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7月9日電(黃勇 周遠鋼)近日,記者在貴州採訪時發現,普及有機肥、回收廢舊農地膜、推廣新能源,大棚種菜、烤房種菇等這些方式在貴州一些地區廣泛實踐。通過資源充分循環利用,實現生產過程綠色生態;通過生產設施閒置季節綜合利用多元經營,為農民增收開源拓路。資源充分循環利用,生態增值農民增收;產業融合發展,農村得改善農民得實惠,這已成為一種成熟的產業扶貧模式。

循環有“招” 融合有“道” 扶貧有“效”

5月18日,播州區菸農在煙田內除草。新華網 盧志佳 攝

資源循環利用 生態增值農民增收

農地膜汙染是農業生產中的棘手難題,菸葉種植也是如此。據瞭解,菸葉種植每畝地一年的農地膜使用量在7公斤左右,全省農地膜菸葉種植面積120萬畝,農地膜的使用量在9000噸左右。為解決這一難題,2013年起開始,貴州啟動廢棄農地膜回收工作。

具體操作模式是:菸農在6月份揭膜後,按照“戶清除、社收集、廠加工、站監督”的模式回收舊膜,即菸農負責清除農地膜,菸葉合作社統一收集,就近交由農地膜回收加工廠處理,當地菸葉站對此予以全程監督,對履行了農地膜回收責任的菸農和合作社給予每畝50元的補貼。

循環有“招” 融合有“道” 扶貧有“效”

5月18日拍攝的播州區鴨楓廢棄農地膜回收加工場和其生產的育苗托盤(拼版圖片)。新華網 盧志佳 攝

農地膜回收加工廠是由當地菸農合作社、農地膜供應商和菸草部門聯合投資或獨資興建,在全省煙區合理布點。加工廠將回收來的農地膜進行清洗、烘乾、熔化後,加工成塑料顆粒半成品,再根據需求加工成菸葉生產中所需的塑料筐籃、育苗托盤等成品,做到循環利用。其中,銅仁市誠創塑料製品有限公司利用廢舊塑料製品生產的組合式漂浮育苗盤還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另外一個循環利用則是將當地木材邊角廢料生產生物質燃料,代替煤作為烤煙烘烤的主要燃料,減少了燃煤廢氣的排放。

在播州區新民鎮,惠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將當地木材廠的邊角廢料經過粉碎、烘乾、成型後,生產出引火快速、燃燒穩定的生物質燃料。目前,全省共有1萬座烤房利用生物質燃料進行烤煙,204座烤房利用電能烤煙。目前在六盤水、遵義、畢節等煙區共建有生物質燃料生產線10條,年產能達到10萬噸。

循環有“招” 融合有“道” 扶貧有“效”

5月19日,播州區惠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展示新能源烤爐。新華網 盧志佳 攝

惠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正全介紹,1.1噸的生物質燃料發熱量相當於1噸標準煤,除了價格每噸低200至500元不等外,生物質燃料燃燒穩定性好,能讓烤房溫度的偏差維持在1-2度之間,較用煤的4-5度偏差降低不少,大大減少了工人管理烤房的工作量。

為保證土壤肥力,每畝煙地必須至少施用100公斤有機肥。播州區紫星有機肥加工場負責人蔣弟生說,他們利用酒糟生產有機肥,成本低,質量好,生產出來有機肥的有機質含量在60%以上,總養分在7%以上。一畝地施用100公斤有機肥,能改良土壤微生物生態環境,適當提高烤煙質量。如果每畝施用300至400公斤,連續施用三年以上,基本就可以不施用無機肥了,烤煙的生長得到了保障。在播州區樂山鎮樂山大壩,當地菸農保護土壤肥力除了施足有機肥外的另一個措施是輪作,當地種了39年烤煙的技術能手羅世模說,每隔兩三年必須將烤煙與玉米等農作物實行輪作,這樣土壤才不退化。

目前,貴州烤煙已形成普及有機肥、回收廢舊膜、生物防病害、推廣新能源等一整套循環利用、生態優先的產業發展模式,這一模式在做到資源充分利用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菸農收入,脫貧致富效果明顯。目前貴州省有菸農7萬多戶40萬人左右,有5萬多人在菸農合作社就業,菸葉復烤環節每年有6000多人季節性就業,加上物資生產運輸等環節,菸葉產業直接和間接帶動社會就業50萬人以上,菸農戶均收入8萬多元。

循環有“招” 融合有“道” 扶貧有“效”

5月18日,工人在播州區紫星有機肥積制工場內進行有機肥生產。新華網 盧志佳 攝

產業融合發展 農村得改善農民得實惠

菸葉育苗大棚、烤煙房,這些設施如果只用於菸葉生產,那麼一年中有將近一半的時間閒置。怎樣讓這些“專業”的設施與當地農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呢?貴州一些地方的探索給出了答案。

在六盤水市水城縣,一些菸葉的育苗大棚和烘煙烤房近期種上了蘑菇。在水城縣阿戛鎮鹽井村指導食用菌種植的凌世貢來自福建,他說,夏季其他省區炎熱高溫生產不了食用菌,而水城縣氣候涼爽特別適合食用菌生產。育苗大棚5月到12月不育苗,閒置起來很可惜,加上遮光布等一些必要設施正好可以用來種植食用菌,菌包淘汰後做有機肥,有機肥用來種植烤煙、獼猴桃等,達到循環利用。

循環有“招” 融合有“道” 扶貧有“效”

5月19日,水城縣阿戛鎮菸農合作社服務人員在修理農機。新華網 盧志佳 攝

阿戛鎮黨委書記範倫介紹,阿戛鎮帶動當地農戶利用育苗大棚閒置時間種植秀珍菇。2018年銷售101噸秀珍菇,帶動59人務工,其中貧困務工人員17人,務工收入近50萬元,人均增收8000多元。

水城縣採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對菸草生產設施在閒置季節進行綜合利用、多元經營。2018年水城全縣有12萬平方米育苗大棚、3600間烘煙烤房,目前閒置季節能分別實現100%、50%的綜合利用。在閒置季節種植蔬菜、食用菌創收,實現472戶、502人務工增收606萬元,其中貧困戶54戶、66人,收入68萬元。2018年,貴州省利用烤煙育苗大棚、烘煙烤房、煙田的閒置期等開展多元經營,共實現增收7.5億元,菸農戶均多元增收達到1萬元。

循環有“招” 融合有“道” 扶貧有“效”

六盤水市水城縣菸農在菸草育苗大棚內收穫食用菌(資料圖片)。新華網 盧志佳 攝

在貴州,不僅僅只有大棚、烤房為脫貧攻堅發揮“餘熱”,近年來實施的煙水配套小水窖、水源性工程水庫、新農村建設等農村基礎設施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持續顯現,夯實了當地“三農”的發展基礎,為農民鋪就一條致富大道。

2005年開始,貴州菸草實施煙水配套工程,補貼投入45.4億元,完成了約600萬畝灌溉面積建設,同時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用水和大牲畜飲水困難問題。2011年開始,菸草行業在貴州投入34.4億元,支持建設40個水源工程。遵義播州區綠竹壩水庫工程成為第一個援建的水源工程。

循環有“招” 融合有“道” 扶貧有“效”

5月18日,記者航拍的播州區綠竹壩水庫。新華網 盧志佳 攝

站在綠竹壩水庫的大壩上,看著一灣清水從溢洪道不斷流出,滋潤灌溉著下游良田,播州區水利局副局長劉延坪對這一工程稱讚有加。“這個水庫從上個世紀就一直準備修,因為資金問題而一直擱淺,菸草決定在貴州援建水源工程後,我們首推的項目就是它。”2012年10月綠竹壩水庫開工建設,2015年1月下閘蓄水,總投資2.5億多元,其中,國家菸草專賣局出資2.1億多元。它的建成給播州區新增了灌溉面積3.2萬多畝,改善灌溉面積8000多畝,解決1萬餘人和8000餘頭牲畜的飲水問題,周圍4鎮11村受益。

數據顯示,2005年以來,貴州菸草共投入資金180億元,建設水源工程、煙水工程、大型密集烤房、育苗大棚、機耕路,配置農機具、整理土地等,這些基礎設施極大改善了貴州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對農業的促進作用不斷顯現,為貴州的脫貧攻堅發揮了長效作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