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 | 為什麼要在攀枝花建一個全國最大的三線建設博物館?

揭祕 | 為什麼要在攀枝花建一個全國最大的三線建設博物館?

2015年3月4日,攀枝花建市50週年。這一天,攀枝花三線建設博物館將正式向公眾開放。為什麼選擇在四川境內的攀枝花建一個全國最大的三線建設博物館?

專家們說,“因為這裡是中國大三線建設的明珠,是中國大三線建設的龍頭,也是我們三線建設的一個代名詞。”

三線建設

三線建設涉及西南、西北和中南三線,而其重點又在四川、貴州、雲南等西南地區,項目投資佔全國三線建設的三分之一,其中四川佔全國四分之一。而攀枝花以其豐富的資源,近礦、近煤、近水、近林及鍊鋼鍊鐵各種輔助原料齊備的全面優勢,且地處內陸腹地,十分符合三線建設“靠山、分散、隱蔽”的佈局原則,是建立戰略後方基地的理想場所,由此成為三線建設的“重中之重”。

當年那些三線建設者們,離開家鄉,千里迢迢到偏遠而艱苦的地方開創新事業,他們為今天美麗的四川,打下了好家底。

沒有三線建設,就沒有今天的四川

三線建設對四川有多重要,從原四川省計經委主任辛文的一篇專題文章中就可略知一二:三線建設的1965年至1978年,國家財政對四川投入資金量380億元,是歷史上未曾有過的。從項目方面來說,300多個,建設和建成的國有企業中,包括了軍工、冶金、機械、電子、原煤、建材、天然氣、化工、醫藥、核工業、航空、航天、導彈發射基地、鐵路等行業和產業。

三線建設對四川的影響是根本性的和長遠性的。可以這樣說,沒有三線建設,就沒有今天四川雄厚的科技力量,就沒有今天四川的工業基礎。

攀枝花之父——常隆慶

“山很低而秀,沿途許多攀枝花,即是廣東的木棉花。只可惜此時已經看不見樹上肥大紅豔的花了。”1936年,地質學家常隆慶來到現攀枝花市境內的三堆子一帶,他這樣記錄當時的所見所聞。

揭祕 | 為什麼要在攀枝花建一個全國最大的三線建設博物館?

很少有人知道,常隆慶此行,本來是調查地震,卻意外發現攀枝花豐富的礦產資源。在這之後,才有了攀枝花這個全國唯一以花名命名的地級市。

在攀枝花市檔案館,現在保留有常隆慶的著作和相關信件。這些檔案證實,常隆慶的意外發現,對於攀枝花而言是有多麼重要。

只有他能勝任這個工作

1935年底,四川馬邊縣、會理縣一帶發生大地震,金沙江為之斷流。地震發生了,當時四川省政府建設廳就需要對地震情況進行調查。但在當時,彝區十分荒涼,又有匪亂,行走不易。而要調查地震,也需要有豐富的地質科學知識。在時任廳長的盧作孚看來,只有常隆慶能勝任這個工作。

常隆慶,四川江安人,生於1904年。1922年,他考入北京大學理科預科。他認為,只有找出礦藏,才能辦工業,興中華。於是,他就進入地質系學習。畢業後常隆慶在當時的北平實業部地質調查所任職。1932年,當時還是著名實業家的盧作孚把他要到了四川,常隆慶便成為第一個來到四川的地質學者。

1936年1月4日,常隆慶和他的助手殷學忠從重慶出發,前往地震災區調查。他先到馬邊,後又經過樂山轉道西昌,再由西昌前往會理。他發現,地震的真相是會理縣這邊發生山崩,讓金沙江斷流。而第二天,馬邊縣才發生強烈地震。

完成了任務,就該返程回家,但常隆慶沒有。他對沿途的地質構造發生了極大興趣。他意識到,這裡的地質條件極其有利於金屬成礦。他便把工作轉向礦產資源調查。這也為後來的人們開啟了攀西地區資源寶庫的大門。

一邊調查地震,一邊找礦

自古以來,這裡都是不毛之地。諸葛亮南征時,看到此地一片荒涼,心想,“不毛之地,糧草無補,不可屯兵,速退!”但常隆慶1936年的這次西南之行,耗時10個月,他勘察了50多處礦產。1937年發表了著名的《寧屬七縣地質礦產》一書,第一個向世人披露了攀西地區豐富的礦藏資源。

以前從四川販賣毛鐵(剛出爐尚未經錘鍛的熟鐵)到雲南的挑夫們,每當走到攀枝花埡口時,擔子陡然沉重起來,好像有人用力往下拉,闖過埡口後又恢復原狀。當時的人們便以為這裡有“神仙”,但他們哪裡知道是地下有磁鐵礦。


揭祕 | 為什麼要在攀枝花建一個全國最大的三線建設博物館?


(常隆慶在攀考察)

早在調查地震的途中,常隆慶就已經尋訪到一座大型的磁鐵礦。那是在西昌以北、冕寧東南的瀘沽礦頭山,常隆慶從當地的造鍋的鐵匠處得知有磁鐵礦,他進行了詳細地調查,將此礦稱為“瀘沽磁鐵礦”。這正是我國第二大鐵礦礦種—攀枝花式釩鈦磁鐵礦。

勘察礦產資源,沿途要作地質路線圖,詳細記 地層、岩石、構造情況,還要採集化石、礦石標本。所有這些,常隆慶都親歷親為。除此之外,他還要尋訪知名人士、老礦工和當地老百姓,讓他們做嚮導,去尋訪當地礦產。

與“三線建設”不謀而合

不過,在常隆慶心中,卻不以為苦。在他後來發表的旅行雜記中,這一次“旅行”看起來還頗有詩意。在攀枝花的三堆子一帶,他們的眼前忽見一河,河水極清,寬只有百米。殷學忠以為這是安寧河。常隆慶覺得不像,問了路人,才知道這就是金沙江。而江的兩岸,長滿了攀枝花。


揭祕 | 為什麼要在攀枝花建一個全國最大的三線建設博物館?


常隆慶還有長遠的考慮。他認為,這裡礦產資源豐富,不僅是四川第一,甚至還是全國第一,要儘快開發。而這裡深處內陸,在大山之中,正是“易守難攻之地”,相比我國沿海和長江流域,更能保證安全。所以他建議,要舉全國之力,將這裡建成一個新式的重工業區。常隆慶開發攀西地區的構想,與國家的攀枝花三線建設指導思想不謀而合。

確定要開發,就要修鐵路了。常隆慶把線路都規劃好了,“此鐵路當由滎經出蒲麥地渡大渡河,由菩薩崗越山以到冕寧,順安寧河而下以到三堆子江岸。……若川滇鐵路必建築,建築而必渡江,則非由三堆子附近渡江不可也……”

揭祕 | 為什麼要在攀枝花建一個全國最大的三線建設博物館?

(慶祝成昆鐵路通車)

1970年,成昆鐵路全線通車,火車正是從三堆子大橋上跨過金沙江。

這裡終於立起了他的雕像


揭祕 | 為什麼要在攀枝花建一個全國最大的三線建設博物館?


(常隆慶雕像)

經過幾十年的開發建設,攀枝花從昔日的一個不毛之地,發展為中國西部地區的鋼鐵、釩鈦、能源基地。

揭祕 | 為什麼要在攀枝花建一個全國最大的三線建設博物館?

直到2005年,因常隆慶發現的那拉箐煤田和攀枝花蘭尖釩鈦磁鐵礦是攀鋼和攀枝花市誕生的先決條件,為紀念常隆慶,攀枝花市政府以常隆慶的名字命名了多條道路。後來又在密地大橋南交通要道旁立起了常隆慶的雕像。至此,“攀枝花之父”常隆慶的名字,才家喻戶曉。


延伸閱讀

攀枝花——三線建設的“重中之重”

從建設規模和產業地位看,攀枝花是三線建設的戰略中心。三線建設的重點就是“兩基一線”:“兩基”指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和重慶常規兵器工業基地,“一線”指成昆線。1965年11月底,鄧小平視察西南三線建設地區,拍板確定了“兩點一線”的西南三線建設格局,即以攀枝花為中心,通過成昆鐵路,向重慶和六盤水兩點做“鐘擺式輻射”。其基本設計是六盤水工業基地的煤炭運到攀枝花,攀枝花的鋼鐵運到重慶,重慶的機器運到攀枝花和六盤水工業基地。這其中攀枝花是一箇中心和樞紐環節。可以說,沒有三線建設也就沒有攀枝花這個工業基地,更談不上有攀枝花市在中國地圖上的出現。


揭祕 | 為什麼要在攀枝花建一個全國最大的三線建設博物館?


(1965年:鄧小平同志視察攀枝花時聽取冶金部負責人關於總體規劃的介紹)

從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看,攀枝花是三線建設中投資最大的項目。在資金配置上,國家在攀鋼一期和成昆鐵路建設中一共投入近百億元,約佔三線建設總投資的二十分之一;在人力資源配置上,投入約50萬人(不含大量無正式編制民工),約佔三線建設投入人力總量的十分之一。1965年初,國務院10個部委的5萬多職工從全國各地彙集攀枝花;中央軍委調遣鐵道兵5個師、擴編到18萬人,參加成昆鐵路大會戰;僅1970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畢業生集中分配及相繼調到攀枝花市的就有56人。


揭祕 | 為什麼要在攀枝花建一個全國最大的三線建設博物館?


(1966年3月,賀龍同志視察攀枝花)

為解決鐵路交通的運輸問題,1965年7月,國家建委和交通部從北京、遼寧、山東、河南、安徽5省市抽調精幹職工4650人、汽車1500輛,組成交通部直屬第一汽車運輸公司,擔負從成都、昆明即從南北兩線運送生產、生活物資到攀枝花的任務。據統計,當時加上特區各企業的運輸汽車,總計約3500多臺運輸車輛,從1964年到1970年成昆鐵路通車前,共運送生產生活物資800多萬噸。這在共和國建設史上也是空前的。


揭祕 | 為什麼要在攀枝花建一個全國最大的三線建設博物館?


(1970年7月1日攀鋼1號高爐建成出鐵)

從建設成就看,攀枝花是三線建設的成功典範。三線建設雖然共有1100餘個項目,但大多以一個企業、一所院校的形式存在,唯有攀枝花是以特區機制和地級市規格全面新建的項目。

我國主流經濟學家們一致認為,攀枝花和成昆鐵路的開發建設,至少改變了3000萬人口的命運,縮短了金沙江流域與內地50年的差距。


( 來源:據成都商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