺得等對方的下一段感情告終時Ta便可以回到自己身邊。

“分手後,我仍發了許多僅對你可見的朋友圈”

致那些不願上岸的落水者

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朋友,在每一次同我傾訴完心情以後都要問我,“我該怎麼辦?”遺憾的是,在岸邊的我,除了陪伴和傾聽,其他什麼也做不了。但或許以下這些研究,能讓那些正處於痛苦中的人,稍微好受些:

1.痛苦不會那麼久

人們往往會高估失戀之後的痛苦,以及這段痛苦所持續的時間。但有研究發現,人們失戀以後遭受的真實痛苦遠沒有自己曾經以為的那麼深,也沒有以為得那麼久(Eastwick et al., 2008)。

也許痛苦是必經之路,但好消息是,你不會痛那麼久。失戀的苦海,它會比我們以為的那樣,更早乾涸。

“分手後,我仍發了許多僅對你可見的朋友圈”

2.Ta也沒有你以為的那麼瀟灑

無論是變好還是變壞,愛情對關係中雙方的塑造和改變往往是同時的,而分手對雙方的傷害和代價也往往是共同的,不會因為誰先提出分手就付出更少的代價(Mattingly, Lewandowski, & Mcintyre, 2014)。

對於被分手的人來說,願意放下一段感情不僅僅是成全對方,也是成全自己;而過去所有美好的回憶以及感情中的成長,則是雙方共同擁有的。

所以用不著覺得“虧”,用不著覺得“被浪費”,在這段感情裡誰得到的都不少,誰付出的也都不少。

3.肯定Ta比貶低Ta對自己更有益

很多研究都普遍發現,對過去感情中美好的回憶進行重述會增加當下的幸福感,也有助於從傷痛中恢復。

還有一個更有趣的現象,當我們表面上貶損前任,內心卻藏著Ta的好時,對自身的傷害是最大的;而如果我們願意承認並且肯定前任的好,反而有助於緩衝抑鬱和傷痛(Imhoff & Banse, 2011)。

“分手後,我仍發了許多僅對你可見的朋友圈”

共浴愛河的人離開了,愛河變成了苦海。或許每一個在苦海里的人都要經歷這麼一段不願上岸的時間,但在岸邊,會有一個人等你上岸,陪你繼續前行。

“分手後,我仍想讓你想我。”

“但你沒有如期歸來,而這正是離別的意義。”

參考文獻:

Eastwick, P. W., Finkel, E. J., Krishnamurti, T., & Loewenstein, G. (2008). Mispredicting distress following romantic breakup: Revealing the time course of the affective forecasting err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4(3), 800-807.

Mattingly, B. A., Lewandowski, G. W., & McINTYRE, K. P. (2014). “You make me a better/worse person”: A two‐dimensional model of relationship self‐chang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1(1), 176-190.

Imhoff, R., & Banse, R. (2011). Implicit and explicit attitudes toward ex‐partners differentially predict breakup adjustment. Personal Relationships,18(3), 427-438.


關注公眾號:簡單心理(janelee1231),閱讀更多心理科普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