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BIM到“BAI”,在技術融合中設計更加有力量'

""從BIM到“BAI”,在技術融合中設計更加有力量

歐特克/圖為2019歐特克AU中國“大師匯”現場。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記者王曉濤報道

毛志兵,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Alok Gandhi,Base FX PLE全球負責人,前者的企業是全球著名投資建設企業,後者的公司則是電影特效製作行業的翹楚。在人們的眼中,他們所從事的行業一個是如此之重,另一個是如此之輕,二人是絕難同框的。

不過,9月10日上午,在廣東珠海,他們卻站在了2019歐特克AU中國“大師匯”高峰會議的演講臺上。這折射出設計的力量是多麼神奇。

與會者透過珠海國際會展中心的玻璃,可以看到氣勢宏偉、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事實上,在世界各地拔地而起的工程奇蹟的背後,都離不開BIM(建築信息模型)的身影。作為最早提出BIM理念的企業,歐特克自然有理由感到驕傲。歐特克公司大中華區總經理李邵建說:“我們將BIM技術帶到了中國的工程建設行業,並見證了BIM技術在中國的落地生根和蓬勃發展,將中國的工程建設行業推向了新時代。歐特克作為BIM理念的提出者、推動者和實踐者,牽手中國勘察設計協會,連續十年舉辦創新杯BIM大賽,推進互聯BIM在中國的不斷深化,助力中國建造的數字化升級。”

不止工程建設,其實在製造業和傳媒娛樂行業,以歐特克為代表的設計軟件公司作為一支重要力量也在發揮著日益關鍵的作用。不過,這遠非設計軟件行業的終極目標。

在今年的AU中國“大師匯”上,“BIM+人工智能(AI)+物聯網(IOT)”作為一種新的技術融合趨勢正在被越來越多地談起,可以簡稱為“BAI”。

巴黎聖母院重建 BIM功不可沒

歐特克公司工程建設商業與營銷戰略副總裁Nicolas Mangon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BAI的融合是自己目前最關注的話題。他表示,現在建築行業裡的傳感器部署速度非常快,呈現出爆炸式增長。“這樣的應用並不侷限於單棟的建築當中,而是得到了廣泛的互聯式應用。無論是業主,還是物業的運營方,都希望可以實時獲取反饋信息來了解物業相關資產的運營情況。比如,想知道住戶的舒適程度怎麼樣,他們可以瞭解住宅或建築的熱度、溫度和溼度,有沒有蒼蠅、蟲害,等等;同時,也可以瞭解系統的工作情況,如空調、暖通系統會不會出現故障等。”Nicolas Mangon說。

Nicolas Mangon認為,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這樣的建築物就轉化為像軟件一樣的平臺。“建築物的運營方希望瞭解住戶在裡面住得舒不舒服,相關的空間利用率怎麼樣。就像歐特克公司一樣,我們也需要了解用戶使用我們的軟件的感受”,他笑著說,“從這個角度來說,建築物和軟件之間也有相似之處。”

Nicolas Mangon表示,現在的問題在於部署的傳感器越來越多,產生的數據也是海量的,要通過海量數據實現信息可視化非常困難,因此BIM可以發揮它的作用。“它可以用一種三維模型的方式把信息更好地可視化展示出來,還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地域分塊來進行展示,這樣就把物聯網和BIM結合在一起了。”他解釋說。

不容忽視的是,由於生產部署傳感器的廠商很多,數據的格式非常多,用戶可能面臨多個平臺不同的數據格式,要想進行統一整合和展示非常困難。Nicolas Mangon表示,歐特克在這方面可以助一臂之力。“我們可以把這些數據進行正態化的統一調整,用單一的形式加以體現,不受傳感器的形式和數據格式的影響。BIM技術是歐特克最先提出來的,所以我們當然會選擇在BIM平臺上做這樣的展示。”

對於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Nicolas Mangon認為,既然現在有那麼多豐富的數據來源,基於這些數據,歐特克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來形成新的洞察,幫助企業做出明智的決策,“而且這不限於單棟建築的智能決策,我們可以把它擴大到道路或者社區,甚至是整個城市”。

顯然,這已是智慧城市的範疇了。Nicolas Mangon表示,在巴黎,因為塞納河的水位可能上升,有人擔心盧浮宮的展廳會不會被淹沒。為此,他們就用BIM的數據進行了仿真設計。事實上,非常慶幸的是,由於採用BIM技術對整個巴黎聖母院進行了掃描,生成了一個BIM模型,因此在巴黎聖母院火災後的重建中,能夠按圖重建。

在融合中迎接更廣的空間

在歐特克公司中國區工程建設及傳媒娛樂行業高級總監肖勝凱看來,BIM的應用場景太多了,“你可以把BIM理解成一個數據的載體,這個載體可以用來做什麼事情就有太多的想象空間了”。

“中國尊”項目設計總負責人、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執行總建築師邵韋平說:“我希望BIM在項目建成之後不要被束之高閣,應該讓它繼續發揮對數據的作用,即如何讓BIM能夠在全生命週期裡繼續發揮它的作用。”他以“中國尊”為例說,在北京的第一高樓建成之後,希望在日後的運維,特別是消防安全工作中進行數字信息的監控。“如果將模型和現實的數據實時結合,應該說是一個特別有前景的方向。”邵韋平說。

據Nicolas Mangon介紹,在日本,雖然BIM的應用遠遠落後於中國,但現在他們開始意識到BIM的價值,更多關注BIM在運維環節的應用,因為業主發現建築整個生命週期成本的70%都集中在運維環節,因此,他們希望把BIM應用於醫院等比較複雜的建築物的後期運維工作中。

肖勝凱強調,應用於上述場景,並不是靠歐特克一家的技術就可以實現的。未來的BIM應該是一個互聯的BIM,即BIM技術和其他先進技術的集成或者融合,包括物聯網、人工智能,以及VR等先進技術。

最後,邵韋平表示,許多舊的建築受制於時代的侷限,很多信息已經不存在了,如果要搭建一個準確的BIM模型,需要很大的技術成本,但對於那些重要的古建築,是應該用BIM搭建模型的,未來這將是一個很有空間的市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