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參加本次盛典嘉賓有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中華樊氏宗親會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哲祥,某師政委樊玉峰,中華著名公益人平頂山樊嬌女士,及從省內舞陽、南陽、周口、長垣和省外遙遠的山西、甘肅等地趕來的宗親代表。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參加本次盛典嘉賓有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中華樊氏宗親會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哲祥,某師政委樊玉峰,中華著名公益人平頂山樊嬌女士,及從省內舞陽、南陽、周口、長垣和省外遙遠的山西、甘肅等地趕來的宗親代表。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參加本次盛典嘉賓有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中華樊氏宗親會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哲祥,某師政委樊玉峰,中華著名公益人平頂山樊嬌女士,及從省內舞陽、南陽、周口、長垣和省外遙遠的山西、甘肅等地趕來的宗親代表。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聖典儀式上,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漯河市舞陽縣樊福民宗親家門代表,南宋村樊克運宗親家門代表等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

誠邀四海八方客,

共建華夏宏圖業。

百家姓氏競風流,

有我樊姓好子孫。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參加本次盛典嘉賓有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中華樊氏宗親會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哲祥,某師政委樊玉峰,中華著名公益人平頂山樊嬌女士,及從省內舞陽、南陽、周口、長垣和省外遙遠的山西、甘肅等地趕來的宗親代表。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聖典儀式上,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漯河市舞陽縣樊福民宗親家門代表,南宋村樊克運宗親家門代表等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

誠邀四海八方客,

共建華夏宏圖業。

百家姓氏競風流,

有我樊姓好子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樊明星會長、樊清周副會長帶來了自己專為盛典撰寫的書法作品“尋根問祖 飲水思源”。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參加本次盛典嘉賓有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中華樊氏宗親會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哲祥,某師政委樊玉峰,中華著名公益人平頂山樊嬌女士,及從省內舞陽、南陽、周口、長垣和省外遙遠的山西、甘肅等地趕來的宗親代表。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聖典儀式上,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漯河市舞陽縣樊福民宗親家門代表,南宋村樊克運宗親家門代表等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

誠邀四海八方客,

共建華夏宏圖業。

百家姓氏競風流,

有我樊姓好子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樊明星會長、樊清周副會長帶來了自己專為盛典撰寫的書法作品“尋根問祖 飲水思源”。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遠在北京中央民政部工作的樊家親戚潘梓朝也委託樊喜賓帶來自己的書法作品“清正廉潔”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參加本次盛典嘉賓有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中華樊氏宗親會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哲祥,某師政委樊玉峰,中華著名公益人平頂山樊嬌女士,及從省內舞陽、南陽、周口、長垣和省外遙遠的山西、甘肅等地趕來的宗親代表。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聖典儀式上,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漯河市舞陽縣樊福民宗親家門代表,南宋村樊克運宗親家門代表等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

誠邀四海八方客,

共建華夏宏圖業。

百家姓氏競風流,

有我樊姓好子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樊明星會長、樊清周副會長帶來了自己專為盛典撰寫的書法作品“尋根問祖 飲水思源”。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遠在北京中央民政部工作的樊家親戚潘梓朝也委託樊喜賓帶來自己的書法作品“清正廉潔”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參加本次盛典嘉賓有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中華樊氏宗親會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哲祥,某師政委樊玉峰,中華著名公益人平頂山樊嬌女士,及從省內舞陽、南陽、周口、長垣和省外遙遠的山西、甘肅等地趕來的宗親代表。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聖典儀式上,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漯河市舞陽縣樊福民宗親家門代表,南宋村樊克運宗親家門代表等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

誠邀四海八方客,

共建華夏宏圖業。

百家姓氏競風流,

有我樊姓好子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樊明星會長、樊清周副會長帶來了自己專為盛典撰寫的書法作品“尋根問祖 飲水思源”。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遠在北京中央民政部工作的樊家親戚潘梓朝也委託樊喜賓帶來自己的書法作品“清正廉潔”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書法名家現場揮毫潑墨,留念助興。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參加本次盛典嘉賓有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中華樊氏宗親會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哲祥,某師政委樊玉峰,中華著名公益人平頂山樊嬌女士,及從省內舞陽、南陽、周口、長垣和省外遙遠的山西、甘肅等地趕來的宗親代表。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聖典儀式上,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漯河市舞陽縣樊福民宗親家門代表,南宋村樊克運宗親家門代表等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

誠邀四海八方客,

共建華夏宏圖業。

百家姓氏競風流,

有我樊姓好子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樊明星會長、樊清周副會長帶來了自己專為盛典撰寫的書法作品“尋根問祖 飲水思源”。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遠在北京中央民政部工作的樊家親戚潘梓朝也委託樊喜賓帶來自己的書法作品“清正廉潔”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書法名家現場揮毫潑墨,留念助興。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參加本次盛典嘉賓有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中華樊氏宗親會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哲祥,某師政委樊玉峰,中華著名公益人平頂山樊嬌女士,及從省內舞陽、南陽、周口、長垣和省外遙遠的山西、甘肅等地趕來的宗親代表。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聖典儀式上,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漯河市舞陽縣樊福民宗親家門代表,南宋村樊克運宗親家門代表等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

誠邀四海八方客,

共建華夏宏圖業。

百家姓氏競風流,

有我樊姓好子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樊明星會長、樊清周副會長帶來了自己專為盛典撰寫的書法作品“尋根問祖 飲水思源”。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遠在北京中央民政部工作的樊家親戚潘梓朝也委託樊喜賓帶來自己的書法作品“清正廉潔”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書法名家現場揮毫潑墨,留念助興。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參加本次盛典嘉賓有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中華樊氏宗親會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哲祥,某師政委樊玉峰,中華著名公益人平頂山樊嬌女士,及從省內舞陽、南陽、周口、長垣和省外遙遠的山西、甘肅等地趕來的宗親代表。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聖典儀式上,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漯河市舞陽縣樊福民宗親家門代表,南宋村樊克運宗親家門代表等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

誠邀四海八方客,

共建華夏宏圖業。

百家姓氏競風流,

有我樊姓好子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樊明星會長、樊清周副會長帶來了自己專為盛典撰寫的書法作品“尋根問祖 飲水思源”。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遠在北京中央民政部工作的樊家親戚潘梓朝也委託樊喜賓帶來自己的書法作品“清正廉潔”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書法名家現場揮毫潑墨,留念助興。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會長樊明星、樊哲祥為樊御史紀念館揭牌。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參加本次盛典嘉賓有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中華樊氏宗親會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哲祥,某師政委樊玉峰,中華著名公益人平頂山樊嬌女士,及從省內舞陽、南陽、周口、長垣和省外遙遠的山西、甘肅等地趕來的宗親代表。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聖典儀式上,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漯河市舞陽縣樊福民宗親家門代表,南宋村樊克運宗親家門代表等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

誠邀四海八方客,

共建華夏宏圖業。

百家姓氏競風流,

有我樊姓好子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樊明星會長、樊清周副會長帶來了自己專為盛典撰寫的書法作品“尋根問祖 飲水思源”。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遠在北京中央民政部工作的樊家親戚潘梓朝也委託樊喜賓帶來自己的書法作品“清正廉潔”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書法名家現場揮毫潑墨,留念助興。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會長樊明星、樊哲祥為樊御史紀念館揭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參加本次盛典嘉賓有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中華樊氏宗親會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哲祥,某師政委樊玉峰,中華著名公益人平頂山樊嬌女士,及從省內舞陽、南陽、周口、長垣和省外遙遠的山西、甘肅等地趕來的宗親代表。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聖典儀式上,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漯河市舞陽縣樊福民宗親家門代表,南宋村樊克運宗親家門代表等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

誠邀四海八方客,

共建華夏宏圖業。

百家姓氏競風流,

有我樊姓好子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樊明星會長、樊清周副會長帶來了自己專為盛典撰寫的書法作品“尋根問祖 飲水思源”。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遠在北京中央民政部工作的樊家親戚潘梓朝也委託樊喜賓帶來自己的書法作品“清正廉潔”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書法名家現場揮毫潑墨,留念助興。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會長樊明星、樊哲祥為樊御史紀念館揭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門前留個影,

根流源脈記分明。

清正廉石鐫刻印,

從此心中標杆行。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參加本次盛典嘉賓有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中華樊氏宗親會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哲祥,某師政委樊玉峰,中華著名公益人平頂山樊嬌女士,及從省內舞陽、南陽、周口、長垣和省外遙遠的山西、甘肅等地趕來的宗親代表。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聖典儀式上,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漯河市舞陽縣樊福民宗親家門代表,南宋村樊克運宗親家門代表等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

誠邀四海八方客,

共建華夏宏圖業。

百家姓氏競風流,

有我樊姓好子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樊明星會長、樊清周副會長帶來了自己專為盛典撰寫的書法作品“尋根問祖 飲水思源”。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遠在北京中央民政部工作的樊家親戚潘梓朝也委託樊喜賓帶來自己的書法作品“清正廉潔”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書法名家現場揮毫潑墨,留念助興。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會長樊明星、樊哲祥為樊御史紀念館揭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門前留個影,

根流源脈記分明。

清正廉石鐫刻印,

從此心中標杆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塑像,目光炯炯、剛正清廉,一身的浩然正氣。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參加本次盛典嘉賓有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中華樊氏宗親會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哲祥,某師政委樊玉峰,中華著名公益人平頂山樊嬌女士,及從省內舞陽、南陽、周口、長垣和省外遙遠的山西、甘肅等地趕來的宗親代表。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聖典儀式上,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漯河市舞陽縣樊福民宗親家門代表,南宋村樊克運宗親家門代表等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

誠邀四海八方客,

共建華夏宏圖業。

百家姓氏競風流,

有我樊姓好子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樊明星會長、樊清周副會長帶來了自己專為盛典撰寫的書法作品“尋根問祖 飲水思源”。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遠在北京中央民政部工作的樊家親戚潘梓朝也委託樊喜賓帶來自己的書法作品“清正廉潔”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書法名家現場揮毫潑墨,留念助興。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會長樊明星、樊哲祥為樊御史紀念館揭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門前留個影,

根流源脈記分明。

清正廉石鐫刻印,

從此心中標杆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塑像,目光炯炯、剛正清廉,一身的浩然正氣。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參加本次盛典嘉賓有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中華樊氏宗親會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哲祥,某師政委樊玉峰,中華著名公益人平頂山樊嬌女士,及從省內舞陽、南陽、周口、長垣和省外遙遠的山西、甘肅等地趕來的宗親代表。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聖典儀式上,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漯河市舞陽縣樊福民宗親家門代表,南宋村樊克運宗親家門代表等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

誠邀四海八方客,

共建華夏宏圖業。

百家姓氏競風流,

有我樊姓好子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樊明星會長、樊清周副會長帶來了自己專為盛典撰寫的書法作品“尋根問祖 飲水思源”。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遠在北京中央民政部工作的樊家親戚潘梓朝也委託樊喜賓帶來自己的書法作品“清正廉潔”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書法名家現場揮毫潑墨,留念助興。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會長樊明星、樊哲祥為樊御史紀念館揭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門前留個影,

根流源脈記分明。

清正廉石鐫刻印,

從此心中標杆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塑像,目光炯炯、剛正清廉,一身的浩然正氣。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參加本次盛典嘉賓有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中華樊氏宗親會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哲祥,某師政委樊玉峰,中華著名公益人平頂山樊嬌女士,及從省內舞陽、南陽、周口、長垣和省外遙遠的山西、甘肅等地趕來的宗親代表。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聖典儀式上,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漯河市舞陽縣樊福民宗親家門代表,南宋村樊克運宗親家門代表等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

誠邀四海八方客,

共建華夏宏圖業。

百家姓氏競風流,

有我樊姓好子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樊明星會長、樊清周副會長帶來了自己專為盛典撰寫的書法作品“尋根問祖 飲水思源”。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遠在北京中央民政部工作的樊家親戚潘梓朝也委託樊喜賓帶來自己的書法作品“清正廉潔”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書法名家現場揮毫潑墨,留念助興。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會長樊明星、樊哲祥為樊御史紀念館揭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門前留個影,

根流源脈記分明。

清正廉石鐫刻印,

從此心中標杆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塑像,目光炯炯、剛正清廉,一身的浩然正氣。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參加本次盛典嘉賓有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中華樊氏宗親會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哲祥,某師政委樊玉峰,中華著名公益人平頂山樊嬌女士,及從省內舞陽、南陽、周口、長垣和省外遙遠的山西、甘肅等地趕來的宗親代表。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聖典儀式上,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漯河市舞陽縣樊福民宗親家門代表,南宋村樊克運宗親家門代表等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

誠邀四海八方客,

共建華夏宏圖業。

百家姓氏競風流,

有我樊姓好子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樊明星會長、樊清周副會長帶來了自己專為盛典撰寫的書法作品“尋根問祖 飲水思源”。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遠在北京中央民政部工作的樊家親戚潘梓朝也委託樊喜賓帶來自己的書法作品“清正廉潔”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書法名家現場揮毫潑墨,留念助興。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會長樊明星、樊哲祥為樊御史紀念館揭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門前留個影,

根流源脈記分明。

清正廉石鐫刻印,

從此心中標杆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塑像,目光炯炯、剛正清廉,一身的浩然正氣。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參加本次盛典嘉賓有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中華樊氏宗親會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哲祥,某師政委樊玉峰,中華著名公益人平頂山樊嬌女士,及從省內舞陽、南陽、周口、長垣和省外遙遠的山西、甘肅等地趕來的宗親代表。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聖典儀式上,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漯河市舞陽縣樊福民宗親家門代表,南宋村樊克運宗親家門代表等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

誠邀四海八方客,

共建華夏宏圖業。

百家姓氏競風流,

有我樊姓好子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樊明星會長、樊清周副會長帶來了自己專為盛典撰寫的書法作品“尋根問祖 飲水思源”。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遠在北京中央民政部工作的樊家親戚潘梓朝也委託樊喜賓帶來自己的書法作品“清正廉潔”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書法名家現場揮毫潑墨,留念助興。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會長樊明星、樊哲祥為樊御史紀念館揭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門前留個影,

根流源脈記分明。

清正廉石鐫刻印,

從此心中標杆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塑像,目光炯炯、剛正清廉,一身的浩然正氣。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參加本次盛典嘉賓有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中華樊氏宗親會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哲祥,某師政委樊玉峰,中華著名公益人平頂山樊嬌女士,及從省內舞陽、南陽、周口、長垣和省外遙遠的山西、甘肅等地趕來的宗親代表。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聖典儀式上,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漯河市舞陽縣樊福民宗親家門代表,南宋村樊克運宗親家門代表等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

誠邀四海八方客,

共建華夏宏圖業。

百家姓氏競風流,

有我樊姓好子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樊明星會長、樊清周副會長帶來了自己專為盛典撰寫的書法作品“尋根問祖 飲水思源”。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遠在北京中央民政部工作的樊家親戚潘梓朝也委託樊喜賓帶來自己的書法作品“清正廉潔”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書法名家現場揮毫潑墨,留念助興。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會長樊明星、樊哲祥為樊御史紀念館揭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門前留個影,

根流源脈記分明。

清正廉石鐫刻印,

從此心中標杆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塑像,目光炯炯、剛正清廉,一身的浩然正氣。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參加本次盛典嘉賓有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中華樊氏宗親會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哲祥,某師政委樊玉峰,中華著名公益人平頂山樊嬌女士,及從省內舞陽、南陽、周口、長垣和省外遙遠的山西、甘肅等地趕來的宗親代表。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聖典儀式上,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漯河市舞陽縣樊福民宗親家門代表,南宋村樊克運宗親家門代表等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

誠邀四海八方客,

共建華夏宏圖業。

百家姓氏競風流,

有我樊姓好子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樊明星會長、樊清周副會長帶來了自己專為盛典撰寫的書法作品“尋根問祖 飲水思源”。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遠在北京中央民政部工作的樊家親戚潘梓朝也委託樊喜賓帶來自己的書法作品“清正廉潔”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書法名家現場揮毫潑墨,留念助興。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會長樊明星、樊哲祥為樊御史紀念館揭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門前留個影,

根流源脈記分明。

清正廉石鐫刻印,

從此心中標杆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塑像,目光炯炯、剛正清廉,一身的浩然正氣。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參加本次盛典嘉賓有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中華樊氏宗親會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哲祥,某師政委樊玉峰,中華著名公益人平頂山樊嬌女士,及從省內舞陽、南陽、周口、長垣和省外遙遠的山西、甘肅等地趕來的宗親代表。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聖典儀式上,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漯河市舞陽縣樊福民宗親家門代表,南宋村樊克運宗親家門代表等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

誠邀四海八方客,

共建華夏宏圖業。

百家姓氏競風流,

有我樊姓好子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樊明星會長、樊清周副會長帶來了自己專為盛典撰寫的書法作品“尋根問祖 飲水思源”。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遠在北京中央民政部工作的樊家親戚潘梓朝也委託樊喜賓帶來自己的書法作品“清正廉潔”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書法名家現場揮毫潑墨,留念助興。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會長樊明星、樊哲祥為樊御史紀念館揭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門前留個影,

根流源脈記分明。

清正廉石鐫刻印,

從此心中標杆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塑像,目光炯炯、剛正清廉,一身的浩然正氣。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參加本次盛典嘉賓有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中華樊氏宗親會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哲祥,某師政委樊玉峰,中華著名公益人平頂山樊嬌女士,及從省內舞陽、南陽、周口、長垣和省外遙遠的山西、甘肅等地趕來的宗親代表。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聖典儀式上,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漯河市舞陽縣樊福民宗親家門代表,南宋村樊克運宗親家門代表等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

誠邀四海八方客,

共建華夏宏圖業。

百家姓氏競風流,

有我樊姓好子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樊明星會長、樊清周副會長帶來了自己專為盛典撰寫的書法作品“尋根問祖 飲水思源”。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遠在北京中央民政部工作的樊家親戚潘梓朝也委託樊喜賓帶來自己的書法作品“清正廉潔”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書法名家現場揮毫潑墨,留念助興。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會長樊明星、樊哲祥為樊御史紀念館揭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門前留個影,

根流源脈記分明。

清正廉石鐫刻印,

從此心中標杆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塑像,目光炯炯、剛正清廉,一身的浩然正氣。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感謝為這次盛典籌備做出辛勞貢獻的樊克群、樊克運、樊喜賓等宗親。

感謝為發現搜尋先祖史書材料記載的長垣姓氏研究專家郭新獻、延津史志研究專家財政局的李平川、延津作協副主席張發祥等人的付出。

感謝家族宗親樊克運及其好友姚民剛、於同勝為樊御史公紀念館捐獻“廉石”。

感謝前前後後為這次盛典付出的故鄉親人。

……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參加本次盛典嘉賓有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中華樊氏宗親會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哲祥,某師政委樊玉峰,中華著名公益人平頂山樊嬌女士,及從省內舞陽、南陽、周口、長垣和省外遙遠的山西、甘肅等地趕來的宗親代表。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聖典儀式上,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漯河市舞陽縣樊福民宗親家門代表,南宋村樊克運宗親家門代表等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

誠邀四海八方客,

共建華夏宏圖業。

百家姓氏競風流,

有我樊姓好子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樊明星會長、樊清周副會長帶來了自己專為盛典撰寫的書法作品“尋根問祖 飲水思源”。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遠在北京中央民政部工作的樊家親戚潘梓朝也委託樊喜賓帶來自己的書法作品“清正廉潔”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書法名家現場揮毫潑墨,留念助興。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會長樊明星、樊哲祥為樊御史紀念館揭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門前留個影,

根流源脈記分明。

清正廉石鐫刻印,

從此心中標杆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塑像,目光炯炯、剛正清廉,一身的浩然正氣。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感謝為這次盛典籌備做出辛勞貢獻的樊克群、樊克運、樊喜賓等宗親。

感謝為發現搜尋先祖史書材料記載的長垣姓氏研究專家郭新獻、延津史志研究專家財政局的李平川、延津作協副主席張發祥等人的付出。

感謝家族宗親樊克運及其好友姚民剛、於同勝為樊御史公紀念館捐獻“廉石”。

感謝前前後後為這次盛典付出的故鄉親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參加本次盛典嘉賓有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中華樊氏宗親會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哲祥,某師政委樊玉峰,中華著名公益人平頂山樊嬌女士,及從省內舞陽、南陽、周口、長垣和省外遙遠的山西、甘肅等地趕來的宗親代表。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聖典儀式上,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漯河市舞陽縣樊福民宗親家門代表,南宋村樊克運宗親家門代表等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

誠邀四海八方客,

共建華夏宏圖業。

百家姓氏競風流,

有我樊姓好子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樊明星會長、樊清周副會長帶來了自己專為盛典撰寫的書法作品“尋根問祖 飲水思源”。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遠在北京中央民政部工作的樊家親戚潘梓朝也委託樊喜賓帶來自己的書法作品“清正廉潔”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書法名家現場揮毫潑墨,留念助興。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會長樊明星、樊哲祥為樊御史紀念館揭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門前留個影,

根流源脈記分明。

清正廉石鐫刻印,

從此心中標杆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塑像,目光炯炯、剛正清廉,一身的浩然正氣。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感謝為這次盛典籌備做出辛勞貢獻的樊克群、樊克運、樊喜賓等宗親。

感謝為發現搜尋先祖史書材料記載的長垣姓氏研究專家郭新獻、延津史志研究專家財政局的李平川、延津作協副主席張發祥等人的付出。

感謝家族宗親樊克運及其好友姚民剛、於同勝為樊御史公紀念館捐獻“廉石”。

感謝前前後後為這次盛典付出的故鄉親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參加本次盛典嘉賓有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中華樊氏宗親會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哲祥,某師政委樊玉峰,中華著名公益人平頂山樊嬌女士,及從省內舞陽、南陽、周口、長垣和省外遙遠的山西、甘肅等地趕來的宗親代表。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聖典儀式上,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漯河市舞陽縣樊福民宗親家門代表,南宋村樊克運宗親家門代表等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

誠邀四海八方客,

共建華夏宏圖業。

百家姓氏競風流,

有我樊姓好子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樊明星會長、樊清周副會長帶來了自己專為盛典撰寫的書法作品“尋根問祖 飲水思源”。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遠在北京中央民政部工作的樊家親戚潘梓朝也委託樊喜賓帶來自己的書法作品“清正廉潔”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書法名家現場揮毫潑墨,留念助興。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會長樊明星、樊哲祥為樊御史紀念館揭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門前留個影,

根流源脈記分明。

清正廉石鐫刻印,

從此心中標杆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塑像,目光炯炯、剛正清廉,一身的浩然正氣。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感謝為這次盛典籌備做出辛勞貢獻的樊克群、樊克運、樊喜賓等宗親。

感謝為發現搜尋先祖史書材料記載的長垣姓氏研究專家郭新獻、延津史志研究專家財政局的李平川、延津作協副主席張發祥等人的付出。

感謝家族宗親樊克運及其好友姚民剛、於同勝為樊御史公紀念館捐獻“廉石”。

感謝前前後後為這次盛典付出的故鄉親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親人們要走了,離開南宋嶽莊樊氏一支先祖繁衍生息的地方,離開了樊御史公現代子孫生活的地方……

親人們要走了,南宋嶽莊的樊姓子孫,有說不完的話語,送別從全國各地趕來參加本次盛典的樊姓先祖們的後代子孫,他們決心讓親人們放心,勤勞本分生活,在千帆競發的新時代,與其它姓氏的兄弟姊妹為祖國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生我村莊的名字叫南宋。

南宋這一古村落,從村中僅存的斷碑記載來看,北宋朝時是開封京畿一代名鎮“太平鎮”;明萬曆《衛輝府志》記載,南宋是胙城東南的“南宋社”,下轄三個“裡”,其中萬戶營是其中一個裡。(萬戶營村為元朝時萬戶陳榮建營之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村上有個土崗,崗上有個廟(明朝時胙城縣城所建的東嶽岱廟),廟上有棵榕花樹。樹的主幹沒有人高,樹圍多粗也無人量過。樹枝婆娑,從樹幹逸出的樹枝平鋪著往四周延展,樹的側枝幹,粗的有四五把合圍。幹上長枝,枝又生枝,整個土崗榕花樹獨霸,似乎要把整個土崗都蓋上。

樹的年齡多大,老人們無從說起,只記的他們說的一句話,“小時候聽爺爺說很早就有。”

小時候一說起村西南的廟,我滿身都是怕勁,不敢靠近。割草,到地裡去,都要繞著走;廟上的一草一木更不敢碰,大人們經常告誡一句話,“廟上一顆草,十年還不了。”懵懂少年,哪敢觸碰;只悄悄地去詛咒村中最惡的、經常欺負我的同齡少年,讓他不小心割了廟上的草,廟神去懲罰他。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小時候的廟,磚搽土壘,隱沒在一人高的亂草中間,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不斷。我媽信奉天主,不帶我去,自然少了接觸廟的機會。只記得古老婆娑的榕花樹,滿土崗的碎石爛瓦(古時廟院舊址)。

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那時我上四五年級。學校離廟一二百米,聽說浙江一對夫婦開車到廟上燒香。說是在一次水災中,一位神人救了他們,後來託夢給他們說自己在河南省延津縣位邱鄉南宋的廟上棲身。那個年代,一個南方人,開著人人羨慕的小轎車,說著誰也聽不懂的方言,敘述神佑遠方子民的故事,不遠萬里,來到偏僻的小村落來還願燒香,這足夠神奇。一炷香,讓文化大革命後禁錮在人們心頭的“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思想”徹底見鬼。一時間磚搽土壘的小廟,變成兩米來高的大廟,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也都都來燒香了。那個年代,鄉里的領導也不知將來刮什麼風,廟上人多了,影響大了,於是鄉里派人專門來扒廟,毀廟。那天上午,我們小孩在教室上課,遠遠望去,鄉里來了很多人。聽說帶頭扒廟那個人回到家,就嘴歪眼斜,全身抽搐不會動了。

過了風頭,這座廟香火更加旺,人們由原來偷偷去,到後來成群結隊去,三裡五村,成了人們祈禱還願,心靈寄託的地方。香火錢不斷,廟由原來的磚搽土壘,到後來水泥現澆,有廟主等一幫人專門負責。廟由土崗上一座,到現在崗上崗下十幾座廟宇,幾個院落的大廟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幾年前,堂弟樊喜賓就告訴我說他在北京接觸到中華樊氏宗親會的幾位重量級人物,他們對南宋樊姓一支宗源的情況從國家圖書館查閱到過。另外村內族人樊克群等人數年來對樊氏宗源在延津本土繁衍遷移也進行了大量的查證訪問,遠到過焦作,近到過長垣樊屯、樊相等地。作協副主席張發祥,財政局李平川主任多次查閱《延津縣誌》《胙城史志》。證明延津位邱南宋、胙城嶽莊樊姓為明成化年間樊祉 的後人。且村中廟的最初興起、遠近聞名與自己先祖樊諱祉御史公,及其子樊多才慷慨解囊對廟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有很大的關係。

至此,從小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印證,那就是村西南榕花樹廟附近的堤南堤北遺落在地裡的碎磚亂瓦,大概都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有關係。於是我對南宋村的大廟有了新的認識,它的興盛應該與先祖樊諱祉御史公有著重要的聯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樊諱祉御史公生活為官地方的碑文有如下記載:

樊家有始祖先,遠祖在本譜稱樊通輔為一世,樊整稱二世,樊亮稱三世,樊祉為四世,樊多材 、樊多能為五世祖.

樊祉 字介福 1445年4月16生,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明給事中義州賀欽作《遼右書記》:“弘治癸丑(1493)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

樊御史祉巡按蘇鬆常府時,於弘治九年(1496)鐫“廉石”以揚廉潔清正之風。有政聲,錫誥封,進階豸繡錦衣榮歸,祀鄉賢。榮歸故里之後,慷慨解囊,率眾重修東嶽岱廟。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

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石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政務記載的廉石與先祖的故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出外求學,在外工作幾近30年,對於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減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愈加濃厚。人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感恩故鄉對我的養育,感恩先祖誕育了我。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2019年農曆4月16日,是先祖樊諱祉御史公誕辰574週年。為振興樊氏宗親文化,激勵樊氏後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在中華樊氏宗親會的推動下,由族人樊克群出面組織第一屆“大明樊御史誕辰574週年暨紀念館落成典禮。

中華樊姓一家親 ,同根同源同心人;憶先祖崇德事,育後世有才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南宋東嶽岱廟前專修的迎賓通道。彩旗招展,迎接全國樊氏宗親,各地貴賓好友。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紅毯鋪地,只等貴賓臨門。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火紅的條幅掛起來。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參加本次盛典嘉賓有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中華樊氏宗親會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哲祥,某師政委樊玉峰,中華著名公益人平頂山樊嬌女士,及從省內舞陽、南陽、周口、長垣和省外遙遠的山西、甘肅等地趕來的宗親代表。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聖典儀式上,位邱鄉黨委副書記張學廣,中華樊氏宗親會會長樊明星,漯河市舞陽縣樊福民宗親家門代表,南宋村樊克運宗親家門代表等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

誠邀四海八方客,

共建華夏宏圖業。

百家姓氏競風流,

有我樊姓好子孫。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樊明星會長、樊清周副會長帶來了自己專為盛典撰寫的書法作品“尋根問祖 飲水思源”。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遠在北京中央民政部工作的樊家親戚潘梓朝也委託樊喜賓帶來自己的書法作品“清正廉潔”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書法名家現場揮毫潑墨,留念助興。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會長樊明星、樊哲祥為樊御史紀念館揭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門前留個影,

根流源脈記分明。

清正廉石鐫刻印,

從此心中標杆行。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先祖塑像,目光炯炯、剛正清廉,一身的浩然正氣。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感謝為這次盛典籌備做出辛勞貢獻的樊克群、樊克運、樊喜賓等宗親。

感謝為發現搜尋先祖史書材料記載的長垣姓氏研究專家郭新獻、延津史志研究專家財政局的李平川、延津作協副主席張發祥等人的付出。

感謝家族宗親樊克運及其好友姚民剛、於同勝為樊御史公紀念館捐獻“廉石”。

感謝前前後後為這次盛典付出的故鄉親人。

……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親人們要走了,離開南宋嶽莊樊氏一支先祖繁衍生息的地方,離開了樊御史公現代子孫生活的地方……

親人們要走了,南宋嶽莊的樊姓子孫,有說不完的話語,送別從全國各地趕來參加本次盛典的樊姓先祖們的後代子孫,他們決心讓親人們放心,勤勞本分生活,在千帆競發的新時代,與其它姓氏的兄弟姊妹為祖國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延津南宋村,來了我們樊姓親人



作者簡介:樊超民,籍貫延津縣位邱鄉南宋村,現衛輝市第一中學任教,語文高級教師。愛好文學,尤喜歡李清照、蘇軾詩詞作品。有多篇專業論文在報刊雜誌發表。喜愛健走、跑步。人生信條:讓文學豐富生活,讓運動激情生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