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發明之首,福建人是鼻祖?閩南人:“我們靠它炸死努爾哈赤”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雖然是中國人的驕傲,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它同時也成為了反觀近代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一面鏡子。在魯迅的長文《電的利弊》中這樣談到中國四大發明之文化:“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

四大發明之首,福建人是鼻祖?閩南人:“我們靠它炸死努爾哈赤”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火藥

在魯迅先生這段話中,火藥首當其衝,成為第一個批判的對象。

他認為,火藥對於中國人最大的用處就是“做爆竹敬神”,但歷史的真相併非如此。

事實上,火藥的軍事運用和民間運用,始終並行不悖。而充滿批判意識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之所以將火藥作為批判的對象之一,實際上有其不得已之苦衷,即讓火藥為“積貧積弱”的舊中國,揹負國防軍事力量上的“積弱”罵名。

這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下,也情有可原。

不過,魯迅以及新文化運動的闖將們,只看到了火藥的民間運用,卻忽視了其長期軍事運用的歷史,這也是不爭之事實。

火藥的運用,關乎中國人的傳統科學精神,並非如前人所說,只是"做爆竹敬神"的玩物。

四大發明之首,福建人是鼻祖?閩南人:“我們靠它炸死努爾哈赤”

做爆竹敬神

國內外學者們對其歷史的研究,往往著眼於它的起源、沿革、演變,這些研究角度,雖在一定層面解釋了火藥的發展過程,但遮蔽了火藥研究的多維視角。它最大的弊端在於,本應獨立觀察的火藥史,往往依附於軍事史,繼而掩蓋了火藥史本身的若干文化層面屬性。

其中,火藥產生的地域性因素,即長期為研究界忽略的一大問題。

四大發明之首,福建人是鼻祖?閩南人:“我們靠它炸死努爾哈赤”

火藥

有鑑於此,本文決定將從文化地理學的角度,彌補史學界關於火藥誕生的"原鄉"意義,從地理環境和文化交融的角度,尤其是以南方火藥重鎮——廣東、及福建閩南為範本,揭示地域文化濡養,對火炮史的意義。

一、火藥原鄉——風水地理的需要

研究中國火藥史,一個長期被忽略的歷史,即火藥誕生之鄉,究竟在哪裡?

從目前發現的史料來看,它的出現,至少可以推論到戰國時期。而火藥的發明,主要來源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屬於道家方士們在煉丹時的"偶一為之"的實驗作品。這方面,《戰國策》中已有案例,比如方士向荊王獻不死之藥;又比如晚年希冀長生不老,援引道士入宮試驗"火法煉丹",這些試驗直接導致了火藥的誕生。

四大發明之首,福建人是鼻祖?閩南人:“我們靠它炸死努爾哈赤”

古人在煉丹過程中發明了火藥

在唐代筆記《太平廣記》中,隋初,杜春子其人,遇到一位煉丹老者。他夜宿老者家中,煉丹爐上紫煙升騰,他以為發生了火災。後來,才知這是煉丹。

以上大體為火藥在中國誕生的最早史料,可見其發展甚早。但為何進入宋朝以後,卻沒有顛覆性的"升級換代",這個問題長期為人所不解。

事實上,在以往研究中,多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火藥發展的地域性。

這種有意無意的忽視產生的重要原因在於,從唐宋以後,火藥研究的重心,已從北方轉移至南方。

最早讓火藥技術南傳的人群,還是方術家與煉丹家們。火藥技術的南移,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是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葛洪。根據相關研究發現,在他所著的丹書《抱朴子·內篇》,就具體地描寫了煉製金銀丹藥等多方面有關化學的知識,也介紹了許多物質性質和物質變化。

四大發明之首,福建人是鼻祖?閩南人:“我們靠它炸死努爾哈赤”

古代煉丹

葛洪大體是在"咸和(326年~334年)初,南行至廣州,為刺史鄧嶽所留,乃止於煉丹。在山積年,優遊閒養,著作不輟"。

葛洪並不是唯一的案例,自東晉以來,不少北方道士都開始往南方跑。表面看起來,他們南遁的原因除了因為北方戰亂外,實際上,在中國南方大量存在的煉丹必不可少的一些礦物質,才是更大驅動力。

依據道家地理學的八卦定位原理,一直有"南朱雀,北玄武"之說。"朱雀",在五行即屬火,南方就是事實上的火鄉。

唐末是繼東晉之後的又一次戰亂頻仍時期,北方士人南遷再次成為潮流。尤其是進入宋朝以後,一些有志於道學的人群,遂在南方繼續煉丹事業,繼而又推進了火藥技術。

其中,以福建閩南為最特殊一個所在。

二、木火通明——東南巽方的鑄炮稟賦

1、道教盛行——煉丹技術被福建道人攻克

依照道教五行說的規律,東南方屬巽卦所在,屬性為木。鑽木取火,故特別適合煉製丹藥,產生火藥。這在五行學說上,叫做"木火通明"。

而福建閩南研究火藥的另一個優勢,則在於這裡道教盛行,對於火藥的使用,有著天然的民間基礎。在福建閩南文化產生的中心——泉州,至今保留著最世界最大的道教開創者——老子的石雕像。

四大發明之首,福建人是鼻祖?閩南人:“我們靠它炸死努爾哈赤”

泉州老君巖

關於老子造像產生年代,卻眾說紛紜,較為確認的兩種說法,一為"唐末五代造像說",一為"宋代造像說"。這個造像的出現時代,暗合了上文所說的火藥文化南遷時間點。

如若以晉代葛洪等人隱居羅浮山為時間參照系,則泉州的另一個泉州道教場所——元廟觀,似乎更說明問題。這個福建至今發現最早的道觀,即始建於西晉太康年間(280—289),保存相當完整,其修建時間發生在比葛洪南渡羅浮山,還略早一段時間。

另外,熟悉中國道教史的人們更不能忽略的一個神祕人物,即五代著名道士譚峭,道家稱其為"紫霄真人"。明代福建晉江籍史學家何喬遠 《閩書》 卷七"方域志"關於清源山的記載所錄"譚峭"傳中說: "紫霄, 名峭, 字景升, 本州人, 唐國子業洙之子。 "。

作為一個道教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譚峭對於煉丹術的精通,在歷史上可謂出神入化。

南唐沈汾《續仙傳》 載:"(譚峭)南嶽煉丹成, 服之, 入水不濡, 入火不灼, 亦能隱形變化。復入青城山而不出矣" 。

四大發明之首,福建人是鼻祖?閩南人:“我們靠它炸死努爾哈赤”

煉丹

根據以上記載,我們大致可以推斷,從嵩山學道之後,譚峭離開嵩山,在南嶽深山擺起了煉丹爐,經過了三年的精煉,煉成了金丹。譚峭服用金丹後,入水不濡,入火不灼,並能隱身潛化。

根據其代表作《化書》一名,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後世的現代學科——化學。

道教界一致認為,譚峭繼承了老子學說。他發現 , "道" 具有本體和變化的兩重職能, 就本體說 , 它是 "虛",就變化說 , 它稱 "化" 。

而掌握了這些原理之後,他又選擇了在南嶽煉丹,十分注重地理方位學與煉丹這種"火"性極強的學科對應關係。

2、民間應用——官方拜火,閩人"玩火"

從民間應用來說,火藥在民間的應用,的確如魯迅一類的批評家所言,大多數時候用來"做爆竹敬神",在福建泉州一帶民間信俗之發達,民間祭祀的對象之多,令人驚歎。這種信仰文化一直影響到了與閩南文化高度吻合的臺灣地區、以及廣東潮汕地區、乃至東南亞。

民間的信仰需求,也為閩南人民對火藥的鑽研、發展、傳播提供了天然土壤。

宋元時期,南方相對於北方來說,保留了更多的祭祀文化,以及在中原普遍失落的傳統節日形式,乃至在社戲、廟會、堂會、婚喪嫁娶等活動裡,都催發著爆竹進一步升級換代。另外,在泉州古代還盛行一種北方所沒有的戲曲形式——傀儡戲(布袋戲)。在南宋時代,特別流行於浙江溫州,及閩南一帶的火藥傀儡,就源自泉州的木偶戲。

四大發明之首,福建人是鼻祖?閩南人:“我們靠它炸死努爾哈赤”

泉州布袋木偶

火藥傀儡的出現,是官方拜火,民間玩火的時代縮影。

宋朝以火德立國,按照"五行終始說"的生克衍化規律,全國都須尊火、護火、用火。這方面,朝廷風尚到民間風情,都充滿了火的屬性。比如整個大宋朝的皇帝,都以紅色為袞服,這大大顛覆一般人所設想——皇帝必須穿金黃色的龍袍的景象。

3、天工開物——晉江人宋朝已著國防百科全書

1646年,鄭成功於福建豎起反清復明義旗,並以此為抗清基地,進行招兵買馬、製造兵器。

當時,滿清八旗騎兵享譽天下。在冷兵器時代,漢軍擅長的卻是步兵作戰,無力招架八旗騎兵,由此鄭成功想到了火炮攻擊的絕招。

儘管,以火炮對抗騎兵的戰術,早在北宋時代,就已經成為漢人屢試不爽的對策。但經歷過長久戰爭歷練的八旗兵,並非傳統的火炮所能完全打敗。

四大發明之首,福建人是鼻祖?閩南人:“我們靠它炸死努爾哈赤”

明末鄭成功在閩南地區研製火炮,抵抗清兵。

改良鑄炮技術,成了當務之急。

巧合的是,歷史上最早總結北宋火炮兵器使用方法的人,居然來自福建晉江。

此人正是鄭成功的老鄉——曾公亮。

曾公亮(999年-1078年2月27日),字明仲,號樂正,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刑部郎中曾會次子。作為北宋前期著名的能臣,曾公亮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累封魯國公,屬於不折不扣的三朝元老。

北宋前期,為了邊防的需要,大力提倡文武官員研究歷代軍旅之政及討伐之事,並組織編纂出中國第一部新型兵書《武經總要》。

當時,距宋朝立國已有60多年。宋仁宗為防止武備鬆懈,將帥"鮮古今之學",不知古今戰史及兵法。所以,宋仁宗下令天章閣待制曾公亮、工部侍郎參知政事丁度等,編纂一部內容廣泛的軍事教科書。

作為中國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編修的兵書,該書包括軍事理論與軍事技術兩大部分,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其後,曾公亮又將《孫子》等七部兵書彙編為《武經七書》,作為武學的必修課程。這部書歷時5年,匯聚古今重要軍事材料,尤其是《武經總要》,裡面收藏了世界現存最早的火藥配方。

四大發明之首,福建人是鼻祖?閩南人:“我們靠它炸死努爾哈赤”

火炮

此書在中國後來成為了中原王朝抵抗北方鐵騎最重要的兵書。盤踞閩南的鄭成功,決定抗清復明時,晉江本地老百姓就曾為鄭成功獻出火攻滿清騎兵的決策。

但是,鑄炮的技師們,從何而來?

這成為了問題的關鍵。

不過,這一切都沒能阻礙洞悉局勢的鄭成功。

4、時局影響——清太祖葬身閩人紅夷大炮

其實,鄭成功選擇火炮戰略,有兩個歷史原因,第一個在於閩南悠久的鑄炮歷史;另一個原因,來自清太祖努爾哈赤被紅夷大炮炸死之事件。

事實上,在大明朝天啟六年,即162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率軍攻打遼東重鎮寧遠城時,明軍守將袁崇煥"令閩卒羅立",並下令發射重達三千斤的紅夷大炮,"循環飛擊,殺其貴人。每發糜爛數重。"當場擊斃努爾哈赤的愛將火狐狸及努爾哈赤的親侄兒,並擊中努爾哈赤坐鎮指揮的黃龍帳,最終導致努爾哈赤因重傷而亡。

四大發明之首,福建人是鼻祖?閩南人:“我們靠它炸死努爾哈赤”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後金開國之君。

據悉,袁崇煥所使用的紅夷大炮技術,就來自閩南。

而史書上所說的"閩卒",就是操作這些火炮的閩籍士兵,他們就是來自曾公亮和鄭成功的老家——泉州。這恰巧也能解釋,為何當時全國抗清起義軍並不少,獨有閩南人能異軍突起,優先於其它各省份,首先掌握鑄造紅夷大炮技術,並在寧遠之戰勝努爾哈赤。後來,鄭成功能用他的火炮打敗擁有全世界最先進大炮的荷蘭人,證明了閩南火炮的強大實力。

四大發明之首,福建人是鼻祖?閩南人:“我們靠它炸死努爾哈赤”

明末清初,紅夷大炮抵擋住了清兵進攻。

5、地緣文化——海絲影響,阿拉伯人的反哺

很多人不明白,為何鄭成功用的土炮,能打敗荷蘭人。其實,福建閩南土炮並不土,它恰恰是海絲文化影響之物。

從地理位置上看,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泉州刺桐港,位於我國東南沿海中部,與東南亞以及印度和非洲等地區,有著幾百年的商貿交通史,以及文化交流史。

自元代起,刺桐港的海外貿易和社會經濟逐漸達到鼎盛。1291年春天馬可.波羅從泉州刺桐港起航到達波斯灣。

四大發明之首,福建人是鼻祖?閩南人:“我們靠它炸死努爾哈赤”

古代海絲之路

四大發明之首,福建人是鼻祖?閩南人:“我們靠它炸死努爾哈赤”

馬可波羅

從此,波斯的阿拉伯人不斷湧入,閩南人與阿拉伯人通婚所繁衍的後代,成為新一代閩南人。馬可.波羅漂泊、奮鬥、發跡的人生被新一代閩南人所效仿,1291年馬可.波羅揚帆離開泉州以後,閩南人就步其履轍,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尤其是"近在咫尺"的東南亞各國。 相較於中國其它地區,閩南與菲律賓的往來既多且早。

歷史記載,"早在明萬曆二年(1574年)追剿海賊林鳳的事件中,雙方官府即有所接觸。其時,西班牙人初佔菲島,物資供應頗賴每年來航的中國商船,而所載去的貨物當中,除生活用品外,還包括火藥和鐵彈等軍備物資,以及製造銅炮和彈藥的原料。當時,馬尼拉的閩南人也一直維持在數千至三、四萬之多,頻繁的交往為'呂宋大銅炮'鑄法傳華提供了絕佳條件"。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歲的"呂宋慘案"發生之後,死裡逃生的馬尼拉閩南人親眼目睹了鋼鐵、文明與技術的厲害,它們比大刀、長矛更佔優勢。他們明白只有學西人之長技,才能有效阻止這種慘絕人寰的悲劇再次發生。勤奮好學而又智慧的閩南人,不僅學習西班牙人鑄造火炮的工藝流程,還將中國先進的熔鐵工藝與西人的鑄銅技術相融合,巧妙地鑄造出數千斤重銅鐵炮管的新式紅夷大炮。

四大發明之首,福建人是鼻祖?閩南人:“我們靠它炸死努爾哈赤”

紅夷大炮

這種新式紅夷大炮告別了中國傳統火炮的"受藥不多,放彈不遠,不迅不直"和"微弱的炮口初速"時代,成為"無敵天下之神物!"不僅如此,這些閩南人還偷偷學得西班牙人使用火炮的技術,從大炮的測距、瞄準、調整仰角,裝填火藥至最後的發射要領,並代代相傳。

這些歷史條件的具備,對於正欲圖抗清大志的鄭成功來說,無疑是天然的基礎。

然而,面對當時的戰爭環境,鑄炮技術不能始終徘徊不前,必須以新型的武器,才能適應新型的戰爭局面。

就在鄭成功滿懷躊躇之時,晉江西畲村人的身影,出現在了他的眼前。

西畲村於明朝隆慶庚午年(1570),就開辦犁鏵鑄造,在鑄造生鐵犁頭方面有百年曆史。於是,他便把西畲村改為火炮鑄造基地並提出,要製造出實用於戰場需要的火炮。

四大發明之首,福建人是鼻祖?閩南人:“我們靠它炸死努爾哈赤”

西畲村的火炮鑄造技術很成熟

最終,西畲人給鄭家軍造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並打敗了荷蘭人的大型西方炮。隨後,鄭氏集團在臺灣立足,繼續開展反清大戰。

而忌憚西畲人的清王朝,對全村下達了屠殺令。

由於被屠村,閩南人關於火炮的貢獻史,也隨著歷史被塵封。

您對中國古代的火藥用於軍事上有何見解?請在文史包袱鋪評論區留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