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柳山公社農業大包乾

農業 農村 農民 臨朐 經濟 技術 最青州 2019-07-11


憶柳山公社農業大包乾


按語:1980年9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幾個問題的通知》。中共臨朐縣委、縣政府根據通知精神,先在柳山公社進行農業生產責任制的試點工作,後逐步在全縣推行。至1984年春,在經歷了聯產到勞、包產到戶等初級形式的基礎上,全縣1379個自然村全部實行以家庭經營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透過本文,可窺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農村經濟大變革之一斑。

(作者高樹茂系臨朐縣總工會原副主席,時任柳山公社黨委副書記、管理委員會主任。)

憶柳山公社農業大包乾


上世紀80年代初,柳山人民公社率先在全縣實行了農業大包乾責任制。當時,我在這個公社擔任黨委副書記、管理委員會主任,親身經歷了這一里程碑式的偉大變革。想想那段歷史,看看目前農村的巨大變化,更加深切地感到黨的改革開放壯舉與惠農富民政策是多麼英明,多麼正確。

憶柳山公社農業大包乾


柳山公社位於臨朐縣東南部沙石山區,全社56個大隊,262個生產隊,截止1982年底,有8800餘戶,36735口人,6.8萬畝耕地,其中80%是沙嶺薄地,十年九旱。從1966年到1978年,農業總收入平均每年只增長2.8%,人均分配一直在七、八十元左右徘徊,是全縣困難社之一。縣委為幫助解決困難,先後有6名常委駐柳山公社指導工作。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除自然條件差以外,主要是長期受“左”的思想和計劃經濟體制束縛,農民積極性發揮不出來。在“三級(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所有,隊為基礎”的原則指導下,以生產隊為單位組織生產和分配,社員出勤幹活記工分,按工分多少分配現金,按人勞比例分配實物。大家在一個鍋裡摸勺子。有的人出工不出力,只圖混工分,工分不值錢。生產隊長用吹哨子或敲鐘的方式集合社員出坡,頭遍哨,伸頭看;二遍哨,街頭站;三遍哨,吃袋煙(在地頭);四遍哨,一群“雁”。鋤地前扒後埋,不講質量;翻地瓜秧“出門一根棍,回來一大揹”,瓜秧翻斷的越多越好,揹回家餵豬、喂兔,集體的東西成了唐僧肉,都想啃一口。社員忙活一年,有的糧食不夠吃,有的欠著隊裡款,農村經濟陷入難以為繼的困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多種農業生產責任制形式開始出現,發揮出日見明顯的優越性。柳山公社怎麼辦?1979年冬,黨委、管委一班人通過反覆學習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一致認為,只有打破舊體制束縛,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充分調動社員的生產積極性,才是解決農村問題,搞活農村經濟的唯一出路。但是究竟選擇哪種責任制形式好呢?為了穩妥起見,先是搞了聯產到組和聯產到勞。聯產到組,就是生產隊再分成若干小組,訂出產量,以組為單位進行耕種管理;聯產到勞,就是把耕地按勞力劃分管理。1979至1980年,全社通過實行這兩種責任制,把原來的“大呼隆”變成了“小呼隆”,“大鍋飯”變成了“小鍋飯”,初步調動了社員的生產積極性。但是,這種聯產,與社員的切身利益仍然聯繫不緊,沒能聯著他們的“心”和“肉”,潛力還沒充分發揮出來,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待進一步挖掘。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通知,明確指出有些地區“可以包產到戶,也可以包乾到戶”,要求“幫助社隊把生產責任制加以完善和提高”。有了這個尚方寶劍,我們黨委、管委的膽子壯了。於是,兩委一班人再次坐下來,集中學習中央文件,並召開了大隊黨支部書記、大隊長、大隊會計三職幹部會議,結合柳山實際,深入傳達貫徹中央文件精神,統一社隊幹部的思想認識。大家紛紛提出,要像安徽鳳陽小崗村那樣,甩開膀子搞改革,“一蹬一骨碌”,徹底實行大包乾責任制。

一次縣委、縣政府一位領導同志來柳山公社檢查工作,黨委書記朱玉勝同志安排我向這位領導彙報搞大包乾的打算。他聽後表示贊同,並要求我們先搞試點,對外先不要講。

根據這位領導同志的意見,公社兩委研究決定,先在山區的朱家溝大隊和平原的杜家莊大隊進行大包乾試點。我們首先跟朱家溝大隊黨支部書記杜洪仁、杜家莊大隊黨支部書記張元福談了話,交了底,與他們共同研究制定了試點方案,然後派出兩個工作組幫助他們開展工作。1981年秋,借秋種換茬之際,120戶、570口人的朱家溝大隊,把1400畝耕地按人七勞三比例全部包乾到戶,同時把糧食徵購任務和集體提留一併包到戶。這就是所謂“大包乾,大包乾,直來直去不拐彎,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杜家莊大隊由於集體經濟和經營搞得比較好,只在第二生產隊把土地分包到戶。

這一個大隊、一個生產隊實行大包乾後,取消了工分這個多年來唯一的分配依據,按勞動的凝結狀態,即物化形態進行分配,真正體現了按勞分配原則,徹底砸爛了農民討厭的“大鍋飯”,社員的生產積極性一下子迸發出來。他們根據自己的技術專長和土地狀況,對種什麼,什麼時候種,施什麼肥,怎樣管理有了自主權。幹活精益求精,勞動效率成倍提高。過去,地頭地邊越種越寬,大地種小了,小地種沒了,包乾後種地到邊到堰;過去鋤地前扒後埋不疏通,包乾後鋤了一遍又一遍,既深又塇;過去澆地幹部催社員,包乾後社員催幹部,促著幹部安排水期。秋季,他們的黃煙、花生、地瓜、小雜糧等作物全面豐收,畝產有的翻了好幾番,有的戶僅黃煙一項收入就過萬元。試點證明,大包乾責任制在經濟上充分體現了物質利益原則,在政治上和生產經營上切實保障了農民的民主權利,適應了農村生產力水平,是一種最優越的責任制形式。

憶柳山公社農業大包乾


1981年與1982年冬春之交,全國農業生產責任制座談會召開,“會議紀要”傳達到基層,“紀要”明確提出可以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即大包乾。根據這一精神,公社“兩委”認真總結了朱家溝和杜家莊大包乾的經驗,進一步解放思想,消除顧慮,確定在全社範圍內推廣試點村的做法,全面推行大包乾。為搞好這個大動作,公社召開大隊三職幹部會議進行了深入動員,由試點村介紹了經驗,派出60多名公社幹部分赴各生產大隊進行指導。一個冬春下來,另54個大隊參照試點村的做法,把全部農田和多種經營及工副業項目包到了戶。

為把大包乾搞得紮實穩妥,卓有成效,公社兩委做了大量工作,採取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公社組織經營管理站工作人員講課,對公社、大隊、生產隊三級幹部進行培訓,從指導思想上明確大包乾是農村社會主義經濟的有效責任制形式,從工作方法明確必須抓好的幾個主要環節。

處理好“統”與“分”的關係,把握好統的尺度與分的限度。以調動社員的生產積極性為前提,以徹底解放生產力,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社員收入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土地包乾到戶的同時,實行統一搞水抗災,統一使用大中型農機具,統一留生產週轉金購買肥料、煤炭、農藥等生產資料,統一幫助社員解決一家一戶辦不到的事情。為防止出現偏重承包近期效益項目而不願承包遠期效益項目的問題,對工、副業多種經營項目比較多的村,幫助他們實行以農為主,各業掛鉤的辦法,從上交承包金額上加以調節,使各業人員等量勞動所得報酬大體平衡;對無近期效益的項目,採取更加優惠的承包辦法,解除承包人員的後顧之憂,使幼齡果園和山林等無人願包的項目也落實了承包戶。

簽訂好承包合同。大包乾後,社員與集體、國家的利益關係必須靠合同來保障。要求各大隊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做過細的工作,全面考慮氣候條件、生產條件等各種因素,把合同訂早、訂牢、訂具體,並嚴格履行程序,實行依法鑑證,防止出現口頭合同、草稿合同、無鑑證合同。

為防止出現大包乾後農業科技不好推廣的問題,公社兩委組織有關站所舉辦了19期科技廣播講座,在生產隊舉辦了28次講座、32次科技培訓班,建立了49家農業科技聯繫戶。利用集日開展科普宣傳,印發了9千多份農業科普資料。聘請7名農民技術員,巡迴進行技術指導。全社形成以農業科技部門為龍頭,以科技戶為骨幹,以廣大承包戶為基礎的農技推廣體系。

憶柳山公社農業大包乾


“包乾到戶,由窮變富”,這話一點不假。柳山公社實行大包乾,僅一年就發生了巨大變化。

農業收入大幅度增長。1982年,全社農業總收入達到1364萬元,比歷史最好年份的1979年增長1.2倍。人均佔有總收入371元,比1979年增加200元。在糧食種植面積比1979年減少2700畝,小麥因春旱比1979年減產648萬斤的情況下,秋糧大增,全年糧食總產達到2818萬斤,是歷史上第二個豐收年。完成國家分配的徵購任務後,社員口糧510斤。花生總產比1979年增長1.13倍;黃煙產值比1979年增長3倍,達到750萬元。朱家溝大隊農業總收入達到41.25萬元,比1980年翻了一番,比1978年翻了兩番,有兩戶社員收入過萬元。

生產費用大幅度下降。1982年在排灌費、農藥費明顯增加的情況下,全社農業生產費用佔總收入的比例,只有20.2%,比1979年下降21.2%.

農民收入顯著增加。1982年,社員分配總額達到900萬元,人均分配245元,比1979年增加2.3倍。1979年,全社人均分配150元以上的大隊連一個也沒有,而1982年出現了19個人均分配300元以上的大隊,18個200~300元的大隊,17個150~200元的大隊。長期吃糧靠統銷,花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的田莊大隊,大包乾一年翻身。1982年全大隊糧食總產達到30萬元,社員口糧681斤;總收入達到12.6萬元,人均分配216元,是大包乾前一年的7倍。

長期不能解決的社員欠款問題得到了解決。1982年全社未出現新欠,並收回陳欠30%以上,金額達33萬元。洋河大隊社員王志興,因病欠生產隊款400元,欠信用社貸款400元。大包乾第一年,僅黃煙就賣了2000元,不僅還清了欠款,還有了存款。

集體經濟發展壯大。1979年全社固定財產303萬元,1982年達到410萬元,比1979年增加35%。1982年集體積累175萬元,比歷史最高年份增長1.4倍。全社新增騾、馬60多頭,毛驢400多頭,新添鏈軌拖拉機5臺。辛莊子大隊一冬春打機井6眼,擴大水澆地350畝,輪灌期由20天縮短到10天。

經濟效益明顯提高。1982年每畝農用地產值達177元,比1980年增加93元;每個勞力創造產值1045元,比1980年增加471元。每投入1元錢所得收入5.02元,比1980年增加2.46元。

柳山公社農業大包乾的做法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充分肯定。在1982年12月召開的全縣三級幹部會議上,朱玉勝同志代表公社黨委、管委作了典型發言,介紹了全社大包乾一年鉅變的經驗。柳山公社被縣委、縣政府授予農業生產先進單位、多種經營生產先進單位、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憶柳山公社農業大包乾


摘自《臨朐村鎮志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