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房地產問題的根本,在於農民進城

生產+消費,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閉環。隨著城市“偽中產”們被房產套牢,擴大農村消費市場,促進農民消費,各行各業都盯著這塊“大蛋糕”。

意料之內,今年的1號文件仍然是關於三農。

解決房地產問題的根本,在於農民進城

下鄉

為了“去庫存”,前幾年搞過一批的家電下鄉活動,很多國產品牌藉此傾斜掉了多年積壓的商品,很多普通的老百姓呢,也藉此過上了“冰箱·彩電·洗衣機”的生活。雙贏局面額外附贈的一個結果就是:全國用電量開始大幅增加。

可以說家電下鄉解決了諸多方面的困難。

拿冰箱舉例子,某企業為了盈利,就會擴大生產規模,繼而需要大量招聘工人,生產出來的商品賣掉,然後用利潤繼續擴大生產。

但此模型中消費端經常會發生一種現象就是:購買力不足。可能很多人會說,那就減少投資,生產出來的產品少一點就行了呀?後果就是工廠減少規模,失業率開始升高,社會整體的財富反而減少了,社會還是會產生問題。

消費

工業革命後,生產力有巨大提高。個人通過短時間工作,完全可以積累起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財富。而各種各樣的“消費”,則是化解人們剩餘價值,讓人們心甘情願參與社會勞動的根本。

比如,一個成年男子,勞動10年,存下的財富就完全夠基本的生活水準了(粗茶淡飯/普通衣服/無文娛要求……),如果全社會成年人都做如此選擇,很難促進社會整體財富的進步,同時也會造成巨大的社會壓力

以往兵強馬壯的時候,想到的就是“打仗”,能夠快速的消耗人口與財富,敵我雙方戰爭過後,面臨的是人口和財富的短缺,勤懇勞作·休養生息則又稱為主流。

現代社會則靠的是“消費”,比如女孩子買口紅·買新衣服·買包包……無形中男人·女人賺的錢都被“消費”掉了,為了更好的享受生活,只能繼續拼命賺錢

解決房地產問題的根本,在於農民進城

儲蓄+社會保障

當庫存開始增加的時候,有一派經濟學家主張減少生產規模,另有一人則想出了更為高明的辦法,那就是政府提供各類社會保障。比如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子女教育等等,一句話免除後顧之憂,這樣民眾就不會總想著存點後備金,將消費潛能完全的釋放了出來

另外一點就是低儲蓄,曾經媒體一度宣稱,我國高儲蓄率的情況是中國人的特色,是中國人長久的消費習慣帶來的。

但,事實證明,近40年的改革開放告訴了所有人一件事:負債是有好處的。這個從買房這件事就能很直白的看的出來。

高儲蓄的後果就是容易形成通貨緊縮,央行印了再多的錢出來,轉手又被存起來了。市場上沒錢投資,更沒錢消費。

三駕馬車

過去幾十年我們經常講:投資·進出口·消費三駕馬車。

進出口就是將消費端外延,我們也順理成章的得到了世界工廠的稱號,而現在也遇到了挑戰。投資也就是所謂的“鐵公基”,通過鐵路·基礎建設·公路等的政府投資,極大的拉動了經濟的發展。

從1997年的住房商品化改革,“房屋消費”也成為了化解居民儲蓄過高的一個重要方式

解決房地產問題的根本,在於農民進城

小鎮青年

“拼多多”的逆襲不是偶然,但凡是需要獲得流量的商業模式,都開始將小鎮·農村作為一塊大蛋糕,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快手的農村包圍城市並不是孤例。現階段50最以上的人口大多數都在農村,他們可能沒太多錢,但時間充裕。其擁有巨大的消費需求

新農村不再是個概念,從東到西,隨著產業的發展和農村的建設,農民的財富增長速度越來越快,今年的家電下鄉也開始“升級”,智能冰箱·全自動洗衣機稱為主流,“汽車下鄉”更是農村購買力最集中的體現。

當然,還有本文要說的“進城買房”。

上一波“去庫存”後遺症開始顯現,在青黃不接的時候,只能尋找那些有購買力的人群和那些必須要買房的人。

通過產業發展·扶貧·社會保障等措施,在富裕農民的基礎上釋放農村的購買力,另一方面呢,有放寬落戶條件,促進1億人進城落戶,將諸多的權益與房產綁定。“買房”也就成了進城享受好的醫療·教育的先決條件。

我國的城鎮化率還很低,這讓我們在“進出口”受限的時候,能夠有足夠的空間和消費梯度去“下鄉”,解決庫存和企業發展問題,另一方面不得不面對的情況就是,在現代社會分工的額情況下,個人只有在城市,才能更大程度上的實現自我的勞動價值,同時也又了更大的消費空間。

所以,農村人進城買房,是大勢!


文中理論較多,略有苦澀,見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