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農村故事(殺豬)'

"

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正處於發展時期,社會經濟暫時困難,一切商品都是憑票供應,加上割資本主義尾巴,市場不太活躍,想買的東西有時候乾著急,就是買不到。沒辦法,只好自給自足,需要什麼東西了,能種的莊稼就自己種,能喂的牲畜就自己喂。

"

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正處於發展時期,社會經濟暫時困難,一切商品都是憑票供應,加上割資本主義尾巴,市場不太活躍,想買的東西有時候乾著急,就是買不到。沒辦法,只好自給自足,需要什麼東西了,能種的莊稼就自己種,能喂的牲畜就自己喂。

豫北農村故事(殺豬)

豬肉也是其中的一種。供應少,難買。具體難買到那種程度?可以舉個例子。有一家的孩子有一次想吃點肉,大人到賣肉的副食店去買,但是買肉的肉票用完了,結果好說歹說,營業員就是不賣給他。沒辦法,只好又回到村裡,找了好幾家去借,才借到半斤肉票,讓孩子吃到了肉。

肉這麼難買,如果想吃了,怎麼辦呢?

怎麼辦?只有自己餵養豬娃兒,喂大瞭然後殺掉吃肉。

要餵養,需要先去養母豬的人家預定個小豬娃兒,等到母豬下了崽,把豬娃兒逮到家才能餵養。逮豬娃兒的時候,有時候手裡緊張,就先賒著,等豬喂大了賣了或有錢的時候再給。有的買豬娃兒的人為了省錢,就買個豬殼嘍,豬殼嘍就是最後出生的那個豬崽,一般比較瘦小,體輕,花費的錢少。

預訂豬娃兒大多預訂在開春,主要是從這個時間開始餵養,喂到下一次過年豬正好喂成,殺掉過年,既能解饞,又能美美地過個年,還不當誤餵養下一茬。如果時間不湊巧,預訂的豬娃兒生的早了,只好多喂些時間,餵養時間長的豬的肉吃起來會感到特別地香。但是有一點,這樣的豬吃的也比較多,浪費糧食,大多數人家不願意這樣子去餵養。

餵豬還要用和的麥秸泥壘一個豬圈,後來是用蓋房子廢棄的或撿來得慢慢積攢的半截半截的磚頭來壘。豬圈壘好以後,再用幾根樹枝搭起一個棚,棚上面用泥糊住,為豬遮風擋雨,叫豬棚。

"

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正處於發展時期,社會經濟暫時困難,一切商品都是憑票供應,加上割資本主義尾巴,市場不太活躍,想買的東西有時候乾著急,就是買不到。沒辦法,只好自給自足,需要什麼東西了,能種的莊稼就自己種,能喂的牲畜就自己喂。

豫北農村故事(殺豬)

豬肉也是其中的一種。供應少,難買。具體難買到那種程度?可以舉個例子。有一家的孩子有一次想吃點肉,大人到賣肉的副食店去買,但是買肉的肉票用完了,結果好說歹說,營業員就是不賣給他。沒辦法,只好又回到村裡,找了好幾家去借,才借到半斤肉票,讓孩子吃到了肉。

肉這麼難買,如果想吃了,怎麼辦呢?

怎麼辦?只有自己餵養豬娃兒,喂大瞭然後殺掉吃肉。

要餵養,需要先去養母豬的人家預定個小豬娃兒,等到母豬下了崽,把豬娃兒逮到家才能餵養。逮豬娃兒的時候,有時候手裡緊張,就先賒著,等豬喂大了賣了或有錢的時候再給。有的買豬娃兒的人為了省錢,就買個豬殼嘍,豬殼嘍就是最後出生的那個豬崽,一般比較瘦小,體輕,花費的錢少。

預訂豬娃兒大多預訂在開春,主要是從這個時間開始餵養,喂到下一次過年豬正好喂成,殺掉過年,既能解饞,又能美美地過個年,還不當誤餵養下一茬。如果時間不湊巧,預訂的豬娃兒生的早了,只好多喂些時間,餵養時間長的豬的肉吃起來會感到特別地香。但是有一點,這樣的豬吃的也比較多,浪費糧食,大多數人家不願意這樣子去餵養。

餵豬還要用和的麥秸泥壘一個豬圈,後來是用蓋房子廢棄的或撿來得慢慢積攢的半截半截的磚頭來壘。豬圈壘好以後,再用幾根樹枝搭起一個棚,棚上面用泥糊住,為豬遮風擋雨,叫豬棚。

豫北農村故事(殺豬)

那時大都是用刷鍋水來餵豬的,豬長得稍大的時候,刷鍋水有時不夠豬吃,大人就親自或哄著家裡的孩子去地裡薅些草,或用收秋時特意留下來的紅薯梗紅薯瓤打的粉粒顆粒用水和和來喂。孩子們為了過年時吃上香噴噴的豬肉,有了時間就去地裡打些豬草,從不喊苦喊累。

豬喂到農曆十二月,為了讓豬多長膘,大多數人家一般都會給它們喂一些麩或玉米等雜糧,目的是催膘,讓豬長得肥肥的,這樣的豬肉吃起來更香,口感更好。

"

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正處於發展時期,社會經濟暫時困難,一切商品都是憑票供應,加上割資本主義尾巴,市場不太活躍,想買的東西有時候乾著急,就是買不到。沒辦法,只好自給自足,需要什麼東西了,能種的莊稼就自己種,能喂的牲畜就自己喂。

豫北農村故事(殺豬)

豬肉也是其中的一種。供應少,難買。具體難買到那種程度?可以舉個例子。有一家的孩子有一次想吃點肉,大人到賣肉的副食店去買,但是買肉的肉票用完了,結果好說歹說,營業員就是不賣給他。沒辦法,只好又回到村裡,找了好幾家去借,才借到半斤肉票,讓孩子吃到了肉。

肉這麼難買,如果想吃了,怎麼辦呢?

怎麼辦?只有自己餵養豬娃兒,喂大瞭然後殺掉吃肉。

要餵養,需要先去養母豬的人家預定個小豬娃兒,等到母豬下了崽,把豬娃兒逮到家才能餵養。逮豬娃兒的時候,有時候手裡緊張,就先賒著,等豬喂大了賣了或有錢的時候再給。有的買豬娃兒的人為了省錢,就買個豬殼嘍,豬殼嘍就是最後出生的那個豬崽,一般比較瘦小,體輕,花費的錢少。

預訂豬娃兒大多預訂在開春,主要是從這個時間開始餵養,喂到下一次過年豬正好喂成,殺掉過年,既能解饞,又能美美地過個年,還不當誤餵養下一茬。如果時間不湊巧,預訂的豬娃兒生的早了,只好多喂些時間,餵養時間長的豬的肉吃起來會感到特別地香。但是有一點,這樣的豬吃的也比較多,浪費糧食,大多數人家不願意這樣子去餵養。

餵豬還要用和的麥秸泥壘一個豬圈,後來是用蓋房子廢棄的或撿來得慢慢積攢的半截半截的磚頭來壘。豬圈壘好以後,再用幾根樹枝搭起一個棚,棚上面用泥糊住,為豬遮風擋雨,叫豬棚。

豫北農村故事(殺豬)

那時大都是用刷鍋水來餵豬的,豬長得稍大的時候,刷鍋水有時不夠豬吃,大人就親自或哄著家裡的孩子去地裡薅些草,或用收秋時特意留下來的紅薯梗紅薯瓤打的粉粒顆粒用水和和來喂。孩子們為了過年時吃上香噴噴的豬肉,有了時間就去地裡打些豬草,從不喊苦喊累。

豬喂到農曆十二月,為了讓豬多長膘,大多數人家一般都會給它們喂一些麩或玉米等雜糧,目的是催膘,讓豬長得肥肥的,這樣的豬肉吃起來更香,口感更好。

豫北農村故事(殺豬)

殺豬多選在臘月二十三祭灶以後,找一個天氣比較好的日子,開始殺豬。

殺豬需要四五個人,找的大多是親戚或關係比較近的街坊,有時候找的這些人沒幹過這種活,下不去手,就會去找村裡那些膽大心細殺過豬的人過來幫忙。但是需要付出一些報酬,比如支付部分豬下水,殺過豬以後還要做幾個菜來喝點酒。

這是一個熱鬧高興的日子。除了幫忙的人,村裡其他人也會來看熱鬧。大人小孩兒,老頭老婆,還有那些膽子較大的婦女,他們圍在殺豬場地的周邊,說笑著,吆喝著指點殺豬的工作。

殺豬之前要做一些準備工作。比如要先在平地上挖一個圓坑,上面放上借來的大鍋,鍋裡裝滿清水。在不遠處再挖一個小點的坑,中間像挖地道一樣挖透,從這個小點的坑裡往大坑裡添加柴火,用來把水燒熱。殺豬需要用熱水來燙豬身上的毛髮,把毛髮燙透,才好把毛刮掉並且刮的乾乾淨淨。刮乾淨了豬肉才好看,看起來顯得又白又淨,想著吃起來更香。

水快要燒熱的時候,找來幫忙的幾個人要先下到豬圈裡逮豬。前面兩人抓著豬的耳朵和豬腿,後面的兩人也抓著豬腿,如果豬掙扎的厲害,就要多去幾個人幫忙抓豬。抓住以後,捆上,從圈裡抬出,放在一個平臺上,用棍子把豬打蒙,打蒙以後,開始放血。

用一把磨得鋒利的尖刀從豬脖子那兒捅開,豬血就會噴湧而出,主家一般會事先放幾個盆子在那兒,用來接豬血。豬血加熱煮煮,再冷卻筋住,吃的時候用油炒一下,有時輔以白蘿蔔或白菜,炒出來也是一道好菜。有時主家不要,鄰里想吃的人家或窮點的人家會把豬血接走。

然後用刀子割破豬的一個後腿,殺豬的人或中氣足的人趴在那兒用力在那個割破的口上往豬肚裡吹氣,一直到把豬吹得圓鼓鼓的為止。吹氣的時候還需要用一根細鐵棍從吹氣口進去來回捅捅,把豬的全身都捅遍,這樣氣才能吹進去並分佈均勻,才能讓豬的整個身體鼓起來,這樣做主要是為了褪毛方便。有時需要兩個人輪流著吹才能吹起。

俗話講"殺豬殺屁股,各有各的法",殺豬屁股我沒見過,但農村殺豬的順序是打蒙,放血,吹氣,下鍋褪毛,吊起開膛。

等到氣吹得豬肚子鼓起來了,水也燒熱了。把豬抬到燒熱的鍋裡,用手拽著豬腿來回翻著,有時,用棍子翻攪,讓熱水儘量能把毛髮全部浸透。

浸透以後,抬到平臺上,用刮子(厚鐵片一頭兒捲起,一頭兒磨的鋒利)用力把豬身上的毛刮淨。有時需要反覆用熱水浸泡兩三次,才能刮乾淨。

把毛刮乾淨以後,捆著豬的後腿,倒掛在早已綁好的兩棵樹中間的一個橫木上,先把豬頭luo下,拿走放在一邊,等有時間了另用加熱的瀝青把細處的毛髮粘淨,煮肉的時候一塊兒煮熟,可做的菜有耳絲,臉板,拱嘴,很是下酒的美味。

"

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正處於發展時期,社會經濟暫時困難,一切商品都是憑票供應,加上割資本主義尾巴,市場不太活躍,想買的東西有時候乾著急,就是買不到。沒辦法,只好自給自足,需要什麼東西了,能種的莊稼就自己種,能喂的牲畜就自己喂。

豫北農村故事(殺豬)

豬肉也是其中的一種。供應少,難買。具體難買到那種程度?可以舉個例子。有一家的孩子有一次想吃點肉,大人到賣肉的副食店去買,但是買肉的肉票用完了,結果好說歹說,營業員就是不賣給他。沒辦法,只好又回到村裡,找了好幾家去借,才借到半斤肉票,讓孩子吃到了肉。

肉這麼難買,如果想吃了,怎麼辦呢?

怎麼辦?只有自己餵養豬娃兒,喂大瞭然後殺掉吃肉。

要餵養,需要先去養母豬的人家預定個小豬娃兒,等到母豬下了崽,把豬娃兒逮到家才能餵養。逮豬娃兒的時候,有時候手裡緊張,就先賒著,等豬喂大了賣了或有錢的時候再給。有的買豬娃兒的人為了省錢,就買個豬殼嘍,豬殼嘍就是最後出生的那個豬崽,一般比較瘦小,體輕,花費的錢少。

預訂豬娃兒大多預訂在開春,主要是從這個時間開始餵養,喂到下一次過年豬正好喂成,殺掉過年,既能解饞,又能美美地過個年,還不當誤餵養下一茬。如果時間不湊巧,預訂的豬娃兒生的早了,只好多喂些時間,餵養時間長的豬的肉吃起來會感到特別地香。但是有一點,這樣的豬吃的也比較多,浪費糧食,大多數人家不願意這樣子去餵養。

餵豬還要用和的麥秸泥壘一個豬圈,後來是用蓋房子廢棄的或撿來得慢慢積攢的半截半截的磚頭來壘。豬圈壘好以後,再用幾根樹枝搭起一個棚,棚上面用泥糊住,為豬遮風擋雨,叫豬棚。

豫北農村故事(殺豬)

那時大都是用刷鍋水來餵豬的,豬長得稍大的時候,刷鍋水有時不夠豬吃,大人就親自或哄著家裡的孩子去地裡薅些草,或用收秋時特意留下來的紅薯梗紅薯瓤打的粉粒顆粒用水和和來喂。孩子們為了過年時吃上香噴噴的豬肉,有了時間就去地裡打些豬草,從不喊苦喊累。

豬喂到農曆十二月,為了讓豬多長膘,大多數人家一般都會給它們喂一些麩或玉米等雜糧,目的是催膘,讓豬長得肥肥的,這樣的豬肉吃起來更香,口感更好。

豫北農村故事(殺豬)

殺豬多選在臘月二十三祭灶以後,找一個天氣比較好的日子,開始殺豬。

殺豬需要四五個人,找的大多是親戚或關係比較近的街坊,有時候找的這些人沒幹過這種活,下不去手,就會去找村裡那些膽大心細殺過豬的人過來幫忙。但是需要付出一些報酬,比如支付部分豬下水,殺過豬以後還要做幾個菜來喝點酒。

這是一個熱鬧高興的日子。除了幫忙的人,村裡其他人也會來看熱鬧。大人小孩兒,老頭老婆,還有那些膽子較大的婦女,他們圍在殺豬場地的周邊,說笑著,吆喝著指點殺豬的工作。

殺豬之前要做一些準備工作。比如要先在平地上挖一個圓坑,上面放上借來的大鍋,鍋裡裝滿清水。在不遠處再挖一個小點的坑,中間像挖地道一樣挖透,從這個小點的坑裡往大坑裡添加柴火,用來把水燒熱。殺豬需要用熱水來燙豬身上的毛髮,把毛髮燙透,才好把毛刮掉並且刮的乾乾淨淨。刮乾淨了豬肉才好看,看起來顯得又白又淨,想著吃起來更香。

水快要燒熱的時候,找來幫忙的幾個人要先下到豬圈裡逮豬。前面兩人抓著豬的耳朵和豬腿,後面的兩人也抓著豬腿,如果豬掙扎的厲害,就要多去幾個人幫忙抓豬。抓住以後,捆上,從圈裡抬出,放在一個平臺上,用棍子把豬打蒙,打蒙以後,開始放血。

用一把磨得鋒利的尖刀從豬脖子那兒捅開,豬血就會噴湧而出,主家一般會事先放幾個盆子在那兒,用來接豬血。豬血加熱煮煮,再冷卻筋住,吃的時候用油炒一下,有時輔以白蘿蔔或白菜,炒出來也是一道好菜。有時主家不要,鄰里想吃的人家或窮點的人家會把豬血接走。

然後用刀子割破豬的一個後腿,殺豬的人或中氣足的人趴在那兒用力在那個割破的口上往豬肚裡吹氣,一直到把豬吹得圓鼓鼓的為止。吹氣的時候還需要用一根細鐵棍從吹氣口進去來回捅捅,把豬的全身都捅遍,這樣氣才能吹進去並分佈均勻,才能讓豬的整個身體鼓起來,這樣做主要是為了褪毛方便。有時需要兩個人輪流著吹才能吹起。

俗話講"殺豬殺屁股,各有各的法",殺豬屁股我沒見過,但農村殺豬的順序是打蒙,放血,吹氣,下鍋褪毛,吊起開膛。

等到氣吹得豬肚子鼓起來了,水也燒熱了。把豬抬到燒熱的鍋裡,用手拽著豬腿來回翻著,有時,用棍子翻攪,讓熱水儘量能把毛髮全部浸透。

浸透以後,抬到平臺上,用刮子(厚鐵片一頭兒捲起,一頭兒磨的鋒利)用力把豬身上的毛刮淨。有時需要反覆用熱水浸泡兩三次,才能刮乾淨。

把毛刮乾淨以後,捆著豬的後腿,倒掛在早已綁好的兩棵樹中間的一個橫木上,先把豬頭luo下,拿走放在一邊,等有時間了另用加熱的瀝青把細處的毛髮粘淨,煮肉的時候一塊兒煮熟,可做的菜有耳絲,臉板,拱嘴,很是下酒的美味。

豫北農村故事(殺豬)

然後就是開膛破肚,把豬的內臟取出,腸子用鹼水洗淨去除雜味。這些都等著煮肉的時候一塊兒煮熟,做成精緻的涼菜等著過年待客。

把豬肉破成兩扇,殺豬就基本結束了。

肉該送人的送人(兄弟姊妹,夥著吃豬肉的人家——今年殺你家喂的豬,下年殺他家喂的豬,這是約定好的,一頭豬一家人一般吃不完),該放著吃的放著吃。吃不了的,用平板車拉著,避開公家人,賣給街坊四鄰,賣給同鄉的村人,順便賺些錢財,貼補家用,把買豬娃兒的欠帳還掉,把下一年買豬娃兒的錢攢出。

豬殺好以後,主家當天一般會luo下幾塊肉,加上部分的豬下水,煮熟,整治一桌酒席,邀請幫忙的人和本家年長有威望的老者吃肉喝酒。煮熟的豬尾巴照例都是孩子的,據說,小孩兒嗦豬尾巴兒可以防治夜裡尿床。

火紅的地鍋燃起,濃郁的肉香飄散在院子裡,飄散在村莊的天空。聞到香味的感覺自己有資格得到邀請的人在家裡悄悄做著赴宴的準備。

得到邀請的人高高興興赴宴,感覺有資格被邀請卻沒被邀請的人會避開村人前往田裡轉悠,為自己沒能去赴宴找好充足的理由——太忙。但這樣的情況一般不會發生,每個人都會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的。

大家都很高興。

主家的孩子最為高興,不僅能美美地吃肉,解了饞癮,還能得到當時孩子們最為喜歡的禮物——豬尿泡。把豬尿泡用氣吹起,繩子繫緊,一個孩子拉著它興奮地滿街亂竄,後面同齡的孩子緊緊攆著,他們歡快的笑聲飄滿了整條街道,這一飄就是一個童年。

濃郁的肉香和孩子們的歡笑一直飄在整個鄉村,飄在那一代人記憶的天空。

後來慢慢地,每個村裡有了固定的屠宰地點和屠宰的人,地點叫屠宰場,屠宰的人被稱為屠戶或殺豬人。

"

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正處於發展時期,社會經濟暫時困難,一切商品都是憑票供應,加上割資本主義尾巴,市場不太活躍,想買的東西有時候乾著急,就是買不到。沒辦法,只好自給自足,需要什麼東西了,能種的莊稼就自己種,能喂的牲畜就自己喂。

豫北農村故事(殺豬)

豬肉也是其中的一種。供應少,難買。具體難買到那種程度?可以舉個例子。有一家的孩子有一次想吃點肉,大人到賣肉的副食店去買,但是買肉的肉票用完了,結果好說歹說,營業員就是不賣給他。沒辦法,只好又回到村裡,找了好幾家去借,才借到半斤肉票,讓孩子吃到了肉。

肉這麼難買,如果想吃了,怎麼辦呢?

怎麼辦?只有自己餵養豬娃兒,喂大瞭然後殺掉吃肉。

要餵養,需要先去養母豬的人家預定個小豬娃兒,等到母豬下了崽,把豬娃兒逮到家才能餵養。逮豬娃兒的時候,有時候手裡緊張,就先賒著,等豬喂大了賣了或有錢的時候再給。有的買豬娃兒的人為了省錢,就買個豬殼嘍,豬殼嘍就是最後出生的那個豬崽,一般比較瘦小,體輕,花費的錢少。

預訂豬娃兒大多預訂在開春,主要是從這個時間開始餵養,喂到下一次過年豬正好喂成,殺掉過年,既能解饞,又能美美地過個年,還不當誤餵養下一茬。如果時間不湊巧,預訂的豬娃兒生的早了,只好多喂些時間,餵養時間長的豬的肉吃起來會感到特別地香。但是有一點,這樣的豬吃的也比較多,浪費糧食,大多數人家不願意這樣子去餵養。

餵豬還要用和的麥秸泥壘一個豬圈,後來是用蓋房子廢棄的或撿來得慢慢積攢的半截半截的磚頭來壘。豬圈壘好以後,再用幾根樹枝搭起一個棚,棚上面用泥糊住,為豬遮風擋雨,叫豬棚。

豫北農村故事(殺豬)

那時大都是用刷鍋水來餵豬的,豬長得稍大的時候,刷鍋水有時不夠豬吃,大人就親自或哄著家裡的孩子去地裡薅些草,或用收秋時特意留下來的紅薯梗紅薯瓤打的粉粒顆粒用水和和來喂。孩子們為了過年時吃上香噴噴的豬肉,有了時間就去地裡打些豬草,從不喊苦喊累。

豬喂到農曆十二月,為了讓豬多長膘,大多數人家一般都會給它們喂一些麩或玉米等雜糧,目的是催膘,讓豬長得肥肥的,這樣的豬肉吃起來更香,口感更好。

豫北農村故事(殺豬)

殺豬多選在臘月二十三祭灶以後,找一個天氣比較好的日子,開始殺豬。

殺豬需要四五個人,找的大多是親戚或關係比較近的街坊,有時候找的這些人沒幹過這種活,下不去手,就會去找村裡那些膽大心細殺過豬的人過來幫忙。但是需要付出一些報酬,比如支付部分豬下水,殺過豬以後還要做幾個菜來喝點酒。

這是一個熱鬧高興的日子。除了幫忙的人,村裡其他人也會來看熱鬧。大人小孩兒,老頭老婆,還有那些膽子較大的婦女,他們圍在殺豬場地的周邊,說笑著,吆喝著指點殺豬的工作。

殺豬之前要做一些準備工作。比如要先在平地上挖一個圓坑,上面放上借來的大鍋,鍋裡裝滿清水。在不遠處再挖一個小點的坑,中間像挖地道一樣挖透,從這個小點的坑裡往大坑裡添加柴火,用來把水燒熱。殺豬需要用熱水來燙豬身上的毛髮,把毛髮燙透,才好把毛刮掉並且刮的乾乾淨淨。刮乾淨了豬肉才好看,看起來顯得又白又淨,想著吃起來更香。

水快要燒熱的時候,找來幫忙的幾個人要先下到豬圈裡逮豬。前面兩人抓著豬的耳朵和豬腿,後面的兩人也抓著豬腿,如果豬掙扎的厲害,就要多去幾個人幫忙抓豬。抓住以後,捆上,從圈裡抬出,放在一個平臺上,用棍子把豬打蒙,打蒙以後,開始放血。

用一把磨得鋒利的尖刀從豬脖子那兒捅開,豬血就會噴湧而出,主家一般會事先放幾個盆子在那兒,用來接豬血。豬血加熱煮煮,再冷卻筋住,吃的時候用油炒一下,有時輔以白蘿蔔或白菜,炒出來也是一道好菜。有時主家不要,鄰里想吃的人家或窮點的人家會把豬血接走。

然後用刀子割破豬的一個後腿,殺豬的人或中氣足的人趴在那兒用力在那個割破的口上往豬肚裡吹氣,一直到把豬吹得圓鼓鼓的為止。吹氣的時候還需要用一根細鐵棍從吹氣口進去來回捅捅,把豬的全身都捅遍,這樣氣才能吹進去並分佈均勻,才能讓豬的整個身體鼓起來,這樣做主要是為了褪毛方便。有時需要兩個人輪流著吹才能吹起。

俗話講"殺豬殺屁股,各有各的法",殺豬屁股我沒見過,但農村殺豬的順序是打蒙,放血,吹氣,下鍋褪毛,吊起開膛。

等到氣吹得豬肚子鼓起來了,水也燒熱了。把豬抬到燒熱的鍋裡,用手拽著豬腿來回翻著,有時,用棍子翻攪,讓熱水儘量能把毛髮全部浸透。

浸透以後,抬到平臺上,用刮子(厚鐵片一頭兒捲起,一頭兒磨的鋒利)用力把豬身上的毛刮淨。有時需要反覆用熱水浸泡兩三次,才能刮乾淨。

把毛刮乾淨以後,捆著豬的後腿,倒掛在早已綁好的兩棵樹中間的一個橫木上,先把豬頭luo下,拿走放在一邊,等有時間了另用加熱的瀝青把細處的毛髮粘淨,煮肉的時候一塊兒煮熟,可做的菜有耳絲,臉板,拱嘴,很是下酒的美味。

豫北農村故事(殺豬)

然後就是開膛破肚,把豬的內臟取出,腸子用鹼水洗淨去除雜味。這些都等著煮肉的時候一塊兒煮熟,做成精緻的涼菜等著過年待客。

把豬肉破成兩扇,殺豬就基本結束了。

肉該送人的送人(兄弟姊妹,夥著吃豬肉的人家——今年殺你家喂的豬,下年殺他家喂的豬,這是約定好的,一頭豬一家人一般吃不完),該放著吃的放著吃。吃不了的,用平板車拉著,避開公家人,賣給街坊四鄰,賣給同鄉的村人,順便賺些錢財,貼補家用,把買豬娃兒的欠帳還掉,把下一年買豬娃兒的錢攢出。

豬殺好以後,主家當天一般會luo下幾塊肉,加上部分的豬下水,煮熟,整治一桌酒席,邀請幫忙的人和本家年長有威望的老者吃肉喝酒。煮熟的豬尾巴照例都是孩子的,據說,小孩兒嗦豬尾巴兒可以防治夜裡尿床。

火紅的地鍋燃起,濃郁的肉香飄散在院子裡,飄散在村莊的天空。聞到香味的感覺自己有資格得到邀請的人在家裡悄悄做著赴宴的準備。

得到邀請的人高高興興赴宴,感覺有資格被邀請卻沒被邀請的人會避開村人前往田裡轉悠,為自己沒能去赴宴找好充足的理由——太忙。但這樣的情況一般不會發生,每個人都會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的。

大家都很高興。

主家的孩子最為高興,不僅能美美地吃肉,解了饞癮,還能得到當時孩子們最為喜歡的禮物——豬尿泡。把豬尿泡用氣吹起,繩子繫緊,一個孩子拉著它興奮地滿街亂竄,後面同齡的孩子緊緊攆著,他們歡快的笑聲飄滿了整條街道,這一飄就是一個童年。

濃郁的肉香和孩子們的歡笑一直飄在整個鄉村,飄在那一代人記憶的天空。

後來慢慢地,每個村裡有了固定的屠宰地點和屠宰的人,地點叫屠宰場,屠宰的人被稱為屠戶或殺豬人。

豫北農村故事(殺豬)

誰家需要殺豬,把豬用車子拉到屠宰場交給殺豬人就不用管了,殺一頭豬給多少錢也有定數。圍觀的人也越來越少。

如今,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豬的餵養屠宰更是已經機械化,餵養屠宰售賣成了一條龍服務,人們吃肉再也不像當年那樣作難,只要去買,願意買多少就有多少,也不用肉票了。豬肉 吃得多了,有的人現在已經吃得厭倦,或為了身體健康的需要,不再吃豬肉,改吃素食,甚至進而成了素食主義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