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
"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大同

“土木之變”是明史的一件大事,是明王朝由強盛到衰落的一個轉折點,而大同是“土木之變”的中心點。引起明王朝與瓦剌之間的戰爭的導火索是瓦剌方面朝貢(貢馬)糾紛,瓦剌也先也早有南侵之意,朝貢引起的糾紛只是也先發動戰爭的一個藉口而已。按雙方約定,貢馬貿易的貢使最初不能超過三、五十人,明王朝賞賜甚豐,以至於瓦剌方面增加至二、三千人,並虛報其數。故而,明王朝負擔不起,便屢令減縮,但瓦剌方面不予理睬。負責接待貢使的大同,每年費用高達數十萬,大同已負擔不起。正統十四年,也先遣使二千人進馬,而詐稱三千人。

"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大同

“土木之變”是明史的一件大事,是明王朝由強盛到衰落的一個轉折點,而大同是“土木之變”的中心點。引起明王朝與瓦剌之間的戰爭的導火索是瓦剌方面朝貢(貢馬)糾紛,瓦剌也先也早有南侵之意,朝貢引起的糾紛只是也先發動戰爭的一個藉口而已。按雙方約定,貢馬貿易的貢使最初不能超過三、五十人,明王朝賞賜甚豐,以至於瓦剌方面增加至二、三千人,並虛報其數。故而,明王朝負擔不起,便屢令減縮,但瓦剌方面不予理睬。負責接待貢使的大同,每年費用高達數十萬,大同已負擔不起。正統十四年,也先遣使二千人進馬,而詐稱三千人。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太監王振

太監王振以其有詐,減其馬價,由此而爆發了一場大戰。太監王振,河北省蔚縣人,自幼選入內宮,侍英宗於東宮。“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之後,王振便把持朝政,乾坤獨斷,凡朝中正直不屈者,便橫加罪名,非貶即謫;若是重金饋王振者,即可飛黃騰達,致使朝政紊亂,社會局勢不安。主要戰場在大同、宣府至北京間一帶地區。瓦剌勢力中心在和林(即外蒙古西庫倫)。其進攻北京的路線有二:其一經宣化、懷來、居庸關、正面進攻北京。其二由大同經渾源、靈丘、或者蔚縣、淶源叩紫荊關以迂迴北京的側面。

"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大同

“土木之變”是明史的一件大事,是明王朝由強盛到衰落的一個轉折點,而大同是“土木之變”的中心點。引起明王朝與瓦剌之間的戰爭的導火索是瓦剌方面朝貢(貢馬)糾紛,瓦剌也先也早有南侵之意,朝貢引起的糾紛只是也先發動戰爭的一個藉口而已。按雙方約定,貢馬貿易的貢使最初不能超過三、五十人,明王朝賞賜甚豐,以至於瓦剌方面增加至二、三千人,並虛報其數。故而,明王朝負擔不起,便屢令減縮,但瓦剌方面不予理睬。負責接待貢使的大同,每年費用高達數十萬,大同已負擔不起。正統十四年,也先遣使二千人進馬,而詐稱三千人。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太監王振

太監王振以其有詐,減其馬價,由此而爆發了一場大戰。太監王振,河北省蔚縣人,自幼選入內宮,侍英宗於東宮。“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之後,王振便把持朝政,乾坤獨斷,凡朝中正直不屈者,便橫加罪名,非貶即謫;若是重金饋王振者,即可飛黃騰達,致使朝政紊亂,社會局勢不安。主要戰場在大同、宣府至北京間一帶地區。瓦剌勢力中心在和林(即外蒙古西庫倫)。其進攻北京的路線有二:其一經宣化、懷來、居庸關、正面進攻北京。其二由大同經渾源、靈丘、或者蔚縣、淶源叩紫荊關以迂迴北京的側面。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明英宗朱祁鎮

明朝的大同、宣府兩大據點,已成為北方最主要的防禦前哨。宣府今河北省宣化縣,古為上谷郡。明置萬全都司,右衛設於懷安,為居庸關正面防禦中心。大同,古為平城、雲州,明置山西行都司,設有總兵官鎮守,轄大同五衛以及陽和五衛、東勝五衛(時已棄守)。方輿紀要有云:大同東連上谷(即居庸關、涿鹿、萬全、宣府一帶)、南達並(今山西)、恆(河北中部),西界黃河,北控沙漠,據邊隅之要害,為京師之屏障。可見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女真亡遼,蒙古亡金,都是先攻取大同,由大同而東,經飛狐、倒馬、紫荊諸險;由大同而南經雁門、句注諸險,為中原地區之外藩。大同三面臨邊,川原平衍,自古為用武之地。

"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大同

“土木之變”是明史的一件大事,是明王朝由強盛到衰落的一個轉折點,而大同是“土木之變”的中心點。引起明王朝與瓦剌之間的戰爭的導火索是瓦剌方面朝貢(貢馬)糾紛,瓦剌也先也早有南侵之意,朝貢引起的糾紛只是也先發動戰爭的一個藉口而已。按雙方約定,貢馬貿易的貢使最初不能超過三、五十人,明王朝賞賜甚豐,以至於瓦剌方面增加至二、三千人,並虛報其數。故而,明王朝負擔不起,便屢令減縮,但瓦剌方面不予理睬。負責接待貢使的大同,每年費用高達數十萬,大同已負擔不起。正統十四年,也先遣使二千人進馬,而詐稱三千人。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太監王振

太監王振以其有詐,減其馬價,由此而爆發了一場大戰。太監王振,河北省蔚縣人,自幼選入內宮,侍英宗於東宮。“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之後,王振便把持朝政,乾坤獨斷,凡朝中正直不屈者,便橫加罪名,非貶即謫;若是重金饋王振者,即可飛黃騰達,致使朝政紊亂,社會局勢不安。主要戰場在大同、宣府至北京間一帶地區。瓦剌勢力中心在和林(即外蒙古西庫倫)。其進攻北京的路線有二:其一經宣化、懷來、居庸關、正面進攻北京。其二由大同經渾源、靈丘、或者蔚縣、淶源叩紫荊關以迂迴北京的側面。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明英宗朱祁鎮

明朝的大同、宣府兩大據點,已成為北方最主要的防禦前哨。宣府今河北省宣化縣,古為上谷郡。明置萬全都司,右衛設於懷安,為居庸關正面防禦中心。大同,古為平城、雲州,明置山西行都司,設有總兵官鎮守,轄大同五衛以及陽和五衛、東勝五衛(時已棄守)。方輿紀要有云:大同東連上谷(即居庸關、涿鹿、萬全、宣府一帶)、南達並(今山西)、恆(河北中部),西界黃河,北控沙漠,據邊隅之要害,為京師之屏障。可見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女真亡遼,蒙古亡金,都是先攻取大同,由大同而東,經飛狐、倒馬、紫荊諸險;由大同而南經雁門、句注諸險,為中原地區之外藩。大同三面臨邊,川原平衍,自古為用武之地。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也先

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的瓦剌軍分四路進攻明王朝。其中,正面由阿剌知院率騎兵進攻宣府,主力由也先自率大軍進攻大同。七月十一日,也先軍至貓兒莊(今大同市陽高縣北貓兒堡),明參將吳浩迎敵敗死。是日,大同總兵官宋瑛以及朱冕等率軍與也先部大戰於陽和(今陽高縣),大敗。消息傳至京師,朝野震動。專權的王振不與朝臣商議,便擅自決定,明英宗御駕親征。七月十五日,命英宗弟郕王朱祁鈺留守北京。次日,明英宗率官軍五十萬人發京師親征,因官兵倉促從行,軍心惶惶,十九日大軍抵達居庸關。二十三日至宣府、二十八日至陽和、八月三日至大同。大同鎮守太監郭敬以真實敵情告之王振,王振恐懼,決定班師。命劉安為總兵官鎮守大同,都督同知郭登佐之。

"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大同

“土木之變”是明史的一件大事,是明王朝由強盛到衰落的一個轉折點,而大同是“土木之變”的中心點。引起明王朝與瓦剌之間的戰爭的導火索是瓦剌方面朝貢(貢馬)糾紛,瓦剌也先也早有南侵之意,朝貢引起的糾紛只是也先發動戰爭的一個藉口而已。按雙方約定,貢馬貿易的貢使最初不能超過三、五十人,明王朝賞賜甚豐,以至於瓦剌方面增加至二、三千人,並虛報其數。故而,明王朝負擔不起,便屢令減縮,但瓦剌方面不予理睬。負責接待貢使的大同,每年費用高達數十萬,大同已負擔不起。正統十四年,也先遣使二千人進馬,而詐稱三千人。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太監王振

太監王振以其有詐,減其馬價,由此而爆發了一場大戰。太監王振,河北省蔚縣人,自幼選入內宮,侍英宗於東宮。“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之後,王振便把持朝政,乾坤獨斷,凡朝中正直不屈者,便橫加罪名,非貶即謫;若是重金饋王振者,即可飛黃騰達,致使朝政紊亂,社會局勢不安。主要戰場在大同、宣府至北京間一帶地區。瓦剌勢力中心在和林(即外蒙古西庫倫)。其進攻北京的路線有二:其一經宣化、懷來、居庸關、正面進攻北京。其二由大同經渾源、靈丘、或者蔚縣、淶源叩紫荊關以迂迴北京的側面。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明英宗朱祁鎮

明朝的大同、宣府兩大據點,已成為北方最主要的防禦前哨。宣府今河北省宣化縣,古為上谷郡。明置萬全都司,右衛設於懷安,為居庸關正面防禦中心。大同,古為平城、雲州,明置山西行都司,設有總兵官鎮守,轄大同五衛以及陽和五衛、東勝五衛(時已棄守)。方輿紀要有云:大同東連上谷(即居庸關、涿鹿、萬全、宣府一帶)、南達並(今山西)、恆(河北中部),西界黃河,北控沙漠,據邊隅之要害,為京師之屏障。可見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女真亡遼,蒙古亡金,都是先攻取大同,由大同而東,經飛狐、倒馬、紫荊諸險;由大同而南經雁門、句注諸險,為中原地區之外藩。大同三面臨邊,川原平衍,自古為用武之地。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也先

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的瓦剌軍分四路進攻明王朝。其中,正面由阿剌知院率騎兵進攻宣府,主力由也先自率大軍進攻大同。七月十一日,也先軍至貓兒莊(今大同市陽高縣北貓兒堡),明參將吳浩迎敵敗死。是日,大同總兵官宋瑛以及朱冕等率軍與也先部大戰於陽和(今陽高縣),大敗。消息傳至京師,朝野震動。專權的王振不與朝臣商議,便擅自決定,明英宗御駕親征。七月十五日,命英宗弟郕王朱祁鈺留守北京。次日,明英宗率官軍五十萬人發京師親征,因官兵倉促從行,軍心惶惶,十九日大軍抵達居庸關。二十三日至宣府、二十八日至陽和、八月三日至大同。大同鎮守太監郭敬以真實敵情告之王振,王振恐懼,決定班師。命劉安為總兵官鎮守大同,都督同知郭登佐之。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大同總兵.宋瑛

郭登言,如果大軍取道紫荊關回師,可保無事。但王振是蔚州人,想借此機會邀請明英宗至蔚州(今河北省蔚縣)幸其家,又怕軍隊隨行損毀他的莊稼,因而行四十里復又折東,改道宣府。十日後抵達宣府,瓦剌追兵突至。十四日至土木堡,瓦剌軍大至,遂將土木堡團團圍住。土木堡地勢極高,掘井兩丈不見出水,人馬飢渴。十五日也先佯張退兵並遣使求和,明英宗許之。王振見瓦剌兵退,令移營就水,軍方移動,也先集勁騎四面衝擊。明軍爭相逃命,行陣潰亂,明英宗被俘,王振等人也死於亂軍之中,其它官軍死傷者達數十萬人,明軍慘敗。

"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大同

“土木之變”是明史的一件大事,是明王朝由強盛到衰落的一個轉折點,而大同是“土木之變”的中心點。引起明王朝與瓦剌之間的戰爭的導火索是瓦剌方面朝貢(貢馬)糾紛,瓦剌也先也早有南侵之意,朝貢引起的糾紛只是也先發動戰爭的一個藉口而已。按雙方約定,貢馬貿易的貢使最初不能超過三、五十人,明王朝賞賜甚豐,以至於瓦剌方面增加至二、三千人,並虛報其數。故而,明王朝負擔不起,便屢令減縮,但瓦剌方面不予理睬。負責接待貢使的大同,每年費用高達數十萬,大同已負擔不起。正統十四年,也先遣使二千人進馬,而詐稱三千人。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太監王振

太監王振以其有詐,減其馬價,由此而爆發了一場大戰。太監王振,河北省蔚縣人,自幼選入內宮,侍英宗於東宮。“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之後,王振便把持朝政,乾坤獨斷,凡朝中正直不屈者,便橫加罪名,非貶即謫;若是重金饋王振者,即可飛黃騰達,致使朝政紊亂,社會局勢不安。主要戰場在大同、宣府至北京間一帶地區。瓦剌勢力中心在和林(即外蒙古西庫倫)。其進攻北京的路線有二:其一經宣化、懷來、居庸關、正面進攻北京。其二由大同經渾源、靈丘、或者蔚縣、淶源叩紫荊關以迂迴北京的側面。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明英宗朱祁鎮

明朝的大同、宣府兩大據點,已成為北方最主要的防禦前哨。宣府今河北省宣化縣,古為上谷郡。明置萬全都司,右衛設於懷安,為居庸關正面防禦中心。大同,古為平城、雲州,明置山西行都司,設有總兵官鎮守,轄大同五衛以及陽和五衛、東勝五衛(時已棄守)。方輿紀要有云:大同東連上谷(即居庸關、涿鹿、萬全、宣府一帶)、南達並(今山西)、恆(河北中部),西界黃河,北控沙漠,據邊隅之要害,為京師之屏障。可見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女真亡遼,蒙古亡金,都是先攻取大同,由大同而東,經飛狐、倒馬、紫荊諸險;由大同而南經雁門、句注諸險,為中原地區之外藩。大同三面臨邊,川原平衍,自古為用武之地。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也先

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的瓦剌軍分四路進攻明王朝。其中,正面由阿剌知院率騎兵進攻宣府,主力由也先自率大軍進攻大同。七月十一日,也先軍至貓兒莊(今大同市陽高縣北貓兒堡),明參將吳浩迎敵敗死。是日,大同總兵官宋瑛以及朱冕等率軍與也先部大戰於陽和(今陽高縣),大敗。消息傳至京師,朝野震動。專權的王振不與朝臣商議,便擅自決定,明英宗御駕親征。七月十五日,命英宗弟郕王朱祁鈺留守北京。次日,明英宗率官軍五十萬人發京師親征,因官兵倉促從行,軍心惶惶,十九日大軍抵達居庸關。二十三日至宣府、二十八日至陽和、八月三日至大同。大同鎮守太監郭敬以真實敵情告之王振,王振恐懼,決定班師。命劉安為總兵官鎮守大同,都督同知郭登佐之。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大同總兵.宋瑛

郭登言,如果大軍取道紫荊關回師,可保無事。但王振是蔚州人,想借此機會邀請明英宗至蔚州(今河北省蔚縣)幸其家,又怕軍隊隨行損毀他的莊稼,因而行四十里復又折東,改道宣府。十日後抵達宣府,瓦剌追兵突至。十四日至土木堡,瓦剌軍大至,遂將土木堡團團圍住。土木堡地勢極高,掘井兩丈不見出水,人馬飢渴。十五日也先佯張退兵並遣使求和,明英宗許之。王振見瓦剌兵退,令移營就水,軍方移動,也先集勁騎四面衝擊。明軍爭相逃命,行陣潰亂,明英宗被俘,王振等人也死於亂軍之中,其它官軍死傷者達數十萬人,明軍慘敗。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瓦剌騎兵

明軍土木堡之敗,完全敗於王振的無知。瓦剌南侵,王振根本不熟悉邊防軍務,不顧各位朝臣勸阻,貿然挾帝親征。而且強督數十萬眾倉促啟程,無計劃、無準備、盲人瞎馬、驅眾北上,出發時已註定其必敗之命運。另外從大同倉促撤退,企圖炫耀鄉里,後又轉道宣府,致使軍馬輾轉跋涉,徒勞兵力。在土木堡期間,在指揮上毫無軍事常識,致喪師辱國。王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置國家存亡不顧,最後死於亂軍之中,實乃罪有應得。

"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大同

“土木之變”是明史的一件大事,是明王朝由強盛到衰落的一個轉折點,而大同是“土木之變”的中心點。引起明王朝與瓦剌之間的戰爭的導火索是瓦剌方面朝貢(貢馬)糾紛,瓦剌也先也早有南侵之意,朝貢引起的糾紛只是也先發動戰爭的一個藉口而已。按雙方約定,貢馬貿易的貢使最初不能超過三、五十人,明王朝賞賜甚豐,以至於瓦剌方面增加至二、三千人,並虛報其數。故而,明王朝負擔不起,便屢令減縮,但瓦剌方面不予理睬。負責接待貢使的大同,每年費用高達數十萬,大同已負擔不起。正統十四年,也先遣使二千人進馬,而詐稱三千人。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太監王振

太監王振以其有詐,減其馬價,由此而爆發了一場大戰。太監王振,河北省蔚縣人,自幼選入內宮,侍英宗於東宮。“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之後,王振便把持朝政,乾坤獨斷,凡朝中正直不屈者,便橫加罪名,非貶即謫;若是重金饋王振者,即可飛黃騰達,致使朝政紊亂,社會局勢不安。主要戰場在大同、宣府至北京間一帶地區。瓦剌勢力中心在和林(即外蒙古西庫倫)。其進攻北京的路線有二:其一經宣化、懷來、居庸關、正面進攻北京。其二由大同經渾源、靈丘、或者蔚縣、淶源叩紫荊關以迂迴北京的側面。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明英宗朱祁鎮

明朝的大同、宣府兩大據點,已成為北方最主要的防禦前哨。宣府今河北省宣化縣,古為上谷郡。明置萬全都司,右衛設於懷安,為居庸關正面防禦中心。大同,古為平城、雲州,明置山西行都司,設有總兵官鎮守,轄大同五衛以及陽和五衛、東勝五衛(時已棄守)。方輿紀要有云:大同東連上谷(即居庸關、涿鹿、萬全、宣府一帶)、南達並(今山西)、恆(河北中部),西界黃河,北控沙漠,據邊隅之要害,為京師之屏障。可見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女真亡遼,蒙古亡金,都是先攻取大同,由大同而東,經飛狐、倒馬、紫荊諸險;由大同而南經雁門、句注諸險,為中原地區之外藩。大同三面臨邊,川原平衍,自古為用武之地。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也先

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的瓦剌軍分四路進攻明王朝。其中,正面由阿剌知院率騎兵進攻宣府,主力由也先自率大軍進攻大同。七月十一日,也先軍至貓兒莊(今大同市陽高縣北貓兒堡),明參將吳浩迎敵敗死。是日,大同總兵官宋瑛以及朱冕等率軍與也先部大戰於陽和(今陽高縣),大敗。消息傳至京師,朝野震動。專權的王振不與朝臣商議,便擅自決定,明英宗御駕親征。七月十五日,命英宗弟郕王朱祁鈺留守北京。次日,明英宗率官軍五十萬人發京師親征,因官兵倉促從行,軍心惶惶,十九日大軍抵達居庸關。二十三日至宣府、二十八日至陽和、八月三日至大同。大同鎮守太監郭敬以真實敵情告之王振,王振恐懼,決定班師。命劉安為總兵官鎮守大同,都督同知郭登佐之。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大同總兵.宋瑛

郭登言,如果大軍取道紫荊關回師,可保無事。但王振是蔚州人,想借此機會邀請明英宗至蔚州(今河北省蔚縣)幸其家,又怕軍隊隨行損毀他的莊稼,因而行四十里復又折東,改道宣府。十日後抵達宣府,瓦剌追兵突至。十四日至土木堡,瓦剌軍大至,遂將土木堡團團圍住。土木堡地勢極高,掘井兩丈不見出水,人馬飢渴。十五日也先佯張退兵並遣使求和,明英宗許之。王振見瓦剌兵退,令移營就水,軍方移動,也先集勁騎四面衝擊。明軍爭相逃命,行陣潰亂,明英宗被俘,王振等人也死於亂軍之中,其它官軍死傷者達數十萬人,明軍慘敗。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瓦剌騎兵

明軍土木堡之敗,完全敗於王振的無知。瓦剌南侵,王振根本不熟悉邊防軍務,不顧各位朝臣勸阻,貿然挾帝親征。而且強督數十萬眾倉促啟程,無計劃、無準備、盲人瞎馬、驅眾北上,出發時已註定其必敗之命運。另外從大同倉促撤退,企圖炫耀鄉里,後又轉道宣府,致使軍馬輾轉跋涉,徒勞兵力。在土木堡期間,在指揮上毫無軍事常識,致喪師辱國。王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置國家存亡不顧,最後死於亂軍之中,實乃罪有應得。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明英宗被俘

另外,瓦剌在軍事上運用靈活得當,也先雄才大略,善於用兵,其軍事運用機動靈活。如土木之變之前,也先已殲滅明軍大同總兵宋瑛等部於陽和,及圍明英宗於土木,突然進軍,使明軍不戰而潰。當第二次進攻京師時,也先以兵力一部牽制居庸關明軍,主力則經過大同出紫荊關,乘虛迂迴襲擊京城,十月一日經大同南下,十日至京師。十天之間,經大同、渾源、蔚縣、易縣等諸險要,進軍九百里,其行動之迅速,可以概見。筆者認為土木堡也先最大的失策,是戰完就立即撤退。土木堡之戰,明軍精銳盡潰,大臣死難,天子被俘,邊將紛紛逃亡,京師震動。也先如能此時迅速行動,叩居庸關,直擊京城,明王朝就是不亡,勢必也要遷都南京。另則,倘若也先獲勝,攻取了北京,或許歷史會改寫。當然這只是筆者的觀點。

"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大同

“土木之變”是明史的一件大事,是明王朝由強盛到衰落的一個轉折點,而大同是“土木之變”的中心點。引起明王朝與瓦剌之間的戰爭的導火索是瓦剌方面朝貢(貢馬)糾紛,瓦剌也先也早有南侵之意,朝貢引起的糾紛只是也先發動戰爭的一個藉口而已。按雙方約定,貢馬貿易的貢使最初不能超過三、五十人,明王朝賞賜甚豐,以至於瓦剌方面增加至二、三千人,並虛報其數。故而,明王朝負擔不起,便屢令減縮,但瓦剌方面不予理睬。負責接待貢使的大同,每年費用高達數十萬,大同已負擔不起。正統十四年,也先遣使二千人進馬,而詐稱三千人。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太監王振

太監王振以其有詐,減其馬價,由此而爆發了一場大戰。太監王振,河北省蔚縣人,自幼選入內宮,侍英宗於東宮。“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之後,王振便把持朝政,乾坤獨斷,凡朝中正直不屈者,便橫加罪名,非貶即謫;若是重金饋王振者,即可飛黃騰達,致使朝政紊亂,社會局勢不安。主要戰場在大同、宣府至北京間一帶地區。瓦剌勢力中心在和林(即外蒙古西庫倫)。其進攻北京的路線有二:其一經宣化、懷來、居庸關、正面進攻北京。其二由大同經渾源、靈丘、或者蔚縣、淶源叩紫荊關以迂迴北京的側面。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明英宗朱祁鎮

明朝的大同、宣府兩大據點,已成為北方最主要的防禦前哨。宣府今河北省宣化縣,古為上谷郡。明置萬全都司,右衛設於懷安,為居庸關正面防禦中心。大同,古為平城、雲州,明置山西行都司,設有總兵官鎮守,轄大同五衛以及陽和五衛、東勝五衛(時已棄守)。方輿紀要有云:大同東連上谷(即居庸關、涿鹿、萬全、宣府一帶)、南達並(今山西)、恆(河北中部),西界黃河,北控沙漠,據邊隅之要害,為京師之屏障。可見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女真亡遼,蒙古亡金,都是先攻取大同,由大同而東,經飛狐、倒馬、紫荊諸險;由大同而南經雁門、句注諸險,為中原地區之外藩。大同三面臨邊,川原平衍,自古為用武之地。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也先

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的瓦剌軍分四路進攻明王朝。其中,正面由阿剌知院率騎兵進攻宣府,主力由也先自率大軍進攻大同。七月十一日,也先軍至貓兒莊(今大同市陽高縣北貓兒堡),明參將吳浩迎敵敗死。是日,大同總兵官宋瑛以及朱冕等率軍與也先部大戰於陽和(今陽高縣),大敗。消息傳至京師,朝野震動。專權的王振不與朝臣商議,便擅自決定,明英宗御駕親征。七月十五日,命英宗弟郕王朱祁鈺留守北京。次日,明英宗率官軍五十萬人發京師親征,因官兵倉促從行,軍心惶惶,十九日大軍抵達居庸關。二十三日至宣府、二十八日至陽和、八月三日至大同。大同鎮守太監郭敬以真實敵情告之王振,王振恐懼,決定班師。命劉安為總兵官鎮守大同,都督同知郭登佐之。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大同總兵.宋瑛

郭登言,如果大軍取道紫荊關回師,可保無事。但王振是蔚州人,想借此機會邀請明英宗至蔚州(今河北省蔚縣)幸其家,又怕軍隊隨行損毀他的莊稼,因而行四十里復又折東,改道宣府。十日後抵達宣府,瓦剌追兵突至。十四日至土木堡,瓦剌軍大至,遂將土木堡團團圍住。土木堡地勢極高,掘井兩丈不見出水,人馬飢渴。十五日也先佯張退兵並遣使求和,明英宗許之。王振見瓦剌兵退,令移營就水,軍方移動,也先集勁騎四面衝擊。明軍爭相逃命,行陣潰亂,明英宗被俘,王振等人也死於亂軍之中,其它官軍死傷者達數十萬人,明軍慘敗。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瓦剌騎兵

明軍土木堡之敗,完全敗於王振的無知。瓦剌南侵,王振根本不熟悉邊防軍務,不顧各位朝臣勸阻,貿然挾帝親征。而且強督數十萬眾倉促啟程,無計劃、無準備、盲人瞎馬、驅眾北上,出發時已註定其必敗之命運。另外從大同倉促撤退,企圖炫耀鄉里,後又轉道宣府,致使軍馬輾轉跋涉,徒勞兵力。在土木堡期間,在指揮上毫無軍事常識,致喪師辱國。王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置國家存亡不顧,最後死於亂軍之中,實乃罪有應得。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明英宗被俘

另外,瓦剌在軍事上運用靈活得當,也先雄才大略,善於用兵,其軍事運用機動靈活。如土木之變之前,也先已殲滅明軍大同總兵宋瑛等部於陽和,及圍明英宗於土木,突然進軍,使明軍不戰而潰。當第二次進攻京師時,也先以兵力一部牽制居庸關明軍,主力則經過大同出紫荊關,乘虛迂迴襲擊京城,十月一日經大同南下,十日至京師。十天之間,經大同、渾源、蔚縣、易縣等諸險要,進軍九百里,其行動之迅速,可以概見。筆者認為土木堡也先最大的失策,是戰完就立即撤退。土木堡之戰,明軍精銳盡潰,大臣死難,天子被俘,邊將紛紛逃亡,京師震動。也先如能此時迅速行動,叩居庸關,直擊京城,明王朝就是不亡,勢必也要遷都南京。另則,倘若也先獲勝,攻取了北京,或許歷史會改寫。當然這只是筆者的觀點。

“土木堡之變”,明王朝精銳盡潰,天子被俘,為什麼沒有亡國

土木堡附近

張夢章: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