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

公元1405年,杭州府錢塘縣。

這是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街上的行人看起來十分悠閒。一個老和尚顫巍巍地走著,他走得很辛苦,偶爾駐足休息。這時一個小孩吸引了他的目光,他渾濁的眼睛裡閃過一抹異色。老和尚喊住了那個孩子,對著孩子說了些什麼。孩子笑得很開心,向老和尚行了一禮,蹦蹦跳跳地跑開了。老和尚看著孩子的背影,久久佇立著。

"

公元1405年,杭州府錢塘縣。

這是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街上的行人看起來十分悠閒。一個老和尚顫巍巍地走著,他走得很辛苦,偶爾駐足休息。這時一個小孩吸引了他的目光,他渾濁的眼睛裡閃過一抹異色。老和尚喊住了那個孩子,對著孩子說了些什麼。孩子笑得很開心,向老和尚行了一禮,蹦蹦跳跳地跑開了。老和尚看著孩子的背影,久久佇立著。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一、立志為官,為國為民

七歲的于謙這時完全不知道老和尚的話對他意味著什麼,他沒有把這句話放在心上。和現在的小孩子一樣,少年于謙也有偶像。他的偶像是文天祥,文天祥的氣節令他十分仰慕。在偶像的影響下,于謙努力讀書,終於在公元1421年考取了進士,從此走上了仕途。

文天祥是大宋江山傾頹之前最後的光亮,而此時的大明國泰民安,一片祥和。所以于謙的前半生其實一直平平淡淡。在他考上進士後的第六年,漢王朱高煦叛亂,于謙以御史的身份隨天子親征。漢王不堪一擊,不久就投降了。宣宗讓于謙列舉漢王所犯的罪行,于謙義正言辭,聲色俱厲,朱高煦兩股顫顫,伏在天子馬前自稱萬死。

"

公元1405年,杭州府錢塘縣。

這是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街上的行人看起來十分悠閒。一個老和尚顫巍巍地走著,他走得很辛苦,偶爾駐足休息。這時一個小孩吸引了他的目光,他渾濁的眼睛裡閃過一抹異色。老和尚喊住了那個孩子,對著孩子說了些什麼。孩子笑得很開心,向老和尚行了一禮,蹦蹦跳跳地跑開了。老和尚看著孩子的背影,久久佇立著。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一、立志為官,為國為民

七歲的于謙這時完全不知道老和尚的話對他意味著什麼,他沒有把這句話放在心上。和現在的小孩子一樣,少年于謙也有偶像。他的偶像是文天祥,文天祥的氣節令他十分仰慕。在偶像的影響下,于謙努力讀書,終於在公元1421年考取了進士,從此走上了仕途。

文天祥是大宋江山傾頹之前最後的光亮,而此時的大明國泰民安,一片祥和。所以于謙的前半生其實一直平平淡淡。在他考上進士後的第六年,漢王朱高煦叛亂,于謙以御史的身份隨天子親征。漢王不堪一擊,不久就投降了。宣宗讓于謙列舉漢王所犯的罪行,于謙義正言辭,聲色俱厲,朱高煦兩股顫顫,伏在天子馬前自稱萬死。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天子龍顏大悅,于謙從此進入了帝國權力的中心。權力的中心就是風暴的中心,可是于謙無意與別人爭權奪利。當時掌權的“三楊”十分重視於謙,于謙所奏請的事,往往都能獲得批准。眼看就要熬過“三楊”時代了,太監王振卻把持了朝政,開始作威作福。大臣們都不想得罪王振,紛紛送上了禮物。于謙連雞蛋也沒送幾個。

他只是每天完成著自己的工作,在別人的眼裡或許有些不求上進。這個“佛系”的中年人有時候會想,我的人生應該就這樣平平淡淡了吧。他開始想像退休後的生活,捧著一杯熱茶坐在庭院裡,看花開花落。他只想做好自己的工作,給後代保留一份家業。

他不知道的是,在中國的北方,一場風暴正在醞釀。

"

公元1405年,杭州府錢塘縣。

這是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街上的行人看起來十分悠閒。一個老和尚顫巍巍地走著,他走得很辛苦,偶爾駐足休息。這時一個小孩吸引了他的目光,他渾濁的眼睛裡閃過一抹異色。老和尚喊住了那個孩子,對著孩子說了些什麼。孩子笑得很開心,向老和尚行了一禮,蹦蹦跳跳地跑開了。老和尚看著孩子的背影,久久佇立著。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一、立志為官,為國為民

七歲的于謙這時完全不知道老和尚的話對他意味著什麼,他沒有把這句話放在心上。和現在的小孩子一樣,少年于謙也有偶像。他的偶像是文天祥,文天祥的氣節令他十分仰慕。在偶像的影響下,于謙努力讀書,終於在公元1421年考取了進士,從此走上了仕途。

文天祥是大宋江山傾頹之前最後的光亮,而此時的大明國泰民安,一片祥和。所以于謙的前半生其實一直平平淡淡。在他考上進士後的第六年,漢王朱高煦叛亂,于謙以御史的身份隨天子親征。漢王不堪一擊,不久就投降了。宣宗讓于謙列舉漢王所犯的罪行,于謙義正言辭,聲色俱厲,朱高煦兩股顫顫,伏在天子馬前自稱萬死。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天子龍顏大悅,于謙從此進入了帝國權力的中心。權力的中心就是風暴的中心,可是于謙無意與別人爭權奪利。當時掌權的“三楊”十分重視於謙,于謙所奏請的事,往往都能獲得批准。眼看就要熬過“三楊”時代了,太監王振卻把持了朝政,開始作威作福。大臣們都不想得罪王振,紛紛送上了禮物。于謙連雞蛋也沒送幾個。

他只是每天完成著自己的工作,在別人的眼裡或許有些不求上進。這個“佛系”的中年人有時候會想,我的人生應該就這樣平平淡淡了吧。他開始想像退休後的生活,捧著一杯熱茶坐在庭院裡,看花開花落。他只想做好自己的工作,給後代保留一份家業。

他不知道的是,在中國的北方,一場風暴正在醞釀。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二、天降大任於斯人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率大兵壓境。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朱祁鎮御駕親征。《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大同總兵郭登告學士曹鼐等,車駕入,宜從紫荊關。”,王振不同意他的看法,稱“欲邀駕幸其第;既又恐損其禾稼,行四十里,復轉而東。”。由於王振的錯誤決策,明軍如同土雞瓦狗一般被擊潰,幾乎全軍覆沒。英宗於混亂之中被瓦剌人擄走,王振本人也被憤怒的明軍將士斬為肉泥。這場戰役,史稱土木堡之變。

消息傳出,朝野震動。整個京師籠罩在一片陰雲之中。監國的郕王命令大臣出謀劃策,平日裡爭吵不休的朝堂此時卻像死一般的安靜。一個叫徐珵的官員先說話了:”我夜觀星象,星象有變,應該立即遷都南京,否則會有大凶之兆。”此言一出,大臣們議論紛紛。于謙站在角落裡,一言不發。他想起了當年那個老和尚對他說的話。老和尚握著七歲的于謙的手,一字一句地對他說:“汝之面相甚異,他日救時宰相也。”當年的一句預言,竟成為了于謙的宿命。

"

公元1405年,杭州府錢塘縣。

這是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街上的行人看起來十分悠閒。一個老和尚顫巍巍地走著,他走得很辛苦,偶爾駐足休息。這時一個小孩吸引了他的目光,他渾濁的眼睛裡閃過一抹異色。老和尚喊住了那個孩子,對著孩子說了些什麼。孩子笑得很開心,向老和尚行了一禮,蹦蹦跳跳地跑開了。老和尚看著孩子的背影,久久佇立著。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一、立志為官,為國為民

七歲的于謙這時完全不知道老和尚的話對他意味著什麼,他沒有把這句話放在心上。和現在的小孩子一樣,少年于謙也有偶像。他的偶像是文天祥,文天祥的氣節令他十分仰慕。在偶像的影響下,于謙努力讀書,終於在公元1421年考取了進士,從此走上了仕途。

文天祥是大宋江山傾頹之前最後的光亮,而此時的大明國泰民安,一片祥和。所以于謙的前半生其實一直平平淡淡。在他考上進士後的第六年,漢王朱高煦叛亂,于謙以御史的身份隨天子親征。漢王不堪一擊,不久就投降了。宣宗讓于謙列舉漢王所犯的罪行,于謙義正言辭,聲色俱厲,朱高煦兩股顫顫,伏在天子馬前自稱萬死。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天子龍顏大悅,于謙從此進入了帝國權力的中心。權力的中心就是風暴的中心,可是于謙無意與別人爭權奪利。當時掌權的“三楊”十分重視於謙,于謙所奏請的事,往往都能獲得批准。眼看就要熬過“三楊”時代了,太監王振卻把持了朝政,開始作威作福。大臣們都不想得罪王振,紛紛送上了禮物。于謙連雞蛋也沒送幾個。

他只是每天完成著自己的工作,在別人的眼裡或許有些不求上進。這個“佛系”的中年人有時候會想,我的人生應該就這樣平平淡淡了吧。他開始想像退休後的生活,捧著一杯熱茶坐在庭院裡,看花開花落。他只想做好自己的工作,給後代保留一份家業。

他不知道的是,在中國的北方,一場風暴正在醞釀。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二、天降大任於斯人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率大兵壓境。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朱祁鎮御駕親征。《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大同總兵郭登告學士曹鼐等,車駕入,宜從紫荊關。”,王振不同意他的看法,稱“欲邀駕幸其第;既又恐損其禾稼,行四十里,復轉而東。”。由於王振的錯誤決策,明軍如同土雞瓦狗一般被擊潰,幾乎全軍覆沒。英宗於混亂之中被瓦剌人擄走,王振本人也被憤怒的明軍將士斬為肉泥。這場戰役,史稱土木堡之變。

消息傳出,朝野震動。整個京師籠罩在一片陰雲之中。監國的郕王命令大臣出謀劃策,平日裡爭吵不休的朝堂此時卻像死一般的安靜。一個叫徐珵的官員先說話了:”我夜觀星象,星象有變,應該立即遷都南京,否則會有大凶之兆。”此言一出,大臣們議論紛紛。于謙站在角落裡,一言不發。他想起了當年那個老和尚對他說的話。老和尚握著七歲的于謙的手,一字一句地對他說:“汝之面相甚異,他日救時宰相也。”當年的一句預言,竟成為了于謙的宿命。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唉!于謙一聲輕嘆。他整理了一下自己老舊卻乾淨的官服,站在了朝堂的中間。群臣的議論聲停止了,他們紛紛看著這個平時不怎麼愛參與政事的兵部侍郎。于謙直視徐珵的眼睛,厲聲說道:“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京師一旦動搖,則大勢已去。大家難道沒有看到宋朝南遷的後果嗎?”徐珵又氣又羞,訕訕退下了。

于謙極力主戰,這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這些大臣取得了太后的支持,將郕王朱祁鈺擁立為皇帝,這就是明代宗。而身在敵營的英宗搖身一變,成了太上皇。也先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眼中最有價值的談判砝碼朱祁鎮瞬間失去了價值。1449年10月,也先挾持著太上皇攻破了居庸關,長驅直入,進窺京師。于謙穩定了朝堂,迅速做好了準備。敵人久攻不下,傷亡慘重,只好帶著朱祁鎮逃走,于謙令人追趕,到居庸關才回來。

"

公元1405年,杭州府錢塘縣。

這是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街上的行人看起來十分悠閒。一個老和尚顫巍巍地走著,他走得很辛苦,偶爾駐足休息。這時一個小孩吸引了他的目光,他渾濁的眼睛裡閃過一抹異色。老和尚喊住了那個孩子,對著孩子說了些什麼。孩子笑得很開心,向老和尚行了一禮,蹦蹦跳跳地跑開了。老和尚看著孩子的背影,久久佇立著。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一、立志為官,為國為民

七歲的于謙這時完全不知道老和尚的話對他意味著什麼,他沒有把這句話放在心上。和現在的小孩子一樣,少年于謙也有偶像。他的偶像是文天祥,文天祥的氣節令他十分仰慕。在偶像的影響下,于謙努力讀書,終於在公元1421年考取了進士,從此走上了仕途。

文天祥是大宋江山傾頹之前最後的光亮,而此時的大明國泰民安,一片祥和。所以于謙的前半生其實一直平平淡淡。在他考上進士後的第六年,漢王朱高煦叛亂,于謙以御史的身份隨天子親征。漢王不堪一擊,不久就投降了。宣宗讓于謙列舉漢王所犯的罪行,于謙義正言辭,聲色俱厲,朱高煦兩股顫顫,伏在天子馬前自稱萬死。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天子龍顏大悅,于謙從此進入了帝國權力的中心。權力的中心就是風暴的中心,可是于謙無意與別人爭權奪利。當時掌權的“三楊”十分重視於謙,于謙所奏請的事,往往都能獲得批准。眼看就要熬過“三楊”時代了,太監王振卻把持了朝政,開始作威作福。大臣們都不想得罪王振,紛紛送上了禮物。于謙連雞蛋也沒送幾個。

他只是每天完成著自己的工作,在別人的眼裡或許有些不求上進。這個“佛系”的中年人有時候會想,我的人生應該就這樣平平淡淡了吧。他開始想像退休後的生活,捧著一杯熱茶坐在庭院裡,看花開花落。他只想做好自己的工作,給後代保留一份家業。

他不知道的是,在中國的北方,一場風暴正在醞釀。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二、天降大任於斯人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率大兵壓境。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朱祁鎮御駕親征。《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大同總兵郭登告學士曹鼐等,車駕入,宜從紫荊關。”,王振不同意他的看法,稱“欲邀駕幸其第;既又恐損其禾稼,行四十里,復轉而東。”。由於王振的錯誤決策,明軍如同土雞瓦狗一般被擊潰,幾乎全軍覆沒。英宗於混亂之中被瓦剌人擄走,王振本人也被憤怒的明軍將士斬為肉泥。這場戰役,史稱土木堡之變。

消息傳出,朝野震動。整個京師籠罩在一片陰雲之中。監國的郕王命令大臣出謀劃策,平日裡爭吵不休的朝堂此時卻像死一般的安靜。一個叫徐珵的官員先說話了:”我夜觀星象,星象有變,應該立即遷都南京,否則會有大凶之兆。”此言一出,大臣們議論紛紛。于謙站在角落裡,一言不發。他想起了當年那個老和尚對他說的話。老和尚握著七歲的于謙的手,一字一句地對他說:“汝之面相甚異,他日救時宰相也。”當年的一句預言,竟成為了于謙的宿命。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唉!于謙一聲輕嘆。他整理了一下自己老舊卻乾淨的官服,站在了朝堂的中間。群臣的議論聲停止了,他們紛紛看著這個平時不怎麼愛參與政事的兵部侍郎。于謙直視徐珵的眼睛,厲聲說道:“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京師一旦動搖,則大勢已去。大家難道沒有看到宋朝南遷的後果嗎?”徐珵又氣又羞,訕訕退下了。

于謙極力主戰,這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這些大臣取得了太后的支持,將郕王朱祁鈺擁立為皇帝,這就是明代宗。而身在敵營的英宗搖身一變,成了太上皇。也先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眼中最有價值的談判砝碼朱祁鎮瞬間失去了價值。1449年10月,也先挾持著太上皇攻破了居庸關,長驅直入,進窺京師。于謙穩定了朝堂,迅速做好了準備。敵人久攻不下,傷亡慘重,只好帶著朱祁鎮逃走,于謙令人追趕,到居庸關才回來。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三、安定朝野,保衛京師

雙方此後衝突不斷,互有傷亡。1450年8月,也先想要講和,於是提出要送回英宗。朝中大臣紛紛表示支持,商議要派使者去迎接。明代宗滿臉愁容,他對於謙說:“朕本來不想當皇帝的,是你們推我上來的。”于謙告訴代宗:“陛下請放心,您的皇位已經穩定下來了,只是在情理上應該把太上皇接回來而已。”代宗聽了心裡舒服了一些,於是派李實、楊善把太上皇接了回來。

朱祁鎮回到了闊別一年的京師,他看著這座金殿,眼前的景色熟悉而又陌生。現在這裡的主人已經不是我了,而我又能怎麼辦呢?他無奈地想著。朱祁鎮被安頓在了南宮,過上了清閒的生活。

"

公元1405年,杭州府錢塘縣。

這是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街上的行人看起來十分悠閒。一個老和尚顫巍巍地走著,他走得很辛苦,偶爾駐足休息。這時一個小孩吸引了他的目光,他渾濁的眼睛裡閃過一抹異色。老和尚喊住了那個孩子,對著孩子說了些什麼。孩子笑得很開心,向老和尚行了一禮,蹦蹦跳跳地跑開了。老和尚看著孩子的背影,久久佇立著。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一、立志為官,為國為民

七歲的于謙這時完全不知道老和尚的話對他意味著什麼,他沒有把這句話放在心上。和現在的小孩子一樣,少年于謙也有偶像。他的偶像是文天祥,文天祥的氣節令他十分仰慕。在偶像的影響下,于謙努力讀書,終於在公元1421年考取了進士,從此走上了仕途。

文天祥是大宋江山傾頹之前最後的光亮,而此時的大明國泰民安,一片祥和。所以于謙的前半生其實一直平平淡淡。在他考上進士後的第六年,漢王朱高煦叛亂,于謙以御史的身份隨天子親征。漢王不堪一擊,不久就投降了。宣宗讓于謙列舉漢王所犯的罪行,于謙義正言辭,聲色俱厲,朱高煦兩股顫顫,伏在天子馬前自稱萬死。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天子龍顏大悅,于謙從此進入了帝國權力的中心。權力的中心就是風暴的中心,可是于謙無意與別人爭權奪利。當時掌權的“三楊”十分重視於謙,于謙所奏請的事,往往都能獲得批准。眼看就要熬過“三楊”時代了,太監王振卻把持了朝政,開始作威作福。大臣們都不想得罪王振,紛紛送上了禮物。于謙連雞蛋也沒送幾個。

他只是每天完成著自己的工作,在別人的眼裡或許有些不求上進。這個“佛系”的中年人有時候會想,我的人生應該就這樣平平淡淡了吧。他開始想像退休後的生活,捧著一杯熱茶坐在庭院裡,看花開花落。他只想做好自己的工作,給後代保留一份家業。

他不知道的是,在中國的北方,一場風暴正在醞釀。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二、天降大任於斯人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率大兵壓境。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朱祁鎮御駕親征。《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大同總兵郭登告學士曹鼐等,車駕入,宜從紫荊關。”,王振不同意他的看法,稱“欲邀駕幸其第;既又恐損其禾稼,行四十里,復轉而東。”。由於王振的錯誤決策,明軍如同土雞瓦狗一般被擊潰,幾乎全軍覆沒。英宗於混亂之中被瓦剌人擄走,王振本人也被憤怒的明軍將士斬為肉泥。這場戰役,史稱土木堡之變。

消息傳出,朝野震動。整個京師籠罩在一片陰雲之中。監國的郕王命令大臣出謀劃策,平日裡爭吵不休的朝堂此時卻像死一般的安靜。一個叫徐珵的官員先說話了:”我夜觀星象,星象有變,應該立即遷都南京,否則會有大凶之兆。”此言一出,大臣們議論紛紛。于謙站在角落裡,一言不發。他想起了當年那個老和尚對他說的話。老和尚握著七歲的于謙的手,一字一句地對他說:“汝之面相甚異,他日救時宰相也。”當年的一句預言,竟成為了于謙的宿命。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唉!于謙一聲輕嘆。他整理了一下自己老舊卻乾淨的官服,站在了朝堂的中間。群臣的議論聲停止了,他們紛紛看著這個平時不怎麼愛參與政事的兵部侍郎。于謙直視徐珵的眼睛,厲聲說道:“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京師一旦動搖,則大勢已去。大家難道沒有看到宋朝南遷的後果嗎?”徐珵又氣又羞,訕訕退下了。

于謙極力主戰,這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這些大臣取得了太后的支持,將郕王朱祁鈺擁立為皇帝,這就是明代宗。而身在敵營的英宗搖身一變,成了太上皇。也先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眼中最有價值的談判砝碼朱祁鎮瞬間失去了價值。1449年10月,也先挾持著太上皇攻破了居庸關,長驅直入,進窺京師。于謙穩定了朝堂,迅速做好了準備。敵人久攻不下,傷亡慘重,只好帶著朱祁鎮逃走,于謙令人追趕,到居庸關才回來。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三、安定朝野,保衛京師

雙方此後衝突不斷,互有傷亡。1450年8月,也先想要講和,於是提出要送回英宗。朝中大臣紛紛表示支持,商議要派使者去迎接。明代宗滿臉愁容,他對於謙說:“朕本來不想當皇帝的,是你們推我上來的。”于謙告訴代宗:“陛下請放心,您的皇位已經穩定下來了,只是在情理上應該把太上皇接回來而已。”代宗聽了心裡舒服了一些,於是派李實、楊善把太上皇接了回來。

朱祁鎮回到了闊別一年的京師,他看著這座金殿,眼前的景色熟悉而又陌生。現在這裡的主人已經不是我了,而我又能怎麼辦呢?他無奈地想著。朱祁鎮被安頓在了南宮,過上了清閒的生活。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在於謙的努力下,京師抵禦住了入侵,新帝朱祁鈺穩定住了民心,剷除了王振一派的奸黨,也接回了太上皇朱祁鎮,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走。但是他忽視了被自己刁難過的一個人——徐珵。自從那次在朝堂上被于謙斥責過以後,徐珵一直受到別人的嘲諷。徐珵的心底,產生了一絲怨恨。

這一絲怨恨在一件事情之後達到了頂峰。于謙曾經主動向代宗舉薦過徐珵,代宗卻以此人曾出過遷都這種不靠譜的主意為由不予任命,于謙也沒多說什麼。事情傳到了徐珵那裡,他堅信是于謙從中作梗。徐珵攥緊了拳頭,他發誓一定要讓于謙付出代價。于謙是一個寬容大度的人,到頭來卻因此害了自己。

在被人遺忘的南宮,一場鉅變正在滋生。朱祁鎮表面上被尊為太上皇,可是實際上是被軟禁了。這是朱祁鎮從未受到過的屈辱,即使是在當俘虜的時候,他也被人以禮相待。朱祁鎮不甘心,他漸漸滋生了復辟的念頭,可是在如此嚴密的監視之下,真的有機會嗎?

"

公元1405年,杭州府錢塘縣。

這是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街上的行人看起來十分悠閒。一個老和尚顫巍巍地走著,他走得很辛苦,偶爾駐足休息。這時一個小孩吸引了他的目光,他渾濁的眼睛裡閃過一抹異色。老和尚喊住了那個孩子,對著孩子說了些什麼。孩子笑得很開心,向老和尚行了一禮,蹦蹦跳跳地跑開了。老和尚看著孩子的背影,久久佇立著。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一、立志為官,為國為民

七歲的于謙這時完全不知道老和尚的話對他意味著什麼,他沒有把這句話放在心上。和現在的小孩子一樣,少年于謙也有偶像。他的偶像是文天祥,文天祥的氣節令他十分仰慕。在偶像的影響下,于謙努力讀書,終於在公元1421年考取了進士,從此走上了仕途。

文天祥是大宋江山傾頹之前最後的光亮,而此時的大明國泰民安,一片祥和。所以于謙的前半生其實一直平平淡淡。在他考上進士後的第六年,漢王朱高煦叛亂,于謙以御史的身份隨天子親征。漢王不堪一擊,不久就投降了。宣宗讓于謙列舉漢王所犯的罪行,于謙義正言辭,聲色俱厲,朱高煦兩股顫顫,伏在天子馬前自稱萬死。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天子龍顏大悅,于謙從此進入了帝國權力的中心。權力的中心就是風暴的中心,可是于謙無意與別人爭權奪利。當時掌權的“三楊”十分重視於謙,于謙所奏請的事,往往都能獲得批准。眼看就要熬過“三楊”時代了,太監王振卻把持了朝政,開始作威作福。大臣們都不想得罪王振,紛紛送上了禮物。于謙連雞蛋也沒送幾個。

他只是每天完成著自己的工作,在別人的眼裡或許有些不求上進。這個“佛系”的中年人有時候會想,我的人生應該就這樣平平淡淡了吧。他開始想像退休後的生活,捧著一杯熱茶坐在庭院裡,看花開花落。他只想做好自己的工作,給後代保留一份家業。

他不知道的是,在中國的北方,一場風暴正在醞釀。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二、天降大任於斯人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率大兵壓境。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朱祁鎮御駕親征。《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大同總兵郭登告學士曹鼐等,車駕入,宜從紫荊關。”,王振不同意他的看法,稱“欲邀駕幸其第;既又恐損其禾稼,行四十里,復轉而東。”。由於王振的錯誤決策,明軍如同土雞瓦狗一般被擊潰,幾乎全軍覆沒。英宗於混亂之中被瓦剌人擄走,王振本人也被憤怒的明軍將士斬為肉泥。這場戰役,史稱土木堡之變。

消息傳出,朝野震動。整個京師籠罩在一片陰雲之中。監國的郕王命令大臣出謀劃策,平日裡爭吵不休的朝堂此時卻像死一般的安靜。一個叫徐珵的官員先說話了:”我夜觀星象,星象有變,應該立即遷都南京,否則會有大凶之兆。”此言一出,大臣們議論紛紛。于謙站在角落裡,一言不發。他想起了當年那個老和尚對他說的話。老和尚握著七歲的于謙的手,一字一句地對他說:“汝之面相甚異,他日救時宰相也。”當年的一句預言,竟成為了于謙的宿命。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唉!于謙一聲輕嘆。他整理了一下自己老舊卻乾淨的官服,站在了朝堂的中間。群臣的議論聲停止了,他們紛紛看著這個平時不怎麼愛參與政事的兵部侍郎。于謙直視徐珵的眼睛,厲聲說道:“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京師一旦動搖,則大勢已去。大家難道沒有看到宋朝南遷的後果嗎?”徐珵又氣又羞,訕訕退下了。

于謙極力主戰,這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這些大臣取得了太后的支持,將郕王朱祁鈺擁立為皇帝,這就是明代宗。而身在敵營的英宗搖身一變,成了太上皇。也先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眼中最有價值的談判砝碼朱祁鎮瞬間失去了價值。1449年10月,也先挾持著太上皇攻破了居庸關,長驅直入,進窺京師。于謙穩定了朝堂,迅速做好了準備。敵人久攻不下,傷亡慘重,只好帶著朱祁鎮逃走,于謙令人追趕,到居庸關才回來。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三、安定朝野,保衛京師

雙方此後衝突不斷,互有傷亡。1450年8月,也先想要講和,於是提出要送回英宗。朝中大臣紛紛表示支持,商議要派使者去迎接。明代宗滿臉愁容,他對於謙說:“朕本來不想當皇帝的,是你們推我上來的。”于謙告訴代宗:“陛下請放心,您的皇位已經穩定下來了,只是在情理上應該把太上皇接回來而已。”代宗聽了心裡舒服了一些,於是派李實、楊善把太上皇接了回來。

朱祁鎮回到了闊別一年的京師,他看著這座金殿,眼前的景色熟悉而又陌生。現在這裡的主人已經不是我了,而我又能怎麼辦呢?他無奈地想著。朱祁鎮被安頓在了南宮,過上了清閒的生活。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在於謙的努力下,京師抵禦住了入侵,新帝朱祁鈺穩定住了民心,剷除了王振一派的奸黨,也接回了太上皇朱祁鎮,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走。但是他忽視了被自己刁難過的一個人——徐珵。自從那次在朝堂上被于謙斥責過以後,徐珵一直受到別人的嘲諷。徐珵的心底,產生了一絲怨恨。

這一絲怨恨在一件事情之後達到了頂峰。于謙曾經主動向代宗舉薦過徐珵,代宗卻以此人曾出過遷都這種不靠譜的主意為由不予任命,于謙也沒多說什麼。事情傳到了徐珵那裡,他堅信是于謙從中作梗。徐珵攥緊了拳頭,他發誓一定要讓于謙付出代價。于謙是一個寬容大度的人,到頭來卻因此害了自己。

在被人遺忘的南宮,一場鉅變正在滋生。朱祁鎮表面上被尊為太上皇,可是實際上是被軟禁了。這是朱祁鎮從未受到過的屈辱,即使是在當俘虜的時候,他也被人以禮相待。朱祁鎮不甘心,他漸漸滋生了復辟的念頭,可是在如此嚴密的監視之下,真的有機會嗎?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四、要留清白在人間

公元1457年正月,代宗朱祁鈺病重。徐珵帶著其他兩個同樣怨恨于謙的人,石亨和曹吉祥,一起去見了朱祁鎮,表示願意幫助他復位,這就是“奪門之變”。英宗復辟之後,立刻將於謙等一眾大臣以製造不軌言論為由逮捕入獄,並處以死刑。大學士王文非常悲憤,他受不了這種誣陷,不斷爭辯。于謙淡淡地對大臣們說,“沒有必要爭辯了,這是石亨他們的意思。”都到了這個時候,他還是不慌不忙。

處死於謙等人的奏章呈到了皇帝的案前。朱祁鎮於心不忍,他為難地對眾人說:“于謙是有大功勞的人。”徐珵一心要讓于謙死,他對皇上說:“于謙不死,復辟師出無名。于謙立郕王為帝,現在您奪回了皇位,如果不殺于謙,您的所做作為不就成了謀權篡位了嗎?”帝意遂決。

"

公元1405年,杭州府錢塘縣。

這是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街上的行人看起來十分悠閒。一個老和尚顫巍巍地走著,他走得很辛苦,偶爾駐足休息。這時一個小孩吸引了他的目光,他渾濁的眼睛裡閃過一抹異色。老和尚喊住了那個孩子,對著孩子說了些什麼。孩子笑得很開心,向老和尚行了一禮,蹦蹦跳跳地跑開了。老和尚看著孩子的背影,久久佇立著。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一、立志為官,為國為民

七歲的于謙這時完全不知道老和尚的話對他意味著什麼,他沒有把這句話放在心上。和現在的小孩子一樣,少年于謙也有偶像。他的偶像是文天祥,文天祥的氣節令他十分仰慕。在偶像的影響下,于謙努力讀書,終於在公元1421年考取了進士,從此走上了仕途。

文天祥是大宋江山傾頹之前最後的光亮,而此時的大明國泰民安,一片祥和。所以于謙的前半生其實一直平平淡淡。在他考上進士後的第六年,漢王朱高煦叛亂,于謙以御史的身份隨天子親征。漢王不堪一擊,不久就投降了。宣宗讓于謙列舉漢王所犯的罪行,于謙義正言辭,聲色俱厲,朱高煦兩股顫顫,伏在天子馬前自稱萬死。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天子龍顏大悅,于謙從此進入了帝國權力的中心。權力的中心就是風暴的中心,可是于謙無意與別人爭權奪利。當時掌權的“三楊”十分重視於謙,于謙所奏請的事,往往都能獲得批准。眼看就要熬過“三楊”時代了,太監王振卻把持了朝政,開始作威作福。大臣們都不想得罪王振,紛紛送上了禮物。于謙連雞蛋也沒送幾個。

他只是每天完成著自己的工作,在別人的眼裡或許有些不求上進。這個“佛系”的中年人有時候會想,我的人生應該就這樣平平淡淡了吧。他開始想像退休後的生活,捧著一杯熱茶坐在庭院裡,看花開花落。他只想做好自己的工作,給後代保留一份家業。

他不知道的是,在中國的北方,一場風暴正在醞釀。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二、天降大任於斯人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率大兵壓境。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朱祁鎮御駕親征。《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大同總兵郭登告學士曹鼐等,車駕入,宜從紫荊關。”,王振不同意他的看法,稱“欲邀駕幸其第;既又恐損其禾稼,行四十里,復轉而東。”。由於王振的錯誤決策,明軍如同土雞瓦狗一般被擊潰,幾乎全軍覆沒。英宗於混亂之中被瓦剌人擄走,王振本人也被憤怒的明軍將士斬為肉泥。這場戰役,史稱土木堡之變。

消息傳出,朝野震動。整個京師籠罩在一片陰雲之中。監國的郕王命令大臣出謀劃策,平日裡爭吵不休的朝堂此時卻像死一般的安靜。一個叫徐珵的官員先說話了:”我夜觀星象,星象有變,應該立即遷都南京,否則會有大凶之兆。”此言一出,大臣們議論紛紛。于謙站在角落裡,一言不發。他想起了當年那個老和尚對他說的話。老和尚握著七歲的于謙的手,一字一句地對他說:“汝之面相甚異,他日救時宰相也。”當年的一句預言,竟成為了于謙的宿命。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唉!于謙一聲輕嘆。他整理了一下自己老舊卻乾淨的官服,站在了朝堂的中間。群臣的議論聲停止了,他們紛紛看著這個平時不怎麼愛參與政事的兵部侍郎。于謙直視徐珵的眼睛,厲聲說道:“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京師一旦動搖,則大勢已去。大家難道沒有看到宋朝南遷的後果嗎?”徐珵又氣又羞,訕訕退下了。

于謙極力主戰,這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這些大臣取得了太后的支持,將郕王朱祁鈺擁立為皇帝,這就是明代宗。而身在敵營的英宗搖身一變,成了太上皇。也先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眼中最有價值的談判砝碼朱祁鎮瞬間失去了價值。1449年10月,也先挾持著太上皇攻破了居庸關,長驅直入,進窺京師。于謙穩定了朝堂,迅速做好了準備。敵人久攻不下,傷亡慘重,只好帶著朱祁鎮逃走,于謙令人追趕,到居庸關才回來。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三、安定朝野,保衛京師

雙方此後衝突不斷,互有傷亡。1450年8月,也先想要講和,於是提出要送回英宗。朝中大臣紛紛表示支持,商議要派使者去迎接。明代宗滿臉愁容,他對於謙說:“朕本來不想當皇帝的,是你們推我上來的。”于謙告訴代宗:“陛下請放心,您的皇位已經穩定下來了,只是在情理上應該把太上皇接回來而已。”代宗聽了心裡舒服了一些,於是派李實、楊善把太上皇接了回來。

朱祁鎮回到了闊別一年的京師,他看著這座金殿,眼前的景色熟悉而又陌生。現在這裡的主人已經不是我了,而我又能怎麼辦呢?他無奈地想著。朱祁鎮被安頓在了南宮,過上了清閒的生活。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在於謙的努力下,京師抵禦住了入侵,新帝朱祁鈺穩定住了民心,剷除了王振一派的奸黨,也接回了太上皇朱祁鎮,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走。但是他忽視了被自己刁難過的一個人——徐珵。自從那次在朝堂上被于謙斥責過以後,徐珵一直受到別人的嘲諷。徐珵的心底,產生了一絲怨恨。

這一絲怨恨在一件事情之後達到了頂峰。于謙曾經主動向代宗舉薦過徐珵,代宗卻以此人曾出過遷都這種不靠譜的主意為由不予任命,于謙也沒多說什麼。事情傳到了徐珵那裡,他堅信是于謙從中作梗。徐珵攥緊了拳頭,他發誓一定要讓于謙付出代價。于謙是一個寬容大度的人,到頭來卻因此害了自己。

在被人遺忘的南宮,一場鉅變正在滋生。朱祁鎮表面上被尊為太上皇,可是實際上是被軟禁了。這是朱祁鎮從未受到過的屈辱,即使是在當俘虜的時候,他也被人以禮相待。朱祁鎮不甘心,他漸漸滋生了復辟的念頭,可是在如此嚴密的監視之下,真的有機會嗎?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四、要留清白在人間

公元1457年正月,代宗朱祁鈺病重。徐珵帶著其他兩個同樣怨恨于謙的人,石亨和曹吉祥,一起去見了朱祁鎮,表示願意幫助他復位,這就是“奪門之變”。英宗復辟之後,立刻將於謙等一眾大臣以製造不軌言論為由逮捕入獄,並處以死刑。大學士王文非常悲憤,他受不了這種誣陷,不斷爭辯。于謙淡淡地對大臣們說,“沒有必要爭辯了,這是石亨他們的意思。”都到了這個時候,他還是不慌不忙。

處死於謙等人的奏章呈到了皇帝的案前。朱祁鎮於心不忍,他為難地對眾人說:“于謙是有大功勞的人。”徐珵一心要讓于謙死,他對皇上說:“于謙不死,復辟師出無名。于謙立郕王為帝,現在您奪回了皇位,如果不殺于謙,您的所做作為不就成了謀權篡位了嗎?”帝意遂決。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1457年,在這座于謙曾經用生命保衛過的城池之前,于謙迎來了自己的結局——斬絕。于謙身著囚衣來到了刑場,他的步伐十分輕快。于謙的目光緩緩掃過了人群,他看到了很多張帶淚的面孔,就連負責行刑的軍士也強忍著淚水。于謙閉上了眼睛,從容赴死。那天的北京城陰雲密佈。《明史》稱讚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其實于謙有足夠的自保能力。在奪門之變時,于謙手握重兵,可是他卻沒有選擇反抗。為了不再次引起朝中紛爭,為了天下太平國勢安穩,他願意做任何事,即使是犧牲自己甚至家人的性命。

"

公元1405年,杭州府錢塘縣。

這是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街上的行人看起來十分悠閒。一個老和尚顫巍巍地走著,他走得很辛苦,偶爾駐足休息。這時一個小孩吸引了他的目光,他渾濁的眼睛裡閃過一抹異色。老和尚喊住了那個孩子,對著孩子說了些什麼。孩子笑得很開心,向老和尚行了一禮,蹦蹦跳跳地跑開了。老和尚看著孩子的背影,久久佇立著。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一、立志為官,為國為民

七歲的于謙這時完全不知道老和尚的話對他意味著什麼,他沒有把這句話放在心上。和現在的小孩子一樣,少年于謙也有偶像。他的偶像是文天祥,文天祥的氣節令他十分仰慕。在偶像的影響下,于謙努力讀書,終於在公元1421年考取了進士,從此走上了仕途。

文天祥是大宋江山傾頹之前最後的光亮,而此時的大明國泰民安,一片祥和。所以于謙的前半生其實一直平平淡淡。在他考上進士後的第六年,漢王朱高煦叛亂,于謙以御史的身份隨天子親征。漢王不堪一擊,不久就投降了。宣宗讓于謙列舉漢王所犯的罪行,于謙義正言辭,聲色俱厲,朱高煦兩股顫顫,伏在天子馬前自稱萬死。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天子龍顏大悅,于謙從此進入了帝國權力的中心。權力的中心就是風暴的中心,可是于謙無意與別人爭權奪利。當時掌權的“三楊”十分重視於謙,于謙所奏請的事,往往都能獲得批准。眼看就要熬過“三楊”時代了,太監王振卻把持了朝政,開始作威作福。大臣們都不想得罪王振,紛紛送上了禮物。于謙連雞蛋也沒送幾個。

他只是每天完成著自己的工作,在別人的眼裡或許有些不求上進。這個“佛系”的中年人有時候會想,我的人生應該就這樣平平淡淡了吧。他開始想像退休後的生活,捧著一杯熱茶坐在庭院裡,看花開花落。他只想做好自己的工作,給後代保留一份家業。

他不知道的是,在中國的北方,一場風暴正在醞釀。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二、天降大任於斯人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率大兵壓境。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朱祁鎮御駕親征。《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大同總兵郭登告學士曹鼐等,車駕入,宜從紫荊關。”,王振不同意他的看法,稱“欲邀駕幸其第;既又恐損其禾稼,行四十里,復轉而東。”。由於王振的錯誤決策,明軍如同土雞瓦狗一般被擊潰,幾乎全軍覆沒。英宗於混亂之中被瓦剌人擄走,王振本人也被憤怒的明軍將士斬為肉泥。這場戰役,史稱土木堡之變。

消息傳出,朝野震動。整個京師籠罩在一片陰雲之中。監國的郕王命令大臣出謀劃策,平日裡爭吵不休的朝堂此時卻像死一般的安靜。一個叫徐珵的官員先說話了:”我夜觀星象,星象有變,應該立即遷都南京,否則會有大凶之兆。”此言一出,大臣們議論紛紛。于謙站在角落裡,一言不發。他想起了當年那個老和尚對他說的話。老和尚握著七歲的于謙的手,一字一句地對他說:“汝之面相甚異,他日救時宰相也。”當年的一句預言,竟成為了于謙的宿命。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唉!于謙一聲輕嘆。他整理了一下自己老舊卻乾淨的官服,站在了朝堂的中間。群臣的議論聲停止了,他們紛紛看著這個平時不怎麼愛參與政事的兵部侍郎。于謙直視徐珵的眼睛,厲聲說道:“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京師一旦動搖,則大勢已去。大家難道沒有看到宋朝南遷的後果嗎?”徐珵又氣又羞,訕訕退下了。

于謙極力主戰,這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這些大臣取得了太后的支持,將郕王朱祁鈺擁立為皇帝,這就是明代宗。而身在敵營的英宗搖身一變,成了太上皇。也先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眼中最有價值的談判砝碼朱祁鎮瞬間失去了價值。1449年10月,也先挾持著太上皇攻破了居庸關,長驅直入,進窺京師。于謙穩定了朝堂,迅速做好了準備。敵人久攻不下,傷亡慘重,只好帶著朱祁鎮逃走,于謙令人追趕,到居庸關才回來。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三、安定朝野,保衛京師

雙方此後衝突不斷,互有傷亡。1450年8月,也先想要講和,於是提出要送回英宗。朝中大臣紛紛表示支持,商議要派使者去迎接。明代宗滿臉愁容,他對於謙說:“朕本來不想當皇帝的,是你們推我上來的。”于謙告訴代宗:“陛下請放心,您的皇位已經穩定下來了,只是在情理上應該把太上皇接回來而已。”代宗聽了心裡舒服了一些,於是派李實、楊善把太上皇接了回來。

朱祁鎮回到了闊別一年的京師,他看著這座金殿,眼前的景色熟悉而又陌生。現在這裡的主人已經不是我了,而我又能怎麼辦呢?他無奈地想著。朱祁鎮被安頓在了南宮,過上了清閒的生活。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在於謙的努力下,京師抵禦住了入侵,新帝朱祁鈺穩定住了民心,剷除了王振一派的奸黨,也接回了太上皇朱祁鎮,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走。但是他忽視了被自己刁難過的一個人——徐珵。自從那次在朝堂上被于謙斥責過以後,徐珵一直受到別人的嘲諷。徐珵的心底,產生了一絲怨恨。

這一絲怨恨在一件事情之後達到了頂峰。于謙曾經主動向代宗舉薦過徐珵,代宗卻以此人曾出過遷都這種不靠譜的主意為由不予任命,于謙也沒多說什麼。事情傳到了徐珵那裡,他堅信是于謙從中作梗。徐珵攥緊了拳頭,他發誓一定要讓于謙付出代價。于謙是一個寬容大度的人,到頭來卻因此害了自己。

在被人遺忘的南宮,一場鉅變正在滋生。朱祁鎮表面上被尊為太上皇,可是實際上是被軟禁了。這是朱祁鎮從未受到過的屈辱,即使是在當俘虜的時候,他也被人以禮相待。朱祁鎮不甘心,他漸漸滋生了復辟的念頭,可是在如此嚴密的監視之下,真的有機會嗎?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四、要留清白在人間

公元1457年正月,代宗朱祁鈺病重。徐珵帶著其他兩個同樣怨恨于謙的人,石亨和曹吉祥,一起去見了朱祁鎮,表示願意幫助他復位,這就是“奪門之變”。英宗復辟之後,立刻將於謙等一眾大臣以製造不軌言論為由逮捕入獄,並處以死刑。大學士王文非常悲憤,他受不了這種誣陷,不斷爭辯。于謙淡淡地對大臣們說,“沒有必要爭辯了,這是石亨他們的意思。”都到了這個時候,他還是不慌不忙。

處死於謙等人的奏章呈到了皇帝的案前。朱祁鎮於心不忍,他為難地對眾人說:“于謙是有大功勞的人。”徐珵一心要讓于謙死,他對皇上說:“于謙不死,復辟師出無名。于謙立郕王為帝,現在您奪回了皇位,如果不殺于謙,您的所做作為不就成了謀權篡位了嗎?”帝意遂決。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1457年,在這座于謙曾經用生命保衛過的城池之前,于謙迎來了自己的結局——斬絕。于謙身著囚衣來到了刑場,他的步伐十分輕快。于謙的目光緩緩掃過了人群,他看到了很多張帶淚的面孔,就連負責行刑的軍士也強忍著淚水。于謙閉上了眼睛,從容赴死。那天的北京城陰雲密佈。《明史》稱讚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其實于謙有足夠的自保能力。在奪門之變時,于謙手握重兵,可是他卻沒有選擇反抗。為了不再次引起朝中紛爭,為了天下太平國勢安穩,他願意做任何事,即使是犧牲自己甚至家人的性命。

大明帝國將傾,他力挽狂瀾讓明朝續命200年,臨死前行刑官落淚

如果要問,于謙的這一生該如何評價?我想,他已經給了自己最好的評價: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參考文獻:《明史》《明史紀事本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