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摩托車不好,很多摩友都這樣認為,真的是這樣嗎?

不可否認,中國製造近幾十年來取得的成就比較大,中國已經是製造業大國,像一些領域,比如傢俱,家電和手機這些製造業,國產品牌的認同度是比較高的,這個也證明中國人可以把產品製造好,對比以上那些產業,中國摩托車的國內品牌的確口碑不是太理想,國產品牌摩托車的整體質量不如人意,技術相對落後,這個也是事實,整體不如合資品牌,進口的當然就更加比不上了,我們要誠心承認差距,面對現實,並不是有些摩友“居心不良”或者“不愛國”,我們的摩托車企業應該通過努力來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來贏得市場,而不是把問題推諉給消費者,請關注:容濟點火器

國產摩托車不好,很多摩友都這樣認為,真的是這樣嗎?

從製造的流程來看,摩托車主機工廠只是一個組裝工廠,這個和其他行業也是一樣的,配件工廠生產各種配件,摩托車主機工廠拿來貼牌裝配,測試了就可以發貨了,生產的過程本身是一種篩選配件過程。看起來,就是擰擰螺絲的事情,按道理合資品牌的配件,目前也基本上國內生產了,很多也是國內的供應商,甚至都是一款機床加工出來的,為什麼換了一個牌子,就有差異了呢?

國產摩托車不好,很多摩友都這樣認為,真的是這樣嗎?

品牌效應和市場定位

中國摩托車雖然建國不久就有研發生產了,但是一直沒有形成規模,真正開始形成摩托車產業,還是改革開放以後,從日本引薦人家的技術和生產線算起的。國外的摩托車,已經發展100多年了,和汽車一樣源遠流長,日本也在二戰後開始發力,形成了四大摩托車家族,本田,鈴木,雅馬哈和川崎,全球的知名度都很高。進口或者合資牌子,可以說一直都帶著光環在中國開拓市場,自然而然的佔領了摩托車市場的中高端位置,攫取了大部分的產業鏈利潤。

國產摩托車不好,很多摩友都這樣認為,真的是這樣嗎?

作為後來者的中國摩托車,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通過一些國企合資的方式來引進人家的技術,開始打造自己品牌的,比如嘉陵,建設和五羊等這些老牌子,國企本身就有自身的問題和缺欠,在利用市場引進技術的過程中,外來的牌子已經牢牢的把握了消費者心中的高大尚形象,完成了渠道的建設,國企摩托車牌子反而在市場中衰落了。

國產摩托車不好,很多摩友都這樣認為,真的是這樣嗎?

中後期興起的一些民營牌子,雖然也投資和很多錢進去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通過一些電視等媒體來打造自身形象,但是因為時間短,很快已經步入了汽車年代了,摩托車的高端形象無法打造出來,只可以在低端產品裡邊打轉,無法獲得利潤來推廣高端產品。而中國的雜牌摩托車太多了,生命力相當頑強,通過價格戰把處於中端的民營牌子的形象全部拖下去了。這樣整體的國內摩托車品牌都處於中低端,在產業形象上只可以生產"便宜貨“,即使有另類的廠家能開發出某種高端產品,消費者也無法認同,最終大家全部跑到價格上來爭奪市場。

國產摩托車不好,很多摩友都這樣認為,真的是這樣嗎?

失去品牌制高點,意味著失去了行業的利潤,沒有利潤何來好產品,所以國產品牌在大家眼裡就是低端的東西。

國產摩托車不好,很多摩友都這樣認為,真的是這樣嗎?

技不如人

國產摩托車以山寨起家,這個並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日本人也是從山寨歐美開始的,關鍵是人家能完成產業升級,最終形成了自己的研發體系,而我們國內的品牌基本上可以說升級失敗了。

國產摩托車不好,很多摩友都這樣認為,真的是這樣嗎?

比如市場上生產的大部分摩托車騎士車型,都是CG頂杆機,這是人家本田開發出來使用了幾十年的車型,目前本田公司都基本上不生產這款車型了,我們山寨過來了,目前還在主要生產這款發動機,絕大部分的摩托車工廠,都沒有什麼研發能力的。偶爾有一些工廠有些開發能力,但是因為沒有太多的資金投入去做後續的測試和推廣,即使開發出來了,也侷限於一個小圈子裡邊,得不到主流消費者的認同。

國產摩托車不好,很多摩友都這樣認為,真的是這樣嗎?

國內的工廠,往往都是跟風的,看看日系三大品牌今年推出什麼車型了,然後大家幾個人一起買了一款新上市的摩托車回去,直接拆解了,分工,A模仿A配件,B模仿B配件,C可能會調整一下某個尺寸,最終拼湊起來,就是所謂一款新車了。至於人家的車型為什麼這樣設計,無法說出所以然來。這樣永遠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邊,畢竟自己不明白人家的思路,也無法形成自己的研發體系。

國產摩托車不好,很多摩友都這樣認為,真的是這樣嗎?

技不如人,往往就是在外表上做點文章,這樣花錢少。比如一個發動機,裡邊使用CG的,外邊可能換個GS的缸頭蓋,用個YBR的邊蓋,這樣做出一個不倫不類的發動機,申請一個外觀專利,但是發動機的燃燒效果,並沒有什麼本質的進步,這樣的所謂發明創新,和忽悠沒有什麼兩樣,消費者不是傻子,買了一次,就不會再買第二次了。

國產摩托車不好,很多摩友都這樣認為,真的是這樣嗎?

目光短淺

做研發是很累的,時間也非常長,要砸入太多錢,沒有幾個老闆原因做這種“傻事”,反正摩托車工廠能運轉起來,忽悠一大幫供應商供貨過來,相當於“融資”了,可以拿去貸款做點別的生意,畢竟國內的市場越來越小,騎摩托車的不多了,有錢的買了小車,想騎的國內很多地方也禁摩了,不給你騎,誰能保證你的產品做好了,一定就有人買了,還不如今天能賺100趕緊裝口袋裡邊,明天再考慮做點別的了。

裝配時候,當然是考慮使用最便宜的配件了,只要外形長得像,能裝起來,價格比得過隔壁家的,一定是可以賣得出去的。摩托車裝配都是靠手工,沒有人願意投錢做什麼自動化生產線,什麼智能製造只能是天方夜譚,找的人也給低工資,能省多多少算多少。這種心態下,恐怕是很難保證產品質量的了。

國產摩托車不好,很多摩友都這樣認為,真的是這樣嗎?

一部摩托車理論上能騎13年,現在要6年一審了,相信也沒有幾個人能騎到6年的,往往騎個兩三年,就丟掉了,修也不用修了,直接賣給二手市場,所以不會有幾個廠家會操心質量和售後問題了,服務都是中間商再弄了。

而中間商的心態,牌子不是我的,市場這麼多牌子,消費者都喜歡便宜的東西,今天賣這個,這個牌子倒了,明天再賣別的牌子就是了。

這樣一種氛圍下,做摩托車就是一種“投機”,誰願意考慮什麼百年品牌之類,更加沒有人願意做什麼研發,整個行業裡邊,進去的年輕人都不多的,都是一大幫中老年人在維持著,誰知道能做多少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