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
"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 始 】

在那個遙遠的古代神話中,哪吒三太子乃靈珠子轉世,生來異象。

手持混天綾、火尖槍,腳踏風火輪,端的是一個根正苗紅好少年。

他翻江倒海,東海屠龍,為民除害,卻碰上一個拎不清的爹。

戕害百姓的龍王三太子被哪吒抽了筋,四海龍王找上門來要水淹陳塘關,哪吒的親爹李靖同樣勃然大怒,卻是對自己的兒子。

原著中,李靖斥他:累及父母,是為不孝。

哪吒是神話中的少年英雄,也是公認最無助最寒心的小孩。

他削筋斷骨,將一身血肉還給父母,後以蓮身重生,渣爹李靖還好意思端著寶塔來鎮壓他。

哪吒的故事裡,英雄的部分從來不是重點,他對父權的抗爭,才是人們真正向往的東西。

中國古典文學中有兩位人物,離經叛道,名號響亮,一是那踏凌霄碎南門的齊天大聖,一是這削筋斷骨塑蓮身的三太子。


"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 始 】

在那個遙遠的古代神話中,哪吒三太子乃靈珠子轉世,生來異象。

手持混天綾、火尖槍,腳踏風火輪,端的是一個根正苗紅好少年。

他翻江倒海,東海屠龍,為民除害,卻碰上一個拎不清的爹。

戕害百姓的龍王三太子被哪吒抽了筋,四海龍王找上門來要水淹陳塘關,哪吒的親爹李靖同樣勃然大怒,卻是對自己的兒子。

原著中,李靖斥他:累及父母,是為不孝。

哪吒是神話中的少年英雄,也是公認最無助最寒心的小孩。

他削筋斷骨,將一身血肉還給父母,後以蓮身重生,渣爹李靖還好意思端著寶塔來鎮壓他。

哪吒的故事裡,英雄的部分從來不是重點,他對父權的抗爭,才是人們真正向往的東西。

中國古典文學中有兩位人物,離經叛道,名號響亮,一是那踏凌霄碎南門的齊天大聖,一是這削筋斷骨塑蓮身的三太子。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在他們的世界中,其他人都是臉譜化的,比如龍王三太子愛吃童男童女的奇怪癖好和李靖神奇的腦回路。

所以,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雖然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卻讓故事在另一種意義上,得到完滿。

在這個故事裡,哪吒不再是靈珠轉世,而是魔珠投生,他生來就不是一個受歡迎的人。

而本屬於他的靈珠,被申公豹偷給了龍族,送給了龍宮三太子敖丙。

他被排斥、被討厭、被避而遠之,就算做了好事,也沒有人相信。調皮搗蛋的表面下,藏著一顆寂寞、渴望被認可的心。


"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 始 】

在那個遙遠的古代神話中,哪吒三太子乃靈珠子轉世,生來異象。

手持混天綾、火尖槍,腳踏風火輪,端的是一個根正苗紅好少年。

他翻江倒海,東海屠龍,為民除害,卻碰上一個拎不清的爹。

戕害百姓的龍王三太子被哪吒抽了筋,四海龍王找上門來要水淹陳塘關,哪吒的親爹李靖同樣勃然大怒,卻是對自己的兒子。

原著中,李靖斥他:累及父母,是為不孝。

哪吒是神話中的少年英雄,也是公認最無助最寒心的小孩。

他削筋斷骨,將一身血肉還給父母,後以蓮身重生,渣爹李靖還好意思端著寶塔來鎮壓他。

哪吒的故事裡,英雄的部分從來不是重點,他對父權的抗爭,才是人們真正向往的東西。

中國古典文學中有兩位人物,離經叛道,名號響亮,一是那踏凌霄碎南門的齊天大聖,一是這削筋斷骨塑蓮身的三太子。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在他們的世界中,其他人都是臉譜化的,比如龍王三太子愛吃童男童女的奇怪癖好和李靖神奇的腦回路。

所以,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雖然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卻讓故事在另一種意義上,得到完滿。

在這個故事裡,哪吒不再是靈珠轉世,而是魔珠投生,他生來就不是一個受歡迎的人。

而本屬於他的靈珠,被申公豹偷給了龍族,送給了龍宮三太子敖丙。

他被排斥、被討厭、被避而遠之,就算做了好事,也沒有人相信。調皮搗蛋的表面下,藏著一顆寂寞、渴望被認可的心。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而敖丙即是靈珠,他卻揹負著龍族的眾望,龍王希望他能夠成仙,幫助龍族脫離苦海,即使需要付出戕害百姓的代價。

靈珠和魔珠,為物時,善惡分明,可一旦沾了人性,是非善惡就不再那麼清晰了。

《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經上映,就獲得了超高票房,無數成年人因這個哪吒而感動。

是啊,這個哪吒不再是跟爸爸對抗的那個孩子。

因為對我們成年人來說,早就過了跟爸爸叫板的年齡,可是這個哪吒對抗的是充滿成見與不公的世界,也是被世人貼上了標籤的自己啊。

跟爸爸過不去有什麼意思,與命運鬥,與自己鬥,才是真正的熱血。


"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 始 】

在那個遙遠的古代神話中,哪吒三太子乃靈珠子轉世,生來異象。

手持混天綾、火尖槍,腳踏風火輪,端的是一個根正苗紅好少年。

他翻江倒海,東海屠龍,為民除害,卻碰上一個拎不清的爹。

戕害百姓的龍王三太子被哪吒抽了筋,四海龍王找上門來要水淹陳塘關,哪吒的親爹李靖同樣勃然大怒,卻是對自己的兒子。

原著中,李靖斥他:累及父母,是為不孝。

哪吒是神話中的少年英雄,也是公認最無助最寒心的小孩。

他削筋斷骨,將一身血肉還給父母,後以蓮身重生,渣爹李靖還好意思端著寶塔來鎮壓他。

哪吒的故事裡,英雄的部分從來不是重點,他對父權的抗爭,才是人們真正向往的東西。

中國古典文學中有兩位人物,離經叛道,名號響亮,一是那踏凌霄碎南門的齊天大聖,一是這削筋斷骨塑蓮身的三太子。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在他們的世界中,其他人都是臉譜化的,比如龍王三太子愛吃童男童女的奇怪癖好和李靖神奇的腦回路。

所以,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雖然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卻讓故事在另一種意義上,得到完滿。

在這個故事裡,哪吒不再是靈珠轉世,而是魔珠投生,他生來就不是一個受歡迎的人。

而本屬於他的靈珠,被申公豹偷給了龍族,送給了龍宮三太子敖丙。

他被排斥、被討厭、被避而遠之,就算做了好事,也沒有人相信。調皮搗蛋的表面下,藏著一顆寂寞、渴望被認可的心。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而敖丙即是靈珠,他卻揹負著龍族的眾望,龍王希望他能夠成仙,幫助龍族脫離苦海,即使需要付出戕害百姓的代價。

靈珠和魔珠,為物時,善惡分明,可一旦沾了人性,是非善惡就不再那麼清晰了。

《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經上映,就獲得了超高票房,無數成年人因這個哪吒而感動。

是啊,這個哪吒不再是跟爸爸對抗的那個孩子。

因為對我們成年人來說,早就過了跟爸爸叫板的年齡,可是這個哪吒對抗的是充滿成見與不公的世界,也是被世人貼上了標籤的自己啊。

跟爸爸過不去有什麼意思,與命運鬥,與自己鬥,才是真正的熱血。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這個哪吒身上充滿了勵志與感動,但成就這樣的哪吒卻不是朝夕之間的事情。

這部電影稱得上一部有教育意義的心理學大片。



【壹】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算

在電影前面三分之二的時間裡,哪吒對自己的評價都是靠他人來做標準的。

他想要交朋友,卻被排斥,每天被關在李府中做一個沒什麼新意的熊孩子。

偶爾逃出去刷刷存在感,帶著一種做不成朋友就做你們的討厭鬼,總之不寂寞就好的悲涼感。

在心理學中,個體自我的概念的構建一般從四個方面下手:

1、從自己的行為推斷自己;

2、從他人的行為反應推斷自己;

3、通過社會比較推斷自我;

4、通過自我意識來推斷自我。

哪吒就是通過他人的行為反應來推斷自己的典型。

他是魔珠投生,大家早就給他貼上了“惡”的標籤,這個時期的哪吒,對自己的認識就是:

一個討人厭的熊孩子。

那我是個熊孩子,我乾點熊事兒那不是最正常不過的嗎?


"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 始 】

在那個遙遠的古代神話中,哪吒三太子乃靈珠子轉世,生來異象。

手持混天綾、火尖槍,腳踏風火輪,端的是一個根正苗紅好少年。

他翻江倒海,東海屠龍,為民除害,卻碰上一個拎不清的爹。

戕害百姓的龍王三太子被哪吒抽了筋,四海龍王找上門來要水淹陳塘關,哪吒的親爹李靖同樣勃然大怒,卻是對自己的兒子。

原著中,李靖斥他:累及父母,是為不孝。

哪吒是神話中的少年英雄,也是公認最無助最寒心的小孩。

他削筋斷骨,將一身血肉還給父母,後以蓮身重生,渣爹李靖還好意思端著寶塔來鎮壓他。

哪吒的故事裡,英雄的部分從來不是重點,他對父權的抗爭,才是人們真正向往的東西。

中國古典文學中有兩位人物,離經叛道,名號響亮,一是那踏凌霄碎南門的齊天大聖,一是這削筋斷骨塑蓮身的三太子。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在他們的世界中,其他人都是臉譜化的,比如龍王三太子愛吃童男童女的奇怪癖好和李靖神奇的腦回路。

所以,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雖然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卻讓故事在另一種意義上,得到完滿。

在這個故事裡,哪吒不再是靈珠轉世,而是魔珠投生,他生來就不是一個受歡迎的人。

而本屬於他的靈珠,被申公豹偷給了龍族,送給了龍宮三太子敖丙。

他被排斥、被討厭、被避而遠之,就算做了好事,也沒有人相信。調皮搗蛋的表面下,藏著一顆寂寞、渴望被認可的心。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而敖丙即是靈珠,他卻揹負著龍族的眾望,龍王希望他能夠成仙,幫助龍族脫離苦海,即使需要付出戕害百姓的代價。

靈珠和魔珠,為物時,善惡分明,可一旦沾了人性,是非善惡就不再那麼清晰了。

《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經上映,就獲得了超高票房,無數成年人因這個哪吒而感動。

是啊,這個哪吒不再是跟爸爸對抗的那個孩子。

因為對我們成年人來說,早就過了跟爸爸叫板的年齡,可是這個哪吒對抗的是充滿成見與不公的世界,也是被世人貼上了標籤的自己啊。

跟爸爸過不去有什麼意思,與命運鬥,與自己鬥,才是真正的熱血。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這個哪吒身上充滿了勵志與感動,但成就這樣的哪吒卻不是朝夕之間的事情。

這部電影稱得上一部有教育意義的心理學大片。



【壹】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算

在電影前面三分之二的時間裡,哪吒對自己的評價都是靠他人來做標準的。

他想要交朋友,卻被排斥,每天被關在李府中做一個沒什麼新意的熊孩子。

偶爾逃出去刷刷存在感,帶著一種做不成朋友就做你們的討厭鬼,總之不寂寞就好的悲涼感。

在心理學中,個體自我的概念的構建一般從四個方面下手:

1、從自己的行為推斷自己;

2、從他人的行為反應推斷自己;

3、通過社會比較推斷自我;

4、通過自我意識來推斷自我。

哪吒就是通過他人的行為反應來推斷自己的典型。

他是魔珠投生,大家早就給他貼上了“惡”的標籤,這個時期的哪吒,對自己的認識就是:

一個討人厭的熊孩子。

那我是個熊孩子,我乾點熊事兒那不是最正常不過的嗎?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哪吒根本沒深思過自己是誰,自己要成為誰這種觸及靈魂的問題。

當然,畢竟他才三歲,雖然早熟了一點。

在自我覺知的層面,有內在自我覺知和公眾自我覺知兩種。

內在自我覺知者堅持的是自己的行為準則和信念,外界環境他們根本不care。

而對公眾自我覺知者來說,他們非常看重外界他人的影響,以外人做標準,就會常常受打擊。

哪吒遭受的打擊比較嚴重,別人叫他妖怪他就會憤怒,他的生活態度已經是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了。

他人的成見,他人的標籤,才是困住哪吒的魔咒。

當我們覺知自己的時候,才是真正長大的時候。

“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才算。”


"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 始 】

在那個遙遠的古代神話中,哪吒三太子乃靈珠子轉世,生來異象。

手持混天綾、火尖槍,腳踏風火輪,端的是一個根正苗紅好少年。

他翻江倒海,東海屠龍,為民除害,卻碰上一個拎不清的爹。

戕害百姓的龍王三太子被哪吒抽了筋,四海龍王找上門來要水淹陳塘關,哪吒的親爹李靖同樣勃然大怒,卻是對自己的兒子。

原著中,李靖斥他:累及父母,是為不孝。

哪吒是神話中的少年英雄,也是公認最無助最寒心的小孩。

他削筋斷骨,將一身血肉還給父母,後以蓮身重生,渣爹李靖還好意思端著寶塔來鎮壓他。

哪吒的故事裡,英雄的部分從來不是重點,他對父權的抗爭,才是人們真正向往的東西。

中國古典文學中有兩位人物,離經叛道,名號響亮,一是那踏凌霄碎南門的齊天大聖,一是這削筋斷骨塑蓮身的三太子。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在他們的世界中,其他人都是臉譜化的,比如龍王三太子愛吃童男童女的奇怪癖好和李靖神奇的腦回路。

所以,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雖然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卻讓故事在另一種意義上,得到完滿。

在這個故事裡,哪吒不再是靈珠轉世,而是魔珠投生,他生來就不是一個受歡迎的人。

而本屬於他的靈珠,被申公豹偷給了龍族,送給了龍宮三太子敖丙。

他被排斥、被討厭、被避而遠之,就算做了好事,也沒有人相信。調皮搗蛋的表面下,藏著一顆寂寞、渴望被認可的心。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而敖丙即是靈珠,他卻揹負著龍族的眾望,龍王希望他能夠成仙,幫助龍族脫離苦海,即使需要付出戕害百姓的代價。

靈珠和魔珠,為物時,善惡分明,可一旦沾了人性,是非善惡就不再那麼清晰了。

《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經上映,就獲得了超高票房,無數成年人因這個哪吒而感動。

是啊,這個哪吒不再是跟爸爸對抗的那個孩子。

因為對我們成年人來說,早就過了跟爸爸叫板的年齡,可是這個哪吒對抗的是充滿成見與不公的世界,也是被世人貼上了標籤的自己啊。

跟爸爸過不去有什麼意思,與命運鬥,與自己鬥,才是真正的熱血。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這個哪吒身上充滿了勵志與感動,但成就這樣的哪吒卻不是朝夕之間的事情。

這部電影稱得上一部有教育意義的心理學大片。



【壹】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算

在電影前面三分之二的時間裡,哪吒對自己的評價都是靠他人來做標準的。

他想要交朋友,卻被排斥,每天被關在李府中做一個沒什麼新意的熊孩子。

偶爾逃出去刷刷存在感,帶著一種做不成朋友就做你們的討厭鬼,總之不寂寞就好的悲涼感。

在心理學中,個體自我的概念的構建一般從四個方面下手:

1、從自己的行為推斷自己;

2、從他人的行為反應推斷自己;

3、通過社會比較推斷自我;

4、通過自我意識來推斷自我。

哪吒就是通過他人的行為反應來推斷自己的典型。

他是魔珠投生,大家早就給他貼上了“惡”的標籤,這個時期的哪吒,對自己的認識就是:

一個討人厭的熊孩子。

那我是個熊孩子,我乾點熊事兒那不是最正常不過的嗎?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哪吒根本沒深思過自己是誰,自己要成為誰這種觸及靈魂的問題。

當然,畢竟他才三歲,雖然早熟了一點。

在自我覺知的層面,有內在自我覺知和公眾自我覺知兩種。

內在自我覺知者堅持的是自己的行為準則和信念,外界環境他們根本不care。

而對公眾自我覺知者來說,他們非常看重外界他人的影響,以外人做標準,就會常常受打擊。

哪吒遭受的打擊比較嚴重,別人叫他妖怪他就會憤怒,他的生活態度已經是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了。

他人的成見,他人的標籤,才是困住哪吒的魔咒。

當我們覺知自己的時候,才是真正長大的時候。

“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才算。”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哪吒自我成長最關鍵的一步,不是他拒絕向天命低頭,而是他不再向他人的評價低頭。

【貳】是魔是仙,家庭教育很重要

哪吒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內在自我者的呢,我們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的力量。

在這部電影中,哪吒的母親不再是一個最重戲份只有懷胎三年的女人,父親也不再是一個見兒子就像見仇人一樣的奇怪老爹。

他們更像是一對凡世中的父母了,竭盡所能給兒子愛和力量,平凡且偉大。

哪吒一出生,因是魔珠投生,天生戾氣,差點就被太乙真人現場滅掉,其母不顧性命護他周全,李靖向眾人承諾,一定會好好管束兒子。


"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 始 】

在那個遙遠的古代神話中,哪吒三太子乃靈珠子轉世,生來異象。

手持混天綾、火尖槍,腳踏風火輪,端的是一個根正苗紅好少年。

他翻江倒海,東海屠龍,為民除害,卻碰上一個拎不清的爹。

戕害百姓的龍王三太子被哪吒抽了筋,四海龍王找上門來要水淹陳塘關,哪吒的親爹李靖同樣勃然大怒,卻是對自己的兒子。

原著中,李靖斥他:累及父母,是為不孝。

哪吒是神話中的少年英雄,也是公認最無助最寒心的小孩。

他削筋斷骨,將一身血肉還給父母,後以蓮身重生,渣爹李靖還好意思端著寶塔來鎮壓他。

哪吒的故事裡,英雄的部分從來不是重點,他對父權的抗爭,才是人們真正向往的東西。

中國古典文學中有兩位人物,離經叛道,名號響亮,一是那踏凌霄碎南門的齊天大聖,一是這削筋斷骨塑蓮身的三太子。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在他們的世界中,其他人都是臉譜化的,比如龍王三太子愛吃童男童女的奇怪癖好和李靖神奇的腦回路。

所以,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雖然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卻讓故事在另一種意義上,得到完滿。

在這個故事裡,哪吒不再是靈珠轉世,而是魔珠投生,他生來就不是一個受歡迎的人。

而本屬於他的靈珠,被申公豹偷給了龍族,送給了龍宮三太子敖丙。

他被排斥、被討厭、被避而遠之,就算做了好事,也沒有人相信。調皮搗蛋的表面下,藏著一顆寂寞、渴望被認可的心。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而敖丙即是靈珠,他卻揹負著龍族的眾望,龍王希望他能夠成仙,幫助龍族脫離苦海,即使需要付出戕害百姓的代價。

靈珠和魔珠,為物時,善惡分明,可一旦沾了人性,是非善惡就不再那麼清晰了。

《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經上映,就獲得了超高票房,無數成年人因這個哪吒而感動。

是啊,這個哪吒不再是跟爸爸對抗的那個孩子。

因為對我們成年人來說,早就過了跟爸爸叫板的年齡,可是這個哪吒對抗的是充滿成見與不公的世界,也是被世人貼上了標籤的自己啊。

跟爸爸過不去有什麼意思,與命運鬥,與自己鬥,才是真正的熱血。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這個哪吒身上充滿了勵志與感動,但成就這樣的哪吒卻不是朝夕之間的事情。

這部電影稱得上一部有教育意義的心理學大片。



【壹】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算

在電影前面三分之二的時間裡,哪吒對自己的評價都是靠他人來做標準的。

他想要交朋友,卻被排斥,每天被關在李府中做一個沒什麼新意的熊孩子。

偶爾逃出去刷刷存在感,帶著一種做不成朋友就做你們的討厭鬼,總之不寂寞就好的悲涼感。

在心理學中,個體自我的概念的構建一般從四個方面下手:

1、從自己的行為推斷自己;

2、從他人的行為反應推斷自己;

3、通過社會比較推斷自我;

4、通過自我意識來推斷自我。

哪吒就是通過他人的行為反應來推斷自己的典型。

他是魔珠投生,大家早就給他貼上了“惡”的標籤,這個時期的哪吒,對自己的認識就是:

一個討人厭的熊孩子。

那我是個熊孩子,我乾點熊事兒那不是最正常不過的嗎?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哪吒根本沒深思過自己是誰,自己要成為誰這種觸及靈魂的問題。

當然,畢竟他才三歲,雖然早熟了一點。

在自我覺知的層面,有內在自我覺知和公眾自我覺知兩種。

內在自我覺知者堅持的是自己的行為準則和信念,外界環境他們根本不care。

而對公眾自我覺知者來說,他們非常看重外界他人的影響,以外人做標準,就會常常受打擊。

哪吒遭受的打擊比較嚴重,別人叫他妖怪他就會憤怒,他的生活態度已經是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了。

他人的成見,他人的標籤,才是困住哪吒的魔咒。

當我們覺知自己的時候,才是真正長大的時候。

“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才算。”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哪吒自我成長最關鍵的一步,不是他拒絕向天命低頭,而是他不再向他人的評價低頭。

【貳】是魔是仙,家庭教育很重要

哪吒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內在自我者的呢,我們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的力量。

在這部電影中,哪吒的母親不再是一個最重戲份只有懷胎三年的女人,父親也不再是一個見兒子就像見仇人一樣的奇怪老爹。

他們更像是一對凡世中的父母了,竭盡所能給兒子愛和力量,平凡且偉大。

哪吒一出生,因是魔珠投生,天生戾氣,差點就被太乙真人現場滅掉,其母不顧性命護他周全,李靖向眾人承諾,一定會好好管束兒子。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李靖上天庭求天尊解咒,卻只求到了兩道換命符,他瞞著妻子準備替兒子應劫。

因為怕兒子後半生戾氣太重又無所依仗,所以讓哪吒拜太乙真人為師。


"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 始 】

在那個遙遠的古代神話中,哪吒三太子乃靈珠子轉世,生來異象。

手持混天綾、火尖槍,腳踏風火輪,端的是一個根正苗紅好少年。

他翻江倒海,東海屠龍,為民除害,卻碰上一個拎不清的爹。

戕害百姓的龍王三太子被哪吒抽了筋,四海龍王找上門來要水淹陳塘關,哪吒的親爹李靖同樣勃然大怒,卻是對自己的兒子。

原著中,李靖斥他:累及父母,是為不孝。

哪吒是神話中的少年英雄,也是公認最無助最寒心的小孩。

他削筋斷骨,將一身血肉還給父母,後以蓮身重生,渣爹李靖還好意思端著寶塔來鎮壓他。

哪吒的故事裡,英雄的部分從來不是重點,他對父權的抗爭,才是人們真正向往的東西。

中國古典文學中有兩位人物,離經叛道,名號響亮,一是那踏凌霄碎南門的齊天大聖,一是這削筋斷骨塑蓮身的三太子。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在他們的世界中,其他人都是臉譜化的,比如龍王三太子愛吃童男童女的奇怪癖好和李靖神奇的腦回路。

所以,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雖然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卻讓故事在另一種意義上,得到完滿。

在這個故事裡,哪吒不再是靈珠轉世,而是魔珠投生,他生來就不是一個受歡迎的人。

而本屬於他的靈珠,被申公豹偷給了龍族,送給了龍宮三太子敖丙。

他被排斥、被討厭、被避而遠之,就算做了好事,也沒有人相信。調皮搗蛋的表面下,藏著一顆寂寞、渴望被認可的心。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而敖丙即是靈珠,他卻揹負著龍族的眾望,龍王希望他能夠成仙,幫助龍族脫離苦海,即使需要付出戕害百姓的代價。

靈珠和魔珠,為物時,善惡分明,可一旦沾了人性,是非善惡就不再那麼清晰了。

《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經上映,就獲得了超高票房,無數成年人因這個哪吒而感動。

是啊,這個哪吒不再是跟爸爸對抗的那個孩子。

因為對我們成年人來說,早就過了跟爸爸叫板的年齡,可是這個哪吒對抗的是充滿成見與不公的世界,也是被世人貼上了標籤的自己啊。

跟爸爸過不去有什麼意思,與命運鬥,與自己鬥,才是真正的熱血。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這個哪吒身上充滿了勵志與感動,但成就這樣的哪吒卻不是朝夕之間的事情。

這部電影稱得上一部有教育意義的心理學大片。



【壹】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算

在電影前面三分之二的時間裡,哪吒對自己的評價都是靠他人來做標準的。

他想要交朋友,卻被排斥,每天被關在李府中做一個沒什麼新意的熊孩子。

偶爾逃出去刷刷存在感,帶著一種做不成朋友就做你們的討厭鬼,總之不寂寞就好的悲涼感。

在心理學中,個體自我的概念的構建一般從四個方面下手:

1、從自己的行為推斷自己;

2、從他人的行為反應推斷自己;

3、通過社會比較推斷自我;

4、通過自我意識來推斷自我。

哪吒就是通過他人的行為反應來推斷自己的典型。

他是魔珠投生,大家早就給他貼上了“惡”的標籤,這個時期的哪吒,對自己的認識就是:

一個討人厭的熊孩子。

那我是個熊孩子,我乾點熊事兒那不是最正常不過的嗎?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哪吒根本沒深思過自己是誰,自己要成為誰這種觸及靈魂的問題。

當然,畢竟他才三歲,雖然早熟了一點。

在自我覺知的層面,有內在自我覺知和公眾自我覺知兩種。

內在自我覺知者堅持的是自己的行為準則和信念,外界環境他們根本不care。

而對公眾自我覺知者來說,他們非常看重外界他人的影響,以外人做標準,就會常常受打擊。

哪吒遭受的打擊比較嚴重,別人叫他妖怪他就會憤怒,他的生活態度已經是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了。

他人的成見,他人的標籤,才是困住哪吒的魔咒。

當我們覺知自己的時候,才是真正長大的時候。

“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才算。”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哪吒自我成長最關鍵的一步,不是他拒絕向天命低頭,而是他不再向他人的評價低頭。

【貳】是魔是仙,家庭教育很重要

哪吒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內在自我者的呢,我們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的力量。

在這部電影中,哪吒的母親不再是一個最重戲份只有懷胎三年的女人,父親也不再是一個見兒子就像見仇人一樣的奇怪老爹。

他們更像是一對凡世中的父母了,竭盡所能給兒子愛和力量,平凡且偉大。

哪吒一出生,因是魔珠投生,天生戾氣,差點就被太乙真人現場滅掉,其母不顧性命護他周全,李靖向眾人承諾,一定會好好管束兒子。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李靖上天庭求天尊解咒,卻只求到了兩道換命符,他瞞著妻子準備替兒子應劫。

因為怕兒子後半生戾氣太重又無所依仗,所以讓哪吒拜太乙真人為師。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哪吒不聽勸,他騙哪吒說:你是靈珠投生的。

哪吒信以為真,跟著太乙真人刻苦修煉。這在心理學中,叫做“自證預言”

在家庭教育中,這是非常重要的知識點。

你給孩子一個預言,你跟他說,你是個懶蟲邋遢鬼,他不知不覺就會按照這個預言去行事。變得越懶越懶,越來越邋遢。

但如果你跟孩子說,你真是個聰明優秀的小機靈鬼兒,這個孩子就會把事情做得越來越好,因為他們會按照預言,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

哪吒把自己看作靈珠投生,卯足了勁斬妖除魔。

雖然因為過於浮躁,做不到盡善盡美。後來他被村民誤解,又恰逢三歲生辰,母親告訴哪吒,陳塘關的百姓都會來給他慶生。

哪吒表面上無所謂,實際上卻充滿期待。

為了讓他開心,李靖挨家挨戶去賣面子,還捉了真正的妖怪要在生日當天為哪吒洗清冤屈。

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父親的形象,我為你深謀遠慮,我為你把命都豁出去了,但我就是不說。

好在所有的愛,都會在一個合適的時機真相大白。

父母的愛,是哪吒一直沒有墮入魔道的原因。

他們從未放棄過他,一直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一直告訴他他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改變處境。


"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 始 】

在那個遙遠的古代神話中,哪吒三太子乃靈珠子轉世,生來異象。

手持混天綾、火尖槍,腳踏風火輪,端的是一個根正苗紅好少年。

他翻江倒海,東海屠龍,為民除害,卻碰上一個拎不清的爹。

戕害百姓的龍王三太子被哪吒抽了筋,四海龍王找上門來要水淹陳塘關,哪吒的親爹李靖同樣勃然大怒,卻是對自己的兒子。

原著中,李靖斥他:累及父母,是為不孝。

哪吒是神話中的少年英雄,也是公認最無助最寒心的小孩。

他削筋斷骨,將一身血肉還給父母,後以蓮身重生,渣爹李靖還好意思端著寶塔來鎮壓他。

哪吒的故事裡,英雄的部分從來不是重點,他對父權的抗爭,才是人們真正向往的東西。

中國古典文學中有兩位人物,離經叛道,名號響亮,一是那踏凌霄碎南門的齊天大聖,一是這削筋斷骨塑蓮身的三太子。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在他們的世界中,其他人都是臉譜化的,比如龍王三太子愛吃童男童女的奇怪癖好和李靖神奇的腦回路。

所以,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雖然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卻讓故事在另一種意義上,得到完滿。

在這個故事裡,哪吒不再是靈珠轉世,而是魔珠投生,他生來就不是一個受歡迎的人。

而本屬於他的靈珠,被申公豹偷給了龍族,送給了龍宮三太子敖丙。

他被排斥、被討厭、被避而遠之,就算做了好事,也沒有人相信。調皮搗蛋的表面下,藏著一顆寂寞、渴望被認可的心。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而敖丙即是靈珠,他卻揹負著龍族的眾望,龍王希望他能夠成仙,幫助龍族脫離苦海,即使需要付出戕害百姓的代價。

靈珠和魔珠,為物時,善惡分明,可一旦沾了人性,是非善惡就不再那麼清晰了。

《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經上映,就獲得了超高票房,無數成年人因這個哪吒而感動。

是啊,這個哪吒不再是跟爸爸對抗的那個孩子。

因為對我們成年人來說,早就過了跟爸爸叫板的年齡,可是這個哪吒對抗的是充滿成見與不公的世界,也是被世人貼上了標籤的自己啊。

跟爸爸過不去有什麼意思,與命運鬥,與自己鬥,才是真正的熱血。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這個哪吒身上充滿了勵志與感動,但成就這樣的哪吒卻不是朝夕之間的事情。

這部電影稱得上一部有教育意義的心理學大片。



【壹】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算

在電影前面三分之二的時間裡,哪吒對自己的評價都是靠他人來做標準的。

他想要交朋友,卻被排斥,每天被關在李府中做一個沒什麼新意的熊孩子。

偶爾逃出去刷刷存在感,帶著一種做不成朋友就做你們的討厭鬼,總之不寂寞就好的悲涼感。

在心理學中,個體自我的概念的構建一般從四個方面下手:

1、從自己的行為推斷自己;

2、從他人的行為反應推斷自己;

3、通過社會比較推斷自我;

4、通過自我意識來推斷自我。

哪吒就是通過他人的行為反應來推斷自己的典型。

他是魔珠投生,大家早就給他貼上了“惡”的標籤,這個時期的哪吒,對自己的認識就是:

一個討人厭的熊孩子。

那我是個熊孩子,我乾點熊事兒那不是最正常不過的嗎?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哪吒根本沒深思過自己是誰,自己要成為誰這種觸及靈魂的問題。

當然,畢竟他才三歲,雖然早熟了一點。

在自我覺知的層面,有內在自我覺知和公眾自我覺知兩種。

內在自我覺知者堅持的是自己的行為準則和信念,外界環境他們根本不care。

而對公眾自我覺知者來說,他們非常看重外界他人的影響,以外人做標準,就會常常受打擊。

哪吒遭受的打擊比較嚴重,別人叫他妖怪他就會憤怒,他的生活態度已經是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了。

他人的成見,他人的標籤,才是困住哪吒的魔咒。

當我們覺知自己的時候,才是真正長大的時候。

“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才算。”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哪吒自我成長最關鍵的一步,不是他拒絕向天命低頭,而是他不再向他人的評價低頭。

【貳】是魔是仙,家庭教育很重要

哪吒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內在自我者的呢,我們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的力量。

在這部電影中,哪吒的母親不再是一個最重戲份只有懷胎三年的女人,父親也不再是一個見兒子就像見仇人一樣的奇怪老爹。

他們更像是一對凡世中的父母了,竭盡所能給兒子愛和力量,平凡且偉大。

哪吒一出生,因是魔珠投生,天生戾氣,差點就被太乙真人現場滅掉,其母不顧性命護他周全,李靖向眾人承諾,一定會好好管束兒子。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李靖上天庭求天尊解咒,卻只求到了兩道換命符,他瞞著妻子準備替兒子應劫。

因為怕兒子後半生戾氣太重又無所依仗,所以讓哪吒拜太乙真人為師。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哪吒不聽勸,他騙哪吒說:你是靈珠投生的。

哪吒信以為真,跟著太乙真人刻苦修煉。這在心理學中,叫做“自證預言”

在家庭教育中,這是非常重要的知識點。

你給孩子一個預言,你跟他說,你是個懶蟲邋遢鬼,他不知不覺就會按照這個預言去行事。變得越懶越懶,越來越邋遢。

但如果你跟孩子說,你真是個聰明優秀的小機靈鬼兒,這個孩子就會把事情做得越來越好,因為他們會按照預言,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

哪吒把自己看作靈珠投生,卯足了勁斬妖除魔。

雖然因為過於浮躁,做不到盡善盡美。後來他被村民誤解,又恰逢三歲生辰,母親告訴哪吒,陳塘關的百姓都會來給他慶生。

哪吒表面上無所謂,實際上卻充滿期待。

為了讓他開心,李靖挨家挨戶去賣面子,還捉了真正的妖怪要在生日當天為哪吒洗清冤屈。

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父親的形象,我為你深謀遠慮,我為你把命都豁出去了,但我就是不說。

好在所有的愛,都會在一個合適的時機真相大白。

父母的愛,是哪吒一直沒有墮入魔道的原因。

他們從未放棄過他,一直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一直告訴他他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改變處境。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他們給了他,始終如一的愛與認同,正是有這樣的底氣,哪吒才敢於不向不公的命運低頭。

而為什麼哪吒自始至終,都擁有善良的底色,也正是與父母的身體力行有關。

父母以守護陳塘關為己任,即使疏於對哪吒的陪伴,但哪吒的三觀已經由父母搭建完成。

守護百姓,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甚至不必用善惡來評判,這已經潛移默化成了他的行為準則。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如此,敖丙有龍王那樣的家庭教育,有申公豹那樣的學校教育,為何還能在最後守住自己的善念?

我覺得可能與基因有關,畢竟是靈珠投生,換個普通孩子哪能受得住。

【叄】是魔是仙,沒有絕對黑白

如同之前所說,《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不再有臉譜化的善惡,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背後的苦衷。

我們很難再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責某個角色是個不折不扣的壞蛋。


"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 始 】

在那個遙遠的古代神話中,哪吒三太子乃靈珠子轉世,生來異象。

手持混天綾、火尖槍,腳踏風火輪,端的是一個根正苗紅好少年。

他翻江倒海,東海屠龍,為民除害,卻碰上一個拎不清的爹。

戕害百姓的龍王三太子被哪吒抽了筋,四海龍王找上門來要水淹陳塘關,哪吒的親爹李靖同樣勃然大怒,卻是對自己的兒子。

原著中,李靖斥他:累及父母,是為不孝。

哪吒是神話中的少年英雄,也是公認最無助最寒心的小孩。

他削筋斷骨,將一身血肉還給父母,後以蓮身重生,渣爹李靖還好意思端著寶塔來鎮壓他。

哪吒的故事裡,英雄的部分從來不是重點,他對父權的抗爭,才是人們真正向往的東西。

中國古典文學中有兩位人物,離經叛道,名號響亮,一是那踏凌霄碎南門的齊天大聖,一是這削筋斷骨塑蓮身的三太子。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在他們的世界中,其他人都是臉譜化的,比如龍王三太子愛吃童男童女的奇怪癖好和李靖神奇的腦回路。

所以,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雖然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卻讓故事在另一種意義上,得到完滿。

在這個故事裡,哪吒不再是靈珠轉世,而是魔珠投生,他生來就不是一個受歡迎的人。

而本屬於他的靈珠,被申公豹偷給了龍族,送給了龍宮三太子敖丙。

他被排斥、被討厭、被避而遠之,就算做了好事,也沒有人相信。調皮搗蛋的表面下,藏著一顆寂寞、渴望被認可的心。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而敖丙即是靈珠,他卻揹負著龍族的眾望,龍王希望他能夠成仙,幫助龍族脫離苦海,即使需要付出戕害百姓的代價。

靈珠和魔珠,為物時,善惡分明,可一旦沾了人性,是非善惡就不再那麼清晰了。

《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經上映,就獲得了超高票房,無數成年人因這個哪吒而感動。

是啊,這個哪吒不再是跟爸爸對抗的那個孩子。

因為對我們成年人來說,早就過了跟爸爸叫板的年齡,可是這個哪吒對抗的是充滿成見與不公的世界,也是被世人貼上了標籤的自己啊。

跟爸爸過不去有什麼意思,與命運鬥,與自己鬥,才是真正的熱血。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這個哪吒身上充滿了勵志與感動,但成就這樣的哪吒卻不是朝夕之間的事情。

這部電影稱得上一部有教育意義的心理學大片。



【壹】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算

在電影前面三分之二的時間裡,哪吒對自己的評價都是靠他人來做標準的。

他想要交朋友,卻被排斥,每天被關在李府中做一個沒什麼新意的熊孩子。

偶爾逃出去刷刷存在感,帶著一種做不成朋友就做你們的討厭鬼,總之不寂寞就好的悲涼感。

在心理學中,個體自我的概念的構建一般從四個方面下手:

1、從自己的行為推斷自己;

2、從他人的行為反應推斷自己;

3、通過社會比較推斷自我;

4、通過自我意識來推斷自我。

哪吒就是通過他人的行為反應來推斷自己的典型。

他是魔珠投生,大家早就給他貼上了“惡”的標籤,這個時期的哪吒,對自己的認識就是:

一個討人厭的熊孩子。

那我是個熊孩子,我乾點熊事兒那不是最正常不過的嗎?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哪吒根本沒深思過自己是誰,自己要成為誰這種觸及靈魂的問題。

當然,畢竟他才三歲,雖然早熟了一點。

在自我覺知的層面,有內在自我覺知和公眾自我覺知兩種。

內在自我覺知者堅持的是自己的行為準則和信念,外界環境他們根本不care。

而對公眾自我覺知者來說,他們非常看重外界他人的影響,以外人做標準,就會常常受打擊。

哪吒遭受的打擊比較嚴重,別人叫他妖怪他就會憤怒,他的生活態度已經是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了。

他人的成見,他人的標籤,才是困住哪吒的魔咒。

當我們覺知自己的時候,才是真正長大的時候。

“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才算。”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哪吒自我成長最關鍵的一步,不是他拒絕向天命低頭,而是他不再向他人的評價低頭。

【貳】是魔是仙,家庭教育很重要

哪吒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內在自我者的呢,我們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的力量。

在這部電影中,哪吒的母親不再是一個最重戲份只有懷胎三年的女人,父親也不再是一個見兒子就像見仇人一樣的奇怪老爹。

他們更像是一對凡世中的父母了,竭盡所能給兒子愛和力量,平凡且偉大。

哪吒一出生,因是魔珠投生,天生戾氣,差點就被太乙真人現場滅掉,其母不顧性命護他周全,李靖向眾人承諾,一定會好好管束兒子。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李靖上天庭求天尊解咒,卻只求到了兩道換命符,他瞞著妻子準備替兒子應劫。

因為怕兒子後半生戾氣太重又無所依仗,所以讓哪吒拜太乙真人為師。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哪吒不聽勸,他騙哪吒說:你是靈珠投生的。

哪吒信以為真,跟著太乙真人刻苦修煉。這在心理學中,叫做“自證預言”

在家庭教育中,這是非常重要的知識點。

你給孩子一個預言,你跟他說,你是個懶蟲邋遢鬼,他不知不覺就會按照這個預言去行事。變得越懶越懶,越來越邋遢。

但如果你跟孩子說,你真是個聰明優秀的小機靈鬼兒,這個孩子就會把事情做得越來越好,因為他們會按照預言,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

哪吒把自己看作靈珠投生,卯足了勁斬妖除魔。

雖然因為過於浮躁,做不到盡善盡美。後來他被村民誤解,又恰逢三歲生辰,母親告訴哪吒,陳塘關的百姓都會來給他慶生。

哪吒表面上無所謂,實際上卻充滿期待。

為了讓他開心,李靖挨家挨戶去賣面子,還捉了真正的妖怪要在生日當天為哪吒洗清冤屈。

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父親的形象,我為你深謀遠慮,我為你把命都豁出去了,但我就是不說。

好在所有的愛,都會在一個合適的時機真相大白。

父母的愛,是哪吒一直沒有墮入魔道的原因。

他們從未放棄過他,一直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一直告訴他他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改變處境。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他們給了他,始終如一的愛與認同,正是有這樣的底氣,哪吒才敢於不向不公的命運低頭。

而為什麼哪吒自始至終,都擁有善良的底色,也正是與父母的身體力行有關。

父母以守護陳塘關為己任,即使疏於對哪吒的陪伴,但哪吒的三觀已經由父母搭建完成。

守護百姓,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甚至不必用善惡來評判,這已經潛移默化成了他的行為準則。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如此,敖丙有龍王那樣的家庭教育,有申公豹那樣的學校教育,為何還能在最後守住自己的善念?

我覺得可能與基因有關,畢竟是靈珠投生,換個普通孩子哪能受得住。

【叄】是魔是仙,沒有絕對黑白

如同之前所說,《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不再有臉譜化的善惡,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背後的苦衷。

我們很難再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責某個角色是個不折不扣的壞蛋。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在心理學中,沒有對錯,只有因果。這部電影裡,成見是惡的動因。

——敖丙身負龍族的希望,他渴望守護善念,又不忍辜負期望,他痛苦彷徨。

直到他的身份在百姓面前暴露,百姓只因他頭上的角就將他視為妖物。

完全不顧他剛剛救了他們的性命,“惡”是他做出的抉擇。

——龍王雖被天庭賜了官職,卻是變相的囚禁。

永生永世在暗無天日的海底守著被囚禁的妖獸們。

只因天庭早就給他貼上了妖獸的標籤,即使歸順立功,也只能是這樣的結局,“惡”是他和龍族復興的希望。

——申公豹努力勤勉,修為了得,但因為是豹子精修煉成仙,而得不到重用。

憤怒燃燒了他的理智,生而為豹,為什麼會是他的原罪?

“惡”是他快意的報復,是他證明自己的契機。

他們的“惡”太鮮活,因為這個世界對他們的強迫,太真實。


"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 始 】

在那個遙遠的古代神話中,哪吒三太子乃靈珠子轉世,生來異象。

手持混天綾、火尖槍,腳踏風火輪,端的是一個根正苗紅好少年。

他翻江倒海,東海屠龍,為民除害,卻碰上一個拎不清的爹。

戕害百姓的龍王三太子被哪吒抽了筋,四海龍王找上門來要水淹陳塘關,哪吒的親爹李靖同樣勃然大怒,卻是對自己的兒子。

原著中,李靖斥他:累及父母,是為不孝。

哪吒是神話中的少年英雄,也是公認最無助最寒心的小孩。

他削筋斷骨,將一身血肉還給父母,後以蓮身重生,渣爹李靖還好意思端著寶塔來鎮壓他。

哪吒的故事裡,英雄的部分從來不是重點,他對父權的抗爭,才是人們真正向往的東西。

中國古典文學中有兩位人物,離經叛道,名號響亮,一是那踏凌霄碎南門的齊天大聖,一是這削筋斷骨塑蓮身的三太子。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在他們的世界中,其他人都是臉譜化的,比如龍王三太子愛吃童男童女的奇怪癖好和李靖神奇的腦回路。

所以,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雖然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卻讓故事在另一種意義上,得到完滿。

在這個故事裡,哪吒不再是靈珠轉世,而是魔珠投生,他生來就不是一個受歡迎的人。

而本屬於他的靈珠,被申公豹偷給了龍族,送給了龍宮三太子敖丙。

他被排斥、被討厭、被避而遠之,就算做了好事,也沒有人相信。調皮搗蛋的表面下,藏著一顆寂寞、渴望被認可的心。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而敖丙即是靈珠,他卻揹負著龍族的眾望,龍王希望他能夠成仙,幫助龍族脫離苦海,即使需要付出戕害百姓的代價。

靈珠和魔珠,為物時,善惡分明,可一旦沾了人性,是非善惡就不再那麼清晰了。

《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經上映,就獲得了超高票房,無數成年人因這個哪吒而感動。

是啊,這個哪吒不再是跟爸爸對抗的那個孩子。

因為對我們成年人來說,早就過了跟爸爸叫板的年齡,可是這個哪吒對抗的是充滿成見與不公的世界,也是被世人貼上了標籤的自己啊。

跟爸爸過不去有什麼意思,與命運鬥,與自己鬥,才是真正的熱血。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這個哪吒身上充滿了勵志與感動,但成就這樣的哪吒卻不是朝夕之間的事情。

這部電影稱得上一部有教育意義的心理學大片。



【壹】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算

在電影前面三分之二的時間裡,哪吒對自己的評價都是靠他人來做標準的。

他想要交朋友,卻被排斥,每天被關在李府中做一個沒什麼新意的熊孩子。

偶爾逃出去刷刷存在感,帶著一種做不成朋友就做你們的討厭鬼,總之不寂寞就好的悲涼感。

在心理學中,個體自我的概念的構建一般從四個方面下手:

1、從自己的行為推斷自己;

2、從他人的行為反應推斷自己;

3、通過社會比較推斷自我;

4、通過自我意識來推斷自我。

哪吒就是通過他人的行為反應來推斷自己的典型。

他是魔珠投生,大家早就給他貼上了“惡”的標籤,這個時期的哪吒,對自己的認識就是:

一個討人厭的熊孩子。

那我是個熊孩子,我乾點熊事兒那不是最正常不過的嗎?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哪吒根本沒深思過自己是誰,自己要成為誰這種觸及靈魂的問題。

當然,畢竟他才三歲,雖然早熟了一點。

在自我覺知的層面,有內在自我覺知和公眾自我覺知兩種。

內在自我覺知者堅持的是自己的行為準則和信念,外界環境他們根本不care。

而對公眾自我覺知者來說,他們非常看重外界他人的影響,以外人做標準,就會常常受打擊。

哪吒遭受的打擊比較嚴重,別人叫他妖怪他就會憤怒,他的生活態度已經是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了。

他人的成見,他人的標籤,才是困住哪吒的魔咒。

當我們覺知自己的時候,才是真正長大的時候。

“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才算。”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哪吒自我成長最關鍵的一步,不是他拒絕向天命低頭,而是他不再向他人的評價低頭。

【貳】是魔是仙,家庭教育很重要

哪吒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內在自我者的呢,我們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的力量。

在這部電影中,哪吒的母親不再是一個最重戲份只有懷胎三年的女人,父親也不再是一個見兒子就像見仇人一樣的奇怪老爹。

他們更像是一對凡世中的父母了,竭盡所能給兒子愛和力量,平凡且偉大。

哪吒一出生,因是魔珠投生,天生戾氣,差點就被太乙真人現場滅掉,其母不顧性命護他周全,李靖向眾人承諾,一定會好好管束兒子。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李靖上天庭求天尊解咒,卻只求到了兩道換命符,他瞞著妻子準備替兒子應劫。

因為怕兒子後半生戾氣太重又無所依仗,所以讓哪吒拜太乙真人為師。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哪吒不聽勸,他騙哪吒說:你是靈珠投生的。

哪吒信以為真,跟著太乙真人刻苦修煉。這在心理學中,叫做“自證預言”

在家庭教育中,這是非常重要的知識點。

你給孩子一個預言,你跟他說,你是個懶蟲邋遢鬼,他不知不覺就會按照這個預言去行事。變得越懶越懶,越來越邋遢。

但如果你跟孩子說,你真是個聰明優秀的小機靈鬼兒,這個孩子就會把事情做得越來越好,因為他們會按照預言,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

哪吒把自己看作靈珠投生,卯足了勁斬妖除魔。

雖然因為過於浮躁,做不到盡善盡美。後來他被村民誤解,又恰逢三歲生辰,母親告訴哪吒,陳塘關的百姓都會來給他慶生。

哪吒表面上無所謂,實際上卻充滿期待。

為了讓他開心,李靖挨家挨戶去賣面子,還捉了真正的妖怪要在生日當天為哪吒洗清冤屈。

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父親的形象,我為你深謀遠慮,我為你把命都豁出去了,但我就是不說。

好在所有的愛,都會在一個合適的時機真相大白。

父母的愛,是哪吒一直沒有墮入魔道的原因。

他們從未放棄過他,一直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一直告訴他他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改變處境。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他們給了他,始終如一的愛與認同,正是有這樣的底氣,哪吒才敢於不向不公的命運低頭。

而為什麼哪吒自始至終,都擁有善良的底色,也正是與父母的身體力行有關。

父母以守護陳塘關為己任,即使疏於對哪吒的陪伴,但哪吒的三觀已經由父母搭建完成。

守護百姓,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甚至不必用善惡來評判,這已經潛移默化成了他的行為準則。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如此,敖丙有龍王那樣的家庭教育,有申公豹那樣的學校教育,為何還能在最後守住自己的善念?

我覺得可能與基因有關,畢竟是靈珠投生,換個普通孩子哪能受得住。

【叄】是魔是仙,沒有絕對黑白

如同之前所說,《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不再有臉譜化的善惡,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背後的苦衷。

我們很難再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責某個角色是個不折不扣的壞蛋。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在心理學中,沒有對錯,只有因果。這部電影裡,成見是惡的動因。

——敖丙身負龍族的希望,他渴望守護善念,又不忍辜負期望,他痛苦彷徨。

直到他的身份在百姓面前暴露,百姓只因他頭上的角就將他視為妖物。

完全不顧他剛剛救了他們的性命,“惡”是他做出的抉擇。

——龍王雖被天庭賜了官職,卻是變相的囚禁。

永生永世在暗無天日的海底守著被囚禁的妖獸們。

只因天庭早就給他貼上了妖獸的標籤,即使歸順立功,也只能是這樣的結局,“惡”是他和龍族復興的希望。

——申公豹努力勤勉,修為了得,但因為是豹子精修煉成仙,而得不到重用。

憤怒燃燒了他的理智,生而為豹,為什麼會是他的原罪?

“惡”是他快意的報復,是他證明自己的契機。

他們的“惡”太鮮活,因為這個世界對他們的強迫,太真實。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世界就是這樣,沒有非黑即白,大多數都是灰色地帶。

我們行走於世,大多數時間是在與自己抗爭——我們抵抗自己負面的部分,追求理想,恪守原則。

同時我們也在做不斷的抉擇,當外界無數個重壓來到我們面前時,我們如何堅持自己,如何做出選擇。

凡心兩扇門,善惡一念間。

【 終章 】

《悟空傳》中孫悟空說: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

只有成年人才明白,那天地,那眾生,讓我們經歷過多少個艱難的時刻。

《哪吒之魔童降世》亦是如此。

孩子們看到哪吒的不服輸,覺得他很酷。但成年人看到他的蛻變才能戳中心中最柔軟的那個地方。

我們生來都要面對成見、面對不公。

質疑、壓迫、嘲笑、責難在我們的征程中更是常見,可我們仍然一直在路上,堅守信念,始終熱血。

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是誰,我們想去哪裡。


"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 始 】

在那個遙遠的古代神話中,哪吒三太子乃靈珠子轉世,生來異象。

手持混天綾、火尖槍,腳踏風火輪,端的是一個根正苗紅好少年。

他翻江倒海,東海屠龍,為民除害,卻碰上一個拎不清的爹。

戕害百姓的龍王三太子被哪吒抽了筋,四海龍王找上門來要水淹陳塘關,哪吒的親爹李靖同樣勃然大怒,卻是對自己的兒子。

原著中,李靖斥他:累及父母,是為不孝。

哪吒是神話中的少年英雄,也是公認最無助最寒心的小孩。

他削筋斷骨,將一身血肉還給父母,後以蓮身重生,渣爹李靖還好意思端著寶塔來鎮壓他。

哪吒的故事裡,英雄的部分從來不是重點,他對父權的抗爭,才是人們真正向往的東西。

中國古典文學中有兩位人物,離經叛道,名號響亮,一是那踏凌霄碎南門的齊天大聖,一是這削筋斷骨塑蓮身的三太子。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在他們的世界中,其他人都是臉譜化的,比如龍王三太子愛吃童男童女的奇怪癖好和李靖神奇的腦回路。

所以,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雖然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卻讓故事在另一種意義上,得到完滿。

在這個故事裡,哪吒不再是靈珠轉世,而是魔珠投生,他生來就不是一個受歡迎的人。

而本屬於他的靈珠,被申公豹偷給了龍族,送給了龍宮三太子敖丙。

他被排斥、被討厭、被避而遠之,就算做了好事,也沒有人相信。調皮搗蛋的表面下,藏著一顆寂寞、渴望被認可的心。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而敖丙即是靈珠,他卻揹負著龍族的眾望,龍王希望他能夠成仙,幫助龍族脫離苦海,即使需要付出戕害百姓的代價。

靈珠和魔珠,為物時,善惡分明,可一旦沾了人性,是非善惡就不再那麼清晰了。

《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經上映,就獲得了超高票房,無數成年人因這個哪吒而感動。

是啊,這個哪吒不再是跟爸爸對抗的那個孩子。

因為對我們成年人來說,早就過了跟爸爸叫板的年齡,可是這個哪吒對抗的是充滿成見與不公的世界,也是被世人貼上了標籤的自己啊。

跟爸爸過不去有什麼意思,與命運鬥,與自己鬥,才是真正的熱血。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這個哪吒身上充滿了勵志與感動,但成就這樣的哪吒卻不是朝夕之間的事情。

這部電影稱得上一部有教育意義的心理學大片。



【壹】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算

在電影前面三分之二的時間裡,哪吒對自己的評價都是靠他人來做標準的。

他想要交朋友,卻被排斥,每天被關在李府中做一個沒什麼新意的熊孩子。

偶爾逃出去刷刷存在感,帶著一種做不成朋友就做你們的討厭鬼,總之不寂寞就好的悲涼感。

在心理學中,個體自我的概念的構建一般從四個方面下手:

1、從自己的行為推斷自己;

2、從他人的行為反應推斷自己;

3、通過社會比較推斷自我;

4、通過自我意識來推斷自我。

哪吒就是通過他人的行為反應來推斷自己的典型。

他是魔珠投生,大家早就給他貼上了“惡”的標籤,這個時期的哪吒,對自己的認識就是:

一個討人厭的熊孩子。

那我是個熊孩子,我乾點熊事兒那不是最正常不過的嗎?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哪吒根本沒深思過自己是誰,自己要成為誰這種觸及靈魂的問題。

當然,畢竟他才三歲,雖然早熟了一點。

在自我覺知的層面,有內在自我覺知和公眾自我覺知兩種。

內在自我覺知者堅持的是自己的行為準則和信念,外界環境他們根本不care。

而對公眾自我覺知者來說,他們非常看重外界他人的影響,以外人做標準,就會常常受打擊。

哪吒遭受的打擊比較嚴重,別人叫他妖怪他就會憤怒,他的生活態度已經是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了。

他人的成見,他人的標籤,才是困住哪吒的魔咒。

當我們覺知自己的時候,才是真正長大的時候。

“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才算。”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哪吒自我成長最關鍵的一步,不是他拒絕向天命低頭,而是他不再向他人的評價低頭。

【貳】是魔是仙,家庭教育很重要

哪吒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內在自我者的呢,我們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的力量。

在這部電影中,哪吒的母親不再是一個最重戲份只有懷胎三年的女人,父親也不再是一個見兒子就像見仇人一樣的奇怪老爹。

他們更像是一對凡世中的父母了,竭盡所能給兒子愛和力量,平凡且偉大。

哪吒一出生,因是魔珠投生,天生戾氣,差點就被太乙真人現場滅掉,其母不顧性命護他周全,李靖向眾人承諾,一定會好好管束兒子。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李靖上天庭求天尊解咒,卻只求到了兩道換命符,他瞞著妻子準備替兒子應劫。

因為怕兒子後半生戾氣太重又無所依仗,所以讓哪吒拜太乙真人為師。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哪吒不聽勸,他騙哪吒說:你是靈珠投生的。

哪吒信以為真,跟著太乙真人刻苦修煉。這在心理學中,叫做“自證預言”

在家庭教育中,這是非常重要的知識點。

你給孩子一個預言,你跟他說,你是個懶蟲邋遢鬼,他不知不覺就會按照這個預言去行事。變得越懶越懶,越來越邋遢。

但如果你跟孩子說,你真是個聰明優秀的小機靈鬼兒,這個孩子就會把事情做得越來越好,因為他們會按照預言,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

哪吒把自己看作靈珠投生,卯足了勁斬妖除魔。

雖然因為過於浮躁,做不到盡善盡美。後來他被村民誤解,又恰逢三歲生辰,母親告訴哪吒,陳塘關的百姓都會來給他慶生。

哪吒表面上無所謂,實際上卻充滿期待。

為了讓他開心,李靖挨家挨戶去賣面子,還捉了真正的妖怪要在生日當天為哪吒洗清冤屈。

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父親的形象,我為你深謀遠慮,我為你把命都豁出去了,但我就是不說。

好在所有的愛,都會在一個合適的時機真相大白。

父母的愛,是哪吒一直沒有墮入魔道的原因。

他們從未放棄過他,一直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一直告訴他他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改變處境。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他們給了他,始終如一的愛與認同,正是有這樣的底氣,哪吒才敢於不向不公的命運低頭。

而為什麼哪吒自始至終,都擁有善良的底色,也正是與父母的身體力行有關。

父母以守護陳塘關為己任,即使疏於對哪吒的陪伴,但哪吒的三觀已經由父母搭建完成。

守護百姓,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甚至不必用善惡來評判,這已經潛移默化成了他的行為準則。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如此,敖丙有龍王那樣的家庭教育,有申公豹那樣的學校教育,為何還能在最後守住自己的善念?

我覺得可能與基因有關,畢竟是靈珠投生,換個普通孩子哪能受得住。

【叄】是魔是仙,沒有絕對黑白

如同之前所說,《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不再有臉譜化的善惡,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背後的苦衷。

我們很難再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責某個角色是個不折不扣的壞蛋。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在心理學中,沒有對錯,只有因果。這部電影裡,成見是惡的動因。

——敖丙身負龍族的希望,他渴望守護善念,又不忍辜負期望,他痛苦彷徨。

直到他的身份在百姓面前暴露,百姓只因他頭上的角就將他視為妖物。

完全不顧他剛剛救了他們的性命,“惡”是他做出的抉擇。

——龍王雖被天庭賜了官職,卻是變相的囚禁。

永生永世在暗無天日的海底守著被囚禁的妖獸們。

只因天庭早就給他貼上了妖獸的標籤,即使歸順立功,也只能是這樣的結局,“惡”是他和龍族復興的希望。

——申公豹努力勤勉,修為了得,但因為是豹子精修煉成仙,而得不到重用。

憤怒燃燒了他的理智,生而為豹,為什麼會是他的原罪?

“惡”是他快意的報復,是他證明自己的契機。

他們的“惡”太鮮活,因為這個世界對他們的強迫,太真實。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世界就是這樣,沒有非黑即白,大多數都是灰色地帶。

我們行走於世,大多數時間是在與自己抗爭——我們抵抗自己負面的部分,追求理想,恪守原則。

同時我們也在做不斷的抉擇,當外界無數個重壓來到我們面前時,我們如何堅持自己,如何做出選擇。

凡心兩扇門,善惡一念間。

【 終章 】

《悟空傳》中孫悟空說: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

只有成年人才明白,那天地,那眾生,讓我們經歷過多少個艱難的時刻。

《哪吒之魔童降世》亦是如此。

孩子們看到哪吒的不服輸,覺得他很酷。但成年人看到他的蛻變才能戳中心中最柔軟的那個地方。

我們生來都要面對成見、面對不公。

質疑、壓迫、嘲笑、責難在我們的征程中更是常見,可我們仍然一直在路上,堅守信念,始終熱血。

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是誰,我們想去哪裡。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人生雖不易,但它可貴在永遠有愛和期待,也永遠交給你,自己掌握命運的權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