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沒讓我失望,《敦刻爾克》拍出了戰爭片的高級感

人們常說諾蘭是“把商業和藝術結合得最好的一位導演”

但這一次

他的天平可能更偏藝術了一點點

也許離奧斯卡也更近了一點點

但我也相當確定,會有很多人不喜歡它。

在中國,很多人把克里斯托弗·諾蘭稱為“大神”。這位拍出過《蝙蝠俠:黑暗騎士》《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多部高分片的導演,一貫以複雜的敘事結構、捉摸不透的劇情,和擅長塑造反英雄著稱。

當得知諾蘭要拍一部戰爭片的時候,人們期待的是劇情會有多麼“燒腦”,戰鬥會有多麼刺激,衝突會有多麼激烈。

然而,如果你抱著對槍林彈雨、血肉橫飛等視覺刺激的期待走進電影院,多半是會失望的。

諾蘭對《敦刻爾克》的處理方式,是一種寫意的化繁為簡。

在歷史面前,這位“典型的英國人”(諾蘭自評)以極其剋制的姿態,拍了一部相當“性冷淡”的非典型戰爭片。

用諾蘭自己的話來說,這不是一部戰爭片,而是一部關於生存的懸疑電影。

懸念的核心是——主角們能否活下去。

歷史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是諾蘭第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講的是二戰史上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二戰初期,英法聯軍在德國的閃電戰下崩潰,被圍困在法國東北部的港口小城敦刻爾克,與英國本土僅有一海之隔。

1940年5月25日至6月4日,英軍主導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在極其艱難的9天裡,共有33萬多人從敦刻爾克撤回到英國,是計劃中的10倍,於是這次行動也被稱為“敦刻爾克奇蹟”。

直白的說,“敦刻爾克”就是一次英法聯軍的逃命行動,甚至不能算是一場戰役。但它又的確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不是敦刻爾克保存下了英軍的主力部隊,盟軍可能早就提前出局了。

也許是因為自帶略微尷尬的立場,二戰電影裡直接描述“敦刻爾克大撤退”的並不多,最著名的可能就是“一美”詹姆斯·麥卡沃伊主演的《贖罪》裡,那個4分27秒的經典長鏡頭。

其實,諾蘭拍《敦刻爾克》的想法從12年前開始就有了。1995年,他與妻子艾瑪·托馬斯駕著一艘小帆船從英國航行到敦刻爾克,與大撤退剛好相反的航線。

19個小時的航程異常艱難,“非常艱難,我感覺生命受到威脅,況且還沒人在我們頭上扔炸彈。”對當時士兵的敬佩,加上作為英國人的情結,堅定了他拍這部電影的想法。

三條時間線交錯,還是那個諾蘭味兒

《敦刻爾克》的劇情相對比較簡單,但仍然採用了諾蘭特色的非線性敘事方式(打亂時間線講故事),如果看得不夠認真,還是會錯過重要信息。

故事分為三個視角——海陸空三條線,分別處與不同的時間點上,最後交叉彙總到一起。不想搞混的話,請先記住主要角色的臉。

(*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不想看的可以跳到最後)

首先是陸軍,故事時間是一週。

電影從他們的視角開始,空無人煙的大街上飄散著德軍勸降的傳單,男主角的小隊撤離到這裡,連口水都沒喝上,就遭到德軍掃射,只有主角一人保下了小命。

倖存下倆的男主角——由19歲的菲恩·懷特海德飾演,來到敦刻爾克海灘上,走進成千上萬排隊等著上船的士兵裡面。

當紅組合 One Direction 的哈里·斯泰爾斯也在這條線中出現,飾演一名不惜一切代價渴望逃離敦刻爾克的陸軍士兵。

英國幾百艘民用小船接受政府的徵召,自願渡過英吉利海峽去接他們的士兵回家。

馬克·裡朗斯飾演“月亮石”號的船主道森,帶著自己的兒子和另一位小夥子喬爾,親自開船去敦刻爾克接人,途中救援了因沉船落海的陸軍士兵。

道森父子可以說是片中最豐滿的人物

在這一小時內,三架英國皇家空軍小隊的飛機,承擔了阻擊德國飛機,為軍艦護航的任務。

“湯老師”湯姆·哈迪飾演其中一名飛行員,他是全片最像英雄的角色,可以說是智勇雙全,第一人稱視角的空戰“狗鬥”相當刺激。

湯老師在《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和《瘋狂麥克斯4》裡不露臉也能把角色演得入木三分,這次更上一層樓,甚至連臺詞都沒有幾句。

如果說誰能只靠一雙眼睛就能把觀眾感動到哭,那真的非湯老師莫屬了。

三條發生在不同時間的故事線交叉剪輯,一開始可能會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但隨著劇情發展,遇到不同角度的交叉點,漸漸你就能摸索出故事的全貌。

一直以來,諾蘭似乎對於時間有著異常的執著,而《敦刻爾克》交錯的時間線,更是故意想營造出一種戰爭中的信息不對稱的真實感。

電影中成功撤退之後,有陸軍士兵對空軍罵道“你們到哪裡去了?”,意思是沒有得到空軍支援,然而實際上這名空軍為了援護戰艦被擊墜,差點喪生大海。

這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情。實際上,敦刻爾克大撤退最大的功臣就是空軍,因為他們不要命的支援,拯救了數百艘艦艇。但是等在岸邊的陸軍士兵,並不能看到海上空戰的情況。

有外國媒體說,看《敦刻爾克》就像一場裸眼VR體驗。

“體驗感”是《敦刻爾克》最大的特點,也是諾蘭最想達到的效果。

因此在CGI技術如此發達的情況下,他仍然堅持實拍。

電影主要在荷蘭取景,請來1500多名群演還原海灘上人山人海的場面。

為了拍攝出戰機在空中追逐的真實姿態,諾蘭甚至自己親自坐上過戰鬥機踩點。拍攝時則將IMAX攝像機綁在直升機的外面,直接從空中跟拍。

戰機迫降水面一幕,竟然將攝像機綁在戰機上一同墜落,巨大的衝擊力讓攝像機的保護外殼都壞了,整個攝像機和膠片全被浸溼。

幸好後來找到一種方法把膠片洗印了出來,不然我們就要失去裸眼體會“皇牌空戰”VR版的機會了。

順便一提, 本片並且仍然由諾蘭最愛的IMAX膠片攝影機拍攝,全片75%採用70毫米和超寬銀幕65毫米的IMAX膠片,要看就一定的看IMAX版。

但因為大陸沒有70mm膠片IMAX放映,激光IMAX屏幕是國內最好的選擇。(普通IMAX與70mm比已經損失很多畫面了,非IMAX版的損失簡直不敢想……)

各版本《敦刻爾克》畫幅大小對比

音樂比臺詞更重要

《敦刻爾克》是諾蘭所有電影裡時長第二短的(107分鐘),全部76頁的劇本里,一共只有兩頁臺詞。

諾蘭研究了大量默片中的表達方式,比如《貪婪》(1924),《黨同伐異》(1916)和《日出:兩個人的愛情之歌》(1927)等,希望通過細節而不是臺詞來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我花了大量的時間來看這些無聲電影中的群戲表演,包括臨時演員們的行動和進展方式,空間是是如何被呈現的,以及怎麼用攝影界來捕捉這些畫面,還有拍攝視角的運用。

第六次與諾蘭合作的漢斯·季默,在背景音樂中加入了嘀嗒嘀嗒的鐘表聲,這個聲音正是來自諾蘭的懷錶。

直到電影結束之前,敵人甚至沒有露過正臉。但幾乎一刻不停的滴答聲,宛如催命符般,使電影從頭到尾伴隨著一種緊迫感,就像有看不見的怪物在後面追趕你。

不過,這也是影片爭議很大的地方,有不少人認為音樂太滿喧賓奪主。

你熱愛戰爭的唯一原因,是沒參加過戰爭

然而,我最喜歡影片的地方,既不是敘事技巧,也不是音樂創新,或者唯美的畫面(真的很美),而是諾蘭對小人物的刻畫。

《敦刻爾克》選擇從小人物入手,影片裡沒有希特勒,沒有丘吉爾,有的只是為了活命不惜扒死人衣服的小兵,為了自保甚至想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丟下船。

片中每個人為了“回家”,或者是幫助別人回家,付出了無數的努力,甚至犧牲。就連男主角為了回家,也做了不少不光彩的事情。

數次上船又數次落海的主角(倒黴)三人組

海上是人物性格展現最豐滿的一條線。船長道森頗具英國紳士風範,意志堅定,臨危不亂,即使前方是火海,上方是敵機,也絲毫不動搖退縮。直到最後我們才知道,他做這一切的原因是有一個為國捐軀的兒子。

而他船上自願來幫忙的17歲小夥子,還沒幫上忙就因為意外失去了生命,但善良的父子甚至不忍心告訴罪魁禍首他的死因。

這位老爺爺由諾蘭的叔叔約翰·諾蘭扮演,即使看不見也想為國家出點力,但心懷愧疚的士兵卻抱怨他,“那個人看都不看我一眼。”

其實一直以來,諾蘭最吸引我的都不是花哨的敘事技巧,而是技術之外,他對細節的關注,對情感的挖掘。

一直以來,諾蘭的電影都是有溫度的。即使畫面上他總是偏愛冷色調。

無論《記憶碎片》《盜夢空間》還是《星際穿越》甚至《蝙蝠俠》三部曲,情感才是最打動人的地方。

我們真的見過太多炮火翻飛,子彈亂射,血肉橫飛的“戰爭片”。但血腥不一定是最殘酷的,有時候乾淨可能更犀利。

片中敦刻爾克海邊,一直漂浮著大片大片白色泡沫,據說是因為海里有水藻或其他有機物分解,被海水一攪就成了泡沫。電影裡泡沫那麼厚,說明海里死物有很多。

在擱淺的漁船裡,有人發現漲潮了,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屍體漂回來了”。

高級的戰爭片是什麼樣子?絕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宣揚殺戮的樂趣,或者追求爆炸的快感。

認識歷史,刻畫人性,反思戰爭,永遠是戰爭片最重要、也是終極的目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敦刻爾克》才是真正的戰爭片。

有多少人想過,你一邊看電影一邊吃爆米、同時還給身邊的妹子開評論音軌、或者刷刷手機、拍拍屏幕的幸福生活,是曾經無數人用生命換來的。

在娛樂消遣之外,一部成功的電影,應該也要承擔一些引人思考的功能吧。

你熱愛戰爭的唯一原因,是沒參加過戰爭。

我看電影的時候,同場還遇到一位來自敦刻爾克的朋友,這是他拍的敦刻爾克海灘,漂亮嗎?

順便一說,《敦刻爾克》現在豆瓣8.5分,在諾蘭的作品裡算比較低的(《盜夢空間》9.2,《星際穿越》9.1,《黑暗騎士》9.0)。

但在國外影評網站爛番茄上93%新鮮度,metacritic94分,卻是諾蘭電影中最高的。《敦刻爾克》在國外影評人中的好口碑,也許會是諾蘭離奧斯卡最近的一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