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後宮有一種“朝天女”的說法,為何讓嬪妃宮女們聞之色變

清人程嗣章在《明宮詞》中寫道:“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澤常憂雨露偏。龍馭上賓初進爵,可憐女戶盡朝天。”這首詞中,就對“朝天女”作了形象的描述。

所謂“朝天女”,就是明朝時期的殉葬女。這些殉葬女,主要是指皇帝的嬪妃或宮女。

明朝後宮有一種“朝天女”的說法,為何讓嬪妃宮女們聞之色變

(悲慘的朝天女,圖取其意)

這些可憐的女人,一但進入庭院深深的皇宮後,生前會想盡辦法侍奉好皇上,挖空心思地希望能得到皇上的寵幸,渴望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在眾嬪妃中脫穎而出。在皇帝駕崩後,她們又會被當作私人物品,繼續到地下侍奉帝王,讓生前乾坤獨斷、手握生殺大權的帝王,在地下繼續過著妻妾成群,前呼後擁的生活。“朝天女”,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人殉制度最早產生於原始社會,在山頂洞人的墓穴裡,考古人員就曾發掘出3具遺骸,其中包括一具非正常死亡的屍骸。經專家考證,這就是最早的殉葬者。

到了先秦時代前期,人殉之風漸至鼎盛。在1976年發掘的殷墟王陵寢內,已發現200多個殉葬坑,每個坑內有殉葬者遺骸8至10人。光是這一個大墓的人殉數量,就超過了2000人。在已經發掘的十多座大墓中,殉葬人數已達到5000多人。

這些殉葬者中,主要是墓主人生前的奴隸,既包括女人,也包括男人。

人殉制度一直延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其數量和規模都有所收斂。秦獻公甚至在公元前384年,曾下令廢除這種風行了300多年慘無人道的野蠻行徑,受到了秦國民眾的擁戴。

但他的繼任者們卻更加痴迷於人殉,又掀起了人殉制度高潮。

《史記》載:秦武公“從死者66人”,秦穆公“從死者770人”等。在曾侯乙墓和秦公一號大墓中,都發現了不同數量的殉葬者,且多為女性。

明朝後宮有一種“朝天女”的說法,為何讓嬪妃宮女們聞之色變

(胡亥劇照)

秦始皇死後,胡亥曾下令“先帝后宮非有子者”殉葬。同時為了保證始皇陵寢祕密不洩漏,“盡閉工匠葬者,無復出者,死者甚夥”。劉向在《諫營昌陵疏》中提到,始皇人殉者“計以萬數”。如此創下的人殉記錄,簡直到了驚世駭俗的地步。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殉被逐漸廢棄,直至兩漢時期,人殉制度基本絕跡。

但在朱元璋一統天下,建立大明王朝後,又開啟了人殉惡例。

洪武28年,他的兒子朱樉死後,其兩名王妃就奉旨殉葬了。

在朱元璋死後,繼任者朱允炆下令未生育者“皆令殉葬”。《大明會典》中對此有著詳細記的載:“凡妃嬪40人,俱身殉從葬,惟二妃葬陵之東西,蓋洪武中先歿者。”由此可知,除去早亡的兩位嬪妃外,為朱元璋的殉葬人數,至少有38人。

朱棣死後,殉葬者也有30多人。《朝鮮李朝實錄》中對這些“朝天女”的遭遇作了細緻的描述。

殉葬之日,太監們把這些嬪妃宮女集中在一個大院子裡,設宴招待,“皆餉之於庭”。然後將這些人帶到一個大房間內,站到事先準備好的小木床上,從房樑上懸垂著一根根的白綾繩套,“以頭納其中”,太監們迅速抽調小木床,嬪妃宮女“皆稚頸而死”。

當時的狀況非常慘,以至於“哭聲震殿閣,聞者肝膽震顫”。

明朝後宮有一種“朝天女”的說法,為何讓嬪妃宮女們聞之色變

(朱棣劇照)

​朱棣的“朝天女”中有一位朝鮮女子,在殉葬當日,拼死掙脫了太監的的控制,逃到仁宗朱高熾的面前,苦苦央求饒她一命。但仁厚的朱高熾,卻冷血地拒絕了她。最終,她沒能逃脫殉葬的厄運。

當然,這些“朝天女”在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後,繼位的帝王,還是會給予她們適當的補償。繼任者首先要為“朝天女”追贈諡號,賜給一定數量的撫卹金。其次,殉葬女子的親屬會被認定為“朝天女戶”,從此世襲錦衣衛千戶、百戶等,也算是對這些“隨龍馭上賓”的“朝天女”一絲微不足道的慰藉。

從明太祖朱元璋到宣宗朱瞻基,前後為帝王殉葬的“朝天女”,共計達到了上百人。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時,雖然他一生窩囊,歷經“土木堡之變”後,慘遭擄掠,但他卻作了一件讓後世為之驚豔的好事,那就是廢除了人殉制度。朱祁鎮在臨終前遺照:“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子孫勿復為之。”

當然,有人提出朱祁鎮之所以這麼做,是想保護與他同甘共苦的錢皇后,在他死後免遭殉葬厄運(因為錢皇后一生沒有生育)。但不管朱祁鎮出於什麼目的,都是在推動社會進步和文明上功不可沒。

至此,人殉制度得以終結,“朝天女”這個特殊的稱號和身份,也成為歷史。

(參考資料:《明史》《朝鮮李朝實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