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民俗之臨漳攆花

民俗 舞蹈 藝術 楊秀 方誌邯鄲 2017-06-22

邯鄲民俗之臨漳攆花

臨漳攆花一

臨漳縣西街攆花是一種民間儺舞,也叫摔跤舞,起源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相傳當時有河南省開封人劉子東在臨漳西街以賣水餃為生,每逢過大年,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期間,劉子東為和當地老百姓一起湊熱鬧、鬧高興,就自己表演一些攆花技藝給當地老百姓看,深受當地老百姓的歡迎。之後,劉子東便把所掌握的攆花技藝全部傳給了當時的西街村人王孟華(第一代傳人),後由王孟華傳給第二代傳人喬老大,喬老大又傳給第三代傳人吳延年。直到20世紀90年代,攆花技藝又傳給了崔桂生、楊秀等人。在一代又一代傳承的同時,攆花的隊伍也在不斷壯大,演員的技巧越來越成熟,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多彩。

邯鄲民俗之臨漳攆花

臨漳攆花二

臨漳攆花表演主要根據8個故事情節進行舞蹈表演:1.三教門;2.趙匡胤送京娘;3.打漁殺家;4.拾玉鐲;5.唐僧取經;6.錯斷閻羅教;7.抱盔;8.琉璃鬼頂燈。

當時,由於當地老百姓喜愛,劉子東便讓王孟華在西街村組織起一個小型的攆花隊伍,熱鬧地演繹這8個故事,和老百姓一起鬧元宵。從此,每逢元宵佳節,攆花的風俗習慣就在西街村傳沿下來,至今從未間斷。

邯鄲民俗之臨漳攆花

臨漳攆花三

臨漳攆花表演中的“花頭琉璃鬼”,是古代宮廷驅儺職官方相氏在後世的俗稱(注:方相氏是人名,傳說因為人仗義、剛正不阿,死後被陰間封為“花頭琉璃鬼”,專門負責捉拿陽世間作惡多端的人),是傳說中城隍神或閻羅王的差官。攆花中的《琉璃鬼鬥妖婆》舞蹈中,琉璃鬼與妖婆的打逗,實際上是通過在思想和行動上麻痺作惡人間、壞事幹絕的妖婆和妖老道,最終目的是智取捉拿處置他們。攆花舞的表演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期間的白天演出,當天晚上,村中還要演出《五鬼鬧判》這一捉鬼除邪的戲劇。

2006年6月,臨漳攆花被河北省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