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

​這個週末看了兩部影片。

一部《敦刻爾克》,一部《海邊的曼徹斯特》。這兩部電影講述的是很不一樣的事,一部是極為著名的戰爭史事,一部是一個人的生活悲情,但卻給了我類似的感觸。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或許是在限閾時間內,我將兩種感受同化,亦或者根本就是同一種感受。

極簡的鏡頭,壓抑、無奈、承受、痛苦、顫抖和孤獨。

"

​這個週末看了兩部影片。

一部《敦刻爾克》,一部《海邊的曼徹斯特》。這兩部電影講述的是很不一樣的事,一部是極為著名的戰爭史事,一部是一個人的生活悲情,但卻給了我類似的感觸。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或許是在限閾時間內,我將兩種感受同化,亦或者根本就是同一種感受。

極簡的鏡頭,壓抑、無奈、承受、痛苦、顫抖和孤獨。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對於敦刻爾克來說,以往經驗裡我們便會脫口而出——敦刻爾克大撤退,可這次克里斯托弗·諾蘭卻沒有從我們熟悉的角度出發,沒有描繪這個歷史事件背後希特勒為何在將40萬英法士兵逼到敦刻爾克海灘上,一舉殲滅如同囊中取物般輕而易舉時,突然宣佈停火;也沒有描述在這背後英法德之間的政治博弈,而是帶領觀眾,如同欣賞默片一樣,用時間線的交叉,用極簡的鏡頭語言,用扣人心絃的配樂,來感受這一段歷史。

沒有宏達的場面,沒有你死我活的拼殺,甚至沒有出現一個德國人的身影,只用了幾個士兵的逃亡之路便把這種大撤退大逃亡的緊迫感表現出來。或許會有人嘲笑英國人怎麼把大逃亡拍成了大勝利,可生與死之時,誰又能做到那麼坦然大無畏呢,四十萬可都是活生生的年輕生命。——我們沒有理由去嘲笑一個人對生的追求的。

"

​這個週末看了兩部影片。

一部《敦刻爾克》,一部《海邊的曼徹斯特》。這兩部電影講述的是很不一樣的事,一部是極為著名的戰爭史事,一部是一個人的生活悲情,但卻給了我類似的感觸。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或許是在限閾時間內,我將兩種感受同化,亦或者根本就是同一種感受。

極簡的鏡頭,壓抑、無奈、承受、痛苦、顫抖和孤獨。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對於敦刻爾克來說,以往經驗裡我們便會脫口而出——敦刻爾克大撤退,可這次克里斯托弗·諾蘭卻沒有從我們熟悉的角度出發,沒有描繪這個歷史事件背後希特勒為何在將40萬英法士兵逼到敦刻爾克海灘上,一舉殲滅如同囊中取物般輕而易舉時,突然宣佈停火;也沒有描述在這背後英法德之間的政治博弈,而是帶領觀眾,如同欣賞默片一樣,用時間線的交叉,用極簡的鏡頭語言,用扣人心絃的配樂,來感受這一段歷史。

沒有宏達的場面,沒有你死我活的拼殺,甚至沒有出現一個德國人的身影,只用了幾個士兵的逃亡之路便把這種大撤退大逃亡的緊迫感表現出來。或許會有人嘲笑英國人怎麼把大逃亡拍成了大勝利,可生與死之時,誰又能做到那麼坦然大無畏呢,四十萬可都是活生生的年輕生命。——我們沒有理由去嘲笑一個人對生的追求的。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諾蘭將幽閉和廣袤運用的太好了。

當廣袤鏡頭和幽閉鏡頭輪番上演的時候,就想音樂的鼓點帶領著觀眾的情緒,一直抻著的情緒,瞬間勒緊,然後當士兵逃生後又進而舒展,卻又在下一次的落水歷險中,被壓制。

那種比夜靜,比海深的情緒剋制到極致,然後又爆發的時刻,戰爭中每個個體的情緒和命運就愈發明朗和清晰了。

"

​這個週末看了兩部影片。

一部《敦刻爾克》,一部《海邊的曼徹斯特》。這兩部電影講述的是很不一樣的事,一部是極為著名的戰爭史事,一部是一個人的生活悲情,但卻給了我類似的感觸。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或許是在限閾時間內,我將兩種感受同化,亦或者根本就是同一種感受。

極簡的鏡頭,壓抑、無奈、承受、痛苦、顫抖和孤獨。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對於敦刻爾克來說,以往經驗裡我們便會脫口而出——敦刻爾克大撤退,可這次克里斯托弗·諾蘭卻沒有從我們熟悉的角度出發,沒有描繪這個歷史事件背後希特勒為何在將40萬英法士兵逼到敦刻爾克海灘上,一舉殲滅如同囊中取物般輕而易舉時,突然宣佈停火;也沒有描述在這背後英法德之間的政治博弈,而是帶領觀眾,如同欣賞默片一樣,用時間線的交叉,用極簡的鏡頭語言,用扣人心絃的配樂,來感受這一段歷史。

沒有宏達的場面,沒有你死我活的拼殺,甚至沒有出現一個德國人的身影,只用了幾個士兵的逃亡之路便把這種大撤退大逃亡的緊迫感表現出來。或許會有人嘲笑英國人怎麼把大逃亡拍成了大勝利,可生與死之時,誰又能做到那麼坦然大無畏呢,四十萬可都是活生生的年輕生命。——我們沒有理由去嘲笑一個人對生的追求的。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諾蘭將幽閉和廣袤運用的太好了。

當廣袤鏡頭和幽閉鏡頭輪番上演的時候,就想音樂的鼓點帶領著觀眾的情緒,一直抻著的情緒,瞬間勒緊,然後當士兵逃生後又進而舒展,卻又在下一次的落水歷險中,被壓制。

那種比夜靜,比海深的情緒剋制到極致,然後又爆發的時刻,戰爭中每個個體的情緒和命運就愈發明朗和清晰了。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說實話這部電影會獲得兩級分化的評論也不意外的。就拿我跟劉先生來說,看過後,他就說如果這是戰爭片確實挺無聊的。當然對於熱愛好萊塢大片的他來說,對這種類文藝片還是不感冒的,而我則認為,諾蘭如此的描繪其實很新穎,說真的就只是極美的鏡頭語言,就已經讓我心滿意足了,更何況還有滿屏高顏值英倫帥哥和有著極其性感嘴脣的哈迪老師呢。

"

​這個週末看了兩部影片。

一部《敦刻爾克》,一部《海邊的曼徹斯特》。這兩部電影講述的是很不一樣的事,一部是極為著名的戰爭史事,一部是一個人的生活悲情,但卻給了我類似的感觸。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或許是在限閾時間內,我將兩種感受同化,亦或者根本就是同一種感受。

極簡的鏡頭,壓抑、無奈、承受、痛苦、顫抖和孤獨。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對於敦刻爾克來說,以往經驗裡我們便會脫口而出——敦刻爾克大撤退,可這次克里斯托弗·諾蘭卻沒有從我們熟悉的角度出發,沒有描繪這個歷史事件背後希特勒為何在將40萬英法士兵逼到敦刻爾克海灘上,一舉殲滅如同囊中取物般輕而易舉時,突然宣佈停火;也沒有描述在這背後英法德之間的政治博弈,而是帶領觀眾,如同欣賞默片一樣,用時間線的交叉,用極簡的鏡頭語言,用扣人心絃的配樂,來感受這一段歷史。

沒有宏達的場面,沒有你死我活的拼殺,甚至沒有出現一個德國人的身影,只用了幾個士兵的逃亡之路便把這種大撤退大逃亡的緊迫感表現出來。或許會有人嘲笑英國人怎麼把大逃亡拍成了大勝利,可生與死之時,誰又能做到那麼坦然大無畏呢,四十萬可都是活生生的年輕生命。——我們沒有理由去嘲笑一個人對生的追求的。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諾蘭將幽閉和廣袤運用的太好了。

當廣袤鏡頭和幽閉鏡頭輪番上演的時候,就想音樂的鼓點帶領著觀眾的情緒,一直抻著的情緒,瞬間勒緊,然後當士兵逃生後又進而舒展,卻又在下一次的落水歷險中,被壓制。

那種比夜靜,比海深的情緒剋制到極致,然後又爆發的時刻,戰爭中每個個體的情緒和命運就愈發明朗和清晰了。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說實話這部電影會獲得兩級分化的評論也不意外的。就拿我跟劉先生來說,看過後,他就說如果這是戰爭片確實挺無聊的。當然對於熱愛好萊塢大片的他來說,對這種類文藝片還是不感冒的,而我則認為,諾蘭如此的描繪其實很新穎,說真的就只是極美的鏡頭語言,就已經讓我心滿意足了,更何況還有滿屏高顏值英倫帥哥和有著極其性感嘴脣的哈迪老師呢。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茫茫大海,漫長等待,終終了,無論是哪一個歷史抉擇,冥冥中他們確實被某種執著拯救了。

但生命就是這樣無常,有些人活著,卻也如同死去一樣,沒人能再將其拯救。這便是另一部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

"

​這個週末看了兩部影片。

一部《敦刻爾克》,一部《海邊的曼徹斯特》。這兩部電影講述的是很不一樣的事,一部是極為著名的戰爭史事,一部是一個人的生活悲情,但卻給了我類似的感觸。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或許是在限閾時間內,我將兩種感受同化,亦或者根本就是同一種感受。

極簡的鏡頭,壓抑、無奈、承受、痛苦、顫抖和孤獨。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對於敦刻爾克來說,以往經驗裡我們便會脫口而出——敦刻爾克大撤退,可這次克里斯托弗·諾蘭卻沒有從我們熟悉的角度出發,沒有描繪這個歷史事件背後希特勒為何在將40萬英法士兵逼到敦刻爾克海灘上,一舉殲滅如同囊中取物般輕而易舉時,突然宣佈停火;也沒有描述在這背後英法德之間的政治博弈,而是帶領觀眾,如同欣賞默片一樣,用時間線的交叉,用極簡的鏡頭語言,用扣人心絃的配樂,來感受這一段歷史。

沒有宏達的場面,沒有你死我活的拼殺,甚至沒有出現一個德國人的身影,只用了幾個士兵的逃亡之路便把這種大撤退大逃亡的緊迫感表現出來。或許會有人嘲笑英國人怎麼把大逃亡拍成了大勝利,可生與死之時,誰又能做到那麼坦然大無畏呢,四十萬可都是活生生的年輕生命。——我們沒有理由去嘲笑一個人對生的追求的。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諾蘭將幽閉和廣袤運用的太好了。

當廣袤鏡頭和幽閉鏡頭輪番上演的時候,就想音樂的鼓點帶領著觀眾的情緒,一直抻著的情緒,瞬間勒緊,然後當士兵逃生後又進而舒展,卻又在下一次的落水歷險中,被壓制。

那種比夜靜,比海深的情緒剋制到極致,然後又爆發的時刻,戰爭中每個個體的情緒和命運就愈發明朗和清晰了。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說實話這部電影會獲得兩級分化的評論也不意外的。就拿我跟劉先生來說,看過後,他就說如果這是戰爭片確實挺無聊的。當然對於熱愛好萊塢大片的他來說,對這種類文藝片還是不感冒的,而我則認為,諾蘭如此的描繪其實很新穎,說真的就只是極美的鏡頭語言,就已經讓我心滿意足了,更何況還有滿屏高顏值英倫帥哥和有著極其性感嘴脣的哈迪老師呢。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茫茫大海,漫長等待,終終了,無論是哪一個歷史抉擇,冥冥中他們確實被某種執著拯救了。

但生命就是這樣無常,有些人活著,卻也如同死去一樣,沒人能再將其拯救。這便是另一部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其實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正好看了一條新聞。一位父親開車轉彎時因為視覺盲區把蹲在地上玩耍的女兒輾軋致死。

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總是感嘆命運無常、人間悲劇,感觸卻也只是止於此而已了。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因為過失釀成這個悲劇的父親,將如何度過自己的餘生。這部電影便是講述了這樣一個經歷瞭如此悲劇的父親的一段生活。

喪、壓抑、易怒、對所有都毫無興趣。主人公的抑鬱比海邊曼徹斯特的冬天還要陰冷。

帕特里克問李,為什麼不能留在曼徹斯特。

他說:“我受不了這樣”。

他不能從過去走出來,儘管他逃離了這個滿是傷痛的城市。但丁在地獄的門楣上寫道:“由我進入愁苦之城,由我進入永劫之苦”。是啊,人的心真的沒有那麼強大,希望這個詞是宏達的,卻也難以在拯救那一寒冬的夜晚,被大火吞噬掉的整個心臟。

"

​這個週末看了兩部影片。

一部《敦刻爾克》,一部《海邊的曼徹斯特》。這兩部電影講述的是很不一樣的事,一部是極為著名的戰爭史事,一部是一個人的生活悲情,但卻給了我類似的感觸。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或許是在限閾時間內,我將兩種感受同化,亦或者根本就是同一種感受。

極簡的鏡頭,壓抑、無奈、承受、痛苦、顫抖和孤獨。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對於敦刻爾克來說,以往經驗裡我們便會脫口而出——敦刻爾克大撤退,可這次克里斯托弗·諾蘭卻沒有從我們熟悉的角度出發,沒有描繪這個歷史事件背後希特勒為何在將40萬英法士兵逼到敦刻爾克海灘上,一舉殲滅如同囊中取物般輕而易舉時,突然宣佈停火;也沒有描述在這背後英法德之間的政治博弈,而是帶領觀眾,如同欣賞默片一樣,用時間線的交叉,用極簡的鏡頭語言,用扣人心絃的配樂,來感受這一段歷史。

沒有宏達的場面,沒有你死我活的拼殺,甚至沒有出現一個德國人的身影,只用了幾個士兵的逃亡之路便把這種大撤退大逃亡的緊迫感表現出來。或許會有人嘲笑英國人怎麼把大逃亡拍成了大勝利,可生與死之時,誰又能做到那麼坦然大無畏呢,四十萬可都是活生生的年輕生命。——我們沒有理由去嘲笑一個人對生的追求的。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諾蘭將幽閉和廣袤運用的太好了。

當廣袤鏡頭和幽閉鏡頭輪番上演的時候,就想音樂的鼓點帶領著觀眾的情緒,一直抻著的情緒,瞬間勒緊,然後當士兵逃生後又進而舒展,卻又在下一次的落水歷險中,被壓制。

那種比夜靜,比海深的情緒剋制到極致,然後又爆發的時刻,戰爭中每個個體的情緒和命運就愈發明朗和清晰了。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說實話這部電影會獲得兩級分化的評論也不意外的。就拿我跟劉先生來說,看過後,他就說如果這是戰爭片確實挺無聊的。當然對於熱愛好萊塢大片的他來說,對這種類文藝片還是不感冒的,而我則認為,諾蘭如此的描繪其實很新穎,說真的就只是極美的鏡頭語言,就已經讓我心滿意足了,更何況還有滿屏高顏值英倫帥哥和有著極其性感嘴脣的哈迪老師呢。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茫茫大海,漫長等待,終終了,無論是哪一個歷史抉擇,冥冥中他們確實被某種執著拯救了。

但生命就是這樣無常,有些人活著,卻也如同死去一樣,沒人能再將其拯救。這便是另一部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其實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正好看了一條新聞。一位父親開車轉彎時因為視覺盲區把蹲在地上玩耍的女兒輾軋致死。

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總是感嘆命運無常、人間悲劇,感觸卻也只是止於此而已了。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因為過失釀成這個悲劇的父親,將如何度過自己的餘生。這部電影便是講述了這樣一個經歷瞭如此悲劇的父親的一段生活。

喪、壓抑、易怒、對所有都毫無興趣。主人公的抑鬱比海邊曼徹斯特的冬天還要陰冷。

帕特里克問李,為什麼不能留在曼徹斯特。

他說:“我受不了這樣”。

他不能從過去走出來,儘管他逃離了這個滿是傷痛的城市。但丁在地獄的門楣上寫道:“由我進入愁苦之城,由我進入永劫之苦”。是啊,人的心真的沒有那麼強大,希望這個詞是宏達的,卻也難以在拯救那一寒冬的夜晚,被大火吞噬掉的整個心臟。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看電影的整個過程,我無比陰暗得在想,太痛苦了,這種壓抑太痛苦了。為什麼主人公李,就不能選擇自殺,也好過這樣行屍走肉得度日啊。但看到後來,我終於明白,李根本不是想要尋求解脫,他一直無法從過去中走出來是因為他不想,他無法原諒自己,他靠這些自虐,來懲罰自己,那些撫不平的傷口和解不開的死結,將永生伴隨著他,直到他死去,與其是他不知如何去面對女兒們,更艱難得是他永遠都不肯能與自己和解。

"

​這個週末看了兩部影片。

一部《敦刻爾克》,一部《海邊的曼徹斯特》。這兩部電影講述的是很不一樣的事,一部是極為著名的戰爭史事,一部是一個人的生活悲情,但卻給了我類似的感觸。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或許是在限閾時間內,我將兩種感受同化,亦或者根本就是同一種感受。

極簡的鏡頭,壓抑、無奈、承受、痛苦、顫抖和孤獨。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對於敦刻爾克來說,以往經驗裡我們便會脫口而出——敦刻爾克大撤退,可這次克里斯托弗·諾蘭卻沒有從我們熟悉的角度出發,沒有描繪這個歷史事件背後希特勒為何在將40萬英法士兵逼到敦刻爾克海灘上,一舉殲滅如同囊中取物般輕而易舉時,突然宣佈停火;也沒有描述在這背後英法德之間的政治博弈,而是帶領觀眾,如同欣賞默片一樣,用時間線的交叉,用極簡的鏡頭語言,用扣人心絃的配樂,來感受這一段歷史。

沒有宏達的場面,沒有你死我活的拼殺,甚至沒有出現一個德國人的身影,只用了幾個士兵的逃亡之路便把這種大撤退大逃亡的緊迫感表現出來。或許會有人嘲笑英國人怎麼把大逃亡拍成了大勝利,可生與死之時,誰又能做到那麼坦然大無畏呢,四十萬可都是活生生的年輕生命。——我們沒有理由去嘲笑一個人對生的追求的。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諾蘭將幽閉和廣袤運用的太好了。

當廣袤鏡頭和幽閉鏡頭輪番上演的時候,就想音樂的鼓點帶領著觀眾的情緒,一直抻著的情緒,瞬間勒緊,然後當士兵逃生後又進而舒展,卻又在下一次的落水歷險中,被壓制。

那種比夜靜,比海深的情緒剋制到極致,然後又爆發的時刻,戰爭中每個個體的情緒和命運就愈發明朗和清晰了。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說實話這部電影會獲得兩級分化的評論也不意外的。就拿我跟劉先生來說,看過後,他就說如果這是戰爭片確實挺無聊的。當然對於熱愛好萊塢大片的他來說,對這種類文藝片還是不感冒的,而我則認為,諾蘭如此的描繪其實很新穎,說真的就只是極美的鏡頭語言,就已經讓我心滿意足了,更何況還有滿屏高顏值英倫帥哥和有著極其性感嘴脣的哈迪老師呢。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茫茫大海,漫長等待,終終了,無論是哪一個歷史抉擇,冥冥中他們確實被某種執著拯救了。

但生命就是這樣無常,有些人活著,卻也如同死去一樣,沒人能再將其拯救。這便是另一部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其實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正好看了一條新聞。一位父親開車轉彎時因為視覺盲區把蹲在地上玩耍的女兒輾軋致死。

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總是感嘆命運無常、人間悲劇,感觸卻也只是止於此而已了。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因為過失釀成這個悲劇的父親,將如何度過自己的餘生。這部電影便是講述了這樣一個經歷瞭如此悲劇的父親的一段生活。

喪、壓抑、易怒、對所有都毫無興趣。主人公的抑鬱比海邊曼徹斯特的冬天還要陰冷。

帕特里克問李,為什麼不能留在曼徹斯特。

他說:“我受不了這樣”。

他不能從過去走出來,儘管他逃離了這個滿是傷痛的城市。但丁在地獄的門楣上寫道:“由我進入愁苦之城,由我進入永劫之苦”。是啊,人的心真的沒有那麼強大,希望這個詞是宏達的,卻也難以在拯救那一寒冬的夜晚,被大火吞噬掉的整個心臟。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看電影的整個過程,我無比陰暗得在想,太痛苦了,這種壓抑太痛苦了。為什麼主人公李,就不能選擇自殺,也好過這樣行屍走肉得度日啊。但看到後來,我終於明白,李根本不是想要尋求解脫,他一直無法從過去中走出來是因為他不想,他無法原諒自己,他靠這些自虐,來懲罰自己,那些撫不平的傷口和解不開的死結,將永生伴隨著他,直到他死去,與其是他不知如何去面對女兒們,更艱難得是他永遠都不肯能與自己和解。

比夜靜,比海深|《敦刻爾克》和《海邊的曼徹斯特》


沒有哭喊,沒有情緒的大爆發,甚至影片結束我都未覺已結尾。整部影片安靜得可怕,那種冷是刺骨的,卻也沒有隨著時間推移噬心蝕骨的一絲絲的痛苦和傷害。導演功力了得,或許這樣的影片,剋制才是最大的美德。

曼徹斯特的冬天,乾燥而冷硬,無情折磨著裹挾其中的每個人,將最後一點溫暖掩埋於六尺之下。很悲傷,很孤獨,還是有這麼多沒法被拯救的靈魂。

這個世間啊,有時比夜還安靜,比海還深冷。

痞文藝工作室

分享藝術生活美學及有趣的人事物

© 本文版權歸 痞文藝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