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民權是怎麼做的?


文旅融合,民權是怎麼做的?

文丨劉金芳(方塘傳媒《重新發現商丘》特約撰稿人)

我不去想

是否能夠成功

既然選擇了遠方

便只顧風雨兼程

——汪國真

一個好習慣不一定能夠成功,但成功離不開好的習慣。騎行就是一種習慣,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騎行也是一種心情,一種心態,更是一種嚮往。騎行的時候,總感覺有一種神奇的魅力,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愉悅感,引領著奔向遠方。

晴空萬里,陽光燦爛,清晨的空氣中散發著一種淡淡的涼意,風不是太大,伴我遠行,這樣的日子非常適合騎行。

早上七點,沿著莊周大道一直東行,大約七八公里的路程,然後順著省道211一路東北而去。

天高地闊,原野蒼茫,初夏的大地孕育著生命的旺盛,長路漫漫,清風徐徐,歲月的滄桑給大地留下斑斑痕跡,濃郁的樹蔭給初夏帶來幾分綠色。黃河故道上的任莊水庫依然有著黃河的寬闊和雄渾,這裡是黃河曾經流經的土地,這也是華夏文明孕育的搖籃。

文旅融合,民權是怎麼做的?

民權縣北部的北關鎮,程莊鎮等鄉鎮,曾經是考城縣的一部分。考城,古縣名。春秋時期,考城之地稱為戴國,秦朝時期,改稱為“谷”,西漢時期,因多年災害改稱“甾縣”,東漢章帝時,改甾縣為“考城縣”。歷經唐,宋,明,清,民國各個時期,明清時是歸德府老八縣之一。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莊周,以及被稱為江郎才盡的南朝著名文學家江淹都是考城人。1954年考城縣和蘭封縣組成蘭考縣,1956年原考城縣東部劃歸民權縣,從此,這個兩千年曆史的古縣成為歷史。

歷史上考城縣地瀕黃河,黃河在其境內來回折騰,氾濫成災,其縣城就曾遷城六次,此縣民眾飽受黃河水災之苦。一部考城史,就是一部黃河氾濫成災史,一部治理黃河史。而考城縣就是這一歷史的見證者。

一、民權王公莊畫虎村

穿過許許多多村莊,跨過許許多多橋樑,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騎行,終於到達了傳說中的民權王公莊畫虎第一村。

民權,商丘市下屬縣之一,1928年,河南省政府主席馮玉祥將軍取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之“民權”,劃睢縣北三區、杞縣北五區,置民權縣,1956年年又把原考城縣東部劃歸民權,就形成了今天民權縣完整行政區域,民權縣歷史雖然年輕,但其包涵了現代文明的色彩,這表明了古老中國正在走進現代文明系列,而王公莊畫虎村就是當年考城縣的北關鎮一部分。

文旅融合,民權是怎麼做的?

到達北關鎮王公莊路口,觀景石“虎村威武”四個大字便映入眼簾。此時,文藝氛圍就撲面而來,寬敞的水泥公路,乾淨明亮的路燈直通王公莊,黑瓦白牆建築風格的村莊便呈現在面前。清一色的兩層樓建築,整潔亮麗的街道。

街道旁邊許許多多畫室,工作室,藝術展廳,給人以濃厚的文化藝術氣息。街道南旁的古色古香文化廣場正在修建中,修建有走廊、有怪石,有小河、有廣場、有綠色的草坪和樹木,有鮮豔奪目的花卉,我們有理由相信,修成後的文化廣場一定會成為遊客觀光,村民休閒的好地方。

這裡雖然沒有高山大河壯麗,這裡有鄉村悠閒的安靜,這裡雖然大海的浩瀚無垠,這裡有綠色鄉村的自然祥和,這裡沒有大歷史下宏大敘事,這裡有特色鄉村的文化。

走進路邊的畫室,首先被掛滿牆壁的書畫作品吸引,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虎虎生威的老虎不怒而威,威風凜凜。讓人觀賞後感覺更有氣勢,更顯示各色鮮明的藝術形象,這些精美絕倫的藝術作品真的讓人有一種目不暇接、美不勝收的感覺。

文旅融合,民權是怎麼做的?

兩三個畫師正在作畫,據畫師介紹,他們現在繪製的作品叫《百牛圖》,已經繪製三天,完成好這副巨大篇幅的作品需要一週的時間。每一張精美畫卷背後都有畫師辛勤的付出為代價,可以這樣說,這些作品都是畫師的心血凝聚而成的,是啊,畫畫如此,人生何嘗不是如此,人生成功的背後輝煌,必然是以艱辛的付出為代價的。這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據有關資料顯示:地處黃河故道腹地,豫、魯兩省結合部的中國畫虎第一村,農民繪畫始於1956年。改革開放後,在四大虎王帶領下,王公莊畫虎規模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目前,王公莊全村1366人中有800多人從事繪畫和相關產業,擁有中國美協會員2人,省級美協會員48人,市、縣級美協會員200多人,繪畫經紀人56人。其中不乏夫妻畫家、父子畫家、姐妹畫家,也有三代同畫一個部位的,主攻畫虎,兼畫人物、花鳥、山水等。

村裡還成立了民權縣王公莊畫虎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註冊有“民權虎”、“王公莊”、“王公莊畫虎村”等商標。繪畫作品突出以虎為題材的工筆畫,兼畫山水仕女蟲魚等,繪畫作品豐富,小到三尺虎首,大到丈二的五福圖,甚至幾十米的百虎、千虎長卷。

王公莊繪畫作品不但響譽國內,還多次在國外參展,風靡歐洲和日、韓等國家。該村90%以上的繪畫作品以銷定產,40%的作品出口到日本、孟加拉國、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

文旅融合,民權是怎麼做的?

現在,王公莊文化產業園區已被河南省旅遊局批准為3A級旅遊景區。該村投入資金1000萬元,建成了遊客接待中心,完成了景區道路、綠化、面前亮化等修復工作,使王公莊3A景區走上規範發展之路,擦亮了“中國畫虎第一村”文化品牌。王公莊畫虎村的確走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鄉村之路。

農村問題是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首先重視的問題,有些朝代就是因為沒有處理好農村問題,在三農問題出現了重大的失誤,才造成王朝的覆滅和朝代的更替。近代以來,中國農村的凋敝和衰落之勢,從民國就開始了,尤其是近年來,農村空心化,空巢老人,留守兒童,一系列問題成為社會的焦點。

於是鄉村經濟發展和振興已經迫在眉睫,如何把村民組織起來,有步驟,有目的,搞好鄉村經濟的發展,這的確是值得讓人思考的事情。王公莊畫虎村的成功告訴我們,發展鄉村文化旅遊,發展鄉村經濟,應該是一條可持續的發展之路。鄉村綠色旅遊,鄉村生態休閒旅遊,特色鄉村文化旅遊,應該都是不錯的選擇。

文旅融合,民權是怎麼做的?

以文化帶動旅遊,以旅遊帶動經濟的發展,從而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增加村民經濟收入,應該是鄉村經濟振興發展的正確途徑,王公莊畫虎村在這方面成功,既給我們樹立了榜樣,也說明這一辦法的可行性。這是一條新農村建設,鄉村發展和振興的正確途徑。

二、李館地道戰舊址

從王公莊畫虎村出來,從村東頭向北直行四公里,大約一二十分鐘的路程,就到了李館地道戰舊址所在地。

李館地道戰舊址位於李館東村後邊偏東北的田野裡,過了李館東村,再往東北走二里地,就能看到一座普通院子矗立在廣闊無垠的原野之中,這就是李館地道戰舊址。

文旅融合,民權是怎麼做的?

李館地道舊址位於民權縣城北31公里黃河故道北灘。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當地群眾一手拿鋤頭,一手拿槍桿,保家衛國、支援前線戰鬥中留下的抗戰遺蹟。

抗日戰爭時期,李館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員領導下,利用地道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先是少數黨員祕密挖個人藏身洞,後組織民兵挖聯戶地道,進而為抗戰需要發展為聯村地道。以李館村為前站中心,往南過大堤通向任莊、李莊、尹莊、前後楊府營等5個自然村,東南順大堤達湯水口。北聯山東曹縣塔灣等10餘個村莊,縱橫長達25公里,構成一帶地下“鋼鐵長城”。在抗日戰爭中,民權縣北關鎮李館村群眾曾利用地道戰消滅日軍和漢奸300多人。

為紀念當年地道戰中的人民英雄和革命烈士,在堤南筑有“壯志臺”,村中標有“血水井”和“英烈院”。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解放後,李館地道還完好地保存著。1958年,山東省在這一帶興修水庫,地道基本上被水沖毀,只剩長約130米的一段。自1986年,民權縣對這段地道進行了重修。這100多米的地道內,氣眼起、密室、轉盤、槍眼、卡口、陷阱等依然完好。

文旅融合,民權是怎麼做的?

走近庭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院子大門上面的橫匾幾個鎏金大字:李館地道戰舊址。推門入院就看到院子中間有正房六間,房子正堂屋正牆懸掛的就是帶領群眾挖地道的楊朝起烈士的畫像,畫像兩旁是一副對聯:以史為鑑勿忘國恥,面向未來振興中華。而房子東牆則是烈士楊朝起生平介紹。

楊朝起,1914年生,河南省民權縣北關鎮蔡莊村人。1939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民兵隊長、指導員、組織委員、黨支部書記等職,參加革命後,在黨組織領導下積極發動群眾,組織發展革命武裝,建立鞏固了民權縣最早的李館革命根據地。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期間屢立功勳。

1948年7月26日夜,楊朝起帶領部分民兵在李館遭到國民黨地方部隊王念堂部400餘人的包圍。楊朝起斃敵數十人,後身中7彈,仍堅持戰鬥。翌日早晨,因傷勢過重,楊朝起壯烈犧牲,時年34歲。後來,地方政府在地道遺址上為楊朝起烈士修了墓立了碑。

地道就在最東那間房子的灶臺下面。順著灶臺旁邊的臺階而下,就進入地道之內,地道曲曲彎彎就像一個迷宮,一不注意就能迷失方向,看地道佈置,基本保持著當年樣貌。頂部均為弧形,先是一個“轉盤”,圍繞轉盤的幾條地道口,通向不同方位。這些分支地道有死道和活道之分。死道的盡頭,要麼是陷阱,要麼是機關。繞著轉盤,不時能看到高不盈米的磚砌窄門。這種被稱為“卡口”的窄門,是地道的活道入口,也是設防的地方——口小,鑽入時吃力,敵人想鑽過去,需要彎腰縮頭前移,埋伏在內的人,可以輕鬆地幹掉他們。

文旅融合,民權是怎麼做的?

地道兩側的洞壁上,每隔五六米就有一個高一米、深半米的洞。這種洞,用於躲藏避難,也可以設伏襲擊入侵之敵。每個躲洞附近設置有翻板陷阱,能直接坑殺來犯之敵。躲洞邊的牆壁上,還會有一個龕閣樣的洞,這是用來放煤油燈的地方。

地道出口就再房子後面田地裡,並且不止一個出口,以防止敵人發現出口後,以便隨機應變脫身。推開出口的木門,眼前就是一望無垠的麥田,清風吹拂,鳥鳴於野,外邊陽光依然那麼燦爛。

地道在剛開始到時候,只是群眾躲避敵人,儲藏糧食的地方,然而後來村村通挖地道,甚至把地道挖到敵佔區,甚至敵人碉堡下面,地道就成為作戰的屏障,地道戰就變成了既可以進攻,又可以防守的軍事戰術,在無險可守平原地帶實行遊擊戰,這是群眾自發創建的一種新的軍事方式,無論在中國軍事史上或者是世界軍事史上都是一次偉大的創新。這是群眾智慧的結晶,這一作戰方式迅速在敵後抗日根據地得以推廣,為了抗日戰爭時期的勝利發揮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文旅融合,民權是怎麼做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多少革命前輩的流血犧牲,才換來今天和平安定大的好環境,這一切來之不易,我們之所以瞻仰革命的舊址,就是表達對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懷念,珍惜今天的一切,發奮圖強,讓我們的國家更富強,讓我們的人民更幸福。這就是對革命先烈最大的尊敬。

三、莊周故里——莊子集

離開李館地道戰舊址,到北關鎮,然後沿縣道001線一直向東,大約一個多小時路程,就到達莊子集。此時此刻,已到中午,白花花的大太陽火辣辣的毒,並且路邊很少有樹蔭的遮擋,騎行在路上,有一種被火烤的感覺,身上不停的冒汗,這樣的滋味就是一種煎熬。

莊周故里在商丘市民權縣莊子鎮,不僅有文獻記載為據,而且在民權縣古蒙澤的所在地,留下了許多有關莊周的傳說和遺蹟。

莊子集,就是以前的順河鎮,鎮中心有座巨大的莊子像矗立在哪裡,過了莊子像往東走五六百米,路北有一座巨大的牌坊,上邊寫著莊子故里,這就是商丘市民權縣莊子鎮青蓮寺。

文旅融合,民權是怎麼做的?

村中有東西、南北兩條主街,北街原為古巷,有宅一座,系莊子所居,稱為莊子衚衕。衚衕北頭東側為莊子故居處,故居南端為莊子講學堂。莊子故居、莊子講學堂後毀於兵火水患,現不復存在。在莊子衚衕的東南隅有一古亭,亭內有一口老井,深數丈,井壁堅若如文石,光澤似黑玉,泉清而味甘,為莊子生活、煉丹汲水處,後來幾遭黃河水患,歷經數次整修,保存至今,周圍百姓稱作稱為“莊子井”。 清貢生張良珂曾到此井旁參訪,作詩一首:“一抹園林帶夕陽,名賢故里井泉香。居民莫作滄桑感,此井如今尚姓莊。”

由於多次水患,當地群眾在井筒上面又用青磚鋪砌。兩千多年來,雖經歷次磨難,經多次維修,古井至今保存完好。

2000年9月25日,商丘市民權縣“莊周故里”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河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莊子井旁的樹蔭下有幾位老人乘涼,於是就坐下來和老人們交談起來,老人首先問我們從那個地方騎車來的。我們回答說是從商丘騎過來的。其中有位老人說:“以前生產隊的時候我曾經推架子車到過商丘,徒步走了整整一天路。”哪像現在有汽車,有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村村還修了柏油路。一說到現在老人們就頓時顯示出愉快興奮的表情,有的說:現在農民不但不交公糧,還給種糧補助,並且政府還每個月發給咱們老年人錢,以前哪有這樣的事情。還有老人說:政府還給農民安上健身器材。談到今天的生活都是顯得那麼興奮,好像有說不完的話。

文旅融合,民權是怎麼做的?

從這些老人言談裡,可以看出他們對生活的知天樂命,順其自然的心態。知天樂命,順其自然,一生追求逍遙自由,淡泊名利,隨遇而安,這不是莊子一生的真實寫照嗎,看來莊子的知天樂命,清靜無為的人生心態深刻影響了他家鄉的人們,莊子故里,所言不虛,這不是對莊子真正文化精神的傳承嗎?這應該是莊子故里文化的特色。

出了莊子集一路東南,就踏上了回家的路。天高雲淡,碧空如洗,藍天白雲之下,茫茫麥田一望無垠,清風飄飄灑灑,青黃的新麥發出陣陣麥香,遠處的村莊若隱若現,不時從遠方傳來村莊裡雞鳴狗叫之聲。午後的田野是如此靜謐。陽光雖然沒有中午那樣的毒辣,但是依舊是那樣的炙熱,有時候真想坐在路邊樹蔭下享受清風的清涼,然而只要你騎上自行車,就一定向前,因為目標就在前方。

騎行了一天,走過許許多多村莊,所見風景各有不同,王公莊畫虎村是鄉村特色文化,李館地道戰舊址是紅色革命文化,莊周故里是傳統道家文化。各地都很重視鄉村旅遊的發展,也希望以鄉村旅遊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鄉村旅遊必須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文化旅遊突出文化特色,綠色生態旅遊必須突出原生態綠色的特色,走出一條具有自己特色旅遊發展之路,並且能夠把這些景點有系統地貫聯起來,打造成精典的旅遊線路,從而形成集體的優勢,這樣才能在旅遊道路走上的更遠。那種分散的急功近利粗放式的鄉村旅遊發展模式,不是鄉村旅遊發展的正途。

文旅融合,民權是怎麼做的?

在我們看來,所到之景區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一,只是簡單的修建風格相同的仿古建築,景點過於雷同,沒有形成獨有的文化特色。其二,對文化景點認識過於淺表化,沒有對景點文化價值進行有系統的深度挖掘和重新發現,景點顯得過於單薄。

騎行到龍澤湖已經下午六點鐘了,正值黃昏時分,斜陽西下,漁歌唱晚,晚風送爽,綠波盪漾,夕陽的餘暉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水面,湖面水天一色,浩瀚飄渺,火紅的晚霞染紅了整個龍澤湖,白色水鳥在湖面上飛翔,周圍寂靜一片,只有風吹浪花輕輕拍打岸頭髮出的嘩嘩聲響。

夕陽落下的暮色總是帶著一種詩意的浪漫,在這夕陽餘暉的美麗暮色裡,美好的一天即將過去,我們的騎行也已接近尾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