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分數吃掉的運動

跑步 心理健康 高考 長跑 原鄉生活美學 2017-06-10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原鄉生活美學 ID:yxshmx

體育課真正傳授的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

高考挑動中國人的神經,它仿若命運的分岔路,而權衡的標準是——分數。儘管不願意承認,但我們讀書十二年,學校目標都徑直指向分數。

離高考分數出來還有一段時間,考生還要忍受好久心靈的焦灼,先讓子彈飛一會兒,我們談談被分數吃掉的運動

經歷過中、高考的人都心知肚明,體育課是一塊人人眼饞的肉,一不小心就會被吃掉,學校更可能考慮到“特殊時期”取消體育課。想想真替體育老師委屈,得不到學校重視,其他科老師都盯著,而且學生也不喜歡——體育也要考試,分個高低。

難得一次的體育課,在多數人眼裡像是一塊絆腳石 ,必定把孩子絆倒在成績跟前。卻常常忽視一個問題,孩子們每天花在手機、電腦、遊戲上的時間可比體育課多多了。

他們昏昏沉沉地上課、做題,放鬆靠玩手機,沒有一點活力。

久坐不動是現代人的現狀。上班族整天坐著不動彈,埋頭工作,學生也一天到晚埋頭學習。以前腰痛、頸椎痛困擾中年人,現在已提前出現在十幾歲的青少年中。尤其,運動量不足帶來的惡果之一還有肥胖,以前糖尿病是中年人的噩夢,現在也成為了青少年的噩夢。

我們帶著不屑形容一個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是真的嗎?《運動改造大腦》的作者、哈佛大學醫學院臨床副教授、神經精神醫學領域專家約翰·瑞迪卻認為“運動可以鍛鍊大腦”

運動會讓人產生愉悅感,它釋放了壓力、減輕了肌肉張力,或者增加了內啡肽(endorphin)。

其實,我們血脈賁張時令我們心情愉快的真正原因是:運動使我們的大腦處於最佳狀態。而且,運動不僅對身體有益,還有更為重要和更吸引人的優點。強健肌肉和增強心肺功能只是運動最基本的作用,運動最關鍵的作用是強健或改善大腦。

被分數吃掉的運動

在內珀維爾203學區有一堂課叫“零點體育課”,其學生運動強度高於本校其他上體育課的學生,學生的心率要保持在其最大心率的80%到90%之間。

這個項目的目的是為了確定上文化課之前進行大量的體育鍛煉是否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其他學科的學習能力。

到上半學期結束時,參與零點體育課的學生的閱讀和理解力提高17%;與其他學生相比,他們的閱讀和理解能力提高了10.7%。

另外,美國加州教育部(CDE)的調研結果也表明,體能成績好的學生考試成績也同樣好。

書中還列舉了其他研究,證明體育活動對記憶力、注意力和課堂行為都有積極的影響:運動讓我們的大腦做好準備,提高了大腦記錄和處理新信息的潛能。

被分數吃掉的運動

從正文開始,作者圍繞他的結論從生物學、醫學層面進行分析:運動鍛鍊身體的同時,也在鍛鍊大腦,運動是優化大腦功能最強大的工具。

運動有利於學習,這種說法顛覆了大家的認知。在人們的概念裡,運動有助於身體健康,我們為了分數,寧願捨棄一週可能只一次的體育課。現在,這位教授卻和我們說,除了身體健康,運動還可以鍛鍊大腦,頭腦和身體天性上就是合二為一的,它們是渾然一體的,我們不能把它們分開。捨棄了體育課不一定能讓學生提高成績,但研究和醫學證明運動可以為大腦提供學習所需的最佳工具。

教育注重分數的現狀一時半會還改變不了,但我們是否該考慮一下,把體育課還給孩子,引導孩子愛上體育課,就當為了優化學習。

《教育的目的》提及,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運動本應該是人自我發展的一部分,我們卻將其剝離了。

一切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格。也許你會想起這句話:

所謂健全的人格,內分四育,即:(一)體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蔡元培

現在還剩哪個?

現在的孩子,很迷茫,他只剩下分數了。在《三敗俱傷的時代病|功利的教育、焦慮的家長、空心的孩子》一文裡,精神科主治醫師徐凱文說,中國社會越來越焦慮,整個社會都空心了,其核心在於缺乏支撐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

在整個國家自殺率大幅度下降的同時,中小學自殺率卻在上升,孩子們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作者對出現自殺傾向的學生做了家庭情況分析,結果發現父母是中小學教師的孩子更容易嘗試自殺。

我覺得,一切向分數看,忽視甚至放棄對學生品德、體育、美育的教育已經成為很多教師的教育觀——他們完全認可這樣的教育觀,對自己的孩子也同樣甚至更加變本加厲地實施,可能是導致教師家庭孩子心理健康問題高發的主要原因。

運動不僅僅是強身健體,它對孩子的團隊合作、心智成長、意志、精神方面發揮著極大作用。

被分數吃掉的運動

西點軍校的體育課程很強大,但校長麥克阿瑟依然擴充了這一課程,使其成為西點軍校的重點課程,他說,“沒有什麼能比競技體育更加迅速地培養出領導能力、果斷決策能力、迅速行動的能力、心理與體力的協調能力,以及攻擊性和勇氣。也沒有什麼可以如此迅速、牢固地樹立起難以定義的集體精神、集體利益和自豪感,而這些就是我們稱之為士氣的東西。”

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我們需要競技體育,而是說我們需要運動。

健全的精神應寓於健全的體格,擁有健康的身體與精神比分數更重要,它們才是防禦肥胖、空心病的良藥,分數不是。

前面說到,運動改造大腦,那誰來改造運動?

高考決定了一切向分數看齊,就連體育也是要看成績的,他不但是和自己比,他還要和別人比,有及格不及格之分,還有成績單上名次之分。對體育差的學生來說,體育課不是享受運動的樂趣,而是擔驚受怕,他怎麼喜歡得上體育。

怎樣才能讓孩子喜歡上運動?

《運動改造大腦》裡那個內珀維爾203學區的零點體育課,它的精髓在於,它傳授的是一種生活方式,給學生打分依據的是其努力程度,而不是技能,“盡全力比跑得快更重要”。

學校有儘可能多的運動類型,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而且不用和別人對比,和自己比就好了,只要你足夠努力,就可以得到好成績。

怎樣判定學生的努力程度呢?在每週一次的長跑訓練中,勞勒老師找到了答案:心率監測儀。他讓一個11歲的女孩試用了儀器,女孩瘦小,跑得並不快。但是勞勒下載了她的運動數據後,卻發現,她的心率竟有187次。作為一個11歲的孩子,她的最大心率可能會達到209次左右,而這意味著她幾乎一直處在全力衝刺的狀態。

從那一刻起我們的體育課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心率監測儀是所有的起點。我開始重新考慮那些學生,那些沒有受到我們肯定而對運動失去興趣的學生。儘管我的班上沒有一名運動員,但所有學生都知道如何像那個小女孩一樣努力。”

被分數吃掉的運動

這是學校該做的工作。我們也明白,學校一時半會還無法改變。但家長還要承擔自己對子女的教育工作,從家庭開始改造運動。

有一位父親很焦慮,他知道現在的學校教育弊端太大了,一切只看分數,但是他又不敢就這樣放鬆兒子的學習,國情如此。

他焦慮怎樣把孩子的學習提上去,又符合孩子的發展。於是他邀請孩子去跑步。太多家長一開口就是學習,孩子會迴避這個話題,連同與家長的溝通一起迴避。而跑步提供沉默的陪伴、溝通的契機。更深層次的,藉由跑步,打開孩子思想,讓孩子自己去做選擇,去找到努力的方向。

剛開始兒子不願意去,後來兒子答應他每天下課一起去家附近的學校運動場跑步。沒有要事,他儘量說到做到,陪伴兒子跑步,因為一旦說話不算數,孩子很快就察覺,然後不再拿家長的話當真。

萬事開頭難,“一圈、兩圈、三圈……經過無數圈的積累後,我發現自己變得不再和以前一樣,跑長跑對我來說,它已經開始變得輕鬆起來……長跑堅定了我的意志,我也學會了拼盡全力。”兒子在週記上寫道。

被分數吃掉的運動

被分數吃掉的運動

另一則週記

不要要求孩子去運動,當你自己躺在沙發上、床上玩遊戲、看電視的時候。“教育,從做值得孩子尊重的人開始。”你尊重自己嗎,作為父母,你有沒有給到孩子真正的愛和陪伴?

你在發愁孩子的學習和身體健康?不要一味要求孩子去運動,你動起來了嗎?一起去跑步吧!

✈✈✈

人類曾有長達250萬年的時間靠狩獵採集維生,我們的祖先曾在原野上奔跑、跳躍,生物學上進化的基因還存留在我們身上,奔跑與運動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

很多人說,小時候去過動物園,長大了不敢再去了。“當我看見一頭白色北極熊在不足四坪米的房間裡幾乎走不了兩步就要轉身來回的時候、我決定以後都不會再去動物園。”(知乎用戶)

那些曾經體格雄健、威風凜凜的動物,如今被人類困囿於柵欄裡,每天吃飯、睡覺、發呆,然後只剩在籠子裡轉來轉去。很多動物園裡的動物會出現異常行為,它們飽受著精神上的折磨,眼光呆滯,它們可憐。

而現代的人類,除了把動物弄進了動物園,也把自己監禁起來。一萬年前,我們的祖先決定擇地而棲,建蓋房屋,不再遊蕩,現在,我們決定困囿於城市的小格子裡,困囿於教室裡,困囿於手機裡、遊戲裡。我們樂不思蜀,我們放棄運動、放棄健康,任由肥胖、孤獨等問題侵佔我們,我們也可憐。

被分數吃掉的運動

我們忘了,只要願意,打破自己的牢籠,就可以重新奔跑起來。不要放棄它。

被分數吃掉的運動

*推薦閱讀*

關於新家的暢想,這裡有28條建議

爸媽老了,怎樣為他們裝修一個適合的家

家庭隱私與親密感,一場人際關係的革命

我們追求舒適的家庭生活,卻是400年前荷蘭的日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