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的民俗盛宴 揭祕北方最大祭海節

民俗 田橫 手工藝 雕塑 青島新聞網 2017-03-25
500年的民俗盛宴 揭祕北方最大祭海節

青島新聞網3月18日訊(記者 張鳴飛)陽春三月,2017年中國田橫祭海節先後在黃龍莊、周戈莊與山東頭三個沿海小漁村舉行。18日,在周戈莊村主會場,一場原汁原味的祭海盛宴再次上演。

田橫祭海節,是山東省即墨市田橫島省級旅遊度假區漁民在漫長耕海牧漁實踐中創造的獨具地域特色的漁家文化,生活在田橫的漁民祖祖輩輩以漁為生,由於生產作業能力有限,海難事件時有發生,漁民們便將對平安和豐收的希望寄託於對海神的虔誠祈拜。每年穀雨前後,漁民們都會穿上新衣,把自家修葺一新的船隻插滿彩旗,在鑼鼓聲與鞭炮聲中將漁船送入海中,並向海中拋灑食物,以求風調雨順。

500年的民俗盛宴 揭祕北方最大祭海節

祭海典禮分為為田橫古韻、祭海儀式、築夢田橫三大篇章,在大型開場歌舞《盛世中華大美田橫》與有漁家文化活化石之稱的《田橫漁家號子》之後,恭迎龍王、敬獻祭品、祭酒舞、獻禮、上香、向大海敬酒與共行大禮等傳統祭海儀式紛紛上演。

500年的民俗盛宴 揭祕北方最大祭海節

龍王廟前“三牲”祭品桌上擺滿了漁民們手工製作形形色色的的貢品,百掛鞭炮在海灘邊排開,良辰吉時一到,鞭炮齊鳴,漁民們開始焚燒香紙,並把寫好的“太平文疏”點燃,磕頭膜拜。他們帶著無限的虔誠與敬畏,用自己的方式感恩大海。

500年的民俗盛宴 揭祕北方最大祭海節

節前幾天同樣令人興奮,老漁村濃濃的節日氛圍,熱鬧甚於春節。漁民們忙著備雞、魚、豬等三牲、蒸麵塑、寫太平文疏、列船、整修龍王廟,一派歡天喜地。節前的海面上,一艘艘漁船貼滿了大紅對聯,“福達三江,財通四海”、“風調雨順,滿載而歸”、“力合魚滿倉,心齊風浪平”、“海不揚波,水上太平”,處處都洋溢著節日的氣氛。

從祭海節前一天開始,小漁村就有上百種小吃進入,當地漁民還將組織京戲和各種文藝表演,連唱三天。另外,還有即墨非文化中遺產展覽等,不僅將祭海節辦成一個具有歷史的節日,也要辦成一個文化民俗節日。

500年的民俗盛宴 揭祕北方最大祭海節

田橫祭海節只是即墨沿海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即墨沿海居民在長期征服海洋、生息繁衍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漁家民俗風情,漁船祭海、媽祖廟會、請龍王、謝龍王、起錨拉網吹號子、出洋吹海螺、漁家習俗等各種風俗習慣無不充溢著迷人的“海”的氣息。

500年的民俗盛宴 揭祕北方最大祭海節

多少年來,當地漁民祖祖輩輩生活在海邊,是大海養育了他們,他們對大海充滿眷戀與感恩。雖然現在以打漁為生的越來越少,但更多的漁民沒有放棄對幸福生活的勤勞追求。走在周戈莊祭海廣場上,滿滿的福氣鋪面而來,新建的祈福廣場上舉辦新一年的祭海節,五百年傳統民俗、海邊美景、鹹鮮的海風,無不訴說著漁民們對出海人兒的無限祝福,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期盼。

500年的民俗盛宴 揭祕北方最大祭海節

花花綠綠、色彩豔麗的貢品吸引了眾多當地群眾和遊客駐足觀賞、圍觀拍照,臉上掛滿驚訝與興奮之情,誰家的豬頭俊,誰家的餑餑靚,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

500年的民俗盛宴 揭祕北方最大祭海節

每年祭海的前四、五天,漁家媳婦們便忙碌著走東家、跑西家商議新的麵塑式樣,麵塑大小不一,造型各異。龍鳳呈祥、八仙過海、百花齊放、海底世界等造型栩栩如生。盤龍麵塑,俗稱神蟲、升蟲,其有頭眼身尾,選型生動,五彩塗繪,神采奕奕。

500年的民俗盛宴 揭祕北方最大祭海節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祭海儀式主要分七步來完成。

塑面雕,選三勝。三牲,指的是豬、雞、魚,豬以黑毛公豬為佳,越大越好,宰殺後刮毛,只留豬脖上的一撮黑毛,代表是帶毛的全豬,並用紅綢布打結成大紅花披掛在豬頭和豬脖子上。豬殺後,將皮下充氣,然後綁在一張四腿紅漆矮木桌上,呈昂首站立的姿勢,後背上披上網狀油脂膜,象徵著一網下去撈上個如公豬大小的魚。雞要選個頭大的紅公雞,魚要用大個兒的鮮鱸魚。

整飾龍王廟。祭海前幾天,由各船長推舉專門人員,將龍王廟四周清潔整飾一新,掛上大紅燈籠,各家各戶在影壁上貼滿紅彤彤的對聯。龍王廟前的海灘上要由老藝人紮起松柏門,掛滿彩燈,鬆門上懸掛匾額,兩邊是二龍戲珠和魚躍龍門等圖案的豎閣,配有大紅對聯,顯得壯觀氣派;海灘邊還要臨時搭起戲臺。

列船。祭祀前一天,漁民要把漁船上整理得井井有條,然後貼上大紅對聯:“多福多財多光彩,好年好景好豐收”、“風調雨順、滿載而歸”、“力合魚滿艙,心齊風浪平”。船上主桅杆貼上“大將軍八面威風”,二桅幹“二將軍威風凜凜,後桅杆“三將軍順風相送”,船頭貼“船頭無浪行千里”,船尾“船後生風萬里行”。漁船要統一停泊到村前海灣,“一”字排列,船尾朝岸,船頭朝向大海,拋錨定位。

擺供。舉行祭祀儀式這一天,日出之前漁民開始在龍王廟前的海灘上擺供。桌面上鋪墊吉慶紅布,擺有三牲、麵塑、鱸魚、酒、花生等。每組供桌前要架立一束用竹竿綁紮成的有數支四五米高的“站纓”(海中下網的一種標誌)。將準備焚燒的黃裱紙、香爐擺好,幾支萬響的大鞭炮繞在竹竿上,“一”字排開,等候良辰吉時。

祭奠。祭海的時辰在過去是越早越好,有佔先發財的說法。時辰一到,鞭炮齊鳴,鑼鼓震天,人聲鼎沸,人們開始焚香燒紙、磕頭朝拜,漁民也崇信誰的鞭炮聲勢大,持續時間長,誰的船這一年就興旺發財。

唱戲。當地人認為京戲莊重氣派,每年都要從大老遠請戲班子,唱上好幾場。秧歌、龍燈、旱船、腰鼓等民俗表演,場面熱鬧,漁民一年的勞作疲憊好像也隨之散失。

聚餐。祭海儀式結束後,過去都是漁民在船上聚餐,並歡迎行人來船上吃魚吃肉喝酒,來的人越多,表明來祝福的人越多。現在是在家裡設宴,款待前來參加祭海儀式的親朋好友,祭祀時用的三牲、酒、面饃成為聚餐的主要食品。

500年的民俗盛宴 揭祕北方最大祭海節

時過境遷,雖然現在以打漁為生的漁民越來越少,他們洗腳上岸開始從事海水養殖、海珍品育苗與海產品加工,但他們都沒有放棄對幸福生活的勤勞追求。祭海,對他們來說,依然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歡慶。多少年來,當地漁民祖祖輩輩生活在海邊,是大海養育了他們,他們對大海也充滿著無限眷戀與感恩。

很令人欣慰的是,當地漁民已經將這一祭海民俗文化薪火相傳,自發地向世人展現那些原生態的民俗風情,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更原生態得保護起來,讓文化的火種留在了民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