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校建設更需重“裡子”

農村 農民 農業 人力資源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17-06-07

當前,一些地方為促進教育均衡發展,體現對農村薄弱學校建設的重視,新建了一些“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學校,同時加大對農村學校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投入,不少村小實現了舊貌換新顏。但讓人感到惋惜的是,不少農村學校生源流失嚴重,學校裡的學生只有幾十人,許多教室被閒置,並未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可見,在補齊農村教育“短板”的過程中,如何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實施“精準投入”,成為教育行政部門面對的現實難題。

現在,用於改善農村辦學條件的財政資金投入正在不斷增加,如果只是為了完成項目指標,盲目進行學校改造,極易造成財政經費“錯置”而產生資源的浪費,稀釋了投入的效果,影響農村學校的辦學品質。筆者建議,農村學校的建設項目要集中當地主管領導、教育專家、資深校長、村民代表等多方進行論證,在研判協商的基礎上確定學校建設和發展規劃,進而合理確定投入。對於一些在校生持續減少的學校,不宜再大規模投入改善各類硬件設施,可將節省下來的錢用來提高農村教師的生活待遇,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師到農村支教任教。同時,應切實加強農村教師培訓,提高農村教師的教學水平,投入更多資源用於提升農村學校的辦學內涵才是農村學校建設的“裡子”。其實,農村學校建設未必要有豪華的校舍,不可或缺的是濃濃的“鄉土味”,要不斷提煉農村學校的鄉土文化,開發鄉土化的校本課程,提升農村學校的辦學特色,才會讓學校的內生動力迸發出來。

在加強農村學校建設當中,究竟該如何“精準發力”呢?筆者認為,首先要改變資金管理方式,最好能由縣區級教育主管部門科學合理規劃、統籌安排,根據農村學校的實際需求投入資金,避免資源浪費。比如偏遠村小可以多添置一些教育信息化設備,方便教師使用,也可以讓學生不斷開闊自己的視野。其次,投入項目要調研學校需求,採取自下而上的申報批准方式,行政部門再宏觀調整避免過度浪費。再其次,農村小規模的學校實行學區制,實現教師統一管理及調配使用,實行統一的課程和課表,音體美教師嘗試“走教”,通過人力資源的打通和共享,實現教學的“共贏”,進而釋放出更大的政策紅利、改革紅利。

我們不能把重視農村薄弱學校教育簡單地理解成了辦學校、建房子,而很少關心村小教師的生活待遇和精神狀態,農村學校的提升應走出“見物不見人”的誤區。筆者認為,最直接、最有效的就是通過精準投入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在教師培訓、教學獎勵等方面提供保障,做實農村教育發展的“裡子”,才能為農村教育特別是邊遠地區的農村學校注入更加大的發展動力。

(作者:夏永立,單位:安徽省合肥市西園新村小學)

《中國教育報》2017年06月06日第5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