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土木堡之變,大明精銳損失殆盡,其中最可惜的是他

明朝正統十四年,河北的一座軍事城堡前,有兩路大軍正在進行慘烈的廝殺,其中一位垂暮老將,雖已年邁不堪,可面對氣勢洶洶的敵陣,仍然義無反顧、奮力殺賊,鮮血染紅了他的戰袍,連日的疲於奔命和敵人的圍剿,摧毀了他不再年輕的身體。

刀光劍影中,他不禁老淚縱橫,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想起了靖難諸將,想起了當初平定安南的豪情萬丈,想起了那個與他惺惺相惜的英武帝王。到如今,帝王已逝,留下了這個不中用的子孫後代,只因為聽信一個太監的話,便將他們這幾十萬人帶上了不歸路。

他叫張輔,這個地方叫做土木堡。

明朝土木堡之變,大明精銳損失殆盡,其中最可惜的是他

名將之子

張輔,字文弼,河間王玉長子也。

他是靖難第一名將張玉的兒子,那個時候,明成祖朱棣還只是燕王,他就已經和父親跟隨著朱棣,舉兵靖難。“張玉善謀,朱能善戰”,朱棣能夠起兵造反成功,張玉起了很大作用,可惜英年早逝,殞命於東昌。

父親死後,張輔便接過了那份重任,跟著成祖轉戰於夾河、藁城、彰德、靈璧等地。公元1402年,朱棣登基為帝,大氣磅礴的永樂盛世拉開了序幕,張輔被封為信安伯,不久之後,妹妹也成為了朱棣的張貴妃,再加上張玉被追封為河間王,一時間,張氏家族滿門榮耀。

永樂二年,安南(也就是現在的越南)黎季犛也學朱棣造反,殺了自己的國君,自稱太上皇。學朱棣的結果可想而知,黎季犛被朱棣打了一記悶棒,大加斥責,並且朱棣斥責完之後,還立刻付諸了行動。他派遣都督黃中率兵五千,護送前國王陳日煃的弟弟陳天平,回安南繼承王位。然而,季犛不見棺材不掉淚,他居然作死殺掉了陳天平和明朝前大理卿薛巖。

這下,徹底惹惱了朱棣。

他大手一揮,派去了一個豪華陣容。到底有多豪華,看看這份名單就知道了:成國公朱能為徵夷將軍、張輔為右副將軍,率領豐城侯李彬等十八將軍,會合左副將軍西平侯沐晟,分道討伐,整支隊伍兵力號稱八十萬。

季犛腸子都要悔青了,他原以為明朝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會和他動真格,可千不該萬不該,他不該殺了大明的官員,以致於惹禍上身、性命難保。

安南的噩夢

本來這支隊伍是由朱能總指揮,可惜在永樂四年十月,朱能病逝于軍中,於是張輔的機遇來了,他代替了朱能領軍,從此以後,張輔這個名字,便成為安南心裡的噩夢,長久不息。

永樂四年十二月,張輔率軍相繼破賊於嘉林江、多邦城等,安南軍大敗,三江州縣都望風而降。

永樂五年五月,張輔擒獲季犛及其太子諸王大臣等,押送京師,至此,安南得以平定。明廷到處找尋安南故國王陳氏後人,卻遍尋不見,於是在安南設立交阯布政司。從唐朝滅亡開始,交阯脫離中國版圖四百餘年,至此,重新迴歸。

載譽歸來的張輔,越加受到朱棣的器重,被進封為英國公。然而,就在朱棣高唱親自作賦的《平安南歌》之後不久,安南復叛了。

也許是脫離版圖太久,人心已漸漸遠離,這次反叛的是陳氏故臣簡定和季擴,於是朱棣命沐晟前往征討,結果,出乎意料地戰敗。朱棣只得再次派出張輔,任徵虜將軍,張輔不辱使命,大破敵軍,季擴見勢不妙,遣使嚮明朝求封,自稱是故安南王陳氏之後,被張輔一口回絕,回絕的理由也很巧妙,說之前遍尋陳氏後人你不吭聲,現在這一定是詐,我奉命討賊,其他不問。

於是張輔一鼓作氣,俘獲簡定,送往京師。逃脫的季擴,趁著張輔回國之際,依舊做亂,而留在當地的沐晟卻無法制衡,沒奈何,永樂九年,張輔又一次披掛上場,征討安南。

前前後後,張輔四次往返於安南,而每到之處,都是大破敵軍,讓安南人聞風喪膽(交人所畏惟輔)。那條押送京師的路上,走過季犛,也走過簡定、季擴,唯一不變的是,那個馬上將軍,始終是英國公張輔。

明朝土木堡之變,大明精銳損失殆盡,其中最可惜的是他

細數永樂時代,張輔與朱棣這對君臣,始終是互相信任,惺惺相惜,然而,“千里搭長棚,沒有不散的筵席”,公元1424年,帝星隕落,那個飽受爭議卻又勵精圖治的永樂皇帝朱棣,病逝於榆木川,死在了北征的歸途中。

大明王朝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仁宣之治,宣德皇帝朱瞻基看到安南數次平定又幾度復叛,覺得應該休養生息,於是和眾臣商議放棄安南。張輔雖是三朝元老,但此時已不是他的時代,因此雖據理力爭,卻仍然不能改變明宣宗的決定。

站在明宣宗的角度,放棄安南也許是當時唯一正確的選擇,但安南是張輔花費了半生精力的地方,可以說他一生主要的功績,便是平定安南,這是他的驕傲,也是朱棣的驕傲,而今一旦被棄,能夠想象老將張輔此時的痛心。

英雄遲暮

至此以後的張輔,便退出了權力中心,打了這麼多年的仗,到老才能有片刻休息,於是他安心地做著朱棣封給他的英國公,有時會會靖難時的舊友,偶爾想想平定安南的風光,直到正統年間,那個悲劇時刻的到來。

此時的他,已是四朝元老,那個時候,太監王振仗著明英宗的寵信,擅權奪政,文武大臣們懼怕其勢力,都不敢多說什麼,惟有張輔,能夠與王振相抗一二。

公元1449年,也先入侵,王振攛掇著明英宗御駕親征,張輔得以同行,卻不讓他干預軍政。張輔聽了,沒有多說什麼,因為他已經老了。史書上說他“輔老矣,默默不敢言”,每次看到這裡就覺得莫名心酸,當年叱吒安南的張輔老將軍,如今竟不如太監的一句話。

不管如何,已經七十五歲高齡的張輔再次披掛上馬,陪同皇帝出征,只是上一次陪同親征,身邊站的是歷經百戰的永樂大帝朱棣,而這一次,是從沒有上過戰場的朱祁鎮和一個太監;上一次,是隨著朱棣南征北討,這一次是保護朱棣的曾孫。

得臣如此,夫復何求。

明朝土木堡之變,大明精銳損失殆盡,其中最可惜的是他

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明軍幾乎全軍覆沒,英國公張輔、奉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並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樑成、王貴,尚書王佐、鄺野,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死於此役。

一代名將張輔,人生最後的舞臺終於落幕,這位見證了整個明初盛世的將領,和他的父親張玉、明成祖朱棣一樣,都是死於征途,或許,這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歸宿吧。

本號文章,皆為成周子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所用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